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

摘要:作为蒙古族人民的儿女,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精心培养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我自幼至今生活、学习和工作在蒙古族聚居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我深深地热爱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等教育职业和养育了自己的家乡。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感恩心理,驱使着我不断地追求事业的进步和人生的完善,激励着我有志于为把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和谐与美丽的家园"尽一份义务。因此,在我荣获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支持,实现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愿望后,尽管由于我是蒙语授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言、导师为汉族教师等,使我的学习和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但我始终在尽最大努力克服着汉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利用自己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基础、比较熟悉蒙古族聚居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优势,选择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这样一个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题目进行研究,并作为我的学位论文选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重要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是否和谐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建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对于深化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国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人口众多的多民族融合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是国家整体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认识和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质探求和思考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对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不仅是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而且是值得重视的重要理论与学术视角。具体来说,本论文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为主要代表的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发展实际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地理等因素悠久复杂,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参差不齐,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城乡结合区、边境区等区域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类型特征鲜明。通辽市不仅是全国、全自治区蒙古族人口聚居比例最大的地区,并且兼有蒙古族聚居区历史与地理诸多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类型,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少数民族聚居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尤其在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距离党中央"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想往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强大支撑的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基本内容,尝试性地从通辽市这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比较全面地探析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比较系统地探寻蒙古族聚居区为构建和谐社会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问题、增强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支撑的主要对策,比较务实地回答在蒙古族聚居区怎样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富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积极建议。全文由引言、五章和结论组成。引言主要是介绍和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价值,评述目前与本选题相关研究的基本现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介绍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第一章主要是理解和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原则及价值,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与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价值等。第二章主要是追溯和梳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和谐社会观念、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和谐社会思想等。第三章主要是考查和概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以通辽市作为蒙古族聚居区的典型区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指出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和概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存主要问题的根源。集中剖析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限制、政治发展进程比较缓慢、文化发展创新活力比较薄弱以及先进文化打造和作用不充分等障碍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因素。第五章主要是提出和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解决发展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明确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经济指向、加强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推进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文化塑造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现状

(二) 关于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概念

(一) 社会

(二) 和谐

(三) 和谐社会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 "民主法治"的社会

(二) "公平正义"的社会

(三) "诚信友爱"的社会

(四) "充满活力"的社会

(五) "安定有序"的社会

(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

(二) 坚持"科学发展"

(三) 坚持"民主法治"

(四) 坚持"改革开放"

(五)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价值

(一)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思想内涵

(二) 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

(三) 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四) 提供了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思想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 "和谐"概念与哲学阐释

(二) "和谐"观念的逻辑层次内涵

(三) 理想状态的和谐社会轮廓

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 西方哲学中的"和谐"观念

(二) 政治视域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三) 现代科技文化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思想

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 社会生产有计划和统一管理

(二) 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人权

(三) 人的发展实现了自由发展

(四) 社会的福利得到充分保障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 社会系统各要素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二) 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前提条件

(三)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 "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和最佳模式

第三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概述

一、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自然简要情况

二、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一) 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二) 生活、生产水平日益改善

(三) 特色产业优势初步形成

(四) 科教文卫事业不断提升

三、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问题

(一)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 政治心理不够成熟

(三) 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四) 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五) 民族问题依然存在

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蒙古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限制

(一)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二)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三) 抗灾自救能力薄弱

(四) 人力资源相对不足

(五)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政治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

(一) 民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二) 基层民主意识较为落后

(三) 基层政府信用令人堪忧

(四) 党的基层组织能力不强

三、文化发展的创新活力不足

(一) 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高

(二) 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够

(三) 文化发展动力源泉开发不力

(四) 先进文化打造和作用不充分

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对策

一、明确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经济指向

(一) 大力发展区内经济建设

(二) 加快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三) 积极推动农牧业信息化

(四) 全力展开区内脱贫攻坚

二、加强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

(一) 坚持实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二) 提升基层政府社会信用和威望

(三) 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基础

(四) 巩固党组织政治领导核心地位

三、推进蒙古族聚居区和谐社会的文化塑造

(一) 努力发挥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

(二) 积极发挥和谐社会理念的功能

(三) 加强进行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

(四) 着力提升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想象力声乐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胎儿权益的民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