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力提升途径

2022-08-07

第一篇:大学生能力提升途径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思考

摘要:作为高校实施教学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指出了青年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优势,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方面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2-0137-02

作为高校实施教学的主力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其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近几年地方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导致高校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繁重的教学任务开始转由青年教师来承担。尽管青年教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的明显优势,但由于多数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在教学经验、教学艺术等方面比较欠缺,致使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一、青年教师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优势

1.具有较高的教学热情

对于刚刚步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由于短期内往往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科研工作可能会暂时中断,而且前期连续多年枯燥的科研工作也会让部分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有短暂的休整期。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新鲜事物,对青年教师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大部分青年教师会主动要求承担教学任务,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工作中。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目前,高校的人才引进十分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除个别紧缺专业外,承担教学任务的青年教师基本上以博士为主,学历层次较高,由于经历过长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训练,具有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在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表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拥有快速提高教学能力的巨大潜力。

3.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

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毕业于高校,刚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自然保留着学生的气息,容易与大学生找到许多共同点,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考研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教学能力指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一般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其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1-2]本文重点从这三种能力角度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以解决选取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为主体的相关教学问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最优教学途径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2]首先,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解欠缺,尤其是现在高校普遍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只需要电子课件即可进行教学,而没有意识到教学过程需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完整的设计;其次,青年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即使了解一些方法仍然无法将其与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直接导致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较差;再次,部分青年教师简单地理解为备课即是制作课件,但由于其课件设计水平有限,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编排能力不足,导致教学内容条理不清,重点难点不突出,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实施能力

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外,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青年教师既存在普通话不标准、语气单调的现象,也有语言逻辑混乱的情况,反映出青年教师在备课阶段缺少对教学语言的锤炼,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调控方面不能有效地利用语言、眼神、手势、纪律、教学方法的变化等手段调控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过于单调压抑,导致课堂教学松散消极,影响教学效果;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估反馈方面,无法正确评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状况和言行表现,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修正,课后无法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难以持续改进。

3.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问题发现、问题解决、教研论文撰写、教学反思、教学创新等因素。首先,青年教师对教学研究缺少正确的认识,没有将教学活动看做一种研究性工作,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发现问题并有意识地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其次,教学过程结束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缺少自己对教学活动的正确评估;再次,青年教师没有把上课看做是一种临床性研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学效果等缺乏临床性诊断,没有把听评课看成是一种比较性研究,失去了通过比较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契机。

三、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鉴于目前很多高校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研”的学术倾向,为了鼓励青年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及提高教学研究的热情,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量化考评中提高教学相关指标的权重。比如,连续2次获得校级教学能手的教师优先聘为副教授,相同级别的教学成果和教研课题的量化分值高于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以此提高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提高青年教师对岗前培训的重视程度,激发岗前培训的热情;另一方面,培训内容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青年教师既具备系统的高等教育学理论,又能掌握更多的教学案例,为尽早走上讲台、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鼓励他们通过访学、学术会议、骨干教师培训的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再次,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基本功竞赛

教学竞赛是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3-4]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多媒体课件评比、教案评比、课堂教学竞赛等。竞赛活动可促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多个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4.持续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实施导师制对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精心选择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等形式向青年教师传经送宝,通过随机听青年教师的课,发现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指点。

5.坚持实施青年教师听课制度

听课是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传统方式,尤其在青年教师中应当坚持实施。听课范围包括各级精品课程与学校重点建设课程、教学名师所担任的课程等。青年教师在对听课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才会逐渐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

6.引导青年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开展教研活动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引导。一方面,通过提高教研课题的资助力度吸引青年教师申报教研课题。另一方面,以课程组为单位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加强集体教研,通过经验介绍、互动研讨等形式共同讨论,取长补短。

7.借助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能力[5]

结合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重点选取一门课程进行建设,要求3年内达到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围绕验收标准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制作教学资源库、录制教学视频,教学能力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另外,要求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课程验收时必须发表1篇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论文,以此来督促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典兵.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7):36-39.

[2]刘芳,姚之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题调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76-79.

[3]高胜利,陈三平,谢钢,等.讲课比赛是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9,(5):43-44.

[4]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61.

[5]姜兆华,姚忠平,王志江,等.依托课程建设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3,(1):82-84.

(责任编辑:王祝萍)

第二篇: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论文

[摘要]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新途径。高校应从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人手,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促使其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目的。[关键词]校本教研;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途径

随着校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了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推动大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校本教研也逐步深人到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和实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人本”管理思想,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以期充分调动教师个人、集体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各种改革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以教学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实质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求院系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比武、体育教学研讨会等,调动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三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体育教师多进行专业研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既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

二、校本教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1.自我反思是开展体育教学校本教研的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z7。反思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自我反思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自觉性,即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到更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自我批判性,即实现“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的三步曲。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第三是个性化,即以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热情度来评判教学的过程,或者采用教学设计、备课、执教、听评语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等措施,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本教研改革的对象。体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者,进行自我反思时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对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团结协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共同分享经验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学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本教研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和协作性,也能充分发扬个性和特色,扬长避短。因此,体育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高校体育的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以教研室为互助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和讨论,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采取听、说、评课和教学比武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间专业能力的切磋,通过实际比赛,让体育教师素养得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育,意志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升。通过校本教研,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可实现由单一的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过渡到情意教学,集体的教研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激情,从而达到锤炼个人人格魅力的目标。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提升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而展开的,但它又不完全囿于本校的范围,这就要求学校要确立专业引领的思路。一方面,本校优秀体育教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校应注重体育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注重调动骨干体育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注重在学校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使他们能在宽松的教研环境中提升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知名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会、报告式引领、观摩式引领等不同的途径,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学校要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理念、新课程、新视点”的开放式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课前钻研教材、教研组研讨、相互学习、公开教学、教学观摩、课后说课、评议、反思等系列活动围,使全校体育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三、高校体育教师完善校本教研的途径

1.学校层面

(1)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叫。

目前,体育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将更有利于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对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促使体育教学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组织一批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并加以推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高校要把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学、研、用”作为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人日常检查和教师达标考核活动之中,使校本课程逐步深人人心。

(2)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活动在高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在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显得非常重要。 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需求和乐趣,养成自觉的研究态度和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并乐意为之的行为。因此,体育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真正进人到研究的状态,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增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出现,已经为校本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报、广播和电视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例,通过交流学习、经验介绍、评优活动等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品尝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悦,是推进高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

(3)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是推动高校教学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营造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师乐于将校本课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校本教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营造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的基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随着国家校本教研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将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将学校自身制定的综合考评与体育教师教学评估相结合,已成为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在学校制度方面,应确保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力,如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图书、教育期刊的权利,拥有自己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团队的权利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探究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2.教师层面

(1)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评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有计划地参加跨区域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抓住机会向专家学习;要养成反思交流、团结协作的研究习惯。在学习方法上,应注重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让自己养成积累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良好习惯,并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训练学以及专业理论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体育教育前沿理论指导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

(2)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把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授班级,对照先进体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过程,研究优化课堂体育教学的方案,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开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叫。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学生的特点这五个体育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之余,应坚持有计划地参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积极参加多层次的体育专业领域的改革探讨,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3)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长期在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体育教学实践充满热情。如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来,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校应在充分保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色,使教师在互补合作中促进其专业发展。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总之,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使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三者融合在一起。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交流分享的过程,并在这一持续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可以说,校本教研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与提升途径探讨

摘 要: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德育教育能力、德育课教学能力、发展性能力以及独特的风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对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专业能力既需要进行德育课校本教材研究,又需要详细的课堂观察和分析。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2-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2.004

德育课一直都是职业院校思想得到教育的重要领域,并且在职业教育改革和?l展进步的今天,德育课堂教育一直都是备受大家关注的。德育课也是有实效性的,授课教师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进行教学,运用教学课程中的活动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行为进行培养和提升,花最短的时间、精力,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善中职德育教学,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当然这种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无论是专业能力方面还是综合能力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相关的规定也已经提出了中职德育课教师是德育课教学中的专门力量,是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德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德育课教师自身也是需要不断进步和学习的。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和品德

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问题和困难就是课堂的教学效果差。虽然教师在课堂上精心备课,认真给学生讲好每一堂课,努力又负责任;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在一种你讲你的,我做我的状态下学习,教和学不能够做到互动,形不成教学合力,造成了“教师兴冲冲地冲进课堂,灰溜溜地走出教室”的尴尬状态。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师越来越没有信心和激情,学生越来越消极和抵触”的状态,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对中职的德育课程进行改革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是高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因为德育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设计的新颖度等。如果没有提升德育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任何教学改革计划都是徒劳。

二、德育课教师专业技能培养

一般定义专业能力就是说主要从事某项工作或者某项任务所具备的专业技能知识。德育教师要做好德育课堂教的工作,除了需要完成德育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首先是拥有中职德育教育学生的能力,这是中职德育教师综合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能力,也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一个能力。在对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敏锐地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并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中职学生的行为和语言做出正确的分析,运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对于改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需要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德育课教学能力就是指中职德育教师在给学生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德育专业教师的主要能力。特别是在当代职教课进行改革和主张“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中职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有所提升,包括教学中内容设计方面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和挖掘能力,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教学过程中信息处理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能力等。要保证有效率地完成德育课教学任务,就必须具备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能力。相关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中职德育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事实证明种种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课堂教学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德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这对于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内外活动都是大有帮助的。

再次就是发展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源泉,首先是学习能力,就是在教学中重新运用新的知识对教学内容有所改变的能力,这是为完成德育教学任务和个人业务发展所做的铺垫。其次是教育研究方面的能力,当前社会发展快速,对于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只用传递的方式,还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要提升中职德育的发展能力,就必须对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始终保持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还要培养理性的思维习惯,结合这两方面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形成对新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形成多元化的能力让中职德育教师自身富有魅力和创造力,实现新的发展。

最后是中职德育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个人风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是中职德育教师应有的特点,并且也是成熟的特性;既要融入德育课的教育思想又要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这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总体体现,并且也是中职德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境界。这样的风格教育将会让学生学得更加有动力,对于课堂教学也是很有利的,这种方式使中职德育课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也不再枯燥无味,教师的能力也得到发挥。二是独特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对教学能力的一种拓展,在基本的教学方式下有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升中职德育教师专业能力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德育为首,德技并重”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德育课教学改革,关于如何提升专业能力的话题也会随之而来,那么如何有效地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 进行德育课校本研究的开展

之所以要开展德育课校本研究就是为了提高德育教学水平,主要以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真实的事例和相关内容为线索进行探究。这些研究对于中职教师自身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仔细研究德育课教学也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关于校级课题方面的研究。要以德育教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找到相关对策。然后以“发现问题到查阅学习资料到制定研究方案到展开研究行动到解决问题到反思总结提升”为主体思想,进行探究和分析,找到合适的对策,并逐步进行改进和完善。其次是需要集体备课,主要是以道德方面和教研方面为单位进行相关的研究,要集中解读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对于教学中的疑难点需要多方面分析和讨论,加强德育教师对教学各方面的认识,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方法加以致用。通常校级活动是适合教学中不容易理解或者存在争议问题的,运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德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和优化。

(二) 课堂观察和分析

在给中职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德育教师要在日常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行为,并且积极记录下来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这种方式不同于平时的授课方式,不是着重讲知识和理论,而是要通过仔细观察,精心准备课前的知识,大力提高德育教师的技能和专业素质;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找到自身的错误和缺点,让德育教师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课堂的观察能够让德育教师在实际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能力,也让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灵动真实。

总之,德育课的教学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并且要正视和反思自身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方法,并且让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提升,从而保障中职德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秀东.创设多媒体情境,提升中职德育课魅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中职德育课教学[J].职业,2015(3).

[2] 赵秀东.浅析中职德育课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2016(11).

[3] 王凝.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2).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索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对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教育、阶段性培养、个性发展等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阶段性培养个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比较缺失,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而目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个高校探索与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1.创新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创新教育。学生家长、学校教师,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分数,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好与差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而在大学教育中,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创造性,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故而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无从谈起。

2.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较少

由于创新动手实践活动需要进行训练、场地、组织与指导人员以及经费支持,这给很多高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创新实践活动偏少。尤其是我国不同的地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程度不同,比如我国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其创新实践活动明显多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家和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其它实践类活动中都给予了不少支持,但还是存在着资金、场地及设备不足等一些问题。另外,对于一些创新实践活动缺乏合理的管理和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造成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偏少,并且很多活动的质量不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

3.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

大学课程内容较多,并且很多内容缺乏有效的穿连,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比较独立,缺乏综合应用的机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整合环节以及学生自身的惰性,造成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较好地将学到的知识整合起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

4.创新综合素质欠缺

创新实践活动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团队完成,而且团队每个成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比如要有恒心、合作精神等。在创新动手实践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消耗许多时间,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与困难,如果失去信心,无法坚持,创新实践活动必将失败。另外,不少大学生想创新,但缺乏创新能力、目标不明确、思维不够活跃,造成无法创新。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但不少活动还像以前那种被动式教学,由于学生欠缺创新素质,教师依然是实践教学的主角,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规则”被动实践。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途径

1.树立创新意识

从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并要逐渐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创新、动手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经过长期坚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将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创新实践。而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指导、学校支持,保证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质量。

2.开展创新教育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从整体上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监督机制。课程内容要突出重点,删减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并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或者在一些课程中增加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等。在创新、动手实践活动中,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与训练,学生也要有意识、自觉地配合教师,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的“主角”。

3.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应注意分阶段培养。在初期,教师可开展较为简单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兴趣,由于这样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相对容易,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创新活动开始时,学生会产生很多构思,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有些方案可行,要进一步深入细化,而有一些方案不佳,应认真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在中期,适当提高创新实践活动的难度,比如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完成论文、参与科研等,这时教师要细心指导,否则学生取得的成果欠佳,反之,如果学生能在这些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将使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在后期,应当让学生总结经验,学会资料调查与整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全能够独立自主进行创新动手实践活动。

4.注重以人为本、个性发展

根据学生的创新能力,分为四类:一类是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较强;二类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三类是设计能力、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四类是这两方面都差的学生。在这四类中,有些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较强,如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或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某方面的知识,要注重以人为本和个性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组队,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建立创新团队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以导师为中心的团队。导师应适时组织相应的创新、动手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组队时应注意优生和后进生的搭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的能动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特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使创新实践项目顺利完成。要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动手实践项目,创新项目不要以成败来考核,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实施。

6.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

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通过工程实践、思维转化,最终实现自己的创新设计。另外,学校也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建立相应的创新实验室。

参考文献:

[1]李陵,陈波,兰图.高校工业设计类课程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2]于佳宾,王宇航,张雪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12).

基金项目:四川省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子课题(项目编号:SUTP1301003)阶段性成果。

第五篇:会计学生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

会计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

摘要:会计人员应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是会计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学中不能把培养的重点放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上,而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会计;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近年来经管类学生的就业率在稳步提高,随之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面对社会经济需求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迫使我们寻求一种即要解决学生的学历水平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要求,又能在学生毕业时完全胜任会计岗位要求的教育模式。

一、会计专业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专业人才尤其是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会计工作的实践看,这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对会计专业在校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多方面的,主要能力包括: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是会计人员工作实际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总和。“诚信、真实、公正、可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发生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各种利益诱惑的增多,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面临着严峻地考验。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才能胜任会计实际工作。

(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再从实践中升华会计理论。实践应用能力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利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

(三)较强的决策分析能力

在现代企业中,会计人员一方面要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对经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综合性的信息资料。这种能力包括利用会计资料、运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成本与利润等状况进行分析,并据此进行预测和决策。

(四)善于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财会部门掌握着它的经济命脉,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经济工作的重要关口当好领导的参谋,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同本单位各部门之间发生横向的交往,而且要与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产生纵向的联系。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会形成融洽的工作和合作关系,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工作成果的好坏,有时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五)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生事物。所以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财务知识,时刻关注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的更新与变化,能较迅速地接受新生事物,不断扩充知识面,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手段完成会计工作,并形成高效、快捷、准确的会计信息资料。

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师资等教学方面的保障

1、教学内容上:除专业理论教学外,还要求增加实训、实习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最大限度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教会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的技能;另一方面要尽量给学生留出适量的时间,使其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并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参观,及时掌握企业会计信息。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下列原则:一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授课应当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学习方式上以自学为主,教师讲授应当重点突出,语言精练,恰到好处;三是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多应用分析法,让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习惯;四是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应用,包括职业道德的正反面的案例分,让学生懂法律,知荣辱;也包括会计实务操作的案例,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考核方式上,应理论知识与能力并重考核,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要考核其会计理论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运用各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掌握运用所学会计知识的能力。

3、任课教师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调整教师结构,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应用型院校看,存在的问题是专职教师两头为主(年轻的助教、讲师和年龄偏大退休的教授)缺少中坚力量,外加临时需要聘用的其他院校的兼职教师。从发展的远景来看,有必要优化和发展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来自实业界在职人员的兼职教师。虽然他们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丰厚,但他们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与现有的理论知识丰富,讲课条条是道,但实战经验严重不足的校内教师形成互补。

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促进教师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交往,有效传递教学、科研信息;还可以促使学生尽快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就业门路。

4、考试方式上:为了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试方式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方面应加强全过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的考核,各课程成绩的评定应当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二是采取多种考试形式,除进行答题考试的闭卷考试外,还可进行专项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进行模拟实际操作实习资料汇总和网上收集相关信息评价与分析等等。三是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计技能竞赛。

(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保障

充分发挥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现阶段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在实践教学中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会计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现在应用型院校均建立了会计实验教学体系:(1)建立会计实验中心,主要由会计手工操作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组成。

(2)配置必要的实验设备、仪器及教学软件。(3)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4)建立会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5)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与考核、监控体系。

(三)社会实践及实习基地方面的保障

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强不同层次、形式各异的实践性教学。除校内建立实验中心(室)外,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促进了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沟通与交流活动。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有到企业实习训练的机会,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实际工作状况和企业实际工作的需求,起到了提高会计教师实战能力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四)健全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机制的保障

教学活动中的管理和监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既包括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检查,也包括对教师任教水平和能力的检查。对不称职、不安心教学工作的教师,实施管理和处罚制度,发挥教学督促检查的作用,使教学活动沿着正常的轨迹运行。

三、提高会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教学过程。使其社会力量参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教学管理等方面教学活动中,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二)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确定会计专业教学目标

现阶段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规格相结合、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会计技能培训与会计岗位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快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提升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胜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会计专业课与岗位技术相结合,如会计岗位按层次分为初、中、高级,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有低到搞循序渐进地开设。讲课体系分解为基础岗位、中级岗位和较高层次岗位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使职业能力由逐渐形成到快速提升,构建新型的会计课程体系,培养合格会计人才。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考评,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及方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要提高应用型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大力打造“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使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具备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合理;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与社会经济、与市场需求、与行业特色接轨,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品格端正、精通业务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五)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制定和优化培养方案。

为使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符合社会的需求,应聘请校外企业专家与院内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会议,针对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做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书兰 甘露.会计人才需求及职业能力评价社会调查[J]财会通讯2008(7)

[2]周宏.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

[4]李伟.职业判断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会计教学重构. [J]商业会计,2011(3)

上一篇:大学三好学生竞选稿下一篇:大学生实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