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2024-04-17

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共11篇)

篇1: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摘要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重点培育的群体。随着学前教育在我国不断普及推广,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幼儿教育的规范与提升,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该怎么样提升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途径

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园开展的集体教学,对孩子有益的只占了20%,无益无害的占55%,有害的占25%。作为一名幼师,当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不禁哑口无言,同时也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没有达到要求,教学方法对不对,每天的教学是不是利于孩子的成长?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深深地意识到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教师的自我提升途径

(一)注重新教学理论及观念的学习

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名传播知识的老师,就要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所以,幼师平常应该多关注业界的动态,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对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理论及观念要舍得摈弃,并敢于运用新的理论和观念作为实践指导。

例如,教育部新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而大多数幼师在上岗的时候学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个时候,幼师就应该认真研读《指南》的重点和要点,要深切领悟《指南》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可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期望。而之前学习的《纲要》,好的教学理论和观念继续传承,《指南》新的教学理论和观念要及时深入学习。

(二)注重结合孩子心理年龄特点开展教学

3-6岁的孩子有着特殊的心理,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年龄还处于发展初期,跟少儿与成人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差别。幼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不能用教少儿或者成人的方式去教幼儿,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这样才能迎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要做到结合孩子心理年龄特点开展教学,幼师就要加强幼儿心理教学理论的学习,并主动去掌握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了解3-4岁的孩子有什么心理年龄特点,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帮助他们快速提升,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对幼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养成定期写教学总结的良好习惯

写教学总结是幼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即使园区的教学工作组没有强制要求幼师要写教学总结,自己也要养成定期写教学总结的良好习惯。写教学总结不是一个形式,也不是为了应付,而是通过写教学总结的过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懂得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反思后及时改进。如幼师当天在课堂上运用了情景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以前没有尝试过,那幼师就要对这个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哪里做的好可以继续发扬,哪些做得不到位,那就要警醒自己下一次一定要改进,这样做利于帮助优势扬长避短,课堂教学能力也会在自我检讨中不断得到提升。

为此,幼儿教师应该养成定期写教学总结的习惯,就算不能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写出来,那也可以抽点时间进行反思,通过总结与反思来不断督促自己改进提升,只有这样坚持,才能让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每天都有一点提升。

二、园区创造的提升途径

(一)制定幼师教学课堂能力提升培训计划

培训是提升幼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师通过参加培训,可更加系统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更能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所以,幼儿园应该注重对幼师展开培训,如每个学期针对幼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制定培训计划,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要求幼师加强教学课堂能力的提升。

制定培训计划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弥补了一些幼师不主动学习的缺陷,而且培训的针对性非常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幼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此外,为了检验幼师的学习效率,每次培训都可适度地抽查或者考核。这样可以督促每一位幼师提高对参与培训的重视度。

(二)定期对幼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行考核

考核是监督幼师自觉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考核是一个标准,幼儿园要重视,幼师也要重视。首先,幼儿园要严格制定考核机制,认真对待每一次考核的开展。有些幼儿园认为考核只是走形式,不用那么严格对待,如果幼儿园本身都不重视对自己的教师进行考核,那怎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所以,只有幼儿园严格认真地对幼师进行考核,制定出完善的考核机制,才能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每一位幼师要正确看待考核。在考核面前,幼师应该学会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不要认为考核是一种压力,也不要把考核当成一种形式来应付,应该学会把考核当成衡量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的标准,认真对待每一次考核,并借助考核来提升综合实力。

(三)狠抓幼师的备课情况

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幼师教学态度的关键。俗话说,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在教学中,也没有哪一位教师能够随随便便教好一堂课,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只留给那些认真准备的教师。

一名认真负责的教师,往往都会注重备课,通过备课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但是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良好的备课习惯,毕竟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为了减少这部分时间的投入,有些幼师会在课前在仓促准备,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

要想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幼儿园应该狠抓幼师的备课情况,要求每一位幼师在课前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并制定出相应的审核机制,如组织教学小组定期对园区幼师的备课情况进行审查,对没有认真备课的幼师进行批评,通过严格要求让幼师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幼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幼师的自主提升途径,幼师要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自我提升、自我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二是借助行政手段来加强幼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仅仅依靠幼师自我努力还不够,需要行政手段来加强,通过幼儿园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来打造一个提升幼师教学水平的环境,更利于提升整体幼师队伍的课堂教学能力。

篇2: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尤显重要。笔者在长期的教学教研活动中,通过对青年教师听评课和与青年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认为学习、教学、反思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种有效的途径。

一、学习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

书籍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教师也不再是担任照本宣科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把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这里所谓学习,应该是包括视野的拓宽和课标教材的学习等多方面的。

1、在学习中拓宽自身的视野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投身于学习与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这桶水成为常新的“活水”。

另外,作为文科教师,能够很好地将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这就更加鲜明地要求青年教师要着力拓宽自身的视野,能巧妙地游弋于各个学科之间,让学生能将各科知识点有逻辑有系统地贯穿起来,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结合课标深钻教材

虽说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但是对教材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青年教师应深入地研究新课标,清晰地把握新课标对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要求,再深钻教材的每个点,努力将每个知识点都读懂读透,并能够结合自身的视野加以丰富或是裁剪,将每个知识点以最完美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真正接

受知识并化为己有。

因此,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为教学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二、教学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点

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如何利用这个主阵地,实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摆在每个青年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

时下各地都在强调要打造高效课堂,可究竟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一节课?笔者认为把握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青年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里需要详讲,哪里需要略讲,这些都是备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重点之后,青年教师还要考虑的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将所有的知识点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从而形成有逻辑、有目的的高效课堂。

2、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

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要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念和方法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用语

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课堂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教师的听众。霍林沃思提出的“典型的听众分类”将听众分为以下五个类型:行人型、讨论—被动型、精选型、一致型、组织型。作为课堂教学的听众——学生基本上属于一致型听众,同时兼有组织型听众的某些特点。从表面上看,这种类型的听众对教师来说似乎比较容易“对付”,而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在学习动力、自觉意识、自我约束力以及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上都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因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实际上又带有讨论—被动型听众以及精选型听众甚至行人型听众的某些特征。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用语,并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听课时情绪的变化和状态的生成,借以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用语以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

三、教学反思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

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篇3: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那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具体是怎样的呢?2013年以来,我们在江苏省先后对60所幼儿园200余名教师展开了艺术教育能力的调研。调研结果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活动中普遍偏重技能的传授

很多老师认为自身的艺术技能越高越好,大多数教师把艺术知识技能放在了教育能力的首位,而且普遍认为艺术学科间较少横向联系,或难以横向联系。在教师的艺术教学论文中,教师对艺术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的论文占了所有论文内容的七成以上。论文内容显粗略,极少提及教育学知识,所有艺术教育论文中,提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目标要求的仅不足三成。论文中着重研讨艺术技能的讲解与传授,详尽剖析“怎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却鲜有提及。在教学评价中,也更侧重于“唱的好听”、“画的好看”等纯技能方面的评价,评价维度单一,造成评价效度的缺失。

二、教师艺术技能中也普遍存在偏科现象

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领域中,教师普遍存在偏科现象。如,有的老师歌唱能力强就偏爱歌唱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律动能力强就偏爱律动游戏等教学研究;有的老师绘画能力强就偏爱绘画的教学研究;有的老师手工能力强就偏爱手工的教学研究;等等。如此一来,被偏爱的方面由于加大了教学研究的力度,艺术技能越来越强;而本身存在的技能弱项被不断忽视,艺术技能越来越弱,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幼儿园学科组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虽然学科组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活动的发展,但很多参与的教师却借此发展自己的单项艺术特长,片面追求某一技能的突出发展,从而淡化了其他艺术技能的整体提升,这本身也违背了学科组活动的初衷。

针对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能力的问题,研究认为,要提高教师教育能力,除自身具备的艺术技能外,必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融会贯通加以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促进自身艺术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由“唯技能”向重教育理念倾斜

艺术教育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的教育,一种是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另一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技能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适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如,培养歌唱家、演奏家、画家等专门人才。很显然,这种教育观不适合幼儿,因为幼儿作为人生的起始阶段,重在体、智、德、美全方面发展的全面教育与启蒙教育,其中艺术教育领域也明确了幼儿感受、欣赏、理解、创造的审美价值观,立足感受与欣赏,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心灵体验。因此,教育价值取向的艺术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这也是所有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价值取向不同,也决定着教育理念的不同。幼儿教师要深入学习与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以《纲要》中的教育建议为指导,把教育理念和艺术技能有机融合,形成教育的集合体,合力解决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拓展学习空间,实现多项艺术技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需要多项艺术的熏陶,作为幼儿教师,则更应该具有广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技能,除了自学或参加网络学习以外,还应积极主动的参加如声乐、器乐、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戏剧表演等相关的教学与学术团体。每周定时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技能展示和作品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力所能及的多选多报此类教学与学术团体,避免偏科现象的发生,促进自身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

教师在努力学习各项艺术技能的同时,亦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如,记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问题,提炼学习心得等。同时,要积极参加艺术技能的学术交流,吸收好学习经验,找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改进与完善。

五、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其教育思维各具特色,艺术技能百花齐放。因此,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非常有利于教师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新颖的艺术技能,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快速提升。

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及时洞察前沿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新颖的艺术技能,以及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段。针对不同的学科,以及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教师均可以在横向交流与合作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教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来说,有“教”必有“学”,有“学”才有“教”,“教学智慧”是众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理念与能力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对教师的成长极为有益。

目前,我国幼教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幼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出勃勃生机。幼儿教师应抓住机遇,刻苦钻研,努力成长为厚积薄发的,将教育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摘要: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大致分为音乐活动和美术活动,其中,音乐活动分为歌唱、律动、打击乐和音乐欣赏等;美术活动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在实际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着重幼儿技能的培养,比如幼儿“唱的好听”、“画的好看”常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这种观念违背了幼儿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如何实现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快速提升呢?我们认为,教师的技能与教育理念必须融合,即,教师必须具备艺术本体知识技能和专业大背景下的学前教育理念与发展思路,并能很好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篇4:论提升幼儿提问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升幼儿提问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创设宽松环境,使幼儿敢问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接纳、支持的心理环境,幼儿是安全与自由的,能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敢想敢问,敢于积极思考,能无拘无束的将自己的内部潜能释放出来,将自己的疑惑大胆地表露出来。尤其在幼儿出错时,用耐心地等待,宽容的态度,及时地引导,对幼儿的问题给予积极应答,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幼儿提问的自信心。

二、开展教幼儿提问的语言活动,使幼儿明白怎么问

当教师开始让幼儿尝试问题时,幼儿很可能不明白教师要他做什么,往往只会说出自己的一个想法。为了帮助幼儿学习提问,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提问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正确使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句式的提问规范用语。首先,教师宜通过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什么是问题。如:带有“谁”“为什么”等词语的话叫问题,需要其他小朋友帮忙,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又特别想弄清楚,可以问别人。其次,问不同的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如碰到不认识的东西,想知道它的名称时,就可以用“是什么?”碰到不会做的事情想知道方法时,可以用“怎么做”;想知道一个事情的原因时,可以使用“为什么”等。再次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提问,比如阅读课,你想知道故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时可以提问:“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故事讲完时可以提问:“你明白了什么?你喜欢故事中的谁?”

三、培养幼儿问的兴趣,使幼儿好问

幼儿在理解了什么是问题之后,对提问的兴趣了会随之提高。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先不要在意幼儿提问的质量,让幼儿充分发问,以帮助他们继续掌握提问的方式。而在设置提问环境创设上要多做个准备,充分利用区角,比如,可以设置问题角:收集展示幼儿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幼儿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进行展示,如“宝宝的问题与发现”、“我想知道”等,让幼儿有成就感,从而更愿意提出更多的问题。除此,科学区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一些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探索发现问题,如在“认识轮子”以后,区角中为幼儿提供纸盒、圆形卡纸片、球、正方体,幼儿会提出“为什么三角形的积木装上去汽车开不起来呢?”“为什么只有圆形的轮子才能跑呢?”另外,自然角中的植物动物,阅读角中的故事等都是提问的源泉。

四、适时引导提高问的价值,使幼儿会问有价值的问题

尽管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可能会很高,但幼儿的提问常常没有目的且比较简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以引导,对幼儿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强化,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幼儿提有价值的问题:

①顺势引导。幼儿有提问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顺势引导,给予举手提问的机会。

②在难点问题中使幼儿在“困”处“问”。

③利用递进性关系,使幼儿在“悱”处“问”。

④故意挑起问题。幼儿没有提问的迹象,但有提问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故意挑起幼儿的提问。如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准备很多教具,挑起幼儿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⑤舒解明理。提问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有争辩,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可以让幼儿静下心来,一起分析,一起摆出理由,请固执的幼儿仔细倾听他人观点。

五、培养问的习惯,使幼儿善问

篇5: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随着校本研究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了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大学体育作为推动大学生各项素质提高的重要力量,已经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校本教研也逐步深人到了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中。

一、校本教研的概念、内涵和实质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学校各种教育资源,以解决学校教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人本”管理思想,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以期充分调动教师个人、集体以及专业人员的积极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一方面要求各种改革必须将重心下移到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以教学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性的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校本教研的实质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二是要求院系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比武、体育教学研讨会等,调动体育教师自身参与;三是要求学校采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体育教师多进行专业研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这既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发展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

二、校本教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

1.自我反思是开展体育教学校本教研的前提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z7。反思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推动校本教研的前提。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自我反思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自觉性,即体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的思考和总结,从而进人到更优化的高校体育教学状态,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自我批判性,即实现“存在问题—整改,发现问题—深思,找到经验—升华”的三步曲。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向高层次迈进。第三是个性化,即以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形成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的热情度来评判教学的过程,或者采用教学设计、备课、执教、听评语以及观看课堂录像等措施,加强对教学的自我反思,达到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校本教研改革的对象。体育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实施者,进行自我反思时必须时刻以学生为对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2.团结协作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教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加强体育教师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和共同分享经验川。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风格各不相同,教学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校本教研可以激发教师之间的竞争性和协作性,也能充分发扬个性和特色,扬长避短。因此,体育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高校体育的校本教研主要表现为:以教研室为互助载体,开展集体备课和讨论,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采取听、说、评课和教学比武等方式,加强体育教师间专业能力的切磋,通过实际比赛,让体育教师素养得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育,意志得到锻炼,素质得以提升。通过校本教研,高校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可实现由单一的体育教师的技能教学过渡到情意教学,集体的教研活动使学生从心理和情感上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增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激情,从而达到锤炼个人人格魅力的目标。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提升的关键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围绕本校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而展开的,但它又不完全囿于本校的范围,这就要求学校要确立专业引领的思路。一方面,本校优秀体育教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校应注重体育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注重调动骨干体育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注重在学校形成一个民主、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使他们能在宽松的教研环境中提升研究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知名专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创造条件,聘请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杰出的人才引领课程改革,通过开展专业研讨会、报告式引领、观摩式引领等不同的途径,促进本校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学校要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新理念、新课程、新视点”的开放式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课前钻研教材、教研组研讨、相互学习、公开教学、教学观摩、课后说课、评议、反思等系列活动围,使全校体育教师得到学习和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机会。

三、高校体育教师完善校本教研的途径

1.学校层面

(1)全面推行体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高校体育校本课程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叫。

目前,体育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基础教育,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将更有利于让大学生了解必要的体育与健康方面的技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树立起“以校为本”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开展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对象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促使体育教学由浅人深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组织一批长期在体育教学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并加以推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高校要把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学、研、用”作为对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人日常检查和教师达标考核活动之中,使校本课程逐步深人人心。

(2)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活动在高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在由单一的教学实践型向教学研究型过渡。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舆论氛围显得非常重要。校本教研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需求和乐趣,养成自觉的研究态度和习惯,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自愿并乐意为之的行为。因此,体育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主观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真正进人到研究的状态,将日常教学与日常研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增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出现,已经为校本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基础,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校报、广播和电视台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在教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及典型事例,通过交流学习、经验介绍、评优活动等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在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品尝到研究本身的成功和喜悦,是推进高校体育校本教研的关键。

(3)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

校本教研能更好地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是推动高校教学文化氛围的一种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整个学校教学改革的深人,营造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促使体育教师乐于将校本课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是校本教研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建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大学体育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营造和创建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的基础。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随着国家校本教研相关文件的颁布与实施,将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各学校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将学校自身制定的综合考评与体育教师教学评估相结合,已成为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第三,实现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在学校制度方面,应确保教师拥有校本教研的时间和空间,赋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力,如让教师拥有随时借阅一定的教育教学类图书、教育期刊的权利,拥有自己组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教研团队的权利等。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营造健康的、积极的、探究的文化氛围,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建立制度上的保障。

2.教师层面

(1)高校体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集中评讲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要有计划地参加跨区域的高校体育教师培训,抓住机会向专家学习;要养成反思交流、团结协作的研究习惯。在学习方法上,应注重学习记录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梳理,让自己养成积累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良好习惯,并注重对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在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将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训练学以及专业理论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体育教育前沿理论指导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

(2)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师在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时,应把以“说、听、议”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应以教研组为单位,以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所授班级,对照先进体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过程,研究优化课堂体育教学的方案,用辩证的观点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扬弃,创造性地开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活动,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叫。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估、学生的特点这五个体育教学的重点环节,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之余,应坚持有计划地参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评比活动,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改革活动,积极参加多层次的体育专业领域的改革探讨,注重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

(3)转变观念,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校本教研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实现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长期在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大多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体育教学实践充满热情。如何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来,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学校应在充分保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的前提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既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个性特色,使教师在互补合作中促进其专业发展。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很有利的。

篇6: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途径

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职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途径.

作 者:张涉 ZHANG She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8(4) 分类号:G715 关键词:职业能力   提升   途径  

篇7: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生活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个性,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有的生来活泼好动,有的则安静平和,孩子的个性特征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对孩子尽善尽美的要求和期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关怀”,但是孩子是十分敏感的,稍不留意,就会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且这种伤害会伴其成长,会使幼儿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自尊心受挫,自信心渐渐丧失,不敢面对新鲜事物。

因此,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勇气的孩子,应该认同其个性,并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赏识他、鼓励他,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受人关爱,自信心才会建立和增强起来。作为教师应相信班内的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这是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前提。我们应从内向幼儿身上寻找闪光点,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使其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自信。例如我班的苏宁小朋友,较内向,遇事喜欢哭,不太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是,平时的她特别喜欢听故事,所以,我们注重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她的活动,蹲下来倾听她的心声,认真的记录下她每次讲述的故事,对于那些比较完整而有趣的故事,我们给她提供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机会。最初,先请她介绍故事的名称、主要角色和情节,当她讲述完后,赢得小朋友鼓励的掌声后,慢慢的,再鼓励她为大家讲出故事的对话和主要内容,就这样在重复讲述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积极肯定与表扬中,苏宁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其自信心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她经常会和老师、和小朋友说自己的新发现,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课大胆举手,自己也变的开朗了许多。

要使每个幼儿拥有自信心,作为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关注和重视幼儿幼小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幼儿的自信心得以形成与发展,使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以培养,这将对幼儿的一生都很重要。

篇8: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电子专业教师,能力,提升

新世纪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有:追求多维目标, 承担多元角色, 参与课程开发, 创生主体教学, 拓展课程资源, 履行质性评价, 打通学科壁垒, 掌握信息技术等。教学能力作为教师教学专长的核心部分, 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1 电子专业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内涵

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 达到预期的目的, 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计划、控制、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控制。教师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 等等。这些能力是一般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 称为一般能力。

电子专业教师教学实施能力:除了上述教师一般能力以外, 还包括专业的特殊能力和拓展能力。特殊能力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能力、专业课程教学能力、电子实践操作能力、电子应用能力、掌握行业操作规范能力、实训操作管理能力、实训器材准备与技能评价能力、实习管理与指导、择业指导中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能力、竞赛辅导等。拓展能力有自我学习能力、企业实践、专业培训、交流合作等。

2 电子专业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升的途径和策略

2.1 鼓励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根据教材和实验实训的具体情况编写实训教材

组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 进行单片机学习和研究, 探索规律, 形成文字, 供学生或同行参考。主要包括《单片机训练指导丛书》, 《音频实训指导教学参考书》, 《电动与电热器具考证指导丛书》, 《家用电子产品中级工考证训练教程》, 《电工中级考证训练图集》以及《制冷维修实训教学参考》等等校内教材, 不仅非常实用, 而且填补了职业中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的空白, 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2.2 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实验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主体, 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实验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 基础操作阶段。着重于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 特别是万用表的灵活使用, 以及示波器的运用技巧等。还结合教学内容实际, 制作一批能体现“创新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实验装置, 如便携式电子技术实验仪等, 使学生在进行数字逻辑实验时, 人手一个实验仪, 实验时间和地点均不受限制, 使开放式的实验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 该实验仪器还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这个时期还应让学生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化生产的一般过程, 如可以加大电子电路的制作量, 让学生自己制作线路板等,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新的课程设置要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一定要紧跟形式发展的需要, 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特别是专业实操动手能力。因此,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尝试:首先, 充分利用地处“小家电专业”的有利地理条件, 加大与中达、亚旭等知名大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我校是中达电子公司上岗职业培训基地) , 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走进企业, 不再是只会纸上谈兵却不会实际操作的“理论家”。其次, 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 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 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如与吴江中专合作创建了家用电器维修服务部, 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平台, 提高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再次, 就是加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 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技能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引进“双师型”教师;二是自己培养“双师型”教师。我们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实行“一帮一” (一个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 制度, 促使他们尽快成才。对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 敢于给他们压担子, 相信他们一定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使他们拓宽知识, 加速知识更新进程, 增强对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此外, 还走出去, 尽一切可能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 他们在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就成为学校专业科组的教学、科研和实训的骨干教师。

2.3 建设一流实习实训室场, 满足人才培训需求

我校加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实验实训设备先进, 建有电工电子室、电工操作室、家电室、音频室、电子室、多媒体电教室、制冷室、单片机/PLC室等, 本专业还有多个辅助功能室, 如电脑室四个, 多媒体电教室多个, 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先进的设备, 雄厚的师资, 能适应本地区企业对电工电子操作人才培训的需求, 基本能完成电工实习、电子线路实验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家电维修实习、制冷设备实习、电子技能实习、单片机实习、电子CAD、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视频和音频调试与维修等实习部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国强, 著.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与中职制造业类专业发展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12.[1]郑国强, 著.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与中职制造业类专业发展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12.

[2]唐玉光, 著.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10.[2]唐玉光, 著.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10.

篇9: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青年教师 科研能力 提升途径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兴高等教育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科研工作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是各独立院校极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其自身又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之处,尤其是占独立学院教师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和竞争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独立学院纷纷出台各项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勤做科研,多出成果,如:制定科研工作的各项管理、奖惩和考核制度,利用老教师的科研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利用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科研方法、积累科研资料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青年教师,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其科研能力:

一、扭转青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态度

态度很重要,它是一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基础:积极努力,事半功倍;消极应付,功亏一篑。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进行科研工作的状态。

青年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没几年,缺乏教学经验,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面对各独立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很多青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工作自然有所松懈,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的想法,导致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虽然,各独立学院纷纷将科研考核与工资挂钩,引起了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并未付诸行动中,因为他们感觉科研工作枯燥乏味,认为投入太多精力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评价,影响到工资收入等,使他们未能从科研中体会到快乐,再加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给予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下,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重视科研工作,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1.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座谈,座谈形式和主题不拘一格,不一定是很深、很新的学术问题的研讨或讲座,可以是简单形式的思想和技巧的交流,可以让青年教师在座谈中掌握更多的科研技法和技巧,逐渐摆脱科研工作很难做、枯燥乏味、无乐趣可言的看法,进而对科研产生兴趣;

2.鼓励教师从教学重点、难点中找寻问题,攻坚突破。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往往是延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项目,有些研究本身就不在教学范围之内或游离于教学范围之外的。使青年教师产生必须做两份工作的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可能还浮于表面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深度不够。如果他们能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评教成绩的提升,还能将教学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将备课的过程和科研的工作整合起来,备课就是做科研,做科研就是在备课。这样,工作相对轻松一些,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所以,将备课和科研结合起来是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

二、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教学工作量是影响其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独立学院要求来看,教学任务量大多是10到12课时的样子,总体说来并不算高,但是,现在许多独立院校设置专业时是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的,有时会设置专业性强,但又不属于基础行业的专业,这时,往往招生人数不多,一般只招两个班甚至是一个班,对于这些专业的老师而言,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必须带两门或者三门甚至四门不同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学效果自然不高。面对学生评教和工资挂钩的情况,教学压力本身就大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无疑是全力以赴的,他们已经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了。此时,要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恐怕就只是纸上谈兵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对于这类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除看所承担的课时数外,更应该看课程门数。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最多带两门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再多的话,估计就无暇顾及科研了。

三、建立和加强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建立科研团队是有效、高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保障。一个科研项目或科研命题,如果只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顺利、高效地完成。对于科研底子薄,经验少的青年教师来说,组建科研团队十分必要。所以,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必须联合老教师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建立后,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争取将团队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系部往往都会建立不少科研团队,但是真正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的科研团队并不多。大多是团队成员在科研课题成立之初分领到自己的任务,此后因为教学任务或其他事宜,便自己独立研究完成自己的分工。他们真正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时候很少。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除科研团队带头人组织专门的科研交流之外,还可借助电话、QQ、飞信等先进通讯工具或软件,进行短时间、小范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的机会,对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将每一位成员的看法汇总,也有利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加强密切联系,才能发挥科研团队的真正力量,带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教师走“以赛带科研”的路子

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这些比赛对于学生而言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发现科研问题的一个快速通道。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教师能将专业知识与比赛要求快速融合,而各类比赛的参赛要求往往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比赛是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时代要求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结合,使得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这种融合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一定要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学生专业比赛的指导工作中来。

在这方面,独立学院有许多教师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因为比赛需要或比赛要求有指导教师参与而主动找到教师,也有一些情况是教师知道有些专业性比赛而找到学生要求进行指导并参赛,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很多教师也确实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指导,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只是挂名而不做指导;有些虽然指导了,但因各种原因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专业指导比较少。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学生比赛,也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或者科研水平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各独立院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的高低,所以,在结合青年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内外环境入手,扭转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其科研兴趣,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进而提高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和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闻靖灏.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2-114.

[2]王东武.科研与教学互动并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169-172.

[3]马晓波.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管理,2002(15):140-142.

篇10: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微讲坛”,丰实理论素养

教学实践,理念先行。一线教师如果不懂先进的教学理念,就很难有出彩的教学实践。为此,学校一定要重视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切实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 作微报告

传统的报告,“长、繁、杂、慢”,更因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常给人以“听不懂,看不透,想不通,做不到”之感。对此,我们要转变思想,多做一些“短、平、实、易”的微报告,针对教学或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切实解决教育中的“微问题”。主题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本校教师主讲,分享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在“班主任管理论坛”中,很多教师就从学生的活动安全、文明习惯和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入手,各抒己见,深入探讨,效果很好。

2. 讲微故事

课堂上的一个细节、教育学生的一件小事、教师成长的一点感悟、与家长沟通的一点经验等,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故事。教师要讲好教育的事,做一个有故事的人,把这些故事写出来,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还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两年来,我校的教育故事讲得可谓“很精彩”,共有12篇微故事在市教育微故事评比中获奖,有6个微故事发表在《今日江山》“教师手记”中。

3. 解微案例

解读与分享案例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案例解读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中,既可以让教师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比较教学中成败得失,也可以让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针对学校一年级某班不仅成绩差,而且学习习惯也差的学生学习情况,我们通过现场诊断,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又如,针对某英语教师工作很努力但学生成绩一般的问题,我们又组织教学诊断小组,跟踪分析该教师的教学方式,寻找问题原因,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分享案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微活动”,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实践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关系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呢?

1. 微备课

大型学校多提倡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以此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但实践中,经常是教师各自为战,只有借鉴,没有讨论,效果不明显。我们的微备课可以有效解决备课与教学不统一的问题。微备课,即确定一个时间,同学科同组的教师要就教学内容进行课前探讨,由教师总结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或者谈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家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微备课,次数不固定,只要有需要,教研组长就可以组织;时间也不长,可以是晨读前,也可以是午后休息时间等;内容也不多,主要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主。微备课虽“微”,但作用却不小,教师不仅没有心理负担,还能解决实际问题,何乐而不为。

2. 微教研

组织严密、安排正规的“大”活动,确实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农村师资的缺乏,效果并不好。而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组织的“微”活动,反而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时常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校开展的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一课五上”,即一节课,先由教研组组织集体备课,再由一位教师在同年级五个班或六个班进行巡回上课,边上课边研讨边完善,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节课也就成了精品课。课堂即培训,“微教研”以课堂为阵地,虽然只有一名教师上课,但背后却是一个团队的力量在支持上课教师。微教研让教师们走得更近、聚得更紧、处得更亲。

3. 微竞赛

营造必要的竞争环境和竞赛氛围,对于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益的。在对接上级部门的各类比赛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开展学校内或校际间的微竞赛。针对教师教材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组织的教学设计现场赛;针对教师板书不规范的问题组织的板书现场赛等。微竞赛强调的不是整体,而是需要提升的不同类型教师的小集体。如现场拟卷比赛,参加对象就是35周岁以下的学科教师,因为他们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必须要有拟卷能力。微竞赛,促使教师在竞争中主动学习,进而不断地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微评价”,激发工作热情

教师评价是否公正,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微”评价,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对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1. 微分积累

校本培训内容多、时间长,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就很难对教师培训的效果做出准确评价。为此,我校制订了“微分积累”评价办法,对教师平时的学习、教学、成果等进行量化评分。得分有单项的,如在教师“读书会”活动时就明确了“上传读书心得百字文一次得2分、向其他教师推荐一篇好文章得2分”等内容。积分又有综合的考核,如在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送培进校”活动中,我们又制订了详细的积分考核细则,明确“考勤、上课、发言、作业”等方面的得分办法,使教师明确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积分还有年终的总考核,即根据年初制订的教师积分方案,结合实际中的分项积分和教师的成果积分进行统计,以此为依据评定教师的年终考核等级。微分积累,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全部,有单项有综合,有过程有结果,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统领、跟踪作用。

2. 微信展示

怎样才能将教师取得的成绩都展示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得见,想得明呢?“微信展示”是个好办法。首先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工作要求建立不同的微信群。如以青年教师为主的“青年教师读书群”,以中层及以上领导为主的“行政工作群”、以班主任为主的“班主任管理群”等。在这些群中,我们可以发放通知、表扬先进,也可以探讨工作、总结经验,还可以做活动展示、成果分享。如在“德育实践基地———红领巾卫生街活动”后,相关班级在班主任微信群中上传了“新年,我们再出发”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了德育实践基地活动的过程;当拓展课结束时,辅导老师在“学校正能量群”中上传了“青春·飞天梦”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了二年级手工制作“火箭”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作品。这些展示既有工作的内容,包括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在关注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着身为人师的幸福。

3. 微星评比

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多是综合性的和结论性的,而单项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微”评价,在平时,教师展示学生活动时,我们给“点赞”;师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在校园媒体中进行表彰。在期末,我们又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评选各类星级教师,肯定教师一年来的劳动成果。如对一年内教师,我们评选“教学新星”“成长之星”“希望之星”。对所有教师,我们又根据其在某个方面的突出表现评选“管理之星”“教学之星”“科研之星”“阅读之星”等。这些评选关注的是教师在某个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在发挥正能量的同时,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11:张旭论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幼儿教师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在音乐活动中能否更有效的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鉴赏的能力,能否在艺术领域中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已成为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下面就是我们在日常活動、观摩、座谈、研讨调查研究后进行了思考,解决如何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活动设计能力的途径:

一、教师之间互相交叉活动

教师需要在交流和反思、总结中才会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才是互相学习的重要途径。

1.新老教师互相听课

“新老教师互相听课”指的就是由于年轻教师在音乐实践活动能力上可能会与老教师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年轻的教师就可以多听、多看老教师的活动,从中学习借鉴,根据自己的音乐活动能力设计适合自己活动能力及风格的活动方案,而老教师在听年轻教师的活动时,可以对年轻教师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正,从年轻教师的活动活动中激发自己活动活动中的创新点。

2.同类听课

“同类听课”是指,同一主题,内容相似的教师可以进行听课与评课,这样教师之间对于同一类型的课就会有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能够对自己的活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就近听课

“就近听课”就是指教师之间可以先以相邻的班级为主要听课班级,这样班级的教师都能够较方便的进行聆听。

二、与教育专家共同研讨

1.教育专家讲座

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信息的敏感度,对于音乐活动的前沿理念要有及时的反应,通过亲身聆听或是网络视频或是微信中的片段学习来理解教育专家对最前沿音乐活动的讲解。

2.教育专家座谈

与教育专家进行共同的研讨其实真是自我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专家对于活动的点评能够更深层次的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幼儿教师对于音乐活动的发展的状况,从各种不同的维度来分析现在的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在专业发展方向上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教师能够提出新的专业发展的标准,从音乐的素养的提高、从活动意识的提升、对专业的身份的取得等等做以深入的解析。

三、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形成互动合作

1.音乐活动设计资源共享

教师在创设活动设计时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每位教师都可以准备多种个性的教案,这样教师之间既分工明确,也能促进相互交流,提高了教师互助合作的能力。

2.音乐活动中的协同指导

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协同指导是提升活动质量,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音乐活动中运用协同指导的活动方法,幼儿分成了若干组后,每组都会有一个指导教师对于组内的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指导,让每位幼儿都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既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也能通过协同指导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

四、音乐活动要一课多种研究

在音乐活动中一课多种研究就是指同样的一个音乐活动内容在同一个组,但是班级不同教师、不同的基础上组织的。一课多种研究的活动方式也是为了增进园本教材的一种方式。一课多种研究方法可以为幼儿创造出一片展示自我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机会,营造出教师们团结进步,专业成长的气氛。

五、针对活动活动进行个性及特色的研究

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根据自身的音乐素养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特点进行特色化活动的研究。

1.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

如果要对幼儿进行个性化的音乐活动设计,那么教师就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素养,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抓住幼儿的特点开展个性研究,幼儿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才能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运用幼儿园教育理念提升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

2.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点

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发现幼儿的音乐的感知能力及表演的能力较强,那么教师在选材及活动内容的方式、方法上就要与幼儿的特点相符,多选择音色、节奏鲜明的活动内容,如:音乐游戏、律动表演等等,让幼儿在展现和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还能对音乐的内容及自我感知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研究,幼儿的潜能及创造力的发挥多数取决于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材上,所以教师在选择音乐活动内容上要多方面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上。

六、根据音乐活动案例进行反思

“活动反思”是现在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的发掘自身的优缺点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它也被称之为成为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一个共同体。

1.音乐活动目标的反思

教师要正确的确定音乐活动目标的内容,整个音乐活动的中心都是在围绕着目标进行开展。在音乐活动后要反思在每一个活动环节是否都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如果没有达到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达到了今后在此能力上是否有提升的空间。

2.教师专业能力的反思

一节音乐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音乐专业能力强,那么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就会从不同的领域获取专业的知识理念。

3.音乐活动中师幼的互动的反思

师幼互动的反思和音乐活动内容及活动手段有直接关系,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中要考虑到此问题是否能得到幼儿的呼应,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音乐活动后要反思,你所运用的活动方法是否使幼儿乐意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根据活动内容创造性的想象,这些都是师幼互动后应该反思的内容。

4.音乐活动中有意预设与无意生成的反思

在音乐活动设计中我们都会进行有意预设,但是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在音乐活动中都会出现无意生成的问题,那我们要如何处理,是将幼儿的问题在扩大化还是将幼儿的思路经过你的引导回归的预设内容上的。

5.音乐活动评价的反思

音乐活动评价是音乐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效果评估的过程。在音乐活动评价中,我们要观察到幼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表现出是否对音乐有兴趣,是否能随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还要评价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能否大胆的通过歌唱、表演等形式表现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活动中要细致观察幼儿的音乐情感变化并及时给予评价。

上一篇:年夜饭致辞精选下一篇:历行勤俭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