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的探索与思考

2022-10-21

第一篇:长文短教的探索与思考

短文长教与长文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在“长文短教”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将其归纳成三个问题: 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 取舍呢?长文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 理论知识分别从三方面进行论述,表明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长文短教 研读教材 教材整编 侧重教学 自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小学课本里慢慢出现了篇幅较长的文章, 升至六年级,长文的比例明显增加了,这大概是为了更好地与初中的 语文教学接轨: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初步掌握学习这 种篇幅较长文章的方法。而对于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个 新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一篇长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完,且要 抓住文章要点,学习知识呢?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长文需要面 面俱到的讲解

(一)长文需要面面俱到讲解吗? 答案是否定的。余映潮老师在诠释“长文短教” 的含义时,用了 两点来解释: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辐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 内容教完篇辐较长的课文。 即分别从时间和内容上来进行处理长文的 教学。而已有的长文教学经历也让我发现了,在教授这种长篇幅的课 文时, 的确是可以不用面面俱到的对课文进行讲解: 一是时间不允许。 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阶段是每堂课四十分钟。要想在这四十分钟 内把一篇一千字以上的文章巨细无遗的讲解是根本不可能之事, 也 不合理;二是中高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提倡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自学提纲”的形式开展教学;还可以在课 前预习这个环节就布置好自学任务, 即把课堂内的教学适当的分散到 课堂前自学,减轻教学内容的容量。在学习六下第四组课文中第一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前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结合具体 的句子或词语,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女孩的处境;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 美好幻像的句子, 完成相关表格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所要预习 的这两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前者奠定了课文的感情基调,为 下文小女孩所见到的美好幻象形成强烈的反差; 后者则是课文的重点 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写作表达方式:虚实结合。而通过这样的课 前预习,既让学生熟悉了、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课文内容,也为接下来 的课堂教学节省了这部分的思考的时间, 而节省的时间则可以运用于 课堂上其它问题的思考上。

(二)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 既然是“长文短教” ,那么着力点在“短” 。怎么才能做到“短教” 呢?这就要求我们先要对教材进行重整,即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取 舍。而如何才能做到正确、有效地取舍,则是我们大多数老师们正面 临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上课,听课,以及观摩优质课的基础上,我 认为可以试着从这几方面入手:1.深入研读教材。这是进行教学的根 本之源。教材是给老师们提供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之前通过研读教 材,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 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研读教材也能让善于发掘的老师发掘教材的 可训练之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工具性的训练,从而达到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跨起百年的美丽》一 课时,就直接出示了三个能力目标的训练:解说能力、概括能力和品 读能力;并将此三个能力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2.确定教学目 标。只有确定了这堂“教什么”、“选什么教”,才能根据所定教学 目标对课文进行取舍。而对于“教什么”和“选什么教”的处理方法, 余映潮老师也提出不少:如难文浅教、浅文深教、长文短教、短文趣 教、一次多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长文教学时可考量的方法。 3. 调整结构。确定好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要从课文的内容结构着 手对教材进行新的编排。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一而终的逐段教 学,这并不符合现代的教学趋势:探究、创新。也不适用于长文的教 学。而教学内容及结构的调整应是长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构成,我们 要把课文结构调成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以便在教学时取得最突出 的教学效果。莲三小徐辉辉老师的一堂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让我记忆犹新:徐老师在教学时先介绍何为议论文,接着出 示课题、质疑课题,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到能解释课题的句子,引出结 果,带出议论文的三个要点: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和总结论点;然后 重点学习用事例证明论点的表达方法(具体学习第一个,接下来的事 例以表格形式交流完成) ;最后谈收获,说疑问。整个教学如行云流 水般, 无论是从内容, 或是结构上都十分简洁、 利落, 教学效果突出, 既明白了道理,又初步掌握了一种新的文章体裁及写法。而这堂课让 我感受最深的是徐老师对学习议论文方法的教学: 她没有采用学文后 总结的方式,而是直接亮牌,让学生先知道什么是议论文;然后在交 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提出议论文的三要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议 论文最本质的特色;再通过具体事例的学习,更加深入地掌握议论文 的写法。而后,我试着用同样的方法也来教授这篇课文,效果也是挺 显著的。

(三)长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其实是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是“教什么” 的问题,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无论是篇幅有多长、什么文体的文章, 我们的教学目标最终是要落到实处的,既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到了什 么?如人教版第九册第三组课文中的《鲸》,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 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描写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 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定在“学会用 多种说明方法来表达事物的特点”上,既抓住了课文教学重点,又能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这个事例是为了说明在确定我们的教学侧重 点时,应以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准,这个教学目标可以是品读课文,感 受语言美;可以是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可以是抓住 课文某一点, 展开能力训练; 还可以是多种目标的结合„„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学侧重点可以是单一型的,也可以是综合型的,但无论是哪 一种, 都应是突出的、 明确的、 可实现的、 有意义的。 徐辉辉老师 《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堂课的教学侧重点就非常突出了:初步 了解议论文及其写法。相对的,我的一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 侧重点就没有掌握好:这篇课文我分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作为公开 课的内容,包括卖火柴和擦火柴两部分。作为第一课时的侧重点本应 是擦火柴部分,但我为了渲染气氛,过分的强调了小女孩“可怜”的 处境,结果导致擦火柴部分内容匆匆而过,而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有一 个非常重要的学点——虚实结合„„在其后的教学交流及反思中, 我 也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对教材的研读、把握不够充分,所设教学目标 不够明确, 结果导致教学侧重点模糊不清, 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长文短教”这四个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 更多的应是在实践中的探索。只有将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把 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探究活动密切相连, 才可能摸索出一条正确、 有效、 可行的道路来,也只有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长文短教”才能真正实 现,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才能走得远,走得宽,走得深。

短文长教与长文短教

第二篇:长文短教心得体会

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日期:2011-05-18 10:52 点击数:

99

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梅县扶大中心小学 潘巧燕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篇幅比较长,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做到长文短教、减负增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 引导预习,丰富感知。二是推敲题眼,引导探究。三是找切入点,理清层次。抓住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辐射全文,突破重难点,阅读教学就实现了“削枝强干,长文短教”。四是抓重点段,详略得当进行阅读教学。五是迁移写话,提高素养。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学生在阅读时就有时间去理解、欣赏,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关键词 长文短教 抓重难点 详略得当 提高实效

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篇幅比较长,一些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果逐段讲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果不这样,又觉得好像没有讲深讲透,学生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而按照新课标的设置要求,小学语文课每周只有五课时,授课时间比以往大大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讲完教完一篇长课文,做到长文短教、减负增效,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引导预习,丰富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好些课文篇幅比较长,一些时代久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对文章背景、人物没有一个了解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在课前,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找等方式来查阅与课文有关的图像资料和文字资料,这样,使学生课前对课文背景、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部需求奠定了基础。

有效地预习的确可以促进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然而学生的预习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布置怎样的预习任务,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预习任务应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切忌多而杂,有时给新课文设计

一、两个新颖有趣的预习任务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给《凡卡》这课布置预习任务时可有两种设计。第一种:预习课文后以爷爷的口吻给凡卡回一封信。因为学生只有读懂了课文内容,完全了解了文章中凡卡所过的生活才能回信;而要读懂课文则必须扫清文字障碍。另一种是这样的:预习课文完成一下习题

1、查字、词典学习生字词。

2、读懂课文,说说课文中写了那些人物。

3、凡卡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给爷爷写信?试比较一下两种预习的布置:前一种只有一个要求,然而隐藏着第二种的三个问题,后一种是指标式的。经试验学生大多喜欢第一种,从数量上来说第一种只有一题,第二种就明显的多了两题。从效果上来看,第一种达到的不仅是学习效果而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拓展,以爷爷的口吻回信,学生要做的就是写信,要写信就需要了解课文,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其次“爷爷的口吻”一下子把学生与凡卡距离拉近了,学生的同情之心变成了对凡卡亲情的关爱之心,情感更近了一层,效果较第二种好得多。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要尽可能做到少而精。

二、推敲题眼,引导探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题是课文的窗户。通过这一扇窗户,我们可以窥探文章的内涵。课题有的高度概括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开门见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提及了文本的主角„„教师在新授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关注题眼,解读题眼,能快而准把握住课文的航海方向。例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文章篇幅较长,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析题时教师可抓住关键词“小”、“英雄”,矛盾组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如:雨来小小年纪何德何能称为英雄?雨来做了什么事被称为“英雄”称号?是什么力量使小雨来成为了英雄?问题提出后再让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很快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到了雨来的机智勇敢,“小英雄”头衔当之无愧。再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紧扣课题中的“飞”和“夺”进行质疑: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飞”字?为什么要夺?夺什么?怎么夺?这样能让学生的关注集中在“抢时间”和“攻天险”这些重要内容上。

三、找切入点,理清层次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抓住这点辐射全文,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突破重难点,阅读教学便实现了“削枝强干,长文短教”。例如《鸟的天堂》,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文章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课文现在放在中年级,文章篇幅又长,学生的理解难度就增大了。教学设计应如何突破重难点,笔者在深入解读文本后,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句话为切入点,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昨天”一词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脉络清晰了,整体内容把握了,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潜心会文,新的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交流感受中,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感受到鸟的动态美和榕树的静态美,作者细腻逼真描写手法,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再如《夜莺的歌声》,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可设计一个主问题: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小夜莺?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一个好的切入点,学习群体探究目光聚焦一点,学生学得扎实,省时又高效。

四.抓重点段,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无论有多长,必有重点内容。教师紧抓重点内容,就找到了突破重难点的窗口,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例如四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讲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和“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交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感悟叶老的认真、平和。再如《少年闰土》一课,课文记叙闰土和“我”讲述四件新鲜事,每一件事都体现了闰土的性格特点,但重点内容应该是“看瓜刺猹”这件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闰土和“我”的对话以及课文开头月下刺猹的场面描写,其它的几件事就可简单处理。紧扣重点内容“浓墨重彩”的进行阅读教学,教学浪费现象少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五.迁移写话,提高素养

新课标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日本学界甚至认为“不写读后感的阅读教学是不可想象的。”长文,内涵丰富,作者又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教师能够抓住文章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写话,学以致用,那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感受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展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后,笔者设计写话环节:假如你是第一只飞来的鸟,你会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呢?交流中学生的言语透露出对文本理解的深入,展示出对文本语言的积累运用。如此教学,学生学得扎实,语文素养也能逐渐提高。

长文短教,需要我们老师能深入地理解课文,研读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预习。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处理好长文短教中的详略关系,理性又合理地组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去理解、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上一篇:没有了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短教”策略探析

我们知道,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与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长文短教”的策略:

一、抓住文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如《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教学时,紧紧抓住文眼中的关键词“和”,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不和。一个问题理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必须和好。最后归纳出三个故事是围绕“和”而统领在一起的。

再如《画家与牧童》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出示题目时将画家写大一些,将牧童写小一些,让学生猜测为什么这么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课文,而后抓住“大”去感受画家戴嵩画技的高超和为人的谦虚宽容。而后问学生“画家本事这么大,这么谦虚,可不可以再写大些,牧童再写小一点,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因为牧童也很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再次读文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这样抓住题目书写的不同作为研读的支点,学生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更从“大”与“小”中感受了人物的了不起。

二、抓住中心(重点),统领一文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句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赵州桥》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等。我们完全可以抓住那些句子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效果会很好。。

三、理清脉络,重点突破。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故事先写了小女孩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卖火柴的情景,突出了小女孩又冷又饿的境遇;接着写小女孩冷极了,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幻像;最后写小女孩冻死街头。三段相比,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这一段应确定为重点。这一段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借着火柴的亮光,她的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家人的疼爱。然而这一切,她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寒冷、饥饿、痛苦。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把感悟文章的侧重点放在小女孩的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对比上,启导学生通过想象、讨论、朗读、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那个社会的贫富悬殊,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深同情感受小女孩此时的凄惨,最后达到理解小女孩之所以冻死街头的社会根源。

四、以文为例,重在训练

1、突出一个“语言训练点” 阅读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它的凭借就是语言文字。对于长文,其丰富的语言说是我们的训练的着眼点。

抓重点段进行语言训练:比如《搭石》一课,可以通过寻找“美”这个阅读环节,组织学生读文感悟搭石的景色美、过搭石的协调有序美以及蕴含的人情美。而这些表现“美”的语段、词语,就是重点要品味的语段、词语。通过品读这些语段、词语,实现感悟理解。然后通过想象说话,描述搭石的景色美,讲述过搭石的协调有序美;以及扩谈过搭石情况进一步体会人情美,促进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积累,并完成转换表达。

抓住重点句进行训练:在《给予树》的教学中老师抓住“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有许多礼物了,可是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言为心声,这是一个八岁女孩的真情流露,它展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抓住这个动情点,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什么都没有”入手,理解金吉娅要送洋娃娃的原因。透过金吉娅的这一语言,去触摸她关爱他人的那颗善良的心灵,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做到入境动情。

词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透过一个词往往就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理解全文起导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重要善于捕捉重点词。再比如在《给予树》的教学中,抓住最能体现金吉娅矛盾心情的重点词语“沉默不语”进行训练。从引导学生进行表演体验理解它的表面意思,到联系上下文透过该词体会金吉娅的内心,再通过对比朗读、想象着朗读等策略,来感悟她对家人的爱。这样爱着家人却只给他们买棒棒糖,究竟是为什么?这使得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显得更有价值,理解也更到位。

2、挖掘文章写作“范例点”

由于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深远,均在不同程序上发挥了其作文的样板作用。因此,对于某些长文,我们完全可从作文方法指导的角度来进行处理。如从课文的语文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语言表达的方式着眼,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提炼出语言表达的某个方面的技巧来进行教学;或从词语表达,或从句式运用,或从段落写作,或从人物塑造,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积聚一个闪亮 “点”。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典型长文,同时也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通过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三件往事:和作者谈读书、谈“碰壁人”、救护车夫,来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很少,为别人想得多”的这种品质。因此,从写作的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质疑:文章是通过几件事来写伯父鲁迅先生的?这几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写人离不开记事,从事情中可以反映出人的品质。针对学生经常抓不住写作重点、记流水帐的毛病,教师结合课文救车夫的段落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指导。师:车夫是在什么情况下拉车?(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师:作者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烘托车夫生存环境的险恶,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师:车夫的脚上淌着血,为什么不用“流着血呢”?〔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引导学生领悟:写人需要以事为载体,同时要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环境等的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同时,这篇文章的构段方式、用语特点、表达方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习作范例。

总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长文”,只要找准切入点,训练点,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经中枢”,纲举则目张。长文短教,老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

第四篇:巧设问题长文短教李新美(定稿)

题目:巧设问题 长文短教 学科:语文 姓名:李新美

联系电话:13775439809 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县柘汪第二中学

巧设问题 长文短教

【摘 要】:一线语文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长篇文章教起来最难受,非三课时以上不能完成任务,上得那叫一个拖沓而沉闷。要实现长文短教,重要的是要寻找到一个最佳的问题切入口。

【关键词】:问题切入 标题 关键句 手法 朗读

听过许多课,总有一种这样的感受,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注重精美的板块设计,却忽略了整个课堂结构的有机衔接和逐层推进,因此整节课显得松散拖沓。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有一条明晰的解读思路,并把它作为线索来组织教学,从而把众多的教学环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不留痕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阅读教学特别是比较长的课文是在学生阅读基础上的一个提升过程,它不必也不能按部就班逐行逐节按顺序阅读。因而是否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有一个最佳的问题切入,从而实现长文短教。因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像庖丁解牛,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统一。

那么,要实现长文短教,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突破方法,不论是哪种方法,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与文本充分对话。结合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总的来说,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可有意识地从如下几方面来寻找解读文章的切入点。 1.从标题入手

作为写人记事的文章,标题的作用无外乎点明写作主体(人物或事件)、叙事线索、立意方向等。而且大凡精彩的文章,标题在起着以上作用的同时拟写时 亦讲求精炼、隽永。特别能对文章内容起到总结概括作用的标题,无疑会成为我们教学时打开学生思维、走进文本的一扇窗户。

如 《变色龙》一文的教学,我们就可扣住标题中一个“变”字设计问题,通过其变与不变切入对人物性格及小说主旨的理解。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具体是怎样变的?在他变来变去中,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他有始终不变的东西,那是什么?问题一实质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总体的感知,教师可让学生复述概括,并让学生学会

1 通过列表格来体会人物在整个事件中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变化;问题二便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认清人物的思想本质及沙皇统治下法律的真实面目。 2.从文章的关键句切入

所谓文章的关键句,并非仅仅指画龙点睛的语句,而是教师在钻研教材,与文本充分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文本独特的体验,而 这种独特的体验往往因文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而 产生,因此这个关键词或关键句就可成为切入阅读文本的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就可轻而易举地打开走进文本的门。

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在研读文本时,我发现文章最后一句话很有深意。“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小伙计看来,孔乙己是必死无疑。那么他为什么那么肯定?而 作为一个小伙计,他目睹了孔乙己不幸的一生,因此他的看法最有说服力。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切入口来剖析人物及其整个社会?上课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然后抛出问题:“对于孔乙己的命运,我一个小伙计为什么那样肯定他是必死无疑?你能从文中找出原因吗?”我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寻找:一个是社会原因,一个是个人的性格原因。在寻找社会原因时,学生集中找到了社会环境以及孔乙己身边的人,通过对字词的品读费希学生认识到了封建社会是阶级对立的,而孔乙己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他是社会的夹缝人,势必为社会所抛弃;通过对酒客小伙计掌柜孩子们以及丁举人的态度的品读,从而了解到群众的麻木不仁冷酷以及丁举人的凶狠毒辣,明白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而这一切摧残着孔乙己的肉体和精神,使其走向毁灭的深渊。接着寻找个人原因,实质上是了解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语句的品读,从而了解孔乙己是一个好吃懒做、迂腐、自命清高、把追求功名利禄当作毕生的理想的人。还有的同学注意到了孔乙己还是一个善良、热心、诚实的人,这该怎样理解?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封建社会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因此作者对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通过这个原因的寻读,学生对于人物及主旨便有了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

3.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切入

不同的作者写作的文章会有不同的风格,或是幽默,或是辛辣,亦庄亦谐。而要形成一种风格,就可能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不妨以品析文章的艺术手法来剖析文章的内容主旨。

如《范进中举》,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的节选,应该说辛辣的讽刺是这篇课文的主要 2 风格。如何去表现这种讽刺的意味。在备课时,我发现夸张对比以及细节的描写恰恰体现了讽刺的力量。因此我让学生寻找哪些地方让你感觉讽刺的意味十足?它们又是如何讽刺的?学生首先找到的是范进喜极发疯的情节,通过品读描写发疯的场面,认识运用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中科举制度毒害而丑态百出的读书人的形象;引导学生扣住其疯语“好了”联系文本,找出哪些地方好了,从而探究出范进发疯的根源。学生还从人物前后的变化,特别是胡屠户的变化,运用对比可谓是讽刺的意味十足。学生自由浏览有关对比的内容,教师示例尝试让学生对对联,写出上联或下联,并给对联拟一横批。如教师示例:上联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下联是“文曲星下凡当老爷”横批是“厚颜无耻”,上下联是前后对比的内容,横批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有的同学从细节的刻画中感受到了讽刺的力量,如胡屠户的一低一扯,一攥一舒,一缩一揣活活地刻画出一个趋炎附势卑劣自私厚颜无耻的市侩形象。从这些手法的分析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科举制度、 世态炎凉人情以及鄙视老百姓,敬畏权贵思想的封建社会的讽刺批判。

4.从对词语的重读切入

汉字的表意是最丰富的,在一句话中重读不同的词,我们会发现句子所强调的内涵会截然不同。假如在解读文本中能够找到这样一句话或这样一个词,通过对这个词的重读,引导学生体会重读后句子所体现的内涵,无疑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冰心《谈生命》时,是这样切入的: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在朗读时哪个字要重读,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切入很巧妙。因为这句话中“像”字标示着课文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还有通联全文制造悬念的作用。学生通过反复重读品出了这些与众不同,也就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寻找一个恰当的问题切入点,实质上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的解读上。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破解方法,同一篇课文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破解方法,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用有限的规则去分析套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真正地走进文本,并读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找到一个切合自己,切合学生兴趣的切入点,相信每一节长文阅读课都能如花儿般美丽、丰腴。

第五篇:记叙文(长文短教):《莫泊桑拜师》说课稿

《莫泊桑拜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莫泊桑拜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中的一篇叙事写人文章。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了悉心指导的事。课文刻画了孜孜以求,勤学苦练的莫泊桑;描绘了直言不讳,循循善诱的福楼拜。教材既能给学生习作上作范例指导,又能在学习中进行品德教育,是一篇进行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完美结合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基础,而透过文字感悟文本内在含义的能力相对弱一些;此外,他们的写作技巧也存在些许不足,本文叙述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对调高他们的写作技巧有一定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特点、学情特点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设定了如下的三维度目标:

1、学会本课“陋”“吆”等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孜”、“篝”两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整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直言不讳、循循善诱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鉴于教材中详细叙述了3次请教的过程,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自学批注、朗读感悟,明确莫泊桑如何虚心请教、勤学苦练的行动成了本课学习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着力在学以致用上,在了解福楼拜说的话中,莫泊桑的具体行动中,思考自己学习中的现状。当然,作为一个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是十分丰富,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直言不讳、循循善诱的精神也是难点之一。

五、教法学法

1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点拨法,高年级的段的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所以对于文本,我又采取了这种教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批注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课时安排

我预设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从题目入手,板书课题后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然后引导同学们读好课题:是谁拜师?——莫泊桑拜师(重音在“莫泊桑”上);莫泊桑干什么?——莫泊桑拜师(重音在“拜师”上)。

3.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有没有什么疑问?(在此处预设学生会有如下几个疑问:莫泊桑是谁?他为什么要拜师?他拜谁为师?拜师的结果是什么?)顺势进行评价——同学们不仅能读好课题,还在读书的同时养成了会思考的好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随后,请同学们带着刚刚提出的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动手画出生词,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然后把带有生字的几句话投影出来,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孜孜不倦”的“孜”是平舌音;再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难写字——“陋”,强调注意“陋”的笔顺。

3.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叙事类的文章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板书:起因、经过、结果),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下,本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又分别是什么?并用简单的字词概括出来。学生交流各组的结论,教师在旁伺机进行引导。(预设:起因——作品平常;经过——福楼拜教授;结果——终成名著。意思接近并符合简洁的要求即可,并将学生概括的内容板书在相应地方。)同学们真不错,能把长的文章概括成这几个简洁的短语。把长的课文读短,把厚的课文读薄了,这也是一种本事。

4.通过刚刚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同学们之前所产生的疑问也都迎刃而解了。

2 (预设:莫泊桑——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因为作品平常没有什么特色所以拜福楼拜为师,最后他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三)重点感悟,突破难点

1.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了“短篇小说之王”。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的对话。莫泊桑和他的老师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预设:高年级的同学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300字左右。他们很快能从文中找出答案——莫泊桑和福楼拜一共有3次对话。)

2.(1)首先请以同桌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同学们,言为心声,透过他们两人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莫泊桑?福楼拜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在相应的地方用一两个词写下自己的感受。(用幻灯片出示上述朗读要求。)同学交流时伺机进行评价和引导。

预设1:从“坦白地”、“急切地”看出莫泊桑拜师时的心情急切又无奈,态度很诚恳。他是虚心求教,为学上进。

预设2:从“直截了当”看出福楼拜直言不讳,不留面子,有些严厉。也可以看出他写作经验十分丰富。

你们抓住了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语言,这是一种好方法,值得其他同学学习。请大家把你们理解到的内容带入到对话中,读好第一次对话。指名读。

(2)听了老师的一席话,莫泊桑是怎样做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一次对话,从中找答案。

预设:从“看了一天”、“连续”看出莫泊桑十分认真的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3.莫泊桑按照老师的嘱咐认真地去做,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于是又有了接下来的第二次对话。请同学们按照刚刚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分析你这回从他们的语言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在旁指导。

预设1:从“一进门”这个动作感受到莫泊桑十分的急切,很好学。——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很不错。

预设2:从三个“不”字加一个感叹号看出福楼拜对他的否定、责任甚至批评。看出福楼拜很严厉。——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3:从“滔滔不绝”感受到福楼拜这位大师的风采,他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莫泊桑自己去体会、思考,他是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请你读好这段话。学生读完后进行相应评价

3 (你读得很流利,一气呵成,仿佛就是这位大师!)

预设4:从“天天”、“全神贯注”感受到莫泊桑是位勤奋学习、肯下功夫、肯吃苦、勤努力的学生。——抓住“全神贯注”这个关键词,投影“贯”字的三个义项,让学生选择正确的义项从而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4.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莫泊桑带上了作品去老师家,请同学们默读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新发现?(预设:这次抓住了老师的神态,从“脸上露出了微笑”可以看出。)

出示投影进行口头训练:这是 的笑。(预设:这是高兴的笑、欣慰的笑、满意的笑、欣赏的笑、满怀鼓励的笑)这一安排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对福楼拜老师这两句话的理解。出示:(1)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2)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预设:想写好作品,就要勤奋努力,还要善于观察,并且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意思接近即可)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听了福楼拜老师的谆谆教诲,莫泊桑更加勤奋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莫泊桑拜师》的起因是莫泊桑的作品平常,经过是福楼拜教授,结果是莫泊桑终成名著。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写作要勤奋努力、仔细观察。希望同学们能牢牢记住这个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莫泊桑能做到,你们同样可以!老师对你们有信心!

2.课后请认真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按老师上课教授的方法练好钢笔字。学习本课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方法,写一段描写人物的小练笔。

八、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样设计板书可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21.莫泊桑拜师

起因 作品寻常

经过 教授方法 勤奋努力 仔细观察 结果 终成名著

上一篇:财务部岗位说明书范本下一篇:财务分析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