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4-05-03

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精选8篇)

篇1: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去年以来,XX区按照中央、省委“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生态小康新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有效载体,特别是以XXX为重点着力打造了新农村建设带动示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按照“四新一建”的建设标准,完成了全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5个乡级建设规划和启动村建设规划,完成了2006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特别是结合区情实际,打造了XXX1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曾家山模式”。

一是发展新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按照“龙头+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壮大了产业支撑。2006年,全区核桃基地达10万亩,蔬菜基地达10万亩,蚕桑基地达10万亩,生产洋三元仔猪20万头,发展食用菌600万袋,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达8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如曾家山立足独特的自然和地质资源,大力发展以无公害蔬菜和乡村旅游,建成了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仅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打造了10户星级旅游农家乐,仅半年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二是营造新家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去年15个村共完成房屋改造8120间;院坝硬化10万余平方米;改厨1206户,改厕1228户,改圈2359户,建花园花台2万余平方米,农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打造新环境,农村基础明显改善。去年15个村共建村组公路60公里,硬化入户路14公里,修建过河桥12座;新解决人畜饮水800户;整治河道6480米,改造藏水地1320亩;新建沼气1050口;新增电话810部,新通光纤电视754户,初步呈现出街院整洁、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饮水安全、通讯便捷的新气象。

四是培育新农民,三村建设不断深化。去年15个村均完善了村级活动阵地,农户“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集中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和改善生活卫生习惯为内容的培训10000余人次,组织所有农户开展了“星级户”评选。今年,朝天区又启动了15个生态小康新村建设,并集中力量打造曾李路2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走廊,使其和去年建成的新村,连接成风格和谐统一,独具山民居特色,集生态休闲、地质观光、民俗文化风情为一体的30公里生态小康新村长廊。

二、采取的主要做法

(一)超常推进,立足“干”。

一是强化四种意识,统一思想行动。各级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自觉服从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认真履职,密切配合,狠抓落实。

二是立足早抓部署,迅速宣传发动。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进村入户抓宣传发动、抓技术指导,形成了全党动员、各级齐抓、全民参与的抓建氛围。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促动。坚持“县级领导联系、区级部门帮建、业务部门指导、乡镇党政主抓”的工作责任制,各级均成立强有力的抓建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成员联系牵建,细化措施,落实任务,逗硬奖惩,扎实抓建。所有区级部门落实得力人员驻户帮建,建设任务不完成,部门帮建不脱钩。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

一是紧扣区情布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体现特色为关键,以农户自建为主体,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突出示范、推动全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以建设“XXXXXX”为框架,在区境主要通道建设起“XXXX新农村长廊”。

二是注重科学规划。提前介入,入户规划,既立足长远、统一布局,又因户制宜、以点带面;既体现简洁、朴实、大方的山区民居特色,又展示山水风光、生态观光、民俗风情,逐一把规划落实到农户、细化到项目、明确到进度、测算到投资,并制定出内容详实、具有操作性的规划方案。

三是健全抓建机制。梳理完善了“班子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协同、区乡分级负责”的抓建领导机制,“县领导联系村、部门帮到户、乡镇抓到点”的帮建指导机制,“半月一通报、半年一评比”的督查督办、目标考评和效能监察机制,“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的人财物统筹安排机制,统一了思想行动,形成了抓建合力。

(三)克难攻坚,突出“拼”。

一是领导率先作示范。四大班子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深入现场调研指导,解决重大问题,提出建设要求;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抓建之中,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铸就了“敢想敢干,苦抓苦干”的XXXX精神。

二是打捆资金强投入。按照“农户主体、政府主导、项目整合、信贷扶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原则,配套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是严明纪律提效能。建立抽查考勤制度,加强督查督办和效能监察,去年以来先后制发了17期专项工作通报和督查通报,发出了150余份整改通知书。

四是强化监管保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狠抓工程规划、技术指导、材料调供、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树立用小钱办大事的理念,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尽最大努力节省建设成本。

$

篇2: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K J.CO

M 4

丘区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

——来自XX县的报告

XX县属典型丘区农业县,幅员面积8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总人口42万人中农业人口36万。近年来,XX县立足丘区实际,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2005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同比增长10.3%。

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XX县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抓手和着力点,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06年6月,全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2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4家)。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一大支柱产业(畜牧业)、四大优势产业(水产业、林竹业、蚕桑业和水果业),建立了4个农产品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林竹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龙头企业的成长,XX县逐步建立了产、加、销各个环节和贸、工、种各个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5500多户适度规模种养户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3000多名农民成为农村经纪人,2.5万多名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2005年,仅蓝雁集团就解决了2630多人就业,人均年工资达到8500多元。

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建立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技术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2005年,各龙头企业共投入生产周转金2000多万元,为农户赊销种子、饲料等生产物资,降低农户生产成本200多万元。蓝雁食品、哈哥兔业等龙头企业组建技术服务部,常年聘请46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上门技术指导、定点联系专业大户等形式,免费为农户开展技术服务,既解决了农户缺技术的难题,又促进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2005年,龙头企业共与农户签订订单3万多份,合同价值近3亿元。哈哥兔业公司在今年肉兔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的情况下,坚持随行就市、优质优价,全县肉兔价格每公斤比去年上涨1.2元以上,全县肉兔出栏量比去年增长30%以上。

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现代农业稳步推进XX县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专业化种养殖作为着力点,制定和完善分类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标准化适度规模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通过引导农户实施品种改良、圈舍改造、配方改进、技术改善,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监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检疫、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控制禁用农兽药使用、控制重金属和激素使用,建成适度规模标准化种养示范带。

目前,全县标准化适度规模养猪户1800多户,年出栏肥猪占全县总量的19.5%;适度规模标准化养兔户3720户,年出栏商品肉兔占全县总量的43.6%。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户与企业、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联结

近年来,XX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的方式,逐步探索建立了一批以农民为主体、利益为纽带、服务为手段、增收为目的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县有各类专合组织107个,会员达19188户,60%以上的农户加入至少一个专合组织。全县建立起5个较大的行业专业合作社,即县生猪协会、县哈哥兔业合作社、县水产合作社、县华象竹制品合作社、县丝源蚕业合作社。专合组织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统一组织销售服务,引导农民开展信息、技术、物资、融资、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互助使用,作为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户和市场间的桥梁和纽带,既提高了农民集体闯市场的能力,又保证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该县惠群水产协会的稳定发展就对带动当地水产养殖稳步发展,水产价格保持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几个典型专合组织的调查表明,提高组织化程度对农户增收具有明显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专合组织对带动贫困农户适应市场,增加收入也具有明显作用。如兔业合作社是吸收贫困农户最多的合作社之一,2004年贫困户为336户,合作社对贫困户收购保护价要高于一般成员保护价10%。

加速培养现代农民,鼓励农民创业致富

XX县农村劳动力总数近22万人。2005年,该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4.2亿元;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03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农民外出务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增长胆量和勇气,不仅富了“口袋”,还换了“脑袋”,向现代农民转型,给广大农村注入新鲜活力和全新观念。近3年来,全县带着资金、信息和技术回乡创业者达2000多人,新办、购买、租赁各类工业企业87户,兴办各类农业开发项目223个,领办三产项目1700个,总投资达2.7亿元,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00多人,拉动城镇化水平提高6个百分点。

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提高素质。XX县抓住这一关键,实施农民再教育工程。采取龙头企业与职业学校、乡镇农技校联合办班等形式,5万余人经过培训并获得专项技能证书。通过培训,不仅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使农民树立新型生产观念、就业观念和市场观念。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富有成效XX县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积极推广“畜(禽)—沼—果型”、“种养互动型”、“秸秆还田型”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绿色农业”发展。

该县通过沼气建设,推广猪(兔、蚕)—沼—粮(果、菜、茶、桑、鱼)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庭院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治理养殖污染。调查表明,一个农户养3—4头猪,投资1500元(政府补贴600—1000元)建一口8—10立方米沼气池,一年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在1000元以上。

全县已建成并发挥效益的沼气池达到2万口,沼气普及率达25%。

沼气建设还带动全县无公害农业生产发展,全县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5万亩,申报认证无公害产品16个、绿色食品17个。

生产生活设施逐步改善XX县依据丘区农业县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新农村建设,尤其注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

“十五”期间,该县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治水、改土、修路、兴林和建园五大重点。“十五”期间全县争取到国家级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建项目,投入资金3500万元。引进各类农业开发业主300多个,投资3500多万元,开发面积4万余亩。群众自愿投工4500万个,筹资8350多万元,大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龙头企业信贷担保、联户担保等形式,争取信贷投入5000多万元。

针对全县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实际,把治水放在突出位置,增加蓄水工程与改善排灌设施相结合,进行骨干囤蓄水工程的修建和整治;开展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采取稻鱼轮作形式,整治和兴建小型微型水利工程990处;在10个乡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建设,解决2.9万人、3.1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争取到位214万元专项资金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建设,打井8300多口;投资420万元在6个村实施集雨节灌项目,全县微灌、滴灌工程面积达4000多亩。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篇3: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同时随着各地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工业用地的供求矛盾已经逐渐超越了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已经成为目前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缓解建设用地不足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1.受法律因素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运行10多年法律法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缺乏法律依据。“隐形土地市场”在不少地区都比较活跃,有许多口头或书面达成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协议,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使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的产权纠纷也屡见不鲜。

2.受政策因素制约。一是税费政策。集体土地流转要参照国有土地缴纳同等的税费仍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据。二是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和最低限价尚未形成科学体系;三是农民兄弟社会保障措施等政策尚未未配套完善。

3.收益分配机制尚未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产生的收益包括转让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已成为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没有统一合理的标准,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向农民隐瞒土地流转收益的现象,并且这部分收益并没有用来对集体的经济、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投资上,而是擅自挪作它用,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同时导致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盲目流失。

二、对策建议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是我国土地一级市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土地一级市场制度体系。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加大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宣传力度,通过板报、广播、会议等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宣传国家农村土地政策以及相关的知识,宣传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引导广大农民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

2.遵循四项原则。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村民自愿原则。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推进,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稳步推进宅基地流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公开公平原则。要坚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在阳光下运行,自始至终对村民公开,一切政策出台要广泛征询各方意见,体现社会公平,让村民放心。三是依法依规原则。坚持置换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依法行事,体现置换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操作性、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要针对本地区实际,采取不同的标准和形式进行流转。

3.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办法措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作为土地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政策性强,在新的《土地管理法》未出台前,参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意见,制订适合我市实际的办法措施。

4.培育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一要建立健全集体建设用地定级和评估机制。根据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不同地段或路段,分别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地价进行评估,确定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等级、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为评估机构进行集体建设用地评估搭建技术平台和相关依据。二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信息管理中心。汇集本地区集体建设用地交易的各类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及公开查询制度,向全社会及时公布流转地块的相关信息,为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地区动态监测系统,随时更新和补充市场信息,客观、及时、透明的反映当地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价格。三要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重点是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机制。实行公平地价制度,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与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相协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基准地价、标定价格。

5.正确把握好“四个平衡”。一是工业发展与与农村产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土地流转对于缓解工业用地的紧张局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土地流转要优先向新农村建设,向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企业化经营倾斜。二是规划建设与开发整理复垦之间的平衡。通过建设用地复垦,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各类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置换、折抵政策,为拓宽建设用地提供支撑。三是农民个人与集体经济组织、政府收益之间的平衡。通过有偿交易、优化配置,满足不同区域的用地或利益需求。同时,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好个人、集体、政府之间的利益平衡。四是集体土地流转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之间的平衡。通过统筹规划划定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区域,避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重点项目区、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区造成不良影响和冲击。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对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有益补充,并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流转形成互补。

篇4: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这是因为: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三是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可以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2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形成崇尚科学的文明新风尚;二是引导农民形成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三是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尊重农民的文化首创精神,让农民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实现农村乡风文明的必然选择。

3农村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高素质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下大功夫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实现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基础设施落后,活动内容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加大了乡镇、村的文化设施建设,但由于特殊的国情以及基础的薄弱,许多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无办公地点、无活动场所、无基本文化设施的“三无”现象。很显然,这样的文化设施,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同时,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长年不开展文化活动,即便开展文化活动,也是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单一,很难满足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导致一些不良的娱乐方式慢慢侵入农村的文化娱乐市场,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

2财政投入不足、文化产品匮乏

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在投入经费基数,还是投入增长速度上都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很显然,这样低水平的财政投入,必然会造成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贫乏,组织机构和阵地建设的不健全。同时,我国农村文化产品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队伍建设薄弱,管理上的缺位

文化人才是农村发展文化事业的保障和基础。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农村文化事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知识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平稳和长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乡镇文化专干多是上世纪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老化,对各项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多为兼职人员,致使有些乡镇文化站出现“空壳化”,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三是乡镇文化站转制后,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养,实行“以钱养事”,导致有专长的青年人不愿到乡镇干文化工作,现有的部分文化专职人员也是人心思走:四是从事农村文化工作者年龄结构失衡,现有工作者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文艺骨干可谓凤毛麟角,传统文化面临断代,农村文化队伍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乡镇、村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因此,加强乡镇、村文化站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是通过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通过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办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各种面向农村、农民的文化經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四是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2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是农村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村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健康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坚持管建并重、管用并举的方针,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多方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特别是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影剧院、农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

等建设,为广大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平台;二是管好、用好已有的农村设施,整合农村现有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农村文化潜在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最大效用;三是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四是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繁荣农村文化提供人才保证

文化人才的稳定是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条件。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人才建设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具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一是要建立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强化政策导向,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基层文化工作者安心生活和积极工作的宽松环境,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人才匮乏、素质偏低的突出问题,突破制约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

4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篇5: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精)

今年以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各项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滨湖新区、发展都市农业”的工作主题,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一季度各项农业工作均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现根据通知要求简要汇报如下:

一、发展思路

XX年是xxx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深入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速推进我区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农村工作,特提出如下发展思路:在功能定位上,以建设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主,努力把东大圩、大小张圩、牛角大圩这三大片区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生态园区和城市后花园,达到市民“百玩不厌”的效果;在品种选择上,重点引进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优新品种,且栽培方式多样化,陆生与水生作物共存;在规划布局上,合理布局,作物涵盖苗木、花卉,农产品等各个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展示区和湿地公园观赏区,努力展现出春花、夏果、秋实、冬景一系列特色景观。

二、达成目标 XX年,计划调减传统种植业面积1万亩,农作物秸秆量减少XX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2%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50亿;新增5个农民合作组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000亩,新建1个乡镇土地流转中心;新增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面积5000亩,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化生产面积3500亩;新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新建3个农村社区,改造扩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5个,努力实现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农村面貌持续改变。

三、工作重点

1、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2、深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着眼于推进城乡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坚持把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规模农业高效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第一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案全的要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从营销包河的战略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依托近城优势和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等资源,打响“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大力推广以农业标准化为主线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构建农村科教一体化和贸工农一条龙的新型农业服务网络;加强以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保护制度为重点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平台,不断拓展农业就业增收新思路。

3、加速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实现“五清、五改”、“六化一中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速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在XX年12月底开展了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并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房屋改造和基础设施100万元,清洁家园、绿化乡村100万元,保洁器材和保洁员补助100万元),用于创建文明乡村奖补、重点区域整治和日常工作开支等方面。努力将我区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彰显出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

4、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技服务体系和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农业技术管理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坚持村务公开,力争今年新增流转土地3000亩。

5、深入开展民生工程建设。着眼于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切实增加农村民生工程投入,今年我区在大圩镇重点对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开展试点,集中投入资金,配套环卫设施,配齐环卫人员,建立了专业化保洁队伍和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力争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XX年度完成4.5万亩水稻、3万亩油菜、1100头能繁母猪保险任务,新建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2个(大圩镇1个、圩西村1个),区级服务站1个(包河区沼气服务站)。

四、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要求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各司其职,严格按照年初计划,将任务分解到人,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抓落实,月月有进展。继续坚持区领导、区 直部门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制度,强化区直各部门联动帮建意识,确保全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整合资金,保障投入。区里继续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同时各街镇也要立足职能,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向上申报新农村建设项目,争取获得上级财政支持。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争取社会工商资本和龙头带动参与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摸索出一条“村企共建,适度开发”的新路子。

篇6: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杨光辉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4期

【摘要】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的现状,必须从拓宽干部来源、加强教育培训和建立激励机制下工夫,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干部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建设者和实施者,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和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必须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应当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一、从拓宽干部来源着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1]因为“村社干部是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的重要力量,村社干部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好坏”[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年龄结构老化、组织结构松散、整体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等。因此,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在建设农村干部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创新用人理念,把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把那些对农民有亲情、对事业有热情的人选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广辟渠道,拓宽农村干部队伍的来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帮助工作;从农村科技骨干和技术“秀才”中选拔科技型农村干部。

同时,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农村担任村社干部工作。各地方政府要通过改善农村工作环境,解决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村社干部工作。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可以安排一部分大学生下

到农村基层任职,并从这些人中逐步培养一批优秀农村干部。国家要采用各种办法改善和提高我国村社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做好农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民意选干部,凭实绩定取舍”的基层干部选用机制,把民主推荐作为基层干部选拔的必经程序和关键环节,扩大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知情度,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的进取精神。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干部才会真正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会选出优秀干部,从而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二、从加大教育培训上着手,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力量,是搞好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保证力量和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主要反映在一些基层干部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上,对市场经济知识不清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思想准备不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办法不多,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上盲目行事,难以胜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有的基层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过日子;有的基层干部政治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不落实,理解政策有时“跑调”,执行政策有时“走样”。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给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造就一支优秀的基层干部队伍来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因此,必须要抓好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创新培训内容。农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的培训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适应农村干部队伍发展需求,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在“实”字上下功夫,有针对地抓好教育培训。在培训中多采取一些农村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创新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科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头致富的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加强领导方式方法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管理的能力、做思想工作水平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加强政策法规的培训,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学会依法办事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政策、法规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新农村建设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拓宽培训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的原则, 全面推行“理论+实践”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社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提高性培训;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探索创新“流动党校”、网上教学、电化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强化普及性培训;运用基地培训、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拓展实践性培训。针对农村区域产业优势和干部现状,注重运用分散实践培训、巡回报告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要紧紧抓住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个重要环节,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农村干部,特别是对新选任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尽力保证每个农村干部都具备最基本的业务操作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业务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农村干部进行培训。“请进来”就是每年从各高校、科研单位聘请专家学者和高级干部组成讲师团,定期深入农村对现任农村干部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短期培训,尽力使现任农村干部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走出去”是从现任农村干部中选送一批基础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地方高校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培训,全方位地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促使他们的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的较高的水平,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三、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很不容易。同样,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良好素质的长期保持也是很不容易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待遇很低,许多基层干部开玩笑地说:“自己是干着公务员的活,拿着低保户的钱。”经济待遇少,政治待遇争取难,使得基层干部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使农村基层干部良好素质得以长期保持。首先要建立基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对考核不称职的农村基层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政绩突出、农民拥护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广泛宣传、表彰和奖励;并重视从优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选拔乡镇干部,在社会上突出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地位,使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能上能下”的机制,使基层干部有压力、有动力,有效地克服了基层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的现象,强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二是改善经济待遇激励。农村基层干部的报酬,应随着经济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逐步提高;上级组织要切实帮助农村基层干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生活养老问题等以解除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优化工作环境激励。上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农村,帮助基层村干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有力“靠山”;上级布置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交任务又交政策、方法,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高标准、严要求要相应配套,多关心多支持多为农村基层干部着想,应由有关部门承担的工作,不能转嫁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等等。

参考文献

[1]柳李华《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析》

[2] 李仁方《谈谈我国村社干部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王玉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性选择,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

近几年来,我县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农业总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0年的8.7亿元、4.5亿元和805元发展到18.2亿元、9.3亿元和3150元,分别增长109%、106%和291%。

一是畜牧业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去年全县奶牛存栏11.2万头,交售给伊利商品奶达12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1倍和5.7倍;大鹅、狐(貉)饲养量分别达到200万只和45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人均来自牧业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60%。

二是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为使主导产业做强做大,我县先后引进了伊利、妙士、馋神、合隆等龙头企业,在“龙头”的拉动下,以奶牛、大鹅为主的畜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万寿菊加工项目的引进和城郊杂粮杂豆集散市场的逐步规范,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全县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优势产业的不断壮大,牵动了饲草饲料、兽医兽药、运输、建筑、电力、餐饮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直接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三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加强抗旱水源建设,累计打井1.89万眼,抗旱保收田占28.7%;建设拉海、绰尔、小河口等6处灌排泵站,为水田开发和渔业生产提供了有效保证;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94处,解决了2.8万人饮水问题;通油路乡镇比例达到100%,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达到95%。

四是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规划了实施了宽20公里、长90公里的“西北风口”绿化带,采取大兵团作战、集中治理等有效措施,造林40.3万亩,并成功实施程地房子“生态移民”工程;草原全部禁牧,采取围栏封育、种改草等工程措施,改良建设草原65万亩;实施“补水还湿”工程,建设“八支干”进水闸,初步建立连环湖水域补水机制,全县生态环境得到历史性恢复,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五是农村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近五年来,累计投资9000多万元,改造学校危房35所,新建教学楼、宿舍楼10栋,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1500多台(套),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高准建设了7个总面积5160平方米的乡镇卫生院和30个村级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4%;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共取

得科技成果5项,推广实用技术17项;投资200多万元,增添了广播电视设备,新增加电视节目12套;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7.1%,较好地保持了低生育水平;广泛开展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2005年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称号。

二、新农村建设所面临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省内经济强县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多。

一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除部分奶牛业发展好的乡镇和一些种、养大户收入大幅度增加外,其它乡镇和农户由于产业单位一,“靠天吃饭”,稳定增收的渠道尚未建立起来,增收较为缓慢,且遭灾及易返贫。

二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目前我县抗旱水源发展较快,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22.9%,只能满足春种,还不能抵御严重干旱;全县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但小型农机具比重较大,综合机械化程度低;通硬化路面行政村比例虽然达到了95%,但通屯硬化率和村内主干道硬化率仅占12.83%和4.17%;有线电视入户率、程控电话入户率和自来水入户率仅占45.13%、58.75%和47.05%,建设任务相当繁重。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县现有D及危房校舍1.3万多平方米,加之近几年自然灾害影响,改造任务艰巨,因地广人稀,乡镇建立寄宿制学校需增加校舍、食堂和宿舍等附属工程1万多平方米,建设任务繁重;中初等职业教育规模小、实训基地不完备,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就医难,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所医疗设施设备不配套、医护人员资质偏低。村级卫生所(室)缺少医疗设备,乡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

四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9.57万人,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6.56%、初中文化程度占59.58%、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占13.86%;另外,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技术教育人数少,种养植方面人才匮乏。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术现状,尚不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五是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受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观念和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价值导向的影响,我县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着小富即安、温饱即安的心理现象,对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平要求很低,只要能够吃饱穿暖,有点小钱应付日常支出,就认为是生活可以过得去了,谋求生活有一个大的改善和力求彻底摆脱低水平生活的欲望和动力明显不足。

三、新农村建设措施和建议

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体要求,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和上级安排部署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一)做大做强基地文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基地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是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由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关键,是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县资源和产业实际,应全力建设“五个”基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建设优质奶源基地。采取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举措施,加大投入、培育大户、强

化服务,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规范化进程。“十一五”时期奶牛业增长速度保持15%,奶牛存栏达到23万头。二是建设商品鹅基地。依托馋神、合隆等加工企业,促进我县大鹅养殖业发展。抓好优质种鹅、种蛋生产及防疫等各个环节,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年大鹅饲养量保持在260万只以上。三是建设优质狐貉皮张基地。在优良品种引进、种群结构优化上下功夫,提高原皮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打响“北极狐之乡”品牌,狐貉饲养量年均不低60万只。四是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充分发挥我县土壤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扩大种植面积,搞好品牌整合,加快市场对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每年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90万亩。五是建设优质水稻基地。结合我县沿江乡(镇)土地资源实际,利用嫩江水资源,开发“绰尔”灌区,建设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瓶颈性因素。我县近150万亩耕地除50万亩严重沙化退化、不适宜耕种外,其余100多万亩耕地“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解决抗旱问题根本是建立完整抗旱工程体系,其关键在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入力度。我县力争在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如果国家和省市投入能达到4000万元,即年投入800万元,项目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同时,大力推广一心乡勇敢村“家家打井、户户抗旱”作法,提高农民抗旱意识,逐步改变“靠天吃饭”局面。

(三)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是农民进入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的迫切需要,是农民联合起来抵御市场风险的必然选择。通过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建章立制,为其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技术帮助、人才支持和权益保护等综合服务,真正让农民社员参与经营管理。今年完成17个奶牛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2010年全县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40%以上。

(四)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全面完成2.5万多平方米农村学校房改任务,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98%以上;尚未改、扩、建的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建成30个省级标准村卫生所;行政村100%通上硬化路面。数字电视入户率、程控电话入户率和安全饮用水入户率仅分别达到70%、90%和100%,针对农村治安、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

(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使其积极主动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教育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通过典型示范、宣传教育和着力引导,使广大农民提高生活需求、增强发展信心,从根子上培植农村发展的动力源,破除小富即安、温饱即安的观念。二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和完善遍布县职业教育中心和乡农技校(站)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使其成为县乡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扶贫开发重要基地。通过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文明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三是加强科技指导,培养农民创新能力。把积极引导农民学习各种新科技、新技术,并做为转变增长方式、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

(六)探索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随着党在农村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农村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面对新情况,县乡政府、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应积极探索农村工作新的方式方法,切实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为农民搞好服务上来。广大农村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理论知识,充分理解内涵,把握实质,提高运用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多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解决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篇8: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校园文化还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引领人们形成高尚的气质。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同时凝聚教师向心力,对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也起到无形的作用。

小学校园更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受小学生质朴、纯真的影响,校园内充满着童话与幻想,展示着追求与创造,显示着理想与希望。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世界中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和文化之光,有着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二、农村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及现状

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农村,特别是完小处于教育的终端,办学条件及人员配备、素质水平等各方面马城镇小学存在很大的差距。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发展程度与城市小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有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两基的开展,十几年来,农村小学在硬件建设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如在我县,每所农村小学可以说是一个村庄的标志建筑物。教育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许多学校进行了十配套建设,各功能室也逐渐建设。校园建设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存在些许的误区。如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那只有地处城区及县城办学条件好学校才可能实施,而在农村小学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我们只要抓好学校教学及常规管理就可以了。有的也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高大的教学楼,完善的教学设备及配套先进的功能教室,塑胶跑道,花园式的校园,统一的校服……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些许误识。

三、如何做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 构建有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环境宜人的小学校园当然能让学生有回到家的感觉,能让学生体会家的温馨和亲情,具有熏陶人的作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些都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必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前进。但是,农村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有其先天的缺陷,这也是导致部分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进行的最根本原因。当然,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现在经过建设及配套完善的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有学校大门,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做些文化的文章。可以在大门两旁书写上具有号召力时代特征的标语,使人从校门经过感受到一种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围墙文化:走进大门的围墙墙壁上可以贴上祖国地图、世界地图、长城图案、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像、《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走进大门,在最显眼的教学楼墙壁上可写上富有本校特色的校训、作风、教风、学风等语言。当然这些语言要经过提炼,或者可以发动师生进行全校研讨,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及创造性,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有教室就有走廊,我们还可发挥创意创设走廊文化。可以在走廊上建立学生作品展示栏,贴上学生的各类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美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激起学生创作的动力。同时,可以在走廊上贴上名人名言、有激励性和教育性的标语……这样富有文化气息的走廊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园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

教室文化: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还可以创设出温馨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意见栏,好人好事栏,班级园地……只要激发起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欲望,相信这里是文化建设最为有特点、最为精彩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感悟、塑造健全人格的地方。

绿色文化:校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要注意进行绿色建设。每个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及获得资金支持的不同进行学校绿化建设。但不是栽下几棵树,种上几种花这么简单。应统筹兼顾,合理地对校园进行绿化,使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可发动学生自我建设,如“大手牵小手,美化我来做”活动。特别是山区就有这种便利的条件,山上有各种野生的花草树木,经过大家的努力与巧手也一样能布置出“精品”来。

洁净文化: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

2. 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单单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上,还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在制度方面,要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定,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氛围。要让学校各项制度制定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于一体。教师在制定、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在制度的引导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集体是由一定数量个体组合起来的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

3. 构建美好心灵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等。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加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虽然是农村小学,只要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会逐步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开学典礼、每周一国旗下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队活动以及“我为队旗添光彩”“文明从我做起”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

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加强教风建设。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校各部门、各组、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文人相亲”,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重视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一定要有理想,这是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创设培养健康心理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辨清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现实中的假恶丑;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与毅力胆识。

上一篇:珠宝店五一活动宣传文案下一篇:路漫漫上下求索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