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2024-05-07

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共8篇)

篇1: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媒体:网络

作者:华景伟

发布:孙莹 2015/5/29 15:55:48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适应这个机遇期的发展,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已日益迫切地摆在了重要位置。伊春市委、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为着眼点,坚持把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作为林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作林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任务来抓,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辖的嘉荫县获得了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小兴安岭博物馆被推荐为全国十大精品博物馆。

森林文化是相对于区域文化而言的。所谓先进森林文化,就一般意义而言,既是林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包含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含义,同时对林区周边的农村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凝聚作用。伊春的森林文化对林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伊春因盛产红松而扬名中外,被誉为“红松的故乡”“中国的林都”。在5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共为国家提供木材2、3亿立方米,上缴利润和育林基金黄色55、8亿元,是国家同期投资的4倍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伊春创造性地实施“天保”工程,开发全省最大的木制品生产基地、森林旅游基地、北药开发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目前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达80%以上,218个林场(所)有128个实行了森林管护经营,管护面积达156公顷,封山育林面积60万公顷,占整个施业面积的二分之一。经过先进森林文化潜移默化的陶冶,在全市132万人民当中涌现出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永顺、全国育林功臣孙海军。相对而言,在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继续建设与其相适应的先进森林文化,这方面的认识在一些地方还相对滞后,可以说这是提高林区人民整体素质和加快林区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森林文化是林区的形象。林区的对外形象,不仅表现在这个地方的高楼大厦、宽畅交通和经济的对外交流,同时还表现在这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品味和这个地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近几年来,伊春通过发展先进的森林文化,对树立新世纪伊春人形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继2001年开展“做新世纪伊春人”活动之后,2003年又开展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创评小康之家”活动,营造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的文化氛围,引导林区人民认识到小康社会等不来,靠不来,只有勤劳致富干出来,贫困的日子能熬过来,富庶的日子也能创出来,不断树立起“献身林区的理想追求,开放创新的现代意识,高雅健康的文明行为,拼搏进取的自强精神,团结互济的友爱情怀,诚正忠信的道德操守”的良好形象。

森林文化是林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先进的森林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必然要为林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二是先进的森林文化可以为林城带来深厚的文化品味。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林城是一个不完整的林城。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就可以为这个林城对外招商引资带来“通行证”,这个林城才能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三是先进的森林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必然要给林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生机与活力。

先进的森林文化是全面建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小康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要素发展到一定程度所组成的,是社会综合性表现的程度。如果科学技术落后、文化素质低下、精神文明没有创新,全面建小康社会是不可能的。只有政治文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才能取得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展先进的森林文化,凝聚林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林区努力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先进的森林文化需要在实践中推进。近几年来,伊春市在先进的森林文化建设中,从发展思路和有效途径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把领导的高度重视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关键。领导率先垂范,对建设先进森林文化起着指导、引路的作用。伊春市委书记吴杰凯同志曾多次强调,林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先进森林文化的支撑。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市委近几年曾连续3次召开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工作会议。根据林区实际情况,市委以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关于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的若干意见 》,以指导全市先进森林文化的发展。

把明确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的思路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内容。思路决定出路,出路促进速度。伊春市委、市政府坚持用战略的眼光,于1997年9月正式提出了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的基本思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现在这个思路的基本含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两为”和“双百”为指针,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伊春精神为动力,以满足林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先导,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四有”新人和树立新世纪伊春人形象为目标,以多出反映林区特色文艺精品为突破口,坚持抓精品生产和群众文化普及的统一,坚持造就一批有开拓能力、有职业道德、有文化素质、有创新水平的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文化,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个总体思路的提出,确定了伊春林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林区的具体体现。

把努力推进小兴安岭文化产业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近几年来,伊春已基本形成了以媒体传播、旅游文化、文娱演出和个体经营文化四个层面的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尤其是个体文化经营户这个层面已成为伊春森林文化的主导产业群,是林区文化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2003年上半年调查统计,个体歌舞厅、音像制品经营单位、上网服务经营场所、图书馆、书报亭、音乐舞蹈班等个体文化经营户及文化经营企业已达1217家,固定资产2653万元,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接纳下岗职工近5000人。去年产值和主营业额收入2800万元,经营利润619万元,上缴税费200多万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与吸收外来精华文化交流。2002年8月正是林区旅游的旺季,伊春市委、市政府邀请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林区慰问演出,极大地激发了林区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层面。实践证明,在林区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又能有力地促进先进森林文化的发展。今年以来,伊春市开展了“大森林之声”系列活动,比如,青年歌手第四届大奖赛、文艺调演大奖赛、书画大奖赛、歌咏大奖赛、摄影大奖赛、舞蹈大奖赛,并组织市区两个专文艺团体和县、区业余文艺演出小分队上林场、下工地、入村屯、进社区、到军营,全方位、多内容、多层次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形成,如“边疆文化”、“月牙湖之夏”、“金沙河兴安杜鹃花海”、“松涛之声”、“峦城金秋”、“金水欢歌”在当地都颇有名气。广场文化也是群众文化的一个亮点。去年,伊春区在广场文化活动月中放映爱国影片、演出文艺节目、同时邀请了友的县、市演出团体到伊春市区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各县、区、局36个文化活动广场也成了广大群众晨练、晚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市内水上公园、沿河公园、升辉广场、伊春车站广场、市中心文化广场、小兴安岭石苑、中国林都木雕园一些上档次、有规模的文化场所,现已成为群众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由于我们市的群众文化广场活动搞得比较好,全市已连续两年被省评为广场文化活动优秀组织奖。

把努力造就大森林文艺劲旅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保证。发展文化离不开队伍,建设先进森林文化更需要专业人才。伊春市把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与建设先进森林文化联系在一起。一是优化创作环境。每年市宣传、文化行政部门一起组织文化创作专项例会,指定创作重点题目,提出创作思路与要求,确定完成作品时限。2002年小品《救命船》代表全省参加“东北三省小品大赛”获得4个一等奖;电视音乐《回家看雪》在全省文艺评奖中获三等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共有20幅在省获奖。设立文化创作基金会,由政府、企业、个人各投一点,对于获得国家、省文化大奖的文化工作者实行重奖。二是组织文化采风活动。每年,宣传、文化行政部门都组织国家、省、市作家、艺术家到林区开展“千里采风”活动,努力创作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充满大森林松脂芳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艺术水准较高的文艺精品。三是实施创作精品战略。黑龙江林业文工团排演的以反映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联合国授予全球保护环境500强先进个人马永顺同志先进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青山不老》被评为全省精品工程二等奖。今年准备将《青山不老》的姊妹篇,反映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育林功臣孙海军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青山常在》,推荐参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生动感人、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林区人民火热的社会生活。

把加大对繁荣发展小兴安岭文化建设的投入作为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重要保证。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需要必要的财力支持。国家、省、市也下发文件,要求每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建设费有一定的增加。近几年来,伊春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不断加大对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巩固林区文化人才队伍,在林区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由财政部门全额拨款,将文化团体,如文工团、戏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艺术职业高中等文化事业单位列入正式编制。21个县、区、局文化局均与体育局合属办公,做到机构不撤,人员不散,经费不减。市政府曾一次性投资1000万元兴建了“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2002年将市图书馆购买图书经费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25万元:兴建林业文学创作基地一次投资50万元;为展示林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市委、市政府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一次投入150万元,拍摄了6集大型电视风光艺术片《林都伊春》。投资9000多万元改扩建了水上公园、北山公园、沿河公园、小兴安岭石苑、山河大道、木雕园等多处文化场所、景点和雕塑。投资1亿元,在河西开发区新建了大型行政、文化、人文三个广场和文化娱乐中心,这些文化建筑建成后将成为伊春森林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篇2: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王东成加快文化泗阳建设,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文化发展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泗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近年来,全县上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元素正逐步成为推动泗阳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并日益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产生影响。

一、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途径

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先进文化建设,全面把握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先进文化贯穿泗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

——挖掘文化内涵。要把加强思想理论和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以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率先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宣传建国六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用科学发展的实践、引导、凝聚全县干部群众。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解放思想,做到成绩越大越谦虚、发展越快越稳健、困难越多越坚韧。要大力发掘和继承泗阳的历史人文精髓,总结探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弘扬先进,引领未来,做厚做深泗阳的文化底蕴,使先进文化成为推动泗阳发展的核心要素。

——提高文明素质。文化是一种“人化”与“化人”相统一的现象,实质是从文化方面关注人的问题。衡量泗阳实现现代化这一标准,不仅仅看一些硬性指标是否达标,根本的要看人的全面发展能不能达到现代文明的水准。因此,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争做文明人,建设文明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等主题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公共服务,创造出更多健康的、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张扬个性,建设具有地域特征和独特历史品格的城市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倡导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推动创新事业,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热情,坚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大力营造人人想创新、个个能创新的社会氛围。

——构建幸福泗阳。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执政兴国以民为本的核心,坚持人以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亟待满足的重要民生需求,实施一批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心实事工程,大力培育具有泗阳特色的民生事业基础,形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支持民生的优良社会风尚与传统,让全体市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注重人与人的和谐,倡导互帮互助、平等友爱的道德风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建设“幸福泗阳”。

二、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探索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底蕴和文化的力量,就没有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先进的文化,能给人以方向和动力。

1、思想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首先在于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注重内容的充实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单纯灌输”走向“按需施教”。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泗阳实践课题,找准理论宣传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形成题库,进行“菜单式”发布。二是注重对象的层次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单一推进”走向“分类并举”。采取分众化对策,让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广大市民、农民居民、民企员工、外来流动人员成为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与载体。三是注重载体的品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平台搭建”走向“品牌打造”。以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机关、系统、企业、村镇、社区、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各具特色,充分发挥“四个一”学习品牌载体的作用。四是注重引导的长效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因时造势”走向“日常渗透”。形成党报党刊上言论、评论、特写“共振”,电视广播上讲座、访谈、专题“合奏”。五是注重研究的结合性,理论宣传普及从“大而化之”走向“实在管用”。

2、价值引领。城市精神是城市先进文化的核心。在泗阳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军的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先进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元素已悄然内化为“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新时期泗阳城市精神,并成为泗阳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着力营造“三创”文化,以舆论强势推进、典型宣传引领、文化服务熏陶和创新创业实践,激励斗志,鼓舞士气,集干群之智,举全县之力,推动全县上下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推进泗阳新的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合力共创和谐文化。坚持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文明素质。三是精心打造学习文化,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教育培训网络一,掀起了“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

3、服务引领。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催人奋进的号角。要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来表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潜移默化的鼓舞和启迪。泗阳县近年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先进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先进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一是形成了全覆盖的群众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村)和乡镇(街道)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重点推进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全部达到“镇有一站、村有一室”标准。二是形成了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一批特色群众文化品牌。三是形成了多领域的群众文化精

品体系。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推进精品创作,产生了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三、加强先进文化引领能力的思考

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支撑,那是不可能持续的,也是不协调的。城市文化的发展,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彰显为“文化是城市之魂”的魅力。

1、增强意识形态引导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我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但从国内和国际的现实看,社会文化实际上是多元的,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和谐,必须采取“面对外部多元,发展自身一元,用一元引导多元”的立场。要正视文化多样性包括多元性的现实,努力扩大先进文化的普适性和包容性,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重视主导文化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建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凝聚力,通过切实的行动来发挥它的主导作用。

2、提高先进文化传播力。传播决定影响,先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的先进性和丰富性,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前,宣传文化领域新技术、新业务迅速发展,新媒体、新阵地不断涌现,迫切要求我们在巩固提高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放心态、开拓思路,充分运用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生产生活新鲜话语、科技发展最新成就,积极应对媒体变革带来的全新挑战。我县积极鼓励主要新闻媒体走多媒体综合集成的发展道路,重点推动城市移动数字工作,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主流媒体的辐射力影响力。同时,充分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把发展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引擎。

3、提升先进文化生产力。当今世界,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文化经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创造所带来的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先进文化的引领还应

篇3: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产生是与学校的产生同步的,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塑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内涵上分析,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物质文化,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校园物质产品。制度文化,包括学校人际关系及规范化了的学校制度。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及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群体目标及种种思想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创建特设校园文化的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良好的、富有特色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的作用,另一方面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起到良好的作用。本校区具体的做法如下。

1. 在校区设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一是为学生强身健体,丰富学余生活;

二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主要是船上)后能适应和丰富业余生活。

2. 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本校区物质校园文化实践质量意识的基础是扎实、过硬和高超的基本功训练。校训练区建设有船员训练塔、抗晕训练器、实操实训室等,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练就扎实的技能。

二、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现管理育人的功能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校规、校纪、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应形成的严密的组织机构。本校区重在培养海洋运输所需船员,在师生两方面的具体做法:

1. 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副、船长、大管轮、轮机长等专业教师。

在师德方面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乐教、自育自律,还要具有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职业道德。

2.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毕业证书,还应具备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

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

3. 校企合作,对学生实行订单式教学,按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和技能训练。

平时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和实操训练:游泳训练、抗晕船训练、紧急急救训练、自救训练,等等。

三、创建特色校园文化,要开展独具匠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人文精神教育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在对内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人的精神形成首先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展板、校园网、校园广播等现有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勤勉、和谐、务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尚德、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苦练、求真、自强”的学风。

1. 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的核心目标。

教学中教师讲了并不代表学生理解了,关键是学生参与了、做了、理解了。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在错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毕业后会成为一名海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不仅要具有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海员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形成其角色的单一性、对象的频繁流动性、情绪的易激惹性等。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自高自大,也不自轻自贱,善待他人,严己宽人,善于宽容,接纳他人。在教学中,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适当调整、补充、修改现行的课程与教材,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与经验的联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

2. 培养师生互爱。

现在的学生十分看重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只有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是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的,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的辛勤劳动。教师与学生从职业的角度看地位不同,但从人格角度看,都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就需要师生间的良好沟通。沟通是人们进行的思想或情况交流,以此取得彼此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在课余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所需、所想,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情感……全方位的交流和冲击,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和教书育人的目的。

3. 精心组织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就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部门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群体,它的精神内涵就是团结互助,自我调节和民主和谐的超脱情怀。本校区学生的专业各有不同,有学轮机专业的、驾驶专业的、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机电专业的……毕业后,他们中很多人会工作于船务公司、货运公司,甚至是同一艘船上,他们虽然持有不同的技能,个性各异,但在同一工作范围内,甚至同一艘船上,应树立团队精神,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尊重他人的生命就像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本校区每年三月份组织学生走上社会进行社会文明服务(到公交车站做清洁,维持乘车秩序……)。长期坚持定时到孤寡老人家做义工,每届学生进行交接,数十年从未间断过。不定期举办书法比赛、篮球比赛、朗诵比赛、乒乓球比赛、专业技能竞赛、学生辩论大赛……还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星级寝室”创建活动,颁发流动红旗,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性、协作性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总之,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先进的作用,努力构建一个协调发展、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师敬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2011-12-23.

[2]张葆光.“合力推进素质教育论坛”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 2006 (10) .

[3]杨思燕.影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和谐的因素及其对策[J].大众商务, 2010-12.

[4]王友权.航海心理学.ISBN978-7-5632-2062-5.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0.9:79-95.

[5]顾天下.情商学概论.ISBN7-80722-065-1.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5.7:113-116.

[6]佚名.论高师院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http://www.511un-wen.com/culture/lw200904240923325360.html.

[7]周健临.管理学教程.ISBN7-81049-555-0/F.469.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7:305-318.

篇4: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校园文化核心内容策略分析特色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规范师生的日常言行,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师生的情操。从另一个层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着师生的言行,培养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它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小学的师生而言,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更是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有许多,下边在反思辽宁省锦州市洛阳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与说明,以期引起相关研究者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与关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它既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选择,又涉及到对校园文化建设目的的思考。因此,应该从以下诸多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1.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首先,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在校园里以“物质”为存在形态的诸多文化内容。例如,校园里的建筑物。特别是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的附属设施。例如,校园的通路、通路两边的风景树,以及其它生活设施。

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训、走廊文化等以“精神”为存在形态的文化建设。在这里最为引人关注的应该是校训。每一个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校训,它既是学校办学宗旨的体现,也是学校管理理念的核心。

再次,校园制度建设。每一个学校都有别具一格的办学理念,每一个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教学资源。为了使其拥有的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服务办学实践,任何一个学校都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约束师生的言行,以求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2.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一样,都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在此只有谈及一个共性的文化建设策略供大家参考。即“借鉴与创新”策略。所谓的“借鉴”是为使本校的校园文化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即,汲取其它学校的先进,以弥补本校在校园文化理念、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所谓的“创新”是指在具体的借鉴过程中,任何一个学校都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学校的建设经验。因为,每一个学校都拥有与众不同的教育资源,都拥有与众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因此,在借鉴的基础上,要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恰当地取舍。

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在“借鉴与创新”策略中,“借鉴”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借鉴”的提升。这也就是说,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通过彼此的“借鉴”可以发现各自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结合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对其进行取舍,则表现为“创新”。

3.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

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追求个性化教育的实现。因此,追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过程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特点的客观体现。如何才能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呢?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目的特色化。虽然各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定位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但是,在营造教育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各校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学校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的学校希望通过具体的校园建设规范师生的言行,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还有的学校希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选择的特色化。为了达到上述各种特色化的校园建设目的,各个学校都需要选择具有特色化的建设内容。例如,有的学校把传统国学的经典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有的学校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影响师生言行的管理理念。

再次,校园文化的展現方式的特色化。即,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来展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例如,有的学校以走廊文化为主要途径;有的学校把多媒体作为宣传校园文化的核心路径,还有的学校通过各种牌匾的方式来提示相关的建设内容。

篇5: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胡德喜(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

一个懂得尊重文化的学校,才会积淀丰厚的文化;一个积淀了丰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在144年的峥嵘岁月中,同文人挥洒着与日俱增的激情,不断追寻,以实现人的最大价值、提升生命的最高质量为终极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秉持着独特的气质,培育了独特品质的同文文化,走出了一条充满魅力的同文教育发展之路。

承担着学校文化引领重任的校长,应该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最佳切入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满足社会不断攀升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同文中学以一百四十多年的校史文化为精神内核来凝聚人心,以制度文化为重点来激发热情,最终外显为教育的课程文化和师生的行为文化。

一、中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曾对学校文化作这样的解释:“学校文化,狭义地讲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学校规范制度的总和,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及其各方面的物质表现,是学校深层次和高品位的建设。”

一所学校的发展有诸多因素,学校文化以其特有的丰富内容,成为激励全体教师与学生成就与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迫切需要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文化为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主观需求,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铸就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使大家产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逐步形成相互信赖、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从而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奋斗。第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客观需求。现实告诉我们,一所学校仅靠传统的资源优势未必能在今天的教育竞争中永远抢得先机、雄居高地,只有拥有优秀文化的学校才能具有持续不败的竞争优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曾经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创造过应试的辉煌,但有不少却如匆匆过客,转瞬风光难继。还有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趋同流俗,难以高位发展。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高质量”的背后缺少真正文化的支撑。真正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显著的办学效益,都是需要认真从文化建设切入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一所学校的办学真正有特色,有品位。在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着眼点仍然只落在升学率上的学校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常常是片面的,学校也不再是生产“考试机器”的加工厂,缺乏文化支撑的学校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第三,学校文化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相互融合、相互砥砺的需求。21世纪,文化竞争正在逐渐取代生产竞争、管理竞争。继第三次浪潮之后,正在形成第四次浪潮,并将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的动力。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可以辐射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在建设学校文化中,我们首先应该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对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文化的建设,努力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师生的观念和行为。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明确适应社会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在提高办学质量、办学品位的同时,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我们还要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等人文文化,“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创设合作竞争的教研气氛,容纳个性发展,迎来和谐教育的美好明天!

二、同文中学文化建设的探索

九江市同文中学是一所具有144年历史的名校。144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逐步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健康发展的道路。

1、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我们首先是用直观的手段让同文历史与文化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直接映入师生的视野,根植于师生的心灵,唤起师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时时刻刻教育引导着师生的成长。我们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参观校史展览馆,每年都要在方志敏塑像前进行清明祭扫活动;我们请杨叔子等著名校友回到母校,现身说法;我们制作了几百幅“同文骄子”宣传画,张挂于教室; 1

我们邀请老红军后代前来讲述先辈故事。我们把校训“读好书,做好人”刻在学校门口的墙壁上,我们把古今中外大家的名言耸立在同文广场,我们把办学传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为人先”张挂于教室。我们让办学目标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我们提出了今天的办学理念:“教在同文,让同文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沃土;学在同文,让同文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摇篮。”我们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即“一三五工程”: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部学科,面向全面发展,向管理要质量,向教育教学常规要质量,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向晚自习要质量,向学科竞赛和各类考试要质量。作为质量的最终成果追求,我们提出“提升优分,壮大有效分,提高平均分,消灭低分”的目标,让同文成为学生放飞希望、成就梦想的摇篮。我们的一切努力是使得同文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教育发展同步,与教育现代化同行,与家长高质量教育需求同心,与教师高品位追求同向”。

2、让制度文化保障学校发展

以文化形式呈现的制度给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的现代管理目标,形成健康的用人制度,树立良好的竞争风尚。我们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在教师聘任中引入了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建立和健全公平、规范的评价制度;根据民主公开、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任人唯贤、择优任用、优化组合、人尽其才的原则,我们实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中层干部。我们加强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建设,对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尊重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青年教师,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设健康成长的各种平台;在提升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师德形象方面,我们提出建设“同文中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同文中学教师每日十问”。“五个一工程”指的是每学年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完成读书心得;每学年撰写一组教育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后记;每学年撰写一个教育教学案例;每学年参加一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或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每学年执教一堂精品示范课。“每日十问”是指:一问校园内外,我和学生互致问候了没有?二问走进办公室,我整理好内务了没有?三问走进教室前,我认真备课了没有?四问上课前我清点学生人数了没有?五问教育教学中,我尊重学生人格了没有?六问教育教学中,我表扬了学生没有?七问作业设计、布置、批改,我执行规范了没有?八问每天的教育教学我反思了没有?九问对特殊学生,我关注了没有?十问我今天读书学习了没有?

3、让课程文化丰厚师生素养

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我们确立了“科研兴校、特色立校”战略,以教育科研带动教育管理改革,以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成长,以教育科研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十一五期间,立项了17个规划课题,其中,我主持的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重难点攻关课题“如何发挥备课组在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顺利结题,被评为省重点优秀课题;全校参与各类课题研究人数达106人;近两年省市各类优秀论文评比中,有近200人次获奖,学校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科研兴校先进单位。我们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探究性学习,开设研究性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方式;同文中学读书之风历来甚浓,我们把语文阅读课排进了课表,学生直接进入图书馆自主阅读,并通过文学沙龙、作文比赛、辩论会等多形式多渠道展示学生阅读成果;我们继续加强了“英语特色”工程的建设,2005年12月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准我校与加拿大爱加信国际学院合作创办 “九江中加友谊学校”,这是江西省第一所实施高中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结束了我省没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历史,去年的高考,中加友谊学校已收获了它的第一个硕果年;我们与澳大利亚沃拉尔地区学院结为姊妹学校,与美国KCD学校结为友好学校;我们还在获得聘请外籍教师资格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了数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并选派高中学生出国深造;2006,我校还首次接待了AFS组织选派的两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进行学习和生活,此后,我们每年都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同文学习交流,至今已接纳了十余名各国留学生。今年2月,我校又迎来了哥斯达黎加的Carlos(卡洛斯)和新西兰的Sarah(方赛拉)。我们还完善校本研究,开设了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同文的历史和文化,办好一报一刊,即《樟苑风》和《同文教育》。

4、让行为文化彰显办学品位

道德行为抓活动,我们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与“师德师风教育月”活动,通过进行“同文校园生活荣辱观”的大讨论等去规范学生行为。教学行为抓常态,常

态课堂教学首先得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做课堂的主人,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活动化,调动学生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们不断带来新鲜的人生体验;其三,我们要求教师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鼓励创新,鼓励教学风格百花齐放。其四,教学手段一定要多元化。活动行为抓特色,我们充分发挥各个班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坚持利用升国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开展校园运动会等一系列全校性活动;通过年级组、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军训、社会调查等活动。我们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让学生在自己的社团组织中培养能力、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生会制度完善,校园广播站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同文文学社的作品为多家刊物刊载。朝气蓬勃的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张扬个性的广阔舞台。

5、让环境文化突出学校形象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场所,它还应该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勤奋努力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校园建设规划中,我们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既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之既有艺术景观的感觉,又有育人功能的体现;既能反映学校历史,又能体现时代特征。我们收回并重建了搁浅11年之久的烂尾楼,大大改善了同文行政办公的环境;我们在“老红楼”的原址上新建了“思飞楼”,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瓶颈问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满足部分特长学生的需求,我们增设了音乐教室、微机教室、通用技术教室;为了丰富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给思齐楼、思飞楼和思贤楼的全部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改建或新建了四栋学生公寓,共925张床位,而且每间学生寝室都装了空调;从实际出发,我们全面修整了初中教学大楼,解决了大楼自落成使用以来就存在的安全系数小、噪音干扰大等问题,提高了大楼使用效率;我们重新修建了乒乓球场,铺设了塑胶田径运动场,又新建了塑胶篮球场,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和活动的场地,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勇敢面对挑战,积极把握机遇,将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同文人穿过百年的风风雨雨,信心百倍的走在开拓创新的辉煌的大道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文的明天必定海阔天空,春暖花开。

(作者邮编:332000;电话:***;信箱:826860524@qq.com)

篇6: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净石沟煤矿公司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净石沟煤矿公司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始终遵照省煤炭局和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精心策划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安全文化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主流文化,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凸显着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公司安全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呢?经过多年煤矿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领会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意义

1、安全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安全生产具有导向、激励、控制等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约束职工的安全行为,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建设安全文化、保障安全生产是煤矿提升生产能力、实现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通过文化管理,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煤矿的长治久安,从而也从根本上维护职工的生存权、生命权。

2、安全文化建设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无外乎取决于人与物两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

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才能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建立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安全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职工的行为是靠制度来约束的,不规范行为养成习惯,就会对安全文化建设形成阻力,只有实现职工行为的规范化才能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公司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现场管理,大力培养职工自主自觉安全行为。

1、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安全目标管理制度等,使职工行为全方位、全过程的处于制度的涵盖之中,使其行为得到规范和约束,保证安全文化的有效建立与实施。

2、完善岗位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建立了党委统筹领导、行政全力支持、部门指导推行、基层全面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格局。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有侧重,党委侧重于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行政侧重于资金投入、装备改善和环境建设,政工部门侧重于氛围营造、宣传教育和工作监督,生产技术和劳资部门侧重于技术管理和职工培训,基层区队侧重于工作落实和现场管理,建立了党政工的安全保证体系和以“三共”(责任共担、安全共保、利益共享)、“三保”(个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全矿)为主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强大声势,从而有效地形成了工作

片,拓宽安全宣传范围,增强安全宣传效果;在职工公寓楼附近建立职工活动室、阅览室,充实安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职工在业余时间能够学习安全方面知识,从而使职工在生产生活中被浓浓的亲情、人情、矿情所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极大的安全教育,为构建和谐矿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7: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5)06-000-01

摘要石油系统属于国有能源企业,石油企业生产领域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规模庞大、点多、面广、战线长。在廉洁文化建设上存在误区,基层单位廉洁文化缺失,本文针对当下现状探索廉洁文化建设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总书记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反腐重拳出击,世界瞩目,特别是近年来石油系统腐败案接连发生,影响恶劣,廉洁文化的缺失给石油企业敲响了警钟。

一、廉洁文化建设的误区

误区一:重形式轻落实。重视开会、传达文件、转发文件、办宣传橱窗、写材料、搞总结等表面工作,而针对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完善制度、执行规定、落实责任、过程监督、软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却很忽视。

误区二:重事后轻事前。对于举报或已经发生的贪腐案件极其重视,严厉查处,但缺乏对党员干部的事前教育监管和预警防控,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误区三:重结果轻过程。一些基层单位和领导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软指标”,认为廉洁文化建设“虚”,不像业务工作能直接出效益见成绩,所以只关注最终指标完成与否,不重视过程监管防控。

误区四:重制度轻环境。不少企业很重视廉政规章制度的制定,对照上级文件层层制定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制度繁多,但是在廉洁环境建设和硬件、软件的投入上极其有限,甚至不投入,致使廉洁文化氛围不浓,环境较差。

二、廉洁文化建设的方法探索

(一)战略认知,抓理念。任何制度与规范乃人所为,凡世间人所为的事,总是有缺陷的,而文化则可以弥补缺陷。文化似水,具有冲击力和渗透性,可以浸过或洞穿一切有缝隙与无缝隙的地方。贪腐如缝隙,文化则可弥漫缝隙,而减少或避免贪腐的发生,建设廉洁文化对约束规范员工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而润其内,养德而防其本”,廉洁理念是廉洁文化的核心,当廉洁理念在员工头脑里扎根后,便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廉洁规定和制度。所以,要营建廉洁文化,就要从廉洁文化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知。当前,要通过各种手段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传播廉洁理念,比如通过各种廉洁主题实践活动、贪腐巡展,以及征集廉洁顺口溜、歌谣、短信、廉洁警语、廉洁心得等等,来提升员工对廉洁理念的认知。使廉洁理念融入到员工的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中,从根本上实现从“要我廉洁”到“我要廉洁、我能廉洁、我必廉洁”的有效转变,进而树立起廉政建设的新理念。

(二)规则设计,抓制度。规则和制度是规范从业行为,打造廉洁型干部队伍,创建廉洁型企业的基础。任何科学实用的规则,均具有指向性、导向性和动力性。当前不少廉洁制度或规定存在模糊笼统,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使得廉洁文化建设处于自发或茫然状态,效果较差。因此,要把廉洁文化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环节来抓,立足引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则顶层设计,强化细化规章条款,确保科学规范,有章可循,执行力强。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体系构建,抓防控。要构建廉洁风险防控体系,一是要梳理岗位职责,锁定关键人员,识别廉洁风险点,二是要划分廉洁风险等级,清晰防控状况。三是要构建机制,严密布控。加强廉洁文化的宣传,构建不愿腐的自律机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建立不可腐的预警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构建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加大效能监察和惩罚力度,构建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深化厂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构建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四是定期评估检查,建立廉洁风险防控信息库。五是建立廉洁风险防控问责制。确保廉洁风险防范体系健全,全方位、全过程跟踪防范到位。

(四)环境营造,抓氛围。一是打造廉洁文化目视化。二是强化廉洁文化的渗透性。干部员工在企业全方位感受到廉洁文化气息,廉洁教育入脑入心,长此以往,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干净做人、廉洁干事的文化动力。

(五)权力监督,抓引导。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和易腐性,权力不受监督必然恶性膨胀。腐败滋生的源头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缺陷,因而构建反腐倡廉的运行监控机制,主要应针对腐败产生的原因,科学地配置权力,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采用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随时掌握制度执行情况。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决策透度度和公众参与度。

篇8:建设先进森林文化的探索与思考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校园文化还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引领人们形成高尚的气质。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使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同时凝聚教师向心力,对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也起到无形的作用。

小学校园更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受小学生质朴、纯真的影响,校园内充满着童话与幻想,展示着追求与创造,显示着理想与希望。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世界中所折射出的人性之光和文化之光,有着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二、农村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及现状

许多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农村,特别是完小处于教育的终端,办学条件及人员配备、素质水平等各方面马城镇小学存在很大的差距。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发展程度与城市小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有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两基的开展,十几年来,农村小学在硬件建设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改善。如在我县,每所农村小学可以说是一个村庄的标志建筑物。教育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许多学校进行了十配套建设,各功能室也逐渐建设。校园建设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却存在些许的误区。如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那只有地处城区及县城办学条件好学校才可能实施,而在农村小学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我们只要抓好学校教学及常规管理就可以了。有的也存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高大的教学楼,完善的教学设备及配套先进的功能教室,塑胶跑道,花园式的校园,统一的校服……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看法,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些许误识。

三、如何做好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1. 构建有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环境宜人的小学校园当然能让学生有回到家的感觉,能让学生体会家的温馨和亲情,具有熏陶人的作用,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些都需要学校的“硬件”设施必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而前进。但是,农村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有其先天的缺陷,这也是导致部分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进行的最根本原因。当然,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现在经过建设及配套完善的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有学校大门,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做些文化的文章。可以在大门两旁书写上具有号召力时代特征的标语,使人从校门经过感受到一种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围墙文化:走进大门的围墙墙壁上可以贴上祖国地图、世界地图、长城图案、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和雷锋像、《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走进大门,在最显眼的教学楼墙壁上可写上富有本校特色的校训、作风、教风、学风等语言。当然这些语言要经过提炼,或者可以发动师生进行全校研讨,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及创造性,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有教室就有走廊,我们还可发挥创意创设走廊文化。可以在走廊上建立学生作品展示栏,贴上学生的各类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美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激起学生创作的动力。同时,可以在走廊上贴上名人名言、有激励性和教育性的标语……这样富有文化气息的走廊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园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

教室文化: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还可以创设出温馨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意见栏,好人好事栏,班级园地……只要激发起每位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欲望,相信这里是文化建设最为有特点、最为精彩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是学生获得感悟、塑造健全人格的地方。

绿色文化:校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学校要注意进行绿色建设。每个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及获得资金支持的不同进行学校绿化建设。但不是栽下几棵树,种上几种花这么简单。应统筹兼顾,合理地对校园进行绿化,使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可发动学生自我建设,如“大手牵小手,美化我来做”活动。特别是山区就有这种便利的条件,山上有各种野生的花草树木,经过大家的努力与巧手也一样能布置出“精品”来。

洁净文化:洁净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校园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意识。

2. 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单单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上,还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

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在制度方面,要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定,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氛围。要让学校各项制度制定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于一体。教师在制定、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在制度的引导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抓好学校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舆论建设。集体是由一定数量个体组合起来的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培养集体意识,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发扬团结友爱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健康的舆论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以保证学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它为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了基础。可以采取对舆论的强化诱导,培养学生向上的品格,也可以时时总结,召开会议,通过宣传栏、广播站总结优缺点,使学生明确下一步学习、生活的努力方向。

3. 构建美好心灵的校园精神文化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等。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加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虽然是农村小学,只要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活动,在各项活动中会逐步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开学典礼、每周一国旗下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队活动以及“我为队旗添光彩”“文明从我做起”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目。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形成广阔的思维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

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给有进步的学生发进步奖,鼓励学生立志成才。

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

设立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等,每班至少订有一种报纸,每周更换。让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探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看一份报纸,看一本好书,会唱一首好歌,会说一句格言。学校图书室每日开放,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图书,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使学生对书的爱好成为首要爱好。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加强教风建设。抓好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校各部门、各组、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文人相亲”,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形成“为人求真、为学求实”的良好校风。重视教师的理想教育。教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教师应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要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情,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教师才有可能平心静气地去研究教材,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够包容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重视学风建设,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一定要有理想,这是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创设培养健康心理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辨清生活中的真善美,认识现实中的假恶丑;树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与毅力胆识。

上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下一篇:关于面试指南:名企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