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06

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9篇)

篇1: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9:14:4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乡镇企业口径下除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外的所有产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业。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

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人都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深入探究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先后深入到莘县、冠县、茌平的部分乡镇、市场和养殖户,采取与有关专家、部门领导和种养殖业主座谈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调查了解,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现就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我市农村服务业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农村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农村服务业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我们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政策,不断加大惠农措施,农民生产积极

性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成两位数增长,确保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截至目前,我市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万亩,21种食品通过绿色认证,绿色食品单科生产基地面积36余万亩;81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140余万亩,多个农产品品牌已打入日、韩、欧洲市场。本届奥运会上,我市又有5家基地和企业被列为定点奥运食品供应单位,56家食品基地和企业取得进京资格。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粮棉、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基地,对农产品实行深度加工。目前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708家,年销售收入 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

340余万亩。龙头企业总资产达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亿元,销售总收入达亿元,带动农户万户,带动基地农民增加收入亿元,安排劳动力就业万人。

(三)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全市现有大型蔬菜瓜果批发市场86处,年交易量100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自2005年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全市共建农家店4084家,现已覆盖全市90%的乡镇驻地和%的行政村,受益群众达360多万人。

(四)农村合作经济获得长足发展。我市立足资源优势,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并把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培植农产品加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粮食、棉花、蔬菜、果品、木材等加工项目,着力形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目前全市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5个,并且

很好的发挥了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技术、农民与政府的桥梁作用,做到了致富信息准、产销渠道畅,农副产品就地转化比例明显提高,增强了驾驭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我市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县乡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317个,科技服务网络已达485家,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3424人,市农业综合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通过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市已有2003名科技特派员和2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代表奔赴农村科技第一线,带动农户40多万户,实施工程项目408个,实现经济效益6亿多元,有效的促进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二、现阶段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服务业,尽管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发展农村服务业的思路还不够明确,体制、机制、政策等还

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等领域,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使农民增收渠道少,收入增长缓慢。同样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龙头企业不足,中介组织偏少,品牌开发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农副产品检测手段

篇2: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群众、服务发展”活动的情况报告

按照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走进基层、走进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集中调研服务周活动的通知,2009年4月17日青白江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廖平凡带领六名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到大弯街道化工路社区开展调研活动,走进社区、向群众学习,问策于民、为民解忧。

一、收集的意见建议

此次调研活动以座谈的形式展开,广泛收集和听取了社区干部和群众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认真听取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区群众对司法局走进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做出了高度赞扬,并踊跃发言,为司法行政机关更好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建议:

(一)加大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晓度。大多数社区居民对司法行政工作的了解不够全面,司法局可以在宣传工作方面加大广度与深度,让百姓体会到司法行政工作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维权。

(二)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多样性,提高群众对法制宣传等

1内容的接受度。在宣传方面能够广泛、深度地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一是在群众中培养法律服务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特别是“五五”普法中群众法律水平大有提高,可因势利导培养群众“以法助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丰富普法宣传的形式,如讲座、演出等;三是内容要以以案说法的形式为主;四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常进社区摸排纠纷;五是利用社区开展的活动作为司法局深入基层宣传的平台。

(三)司法局应该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务,深入社区、院落,为群众排忧解难。可以利用社区教室,请一些专家、法律服务志愿者到社区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课,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于群众主要求助咨询的妇女儿童维权、婚姻家庭和财产纠纷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应该加强宣传,提供法律援助。

(四)建议司法所和社区加强沟通,相互协调,将司法所的具体职能进行宣称,方便群众办事、求助、咨询,解决群众告状无门、办事无路的困境。某些区级部门将自身的社区居民身份证明、现实表现鉴定、婚姻证明等职能下沉至社区,但社区因无执行某些调查的权力,在情况未明、无法承担后果的条件下不能为办事群众出具证明,使社区的工作很难开展。

二、调研工作体会和下一步工作措施

对于群众提出的宝贵意见,廖局长明确表示了要坚定地带好队伍,亲民、为民、爱民,服务群众的决心。对于群众求助事宜采取首问首办制,职责之内不推不拖,职责之外引导办理。同

时,也对以后的工作做出了以下几点安排:

(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志愿者进社区,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入基层、院落,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现场答疑,对疑难问题也可采取约谈的方式,达到群众得实惠、党和政府形象提升的双赢目的。

(二)我们的工作还需要更加扎实、深入。目前司法行政机关对自身职能的宣传还很不够,老百姓对司法局的职能了解很少,宣传科、各司法所要加强对司法行政工作自身职能的宣传,让老百姓知晓我们的工作。

(三)着重宣传出我们的亮点和特色。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立足职能,加强自身宣传,扩大知晓面,更周到地服务群众。

(四)寻求有效载体,加强宣传。提供走村串户的口头宣传、流动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将法制宣传教育与司法行政职能的宣传相结合。

(五)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规范化的宣传。透过补贴的杠杆,规范工作,加强宣传,司法行政工作任重道远。

(六)按照首问责任制的要求,受理群众的来访之后,立足职能,协调分流,方便群众办事。干部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老百姓对职能部门的了解。尽快地做好“司法行政部门办事指南”的展板,相关负责人留电话,配合社区衔接,调动辖区内热心

公益、公平正义、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的积极分子,服务社区居民,解决群众办事难的困境。

(七)应化工路社区艺术节的邀请,司法局可以以司法行政工作宣传为主要内容,利用2009年4月28日的社区艺术节深入化工路住宅小区、院落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深入到最基础的院落向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对疑难问题可采取约谈予以解答,做好“司法行政职责指南”上墙、统筹安排深入基层培养法律服务志愿者等工作。

此次调研活动拉近了区司法局与社区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觉司法行政工作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将群众的心思、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上来,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服务于民、发展于民。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社区群众面临的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立足职能,具体地向上级反映群众的难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贴近群众、体谅群众。区司法局的全体干警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着“亲民、爱民、为民”的意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快捷的、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推进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成都市青白江区司法局局长 廖平凡

篇3: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喀什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些农村专业经济行业协会,如各地杏协会、伽师瓜产销协会、蔬菜协会、木纳格葡萄协会、林果业协会、红砖协会、家禽养殖业协会等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初步统计,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有8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2个、农民用水协会48个),据不完全统计在民政部门未登记注册的有108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68个、农民用水协会40个),已登记注册的协会按从业行业分,有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农民用水、农机服务业;按层级分,其中村级56个,乡镇级9个,县级有15个。全区会员总人数为43800人,其中农民42780人,技术人员24人,国家干部60人。

综观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可分三类:一是政府涉农部门牵头型。即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创建的“部门+协会+基地+农户”,为合作模式的专业经济协会。这些协会主要由政府领导或部门领导兼任理事长、有关部门参加,以利用部门技术人才、场地、设备优势和管理经验,并充分利用专业大户的资金、销售网点等优势。这些协会多挂靠行政部门。如喀什地区伽师瓜产销协会、伽师县江巴孜乡杏协会、泽普县阿依库勒乡团结村蔬菜协会等等。二是能人大户带动型(能人大户+协会+基地+农户),即以乡村能人为技术推广和传播为手段,组成经济联合体,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三是农民自发型。农民会员数量不等,但他们志趣相投、爱好一致,共同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自发创办“农户+协会+基地”模式的专业经济协会,做到资产联结、技术联手、生产联动,如岳普湖县的孜然协会。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本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农户入会自由、专业性较强、服务周到、互利互惠、干预较少的特点。对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程度、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较好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很不平衡,组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弱;发展规模小,总量少,入会会员少,辐射带动面小;有一些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章程、制度、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利润返还机制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利益联合机制也不完善,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在外部环境上,认识程度还不高,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规范和提高。

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专业协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型组织形式,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基层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有益补充。加快全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强我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对组织农业、富裕农民、发展农村的重要作用,从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畴。同时,注重对乡土能人和协会带头人的培养,及时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吸纳到村干部队伍中来,鼓励其干好事业、干成事业;要注重培育农村经济人才,加大对农村经济人才的挖掘工作,做好相关培训、教育、辅导,切实把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好。

2. 优化部门服务,增强发展活力。

培育发展农业专业经济协会涉及民政、农经、科技等诸多涉农部门,政府及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扶持协会健康发展。登记管理部门按照“边发展、边登记”的原则,放宽登记范围,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对有较好发展前景但暂时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实行“批准备案制”,先纳入培育范围,逐步培育规范;财政、农业、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在资金、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使协会的发展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鼓励协会主动与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制度,加强沟通,及时反映情况,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协会快速有序发展。

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经纪人的素质。

农村经纪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联络员,是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状大的可靠保证。农村经纪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减少和降低农产品在销路环节上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农村经济协会要发展,就要在提高经纪人的基本素质上下工夫,以确保农民增产增收。首先是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政府部门要把加强农村经纪人基本建设工作纳入日程,积极推行对经纪人的统一实行考评和经常性的考核,确保农村经纪人队伍的正规化。其次要加快对经纪人队伍的基本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经纪人公平、诚信的经营理念,努力充当市场价格供求的调节器,做到农产品供大于求时,不恶性压价,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在供不应求时主动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当地农产品可以争取到更大、更稳定的市场。第三是要组织力量开展包括经纪业务、科技信息知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培训,将其业务纳入正规的市场化轨道,引导经纪人逐步由个体营销走上联合、合作之路,帮助更多的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4. 健章立制,规范发展。

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探索客观规律,从建章立制入手,对已创办的合作组织加强分类指导,促进规范发展。帮助合作组织制定章程,建立民主管理、利益分配、财务管理监督等制度和议事规则,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规范管理行为。制定约束机制和协会的自律公约,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信用度。发挥同业协调、行业诚信、规范市场、维护会员利益等等的作用,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采取会议、广播、电视、简报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全区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乡镇广播要开设专栏,对一些运作规范、制度健全、作用明显、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协会,及时总结,加大宣传,扩大影响;每年评出全区专业协会三强或五强,树立政策导向,形成鼓励引导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好氛围和气候,加快协会发展。

6.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单列发展专项经费。

各县(市)政府拟在产业发展资金中列出专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作为行业协会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行业协会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本行业的人才培训和合作交流等,以及政府委托行业协会的有偿服务,推动地区行业协会民间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凌宏.《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4: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篇5:信用社农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省联社营口办事处:

根据营口市人民银行《关于开展2010-2011农村消费需求快速调查的通知》要求,我联社将2010年金融支持农村的措施、成效、问题进行了总结统计,并将2011年金融服务农村情况进行了规划,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0年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采取的措施

1、确定金融服务农村方向

盖州市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初步形成了水果、水产、畜牧、白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全市农业形成了东、南部以无公害果品生产为主体,以山野菜、柞蚕、珍禽、羊、牛、猪等种养业基地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中、西部以沈大高速公路绿化产业带为重点的高效特色农业生产,以葡萄、黑李子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生产,以工厂化养殖为标志 的“海上营口” 建设;北部以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为主,稻鱼、稻蟹混养等立体高效农业为代表。

根据盖州市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我们明确了立足县域经济、加大“三农”贷款投放的战略,确立了“三条支农主线”:一是东、南部地区以支持水果、柞蚕、畜牧养殖等为重点,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支持塑料大棚、蔬菜、水产 捕捞和养殖等为重点,三是北部地区以支持水稻、稻鱼、稻蟹混养等为重点,使全市信用社能够各自找准信贷支持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投放各项贷款,推进信贷主营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为完成改革、经营和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2、完善农户小额信用方式,大力投放农户贷款。首先是加强农户信用等级评定。通过认真开展贷前调查,详细了解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农业生产的品种和项目,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其次是按照信用等级严格授信。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了逐级授权的管理方式,授信额度为1-3万元,有效的缩短了农额小额贷款的审批时间。第三,按照实际合理定价利率。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小额农户贷款利率,摒弃了过去“一浮到顶”和就高不就低的利率定价机制,将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控制在合理水平,有效的扩大了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截止到12月末,全辖已发放农户贷款107945万元,支持农户34004户,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19965万元,占全辖农户25%。

3、进一步开展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延伸小额信用贷款领域。

我们积极与村镇政府、宣传部、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协作,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农户办理贷款打好了基础。2010年,我联社开展了新一轮十星级文明户评定活动,新评 定十星级文明户2507户,于3月末前完成发卡,为农户贷款提供便捷的条件。同时有效的解决了“银行有钱不敢贷,农民缺钱贷不来”的两难现象。

4、加强地域优势扶持力度,支持禽畜养殖业发展。盖州市拥有天然的禽畜养殖优势,针对这个特点,我们采取抓大户、带小户等有效措施支持养殖业发展。今年,我们对高屯、卧龙泉、杨运等十几个山区乡镇,投放绒山羊养殖贷款7000万元,支持农户3500户,绒山羊存栏数达到25万只,农民累计增加收入2000余万元。投放养鸡、养牛贷款6900万元,支持2000余户农民,牛存栏数达到1.5万头,鸡存栏数达到55万只,农民累计增加收入1500余万元以上。如,高屯镇养羊大户廉玉启看准时机欲扩大养殖规模,但资金不足,向高屯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在调查审查后,为其发放了15万元贷款,解决了该户的资金困难,使该户一跃成为高屯镇数一数二的养羊大户,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户从事绒山羊养殖。

5、发挥沿海资源优势,支持海产品养殖业、加工业。盖州市是全国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省的80%,占全国的60%。海蜇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一路攀升,沿海农户借助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近海养殖、海蜇捕捞及深加工。对此,我们抓住海产品捕捞、加工、养殖的有利时机,投放贷款5500万元支持农户 捕捞,投放7000万元支持海产品深加工,使沿海地区农户收入不断增加。如,盖州市西海村村民田福贵,多年来一直从事海蜇收购加工销售生意,今年到了海蜇捕捞季节,该户欲扩大加工生产规模,向信用社申请贷款,信用社仅用2天就为其发放贷款12万元,保证了该户的生产经营需求,预计该户加工海蜇销售后利润可达5万元。

6、积极投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带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盖州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关键,其中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尤为重要。截止2010年12月末,我联社信贷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17户,贷款余额4496万元,带动农户1万余户,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户;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

7、抓住农业规模化经济体,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盖州市辖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具规模,共有各类合作社233个。我们针对专业合作社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的难题,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

二、取得的成效 截止12月末,盖州联社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5亿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189938万元,净投放15650万元,增幅达到6.24%,完成全年计划15650万元的100%。因为贷款的及时、大量投放,全辖收息实现了18193万元,比同期多收了2293万元,经济效益也大幅增长,实现利润2200万元,同时,信用社社会形象和地位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信用社已成为盖州市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各项存款占全辖金融机构的 34%,列在第一位,各项贷款余额占全辖金融机构的52%,列在第一位。

在农村信用社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了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真正实现了社农“双赢”。盖州市也因此被国家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无公害水果示范县、秸秆养羊示范县,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果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海蜇生产和出口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预计盖州市2010年农业增加值在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7500元,增长14%。其中,仅畜牧养殖就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00余元,水产平捕捞、加工、养殖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800余元,高效农业可为农民累计增加收入500余元。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抵押担保难。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是“抵押 担保难”,现有的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不能满足或者不能全额满足部分农户的贷款需求,而多数农户只有居住的住宅房屋,不能提供有效的资产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最突出问题也是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担保人,使信用社不能全力对其进行信贷支持。目前我联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社员的个人贷款上,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保证贷款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信贷支持农业的力度。

2、农户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环境差,使得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

农户贷款不良率较高主要原因一是农户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受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影响较大,而农户个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导致信用社形成大量不良贷款;二是部分地区信用环境差,农户还款意识不强,贷款后不愿还款。

3、农业保险险种少,不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目前保险公司对农业贷款保险的险种较少,仅有人身意外险和抵押物财产保险两种,不能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及防范农户经营风险。

四、意见及建议

1、成立担保机构,为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 如有关部门牵头,各专业协会、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出资成立各行业风险担保基金,对缺少资金 想贷款,又提供不出有效的抵押、担保的种植户、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担保,担保额度可在基金额的基础上放大10倍,也可以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可有效解决种植户、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无有效抵押、担保问题。

2、政府带头打造良好信用环境,对农户给予政策扶持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以身作责,协调各个部门打造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人人遵守信用、信守承诺。种植户、养殖户的信用度提高了,信贷人员也敢放贷了,信用社也可相应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这样即使农户受益,同时信用社也从中得到收益;二是希望政府在落实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同时,给予农户信贷贴息政策,减轻他们的负担。

3、协调保险公司增加农业险种

建议协调保险公司出台、增加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品种,给种植户、养殖户上保险,增加种植户、养殖户抵抗自然灾害、疾病、瘟疫以及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种植户、养殖户损失,降低信贷风险。

五、2011年农村金融服务规划

1、积极支持设施农业种植业

省政府设施农业三年规划出台以来,盖州联社牢固树立“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战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着力扶持设施农业建设,使农民逐渐摆脱传统农业靠 天吃饭的束缚,走向靠设施、靠技术实现现代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社一心为农、勤廉高效的贴心服务下,如今,设施农业在我市已是遍地开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劲头儿越来越足,农业“大棚”已成为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门的“金钥匙”。

在我市,以“大棚”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早已成为农民认可的致富之路,但因其建设标准高,投入资金大,很多农民尽管清楚的知道“大棚”就是个“小金库”,却也只能望而兴叹。为解决这一限制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两年,在全面做好“支农“工作的同时,盖州联社始终把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有力助推了我市农业格局的大转变和农业经济的大发展。2011年我联社将继续增加对设施农业种植业的扶持力度。

2、扶持生姜种植业

素有“生姜第一镇”的徐屯镇生姜生产已有60余年的历史。徐屯镇生产的生姜块大、肉厚、口感好而受省内外客商的青睐。二00五年被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批准为无公害食品,并注册为“辰丰牌”生姜。二00八年又被列入第六批国家级生姜生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镇生姜种植面积5000亩,年生产量达4000万斤,产值近3亿元。为帮助农户做大做强这一农业特色产业,我社2011年将积极投放信 贷资金,为农民朋友发展生姜种植业保驾护航。

3、助推绒山羊养殖业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绒山羊养殖已成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由于东部山区在养殖绒山羊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十多年的养殖经验,使东部山区高屯、榜式堡、暖泉、万福、梁屯、小石棚、什字街、卧龙泉、矿洞沟、徐屯、杨运、双台等十几个乡镇平均半数以上农户都养羊。每年举办1—2次种羊交易大会,东部山区已成为全国绒山羊繁殖、育种基地。绒山羊养殖业的兴起,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好转。目前,全市有养羊户10829户,养羊经纪人413名,绒山羊饲养数量达到41万只,年产羊绒125吨,出售种羊5万只,实现总产值4亿元以上。

我市绒山羊养殖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立了一批绒山羊养殖合作社及绒山羊养殖协会,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把握市场行情,避免信息不畅,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减少羊贩“扒皮”的中间环节,使养殖户获得最大收益,加大了抗风险能力。我社2011年将重点对绒山羊养殖业进行信贷支持。

篇6: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10-06-29 18:30: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目前,**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术服务队+示范户+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

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 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篇7: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一)养老机构分布情况

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44家,其中国办16家,民办50家,乡镇(街道)办敬老院78家;共有养老机构床位数29264张,住院老人达15417人;在院失能、失智老人达1737人,占在院老人的11.3%.XX市、XX市的养老机构均为27家,两地的养老机构数量占全市的37.5%;而XX县仅有6家,为养老机构数量最少的县市,仅占全市养老机构数量的4.2%.

(二)养老服务业相关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2015年,浙江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文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4〕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民办养老产业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4〕16号)和《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文件精神,突出了需求导向,支持了民资进入,强化了政策创新,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中共XX市委办公室 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2〕71号)和《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4〕47号),提出到2020年全市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左右的居家养老服务圈,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的总体目标。重点从金融信贷、土地供给、服务用房、财政补助、投资权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三)统分结合,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

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市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市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通过完善制度、创新模式、健全网络、保障安全,积极营造老人开心、子女放心、社会称心的居家养老“三心”服务。市委、市政府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休系,在有效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延伸到村、到点,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全市建成市、县两级符合“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的“六有”养老服务指导中心9个;建成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56个;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86个,市、县、乡、村养老服务四级组织网络基本形成。XX区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村居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采用统分结合模式,一是在照料中心的服务功能上,采取“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相结合的统分模式;二是在照料中心的布局运营上,实行“中心较大村统一布点、边缘较小村分餐配送”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探索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二、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主要困难

(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XX区自开展五保集中供养工作以来,得到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但改造后的基础设施在规模、档次上依然不高,居住条件多数仍未完全达到民政部所要求的《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标准和消防安全等标准,诸要素还不符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短期内无法使公办养老机构达到护理型为主的目标,各项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XX县福利中心投入使用以来,虽已能够正常运营,但部分设施还不完善,比如水泥地的硬化还未完成,暖水供应还不能到户等等;福利中心没有完善的医疗条件、医护人员缺乏,没有充足的医药品,医疗器具,不能有效的解决老人们看病的问题。

(二)城乡养老观念差别较大,养老机构“旱涝不均”

城市独生子女多,“四二一”供养关系的家庭不断增加,随着城市老人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愿意增加子女的负担,城市养老机构中设施齐全,院内有阅览室、休闲中心,老人还可以享受周到的医疗服务及呼救服务,食堂备有适合老人口味的饭菜。因此城市养老机构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较为传统,很多老人选择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导致养老院经营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因素有:一是故土难离。老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几十年,环境熟悉,建立了固定的人际圈子,生活方式早已习惯;二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受社会舆论、赡养义务、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都认为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事,如果去养老机构,怕被旁人说子女不孝顺。三是认为费用过高承担有困难。农村老人收入来源有限,即使收费低廉但对于农村老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承受不了。

(三)护工招聘难,护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

此次调研的养老机构均反映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时间长,护理老人心理压力大,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年轻、身体健康且有一定专业文化素养的人员加入护工行列。通常,一个护理员需要护理几个失能老人,或十几个正常老人,一旦老人生病,还需要24小时陪护,劳动强度大,护理任务重。护理员月薪大多在1200-2000元之间,仅个别养老机构护理员工资在3000元以上,收入与劳动付出极不对等。招聘新的护理人员十分困难,而且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很难留住。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养老服务业是“夕阳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朝阳产业”,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立足项目争取资金,重点支持农村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设施建设。市、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宣传引导、推广先进经验,树立样板典型,努力为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中高职院校设立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进一步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事业发展需要。加大养老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切实增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

(三)打好“政策牌”、“待遇牌”、“亲情牌”,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护理从业人员。有关部门制定专门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就业,提高养老服务员工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水平。社区、乡镇也应尽快培养一批品德高尚、精通护理理论、掌握护理技能的年轻养老护理员,与现有的养老护理员组成“梯队”,使养老护理员队伍壮大起来。

篇8: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1 在安徽省内率先完成农村信用联社改制

截至2014 年12 月,宣城市7 家农村信用联社金融机构全部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目前全市共有13 家农村法人机构,包括7 家农村商业银行、6家村镇银行、3 家农金分支机构、28 家小额贷款公司。2014 年末,农村法人机构贷款总额为214.1 亿元,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为29.8%,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96.4 亿元,占比91.7%;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9.1 亿元,占比65%。

1.2 金融服务环境改善,农村区域网点全覆盖

截至2014 年末,宣城市81 个乡镇已安装使用ATM机178 台、POS机4 336 台,乡镇及以下标准化网点149 个、简易便民服务网点和流动服务网点855 个,各类电子机具5 711 台,农村区域网点实现全覆盖。村民在村内设立的“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就可办理银行卡转账、小额支付现金、账户查询等业务,真正享受到了助农取款点带来的便利。

1.3 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三农”

各农村银行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推广“农家乐”“商家乐”“金土地”“绿之源”“金农易贷·福农卡”等信贷品牌,同时推动建档“增户”,授信“扩面”。截至2015 年4 月,全市建档(评级)农户数45.38 万户,授信农户数26.79 万户。作为烟叶种植大乡,宣州区黄渡烟站副站长王祯说:“今年2 月,烟苗急需追肥,烟站组织烟农向邮储银行宣城市分行提出申请后,不到10天,410 万元的贷款就汇到了这些烟农的账户上,解了燃眉之急”。邮储银行自2014 年推出烟农小额贷款业务以来,扶持烟农1 000 多人,年新增贷款达2 000 万元,总量达4 000 万元。宣州区农商行为新科养猪专业合作社提供50% 敞口的承兑汇票,用于贷款贴息补助。宣州区振宣担保公司每年为农业企业担保额不低于20%。

1.4 “专业合作社+ 农户”金融服务模式成功推广

2014 年宣州区被认定为“安徽省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全区共发展合作社495 家。新科养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卫国告诉笔者,该合作社目前已发展40 多户参与“联保贷款互助”,共扶持养殖户逾200 户,单户贷款规模最大至30 万元,目前已有20 多家社员养殖户发展成为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宣城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将社员资金统一调度,使资金利用率提升了3 倍。2014 年该合作社销售额达4.6 亿元,社员盈利1 900 万元,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2 宣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资源资本化存在障碍

由于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流转处置及、风险补偿等配套体系不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房、农业设施和水域滩涂养殖权等农村资源难以有效转化为资本。例如:宣城市兴农禽业,为市级龙头企业,年销售额逾百万,但因其养殖场地是承租厂房,无资产抵押物,因此无法贷款。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目前也存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无法抵押贷款的问题。诸如此类皆因有效固定资产少,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严重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

2.2 金融业改革创新不足

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金融服务仍较缺乏。部分农村银行网点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仅能办理存、贷、汇等基础业务,无法有效满足新型涉农主体在置业、创业、理财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支农金融服务质效不高。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明显,部分小微企业达不到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其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2.3 缺少长期贷款

宣城市华卫禽业集团财务总监赵虎告诉笔者,因华卫集团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所以贷款难度不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国家规定的还款周期最长仅为1 年,造成企业每月都有至少一笔贷款需要还款,资金调头周期最长半个月,最短一个星期,集团因此产生的财务费用每年最多达50 余万元。

3 提升宣城市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策略

3.1 强化金融系统内部的涉农考核

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明确金融机构支持涉农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宏观政策层面、银行监管法律规章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刚性制度安排。同时,进一步推进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例如,小企业客户评级、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以及专营机构建设等。

3.2 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

加快发展新兴村镇银行,支持各银行设立涉农专营机构、网点及服务站,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专业合作社,运用联保、风险保证金、担保基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

3.3 打通“4 个环节”,发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笔者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打通农村资源“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和流转处置”4 个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推动农村资源资本化。

参考文献

篇9:农村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为“三农”服务工作的回顾及现状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多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为农业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重要农事季节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作物产量预报业务,努力做好农村易发气象灾害和衍生灾害的预警服务,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为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安排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气象保障,在农村防灾减灾、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年度农业生产,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气象服务。春播前发布3-10月气候预测和农业年景分析,为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提供依据;入春后陆续发布小麦、大田、水稻适宜播种期预报、土壤墒情分析情报、第一场较大降水预报、育苗移栽期预报等;6、7月开展追肥期、铲趟期天气预报和小麦收获期预报;8月份开展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评估服务,提出加强管理意见;9、10月制作发布粮食产量预测、霜冻及秋收期天气及第一场大雪预报。通过电视、广播、印发材料、电话答询和科技大集等方式向农村传送气象服务信息。基层台站还通过自制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发布乡镇天气预报情报,使农民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影响,促进了粮食产量质量的提高。近两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预报准确率已达98%以上,成为各级政府确定粮食总产的主要依据。

(二)开展农业气候区划细化。一是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监测网。为了更好为农业提供科学服务,加快气象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进度,现已形成遍及196个乡镇的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网。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收集国家气象站及林业、水文、民航等专业气象站和乡镇雨量点资料,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哈市农业气候资料数据库,研究细化到乡镇的农业气候指标。二是根据气候变暖的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观测、插补、调查等方法,对我市热量、水分、光照资源状况,特别对积温带、无霜期的变化以及大田播种界限温度出现时间的变化进行了重新统计分析,细化到乡镇。三是结合全市主栽农作物不同熟型品种对水光热的需求,分析了气候资源的适应性、可行性,从气象及农业角度划出农作物主栽区和品种适宜区,对农业布局提出了调整意见。四是在综合气候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气候、农业和地理特点,分析制定出了“名、特、优、新”农业专题性气候区划,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与预警服务。农村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新进展。截至目前,哈尔滨已经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95个,细化布局到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已初步形成,并加强了自动气象站网的运行保障。在市气象台建设了灾害监测和预警平台,预计灾害将发生时通过媒体、电话通知、手机短信等方式把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使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开展气象专项服务。当预报有连阴雨、冷(冻)害、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时,给政府部门发布气象专项服务。开展干旱、洪涝监测。每天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我市干旱、洪涝情况。向防火、防汛等政府相关部门发布。

(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发展,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我市耕地面积大,每年都发生程度不同的旱灾和雹灾。根据农业防灾减灾需要,我局积极推进人工增雨防雹规模发展。现已拥有作业高炮127门,移动式火箭发射装置从无到有发展到27部。全市十五个区、县(市)具备人工增雨作业能力,两年来人工增雨累积增水3000万立方米,人工防雹每年使农业减损增效上亿元。

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与农村改革发展需求间存在的差距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滨市农业气象业务已经相对比较成熟。近几年来,我局对农业气象业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与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气象服务还相当程度的停留在传统农业气象服务阶段,缺乏对用户的细分和对需求的研究。二是现阶段农业气象的情报预报业务仍然停留在以定性服务为主的阶段,缺乏定量化的分析评估,缺乏与农业生产、农事活动的结合,对用户来讲,可用性不高,指导作用不强。三是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有待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拓展。四是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需进一步调整完善。五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农事活动的预报服务信息不能够在第一时间传到农民手中,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六是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培训科技型农民做得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七是重科研开发,轻成果转化。

三、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设想

市委市政府对农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农业气象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对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市农業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气象业务也必须适应这种转变,由主要面向传统农业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的基本气象服务向着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气象服务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现代农业气象业务。

(一)加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防灾减灾业务体系建设,要在现有业务基础上,认真分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需求,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布局结构、气候影响特征、气象灾害的分布特点等,着力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细化能力。

第一,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观测站网。在现有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加强对全市各类专项自动观测网与乡镇自动观测网调整布局的规划设计。结合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改革带来的全市农业生产布局的新变化以及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同时也要结合县域性、流域性农业发展的特点,逐步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区域性农业观测网络,支持现代农业气象业务的发展。持续稳步推进生态气象观测网的建设。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

需要,在我市生态脆弱、敏感县域稳步推进典型生态区、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

第二,提高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在继续做好对农业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测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干旱、渍涝、洪涝、连阴雨、霜冻、低温冷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农事季节影响的分析评估的技术研发,逐步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建立分作物分县域的定量化监测、与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逐步实现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以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为主向气象灾害影响的定量化分析评估服务延伸。同时,不断拓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领域,联合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生物灾害气象预报技术,提高农、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服务能力。还将在有关县(市)分析林、牧、渔业的气象服务需求,拓展面向畜牧业、林业、渔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延伸。

第三,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的新业务。充分分析正在全市开展的农业灾害保险工作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发展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新业务,使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灾害保险设计、理赔及减灾服务的全过程,为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采取科学的避灾措施提供服务。

(二)增强粮食安全和全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为粮食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要从农业减灾、粮食增产、农作物布局调整以及国家及区域粮食增产宏观政策制定等不同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

改进和提高粮食产量预报的技术和能力。发展各类农作物长势实时监测、产量滚动监测、预测和综合评估技术,从作物出苗到成熟的不同阶段制作实时滚动的农作物长势情况预测,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断拓展粮食产量预报的领域,开展粮食作物之外的其它农产品产量预报服务。

提升农业与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我市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我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趋利避害,为科学应对我市不同县域农业气候风险,减轻气候变化对我市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服务。

开展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的服务。加强为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粮食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工作的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科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变农业气候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生产优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发展完善农田、草地、森林、湿地、荒漠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体系和动态评估技术;开展城市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开展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气象监测评估。

(三)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氣象工作要着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第一,发展完善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覆盖面,着力解决农业气象业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在不断拓宽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布功能的同时,还要发展建立基层气象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明确其防灾减灾的职责,因地制宜,土洋结合,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农民群众。

第二,推进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咨询服务,直接面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体开展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逐步建立起符合地方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各具特色的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和业务系统。

第三,充分发挥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的作用,服务于农村的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发展。依托地方政府不断延伸的综合农业信息网络,在乡镇、村发展建立农业气象业务终端,通过网络将农业实用信息直接传输到广大农户、乡镇企业和各涉农单位手中,发展可视化的农业气象技术咨询服务。

(四)强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气象的科技开发要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农业气象业务发展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研究。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需求,要着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及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及影响评估技术,进一步提高遥测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业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能力。重视并加强农业气象的试验研究。适应我市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变化,调整完善农业气象业务的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条件对粮食、经济作物等稳产高产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特色农业影响的观测试验,发展改进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技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积极探索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在业务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业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中试、示范作用,推进科研成果向业务的转化。

四、做好气象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农业作为露天工厂、弱势产业,至今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处中高纬度的哈尔滨十年九旱,受变暖影响尤为明显。近47年来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1℃,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和气象灾害频发一直都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为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必须做好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搞好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搞好农业气候灾害防御,实现农业的科学分析、科学发展、科学把握、科学决策,以不断满足农业防灾减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一)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切实缓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我们将通过建立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增强火箭机动增雨作业能力建设,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与效益评估系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信息网络和通讯系统等四项举措。实现由应急抗旱增雨作业向保墒防旱、防抗结合作业转变,由单一农田抗旱作业向多领域作业转变,由粗放型作业方式向集约化作业方式转变,解决制约我市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由于明年春旱的可能性较大,我们必须增强抗旱防灾的主动性,及时在秋冬季开展预防性的人工增雨(雪)作业,搞好水库汇水区和江河源头增雨作业,通过增加水库蓄水量,缓解水资源不足,变增雨抗旱为备水增墒、保墒防旱,切实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防雹等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深入普查风资源分布状况,推动风力提水抗旱新措

施。我市风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大小江河纵横全市,具有较好的水资源,如何科学利用好这些自然资源是我市抗旱夺丰收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开展农村的风资源普查工作,为政府提供详尽的风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状况,与农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开展离电网的風力发电照明、风力提水灌溉等新措施的应用与推广,解决贫困山区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解决水库、塘坝蓄水能力不足,水田灌溉不充分等问题,为全市种植结构调整、增加水田面积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

(三)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搞好种植结构调整,服务于现代精准化农业的开展。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将联合农业等多部门开展细化到乡镇村屯的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的专题区划,建设种植结构调整气候分析与服务保障系统,完善气候变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等三项工作,开展哈尔滨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研究,建立起气象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科学分析、评估系统。合理开发利用好气候资源,培育、推广晚熟高产品种,发挥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提高粮食产量,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精准数字化农业创造必要条件。

(四)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气象灾害频繁发生是造成粮食减产和影响经济作物品质的重要因素。建议市政府应切实将乡镇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和乡镇标准化炮站建设与维护纳入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完善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管理体系。通过完成干旱(土壤墒情)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乡镇农业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建设;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收集与评估系统建设等三项建设任务,逐步开展干旱、地下水位、土壤养分、风蚀以及物候观测,为全面开展农业与生态气候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灾害及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分析能力。加快建立高效的乡镇协管员队伍,搞好乡镇农业气象协管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农业气候资源监测体系,为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和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评估奠定基础,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应用气象信息服务于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上一篇:河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下一篇:遵循面试结束后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