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2024-05-04

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前土地制度基本完善、[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农户经济基本建立的情况下,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民进入市场的必然选择。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广大农村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一、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和作用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上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思路,规范引导,高效服务,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出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多元化、合作规模扩大化的发展态势,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个,入会会员达4572户,带动农户26200户,会员户比非会员户年均增收3500多元。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民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如在__区司集镇蔬菜产销协会的精心运作下,我区苏湾镇“司集”芹芽畅销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年销售量达1万吨以上,芹芽销售价格每公斤高于本地市场0.3元以上,仅此一项使农民增收300多万元。

二是推动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为农民进行购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调什么、种什么;通过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怎么调、怎么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黄麓葡萄协会统一为会员提供优质葡萄苗,提供种植技术,进行技术培训,打造“黄麓”葡萄品牌,组织人员到九江等地开拓市场,每亩葡萄园效益提高到2500元以上,使黄麓镇的葡萄种植面积突破了1万亩,年产量达2000多万公斤,葡萄成了黄麓镇农业的支柱产业。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新观念、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__区坝镇都督山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后,先后20多次邀请茶叶专家为茶农举办茶叶种植培训班,购买了近千册茶树栽培技术科普书籍,分发给了当地茶农,发放科技明白纸1万多份。对条件困难的茶农还免费送茶苗上门,面授科学种植技术。通过协会的努力,优质高产茶叶在巢南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总面积达到了12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四是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自有品牌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将难以立足。单家独户的农民不可能去注册品牌,而通过合作组织去创品牌,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全区由协会注册的商标达到9个,获得绿色无公害认证的农产品7个。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我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五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龙头企业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完善了较为科学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与企业的桥梁。如由安徽槐祥集团领办的巢湖市槐林富硒稻米合作社,为合作社社员提供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加工收购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2005年槐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带动农户20多万户,亩均增收80多元。以富煌三珍公司牵头的巢湖市渔业协会,依托三珍公司的深加工能力,与养殖户签订了10万亩养殖订单。目前仅水产业上,由龙头企业、水产经销大户、养殖大户牵头成立的渔业协会发展到5家,共有会员500余名。

六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优化产品、标准生产、规模经营,使农民收入得到了稳步增长,真正起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全区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销售的产品产值达5亿多元,实现农户增收6000多万元,人均增收800多元。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和对策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组织规模小,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资金支持等,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注重规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真正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成引领农民致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一)抓宣传,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

己的组织。在发展中,一方面要坚持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进行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通过宣传发动,要着力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干部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宣传发动,使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宣

传发动,让农民明白,新时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确保家庭承包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农民自愿建立的,绝不是“归大堆”、走回头路,解除其各种不应有的顾虑。三是解决如何创办问题。广泛宣传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知识,重点加强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原则、管理体系、运作机制的宣传培训,使农民懂得如何创办、如何发展。

(二)抓提速,扩张总量。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组织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发展思路,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组织数量。要坚持从市场需要出发,从农民的要求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在发展重点上,一是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组织,着力解决产业链脱节、连接关系松散、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不直接等问题。二是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围绕科技兴农,积极推广种子工程,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四是围绕搞活流通,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由能人牵头兴办,可以由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牵头兴办,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可以由农技推广部门牵头兴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也可以是多项;可以办服务实体,也可以不办服务实体,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就鼓励其发展。

(三)抓规范,提升水平。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和合作制原则,逐步加以改造,以规范促发展。一是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内部章程,制订财务管理、民主监督、经营决策等规章制度,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处理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理让利、制定最低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赊销生产资料等有效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生产。三是全面开展清理整顿。对已登记在册的合作组织,全面进行审核。重点是审查登记手续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材料是否齐全、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对该完善手续的进行完善手续,该注销的就注销。同时,要求具备条件的专业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党建工作,从而促进合作组织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四)抓服务,优化环境。要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制定扶持政策,提高引导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对有兴办意愿的农民或单位,指导其建立形式适宜的合作组织;对已经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合作组织领办人队伍。加强人才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参与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转让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金融部门要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服务,择优扶持,不断扩大贷款规模,切实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优惠税收政策。对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或劳务服务所取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械作业、排灌、植保、家畜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服务以及相关技术培训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通过分等分级、整理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简单加工的自产农产品,以优惠价向本组织成员供应农膜、化肥、农药、饲料、种子、种苗、畜禽疫苗等农用生产资料的,免征增值税。四是提供法律和咨询服务。要认真做好政策咨询和法规保障服务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办法,明确其法律地位,简化登记程序,放宽登记条件,做到特事特办,提供方便,为合作组织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作者系__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

篇2: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肃州区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的重大举措,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党团总支管辖下“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和扶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走专业合作之路,不断密切基地、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产业联接,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龙头企业为动力,专业产销大户为核心的发展格局。

一、基本情况:

肃州区农村人口21.2万,农户57834户,总耕地面积60万亩,辖15个乡镇、122个行政村。至2011年底,全区共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134家,其中:依托农产品脱水加工、销售企业,建成的龙头牵动型专业合作社16家;依托供销体系、巨龙集团建成的农资经销、农畜产品购销合作社13家;由各类“能人”或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带头,建成的以专业技术服务、购销、加工为主的“能人”带动型专业合作社52家;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牵头,根据村组专业生产情况,建成的集体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12家;依托本乡镇建成的蔬菜小区、养殖小区,采取农户自愿的形式,建成的专业合作社有27家;根据市场需

1求和变化,与农户共担风险同享收益,建成的市场联动型专业合作社8家;依托全区制种产业建成的专业合作社6家。从涉及领域看:涉及种植业的62家,畜牧业43家,服务业的20家,林果业5家,渔业4家。截止目前,共有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党员152人,在党支部帮助下,酒泉市兴农脱水蔬菜专业合作社、上坝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建立了团支部,入团青年52人。通过“党建带团建”,以“带”促“建”等方式,在合作社设臵党员、团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全区入社农户达到了9629户,带动农户4 万多户,实现农产品定单销售量30万吨,占全区农产品销售总量的30%,带动发展各类畜禽养殖807万头(只),有力推进了基地、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紧密连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党委和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团支部能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合作社社员为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团支部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新时期的变化,团支部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团支部力量相对单薄。目前已经建成团支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员数基本在10人以下,多个支部由于新团员补充不多导致团员数量逐年减少。

2、团支部服务团员青年实际需求不够。合作社团支部在服务青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团支部来讲,在满足青年的文化娱乐需求,满足当代青年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上,还存在差距,出现了团员需要的,团支部做不了,团支部要求的,团员不愿做的问题。

3、团支部活动开展难。由于合作社团支部没有固定的活动经费,35岁以下青年社员又比较少,平时团组织与团员沟通联系少,部分团员团组织意识比较淡薄,不愿意参加团支部开展的活动,团支部活动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针对存在的的问题,我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1、以“党建带团建” 和行业推动为抓手,创新团支部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区加强合作社团支部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团支部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支部,及时给团支部指路子、压担子,促使党组织将团建纳入议事日程,从人员、组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团支部号召和带领合作社团员青年围绕本级党组织的工作中心,努力成为突击队,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以作为求地位,加强和改进团支部建设。

2、以服务中心与服务青年需求相结合,创新团支部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根本任务和功能,各合作社团支部找准工作切入点,扎实推进团的各项工作,同时,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体的人和事上,真正赢得青年信赖。根据合作社实际、青年发展需求,在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灵活考虑,依靠活动内在的吸引力来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为青年的成才成长和事业发展搭建平台。

3、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坚持基础建设与提升活力相结合的原则,创新组织设臵模式。近年来,在各级党团组织的领导下,不断扩大团组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创新团支部设臵模式,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青年群体结构和社会分布变化相适应。按照区域互联原则,把人数少、活动难开展的团组织与相邻人数多、活动开展正常的团组织联合,共同开展团组织活动,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断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未来团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方向:

团组织建设方面:

一是继续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合作社团组织的建设系统纳入党建的总体格局。党建、团建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验收、同步总结表彰。把团建作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团建规划纳入到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合作社团组织建设的实施紧随合作社党组织建设的步伐,不仅便于党组织对团建的指导,同时也为团组织提供学习机会,还可以在加强党建的大环境下,解决团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是健全基层共青团组织。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加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建团率,利用团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创造力,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树立合作社形象。只有这样,党建带团建才能形成氛围,才能全面带动和活跃基层,真正贯彻基层。

团干部方面:

搞好团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中,选拔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群众公认的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担任团组织负责人,同时,将要求进步、思想活、素质高、有能力的青年选拔到团干部岗位上来,条件差、团建工作有实际困难的合作社可设立兼职团干部,各方面条件好,具备建团条件的合作社设立专职团干部,加强对团干部的培训、培养和使用,多给机会,多压担子,将团干部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千员万社”培训计划之中,多方面支持大学生村官、产业带头人、返乡青年等领创办合作社。

团员方面:

在发展壮大团员队伍工作中,与时俱进的做好团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让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增强团员意识,体现团组织的先进性。深入开展岗位能手、技能比武、导师带徒、创新增效等活动,引导青年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创先争优。组织广大青年投身创业就业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等活动中去,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努力培养广大团员成为合作社种养、流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为全区经济繁荣、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篇3: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2010年5月中旬, 笔者通过对1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基本摸清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初步理清了今后的发展思路, 现介绍如下。

1 发展现状

1.1 规模与组建形式

截至目前, 耀州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8家, 其中种植专业合作社有133家, 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15家, 其他合作组织有10家 (农机植保5家, 特色种植1家, 服务业2家, 水产业2家) 。全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牵头者的不同, 主要有4种组建形式:一是农村专业大户或个体种养企业牵头组建。此种形式可以比较容易筹措资金、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二是农业科研推广机械或供销社牵头组建。此种形式积聚了一定的背景实力, 可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三是农村能人牵头组建。此种形式可以拉近与广大农民的距离, 更好地依托当地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牵头组建。此种形式有当地政府的引导、扶持, 更具有号召力、引导力, 而且资源条件利用便捷。

1.2 特点

耀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呈现出以下5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农业主导产业为依托, 其分布呈明显的区域性。二是合作水平呈现阶段性。合作方式上, 由技术交流到技术协作, 再到产品销售、生产资料采购等;服务功能上, 由技术服务型到技术销售服务型再到技术经济实体型;与成员关系上, 由松散型到半松散型, 再到紧密型。三是合作领域逐步扩大。由种养业逐步发展到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提供、农业服务等二、三产业;业务类型包括生产型、销售型、中介服务型、技术信息服务型;合作机制有股份合作型或其他类型。四是专业合作组织的组建呈现开放性。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体。

1.3 成效

耀州区25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有成员9 361户, 带动农户近3.4万户, 这些组织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科技转化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突出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加快了农民的组织化进程。专业合作组织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 围绕主导产业实现了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二是进入市场方面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实现加快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进程[1,2]。合作组织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了起来。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四是转变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专业合作组织在生产资料的采购上实行统一, 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在产品销售上实行统一, 将销售环节的盈余进行返还, 把生产以外的利润纳入到弱势农业生产者的再分配, 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2 存在的问题

从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看, 合作组织多而不强, 仍处于低水平, 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合作意识不强。多年来单户生产经营形成的小农意识, 转变不彻底, 对合作社认识不够, 存有疑惑, 担心遭受经济损失, 致使农民主动参与性较差。这是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个最根本因素。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严重短缺, 经济实力不强。合作社在成立时没得到有效指导, 社员大多以实物入股, 现金入股较少, 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弱, 经营业务仅停留在生产环节, 不愿冒市场风险来获得更大利润, 给增强经济实力带来难度。这是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个最重要因素。三是合作组织的领头人对合作组织的认识还不全面, 对合作组织的发展缺乏信念, 为成员的服务意识还不强, 发展壮大合作组织的思路不开阔[3,4]。这是制约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一个最核心因素。四是合作组织运作规范化程度低, 缺乏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组织与成员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成员利益得不到保障, 重盈利轻服务, 重分配轻积累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最终导致凝聚力不强和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同时, 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体系、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完善, 有“章”不依, 仍处在自发运行阶段。五是合作社登记注册程序还不完善, 筹备成立合作社不充分, 不能充分发动农民参加。

3 对策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2010年7月, 区政府设立了农村经营管理站, 确定了专职管理人员, 将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业务指导力量, 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指导管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5]。二是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 协调相关部门, 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建立合作社登记规范程序, 并严格执行[6]。合作社注册成立后及时由农业部门负责进行备案并开展具体业务指导。三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法规、成功典型、经验做法, 普及合作知识, 增强农民群众的新型合作理念和依法办社意识。开展不同层面的经营管理培训。加强对基层干部、业务辅导员培训, 培养一批熟悉合作理论、政策、实践的业务指导员, 为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立、登记、运行等提供辅导和咨询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运营机制, 实现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 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社员致富的复合型人才队伍[7]。加强对专业合作社成员培训, 提高成员整体素质, 增强成员合作意识, 提高社员参与度。四是制定合作社发展、财政支持政策。合作社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区政府历来重视合作社发展, 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现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目前, 全区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 而且数量发展较快。要积极争取区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开展培训, 深入合作组织, 进行指导。

摘要:介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组建形式、特点及其发展取得的成效,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推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问题,对策,陕西铜川,耀州区

参考文献

[1]李晓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探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10 (6) :69-71.

[2]左平桂, 张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正规借贷行为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J].江苏农业学报, 2010 (6) :1406-1411.

[3]盖秀敏.凌源市推动农村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J].新农业, 2010 (8) :56-57.

[4]姜龙.江苏省海门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J].改革与开放, 2010 (12) :11-12.

[5]关玲.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J].云南农村经济, 2010 (6) :20-23.

[6]王延锋, 李仁义, 柴晓芳, 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39-40.

篇4: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财政支持;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和相关服务的农民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以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方式进行生产经营、分配和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作为农业大县,江西省宁都县加快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宁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作为国定贫困县,宁都县近年来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催生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截至2015年底,全县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1个,加入农村经济组织的会员16100个,吸引和带动农户9.2万户;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现有资金总额15484万元,年经营收入22528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20余元。

(二)现实作用。

1.促进产业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通过“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如全国示范点、宁都田头草席专业合作社,一头联着农户,一头联着市场,自1997年组建后,指导席农进行专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做强做大,使该镇成为全省“草席之乡”,辐射全县10多个乡镇。目前,全县已形成三大主导产业(黄鸡、脐橙、蘑菇)和十大区域特色产业(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红薯、席草、白莲、茶叶、蚕桑、烟叶、生猪、罗非鱼),已建成产值超500万元的龙头企业20家。

2.促进利益集群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一大特点是,在组织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对外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个先富起来的利益群体,带动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黄鸡产业合作社、蘑菇专业合作社、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创建,使该县诞生了数以百计的“十万元户”、“百万元户”。

3.促进农民组织化。在“自愿、平等、自主、互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农户,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原来政府不好办、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如引导产业、调节市场、调节供应等,通过合作组织能起到较好的自律、自为作用。如梅江养猪协会,2004年运作以来,根据县城人口集中、食肉量大的特点,与定点屠宰中心、屠商协调,安排会员的生猪出栏、日平均屠宰生猪120头,既提高了养猪户的收益,又满足县城肉食供应。

(三)存在问题。

1.组织层次偏低。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为社团性质,企业性质的较少,处于“官办”、“牌子”性质的较多,组织内部产权不明晰、机制不健全、章程不规范、权责不明确、交易手段较单一、运作水平较低。

2.辐射能力较弱。一些合作社(协会)只限一村或若干少数农户中联合,企业多是在购销流通环节,难以发挥辐射效应。就全县来说,按现有6100个会员参加合作组织计算,其覆盖面约2—3万人,覆盖率不超过全县60万农村人口的5%,这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也是很低的。

3.抗风险能力不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经济实力,没有必需的公积金和风险基金,发展后劲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不强。

4.发展环境不优。由于条块分割,受部门利益驱动因素影响,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不足,引导不力,服务不到位,主动帮助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困难不够;融资困难、投入不足,单靠合作组织自身积累,发展难以为继。

二、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

为加快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宁都县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发展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税务、工商、金融、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在减免各种税费规费、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财政支持上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县乡两级财政要安排试点示范的预算经费,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各乡镇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从多年来的运作情况来看,其成效是明显的。例如,省级示范点、宁都长胜镇蘑菇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每年得到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扶持资金,目前该社已发展到50万m2的种植规模,按每户菇农的菇房平均占地面积2000m2计算,每户菇农年均纯收入近3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农民直接受益800万元,劳动力工资增加500万元。

与此同时,财政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也出现了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绝对数量多,财政直接支持资金相对总量少。宁都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61个,涉及农业产业化的各个领域、每个环节,而县财政每年直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100万元。累计省、市、县、乡财政,每年财政支持总额充其量才300万元左右。二是支持硬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多,支持软件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在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总量不多的情况下,在投入的比例上也不协调,大多倾斜在完善基础设施上,而对技术培训、品牌宣传等一些软件建设的投入甚少,甚至没有涉及,直接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今后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县乡财政支持相对较多,省市财政支持相对较少。宁都县作为贫困县,县财政每年能直接安排资金10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比省市财政扶持情况,省市财政支持资金总量只有县乡财政支持资金的1/5。

三、加大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度的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财政扶持重点应在“三扶一保”。

(一)扶“基”,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和前提。财政支持首先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基础设施,添置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土地征用,水、电、路的“三通”等,扩大硬件规模,为提高服务功能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扶“智”,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软件建设。软件建设包括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可以说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与智力支撑。对于软件建设,合作社成员在思想意识上是不夠重视的,在资金的承受力上是力不从心的,财政支持力度也远远不够。因此,财政要齐头并进地扶持软件、硬件建设,彻底改变重“硬”轻“软”的状况。

(三)扶“牌”,即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宣传推介方面的扶持。打造品牌、宣传推介,需要不少资金,这就需要财政给予大力扶持,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产品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和产品推介,拓展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服务能力,实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

(四)保“险”,即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风险防范和保障机制提供财政支持。针对专业合作组织抵御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的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并为其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风险防范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时,能够有效地迅速恢复生产和经营。

篇5: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一)基本县情

巧家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2度52分至103度26分,北纬26度32分至27度25分。东北以牛栏江为界,与鲁甸县隔江相望;西北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四县毗邻;东南与会泽县、东川区接壤,从南到北长98公里,从东到西宽57公里,全县有总土地面积达324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达98.19%。全县辖16个乡镇183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地处牛栏江与金沙江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最低海拔517米,最高海拔4041米。相对高差3524米,具有典型的“立体农业” 特点,光、热、水资源丰富,县内主要产业是粮、烟、桑、冬早疏菜、畜牧业、矿业等。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58万(其中农业人口48.6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4531元,人均有粮400公斤。20xx年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21,539万元,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支出214,981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仅371元。巧家是一个典型的财政穷县、工业小县,农业山区县。由于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薄弱,支农及扶贫攻坚的任务艰巨。历届县委、政府对支农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巧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以推进“三农”为平台,以突出农民增收为核心,强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xx8个(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入社成员达8666人,带动农户16316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的48个,从事林业的6个,从事畜牧业的64个,从事农机服务的2个,从事植保服务的1个,从事其他的7个。在xx8个专业合作社中,证照登记(按农业部要求)齐全、内部管理制度较为规范的有30个,经营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有xx个,其中,实现社超(合作组织与超市)对接的1个,有自己注册商标的1个。按组建机构类型分:一是专业户带头领办型。由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带头领办,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主要特点是对周边农户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合作社与超市合作型。由超市与合作社签订供销协议,目前该类型的有1家,主要特点是在技术、资金、销售、储运等方面具有农户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农户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不但对基层政府、而且对企业和其他农村经济组织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已有9个专业合作组织获得中央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有5个专业合作组织获得省级项目资金的扶持。全县共争取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含农业综合开发、产业扶贫、科技推广等)扶持资金415万元。到20xx年底已获得省级表彰的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个,市级表彰的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4个,县级表彰的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4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效应。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统计,凡是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收入都高于非成员农户的收入,全县xx8个专业组织20xx年实现经营收入达2838万元,实现可分配收益963万元。

二是提高了农民素质。通过参与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广大会员在掌握科技、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交往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了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进一步的提高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是加速了农技推广。近几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了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辐射带动了周边村社掌握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享受新的发展成果。

四是拓宽了销售渠道。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生产资料由合作经济组织统一购配,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产品统一销售,减少了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受到了农民的真诚欢迎。

五是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农民自愿组织起来,通过规模经营,实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变为大生产,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通过几年的发展情况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发展规模有限,服务层次较低。由于全县地处山区,受交通、信息的限制,农民对专业合作社发展认识不足,一提入社,心有余悸,对加入专业合作社没有信心。土地分散,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困难重重,专业合作社与成员的联系不够密切,所有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联系均为松散型,对会员的服务仅停留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供应、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些低层次服务上,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多数只是一种产品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格局。

(二)缺乏领头人才,成员投资困难。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真正能够在本地组织和带领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生产的领头人很难找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是从零开始,要依靠成员入股筹集发展资金,农民投资能力有限,很难筹集到起步资金,使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举步维艰。

(三)缺乏管理经验,运作不规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最紧迫的就是规范化建设问题,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都是模仿外地的建设管理经验进行,有些不切合本地实际,有些在管理上比较凌乱,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监管体制。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切实加强引导,统一思想认识。各级各部门要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提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加强引导、服务与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继续抓好试点,总结推广经验。认真总结推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经验,对符合农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一定发展基础、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运作程序。做到创建一个、规范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使组织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三)注重相互衔接,搭建发展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应坚持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既为农民和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又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基地,同时加强了农民之间的合作,使家庭承包零星生产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生产专业经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达到农民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四)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环境。进一步明确涉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和管理职能,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主要是积极争取“红色股份”、财政、税收、信贷、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篇6: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我国的农合组织起步于解放初期,包括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改革开放以后的农业协会,都具有农合组织的性质。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县的农合组织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合组织发展速度,现对我县的农合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

一、农合组织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农合组织发展自2000年左右起步,起初是农民自发组织,形成了农合组织的雏形。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引导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合组织XXX家,入社成员1.9万人,辐射带动农户

6.5万户。

二、合作社数量众多的原因

我县有行政村XXX个,按现行数据,每村约有农合组织XXX家,农合组织的大量发展除了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以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准入门槛较低。根据相关规定,有5名成员、1万元注册资金,并有相应的章程、组织机构和住所,就可以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农合组织。

2、有利于提升形象,对接客户。合作社可以提升自身形象,改变以农户身份进入市场后业务难谈、订单难拿的现象。

3、可以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国家在产业发展、财政转移支

付、金融低息贷款等方面有很多扶持农合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农合组织出售的农产品实行免税政策,激发了农民积极性。

三、农合组织的运行现状

1、部分农合组织切实发挥了带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作用。涌现出XXX、XXX、XXX等省级示范社X家、市级示范社XX家。

2、存在农合组织多而不精的现象。我县农合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却不多,很多合作社仅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谋取自身利益。

3、管理体制不顺。农工部、农业局、供销社、工商局等机构对农合组织都有管理职权,但都没有全权管理权,影响了农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4、农合组织大都没有按照《合作社法》运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组织机构和决策机制方面。按《合作社法》规定,农合组织应由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监事会、成员组成,并且组织事务决议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由成员集体投票决定。而现行的农合组织大都没有监事,组织事务决议由理事会或仅由理事长一人决定。利润分配方面。按《合作社法》规定,农合组织年终利润应按照交易量比例返还农户(返还总量不得超过利润的60%),并按照出资额的比例返还成员。而现行的农合组织大多没有利润分配机制,合作社和农户之间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农合组织不按《合作社法》运营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合作社法》和现实情况部分脱节造成的。首先,农合组织多由农民注

册成立,很难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设立专职工作人员从事生产、经营以外的工作。其次,一般情况下,组织带头人、出资人享有组织事务决策权。农合组织的带头人、出资人是种植大户、出资大户,这造成了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极难推行。最后,组织带头人、农业科技工作者、市场开拓者等人员在农合组织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合作社法》中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利润分配条款,必然导致规定的利润分分配办法无法推行。

四、农合组织应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国家倡导成立的合作社,更多的带有公益组织性质,颁布实施的《合作社法》也片面的强调了成员利益,这势必造成农合组织脱离法律条文独自运行。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公司是市场的主体,而农合组织也应该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由公益性的农合组织向兼具合作社职能的农业公司对接演变。

1月13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今年的1号文件,提出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公司”的要求。赵勇副书记也多次在调研工作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公司,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致富”。

农业公司相对农合组织有以下几点优势:

1、组织机构和分配方式更加科学。现代公司大多由股东、和工作人员组成,分配采用按股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这套模式是经多年实践检验的,可操作性最强的组织机构模式,公司模式的推行会改变农合组织决策慢、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使组织运转更加标准化和科学化。

2、更有利于提高出资人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益是调动积极

性的最有效方式。农业公司中,要取得更多的收益,必须依靠更加积极、努力的工作,使公司取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实现。

3、更有利于农户利益的增加。农业公司工作人员积极性的提高会代来企业业务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从而为农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农资产品、农技服务,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收购量,提高农户的综合收益。

篇7: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一、本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突破农业产难、卖难瓶径,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在我县出现,便显示出了旺盛生命力,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1个,发展会员1090名,从业人员20757名,参与党员935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办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农业走合作化道路符合了农民的利益要求,顺应了农业发展潮流,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鉴于此,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早就把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至今,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已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发展会员822名,从业人员8147名,参与党员325名。

我们的做法是:

(一)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我们组织各乡镇对所辖行政区域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名称、数量、规模、会员及现状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底子,掌握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呈现出“一小一窄一散”的特征,“一小”即规模小,“一窄”即覆盖窄,“一散”即组织散。同时,也发掘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为我们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育树典型,示范带动。根据调查摸底情况,选择发展潜力大、前景较好的产业项目,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采取领办、创办、联办、参股等多种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会员,不断总结经验,向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辐射,示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同时,注重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即把会员中的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把会员中的技术骨干或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合作组织又好双快发展。如由顿岗乡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领办的优质水稻生产者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786名,党员43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在生产和销售中的难题。通过借鉴经验,葛桂林农民经纪人公司推广无土棉花育苗种植技术,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在全县发展无土育苗棉花种植1.6万户,5万余亩,取得了较好业绩。

(三)出台措施,加强扶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给予扶持。在培训上,我们经常组织司法部门、涉农部门的业务骨干或技术骨干,对会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的本领;在信息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指定专人关注市场动态,定期为合作组织提供市场发展前景、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在资金上,与金融部门协调,给予合作组织及其会员和从业人员贷款优惠待遇。如练村镇对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效益明显的基层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合作组织不仅给予元的奖励,而且还在税收、用电、用地、贷款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措施,促进了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四)搭建舞台,发挥作用。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方针,我们选派党建工作好、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多的县直部门、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与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对共建,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步伐,提供资金支持等。同时,积极动员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与困难群众结对,为困难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促使其尽快脱贫致富,早日奔小康,构建了城市服务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社会的大服务格局。如涧头乡组织合作组织中的每名党员致富能手和技术骨干与5-10户困难群众结对,目前,已帮助50多户困难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社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作用。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有误。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或会员认为合作组织的事是自己的事,在合作组织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基层党组织不宜插手,不愿接受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乐于“自编、自导、自演”,任凭其发展。

篇8: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0日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产业化、工业化链条式生产方式发展为重点的重要转型时期,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的重要桥梁, 它的产生与发展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大政府”的突出矛盾,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 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 进而缓解中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湘潭县农业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

湘潭县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下游, 土地肥沃, 水网纵横, 农业人口众多,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农业种植和养殖比较发达, 是全国闻名的粮食大县、生猪大县、湘莲之乡。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具有以下特征:

1、区域性、优势型农业产业结构框架基本成型。

湘潭县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形成了具有湘潭特色的粮食、生猪、湘莲农业三大优势产业, 还有香菇、肉兔、黄花菜、甘蔗、西瓜等特色产业。在地域产品的自然支持下, 很快形成了以区域性农产品为特征, 以各环节优势链接占领市场为发展模式的产业式农业发展战略, 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基础框架。

2、初步完成农业生产的量变积累。

农村经济改革数十年, 由单一的生产自足到追求收入增加, 从传统种植到经济种植, 从自然种植到科学种植, 从自然品质到改良优化, 从自然品性到品牌建立, 充分说明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完成了量变积累, 具备了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最低量变要求。湘潭县积极深化农村改革,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 变分散种养、各自销售的状态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实现了农村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同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3、农业科技催化农业生产的质变。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加大,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提高, 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 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作用, 从思想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意识和思维方式, 农业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有了质的变化。湘潭县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 推广良种, 普及免耕直播、测土施肥等农业种植十大技术, 推广大型农机具, 提高了农民种植水平, 并开展与农产品相关的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使得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4、市场经济主导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的进入, 使单一模式的传统农业生产从外部机制上被动地将农村土地、农产品、劳动力、农机等农业资源, 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整合, 引导农户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 逐渐实现农民与市场的对接, 有力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湘潭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分散农户从单一的产前、产中等生产领域合作, 向流通、加工、品牌等经营领域合作拓展, 自然形成了种植、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

5、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以农村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现的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传统的单元土地耕作生产方式, 虽然巩固了农民劳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但经济成果量少单一, 始终处于社会生产和经济链条的最末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行业经济互相牵制, 市场经济的出现等诸多外因与农业自身突破传统的内因矛盾, 诱发了农业生产方式必然发生改变:一是单一农业改变为复合农业;二是单元农业改变为链式农业, 这是农业转型时期的最根本特征。湘潭县引导湘莲、油茶、竹木、蔬菜等优势产业和食用菌、禽类 (三黄鸡、天鹅) 、茶叶等特色产业, 把分散型的生产方式变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单元环上形成优势组织结构, 形成产业链。

二、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新变化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是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 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 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正如火如荼, 在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实现生态高效农业,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不照抄照搬国外经验, 因地制宜, 走出了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道路。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的政策情境日益宽松以及农户需求的拉动, 湘潭县的合作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 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注入了契机。截至2011年12月, 全县19个乡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计235家, 全年新增合作社34家, 其中生猪养殖74家、水稻种植40家、蔬菜种植25家、其他畜牧18家、竹木制品12家、水果7家、养鱼8家、农机具4家、其他47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家, 民政部门登记的协会55家。注册资金共3, 500多万元, 入社农民约4.7万户, 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达到12.8万个。通过合作社或协会+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 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合作组织也不断壮大。

2、多种模式竞相发展。

目前, 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 合作形式不断增加, 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合作社模式, 发展多种合作社模式并存。推广以养殖协会牵头的“青竹模式”、以乡镇畜牧站牵头的“石潭模式”、以生猪贩运公司牵头的“建光模式”等成功的协会运作模式, 逐步建立以村级组织为基础、乡镇组织为依托, 县级组织为主导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 寻求能为农民创造更多收益的合作途径。现在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龙头企业拉动型———聚宝金昊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 即以龙头企业为骨干, 吸收农民参加而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二是基层组织带领型———八角香菇专业合作社模式, 由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创办而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三是能人带动型———雁芙生态农牧发展合作社模式, 由能人大户牵头, 与农户结成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四是返乡农民工创办型———香平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模式, 由返乡农民工根据自身的技能、经验、资金、渠道等资源, 自谋职业创办的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的组织形式看, 除了松散型的专业协会继续发展外, 紧密型的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正在加快发展, 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利益分配和运行机制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呈现出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趋势。

3、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湘潭县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加、销全过程, 从农户间生产技术合作向与科研单位、加工企业、营销网点 (经纪人和营销大户) 等生产经营各环节合作推进。有一些合作组织实行了种苗供应、原料供应、疫病防治、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品牌包装、产品销售、基地认证等“几统一”服务。湘田水稻种植合作社从种子供应到稻谷加工销售, 为社员提供全程服务。响水乡青竹村的生猪协会通过与龙头企业———伟鸿食品有限公司合作, 采取“七统一”的方式 (即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贷款、统一结算) , 实行生态化、精细化、集约化养殖, 发展规模高效的生猪产业,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切实解决农民卖猪难问题, 协会会员的收入也以年40%的速度增长。

4、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逐步形成, 市场的不断开拓, 湘潭县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 以产品为依托, 服务范围已从本乡本村为主转向跨乡镇、跨县域拓展, 发展的规模在扩大。如湘潭县香菇合作社刚成立时只有本村的66户会员, 随着产业的发展, 辐射周围2个乡镇村, 100多户会员共种植香菇100多亩。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力、影响力与辐射力正在逐步增强, 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涉及范围包括水稻、生猪、湘莲、香菇、奶牛、水产、家禽、养蜂及竹制品、无公害水果等十多个领域, 所有的乡镇都已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农业转型时期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虽然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但是作为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受宏观环境和农户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在总体上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态势和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缺乏。

当前, 湘潭县农民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围绕某一产业或产品为农民提供购销、技术服务的专业协会, 真正由社员平等入股、进行盈余分配的符合合作社原则的合作社企业还很少。农户需要给农产品找到合适的销路, 合作组织在其中应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现在看, 这种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平等、不够紧密。湘潭县多数合作组织同龙头企业签订合同, 将生猪、湘莲、稻米等低附加值的初级农产品出售给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再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销售到市场上。合作组织本质上仍停留在订单农业的层次上, 依赖于龙头企业生存。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是不同的利益主体, 分居产业链条的两端, 利益分配不均, 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会利用合同取得更多的利益, 而把市场风险更多地转嫁到农户头上。现阶段农户并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还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另一方面合作组织内部结构松散, 没有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当农产品销路不好的时候, 农民会积极合作, 谋求共同利益, 而当农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的时候, 农民往往违约, 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第三方, 合作组织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2、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目前, 湘潭县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虽多, 但规模普遍偏小而且分散, 绝大多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种养项目, 搞加工流通的少。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的产品停留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初级产品生产上, 加工转化水平、科技含量、附加值都较低, 优质品牌产品不多,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最底端, 市场竞争能力不高, 获得利润的市场空间很小, 影响力有限, 及时了解宏观信息的能力较差, 无法做到根据供求关系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抵御自然、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时, 龙头企业往住不能按保护价兑现收购 (违约成本较低) , 农户们面临的仍然是严重亏损, 生产能力受到削弱。合作组织虽然能够把农户组织起来共同闯市场, 但在面临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较大的市场波动时, 其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无法有效地维护农民利益, 抵御市场风险。青竹生猪产业协会成立7年多来, 经历了2002年、2006年、2008年3次猪价大幅下跌。如2008年生猪生产出现过剩,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和疫情的影响, 毛猪价格大幅下降, 到2009年4月毛猪价格已经降到4.7元/斤。据养殖户说, 养一头250斤的猪要亏200元。由于组织规模小, 开放程度低, 对外谈判能力弱, 自我保护的能力普遍较差。

3、资金筹措困难。

由于农民合作组织从事的产业基本上都是与农业有关的、风险性大的、效益不高的行业, 自身的积累能力也不高, 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资金普遍不足。在目前的社会政策环境中, 合作组织贷款、借款相当困难。合作组织绝大多数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大棚、基地、牲畜等动产, 这些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贷款抵押物的标准, 而作为不动产的土地要作为担保物难度很大, 金融机构很难对它们开展贷款担保业务, 因没有实际资产担保, 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瓶颈。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营运所需流动资金, 来源于入社社员股金的占66%以上, 来源于向入社社员和民间借款的占28%, 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贷款仅占6%, 而且几乎全部是以法人代表私人房产作抵押才能获得贷款。

4、成员素质有待提高。

多数合作组织成员在直接获得生产技术、项目资金、合同订单方面兴趣浓厚, 而在政策引导、团结合作、经营技能、机制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运作等方面意识淡薄, 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意识不强, 眼前利益看得多, 长远利益看得少;自己利益看得重, 他人利益看得轻;同时一部分成员诚信合作意识也不强, 只愿利益分享不愿风险共担, 客观上制约和影响了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 应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步伐, 让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并更多的分享发展成果。在农业转型时期, 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创新农村金融。

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处的融资环境不容乐观, 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改变合作组织融资现状, 应从各方面加大农村金融改革。一是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 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推行灵活的贷款方式, 重点推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社员联保贷款, 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问题;二是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贷款抵押品范围, 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在不改变土地的性质、用途并在承包期内的前提下, 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问题;三是激活民间投资, 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各级政府应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 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四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信贷专项担保基金, 由政府出资进行担保, 把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金融信贷担保支持的对象,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保障。

2、健全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户进入农业产业链条, 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链上的经济主体, 各经济主体依托农业产业链结成了经济联盟和利益联盟, 只有使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才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合作组织与入社农户通过订单收购、股份经营、劳资合作、二次返利、品牌连接等方式, 建立健全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形成真正意义上“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使农民通过产业化链条上的各个组成部门多层次获利, 让农民更多享受到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从而促进主导产业的膨胀, 增加了农民的致富门路, 有效的解决长期存在的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同时, 制定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 建立起一套自律机制, 规范运作机制, 使社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依法运行。

3、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湘潭县发展养猪协会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现龙头企业与协会发展的“双赢”。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各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企业带动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对接,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为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靠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信息优势和销售渠道, 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 实现良性发展。同时,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大户等在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大户, 他们或者把握一定的销售渠道, 或者把握生产技术, 或者有较强的外联能力, 通过他们领办专业合作组织, 能较好地解决信息、技术、资金、销售渠道等方面的问题。

4、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产业。

只有以优势产业为依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才会有稳固的基础,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湘潭县从实际出发, 围绕做大做强生猪、水稻、湘莲优势产业, 扶持香菇、肉兔、黄花菜、甘蔗、西瓜等特色产业, 并通过协会的发展, 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得到壮大, 农村经济得到繁荣, 农民收入得到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通过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 既把握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又兼顾了地方的平衡, 还保证资金的使用方向。因此, 湘潭县在选择项目点的实际工作中, 始终坚持产业的竞争优势, 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优先考虑。项目资金的投入, 带动了合作社的管理, 在农产品的选种、培育、储运、保鲜、质量安全、品牌注册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2]颜华.运营效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J].农业经济, 2009.5.

上一篇:2018全国1卷文综历史真题word版下一篇:企宣XX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