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2022-12-08

第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策略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了以往的教学策略的各种弊端,会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关于新课程下地理应该怎么教,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或是说没有一个好的模式。在本文中我从以下各个方面来介绍我对教学策略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教育的责任就在于珍惜学生的自主性,唤醒、维护学生的自主性,创造适当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的健康地自主发展。如果错过了发展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度过9年或12年,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可以说在他(她)的一生中,不可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不可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也不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被提到一个十分不恰当的程度,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造成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器,苦战于茫茫题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学、不想学、不会学。这样做培养出的只能是只会答题的“畸形人”,而不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和谐人”。

二、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所谓教学内涵就是指相同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的多少,也就是课堂效率。其次有效地课堂教学内涵还包括学生受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优化学生。总之,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意义

1、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他们不满足于死记硬背,也不想被当做灌输的器具,他们更想自己动手,自主专研,自主思考,最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仅学得扎实而且学的轻松愉悦。而有效地课堂教学策略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展开教学的,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被传统教学模式禁锢的老师们可以通过新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来完成其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共同合作,共同设计教学过程等。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对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

3、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它引导我们把身边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等都是地理范围。如果我们的学生有相当高的地理知识,对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升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四、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实现设计和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师作为这些策略和手段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视频,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积极的旁观(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统一,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2、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英美国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是通过一个包含有问题的具体情境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对此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方法。案例的选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选取典型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一些案例,并且案例一定要近期的,才会与现在的知识接轨。比如:在讲授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过程时,我们就可以拿汶川地震的情况来作为案例分析,分析它是如何发生的,并把地震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都加进来,结合汶川特殊的地理位置简述这个地震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案例分析对知识的加深了解更加深刻。

这种教学法的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的缺陷,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技巧训练,使其在分析问题,进行辩论等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

3、合作与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然后就发现的问题师生合作,共同探究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比如:在讲授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进行合作探究。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破环森林和草场植被可以导致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最后导致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等;过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导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最后诱发地震或塌方等,通过合作和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感到很有成就感,并且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比较高。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二次课改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结束语:

每个学校,学校里的每个老师的优点和特长各不相同,有的老师善于新课导入,有的老师善于总结;有的老师善于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有的老师计算机水平好----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是多面手,不能要求每个老师把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处理的非成完美,这毕竟是超出我们老师能力范围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各个老师的优秀心得综合起来,形成一种适应新课程的、适应新形式的、适应新高考的比较完善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和贵.《高中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与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1

[2]李斌.《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6

[3]郑鑫.《高中地理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成果更加注重有效性,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展教学任务是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高中地理在教学任务中的地位似乎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于是很多教师在对于地理教学课堂的创新探究上也不再花很多精力,这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此时,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率,增强地理教学的授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课程内容导入方式

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学习任务较繁重,课程与课程之间安排得很紧密。在每一课的开始,好的课程内容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的一个衔接,一个科学合理的导入可以帮助调整学生的状态,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扩大内需力,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帮助接下来课程内容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一块内容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可以借助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几分钟的短视频或一些笑话等等,先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再进行接下来的教授。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把握好课程导入的度,避免时间过长或使学生情绪太热烈而影响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这无疑是宣兵夺主。

2、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高中课堂上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将学生整个都参与到教学内容中去,很容易出现教师在讲课,学生在睡觉的情况。因此,注重教学内容的互动,不仅可以使整节课保持比较热烈的学习氛围,也能让知识点更好地被学生所吸收。

例如,在教授“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南水北调为例”时,教师可以充分采用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先提出问题“我国实行南水北调的现实原因是什么?”然后点一名学生来回答。接着再问“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对当地经济有什么影响?”这时由上一个回答的同学随机指定另外一名同学回答本题。接着教师可以再问“南水北调的源头在哪里?”“长江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具有哪些现实的优势?”等一些问题,回答问题的同学都由上一名回答的同学指定。这样不仅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精力高度集中地情况下,而且一轮问题结束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接近完成,且授课效率也非常高。

3、结合情境开展教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于地理教学的目标有一项规定:高中地理教学必须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地理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相对而言与生活的联系相当紧密,它就是一门研究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大环境的科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教学,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将知识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温室效应”时,可以先播放几个教师事先准备的有关温室效应的小视屏,再让学生看一些温室效应所引起后果的图片,让学生对于温室效应有一个深刻的体会,然后让学生对刚才所看的内容进行自由讨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结合这些现象,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如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滥砍滥发森林等;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气温升高、极地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最后,再请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有哪些因为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改变。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切入,学生对于温室效应一定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4、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心理

被动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开展不会有任何帮助,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主动去对课本内容进行挖掘、探究,才能真正使知识被其吸收,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很重要。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热力环流”那一章节时,可在课前做一个小实验:用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缸,在其内部两端分别放置一盆冰和一盆常温水,用密封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罩严实,然后在有冰块那一端的薄膜上开一个小口,放入一根点燃的香烟。让学生观察烟雾的流动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流动?它与大气环流有什么类似?大气的环流又受到哪些影响?...这就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探究欲,是教学过程更加容易开展。

5、巧妙进行课程内容的总结

每一节课临近结束时,教师都应该留出几分钟对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简单精炼的概括,它是对这几十分钟教学内容的总结,能帮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一个更好的提炼。在学习消化了那么多实例、问题对话之后,教师的总结性话语会起到一个醍醐灌顶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以保证最后总结的高质量。

结束语: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教师都应当积极对地理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创新,交流互动和实例体验永远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要注重学生对于地地理的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地理教学成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刘平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索――以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为例[J].教育界,2013,(28).

[2]王文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2009,(9).

[3]李善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2,(22).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一、 更新观念

1、教育走向生本

新课程强调学生"会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勇于冒险,大胆创新。而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结构的建立、素材与案例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还是内容呈现方式的确定,都以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需要、注重学生参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为宗旨。教学中应充分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材中的活动题、思考题、阅读题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必修3"自然条件差异对南北方民居的影响"的时候,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类研究我国主要的民居特色及成因,结果学生不仅找的资料非常详尽,而且有不少精美的图片。通过精彩的课堂解析及课后分类展出后,学生不仅能够分析南北方民居的差异和成因,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南北方楼距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的关系。

2、 教师的导与学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教师角色的变化,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主角变为配角,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总是"讲演者"、"永远正确的指导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鉴赏者";教学活动坚决抛弃填鸭式、满堂灌,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让学生走到前台,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例如: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世界著名的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等重要原理和规律的落实,在课堂中让学生去主动地分析归纳,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使用

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所以,"一标多本"取代"一纲多本",为"打破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教学模式铺平了道路。教材不再束缚学生思维、禁锢教师智慧。

1、 活用教材

专家指出:地理教材是"学"的材料而不是"教"的材料;地理教材不是教学的依据,更不是考试的依据。现在,高中地理一共有四个版本的教材,高考命题人是以考纲为依据尽量避开教材中的案例图表,而常以新图表、新材料、新案例切入,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通过给出在拉萨和上海上空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不同,要求考生分析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试题突出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逻辑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考查考生对特殊气候成因的分析能力;通过对亚马孙河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各种地理原理,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实际地理现象做出准确判读。

2、 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准确把握"学"的材料与"教"的材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处理教材非教学依据与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高考备考的效果。同时,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科的原理、概念、规律、方法,都是依靠新课标编写的,高考命题依据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所以,高考备考不能因为实施新课程而放松对教材的研究。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不惟教材,但又不能抛弃教材。教材是组织学习的蓝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是联系新课程标准的纽带,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桥梁。

三、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1、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25幅,表7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间的联系

如,我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和这三层的特点。首先我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最后根据各成分在各层的分布推理出各层气温和气压的变化规律。如在对流层二氧化碳、水汽等成分集中在近地面,所以随着海拔的增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就少,从而对流层温度,气压是海拔的增高而减少。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

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我都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2、 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我认为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填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但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找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让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而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肯定和鼓励学生,找出他们思维的闪光点,然后,老师才对疑难进行点拨。最后,通过精讲精练,做典型题,归纳解题方法和答题术语,进一步巩固与强化。

(2)、高考第二卷分值占80分,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又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所以也拿不到他该拿的分;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也拿不了高分。因此,第二卷更能拉开考生的差距,而对是中等偏下生源的学校而言,这更是考生的致命弱点,是他们拿高分的瓶颈。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和思维的严密性,我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2007年高考地理卷中,试题素材丰富多彩,时代感强,充分展现和反映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机农业,北极科考,全球变暖导致南极企鹅的北迁,生物乙醇燃料项目与粮食安全问题,光化学烟雾,青藏铁路,酸雨、赤潮、水污染等。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区位时我以增城和东莞为例,要求学生比较这两个地区经济的差异与区位条件的关系;在讲工业区位时我以新塘为例,从新塘的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产业结构及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在讲农业和第三产业时,我以山区镇派潭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派潭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区位条件;在讲培育著名品牌时,我以挂绿荔枝、小楼迟菜心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政府举办荔枝文化节、小楼菜心节的效应。

4、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如:2007年高考地理卷考查在森林中遇到火灾正确的逃生方法;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基卷中的南极科考基地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在遭遇泥石流、地震、沼泽地、龙卷风时的错误做法。虽然这些考点不直接来自于教材,但是能够运用考生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备考时不能照本宣科,不是一味地要学生死记一些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而是要让学生认识这些灾害的危害,提高减灾防灾意识。例如,在本学年的备考中,考虑到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因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了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我准备了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了一节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并且针对资料中问题利用模型及时解决,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入了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5、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我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大考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周练、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模拟卷均圈起来,并用红笔修改。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并且,在每次作业批改过程中,我都要针对性的写上评语,鼓励他们的进步,但同时指出问题、提出要求。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6、 加强情感投入,分层激励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由于报考地理的学生在学校的成绩排位比较偏后,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励。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糖衣炮弹,常用激励之计:多书面表扬或口头表扬,努力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如我在每次考后对进步显著的学生予以表扬,买书奖励优秀学生;在每次的作业检查中常常写上激励性的语言;在每次大考后对学生的试卷利用晚自修的时间进行面批,指出他们的知识缺漏,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能力的欠缺,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样,努力形成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

7、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约5-6人一组。一方面,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找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找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愈加成熟,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相信: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是切实推行新课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1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

摘要:在有关环境教育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本文就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方法做了探讨,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21-01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开端,以地球的圈层结构来揭示地理环境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最后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总结,可以说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

1.环保教育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结合的必要性

近些年频发的台风、洪水、地震、雪灾等灾害,除了自然因素,是否存在人类自身的原因?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发展了,但很多地方的白然环境却是一天天变差了。看看我们身边:农田被工厂取代了,冒出阵阵黑烟、流出臭水;清澈的小河流不见了,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生活垃圾;生活中到处是白色朔料袋、一次性饭盒和筷子……面对大白然,人类总是热衷于索取,却不愿好好的去保护。天灾不但是大白然反抗,更是大白然对人类的报复。我们在谴责老天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承担起白己的责任?答案是肯定

的。环保问题是整个人类都要直面的问题。

地理学科与环保教育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环境保护问题,除了政府相关部门,更大程度上落在学校、落在教师的肩上。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一名受教育者至少有十几年在校园里度过。他们今天的思想,将直接决定地球未来的状况。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育日趋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日趋稳定。因此,将高中地理课程与环保教育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2.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

2.1地理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它涉及每一个成员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我国的下一代,环境的改变还依赖于下一代。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2.2充分利用课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现在高中地理的教材是萦绕着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联系所编著的,其中,他向学生揭示了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地理环境,还介绍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地里环境中的作用。而地理环境包含了大气、宇宙、海洋、陆地等环境和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人类的活动包含了灾害预防与整治、

资源的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交通、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教师在地理的教学中,应联系教学的材料,利用事实证明: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土地、水还有开阔的空间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若是没有环境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也将不复存在。但是现如今人们的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必然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及资源匮乏,环境不断恶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2.3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恶化的危害。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再如:海湾战争、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赤潮等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事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

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2.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2.4.1举办环境科学专题讲座。课余时间,学校可以请环保局的同志作环境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讲座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并能用本土材料加以证明。如讲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水资源很丰富,用不着节约。在请专家介绍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时,学生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4.2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课余时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活动。比如,利用周末到当地污染比较严重的水泥厂、化工厂等进行调查,对交通比较拥挤的地段进行空气污染、噪音等的监测,考察后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4.3利用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与环境相关的节日有很多,比如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无烟日、世界地球日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如植树美化校园,世界环境日举办”爱国土、爱资源”教育,通过一系列活泼生动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要保护资源,并懂得怎样去保护地球,共建美好的家园。

第五篇: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2012年白云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年会参评论文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作者:谢冬萍(地理学科)

单位名称:白云中学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策略

关键词:

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摘要:

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第

一、综合性,第

二、地域性。任何系统地理都需要区域作为载体,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本文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初步探讨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的教学优化策略。全文分为四部分。首先,指出了“区域地理”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的地位。第二,论述了建构认知结构是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第三,建构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第四,从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协调四个具体方面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根据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内在结构,并在教学时以这一知识结构为基础或支架,力求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本文通过提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使得区域地理内容结构化、条理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区域地理”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的地位

区域地理学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1、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色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全日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

1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只有在特定的区域系统中,这个系统可以大尺度区域,如全球,可以中尺度区域,如国家,可以小尺度区域,如局部地区,才能更好的揭示地理规律和原理。可以说,区域的观点是地理学的基本观点。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2、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定位既应具备地理教学的共性特征,同时更应该突出区域地理的个性品质。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比而言,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认为,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具体的区域”中走出来,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个区域研究的细节,而是要从全球不同尺度区域、不同区域问题、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角度来确定区域地理教学的价值追求。

因此,在进行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时,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地理的知识,而是用系统地理知识结构处理初中地理课本中比较散、浅的知识,将区域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综合,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图像,进而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二、建构认知结构是优化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

大多数高中生认为区域地理知识难以学习,主要原因是区域地理内容太杂、散、系统性不强。由于高中生初中基础知识薄弱,加上区域地理涉及内容太多,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知识之间没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高中生在认知层面存在的缺陷,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组织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

1、认知结构的理解

“结构”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的原意是部分构成整体。结构是事物的组织形态和活动方式,具有整体、转换、自调等特点。什么是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各类生活实践经验、技能等);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2

区域地理是由众多概念构成的各具特色的集合体,这些众多的概念就是对区域地理起支撑点的作用。在这些支撑点之间的便是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其头脑中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知识,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就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它进行有效地组织。

2、认知结构的搭建利于区域地理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教学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3它既包含高度概括了的新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又包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广泛联系的观念,是新旧知识间架起的一道“桥梁”。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新习得的知识必须“融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成为其有机的一部分,才能保持下来并为今后所用。先行组织者在这里为新知识的“融入”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区域时对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区域研究的主要问题要有所了解,同时,先前学习的区域又可以作为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使知识层层推进,逐渐精深。

区域地理学科中知识内容繁多但又不乏规律性。各个区域虽然有着不同的位置和特征,有着不同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但可以将其中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借助知识结构图或支架图总结出来。在教学中使用该策略,(1)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区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2)借助知识结构框架的系统性将区域地理知识组合成块,不仅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加深理解,而且使区域地理要素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明了化,从而节省了工作记忆空间;(3)能将大量区域地理知识分门别类,有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4)使学生很容易将后继学习的知识补充进来,从而使认知结构进一步地组织和完善。

三、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

根据要建构的区域地理知识,建立地理知识框架。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这就存在着学生已有的地理基础框架和将要建构的区域地理知识之间有一定距离差。要使学生能建构区域地理知识,必须让学生“可望”又“可及因此,在设置这一距离差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略高于已有的地理知识水平,否则,距离过大会导致学生挫败,使学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失去支架应有的支撑作用。

知识结构图中知识是以层级的方式呈现的,最基本一般的知识构成最上位的节点,以下各层次是依次具体化的知识。它形象地展现了人们在某领域内的知识及其整体结构。将学生 23 葛安乐.高中生地理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4月

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3 已具备了相应的系统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支撑点的帮助下,通过支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某一区域地理知识,以完成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完整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组成结构图

绝对位置相对位置位置区域区域特征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地气水土植形侯文壤被区域自然资源区域差异区域人文环境特征人农工交聚口业业通落区域经济发展

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图,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有所改变。教学实例一是在“印度概括”的教学中总结的知识结构图,通过该图组织,学生长期形成头脑中的区域地理知识结构,并会尝试运用到其它区域当中去。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需要时会成功地被提取或检索。

教学实例一:印度概况 图2

印度概况

区际协调发展

德干高原东北传统工业班加罗尔电子工业工业区工业工业区位煤、铁、锰矿产世界第

二、亚洲最大耕地资源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水分充足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地形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成因气候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气压带风带移动特点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雨极有利条件分析季风,水旱灾不利恒河平原农业区水稻、小麦、棉花农作物水稻种植业农业地域热带种植园业沉重人口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障碍种族、宗教矛盾激烈邻国关系紧张农业印度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季节变化大新德里首都城市孟买最大港口、第二大城市、棉纺加尔各答最大城市、麻纺主要河流

四、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认知结构

由高中区域地理的总体知识结构可得:高中区域地理知识包括了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际联系协调四方面的内容,因此,下文将从这个四具体方面建构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

1、“区域位置”认知结构

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区域在地球表面的位置,包括它的界线和范围,决定着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的基础,是建立学生区域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依托。区域之所以成为它自己,是因为其位置有别于其它区域,使得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图3

“区域位置”认知结构图

经度位置绝对位置地理位置相对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行政位置距海远近大陆东西岸、内部

2、“区域特征”认知结构

区域特征是指体现一个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的最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它是“区域内部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特定时间内的综合反映”。4掌握区域特征是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目的之一,我们可以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来把握。

高中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其中主要在于地形、气候与河流。一个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在高中阶段主要包括人口特征、城市特征、农业特征、工业特征、交通特征、环境特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该区域的经济特征(工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交通运输业等)。

完成了对区域各部分地理要素的分析,还需要对区域进行整体特征的归纳,以便区域内各部分地理要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区域整体特征的归纳,可以通过关联图,也就是知识网络结构图来进行。

图4

“区域特征”认知结构图

气候自然特征区域特征人文特征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4水、热、光照地形类型、地势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水能自然带增长模式、年龄结构、民族宗教、文化城市化水平、布局、区位、环境问题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工业分布、区位及评价线、枢纽、区位因素经济特征 韩渊丰.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5

由于区域特征要素较多,所以在实际运用该知识网络结构图时无需面面俱到,而是要抓区域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如在分析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关键是从地形角度入手。 教学实例二:青藏高原区域特征

图5

青藏高原区域特征图

3、“区域差异”认知结构

区域差异是各区域特征的对比表现,它存在于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即常说的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区域差异往往通过地理要素的差异和地理景观差异表现出来。正是这一差异的存在,区域发展才会各具特点。区域地理教学只有充分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

图6

“区域差异”认知结构图

区域差异区内差异要素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外差异景观差异

4、“区际联系和协调”认知结构

区域联系,指区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正是差异的存在才导致了区域间的交流和联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条件和已有的发展水平参差不一,各有长短,既有差异性又有互补性,这就为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一旦各区域间在依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分工和经济合作,就会形成一种协调的地区关系,这对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图7

“区际联系和协调”认知结构图

资源的流动区域联系自然环境间的联系联系内容生产资料流动产品流动人类活动间的联系联系方式交通、信息有利不利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之,根据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关系,明确它们的内在结构,并在教学时以这一知识结构为基础或支架,力求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地理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的形成性训练,让学生知道解决什么样的地理问题需要提取哪些地理知识或是学习什么样的地理知识是为了解决哪些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区域地理修养。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施,意在促成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不是教给学生怎样去进行学习,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是真正地把“以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使学生自觉地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策略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让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文通过提出组织高中区域地理认知结构建构策略,使得区域地理内容结构化、条理化,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葛安乐.高中生地理学习策略调查与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4月 [3] 莫雷.何先友.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4] 韩渊丰.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上一篇:工作队伍管理制度建设下一篇:改造工程质量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