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2024-05-10

地理教学策略论文(精选6篇)

篇1: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法的真实性原则,设计学习活动,提供话题和真实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创造合作学习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包括明确的小组活动目标,小组成员积极依赖的关系,成员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学生社交技能的锻炼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2.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课中进行听力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课后延伸活动

——小组活动,拓展认识。3.关键问题:

◆课前的调查表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 ◆课堂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思考;

◆做好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

二.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1、不存在能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和最佳教学策略;

2、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租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

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所谓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所谓调节,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学与教、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任何好的策略,在运用中都不会十全十美,那就需要在教学全过程中,随时注意已选定的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

所谓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

教学策略的特点有:

⑴ 明确的针对性。策略化的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程序等教学诸因素和谐统一的最佳设计。

⑵ 典型的灵活性。即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为了目标的实现可以采用各种可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程序、手段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将根据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

⑶ 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

⑷ 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教学策略的载体。没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半无所适从。选择、调节、监控、创造等都要依据于这些因素。所以有效的教学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以便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般地,教学策略有两类:

⑴ 产生式教学策略

是指让学生自己产生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鼓励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 产生式教学策略主要出自学生自己,因此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或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⑵ 替代式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

① 比产生式教学策略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

② 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略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

不足:

① 因为学生智力投入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

② 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

篇2: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做到“四个转化”——即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化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由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纯理论性练习为主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练习。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归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并且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步骤和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合理的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如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接受性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性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扬民主,鼓励探讨,诱导质疑,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竞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寻求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结论在补充、启发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意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测评,跟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暴露存在的疑难点、模糊点和错漏处,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篇3:策略教学法及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策略教学法,英语教学策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0 引言

学习外语, 语言输入非常重要。而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 阅读是主要的, 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输入方式。阅读心理学家指出, 从事各类工作的人用于阅读的时间远比他们预想的要多。在当今认知教学心理学家看来, 跟任何领域中的专长一样, 熟练阅读能力的获取也有赖于构成专长的三要素:观念性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技能以及认知策略。阅读理解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交往的产物, 阅读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过程, 可以分解成需要不同技能的不同子过程。阅读是一种极具价值的结构、词汇以及表达基本技能。人们通过阅读了解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 并及时汲取新的信息。通过阅读, 学习者接触到英语独特的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 然后继续进行大量的阅读, 逐渐熟悉、巩固接触到的语法和词汇现象, 同时也学习新的语言内容, 并为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即输出) 做准备。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在如何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上, Torgesen (1998) 曾提出这样一条原则:在适当的时间, 以适当的方式, 针对具体的学生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把握适当的教学难度, 争取最好的教学质量。本文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并着重针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讨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1 策略教学法导入的必要性

在教学领域, 策略分为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实质性交流, 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具有浓厚的战略含义。由于学生的背景不同, 学习风格有别,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 加之学习目标、课程设置有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 或显性或隐性, 或分析或经验。美国埃金等人也强调方法的选择及优化组合, 把教学策略看作“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当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目标时, 课堂教学更应将策略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大学英语教学所培养的是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手段。教学目标的达成不仅仅依赖于所采用的教学模式, 同样还要考虑到其他相关因素, 如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 学生的爱好, 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认识等。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已经不是采用交际教学法还是传统教学法所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如何使课堂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问题, 而这也恰恰是教学策略所要研究的问题。

2 英语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的策略性表现在采用模式的正确性、阅读过程处理的合理性、阅读评估的规律性和技巧使用的科学性。以下着重介绍几种有助于阅读教学开展的教学策略。

2.1 先行组织

该活动用于读前教学, 通过刺激学生的背景知识, 引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对所要阅读材料的兴奋和好奇。操作方式如下:

1) 选择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如在阅读“What happened to manners?”之前, 可组织学生就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展开讨论, 并且将所讨论的结果归纳总结。

2) 组织学生就所要阅读的话题进行预测, 同时对比与刚刚讨论的话题有何不同。将预测内容与第一步讨论内容记录下来, 以便阅读后进行对比。

2.2 合作阅读

合作阅读通过使学生参与合作的活动培养阅读理解的技巧,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扩充词汇、促进学生间合作的教学手段。该策略由四部分组成;

1) 课前准备

该阶段由两部分组成:

(1) 通过脑激励使学生了解有关阅读话题的知识, 比如, 教师可给学生一分半钟的时间让其写出他们知道的所有与话题有关的信息, 然后再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汇总他们的信息;

(2) 预测自己可能读到的内容。这时同样也可令学生将其预测写出来。

2) 细节阅读

该阶段训练学生监控自己的阅读理解, 使学生注意自己什么地方理解, 什么地方不能理解。当学生确定了自己不理解的语段之后, 督促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帮助理解:

(1) 阅读句子, 寻找关键词帮助理解单词;

(2) 阅读上下句, 寻找线索, 猜测词义;

(3) 寻找单词的前缀或后缀;

(4) 拆分单词, 寻找其合成部分。

3) 大意理解

在该阶段的具体操作中, 教师可首先提出阅读要求,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主要意思, 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 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中心大意, 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论, 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4) 巩固

该阶段操作中一般是采用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的方式。为使学生能够问出高层次的理解问题, 教师可给学生示范各类问题的提问方式。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有效的理解策略之后, 可以开展合作性学习。各合作小组可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问题专家、监控员、激励者、代言人和记时员等。

2.3 学习日志

该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文章结构意识, 从而更乐于参加课堂讨论。操作如下:

1) 让学生将纸分作两半;

2) 阅读时将主要概念写在左半栏, 将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或其他反应写在右半栏;

3) 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学习笔记进行讨论。

2.4 同伴指导

该策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操作中可将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起, 其中一名同学充当教师, 就其阅读进行方法上和理解上的指导, 回答阅读者的各种问题, 帮助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5 自选阅读

该策略通过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培养学生对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布置阅读任务, 比如, 阅读后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总结, 或介绍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细节等等;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3) 组织学生就自己所阅读的材料进行信息共享;

4) 检查学生的自由阅读情况, 可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 也可采用书面总结的方式;

5) 组织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方式进行讨论, 增强学生的阅读策略感。

此外, 常用的阅读教学策略还有互惠阅读、同伴阅读、质疑作者等

3 结语

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 仅仅学习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确定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都与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以及与每个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正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影响和指导着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 改进阅读策略, 加快阅读速度, 加大阅读输入量, 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方式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节。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依赖的正是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 而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是策略应用的结果。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学习和研究多种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积极反思和探索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过程, 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和实施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 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并逐步培养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辜向东.走出大学英语阅读技能认识上的误区[J].外语界, 2003 (4) :60-65.

[3]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 2007 (6) :65-73.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篇4:地理教学策略论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问题情境 求异思维 课堂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6-056

策略,乃解决问题之方法或捷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推进尤其需要“策略”的有效介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生硬的灌输与注入,是为解题而解题,注重的是结果,忽视了教学策略;而新课程理念则告诉我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为此,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环节时务必要有策略意识,充分发挥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使自己的教学更具实效。本学期,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内容是新修订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我认为唯有优化教学策略,才能让本课关于“策略”的教学更有效,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期待,引导学生去发现策略

我执教此内容的时间是第一学期12月份,此时学生手里头还没有下册的课本。然而,从另一角度看,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即学生在课前并不能通过阅读教材来熟悉教师讲课的内容。这给创设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创造了绝好的机会(学生不会直接从课本上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上课伊始,我通过课件抛出一道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让学生进行尝试解决。问题一呈现,学生迅速投入了思考,个别头脑灵活的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小宁30枚,小春42枚;而大多数学生则仍沉浸在思考状态中,理不出头绪。我让说出答案的同学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被叫到的几位同学表述自己的思路时并不是很清楚,说得大家似懂非懂。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够将题目中所说的条件化抽象为具体,以帮助我们一目了然地理清解题思路或将解题思路明白地告诉大家呢?我在学生渴望得到更好的解题方法的时候,将这一问题抛了出来,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期待,引导学生去发现策略。在我的启发与诱导下,有的学生提到了用线段图来帮忙解决问题。学生的这一想法正是我所期待的。在我的一番大加赞赏之后,师生一起踏上了运用线段图来解题的“探究之旅”。

二、指导学生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领略策略的价值

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自己尝试画线段图,并要求同桌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各自所画的线段图的异同点,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同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线段图。

接着,我要求学生结合线段图进一步熟悉题意,理清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路径。于是,有的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图很快发现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等于小宁邮票的2倍(如图2),此时就可以先算出小宁邮票的枚数。所有学生对这一解题思路都表示认同,都为寻求到这样的解题策略而高兴。

最后,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动笔算出结果,再进行检验,看看这一招是否真的管用。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对画线段图解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与热情,领略到了“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一学习策略的价值所在。

三、触类旁通,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追求策略的多样化

“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止一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而通过一题多解,恰好可以达到此目的。仍以上题为例,在学生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顺利地将问题解决之后,我又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刚才我们通过减去小春比小宁多的数量寻求到倍数关系,那么是否还有另一条路子也可以帮我们寻求到倍数关系呢?我又一次呈现出线段图(图1),学生又一次将发现的目光锁定在直观的线段图上,脑子开始转动起来。一些学生陆续举起了小手,告诉我他们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径。我请其中一位同学讲述他的“重大发现”: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这样可以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我又趁热打铁,运用课件出示线段图(图3),让每位学生都对照线段图来说说解题思路。

毋庸置疑,通过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实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敏锐、开阔。

四、关注课堂生成,捕捉并有效运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深化学生对策略的认识

我为自己“一题两解”的成功引导而感到高兴,可就在我刚想出示习题进行巩固训练时,一只小手又举了起来,我示意他发言,他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将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平均分成两半,给小宁6枚,这样他们两人拥有邮票的枚数就相等了。”该生还想继续说下去,我却打断了他的发言,让大家接着该生的发言说说下一步该怎样算。很快,一位同学抢先举手说:“72枚除以2减去6,就是小宁邮票的枚数,加上6就是小春邮票的枚数。”我为学生敏捷的思维感到兴奋与欣慰。课堂上这个精彩的生成是不期而遇的,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应该说发现第三种解法的学生还是从直观的线段图中找到的答案,当然也受到了前面两种解法的启发:不管是小春减去12枚,还是小宁加上12枚,都是为了形成一种倍数关系。现在将小春多出的邮票给小宁一半不也可以形成倍数关系吗?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策略。找到了突破口与策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学生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潜能,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往往会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另辟蹊径,运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给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生成。课堂生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应关注课堂生成,适时捕捉并有效运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于策略的运用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种策略的认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提高能力的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解题策略内容的教学更需要讲究方法。反思自己所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我有效利用教材还没有发放到学生手中的机会,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采取了层层诱导、步步为营的策略,引领学生展开实实在在的思考,亲历实实在在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思维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以期产生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火花,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创新地理教学策略

----谈情境开放的应用

“开放教学”又称非正规教学,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流行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这种教学旨在强调学生的自由,推崇学生的兴趣,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尊重气氛,并把情感和爱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因素摆在特殊的位置。而这种教学模式好正好适合初中地理地理新教材、新教学的使用要求。初中地理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新课标和新教材,教师应摒弃传统课堂中讲究教学艺术,从内容、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开展教学,设置情境,抛砖引玉,给学生的大脑充分的想象、发挥、思考的空间,切实从新课标,新课程出发,做到学生与教师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接受知识,真正做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颇有成效。

一、创设动画、图片、多媒体等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烈唤醒和鼓励。地理课堂教学中增加动画、图片、多媒体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为理解地理知识和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做了很好的铺垫。牛顿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黄

河》一节,赞颂黄河时,穿插动态图片,黄河塑造平原、水能发电、旅游等图片,学生更容易,更易于理解“母亲河”黄河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紧接着,录像黄河周边人民灾难生活的播放,从而使学生陷于对人民的同情,对母亲河的忧虑,达到了教学情感目标的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既然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点,那教师应做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者,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根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精心设计,敏于捕捉,巧与引发。

《地球的自转》这节课时,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践出发,讲述地球自转的概念,提出如下问题:

1、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白昼和黑夜不断更替的现象?

2、日月星时辰为什么总是东升西落?

3、地球上各地的时刻都一样吗?为什么地球上的人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呢?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地球自转运动,最后,两人一组,利用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这样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知”。

三、创设讨论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师生间的交互式讨论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学习的思路更清晰,学习的迁移更广泛,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学生出现了一些误区,也要容许他们提出问题,讲出道理,同事允许他们敢于和同学争论,敢于同老师争论,绝不可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意见等。比如说:在讲我国大江大河的洪涝问题的解绝对策时,可以让学生们不要仅局限于书本,想一想都有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除了基本的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建立蓄洪泄洪措施外,有的学生还提出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能否将多余的水资源收集起来用于干旱地区,这样可以双利,此种做法,课堂气氛活跃,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体现了学科的生动性和实践性特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的展开想象和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创设活动情境,发展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生活与实践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山、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学生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课外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设备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地理课外活动和地理制作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在活动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增

长技能,发展思维,锻炼各种能力。

教学实例:在讲《解读地图》这一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从张家港市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活动要求如下:

1、利用星期天全班分成四大组,以秋游形式完成实地作业;第一大组实地观察境内有哪些主要河流?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看,家乡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2、第二大组实地观察周边与哪些县级市相邻?主要道路有哪些?东西、南北相距约多少千米?查阅有关资料,画出简易轮廓图;

3、第三大组实地观察家乡的地形如何?山地和平原如何分布?

4、第四大组查阅有关资料,弄清现有哪些乡镇?具体方位在哪儿?给出简易方位图,并实地调查家乡近十年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四大组汇总信息,每一大组绘出一张张家港市地图参加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感性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视野,发展了创新能力。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良好的品质,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篇6:“收获教学”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都经历了或培训、或学习、或考察。学“魏书生教学法”、移植“洋思模式”,以期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结果大多是“壮志末酬心先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个人的素质问题,有学校文化底蕴和教学管理问题,也有学生素质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策略问题。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光靠苦干是不行的。正如兵书云:将在于谋,而不在于勇。在现实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一是没有或较少从教学策略层面去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二是虽有认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却没能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策略。因此开展教学策略应用研究对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收获教学》课题研究任务之一是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学者常华锋认为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运用等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教学策略既从属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又指导一般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桥梁,同时,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与教学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学策略,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期的教学中起指导作用;二具有相对的合理性,要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有效选择:三具有整体性,缺少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策略,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四具有可教性与可悟性,知识性的教学策略是可教的,而能力性的教学策略是不可教的。只具可悟性。

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变式,是一线教师较低层面的教学理论,又是教师较高层面的教学方法。教龄大致10-15年的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打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的分类

笔者根据促进教学效果的途径,把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管理策略三方面。依据教学实践做法,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策略、教材处理策略、分析学生策略、分析教学环境策略、教学方案设计策略等。教学实施策略包括导课策略、正课策略、结尾策略等。教学管理策略包括师生关系策略、学习组织策略、教学评价策略、“首因效应”策略、阶段结构流程策略等。

三、三类教学策略的实践操作

(一)教学准备策略

1.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制约着教学各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学和评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研读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出发点。②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要综合考虑。③目标的表述要符合新课程要求,具有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不使用“使学生、让学生”等被动语态。④具有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如,“通过小组合作(条件),查阅我国行政区图(行为),学生(对象)能准确(程度)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行为)”。这条教学目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强。

2.教材处理策略

(1)“最近发展区”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所学的内容必需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学生从现有水平提升到可能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是作者根据课程标准和知识的网络逻辑及自己想象中的学生编写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这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重新组合成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如湘教版《中国的地形》一节的教材内容呈现顺序是“地势西高东低”一“山脉纵横交错”一“地形复杂多样”。这种顺序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原因是学习地势特征,要有山脉和地形区名称与分布等知识基础,若按教材顺序教学,学生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外,学习难度大且效果欠佳。如果教学内容呈现顺序改为“山脉纵横交错”一“地形复杂多样”一“地势西高东低”,则学习地势时,就有山脉和地形区空间分布概念等知识基础,处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2)教学内容案例化。在处理教材时,把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实现。如,“地图”的三要素教学,可以地图三要素融入画教室平面图来落实,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3)教学内容乡土化。地理教学内容与乡土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五种地形部分的教学,可用学校周边的地形来说明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形态及其等高线形状。

3.分析学生策略

(1)知晓学生的心理渴望。学生的心理渴望千差万别,但有共同的一点是渴望被理解与尊重。教师要真实、真诚、真挚地理解与尊重学生。如,某生由于生理心理缺陷,回答问题出现偏差,被其他同学恶笑时,教师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只是他太香,多被咬了一口。”一句话就会真诚地感动学生。

(2)知晓学生的学习意志。坚强的意志是战胜学习困难的法宝。学习意志强的班级.教学内容可多些难些。

(3)知晓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从“零起点”或“高起点”考虑学生,总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来画或已具备某某知识与技能来教。其实学生并非如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班级学生来确定。

(4)知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寻找和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营造学习气氛。如,在学完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后,创设问题“冬季到东北旅游要穿什么衣服?”学生答“:棉衣、皮衣等”。教师追问:“7月份到东北旅游要穿什么衣服呢?”学生的答案基本与冬季相同。“对不对呢?学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后再来判断吧!”这创设了与文本基调一致的兴趣点,激发了学习后续内容的兴趣。

4.分析教学环境策略

(1)教学内环境。教师备课时须对所教班级的课堂气氛进行掂量,是积极的“支持型气氛”,还是恐惧与不信任的“防卫型气氛”。面对后者,教师应知情携手,气氛民主,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如公开课,学生普遍会紧张,教师自我嘲讽和让学生做游戏是好方法。此外,老师还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

(2)教学外环境。教师有必要了解教学时间、班级规模、教具配备等教学外环境。这些或多或少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特别要注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手段,应把“三板”教学艺术与有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相结合。

5.制定教学方案策略

制定教学方案就是以程序安排为线索,将各种教学要素、各种教学策略组织起来,形成物化的课堂预设。以笔者的教案为例,它要遵循以下要求和策略。

(1)方案内容结构要完整。它包括一般项目与课堂结构及教学反思三部分。一般项目包括课题、课时、课型、时间、课标要

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课堂结构包括纵向的导课、正课教学、结课、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及相对应的横向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生成与对策等。

(2)教学过程设计有序有效。①流程设计师生互动。教学流程要体现教师如何教,又要体现学生如何学。如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小组抢答→教师小结。②形式设计富于变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要求课堂教学形式要富于变化。把不同类型的活动相结合,如角色表演、游戏、讲故事、练习、阅读、读图等;把不同技能训练相结合,如听、说、读、写;把动与静相结合,如小组竞赛后做课堂练习:把多种互动的形式结合起来,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③活动设计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活动缺乏挑战,太难的活动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前者要加大难度,后者要分梯度进行。④环节设计连贯紧凑。一是动的活动一般安排在静的活动之后,这样有利调控课堂。二是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不同的活动之间,要考虑过渡语或活动。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在上完语言内容后,安排欣赏西游记图片与主题曲,可使学生稍加放松,又起着引出宗教内容,一箭双雕。三是课的开始与结束宜安排集体活动,而个人或小组活动安排在课中间较顺利些。

(二)教学实施策略

1.导课策略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常用以下方式导入:

(1)从乡土知识、现象导入。这是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一个基本策略。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地球形状与气候”就可从学生对早晨、中午、晚上气温的变化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太阳高度不同影响气温的变化。

(2)从时事新闻导入。学以致用是新课程的重要精神。从时事新闻导入,可以实现书本知识实用化。如,讲述台湾“9.21”地震和汶川地震的破坏情况,进而追问“为什么这些地方会发生地震呢?”非常自然地导入到“火山与地震”的学习。

(3)从新旧知识衔接点导入。如果新内容的学习要求有先前学习过的知识作铺垫,则用此策略。如,学习《中国的水资源》时,可先复习“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创设情境导入。可以用来创设情境的形式非常多,如,游戏情境、问题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悬念情境等。

(5)渲染课堂气氛导入。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的一天脑力劳动是相当辛苦的,有时是透支度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在开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学生的精神准备状态。这就需要给渲染气氛。例如:幽默诙谐法:如,要学习“美洲的居民”时,可说“告诉你们一个消息,经最新检验,人是杂种动物,老师是!你们也是!……为什么?”学生精神来了:我为什么是杂种呀(“杂种”在当地是骂人的话)?继而在有趣气氛中进入“人种的大熔炉”的学习当中。此外还有唱歌法,游戏法,漫画法、谜语法、古诗名句法等,都是可以用来调剂气氛,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

导之有法,导无定法。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用不同的策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正课教学奠定基础。

2.正课策略

正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落实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地理成绩与地理素养的关键时段。笔者认为地理课堂教学除了教材处理策略中的教学内容“最近发展区”化和教学内容案例化、乡土化之外,还需要考虑以下策略。

(1)教学内容图表化。

地理图表即直观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图像和表格,它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中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笔者认为,几乎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图表来表达。笔者独立设计的初中湘教版四册地理提纲,就采用内容图表化。

①文字内容图像化。如五种地形类型、四种降水类型等内容的表达可用图来展示。

②教材死图动感化。如“地球的运动”的学习,用课本的图来讲解,学生需要较好的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而改用多媒体课件就直观多了。

③教材繁图示意化。如山西省的轮廓可画成平行四边形;长江的轮廓可画成“v”加“W”。

④文字内容表格化。绝大部分地理内容都可用列表方式来学习。

⑤“三板”与多媒体交互化。“三板”艺术具有易、快、好、省的特点。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教师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学生跟随练到哪里,犹如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使教学群体保持着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多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中,要交互使用“三板”与多媒体,对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益的。

(2)教学过程活动化。

初中学生正处于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有强烈的独立性欲望,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通过活动化,培养学生把具体形象转化为抽象概念。这要求教学过程要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笔者以为,活动化教学就是教师基于一定的地理学习任务,把它转化为可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行为。

根据活动的内容适合的活动地点不同,可以将活动分为课堂合作学习类与室外综合实践类。根据活动内容特点、形式的不同,前者又可分为读图绘图类、计算分析类、演讲竞赛类、推理探究类,后者又可分为社会调查类、地理实践类、地理体验类等。

课堂合作学习类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它的一般模式由提出问题→个人准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小组抢答或互问互答→教师评价与总结等环节组成。如,《美洲》中的“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教学。提出读图思考:(1)南、北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各怎样?(2)南、北美洲的地形特征如何?(3)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怎样?这些问题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可细化为更多小问题,达到“最近发展区”化。接着学生个人读图和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再组织小组进行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抢答,加组间互问互答其它问题。最后教师给各小组评价,总结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当然,这些环节因活动类型的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而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一方式要避免节节化,避免形式化,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效果。

总言,教学过程活动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教学模式方法整合化。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条件才会是最有效的,即“教学有法”。同时教学任何内容都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不同的人可能要用不同的方法,即“教无定法”。况且,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单一学习方式被长期应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受到挫伤。为此,我们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并加以融会贯通。

从地理教学的性质出发,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四类:即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以象征符号认

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地图法、示意图法: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发现法。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出发,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

①优化四类地理教学方法

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教学。两极地区的范围宜用读书指导法和地图法:两极地区的方向宜用地图法和演示法:两极地区的气候宜用谈话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或递进探究法;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宜用读书指导法;两极地区的科考可用递进探究法或指导发现法。

②组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教为中心,在知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耗时少,收效快的特点。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得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强调学生学法。

例如,《非洲地形特征》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展开的。先用传统的方法对如何分析地形特征进行,奠定思维与方法基础。然后吩咐学生合上课本,只用地图册的“非洲地形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判断非洲地形特征,再翻开课本验证小组合作讨论结果,最后又以讲授的方式把分析过程串一遍。这过程紧密地组合了传统教学法与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只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还做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度的协同培养。

此外,地理课堂教学还要特别注意教学过程生成化策略

3.结课策略

结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拓展内容、发展情感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教师要建立以下策略:(1)通过各类图表,把知识网络结构化。(2)根据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及时复习。(3)针对重点,适当拓展教学内容。(4)合理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地理情感。等等。

(三)教学管理策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治的教学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这要求我们制订与贯彻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1.师生关系民主化策略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现代学生基本上是“亲其人,信其道”,学生首先是认同这位教师,然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我们身边有极个别教师戴着有色眼镜时不时挑学生不是原则性毛病,采用体罚、讽刺和挖苦的方法,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不用说教学成绩,就是正常的课堂秩序也难以维持。暴力是解决不了教育问题的。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学生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劳动。其次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再次是相互依赖的朋友关系,学生依赖教师这个大朋友为其解决心理和学习难题。以上三层关系是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具体体现。有了以上三种关系才有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2.学习组织形式合作化与层次化策略

其一,实行多元合作。传统的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单一的“师生合作”,在现代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时代要求教学的组织形式要变单一的“师生合作”为“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组织合作结构。笔者在小组台作学习中采用捆绑式合作,即在小组中成绩“领先层”必须教会“后列待进层”学生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中间沉默层”能基本独立完成任务,才能给整个小组加分。在新模式下,学生相互之间的帮带、提问、竞赛等形式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提高。

其二,实行“分层教学”。笔者在小组教学融入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把教学目标与作业各分成A、B、C、D四层。这样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待进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其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也得到了发展。

其三,实行“分科分班走读”。把两个平行教学班重新调整为“小步幅”班和“大步幅”班。笔者曾组织14位教师实验了一个学期,效果明显。(后因教师调动而流产)。

3.评价机制过程化与全面化策略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部赏罚等外在因素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初中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表现突出,同时长期的分数教育给学生一种分数至上的惯性思维。因此,利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失为有效方式。它会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并长期持续,促进学生持久地学习地理。

笔者在本课题研究中建立的“收获教学”评价机制,把学业成绩表达成综合分A(x、Y、z)A是综合分,x是期中期末考试分,Y是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等分,z是实践分。此评价机制在全过程学习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度评价目标,在实践中有极大的生命力。

4.阶段结构流程策略

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过程性和阶段性。这使得初中两年地理教学也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笔者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所设计的阶段结构流程分为启发式扶读阶段(2个月)、半自主学习阶段(2个月)、模拟自主学习阶段(6个月)、完全自主学习阶段(一年)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课型、主要学习任务、目标作了大致的设计。

5.“首因效应”策略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首因效应”。在某一时段内,教师的素养、精神状况、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能力等方面,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对教师本人也不是影响几天,而是会持续一学年、一届、甚至整个工作生涯。笔者认为.教师要特别注意“五个第一”,即第一节、第一星期、第一月、第一学期、第一年的表现。

开学的第一堂课即为绪论课异常关键,此课的成功与否会对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第一堂课要最大限度地驾驭和把握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判断教师工作态度往往是在第一个星期,判断教师工作方法与工作能力往往是在第一个月,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在第一个学期,判断教师优秀不优秀往往是在第一学年。

上一篇:2023吉林省特岗教师招聘体检安排下一篇:参加科技比赛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