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学研究生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第一篇: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军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探索

摘 要: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军事心理学自身发展和实现其为军服务终极目标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全军心理医生和基层部队官兵进行调查,结合军队现状,分析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体来源、学历背景、所在军事岗位的构成,提取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征谱,探讨军队对心理工作的需求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关系,并提出培养建议。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军校

自1984年中國大陆开始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试点以来,至今已经发展了30余年[1]。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及军队在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愈加重视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这些年的发展,无论是对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进行分析比较[2],还是借鉴欧美成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模式与中国进行横向比较[3],中国大陆的应用心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始终存在实践性不足、“双导师制”形同虚设、与岗位脱节、唯学术论文是尊等一系列问题[4-6]。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培养几乎没有区分。

任何人才规格的培养都需要回答几个问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培养?”军队所需要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亦然如此,只是更强调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需求,要求熟练掌握“宣、评、甄、咨、训、勤”六大技能,可以在军队直接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心理专业人才[7]。为了验证这一培养目标,更好的回答基层部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文编制《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调查表》,对基层部队管理干部、军医、专(兼)职心理医师(生)、心理骨干进行调研,分析目前军队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体来源、学历背景、所在军事岗位的构成,探讨这些特点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技能的关系,以期对如何培养符合部队需求技能水平的研究生模式提出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课题组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库分析法、调查法和Dephi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近年军队专业硕士研究生研讨论文,并对军队院校专业研究生报名数据库的考生所在军事岗位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基层部队座谈,编制自陈式量表《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人员基本信息、对心理学相关知识及专业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认识、对心理学专业技能的认知及基层部队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等。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填空和排序等多种方式。

(二)研究对象

2017年6月-2018年4月之间,分三次在全军大范围内进行抽样调查,共计回收168份问卷,全部有效。后随机抽取三个基层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134份,有效问卷126份,有效率为94%。问卷样本的基本信息如图1所示。共294人,男性231人,女性50人,平均年龄(29.6±4.9)岁,平均军龄(9.5±5.7)岁,学历基本在本科及以上,占91.8%。医师岗位较多,141人,占47.8%;其次是管理岗位38人,占12.9%;护理岗位、工勤岗位、政工类岗位人数接近,分别为26人、26人、24人。

(三)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分析。因本问卷题型较多,有单选题、多选题、排序题、关联逻辑题目,报告的百分比均为个案百分比。

二、统计结果及现阶段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队心理卫生工作现阶段缺口大、需求紧、基础薄弱

调查显示,93.9%的受调查单位认为部队十分需要心理学。基层单位人群普遍认为单位是比较重视(46.6%),甚至是非常重视(11%)心理工作的,但并非全部单位都设有心理学岗位。抽样人群中,57.2%的人学习过医学专业,而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数仅占25.5%。绝大多数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表示了解一些(59.5%)。了解心理学知识的途径基本是通过书籍、媒体进行自学(75.1%),及短期脱产培训班(30.4%)。而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仅占19人。可见,群众对心理学的需求较为强烈,但缺乏系统学习心理学的正规途径。

作者:张玉婷 史康 郭亚宁 高云涛 曾令伟 戴红 王亚培 王卉 刘旭峰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赜

摘要: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而这种积极的力量对于解决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实现自我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理念融入到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过程,解决当代研究生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进一步的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对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肩负着成为国家顶梁柱的重任,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以及社会竞争的加大,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大约有3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了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成为事件高发的“问题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了现在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西方兴起的积极心理学主张利用积极的力量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心灵的困扰且让自身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这就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引入研究生心理教育,运用积极的人格特质来进行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将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一、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概述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首先研究生虽然主要在校内活动,其人员结构相对复杂(如包括已婚的、未婚的;有工作后再接受教育的,也有应届直接考取的;年龄差异较大;经济状况参差不齐专业基础深浅不一等等),培养目标定位较高(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习任务逐步转化(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诸多因素决定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内存在自身的特点;其次,研究生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对精神追求更为注重,对现实生活感受更深,对理想社会期望更高,当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现实与理想呈现巨大反差时,往往会因对社会现实极度失望而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再次,现代社会的特性,人们的知识层次或社会地位越高,就越容易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的广泛沟通,从而因缺乏良好的压力宣泄途径而产生心理问题。 根据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和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孤独、苦闷、情绪低落、思想消沉、冷漠、偏激、反感和厌倦等。做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上去好似泰山压顶,包袱沉重,在行为上轻则无精打采;重则悲观厌世,长期失眠,精神错乱,甚至在一些高校出现了研究生自杀行为等。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压力。(2)人际交往压力。(3)经济压力。(4)就业竞争压力。(5)恋爱和婚姻压力。(6)群体内部差异。(7)研究生个体自我管理教育的缺失。对自己和目标缺乏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调适机制;学习和生活缺乏明确的定位和自我目标要求;(8)社会(尤其是学校)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缺失。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分析学术界研究已比较成熟,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这在二战之前均得到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而二战之后,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Seligman曾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注意到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就应该从研究生的自我积极教育、培养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构建积极的社会机构对研究生的关注层面进行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开辟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自我,调整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正确认识自我是培养个人积极特质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是源于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也就失去了对自我和目标的正确认知和评价。在面对困难、压力以及心理问题时造成主观上的迷失和无助感,使得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纾解反而越积越重。研究生在年龄上分析基本上处于成人前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精神和自我关注普遍提升。成人前期的自我体验(或自我情感体验)具有独特性,其特点为:①自我体验的多样化。成人前期出现了一些以前很少体验到情感,如:自怜、自惭等,对内外刺激都有更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反应。②自我体验的敏感性。随着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加,这个时期的个体对他人的言行和态度极为敏感。涉及“我”相关的名誉、地位、理想、人际关系等问题,尤其容易引起比较强烈的情绪体验。③自我体验的深层性。与外部生理有关的体验更多地转向内心的思索等内心深层体验。所以,成年前期自我体验的敏感性、深层性和对自我内心的关注等等特点也是导致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如何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定位和目标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至关重要。正确客观的分析自我,检视自己的优缺点和取得的成就,以优点集束和成就为基点加强个人的主观体验,强化积极个人特质的感受培养;同时正确客观的看待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着力解决,形成积极健康的面对理念并转化成积极的个人特质;以以上两点为基,结合社会现实的竞争实况梳理自己的人生路线并树立正确可取的人生目标。

(二)培养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个人特质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这些能力对人积极品质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将会产生巨大的助力,进而形成积极的生活体验并进一步促成成就的取得。积极的个人特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上。研究生进入到更高的学习层次就意味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更高的社会要求,那么进一步加强自我的管理和自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本已快速增长的研究生群体在自我教育和管理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缺失。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缺失使得研究生群体中大多数个体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学习生活处于无规律状态。在外在和内在压力的作用下研究生个体的心理就会显得十分的脆弱,对于自我面临的各项事务不能很好的处理解决。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而具有良好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意识的研究生个体就能够很好的处理研究生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并注重自我能力和修养的培养。面临各种压力时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解压和调适。所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外部环境的构建更要加强研究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引导。

(三)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的理念和交际方法。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研究生的活动范围基本被束缚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活动的交集不大甚至说很小;其次,研究生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教育群体与本科生的教育大为不同,这也就把研究生的人际交往的范围和方式压缩到了很小的范围;研究生群体内部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生环境的转换造成的不适应性(研究生进入学校生活、学习也就脱离了原来的社会关系而在新的交际关系未形成前和正在形成中基于新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各方面的不适应性)使得研究生心理造就很大的压力和隐患,在外部压力加大时使得个人感受倾向于孤独无助,心理苦闷得不到合理的排解就难免形成心理问题。那么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而言研究生个体树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理念和正确开放的交际方法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积极的交际理念和方法源于它的开放性和主动性。研究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拓展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形成良好的交往方法和品质。

(四)培养积极健康的娱乐休闲习惯。积极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和习惯是成熟人格的表现之一。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娱乐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心既是积极个人特质的表现同时也是个人特质赖以发展的基础。在积极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中,能够使得个体的身心得到很好调节;同时娱乐休闲的过程也是主观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积极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的教育模式也就造成了研究生的集体娱乐活动很少几乎没有,基本上处于个人或几个人的自娱自乐状态。学校对于研究生在这方面的缺乏管理(认为娱乐休闲是研究生个人的事情,不重视甚至不关心)也就造成了研究生群体内形成了不健康的娱乐休闲活动习惯,造成了研究生群体生活学习不规律,身心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等。自我放任的生活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对研究生教育将是很大的冲击,所以学校教育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加强生活习惯上的引导和教育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五)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进取心。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进取心是个人特质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抵御不良情绪和习惯滋生的良药。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进取心是一个人精气神的重要体现,它的形成和培养将能强化个人的学习工作的热情。具备乐观心态和进取心的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能够很好的认识现实、坚定自我,更能激发斗志;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更易于成功。同时这种积极面对的过程也是积极主观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个体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使得负面情绪在心理方面无立足之地。作为研究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进取心将能更好的规范学习生活、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专注学习研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这样在面临挫折和压力时就能够有信心、有能力、积极乐观的去面对。这样的精神面貌才能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使得研究生能够立足专业发展个人实现人生目标的追求;不至于学习荒废在碌碌无为中随波逐流,在面临压力挫折时逃避、不知所措。

(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自己的心灵开辟一片乐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习惯爱好的养成与运用能够很好的引导个人的发展,同时有能够给自己的心灵开辟一片净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面临心理压力时能够很好的调试人得精神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兴趣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促进个人积极特质的形成,强化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进一步促进个人成就的取得。研究生个体大多存在兴趣寥寥或者存在不良兴趣爱好的情况,那么通过加强对研究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的引导来进行

心理健康的教育,将能够很好地减少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情绪,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形成与发展将能够为研究生的枯燥学习生活开辟一片心灵的乐土,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培养合理的心理调适机制,注重自我教育和心理调节。

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宣泄方式来疏解心中的压力和苦闷,但是不是每个人的方法都是有效的。培养合理的心理调试机制,注重平时的自我健康教育和心理调节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不要等到压力大了才调节那就晚了。培养合理的心理调适机制首先作为研究生个体要了解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检视自我,做好针对性的预防,按照自身的情况培养合理的心理调适。合理宣泄负面情绪,适当回避挫折;同时注重自我积极品质的培养。这样防治结合将能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绩的取得形成良性的循环。

积极心理学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是一个促进发展的良好锲机,它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成就的取得,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生活方面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和意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处在一个不太完善的处境,很多的

现实运用基本处于探索阶段。上文主要是基于研究生运用积极

心理学的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探讨,当然积极

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仅限于此,比如还可以从积极的社会机构(学校、企业、舆论媒体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积极心理学.http://baike.baidu.com/view/911556.htm

[3]李丽荣,李世珍.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云梦学刊,2008,01.

[4]沈玉,陈阳.研究生心理问题透视.[J].观察与思考,2001,10.

[5]罗斐悦,宋官东.我国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4.

[6]李伟.浅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7]熊会.当代研究生心理问题探索[J].社会心理科学,2005,02.

作者:屈建达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生党员教育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目前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一些問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方法进行研究,建议着力从优化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载体入手,以增强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参与度为切入点,探析了加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生;党员;积极心理学

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而作为研究生党员更将在社会发展中有所担当。研究生群体中党员比例一般为40-60%,远远高于本专科学生群体。同时,研究生从社会来源、年龄结构、背景经历等方面较复杂,学校管理及学习科研方式不同于本科学生,这就使得高校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一个亟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领域。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个体发展中积极潜能的研究,同时,重视积极环境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引导作用。积极心理学的这种思想为高校改进和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视角。

一、 积极心理学与研究生党员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被誉为继人本主义之后心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其创始人是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他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关注人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重视对个体积极力量的研究才能对问题做出积极正面的解释。因此,积极心理学倡导欣赏每个人个性的方面,努力发现个体的闪光点,使心理学着力研究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和品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品质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指的是主观层面,包括幸福感、希望、快乐等;第二是积极人格特质,指的是个体层面,包括爱的能力、工作技能、人际交往、创造性、意志等;第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指的是群体层面,包括个体所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有利于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反之,积极的个体品质又会促进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

(二)积极心理学对研究生党员教育的启发。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启发我们在研究生党员教育中要致力于激发研究生党员成长成才的主体性。传统的党员教育习惯于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过多强调理性认知和行为一致性,致使部分党员被动参与教育活动,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党员的影响力和表率力下降。同时,党支部在组织活动时,缺乏对研究生党员个体发展需求的关注,忽视了研究生党员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参与,反而对研究生党员道德信念的触及不够,使得活动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而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在研究生党员教育正中要加强对人性的理解,关注研究生党员个体积极品质发挥的潜在力量,考虑党员个体的发展需求,将个体的成长和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理论启发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党组织的软实力,为研究生党员成长成才营造积极的环境。传统的研究生党组织管理模式相对单调,不能持续提升研究生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发展力,影响了研究生党员整体能力和质量的提高,使得研究生党建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抓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求组织要为研究生党员教育营造一个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团结、奋进的集体氛围,激励研究生党员共同打造“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互助团队、坚强集体。

二、研究生党员教育现状及问题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男生63人,占被试总数的29.2%;女生153人,占被试总数的70.8%。其中研一党员75人,占被试总数的34.7%;研二党员88人,占被试总数的40.7%;研三党员53人,占被试总数的24.5%。调查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问卷227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

(一)研究生党员基本情况。

1.研究生党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左右。调查显示,20-25岁研究生党员人数比例为74.1%;25-30岁的研究生党员人数比例为25%;30岁以上的党员人数比例仅为0.9%。由此可见,研究生党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左右,符合目前研究生群体中大部分为本科应届考取硕士的实际情况。

2.大部分(80%以上)研究生党员的党龄在三年以下。调查显示,研究生党员党龄为1年的占总体比例为41.2%;党龄为2-3年的党员占总体比例为41.7%;党龄为3-5年的党员比例为15.7%;党龄在5年以上的党员很少,只占党员比例的1.4%。可见,研究生党员的党龄普遍较短,加强各方面的教育引导尤其重要。

(二)党员教育现状及问题。

1.研究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依然保持传统,较少内容的更新和形式的创新。

表1显示,研究生党员最常采用的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为通过读报纸和文件(62.5%)、外出参观(53.7%)、党课(52.8%)和文体活动(43.5%)。另外还有25%的党员以义务劳动为载体开展学习,只有16.2%的党员以讨论业务作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表1 研究生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频数 百分比

读报纸或文件 135 62.5

上党课 114 52.8

文体活动 94 43.5

外出参观 116 53.7

讨论业务 35 16.2

义务活动 54 25.0

其他 5 2.3

表2显示,在研究生党员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64.8%);党员教育只重视短期集中性教育,经常性教育活动重视不够(36.6%);教育内容陈旧,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34.3%);多以教育者为中心,党员被动受教育(31%);党员教育走形式,脱离工作、生活实际(30.1%)。

表2 研究生党员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

频数 百分比

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140 64.8

优质党员教育素材不足 59 27.3

重视短期集中性教育,经常性教育活动重视不够 79 36.6

上级党组织重视党员教育,基层党组织重视不够 35 16.2

多以教育者为中心,党员被动受教育 67 31

教育内容单一、陈旧,针对性、时效性不强 74 34.3

党员教育走形式,脱离工作、生活实际 65 30.1

现代信息传媒在党员教育中发挥作用不够 29 13.4

对党员教育缺乏评估效果 15 6.9

2.部分研究生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并没有将参加党员教育活动做为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3显示,21.3%的党员是因为组织要求,不得不参加;10%左右的党员参加党组织教

育活动是为了给组织者面子或为得到实惠等。

表3 研究生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原因

频率 百分比

党组织活动确实有意义,自己很想参加 151 69.9

党组织要求的,不能不参加 46 21.3

看在活动组织者的情面上,不参加不好意思 10 4.6

参加活动有实惠,可以免费参观、吃饭或哟普小礼品 6 2.8

其他(请标明) 3 1.4

合计 216 100.0

表4 不参加教育活动的原因

频数 百分比

没什么意思,不想参加 44 23.5

占用时间,影响学习、生活 109 58.3

费用自理,加重负担 15 8.0

其他(请标明) 18 9.6

Total 186 99.5

缺失 1 .5

表4显示,57.9%的党员不愿参加党组织的教育活动的原因是怕占用时间,影响学习生活;24.5%的党员认为教育活动没意思,不想参加。

3.大部分党组织成员沟通较好,但部分研究生党员在与其他党员的沟通交流存在问题,缺乏对组织群体的归属感。

如表5所示,60.6%的党员选择组织成员相互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上经常交流,是朋友

关系;26.4%的党员选择只在组织成员间只在参加活动时才联系,平时没有交往;4.6%的党员选择组织成员间相互不熟悉,有的还不认识。

表5 党员间的沟通情况

频数 百分比

工作上和生活上经常交流,是“同学加朋友”的关系 131 60.6

就党内的一些问题有沟通交流 57 26.4

只有参加活动时才联系,平时没什么来往 18 8.3

不熟悉,有的还不认识 10 4.6

合计 216 100.0

4.研究生党员身份认同较高,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6显示,45.8%的党员由于感到光荣愿意主动亮出党员身份;41.2%的党员为了促进工作、学习愿意亮出自己党员身份。

表6 党员的自我认同情况

频率 百分比

愿意。因为这让我感到光荣 99 45.8

愿意。因为这可以促进我的工作、学习的开展 89 41.2

不愿意。因为这会让群众对我的要求更高 9 4.2

不愿意。因为这会影响我的工作、生活 12 5.6

其他(请标明) 7 3.2

合计 216 100.0

表7显示,36.1%的党员是通过自己的举止行为表现出自己是党员的;15.7%的党员通过示范活动展现自己;41.2%的党员由于经常参加党组织活动区别于其他同学;3.7%的党员没有同学知道他的党员身份。

表7 党员的示范性

频率 百分比

就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 78 36.1

自己经常参加党组织活动 89 41.2

通过党员示范等活动展现 34 15.7

其他(请标明) 7 3.2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是党员 8 3.7

合计 216 100

5.研究生在党员教育活动中的收获较为单一。

如表8显示,研究生党员参加教育活动主要收获是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69.4%);19.4%的党员主要收获是增进了对党的知识和理论的了解;只有6.5%的党员认为提高了对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9%的党员认为提升了个人荣誉感。

表8 党员教育活动收获

频率 百分比

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150 69.4

增进对党的知识和理论的了解 42 19.4

增加个人荣誉感 4 1.9

提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4 6.5

收获不大 6 2.8

合计 216 100.0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优化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目前研究生党员教育现状特点,笔者将主要从优化教育活动载体,增强研究生党员教育有效性为切入点,提出教育建议。

(一)增强教育活动吸引力,提高研究生党员参与质量。活动参与方式从“中心型”向“参与型”转化,是增强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调查显示,目前研究生党员教育形式较单一,缺乏吸引力;而且以教育者为中心,党员被动参与。因此,通过扩大研究生党员对组织活动的深度参与,体会活动意义,将被动参与转化为主动、自觉行为,进而增强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在实际的组织教育活动中,可以引入“项目竞争制”。将组织活动划分为不同类型的项目,活动以“立项”形式开展,研究生党员通过组建项目组,成为项目组的成员,通过竞争机制获得参与项目的资格,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党组织活动中来。党组织以活动的主题、内容、创意、成效等指标对项目组进行考核,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立项竞争制”不仅可以增加研究生党员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加了研究生党员活动投入的深入程度。同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成员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增强研究生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二)增加教育活动知识含量,体现研究生党员专业性。调查表明,研究生党员希望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提升开拓创新、沟通协调、学习、人际交往、群众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从主观上讲,研究生党员专业知识较丰富,思想也较成熟,希望在组织活动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从客观需求方面看,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某些群体或某些领域需要相对专业的、高水平的服务和指导。研究生党员的组织活动开展应该切实考虑这两方面的需求。组织活动的内容要体现研究生党员的知识性和专业性;组织活动的形式要体现研究生党员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性和指导性。

(三)关注实际需求,营造良好的党员教育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潜在意愿,研究生党员也不例外,同样非常重视自身发展,有着多种现实的基本需求。所以,研究生党员的教育活动要体现以人为本,助其成长的原则,为研究生党员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调查表明,51.9%的研究生党员希望党组织的教育活动能在就业方面提供服务和帮助。可见,在研究生党员教育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加强调研,了解需求,在教育工作中将研究生党员的实际需求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增进活动效果。

总之,优化党员组织生活,增强研究生党员教育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希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我们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提供一个与传统教育不同的视角,促进教育者创设出更优秀、更有效的教育载体。

作者简介:苗一梅(1978—),女,蒙古族,内蒙古人,北京农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政教育。

项目:本研究得到“北京农学院党建项目研究基金”支持。

作者:苗一梅

上一篇:信息工程毕业论文下一篇:学校网站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