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论文

2022-04-15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2153摘要: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人才,本文以胜任力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和提升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目标,提出在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建设中建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团队几点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摘 要: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全国知网数据库2008—2017年收录的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3260篇核心文献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力图揭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进程。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核心科研机构由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构成,核心科研者以张力为、季浏、王斌等为代表,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各科研共同体成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热点时区呈现探索反思、拓展创新两个阶段,研究内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活动、锻炼康复等。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知识图谱;前沿热点;发展趋势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19

The Analysis on Sport Psychology Research in China regarding Knowledge Mapping

ZHAO Ming1,2,SUN Wenfang2,HUANG Qing3

(1.Psychology Center,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2.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9; 3.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0)

Key words:sport psychology; mapping of knowledge; hotspots and frontier issue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運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运动或锻炼情景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对运动成绩和锻炼效果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参与竞技和参与锻炼对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影响[1]。长期以来,我国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多从竞技运动心理、体育教育心理、大众锻炼心理三个方向分别论述,随着研究对象的日益扩大,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三个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越来越频繁。科学知识图谱作为计量学领域的新兴分支,是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2]。本文尝试以我国运动心理学现代研究领域2008至2017年共计10年间全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平台)收录的3260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从年发文趋势、核心科研机构、核心科研者、研究前沿热点等层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描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探讨运动心理学研究方向和变化趋势,演绎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为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

以全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平台)为依据进行数据的检索与收集。在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中,数据直接决定分析结果,所以本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使检索数据尽可能全面准确包含国内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对

二、研究方法

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Ⅲ可视化工具绘制科学知识图谱。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是由美国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陈超美研发,可将庞大的原始数据绘制为图形或图像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展示某学科知识领域在动态发展网络结构中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突变现象,为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提供支持[2]。

将经过预处理的3260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软件,时间跨度设定为2008—2017年,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定为每年一个阶段,使用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对机构(Institutions)、作者(Author)、关键词(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文献年发文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文献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年平均发文量为326篇。10年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波峰出现于2008年(377篇),第二阶段波峰出现于2013年(347篇),2017年(283篇)因检索时间的原因,暂时未能全面准确反映该年实际发文量。探究出现波峰的原因,推测第一阶段波峰可能与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相关联,第二阶段波峰可能与2013年第13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相关联,国际性的赛事和会议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繁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向前发展。第二阶段相对于第一阶段年发文量呈显著下降态势,可能是因为核心期刊发行周期和期出刊数的调整,说明核心期刊对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质量要求提升,发文难度增大。

(二)科研共同体知识图谱分析

1.核心科研机构共现分析

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机构(Institution),设置适当阈值,得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核心学术科研机构的共现网络图谱(图2)。其中,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核心科研机构,圆的大小与机构发文量成正比,圆的深浅代表不同年份,层次变化显示机构发文年代由远及近的演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機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宽度代表机构间的合作程度[3]。对科研机构共现网络图谱进一步分析,如出现机构名称为同一学校(院)但下属单位不同者,将其按学校(院)统一合并,例如,机构名称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教研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等统一合并为“北京体育大学”,统计出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核心学术科研机构(表1)。

从2008—2017年间核心科研机构的发文量来看,北京体育大学排名第1位,共发表运动心理学研究文献116篇;上海体育学院排名第2位,发文量为53篇;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排名第3位,发文量为50篇;接下来排名依次为武汉体育学院发文量39篇,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发文量34篇,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篇,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3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2篇,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1篇,山西大学20篇。由核心科研机构发文量可以明显看出,北京体育大学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占据核心领导地位,具备非常强的科研实力。

从核心科研机构的属性分析,共有体育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体育学院(系)4所,综合类院校体育学院(系)2所和政府科研机构1所。从不同属性核心科研机构发文比重分析,体育类院校发表论文共计208篇,所占比重50.5%;师范类院校发表论文共计139篇,所占比重33.7%;综合型大学发表论文共计43篇,所占比重10.4%;政府科研机构发表论文22篇,所占比重5.3%。说明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对我国运动心理研究领域高度关注,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从科研机构的数量分析,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共有227家,数量众多。从科研机构的关联情况分析,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共有138所科研机构存在关联。其中,最大的共现网络是由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58家机构构建;第二大共现网络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45家机构构建;第三大共现网络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等33家机构构建;第四大共现网络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等30家机构构建。从科研机构的地域分布分析,排名前4位的共现网络中两个位于华北地区,一个位于华东地区,一个位于华中地区,均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科研投入力度较大,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比较频繁;而东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缩小地域间的差异,促使我国运动心理学相关科研机构的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

2.核心科研者共现分析

科研者不断深入探索,开拓创新,是促进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作者(Author),得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核心科研者的共现网络图谱(图3)。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核心科研者,用不同大小与深度的字体标识,字体的大小与科研者的发文量成正比;字体间的连线表示科研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宽度代表科研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连线的深浅代表科研者的合作时间[4]。

从节点大小来看,排名第一位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力为,其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心理疲劳、自我观念;排名第二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的季浏,其主要研究主题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排名第三位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王斌,其主要研究主题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接下来分别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忠秋、香港体育学院姒刚彦、上海体育学院周成林、扬州大学体育学院颜军、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杨剑、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石岩、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婵等。从核心科研者职称、学历角度来看,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大部分为高级职称,基本分布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这与核心科研机构属性分布特点完全一致,符合核心科研者分布在核心科研机构的原则[4]。核心科研者均为本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基础扎实,钻研能力强,是促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核心科研者的关联情况分析,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共有303位科研者存在合作关系。其中,最大合作团队以张力为为核心,包括张凯、李四化、姜媛、殷晓旺等,该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心理学基本理论、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运动疲劳、运动情绪、心理训练等;第二大合作团队由季浏、杨剑、孙开宏、刘微娜、李琳、刘晖等组成,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生或教师心理、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第三大合作团队由王斌、叶绿、刘炼、廖敏新等组成,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知觉、心理坚韧性、彩民购彩心理与行为等领域;另外,分别以张忠秋、顏军、姒刚彦等为核心的几个合作团队也较为突出。一般认为,科学产出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频次高度相关,高产出率与合作的高水平呈正相关[5]。当科研者之间的合作频次增加,其科研成果的署名人数随之增加,同时论文的被引用率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高。从合作团队的成员构成来看,产生合作关系的科研者基本为同事或师生关系,研究方向也比较接近,通过团队合作交流有助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科研氛围,促进科研的不断深入开展。今后还可加强与母学科、交叉学科科研者的交流与合作,产出更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运动心理学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检索文献中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一般反映该文献的主体内容,如果在某研究领域的文献中相同关键词或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我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这些关键词或主题词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6]。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关键词(

图4中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反映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节点。由图4可知,较大节点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心理健康279次,大学生202次,体育教学186次,体育锻炼101次,学校体育89次,影响因素81次,运动员77次,体育教育75次,体育活动70次,生活质量53次。基于以上统计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包含大学生、运动员、老年人、教师、青少年群体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或老年人群体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训练等[7]。这说明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科研者逐渐形成共识,运动回归以人为本,在以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开始努力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尝试进一步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

以往关于运动心理学的论述多从竞技、体育、大众锻炼三个方向分别论述,一般认为竞技运动心理的研究属于主流研究范畴,由图4节点的大小和层次演变可以明显看出,三个方向的发展并不均衡,大众锻炼心理学和体育教育心理学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大众锻炼心理学近10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自2009年至今已举办五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2019年将在四川召开第六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彰显出“大众健身计划”推行的成果,也与目前“健康中国”的发展趋势相吻合[8]。

2.研究热点时区分析

时区分析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反映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变过程。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关键词(

由图5还可知,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时区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反思阶段(2008—2013年),第二阶段为拓展创新阶段(2013—2017年),这与研究文献年发文趋势分布相符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活动、体育教学过程;研究对象主要为运动员、大学生。第二阶段的研究热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开始出现针对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研究,认知

心理研究不断增加,注重实验方法的改进;研究对象日益扩大,在原有基础上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少数民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9]。据此可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不断细致深入,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母学科的联系日渐紧密,跨学科研究日渐增多,也更加重视从认知角度考察对心理的影响。

四、结论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核心期刊对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文质量要求提升,难度增大,年总体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应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增大运动心理学的科研投入力度,推动运动心理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核心科研机构由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构成,核心科研者以张力为、季浏、王斌等为代表,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各科研共同体成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科研共同体多分布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今后可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使我国运动心理学相关科研机构均衡发展;运动心理学三个研究方向的发展不均衡,锻炼心理学方向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热点时区呈现探索反思、拓展创新两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活动、锻炼康复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增多,同时更加重视从认知角度考察对心理的影响。

本研究对结果的阐释是建立在对文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结果清晰直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本研究的文献检索方式和检索时间均有限,可能会对检索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数据处理以出现频次为筛选标准,可突出研究热点,但对研究前沿的筛选可能存在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可采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数据收集和科学统计方法,以便全面客观反映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开展与母学科心理学或者与国外运动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更加深入探索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热点和研究前沿。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 張毅恒,柳鸣毅.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体育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1):24-29.

[4] 何秋鸿,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98-103.

[5] 水祎舟,黄竹杭,耿建华.国外足球运动体能训练前沿热点与演化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1):67-78.

[6] 阳艺武.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热点及演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73-79.

[7] 姚家新,张力为,李京诚,等.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1-10.

[8] 杨剑,季浏,陈福亮.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4):97-102.

[9] 祝大鹏,李爱玲.近20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第5~9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7):60-64.

(责任编辑:钟昭会)

作者:赵明 孙文芳 黄清

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2:

基于胜任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

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1722153

摘要: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人才,本文以胜任力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和提升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目标,提出在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建设中建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团队几点建议。

关键词:胜任力;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群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区别于街边迷信的关键在于她的研究方法。严谨的方法体现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逻辑和技术,心理物理法、STROOP范式、内隐联想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等每一次实验方法的创新,都为心理学研究内容带来重大突破。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了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看见的事物(巴甫洛夫)。

经过百余年的成长,心理学已经由一棵稚嫩的幼苗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7年理查德·塞勒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也是基于心理风险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影响。看起来近些年心理学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可,心理学专业发展迅速,社会对心理学人才需求旺盛,然而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频频遭遇冷眼。据调查,心理学专业在社会和学生中都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毕业后的失落感也同样强烈,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学了心理学却不会应用。心理学教学不能理论与实际脱节,也不能只强调应用技能,而忽略理论基础的建构。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现状的突破点。如果心理学是一颗大树,心理学研究方法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根基牢固才能枝繁叶茂。

心理学方法类课程改革是立足于心理学专业传统理论课程的应用型研究。让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为导向,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科学精神,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

一、基于胜任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设定

《美国词源》大辞典对胜任能力的定义是“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或者出色地完成工作,所具有的内在的基本特点”。通俗地讲,胜任力是“影响一个人大部分工作(角色或者职责)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它们与工作的绩效紧密相连,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测量,而且可以通过培训与发展加以改善和提高”。笔者运用管理实践中的胜任力思想,从我国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多样化”心理学的需求出发,落脚于心理学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对其工作中需要的心理学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探究,总结其中共同的核心能力要素,找到心理学本科生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而指导到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通过对查阅文献,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心理学专业教师访谈将心理学本科生的胜任力分为一般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研究能力(科学精神、专业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定位紧密相关包含心理咨询能力(咨询技术、同情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招聘、薪酬考核等)。其中一般能力是个体社会化必备能力,而研究能力则凸显了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素养,为心理学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所以心理学方法类课程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某种方法,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精神,培训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社会需求的心理学应用人才。

二、基于胜任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改革的途径

(一)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心理学研究方法类课程主要包含了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SPSS软件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几门课程。翻开经典的心理学专业方法学课程教材不难发现,每门课程为了保证自身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很多章节都有相互交叉和重复。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例,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分为科学研究一般问题(科学方法论、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描述性研究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应用研究和报告撰写几个部分(王重鸣,1990,2001;Shaughnessy,2007;董奇等人,1996,2004;莫雷等人,2006)。再观舒华(2008)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作为应用型教材的典型代表,强调做中学,没有传统的方法学中的选题与论文写作章节,延续了《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舒华,1994,2004)的实证风格,强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无论何种体系都无法避免教学中遇到的和前几门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综上,不难看出在教材体系,即课程的内容方面,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在实验设计部分重复较为明显,与心理统计在资料的处理一处明显重复。心理测量学与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问卷法和访谈法中有较多交叉,心理测量学与心理统计学在数据分析部分重复较多。另外由于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基础课与综合课有时齐头并进,很难体现出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由于不同院校学生能力不同,课程内容设计时,教師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对课程进行调整(王余娟,2012)。

本课题组结合胜任力模型确定了心理学方法类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总体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调整了课程的开设顺序和每门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在第二学期普通心理学课程中练习观察法,初步培养科学思维观,第三学期学习心理统计学,第四学期学习心理测量学和SPSS应用,学生使用SPSS对自己编制的问卷进行信效度的检验和因素分析,同时增加对统计知识的理解,第四五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可以开设实验心理学,开始更为严谨的行为实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第六学期是心理学方法类课程的收官,也是毕业论文研究之路的开启,这一学期开设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练习论文撰写和深度访谈。这种课程体系的建构,有效的避免了教师都讲相同内容,也避免了学生需要用的只是没有讲,更重要的是每学期学生都有一个主要的任务,而且任务难度逐步提升,依次完成任务中就形成两个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方法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致度很高,简单概括为一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完成简单的实验设计,会统计分析数据能处理基本的数据,并撰写报告;三是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和科学精神(刘金平,2002)。

明显带有“应用性”导向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并重,“教与学”并重(张学民等2005;郑信军,2011),在教学中使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王异芳,马聘聘,2009)、“合作学习”(李长虹,2009)、“问题式学习”(沈潘艳,2009)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设计中,实践环节的内容比较类似,可是如何指导学社达成实践目标,却没有具体介绍,效果则很难保证。

在现有文献整理中发现学生对方法类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学生参与的课题形式较为喜欢,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闫巩固,2005;杨立峰,2011)。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学生满意度很高的教学,最后的学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体现在学生做毕业论文时不会设计实验、不会分析数据,甚至还有数据造假的现在存在。这些都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不能被表面和谐的假象蒙蔽,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良好教学氛围中。方法类教师应该反思:怎样让学生学会方法论的理念,并且将学会的操作方法巩固下来,以后可以独立解决问题。

本研究基于胜任力培养,充分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和就业意向,鼓励他们在研究方法的学习中“真题真做”,不是为了学习方法而练习,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有同学做“阅读简历的眼动研究”、“PPT配色对阅读效果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中,不仅学会了研究方法,提升了自身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增加了心理学的热爱。

课题组在教学课时不断压缩的大的教改背景下,将学生的实践环节在课外拓展。加强方法类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训练,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同学领取不同的任务,在多门课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团队将学生分组、跟进指导,加强学生课外的训练,如经典量表使用与解释、心理学实验设计与实施等。指导教师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本学期修读的课程的成绩。它既考虑了整体上的基本规格,又兼顾了个体的志趣与发展,最后落实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其真正成为深受社会各行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三)整合教师团队

优化的课程体系,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落实都要以得力的教学团队为前提,没有优秀的教师支撑,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心理学专业在大多数院校心理学专业作为一个“小专业”,招生数有效,决定了师资力量有限,除个别老牌重点师范院校外,几乎都存在师资匮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一门课只有一位主讲教师的现状(王余娟,2012)。

为解决师资有限,每位教师专攻领域有限的困境,鼓励教师模块化教学。该模式尝试打破一门教师主讲一门课的状况,引进前沿领域专家做专题讲座,或多位主讲老师共同讲授一门课程,只讲授自己最擅长的内容。

教师模块化教学解决了实验设计、经典心理学研究范式、实验报告撰写、问卷的信效度等领域每位授课老师可能都要展开讲、重点讲、重复讲,而有些次要部分(如观察法)、结构模型等高级统计、新的进展等又没人讲,没时间讲。减少了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的浪费。教师模块化教学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教师从更多的角度思考这个课程群,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莫雷,王瑞明,陈彩琦,温红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与体系重构.心理科学,2006.29(5),10261030.

[2]崔丽霞,郑日昌.2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报,2001.33(6), 564570.

[3]郭玉广译,安托尼特·D.露西亚,理查兹·莱普辛格,莱普辛格, Lepsinger,露西亚,Lucia,等.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孙长安,邵爱国,李锐,张译云.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31(3),9194.

[5]王余娟.地方师范院校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探析.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s3), 2527.

[6]刘金平.加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19(6),8689.

[7]张学民,舒华,周爱保,张亚旭,韩在柱.高等院校“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高等理科教育, 2005.(3),5963.

[8]鄭信军.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的几个问题探析——以《心理学研究方法》为例.科教导刊,2011.(14),109111.

[9]王异芳,马娉娉.探究式教学在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s4),13.

[10]李长虹,杨安.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变迁与整合及其意义.科学教育,2009.(3),1314.

[11]闫巩固,彭广强,高喜乐.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高等理科教育,2005.(1), 9095.

[12]杨立峰.心理统计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30(6),132135.

[HTH][JP2]课题:[HT][HTK]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号:133134)[HT][JP]

作者:王蕾 贺伟婕

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实践教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探索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及创造性思维,本文结合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实施了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学文献检索,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开题报告等。实践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使学生具备了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各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一、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以《普通心理學》、《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等课程为基础,也是这些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心理测量方法和统计分析以及实验研究要点等内容。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也比较广泛,如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因此,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2.层次性高,难度较大。《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就其本身而言,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科学体系较为熟悉,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有所了解,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后续课,如研究方法的选题会涉及感知觉、注意、记忆、人格发展等。另外,该课程也有许多较难掌握的概念与内容,如自变量、因变量、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等不同的实验设计类型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区分,因此,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理解能力。

可见,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需要批判与创新性思维,依托理性认识、实际操作和动手研究才能较好地把握与理解的课程。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是从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开始的,教师往往只传授查找与阅读文献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没有让学生实际动手去搜索。因此,不能快速有效的搜索到相应文献,选题找不到切入点,研究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等问题会相继出现。另外,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进而对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忽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一般是被动接受,较少主动探究与发现知识,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分析原因,其一是课堂上缺少探索、讨论与争辩的氛围。其二是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容易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思考的意识,学生的思维逐渐被固化。比如,文献阅读时,学生不能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也很少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灵活性不足。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传统的讲授法,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进行笔记记录,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也不那么准确,教师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授课形式的多元性与灵活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实践教学是根据知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与作用,并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实现技能迁移、能力提升的关键性课程,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该课程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一)文献检索与阅读,确定研究课题

文献资源的检索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否快速有效的检索到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是心理学研究开展的基础。在开课之初,授课教师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课题研究小组(每组约4-6人)。各小组按照各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搜集查找、浏览、略读、整理、筛选和精读文献,并完成课题的提出。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了有效分工与合作,其中,两人负责查找搜集中外文献,两人对文献进行详细阅读,一人进行汇总整理。最后,经过小组讨论进行研究题目与方案的确定。

在文献查找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学生掌握了搜索文献的技巧与方法,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与效率;在文献阅读方面,原来对英文文献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不但能理解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研究课题选定过程中,学生从文献选题的切入点、研究设计的独特与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与思考,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设计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式学习主要是通过表达、争辩、倾听、讨论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是认知与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首先,各小组成员先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及依据,包括问题提出、研究假设、被试选择,研究方法等,每个成员认真倾听同学的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小组内讨论,确定出最优的方案作为本组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整理完成开题报告初稿。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间进行交流,互相探讨借鉴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再对本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最后,撰写开题报告。

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机会,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也会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心理科学进行研究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交流,开展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要求报告人不仅对所选课题的内容熟记于心,了解所选题目的相关内容,也需要具有较清晰的思路以及一定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本次开题汇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综述、问题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过程等。每组按抽签顺序进行汇报,根据每组的报告,教师从选题,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评分与提问,之后会针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提出修改方案。开题汇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通过开题报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也能较准确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程度。

四、结语

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使学生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培养其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与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对该课程有如下探索: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使其具有初步的心理学研究能力;教学方法要多元灵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心理科学研究,继而在心理学领域进行耕耘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军.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40-141.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53-56.

作者:孙岩 徐真真 刘文 沈悦 杨丽珠

上一篇:民法典研究论文下一篇:天疱疮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