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民族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跨文化研究,这种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比较研究中研究等值的确定。要有效而合理地进行民族心理学研究、进行民族族体间的跨文化研究,就必须首先确定这种研究与比较赖以开展的基础,亦即在方法论上对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或跨文化研究的等值予以确定,搭建一个研究不同民族的等值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民族心理的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困境及出路

【摘 要】文章对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面临的困境进行了阐述,指出要成功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融合多元方法,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中质与量的整合;加强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注重对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增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困境;出路

【作 者】张进辅,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民族教育和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400715;植凤英,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在读博士生。贵阳,550001

On the Dilemma and Way out of 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

Zhi Fengying,Zhang Jinfu

Key words:ethnic psychological researchdilemmaway out

一、引言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在德国兴起。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在其心理学研究的最后二十年,写就了十卷本巨著《民族心理学》,他以语言、艺术、神话、道德、法律、宗教、社会风俗习惯作为实例,研究民族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详细论述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该书的出版问世,使民族心理学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受到重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心理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发展。现在,中国民族心理的研究对象已扩大到国内56个民族,研究的课题也相当广泛,主要有:各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比较研究、各民族的个性比较研究、各民族儿童及青少年品德形成的比较研究、民族社会心理的比较研究、民族心理卫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的基本理论研究①、民族心理与西部大开发关系、民族心理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②等等。总的看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在民族心理学研究方面无懈可击。实际上,随着民族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研究的局限性也愈益凸显,以至于陷入一定困境。

二、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困境

(一)方法论上存在不能忽视的缺陷

一门真正的科学和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都有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所谓方法论“指的是关于研究过程的哲学,其中包括作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还包括研究者用来解释资料、引出结论的标准或准则③。”方法论既包括具体的方法和技术的采用,同时也包括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立场。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被试的选择、条件的控制、材料的分析和数据的统计等。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民族心理学始终无法逃避的矛盾是究竟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对民族心理进行研究,而一些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人们的质疑也多是由于其所采用的方法问题。概括而言,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存在的方法论缺陷主要有:

1.对质的研究的忽视

质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定性研究有一定的区别。国内的定性研究大都没有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而质的研究却十分强调研究者早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的结果后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辩、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经验总结④。民族心理学,从其诞生之日便具有质的研究传统。心理学的鼻祖冯特(W.Wundt)早在1862年就认为心理学应是两个基本领域即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民族心灵”的研究不能通过实验室研究来获得,而是通过历史文化产品分析来获得⑤。他指出:“在实验法无能为力的地方,幸而还有另外一种对心理学具有客观价值的辅助手段可供利用。这些辅助手段就是心理的集体生活的某些产物,这些产物可以使我们推断出一定的心理动机。属于这些产物的,主要是语言、神话和风俗⑥”。冯特的历史文化产品分析实际就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是档案文献法、语言分析法、口语记录法以及民族志法的综合。之后,随着主流心理学对“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质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界渐受冷落,受西方民族心理研究范式的影响,国内心理学界也较少采纳质的研究范式。目前,国内民族心理研究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心理学界的研究,一条是民族学界的研究。在心理学方面,侧重于微观探讨,方法论上注重实证性的量化研究;在民族学方面,主要侧重的是思辩性的定性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资料来源于已有的文字资料,多数并未深入实际的研究现场,为此,熊锡元先生曾倡导要使用实地调查法进行民族心理的研究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质的研究在我国民族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未受到真正的重视。

2.定量研究的操作化缺陷

定量研究是我国民族心理学,尤其是个体民族心理研究的主导研究范式。由于定量研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加上民族心理学研究特点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种研究范式存在有许多的操作化缺陷。主要表现有:(1)采用未经过实地考察编制出的或直接采用国外编制的心理测验和量表来进行民族心理的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方面的偏差甚至偏见⑧,表现在:严重忽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或考虑了文化因素,但仅做背景变量,没有考虑民族文化对心理的深层影响;歧视性的文化偏见,对少数民族缺乏客观的评价和认识等。(2)定量研究提倡客位研究,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种主客关系,研究者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远离被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保持距离,以避免主观价值的涉入,把研究对象作为客体进行价值中立的说明和控制。因此,定量研究常会导致文化的中心主义,单调呆板、以偏概全等缺陷⑨。(3)研究的取样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在民族心理的研究中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由于少数民族普遍存在的语言、文化理解及研究地域的限制等问题,使得民族心理研究的取样比较困难,很多研究者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常常采取的是方便取样,这样选取的样本很难具有代表性,故也难以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结论。研究取样的困难还导致我国民族心理研究对象的不平衡,多数研究以较易取样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一般少数民族公众的研究极为匮缺,无形中缩小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所得研究结论常常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民族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模糊不清

关于民族心理学属于什么,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应该研究什么内容?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民族心理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孙玉兰、徐玉良认为,民族心理学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心理学科。它既要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又要以心理学的某些方法为研究手段,还要以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的材料为参照⑩。他们的观点强调民族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科范畴。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民族学者开始涉足民族心理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民族心理学虽然偏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其研究对象又是以民族为基础,因此民族心理学应该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目前,这种学科之争开始趋向缓和,现在一个更常见的提法是:民族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集民族学和心理学为一身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11]。但对学科的性质问题,至今未有定论。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但关于具体的研究内容,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探讨最受瞩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心理作了研究。如戴桂斌认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性格与能力)和民族心态(如民族朴素的社会信念、价值观念及民族情趣等)两个部分组成。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可将民族心理分为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组成部分。张世富认为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气质等,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并认为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①。徐黎丽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心理产生发展的生理基础[11]。尹可丽提出族群社会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只有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社会心理层面,才能使研究者真正考虑某一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及其现实生活条件下的心理[12]。

张进辅则针对西南民族心理研究提出民族心理结构可分成民族心理导向系统、民族心理动力系统和民族心理功能系统三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民族心理导向系统包括民族价值观、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民族心理动力系统:包括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自我意识、民族社会压力与应对等;民族心理功能系统:包括民族人格、民族能力、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健康等②。

总的来说,民族心理学研究在不断地走向深入,但其学科定位并不明确,民族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等都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解和民族心理学的深入发展。笔者认为,对于民族心理学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民族心理学”是否等同于“少数民族心理学”?“民族”的含义很广,在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著作中,“民族”被解释为种族共同体,如阿拉伯民族、日耳曼民族,更有广泛的“民族”含义是指政治独立体即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如中华民族等。因此,如果从广泛的民族含义而言,民族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似乎还应包括中华民族人格、中华民族价值观等的研究而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民族心理。

(三)综合性研究人才极度匮缺

综合性研究人才的匮缺是制约民族心理学发展的瓶颈。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兼具有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广博知识,一些心理学者由于研究思路的限制,加上缺乏广博的民族文化知识常常很难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做到游仞有余,而一些民族学者由于缺乏深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指导,又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民族心理的研究,这从我国目前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便可见一斑。据万明钢等对2000-2005年发表在国内期刊关于民族心理的182篇研究论文进行的文献计量分析显示,这六年中。少数民族心理研究论文总体数量较少,以心理学9种期刊为例,不到6年发文总量的1%,且研究主题非常分散,作者也分散,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较少,对理论问题关注不足;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6年中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不足10人,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群体和稳定的研究领域,学术积累也远远不够[13]。

我国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匮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学科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缺乏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从而导致研究者知识结构单一是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匮缺的客观原因。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匮缺的主观因素很多,影响也更大。首先,少数民族心理的研究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文化的足够了解,许多学生或研究者对少数民族存在有“刻板印象”,在他们眼里,少数民族的代名词就是“贫穷和落后”,缺乏对“民族心理”的深入了解和科学认识,因而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缺乏兴趣。其次,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投入大、要求高、难度高的工作,这让不少的研究者望而却步。另外,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耗时多,研究成果出来比较慢也是影响人们从事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原因。受“研究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一些学者更乐于做一些方便、快捷、出成果快的研究。另外,现在研究生的学习常常与“找一个好工作”相联系,而民族心理方向的学生在就业上似乎不占上风。总之,诸多原因使得民族心理的研究队伍一直是势单力薄,尤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队伍中,常常处于一种被冷落的边缘状态。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困境的出路

要成功地走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困境,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融合多元方法,加强质与量的整合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可能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应立足于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研究实际,采用多方法多特质的研究手段。

在研究范式上,应重视质的研究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加强质与量的有效整合。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研究设计上的整合,指研究者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要善于混合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层面对同一研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立场上的整合,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不时反省自己的研究角色,调整好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与立场。在质的研究阶段,研究者应持主位研究立场,深入对象的文化生活空间,站在研究对象的立场上来研究、分析民族或民族心理。在量的研究阶段,则应注意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站在中立的、客观的研究者的立场上研究、分析其民族心理。当然,把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因此研究者持主位研究立场,还是持客位研究立场、主位-客位综合方式,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课题的性质要求⑨;研究资料分析上的整合。一项民族心理研究中同时存在有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时,可以同时收集到不同类型的原始资料,在分析资料时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有关结果进行分析。

在研究具体方法上,可灵活采用历史文献研究、蹲点实地考察、田野工作研究、典型个案分析、较大规模问卷调查、参与观察、实验、作品分析、实物收集或音影设备记录、多元统计等方法,对民族心理的多种组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特别注重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参与观察和田野研究,以得出最直观真实的资料。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思辩和实证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群体与个案相结合、横断与纵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强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在任何学科的发展中,理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发挥组织与联系功能。当某一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研究结果或材料大量堆积时,就需要用理论对之加以整合、组织。(2)发挥预见功能。理论是预见科学知识增长、事物发展和进一步研究及可能研究结果的基础,可以说,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的理论预见或假设和对预见或假设的不断验证来实现的。从整个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人们提出理论假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对事物发展作出预测,然后用各种方法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以此循环。(3)理论研究与具体问题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理论研究需要具体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材料或素材,另一方面具体研究的成果又需要理论研究去整合[14]。

目前,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还相当薄弱,对我国民族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现实中存在的民族心理现象等都未能做出较完满的理论解释,实证研究也多以国外的民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但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的实情与国外不同,因此,我国各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与西方国家也存在有差异,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要科学回答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高民族心理学的水平和质量,必须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注重对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探讨,加强我国民族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三)注重对综合性民族心理研究人才的培养

在心理学的民族心理研究阵营可增设有关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的课程,深化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激发研究者对民族心理研究的兴趣,使之掌握一些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并能有效地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从而可以游仞有余地从事民族心理的研究。反之,出身于民族学的民族心理学研究者也应加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学习,提高其民族心理研究的深度和可靠度,尽可能减少由于研究者出身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研究偏差。

(四)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它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中,经济和社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各民族、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不断接触、互相影响,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如果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能有助于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就更谈不上发展。因此,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应立足于我国民族的实际,在充分了解各民族历史演变、经济生活现状、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15]。特别注意从民族发展的实际需要,去研究民族的深层、隐性问题,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的深层、内在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张世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57-61

②张进辅.关于西南民族心理研究的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74-78

③[美]贝利煮、许真译,现代社会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5

④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⑤秦金亮,李忠康.论质化研究兴起的社会科学背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3):19-25

⑥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

⑦熊锡元.要加强民族心理的调查与研究———<民族心理调查与研究:基诺族>序[J],民族理论研究,1992(3).

⑧孙东方,常永才.民族心理研究中文化偏差的克服:向文化人类学借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8-12

⑨韩忠太.论心理人类学研究中的主位方式与客位方式[J],云南社会科学,2006,(3):83-87

⑩孙玉兰,徐玉良.民族心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2

[11]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2002,(6):95-103

[12]尹可丽.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J].贵州民族究,2006,26(4):85-89

[13]万明钢,赵国军,杨俊龙.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2000-2005.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85-191

[14]李炳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99

[15]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9

〔责任编辑:陈家柳〕

作者:植凤英 张进辅

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2:

民族心理学跨文化研究及其等值确定

【摘 要】民族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跨文化研究,这种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比较研究中研究等值的确定。要有效而合理地进行民族心理学研究、进行民族族体间的跨文化研究,就必须首先确定这种研究与比较赖以开展的基础,亦即在方法论上对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或跨文化研究的等值予以确定,搭建一个研究不同民族的等值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民族心理的研究。本文从跨文化研究出发,介绍了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以及研究中的功能等值、概念等值、语言等值以及公制等值四方面等值的确定,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跨文化研究中研究等值确定的重视。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值;确定

【作 者】李静,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兰州,730020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the Definition of Its Equivalence

Li Jing

Key words:national psychology;cross-culture;research on equivalence;define

跨文化研究亦称为比较研究,应该就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方法论。民族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要求研究者必须对民族心理现象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一、民族心理学跨文化研究观

几乎在所有的科学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着比较的方法。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比较方法的运用尤为广泛。“这与民族学的学术传统及其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学自产生之初就是以异己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这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传统。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逐步扩大,但这一学术传统仍基本保留至今。民族学者在观察异己社会文化时有意无意地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相比较。研究者面对异己社会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而对这些多种多样的异己社会文化的认识,理所当然地要使用比较方法”。

以民族共同体心理及其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心理学当然须使用民族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与传统方法。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独立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生物学的差异等。这样,我们在研究民族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时,在对民族共同体及其相互之间表现在心理方面的相同或相异点进行研究时,跨文化的比较就具有了方法论上的特殊意义了。

跨文化比较研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研究途径,或专门的研究原则,因此,在运用跨文化比较来分析、研究民族心理时,就可以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对自己所关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要求研究者在运用各种方法或技术进行民族心理研究时,要把被研究者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对此进行比较研究。人类的行为除去受本能方面因素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对于民族心理学研究而言,无论西方还是亚洲的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研究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大部分要先研究异民族、异文化。民族学是一门比较的学科,民族心理学更是比较的学科。民族学家不只研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同样,民族心理学家也是如此,他们关心的是不同民族共同体心理研究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文化究竟在民族共同体心理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民族文化所折射的不同民族的心理模式如何塑造了不同民族的人格和行为模式等,这是民族心理学家的研究目的。

正如L.A.怀特所说,“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类行为,只能根据他们自己的文化来解释。”必须“用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最远的范围,以区分哪些东西来源于人类本性,哪些东西来源于特定的人类群体和特定的时间空间。”

因而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跨文化比较观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亦即当我们研究一种陌生的民族及其文化现象时,应当从该民族族体内部以及文化内部的逻辑上去理解它、解释它,而不仅仅从观察者或研究者本身的文化逻辑去衡量它,不能用受到研究者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去建构各民族的行为人格与经验的理论与概念。

一般而言,凡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所作的比较研究,都可以称为跨文化研究。“在早期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中,有时会将全世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这就是泛文化比较(cross-culture comparison),这种比较方法现在很少用了。”但是目前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所做的跨文化研究,也尽可能地采取较多的文化样本,以便做有意义的统计处理。研究者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都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或行为特征作为研究的变量,以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

台湾学者李亦园先生对跨文化比较方法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论述:“(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基本前提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这一前提并非仅仅是由于人类学家着眼于全人类不管是原始或文明的文化之偏好,而是有其理论上的重要意义”李亦园以心理人类学家怀廷(J.W.M.Whiting)常用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比较研究的意义和层次,尤其是对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图反映了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不同层次。早期的这种比较是美国心理学家西尔斯(Robert Sears)对美国Kansas城婴儿哺乳期喂奶问题的研究。有的婴儿成长之后心理困扰很高,他研究的是美国白人,研究期间是一年之内,这两个因素要特别注意。喂母奶,假如是2~3个月,情绪困扰比一、两个星期都要高,喂到12个月,他的情绪不安比2~3个月时还要高。这图表上边的实线部分是白种人喂奶在12个月的结果。喂奶越久,情绪困扰就越高,这个研究是长久观察得出来的,是肯定的。但是,这个理论被人类学家拿来和全世界很多不同民族做比较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图中后面虚线是民族数,前面的实线是婴儿的个例。用82个民族做比较,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有的民族把喂奶时间延长到2~3年。

在西方民族,喂奶时间长到12个月是很少的,可是我们中国的北方很多地方有到5岁还吃祖母的干奶的,所以,不同民族延长喂乳时间是不一样的。把很多民族引进之后,结果完全不一样。有些民族喂奶到18个月,困扰因素依然很高,但也有喂奶喂到6个月时,那条曲线就很快地落下来。因此,用民族比较时,结论反而是喂奶时间越长,情绪困扰越小。这样一个研究说明,从一个民族得到的材料和很多民族加在一起得到的材料,对解释人类行为很不一样。

这是比较研究中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我们全中国有56个民族,如果同仁们做这种调查将是很有益的。这种喂奶期的调查在我们56个民族中到底有多大差异,至今还不清楚。大概这种“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的材料大半是人们不搜集的,但在研究心理人格这派的人来看就很重要,因为他们认为早期育婴的情形与未来的人格形成过程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跟神的观念也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上述研究,李亦园认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免去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局限,同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广泛的人类行为的幅度(range)。由此可见,跨文化比较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树立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比较观应该是从事民族心理学研究者的基本态度。

二、民族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跨文化研究对于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而言,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民族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在中国各民族中对已有的西方心理学理论、民族心理学理论及民族学理论进行检验,在我国文化背景中进行修正和拓展,从而为民族心理学、民族学及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做出成绩。

如瑞士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认为,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研究是生物因素决定的,还是文化差异决定的,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广泛的跨文化研究;同时,关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究竟有没有普遍性、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等这些问题均需要在本土进行验证性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就这些问题在一些少数民族儿童中做了许多跨文化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这些研究对于完善皮亚杰理论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

同时这些验证性研究也提出了有创建的理论,丰富并发展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理论。

在我国一些民族特殊地理文化环境中的儿童,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作为普遍性而提出的相同阶段呢?特别是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发展了“恋母情结”呢?

另外,在我国一些民族中表现出成年期的攻击性行为,如有人曾说,西北地区生活的民族大多强悍、豪放、率真,同时又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在西北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中可略见一般,许多民族都是在连年的争战中发展变迁的。而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则大多表现出的是温和、安逸,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曾有一位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大学生在谈到目前的民族关系及一些国家与民族中的恐怖主义表现时对笔者说:“我感觉我们南方的少数民族就不好斗,生活也较为平和、自然;而来到北方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就表现出情绪外露、好斗,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我们也有了解,这是为什么?”

像诸如此类的在一些民族中表现出的较为外显的攻击性行为,而在另外一些民族中则表现不明显;儿童期的教养方式与民族成员的人格类型等这样一些民族心理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跨文化的研究。除了验证性研究外,还应该有更多的开创性、特色性研究。

(二)跨文化比较有助于增加研究变量的范围

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依据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可以扩充与增加研究变量的范围,使之大大超过在任何一个单一民族研究中所得到的变量。这样的研究就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也会减少偏颇。可以认为,跨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对民族心理进行多元研究,扩充研究视野与思路。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环境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假设仅在汉族中进行研究,大多数研究会仅得出教育条件的差异这一变量。可是,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环境的差异是巨大且丰富的。这样,研究者可以发现更多的差异变量,如生活习俗、教养方式、社会发展水平、教育条件、自然环境等等。

通过这些变量的确定,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影响儿童发展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因素。

对于妇女社会化程度的研究,如只在汉族中研究,我们就只能得出地区、家庭、生活条件等这些带有普遍性的差异变量。如果将此研究放置于我国众多的民族,尤其是放置于我们所处的西北少数民族中进行研究,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变量就会大大增加,会涉及到民族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及民风民俗等特异性变量。

可以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为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自然场所和丰富的环境变量,而这些变量在实验室中是无法得到的。这些变量又是民族心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变量。

三、民族心理学研究等值的确定

要有效而合理地进行民族心理学研究、进行民族族体间的跨文化研究,就必须首先确定这种研究与比较赖以开展的基础,亦即在方法论上对可以进行对比研究或跨文化研究的等值予以确定,搭建一个研究不同民族的等值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民族心理的研究,而这也正是我们在进行民族学与民族心理学研究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根据美国跨文化人类学家马尔塞拉等人的研究,我们认为他们提出的四个研究等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进行民族心理学以及其他跨文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在《跨文化心理学》一书中,马尔塞拉等人提出了四个研究等值,值得借鉴。

1.功能等值的确定

功能等值是属于人类学的一个概念,它是研究并理解由跨文化研究者贝里所论述的非位与本位区别的基础。功能等值的设定可以追溯到戈德施米特,他要在文化层次比较风俗的功能而不是比较风俗本身。例如,一种泛文化的风俗是某种宗教仪式,但是,如果不加思索地认为,宗教仪式是某种根据,以此才对群体和个人进行比较,那么就会得出片面而无效的结论。

例如,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种文化中,宗教仪式是作为神祗崇拜的集中表现和最高形式起作用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类似的仪式可能只是作为诸如结婚、或社会地位改变的例行庆祝仪式而起作用。可以想见,一种文化中的宗教仪式可以具有宇宙论或占星术一样的功能,而在另一种文化中,这种仪式则会被一两个旁观者理所当然地解释为“宗教”。正如普齐沃尔斯基和托恩生动地描述的那样,“对于特定的观察来说,打嗝就是打嗝,裙带关系就是裙带关系。但是在一个推理的结构中,打嗝就成了‘凌辱’或‘赞美’,裙带关系就成了‘腐败’或‘责任’。”

功能等值的确定可以说是进行跨文化、进行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是研究中所不可忽视的。

2.概念等值的确定

功能的等值通常是以宏观的、全文化的层次来看的,概念的等值强调意义的有无,即个体所接触的具体的刺激,如测验的项目、某些词汇、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性质等等。弗里达和加霍达以及其他人怀疑,没有人能提出一种真正的文化公平测验(这种测验的项目必须使每个人要么完全熟悉要么完全生疏)。当我们考虑到,在跨文化研究中所运用的一切刺激因素,测验其他因变量,以及大部分“被熟练运用的”自变量时,大概会对这种悲观主义情绪抱有同感。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人们称一些研究为“比较社会心理学”,并广泛应用于很合意的各种文化中。

这些研究很相似,通常都遵循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怎样才能概括出诸如专制主义或归属需要这样的社会心理学概念;

第二、通过建立人工实验室实验之后,模仿全部重要细节;

第三、在文化框架和人类学现实(例如“中国文化”是专制主义,“墨西哥文化”是归属文化)的背景下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作出结论,并且据此确定实验结果所指出的方向,从而抛弃那些无价值的假设。

在很多这类的研究中,人们很少能从当时表现出来的全部文化观点出发,注意到实验中概念的等值问题。第一个提出概念等值观念的西尔斯(1961)坚信,如果没有附加的背景材料的帮助,很难在既定的框架中解释观察到的行为。

关于概念等值问题,可用假设的问卷项目为例加以简单说明。

假设我们想询问一个人是否吸烟,以此来确定他的态度或人格面貌。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根据统计,肯定的回答表明,这个人受到较少教育并且很可能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在许多国家(例如在墨西哥),也许由于花销太大,吸烟在穷人当中并不普遍。然而,由于吸烟可以作为一个人属于上流社会并具有特权的象征,所以在上流社会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吸烟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在这个例子中,吸烟的概念就不是等值的,在它能够作为可比材料以前,必须做某种改变。

3.语言等值的确定

语言等值是概念等值的一个变形,主要包括实验期间采用的调查表,访问、测验和训练中作比较用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形式,在所有等值类型中,语言等值问题自始至终应该为人们所重视。

下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达到翻译的等值,就必须解决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共和党的财政政策构成了可信赖的大商业的支柱”这句话在美国完全可能被理解为一种或多或少的事实陈述。然而,在其他地方,为了进行比较把它翻译过来,就会导致非常不等值的陈述。首先,“共和党的”,“财政政策”,“商业”和“支柱”这几个概念是在文化上独特而又同型的。为了在别处较为等值地使用它,对应的翻译会导致这样的陈述:“政府确定的稳健而节俭的财政政策是可尊敬的稳定的公司的基础,”然而,不应该假定,一个人的文化感受能使材料成为等值的,并据此直观地常识性地去翻译语言上等值的词,短语和句子,只有通过诸如反译这样的程序才有理由确信已经建立了等值。

尤其是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民族心理学研究中,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语言,有时即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可见语言的等值是一个重要问题。在研究中应使用反问、反译等方法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核验,以确定语言等值的确立。

4.公制等值的确定

在民族心理学中,涉及不同民族跨文化研究的很大一部分是以使用测验以及其它产生数字资料的相对标准化的程序为基础的。这些资料通常是一些得分,通过使用等距量表,把某人放到一个假设的连续变量(例如智力)中去测量。这样,来自A文化的儿童在Z测验上可能达到X水平,而来自B文化的儿童在同一测验上可能达到Y水平。如果不能证明这些分数水平在公制上是等值的,那么任何资料中获得的比较结果都可能不准确,都会得出一系列不可比较的分数。

正如普尔丁嘉指出的,与上述例子相关,对A文化和B文化的分数差别有三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这些差别是真实的和绝对的,大致反映了品质(如智力)的遗传差异。

第二、定性的测验测出了假定品质的不同方面。

第三、定量的测验测出了某种假定品质的不同方面。

普尔丁嘉进一步指出,要使测验结果能够用于比较,测验必须满足三条要求:

第一、它在功能上必须是等值的,即它测量“不同人群中同样的行为特征”。功能等值的一个条件就是,对于所比较的人来说,一组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矩阵应当表现为同等价值。普尔丁嘉举出杰思里奇建立的程序,认为它就是具备了这个条件的标准测验。

第二、它必须分数等值,意思是它必须在不同人群中定量和定性地测相同的结构。换言之,这些分数(例如测量分数)应当是在其他社会在同样的水平上测量同样的事物。

第三、某些测验是由可以用作独立测量的项目组成的,应该对这些项目作出可行性的分析。当每一项目满足了分数等值的要求时,就能建立起项目的等值。在民族心理学研究中为了真正体现出可比性就必须建立起等距离量表,以证明所得数据及所使用数据在分数水平的公制上是等值的。

注释:

①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②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③R.M .基辛著,《文化社会个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页。

④杨国枢著,《社会及行为的科学研究法》,2001年版,第279页。

⑤⑦⑧李亦园著,“关于人类学的方法论”,《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4页,第205页,第205页。

⑥李亦园,“文化比较方法探究”,《思与言杂志》(台湾),第13卷 ,第五期,第277~289页。

⑨参见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⑩A.J.马尔塞拉、R.G. 撒普、T.J.西勃罗夫斯基主编,远海德林译 ,《跨文化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时蓉华、刘毅编著,《中国民族心理学概论》,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美]贝利著,许真译,《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A.J.马尔塞拉、R.G. 撒普、T.J.西勃罗夫斯基主编,远海德林译,《跨文化心理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R.M .基辛著,《文化社会个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 C.恩伯﹠&M.恩伯著,杜彬彬译,《文化的差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M.E.斯皮罗著,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

〔责任编辑:邵志忠〕

作者:李 静

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 篇3:

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摘要: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模糊界定,难于给研究者提供科学的、明确的研究方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并引入人类学的“族群”概念,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族群社会心理,而不是一般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学研究并非一般心理规律和意义的研究,而是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是在社会实际场景中,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才能完成的研究。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族群;社会心理

收稿日期:2006-05-09。

[作者]尹可丽,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Social Mentality of Ethnic Group: The Study Object of Ethnic Psychology

YIN Ke-li

(Dehong Teachers Colleg,Dehong,Yunan678400,China)

Key words:ethno psychology; study object; ethnic group; social mentality

在中国心理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虽然起始不晚,但从1919年陈大齐发表《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至今80多年过去了,我国民族心理学仍处于初建阶段。从基础理论的探讨来看,目前学者们还在探讨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方法、意义等最基本的问题,从具体的研究来看,多数研究报告为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尚不完善,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对有志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虽然我国多民族的共存共发展给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沃土,但民族心理学理论发展的滞后,难于给他们提供科学的研究方向以避免低水平的研究。因而,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等基本问题的探讨仍然有必要,而且是其发展的关键。

一、透视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人们一致认为,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民族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因而民族学研究者将民族心理学视为民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研究者也将其归属于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同的学科所属使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颇为不同。

民族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曾将重心放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上,他们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释,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这一时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这两个概念的分辩与讨论,也成为热门话题。近年来由于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民族研究者已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对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已无异议,但对民族心理的具体解释却各不相同。比如,李静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诠释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群体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及其历程,与民族有关的心理问题及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体其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各个民族心理规律的揭示,对其心理模式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等的研究,进而研究各民族相同或相异的心理模式及其发展演变[1]。而徐黎丽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心理产生发展的生理基础[2](P100)

相较民族学界的解释,张世富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解释更具有心理学意味。他认为:“民族心理学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研究不同文化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下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3](P3),各民族的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性格、能力、自我意识和民族的社会心理等基本内容[3](P6)。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4](P58)。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是由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认知、思维、气质、性格等;民族心理状态包括民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民族自我意识则包括民族认同、自豪感、自信心等[5](P27)

上述对研究对象界定的差异,在实际研究中表现为:“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2](P97)然而,民族学研究者的宏观性研究与心理学研究者的微观性研究并不存在一种的相互补充关系,它们独自为阵,并不能实现民族心理学的完善建构及发展。

2、研究对象的剖析——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者们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可以看到以往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

其一,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层面。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等,是个体心理的研究内容。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6](P11)。仅只在各种心理现象前加上“民族”二字,只能表明研究样本具有“民族”这一属性(这一属性在我国还特指“少数民族”),说明民族心理学是对某一或某几个、甚至是所有人们现在能确定的民族的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的研究,即对民族的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如前所述,一些研究者就明显把民族心理学划为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意志等等。

其二,社会心理层面。将社会心理层面的心理现象作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并不多。张世富在其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社会心理也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2005年,他指出, 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气质等,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我国的学者大多持这一看法,即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特别要研究那些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民族心理现象,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心理学所特有的价值。民族内部存在着众多的群体,如根据年龄、性别、血亲、职业、宗教、阶级或阶层、文化等特点构成的群体,除了具有本民族的共同心理,还具有该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内部各个群体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4](58)

王昕亮对1997年到2002年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计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人格特质占19.8%,儿童智力占9.9%,学习心理8.0%,心理健康30.2%,双语教育18.5%,社会心理8.0%,其它内容(包括心理测量、审美心理、宗教心理、文化心理等等)占5.6%[7](P10)。而在统计的所有研究中学生是被试群体的绝对主体,学生占被试总数的97.2%,其他人群仅占2.8%[7](P13)。所有内容中,仅占8%的社会心理研究,及其97.2%学生被试的数据已明确的说明:当前我国民族心理学在实践中的研究样本单一、内容庞杂,并没有形成该学科的独特的主体研究对象。

上述分析可见,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的界定并不清晰,未能明确的给研究者们指明主要方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其主要内容和重点究竟是通过对民族群体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民族个体的一般心理现象的研究呢?还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社会环境层面上,对各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研究?还是如前文所述,只要是与心理学有关的,挂有“民族”二字,或研究样本是“少数民族”即可?

二、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民族心理学的概念

我国学界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的不清晰,和民族心理学概念的翻译及对概念的定义不明有关。中国的心理学是舶来品,民族心理学也不例外。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是我国学界认为最重要的民族心理学著作。然而,冯特著作的英译名称是“The Element of Folk Psychology”,涉及的内容有原始人、图腾制度、英雄与神的时代、人性的发展。冯特将这些内容的分析看作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张世富曾指出:“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应称作《民俗心理学》,冯特原来称其为Folk psychology 就是民俗心理学,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这一书名虽译的不够准确,但沿用至今不见有什么异议,该书的内容虽以民俗为主,但研究的是民族的、部族的民俗,所以仍属于民族心理学的范畴,故称之为《民族心理学》也不是没根据的”[8](P112)。由于冯特所做的民俗分析是对民族的、部族的民俗分析,所以被我国研究者接受为民族心理学。这显然是需要纠正的观念,国外对民俗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的解释是有明显差异的。最早使用民俗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心理学家Wilhelm Wundt 在1916年认为民俗心理学的目的是在民族学所提供的事实基础上,针对原始人的思想、信仰及行动从事心理学的解释,而近期的学者认为民俗心理学指一种采取当地民众习用之本土性名词、概念及思想的心理学[9](P33) 。从上述我国学者们对民族心理学的解释来看,显然不是指民俗心理学,因而,他们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界定也非民俗心理。既然如此,以冯特的民俗心理研究的体系、理论作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显然是有偏差的。与民族心理学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是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但文化心理学所研究的是文化传统与社会实务如何调节、表现及转变人心[9](P33) 。中国民族心理学并未在实质上与民俗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分开,而是混在一起。如果民族心理学要发展,势必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分开来,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

2、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族群心理与民族心理

族群范畴的心理比民族范畴的心理更准确地反映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庄孔韶在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中认为:族群(ethnic group)是人们在交往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在概念上,族群与民族是有一定区别的。与族群不同,民族(nation 或 nationality)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它一般指那些有自治要求,已被政治疆域化或正在追求政治疆界化的族群,而族群的政治疆界化则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具有共同地域和社会经济联系的族群都会要求政治上的疆界化。而一个散居的、缺乏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族群,也可能去寻找一块地域,创建共同的经济生活,使自己得到政治疆界化,成为一个民族。“族群”可以概称、囊括“民族”,也可以用它来区分民族内部的不同支系,但很难用民族来囊括族群。比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被称为“ethnic Chinese”,但不能统称为“Chinese nation”,否则会引起纷争[10](P339-340)。在我国,对族群与民族的概念并不加以区别,但通过民族识别的56种民族中,汉族就明显没有自治区域的概念,而且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有待识别民族成分的、明显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人群体,如西藏的僵人、云南的苦聪人等等。仅以“民族”范畴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会使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制在已被识别的少数民族上,而忽视许多未被标识民族身份的族群或未获得政治疆界化的族群。以族群心理作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合理,认识这一问题,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是重要的。

(2)族群社会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人具有社会性,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是紧密相连的,个体心理也具有社会性。虽然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沿着个体心理水平与群体心理水平两条路线展开,但应当明确的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不是族群的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而是研究在具体的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影响下的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即社会心理层面的族群心理。

首先,族群的个体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并非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前所述,我国有的学者将民族心理学视为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民族的一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等等。一些研究者虽然没有明显将民族心理学划归普通心理学,但他们对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意志、性格等是何种层次的心理现象并未表明,也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这种不正确或不明确的理解,在现实的实践中已经表现为:不论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管研究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更不谈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科学性,只要是与心理学有关的,凡研究样本的民族属性是少数民族的研究,均被称为民族心理学的范畴的研究。如此,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在所难免。另外,虽然普通心理学为民族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是有区别的,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规定为普通心理研究,会使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降低到为普通心理学提供支持或否定的证据,而丧失其存在的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比如,孤立的研究族群的颜色喜好,可以描述一个或几个族群在颜色认知上的特点,但这种对颜色的喜好特征或差别可能并不来个体心理,更可能来自于社会心理。笔者在对傣族的研究中发现,德宏傣勒每个村寨傣族妇女都属于某个非正式小群体,而每个小群体在缝制传统服装时,会在传统服装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同样颜色、同样款式、同样花纹的衣裙和腰带。这种层面的发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傣族妇女自己和当地人都能看到、意识到这种现象,但她们不能解释的是这种现象发生的心理根源,而表现出避异求同特征的、以村寨为核心的社会取向[11](P17)是这一现象发生的心理根源,这一根源不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规律,而是具有具体性的、情境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无疑要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但作为一种需要把心理与文化、历史和经济等因素一起研究才具有意义的学科来说,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或者说主体不能是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

其次,以族群的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有利于我国民族心理学主体研究对象的形成。Lutz等人认为民族心理学关心的是不同社会文化中的民众如何认识、检视及讨论他们与别人的心理、行为及关系。Shweder指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不同民族或种族在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差异,特别强调心智、自我、身体及情绪等本土性观念[9](P32)。对不同文化和本土性观念的强调,表明了民族心理学研究并非一般心理规律和意义的研究,而是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不是在实验室里能够完成的研究,而要在社会实际场景中,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才能完成的研究。社会心理具有内在性和外观性,内在性的心理过程,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被称为个体水平上的社会个体心理;表现在外的心理现象,如对人的认知、群体认同、爱国感、宗教感、利己、利他等等,被称为群体水平上的群体心理[15](P38)。民族心理学研究族群的社会心理,也就具有了两种水平的研究,一是族群个体水平上的社会个体心理,即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二是族群群体水平上的群体心理,即族群(民族)认同、社会化与人格、社会取向、人际互动、群体规范、组织模式及心理、宗教感、社会适应方式和行为、利他行为等等。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在社会心理层面,才能使研究者真正考虑某一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历史、文化及其现实生活条件下的心理,而避免对族群进行“假”研究,才能更准确的把握社会现实中某一族群的心理发展及变化规律,也必有利于民族心理学研究者找准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从而推进我国民族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加强民族心理学研究.光明日报[N].2003—11—19.

[2]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J],2002,(6).

[3]张世富.民族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03.

[4]张世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5]李尚凯.论民族心理之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1).

[6]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05.

[7]王昕亮.1997-2002: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DB].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

[8]张世富.冯特“民族心理学”体系、理念及本土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10]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07.

[11]尹可丽.傣族的心理与行为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07.

[1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廖建)

作者:尹可丽

上一篇:小学生审美教育论文下一篇: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