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经济学论文

2022-04-19

心理资本,管理学心理学新概念随着校园里秋意渐浓,又一年的招聘季拉开了帷幕。大四生们忙着投简历的时候,常常会盯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在学生们海投简历的招聘网站上,会发布诸如每年度的最佳雇主这样的排行榜,不少同学在这些名单上圈圈画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学研究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学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1: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其关于实践观的论述更是心理学研究者需要不断深化学习的内容。在此背景下,需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心理学

一、前言

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等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足,心理学工作者在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方面不尽如人意。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把实践解释为观念本身的活动形式,人类实践表现为“理性的技巧”,只是抽象地表达了实践的能动方面;费尔巴哈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理论不能解决之问题,实践会帮你解决。在此背景下,不同时期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得到凸显。

二、早期实践观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强调哲学在把握了整个世界之后就要起来反对现象世界,实践只是一种理论批判,不过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在此,马克思的实践观开始显现出其科学的一面。后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先揭示了实践不仅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创造自身的历史;其次是提出实践检验理论的思想: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形式,只有借助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心理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多数心理学家受马克思实践观的影响,认为心理学不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理论层面的非科学学科,而是可以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践来验证心理学理论与假设。

首先,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可以对多个实践有效。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绝非一对一这么简单,理解一个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实践证实,而同一实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要想在心理学界有所建树,就先要求理论合乎逻辑,能通过验证,实践要综合考虑各因素,博采各家之长,使之达到优化效果。

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手段、途径和结果。即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与客体是什么?研究目的如何?研究方法是什么?途径及研究结果等,通过实践形式来解决理论的对立。当然,这一时期的实践观并没有从现实的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没有对实践内涵及决定地位作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上受限制。当然,马克思说:“实践只是一种理论批判”,其实,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必须持怀疑批判的精神,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对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活动的初始形式是感性活动、实践活动,因此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指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解决,离开实践去探讨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将陷入毫无意义的争论。在他看来,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马克思新的理论系统标志着心理认识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为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上开创了正确发展的新道路。例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谢·列·鲁宾斯坦根据马克思关于实践活动的学说提出了意识和活动的辩证统一的理论原则,基本内容在于肯定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人的活动制约着他的意识、心理联系、过程和特性的形成,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过程和特性则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调节作用,而成为他们的完全符合的完成的条件。这个理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起着革命变革的推动作用。

除外,用实践解释观念的视角给心理学研究带来思考。个体的观念就是个体的心理结构,但个体未必清楚它们对心理作用的影响机制,如此看来,心理学要认识“观念的实践观”,才能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理论开展有水平的研究。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认知、理解和承受的局限性。因此很多现象和事实,均值得关注并开展研究。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给心理学研究带来的思考

有影响力研究者的理论建构多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实践情感。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更是如此,它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两大启示:

第一,做学问,理论要扎实。在理解、运用、评论心理学理论之前,先了解不同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论构建,其理论提出的背景、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发现更有价值的学术要点,否则还是会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开展精细、深入的研究。这就好比刻在海格特的马克思公墓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一样,只有结合研究者的人生道路及自己的经验,才能将心理学的学术性与思想性、公度性与个性的关系把握到位。

第二、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心理学也要发展,发展一个学科需要后辈不断努力,要求心理学研究者有骨气、有底气,从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出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如既往的努力,要在心理学领域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变得更强!

五、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深化了心理学学科建设的认识与理解,让心理学研究者充分认识到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思维水平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实践观的学习,让我们在行动、实践与思想上均有大成长。它指导我们今后一定要加强专业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对人、事、物保持怀疑批判的精神,用批判性思维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用自己头脑思考问题,做真正有水平的心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45.

[2]赵璧如.马克思关于实践活动的学说和心理学.心理学探新,1983.

[3]谢·列·鲁宾斯坦.在苏联心理学史中意识和活动的问题、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道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262.

作者:詹 伟

心理学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2:

心理资本,积极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管理学心理学新概念

随着校园里秋意渐浓,又一年的招聘季拉开了帷幕。大四生们忙着投简历的时候,常常会盯着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在学生们海投简历的招聘网站上,会发布诸如每年度的最佳雇主这样的排行榜,不少同学在这些名单上圈圈画画。这里,我想谈谈这些与企业相关的排名,比如最令人敬仰的企业、最佳工作场所、最佳雇主,反映出另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在企业管理学中,重视财力、物力、技术、市场、利润之外,越来越重视人的力量。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专家的研究中,对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了很多的讨论和分析,2005年,国际管理协会的主席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和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观点为思考框架,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他主张的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个方面。

心理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有什么不同?可以这样来解释:人力资本就是what yow know。如果你有拥有某种技能,企业会雇用你;如果你有某种知识和理念,那么你对企业来讲是有价值的。社会资本讲的是你认识谁、有什么关系网络、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子,也就是人脉。心理资本讲的是who you are,你是谁。你是有自信力量的人吗?你是充满希望和乐观的人吗?你是面对压力和竞争面对种种挫折和困境却有很强的反弹能力的人吗?

虽然,心理资本的概念是从管理学出发提出的,但是跟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20 世纪以来,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对积极心理现象,如复原力、原谅、感恩、道德性的情感成分以及主观幸福感的系统研究。一项有5000 多人通过网络参与的研究发现,希望、热情、感恩、爱、好奇心等是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的。在心理资本中关注的自信、乐观、希望和坚韧性,正符合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发现。

拥有积极心理资源也就是拥有了良好的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具有更多的“潜在性”,但是它们是可以测量、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有良好的心理资本的员工会取得更加有效的业绩,会让团队有更好地发展,所以企业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资本。

大学四年,是大学生在知识、沟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成长期,很多的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理合理应对,也是提升心理资本的积累期。测试心理资本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资本优点的强弱、分布情况,并且在大学及以后的职场中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显著优点。

作者:肖晶

心理学研究经济学论文 篇3:

问题本身可能就是答案

有些人天生就是“列表狂”。我甚至认识一个做每件事之前都要“做一个列表”的人,一旦完成任务后,他可以立即在列表上划掉这个事项。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被一个清单或朗朗上口的缩写所“迷惑”,这会让我们逐渐远离批判性思维。我们的大脑喜欢列表,因为它使工作不至于太辛苦,因为我们自认为列表把繁重的工作都做了。

丹尼尔·卡内曼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并因进行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人类的大脑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

一个是我们的“快脑”,“快脑”就类似于汽车的自动驾驶仪或人们的潜意识;另一个是我们的“慢脑”,它负责分析信息、评估数据,并考虑出解决方案。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很难触发“慢脑”的思维,即使我们往往更应该使用“慢脑”。这就是为什么列表或步骤图并不能产生作用的原因——他们只能将问题引导到“快脑”的思维上去。经过十多年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我们发现,进行有效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这是因为正确的问题可以触发“慢脑”。然而,我们问的很多问题并不够“好”,因为它们“飘浮”在“慢脑”的上空,仅允许使用“快脑”进行反应。

每个大脑都是一个可搜索的数据库,用于存储信息、查找和检索答案、解决问题。但由大脑产生的答案取决于所问问题的质量。好的问题可以使大脑的搜索更加深入,并将过去的感情或表层思维(“快脑”)转化成创造性解决方案(“慢脑”)。在商业世界里,个人和组织必须问出好问题以触发“慢脑”,用积极思维影响事件发展方向。不幸的是,大多数成年人的大脑已经抑制了内心里的那个会问问题的自己。所以,我们虽然可以接纳感性思维和表面现象,却无法挖掘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与很多人看汽车的体会类似。从表面上看,汽车呈现出来的是机身、窗户和轮子的程式化组合,打开引擎盖后才会看到引擎。但如果你了解到汽车是由机械零件、电气网络和化学反应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系统组成的复杂机械体后,会更加安全和高效能地驾驶汽车。同理,当你的公司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同样的问题时,你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公司内部相互关联的各个子系统,用特定问题触发“慢脑”,分析信息、评估数据,并考虑出解决方案,最后将这些方案转化为实践。每次实践都可以帮助管理者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局面,这种暂时改变视角的“间隔”阶段会让你的大脑重新生成好的问题,并找到成熟的答案:

尽力理解整体情况。尽量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狭窄的视角只会让你离事实越来越远。

打破思维定势。能够对所发生事情提出问题,并挑战所有假设。主观臆断、带着偏见找答案、为问题设限等做法,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

了解其他潜在因素。通常,引发问题出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原因,所以,单纯地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有可能会引发其他问题。

深入思考。尖锐地提出那些一开始就会让人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会带来可以真正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成熟答案。    责编/王奇

本文来源于美国《Training Magazine》

美国《Training Magazine》中国唯一官方合作伙伴——阖兢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供稿(www.leadin-group.com)

作者:迈克尔·沃恩

上一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蒙古族语言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