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理论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基本理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投资环境的分类、特征及理论基础切入,旨在呈现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研究现状。随着各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新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价研究中。

第一篇:基本理论论文范文

会计记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一、会计记录内涵的分析

(一)记录《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记录的解释是:(I)动词。把听到的活或发生的事写下来。(2)名词。当场记录下来的材料。(3)名词。做记录的人。也作纪录。(4)同“纪录(1)”。名词。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同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等领域的记录无时无处不在,记录成为人们为已经完成的活动或取得的结果的客观证据。从远古时代陶器、石器上的简单绘画,到如今丰富多彩的写实绘画;从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到现代的多种文字,都是人们为了记录自己的活动、发现、思想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而发明的,这些记录记述了人们的生活,总结了人们的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程磊,2003)。当今,各行各业均离不开记录,纸笔墨砚时代重视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并未过时,信息化时代强调的“好电脑也要勤备份”又呼之欲出,记录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基础之一。

(二)会计记录纵观诸多会计理论教材或著作,鲜见将会计记录理论作为单独的一章进行研究,也许是人们认为会计记录属于基础会计学所关注的内容。而查阅众多基础会计学教科书,发现绝大多数作者是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混在一起进行阐述的。事实虽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工作在时间上依次继起、并相互作用,但它们毕竟属于不同的会计工作,不能混在一起进行描述。会计理论著作和教材应该将会计记录作为单独一章进行研究,并在其他章节分别研究会计确认、计量、报告。

其实,研究会计记录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葛家澍(2006)就引用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1977)和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1933)的论述指出: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根据考古资料,会计(记录)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四五千年以前。巴比伦、古埃及、罗马、中国等文明古国对会计(记录)活动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重大的促进影响。

耍研究会计记录理论。首先要对会计记录的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吴水澎(2008)认为:会计记录是指对价值运动过程中,经过确认而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的每项数据,运用预先设计的账户[会汁要素(会计报表要素)的再分类与具体化]和有关文字及余额,按复式汜账的要求在账簿上加以登记。它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子系统——复式簿记系统。,通过会计的记录,既对价值的运动进行详细与具体的描述与量化,又起到了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及加工等方面的作用,只有经过这一程序,会计才能生成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

百度百科(2008)指出:会计记录是各种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及发票、合同、签约等其他原始资料的统称。有时也专指账簿记录。

由上可知,与记录一词类似,会计汜录一词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在手工条件下,孙玉甫(2004)认为:复式记账为会计记录提供了技术方法上的依据,设置会计科日和账户为会计记录准备了应用工具,填制记账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是具体的会计记录工作。

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莲勃发展,人们处理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以及控制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口益提高,信息记录形式和内容也更为丰富,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记录在新时代的产物,它们也成为会计记录理论所要研究的课题。

二、原始记录行为、单式簿记、复式簿记、三式簿记、其他簿记的评价

(一)原始记录行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思想就是人类生产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原始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類生产行为的发生、发展作为前提的,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2)原始记录行为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为了维护生存与发展、对生产生活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是人们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以结绳记事(数)思想为例,它也是在生产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图1是一个典型的印加记数基普,A、B、C、D这4根绳子上打了许多结,其表示的数目写在下方,E绳表示的数是4个数的总和)。

(3)“管理”是人类原始记录行为产生之初的动机,虽然人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管理”概念与内在含义的认识一直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然而,他们又确实是为了安排生产与生活,为使人种得以繁衍下去,而通过采用一定的计量记录方法达到对生产剩余物品的管理目的(郭道扬,1999)。

(4)原始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这一行为不是一种雌纯的会计行为,而是一种与数学、统计学等密切相关的行为,其任务就是登记原始部落成员共同劳动的过程及其成果,以保证产品的平均分配。原始记录行为是会计萌芽状态的表现形式,成为会计的本源,并为单式簿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单式簿记(1)单式簿记建立在朴素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即简单的复制经济业务过程。单式簿记思想是仅反映收入或支出一个方面的思想(在民间只记人欠或欠人的记录),它抓住了经济业务的最主要方面,直接反映,不加以评价,运用这个思想在当时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任务,表现出了彻底的自然主义观点(刘常青,2005;宋京津,2002)。(2)单式簿记方法在应用发展中,从始至终是与簿记制度有机融合为一体的,这是单式簿记具有科学性的本源(郭道扬,2008)。(3)单式簿记的发展和完善,在反映和监督奴隶制及封建制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人类会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未来,为复式簿记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4)在生产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单式簿记完全能够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单式簿记的主要目的不是计量而是控制(陈国辉,2007),内控是单式簿记的重要特征之一。(5)单式簿记存在了数千年,很多企业都采用单式簿记进行核算,甚至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郊区的一些个体企业还在沿用单式记账法记账。以至于一些会计学家在文章中写道,单式簿记对于从事一些简单业务的小企业来说,应该允许其长期存在(宋京津,2002)。(6)单式簿记在应用发展过程中,除了与法律制度建设之间所形成的有机协调关系之外,它和古算术、文字、统计之间也建立了相互促进的协调关系,对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郭道扬,2008)。(7)对单式簿记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贡献的是文明古国,它们的簿记成就奠定了近代与现代会计发展的历史基础(郭道扬。2008)。(8)单式簿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技术方法是不一样的,同一时代并存的单式簿记方法也不止一种,但对经济业务记录的不全面性、不完整性是单式簿记方法所共有的特点。

(三)复式簿记(1)由自然经济形态向商品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促使复式记账起源与发生的根本原因(郭道扬,2008)。(2)复式簿记这个伟大的发明,很难归功于一时一地的任何人(虽然人们一般认为意大利数学家和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Luca Paeioli,也有

学者译为“卢卡·帕乔利”)于1494年在其著作《数学大全》(又名《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第一次系统介绍和论述了复式记账,并尊称他为“现代会计之父”,但复式簿记是否就诞生于意大利,在会计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等人指出:复式簿记凝结了无数人的经验和智慧,是人们经过长期记账实践不断改进方法和技术的结果(葛家澍,2006)。(3)复式簿记作为一种会计记录方法,在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代的会计学家们一般将复式簿记产生之前的会计称为古代会计,而将复式簿记产生之后的会计称为现代会计(徐经长,2002)。德国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歌德认为:它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之一,每个精明的商人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利用它”(吴联生,2001)。德国经济学家松巴特以为:复式簿记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倘若没有复式簿记,历史的进程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吴水澎,2007)。日本著名学者黑泽清在《会计杂志》中发表的《复式簿记源流考》一文也强调:近世复式簿记,固一科学上之伟大建筑。可见,复式簿记作为会汁核算的基本方法,是会计成为科学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條件。(4)复式簿记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言,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属于哪一阶级或哪一国家所专有,而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刘永泽,1994)。(5)复式簿记在每个国家的传播与发展,都是一个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复式簿记体系(刘水泽,1994),促进了复式簿记思想的发展,使复式簿记注定成为会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6)复式簿记的科学原理把组织程序、法制规范、方法技术体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发展了簿记学,使簿记学得以向会计学转变,客观上将簿记学乃至会计学在科学群体中的地位得到提高(郭道扬,2008)。(7)复式簿记所体现出来的对立统一记账规律是永久的(郭道扬,2008),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首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的基本原理。(8)然而,复试簿记并非完美无缺,其本身存在的缺陷主要有(张文贤。2002):恒等方程的封闭性、簿记责任的模糊性、借贷平衡的粉饰性等。

(四)三式簿记日裔美国会计学家伊尻雄治教授提出的三式簿记有“时间三式簿记”(以时间的“未来”作为第三度)和“微分三式簿记”(以收益的导数——“动力”作为第三度,“动力”即收益变化的“差异”)两种。张文贤(2002)对上述两种三式簿记的评价如下:(1)三式簿记试图把未来的情况或收益变化的原因核算出来的设想,为当今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2)三式簿记的创立,为复式簿记与外部相关学科的联接、交流提供了一个接口,增加了复式记账法的兼容性,使复式簿记变为开放式簿记和可扩充式簿记。(3)复式簿记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数量的核算,三式簿记提到的第三度是对资金数量和会计信息在质方面的限定、分析和考核。因此,三式簿记有机地统一了会计核算的量与质的问题。(4)然而,三式簿记未能突破复式记账法所涵盖的空间;绝对地追求平衡使三式簿记失去了科学性。

(五)其他簿记(1)张文贤提出的“量质三式方程”、徐国君设计的“三维会计模式”等可以归入其他簿记理论。事实上,其他簿记理论也是簿记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及其重要性,它们也为簿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和客观地看待簿记理论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2)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关系也会越加复杂,人们发明创造与应用的记录方法会越发进步。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的其他簿记理论会孕育而生。

三、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概念的思考

(一)科目与会计科目

(1)科目。《辞海》(2009)对科目的解释为:其一,指隋、唐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其二,事物按性质划分的类别或名目,多指学术或账目等;其三,“教学科目”的简称。《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科目的解释是:名词。其一。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的类别(多指关于学术或账目的);其二,科举考试分科取士的名目。

从《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科目不是会计中的专有名词,这也是会计理论著作、教材以及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教材一般不将会计科目简称为科目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账户就不同,许多学者经常不说会计账户而直接说账户)。但是,《辞海》中的第二个解释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一个解释中隐含的“分类”的含义却是会计当中科目这个词所蕴涵的。为了全面、系统地核算和监督纷繁复杂的会计对象所具体体现的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就必须采用一定的形式,对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进行分类,设置会计科目。

(2)会计科目。《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以下简称“《××年注会教材》”)比《2007年注会教材》在第一章总论中新增了一节内容(第六节),即为会计科目,并且指出,会计科目是为了满足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要求,符合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和外部信息需要,对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笔者认为,将上述概念中第一句话改为“会计科目是为了满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要求”可能更妥当一些。因为会计核算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环节,这四个环节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计量与记录是不同的概念,不能认为计量已包括记录而忽略记录。

(二)账户与会计账户

(1)账户。《辞海》(2009)对账户的解释为:在会计工作中,为便于归集和记录各种经济业务,对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的不同项目所作的分类。……账户的名称称为“会计科目”。《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账户的解释是:名词。会计上指账簿中对各种资金运用、来源和周转过程等设置的分类。

《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账户的解释均与会计有关,基本可以认为账户是会计中的专有名词。虽然账户偶尔也运用于“其它”领域(如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等),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账户这个名词是在会计中使用的;并且,即使是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等这些名词,也与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现实情况看,会计理论著作、教材以及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教材经常不说会计账户而直接说账户,可能是因为其认为一方面账户是会计学中所特有的名词,另一方面会计账户也可以简称为账户的缘故。

(2)会计账户。百度百科(2008)指出: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会计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会计账户是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手段。在实务中,会计账户经常被简称为账户;会计账户还常常与会计科目互

用,不加区分。

(三)凭证与会计凭证

(1)凭证。《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凭证的解释是:名词。证据。而对证据的解释是:名词。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

证据是法律术语之一,《辞海》(2009)认为:它是司法机关在办案中搜集的,能够证明案情真相的事实或材料。是分析和确定案情、辨明是非、区分真伪的根据。法定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被害人的陈述,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

凭证不是会计的专有名词。在会计当中,凭证一词更多地是与会计凭证、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词语一起搭配出现的,且类似于证据当中的“书证”。

(2)会计凭证。《辞海》(2009)对会计凭证的解释是:会计工作中,作为记账根据的一切凭证。有原始凭证、汇总凭证、记账凭证等。会计记录必须以此为根据。凭证是证据,会计凭证就是会计中的证据,这个证据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类似于书证。

(四)账簿与会计账簿

(1)账簿。《辞海》(2009)对账簿的解释是:记账用的簿籍。由具有特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账簿的解释是:名词。记载货币、货物出入事项的本子。账簿是会计中的专有名词,亦称“账册”,账簿中“账”的原义就是钱物出入的记录。

(2)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地、连续地、系统地、科学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某一类或全部经济业务的本子或册子,它是由具有特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的。会计账簿是会计账户的载体,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账簿可以简称为账簿。

(五)电算化与会计电算化

(1)电算化。新版《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有对电算化作出解释,但老版《辞海》(1999)对会计电算化作出了解释,认为会计电算化是指以電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

剖析、分解上述解释,笔者认为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电算化并不是只能与会计一词搭配,比如:借鉴上一段的解释,可以把审计电算化定义为: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实务。

事实上,从现实情况看,除了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电算化外,电算化一词几乎未见用于其他领域。其他领域在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时,更多的是和“电子”一词搭配的,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当然,“电子”一词也可以与会计搭配,组成电子会计,但电子会计与会计电算化或电算(化)会计并非同义词。

(2)会计电算化。1979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李宗民,2008)。1981年,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计电算化”一词被首次提出,并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宰华东,2005)。此后,会计专家和学者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实务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促进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老版《辞海》(1999)对会计电算化的解释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求。

(六)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

(1)信息化。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首次提出“信息化”的概念,指出“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百度百科,2009)。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社会也普遍使用“信息化”、“信息社会”等概念。信息化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是工业社会的高级化形式,是后工业化时期发展必然出现的历史潮流(张洪刚,2008)。

在我国,信息化的概念是在1986年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上正式犍心的。在这次会后出版的《信息化——历史的使命》中,将信息化定义为是周民经济中信息部门不断壮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结构架构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和知识性空间转移的过程”(张洪刚,2008)。此后,学术界和政府内部对信息化问题作了,较长时间的研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会计信息化。1999年,深圳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了“会计信息化”。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推进新形势下的会计研究和发展。

在中国会计学会全国会计信息化第四届年会上,杨周南教授作了题为“会计信息化体系探索”的主题报告,澄清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信息化的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论述了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及内涵和外延,提出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框架(吴沁红,2005)。她认为:会计信息化具有层次结构,即会计行业、领域的信息化和企业的会计信息化。

四、结 语

当前。会计记录理论可以包括会计记录的内涵、原始记录行为、单式簿记、复式簿记、三式簿记、其他簿记、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等十二项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记录手段的日益进步,会计记录理论也将更为丰富,但账户对应关系、对立统一记账规律等将永远是会计记录理论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作者:魏晓卓 吴君民

第二篇: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综述

摘 要:总结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投资环境的分类、特征及理论基础切入,旨在呈现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研究现状。随着各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新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价研究中。

关键词:投资环境;基本理论;综述

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张一博(1983-),男(满族),吉林长春人,教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随着战后海外投资大量涌现,为了适应投资者保证资金安全并获得高额利润,从投资者角度针对投资环境的研究应运而生。通常对投资环境的研究涵盖投资环境评价、评价方法的改进、投资环境运动规律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

一、投资环境的分类

投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括的因素很多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本文在此借鉴付晓东、胡铁成(2004)对投资环境的分类方式总结如下:(1)按构成投资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2)按层次性和结构性可将投资环境分为宏观投资环境、中观投资环境和微观投资环境。这三类投资环境表示的空间尺度及包含的内容存在明显差异。宏观投资环境预示着投资的整体趋势,微观投资环境则指具体某一地点或企业的投资,中观投资环境介乎两者之间。(3)按组成因素的物理性投资环境分成软环境和硬环境。前者又称环境硬件或有形环境,指诸如基础设施之类的有形要素的总和;后者又称无形环境,指诸如文化氛围、风俗习惯、政策法律之类的无形要素。(4)此外,按投资环境因素或条件所具备的优势高低可分为高势环境和低势环境。按不同时期投资环境有长期、短期之分。按产业可将投资环境分为第一产业投资环境、第二产业投资环境、第三产业投资环境。按地域范围或管理权限的不同可将投资环境分为国家环境、地带性环境、地区环境、城市环境和开发区投资环境、特区投资环境、沿海城市投资环境、内地山区投资环境、西部投资环境等。

二、投资环境的特征

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投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系统,付晓东、胡铁成(2004)认为具有下述特征:(1)划定性。指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或特定的目的性。前者如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后者如某一产业的投资环境。(2)指示性。投资环境有一定的价值度量功能,可作为衡量某一地域开放性、重要性的指标。(3)动态性。投资环境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甚至相邻地区的开发而变化。(4)系统性。投资环境本身包含多种要素,这些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5)主体性。投资环境通常受国家或政府控制,因为它们可以出台政策或提供相关要素来影响投资环境的价值。(6)效益性和不确定性。前者指投资环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投资环境的拥有者或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后者指投资环境可以为其占有者和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市场竞争强弱、国家政策、相邻相关环境一直处在变动当中。(7)可改造性。由于投资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当中的一些因素可以通过人们有意识的经济活动加以改进完善。(8)投资环境的外部性。主要指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带来的影响,如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引起的旅游景观的变化。

三、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贸理论是投资环境理论的重要来源。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成本学说(地域分工学说)、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学说、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李斯特的动态比较利益学说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评价一国投资环境的基本方法。投资环境理论正是研究投资在区际、国际间的复杂流动过程。

2.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是投资环境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直接动因。区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投资环境研究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促使投资环境的研究由单一地从投资者的角度转变为也从引资者角度进行。

3.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区位理论是投资环境理论的经典理论来源。韦伯的工业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及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等概括出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区位选择的科学方法。其所考虑的基本要素涵盖工资、聚集、运费、市场区等区位因子是构成投资环境的因素。该理论所蕴含的各地经济发展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则是投资环境研究的出发点。

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投资环境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投资环境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

四、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1.冷热国对比法。冷热对比法是由美国学者利特法克和班廷于1968年提出来的。其基本方法是:从投资者和投资国的立场出发,选定诸投资环境因素,据此目标对国家逐一进行评估并将由“热”至“冷”依次排列,热国表示投资环境优良,冷国则表示投资环境欠佳,温则表示一般。这些因素分别是: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及其成熟程度;文化一体化程度;法律阻碍;实质阻碍;地理与文化差异。以上七个因素还可以分成更多的子因素,对每个子因素也可以进行冷热分析。冷热对比法是最早的一种投资环境评估方法,虽然在因素(指标)的选择及其评判上有失笼统和粗糙,但是却为后人的工作奠定了分析框架。冷热国对比法侧重于投资环境的宏观因素考察,而对于投资环境的微观因素考虑得很少,这是它的主要缺陷。

2.等级尺度法。等级尺度法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托包夫于1969年提出的。该方法从东道国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鼓励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评价投资环境的八个要素,即:资本抽回自由;外商股权比例;对外商的管理制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态度;当地资金的可供能力;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每个方面又分为几种不同情况,根据每个方面的重要程度,定出从最差到最好的各种情况的分类标准。评估投资环境时,先按各种情况打分,然后将各种情况的分值相加,得出投资环境的总分为8~100分,分值越高,投资环境越好。等级尺度法缺点在于:一是打分的主观性太强,评分标准难以把握;二是所考虑的因素有限,缺乏产业投资和企业投资所要考虑的许多因素。

3.道氏评估法。道氏评估法是美国道氏化学公司根据其在国外多年的投资经验与1985年提出的。道氏公司将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分为两类:一是“正常风险”即“竞争风险”;二是“环境风险”。然后把影响投资环境的要素按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分为这两类,对有利条件和假定条件进行汇总,得出能获得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提出四套方案。这种方法是个别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评价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完全为跨国公司服务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于引资者的利益则关注不够。

4.多因素和关键因素评法。多因素评估法由香港学者闵建蜀于1987年提出。他将投资环境因素分为十一类,每一类因素又由一系列子因素构成。在具体评估东道国投资环境时,首先选取上述全部因素也可以只采用其中一部分,甚至增加某些投资者更关心的因素;确定了所要考虑的因素后,对各类因素的子因素做出综合评价;然后据此对该类因素做出五分制评估,给出每个因素的权童;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该国投资环境的总分数。

投资环境的总分Q可由下式求得:

Q=Wi(5Ai+4Bi+3Ci+2Di+Ei) (1)

式中,Q ——投资环境总得分,n ——考虑因素的总个数,Wi ——第i个因素的权重,Ai、Bi、Ci、Di、Ei ——第个因素的评估比重,且Ai+Bi+Ci+Di+Ei=1。

多因素评估法是对某国投资环境作一般性评估所采用的方法,较少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考察投资环境。因此,闵建蜀教授又提出了一种与此相配套的关键因素评估方法,即从具体投资项目的投资动机出发,从影响投资环境的一般因素中,找出影响具体投资项目动机实现的关键因素,依据这些因素,对投资环境作出评价。

5.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6.其他方法。随着各种数学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新的系统评价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价研究中,如赵玉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陈健飞用综合评价法、卢武强等用功效系数法、程连生用嫡值法、邱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曹广忠用多元回归法、文余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对投资环境进行科学分析。

参考文献:

[1] 金德环.投资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2] 郭信昌.投资环境分析·评价·优化[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19-21.

[3] 黄东兵,刘尔成,王书林.投资环境的评价与改善[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2.

[4] 戴园晨.投资环境及其评价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1994,(1):39-46.

[5] 邓宏兵.投资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6] 陈康幼.投资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99-209.

[7] 付晓东,胡铁成.区域融资与投资环境评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5-354.

[8] 张汉亚,张长春.投资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197-205.[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张一博

第三篇:公司财务控制基本理论概述

摘 要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财务控制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内部财务务控制的本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是学术界、职业组织、大型企业及政府组织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领域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往往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并催生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和立法规定。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快速成长期。对于小型公司而言,创建者的个人控制往往非常有效。而所谓财务控制环境,是批对财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建立、加强和有效实施产生影响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关键词 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目标 财务控制本质

财务控制是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目的是确保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现代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理财的目标以及它所反映的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总体目标是在确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整体资源综合配置效益,厘定资本保值和增值的委托责任目标与其他各项绩效考核标准来制定财务控制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实现理财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财务控制将服务于企业的理财目标。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模式。其中财务的宏观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证券或资本市场对被投资企业直接实施影响来完成,或者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进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资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实际是外部审计控制,而我们本文的主要聚焦点在于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

内部财务务控制的本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的控制活动。现代产权经济学指出,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的组织,即契约的结合体。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财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代理合约。以现代股份制公司为例,股东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代理人,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往往并不完全一致,经营者可能作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事情;另外由于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代理人就可以利用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损害所有者利益,因而产生了高昂的代理成本。内部财务控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协调权利各方的利益,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控制活动。

财务控制的特征有: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

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企业的财务控制存在着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模式。其中财务的宏观控制主要借助于金融、证券或资本市场对被投资企业直接实施影响来完成,或者通过委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实施审计来进行,前者主要反映公司治理制度、资本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对企业的影响,后者实际是外部审计控制。

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和生产经营活动特征而设计的、用于维持公司治理结构中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限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分散委托人的风险,维护委托人的监督权;二是通过限制财务信息不对称性、财务契约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不对等性,维护管理者的控制权;三是有效实现对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考核,解决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由此可见,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

财务控制主要是指在董事会、经理层和有关责任人中建立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这种控制体系应该明确界定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分割,同时还应该明确规定:(1)对企业的每一个下属部门和每一个决策代理人的绩效度量和评价体系;以及(2)与个人绩效相联系的奖励和惩罚体系,包括建立作为绩效度量体系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确定预算在绩效度量中的作用和建立个人绩效的度量、奖励及惩罚制度 。如果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就推动其存在在前提,因而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出现所有者被架空的问题;如果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公司治理機制也会推动其在维护企业价值最大化上的有效性,美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德姆色茨(H.Demsetz)和肯尼斯•莱恩(K.Lehn)(1975)所作的所有权集中与企业特定风险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越不稳定,就越需要内部财务控制。

可见,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问题能够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活动来解决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应该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可以弥补财务契约的不完全性和财务责任的不对等性。从机制的角度分析,一个健全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内部财务控制的深化也将促进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督.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2]董蓉.决策探索.中国会计出版社.2006.

作者:张孜伟

上一篇:路面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影视动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