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学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等综合能力,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科学进行生物科技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关键词】开展活动独特优势作用意义生物学是我国中学生文化教育课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命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一篇:中学科技论文范文

中学化学教学与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导学生去关注科技工作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中学化学;化学教学;科技伦理道德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1]。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试论述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生态环境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热点。现代科学教育存在着重视科学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一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价值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下降。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部分中学生会进入高校继续深造,走向科研岗位,所以在其中学学习期间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化学在技术研究和社会应用方面的道德规范问题。我们认为在中学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均可结合授课内容加强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们去关注科技工作中的道德伦理问题,强调化学科学的育人功能,能够纠正化学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史实、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积极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发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学生人格。

(一)以史明鉴:通过化学史教育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史鉴使人明智。化学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以供给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素材。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科学追求真理性,因而在科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理性的质疑,不断挑战已有的知识体系,发现其中与客观实践的不一致以及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因为具有强烈的创造愿望和敢于怀疑的创新精神,波义耳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泽佛尔借助飞秒技术对单分子反应作了大量研究,所得理论与RRKM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相矛盾,从而对统计理论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挑战,创立飞秒化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伦尼乌斯在提出电解质溶液电离理论时受到了知名教授的质疑,但是他坚持真理,用大量的实验事实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有一些历史上有名的化学家没有注意到已观察到的某些异常现象而与化学发现失之交臂,遗恨终生。化学家李比希、维勒没有审视实验中的异常,与溴、钒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遗恨终生。化学家不畏权威、敢于怀疑,勇于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品质,科学的怀疑精神,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情感。

科学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困难。为了研制氟单质,英国化学家戴维、乔治、托马斯严重中毒,鲁耶特和尼克雪不幸殉难。但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终于获得成功。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放射化学新领域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造成了恶性贫血即白血病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化学先驱们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献身科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也会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通过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在科学创新活动中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化学技术上的发展成就,从两弹一星上天、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到超导材料的研制、纳米技术的应用,再到“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准确回收。这些成就的取得不是哪一家单位或者哪一个人的努力,是交流与合作的结果。其中,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凝聚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多名学者的心血。居里夫人与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化学家们精诚合作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通过化学教学内容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1.教材本身处处体现着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苯的分子结构,乙烯的分子结构,与C60的球体结构等等,它们的和谐,对称,均匀,从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的严谨性;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等等化学中的许多东西都有维持自己不变的天性;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元素排列成尽可能和谐的层次和系列,显示了良好的简洁性,自洽性和预见性[3],这是化学理论之严谨性;课堂中晶莹剔透的玻璃仪器,流畅的装置设计,教师的规范操作,它的严谨、準确、有序,都是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很好途径。

2.联系实际,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为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把许多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教材中的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实验内容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社会责任感、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等良好个性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科技道德观念的形成。

如高一教材“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人类在改普环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化学在造福人类和社会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客观上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人类健康的根本措施。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介绍酸雨、噪音、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沙尘暴、大气与污染、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干旱与荒漠化以及城市垃圾等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对学生进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

一些高污染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做出违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来。在运用科技手段制造商品时,也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在日本发生的水俣病就是由于一座氮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有机汞含量过高而导致发生的;肥料化学只注重如何使农作物近期内多产而忽视了化肥的长期使用对耕地的副作用;农药化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害虫而忽视其对土壤、江河、动植物以及人的危害作用。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以“毁灭性索取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观念,建立新的伦理道德观,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展望科技发展,培养良好的科技伦理道德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展望科学技术发展未来。在讲授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当前倍受重视的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首选的洁净、高效的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不同于常规电池。其主要原理是:燃料电池等温地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它不经过热机过程,因此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能量转化效率高(40~60%);几乎不产生NOx和SOx的排放,CO2的排放量也比常规发电厂减少40%以上。教材与科技发展前沿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责任感。

4.通过学生实验,培养良好的科技道德体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部分的概念和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和深化。波义耳就十分重视实验研究,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实验课是理论课内容的验证,因此,做实验的时候提不起兴趣,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实验报告得到高分而修改试验数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介绍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梁树权教授的事迹。四十年代他在德国明兴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以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测定铁的原子量55.847,实验结果精确到小数点第三位。他修订了前人的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一直沿用至今。他认真严肃的科研态度可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为增强学生自学和科研创新能力,化学实验应该转变以往性质验证性等单一型的實验,而应向设计型、综合型和科研型转变。如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讨论、拟订可行的实验方案,提出药品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实验,受到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在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中教师起示范引导作用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其科技伦理道德的表现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应该以身作则,自觉遵守现代科技伦理规范,做学生的表率,才能鼓励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科技伦理道德感。科学的发展是迅速的。因此,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接受和吸收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教师要经常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个人品德、科技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来鼓励和影响学生改变思维方式。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科技伦理道德教育,既能够使学生公正地看待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增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增强仁爱成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为辅。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关于科技伦理道德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3-01-27.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潘勇群.论中学化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

[4]黄慧钦.寓德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DB/OL].[2002-06-13].

http://qq.qlqe.com/ebook.edu/books/20026130813.

作者:王梅

第二篇:中学生物科技活动探究分析

【摘 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际操作等综合能力,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科学进行生物科技活动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开展活动 独特优势 作用意义

生物学是我国中学生文化教育课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研究生命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学科。近年来,由于生物科学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国家社会对生物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所以培养生物科技人才是十分重要的。面对生物学科的衍变发展形势,在培养过程中,除了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该在课内课外广泛开展生物科技活动。

一、生物科技活动对现今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一)调动学习情绪,提高学生成绩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学生情绪的直接影响,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思维活力、反应能力,而情绪萎靡,则会抑制、削弱学习成绩。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第一步就是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潜力。而传统教学方式中,其课堂结构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与被牵制”状态。中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其自制力与自我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传统模式下的长期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逆反心理,使学习情绪处于低迷状态,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通过生物科技活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展现自己,很自然的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通过调查显示,已经开展生物教学科技活动的中学中,学生报名参加活动人数众多,不仅好学生参与其中,一些不爱学习的“差生”也乐于参加,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的吸引力。

生物科技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性,其丰富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的教学创意,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操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需要顾虑老师,师生之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进行交流沟通。学生没有了课堂死板规矩的限制,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成绩。

(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创新既是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不拘泥规矩,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结合,对未来进行设想,大胆构思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教学,它是对生物和环境的科学价值,人文精神等进行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独特优势。而生物科技活动,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突破课本的局限性,更好的展现教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活动中,中学生的实验设计、制作步骤都是由自己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活动的重视程度,而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模式,学生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尝试、失败中挖掘自身潜质,加强自身创造能力。

(三)素质教育,培养科学世界观

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国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多,要发展科技中国,就需要先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年轻人。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主要通过吸纳知识来进行学习,而生物科技活动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科学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创造的科学态度,弥补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局限性。

学生对生物实验中一些有趣现象进行具体操作分析,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科学实验的世界中,通过科学严谨的操作流程,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由此可见,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

二、生物科技活动的独有优势

(一)教育方式广泛,可选择性强

生物学科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学科,研究对象通常也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时候,可以结合研究对象,注意新颖、实用、趣味性等特点,进行选材教学。

(二)取材,场所,组织性强

生物科技活动相对物理、化学实验来讲,其对材料的应用,场地的选择要求性不是很高。把教学场所放置在课外、操场,既避免了场地限制问题,又可以让学生放松学习气氛。

(三)时间充裕,质量保证

在暑假期间进行生物科技活动,活动时间不受学校限制,活动目的可以通过持续观察进行了解。例如:观察花的生长过程,学生只需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既在时间上比较便利,又可以提高活动成功率。

(四)与生活密切相关,实际应用力强

通常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或者以后从事行业并没有直接联系,而生物科技活动,由于来自生活,研究生活,活动结果往往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一)开展了解我国动植物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中学生参加生物科技活动,接触各类动植物,可以培养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类的珍稀物种,而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对这些动植物进行了解,通过生物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更加真实的了解它们,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自然的热爱,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二)开展野外考察,制作标本课程

学校可以组织生物活动,在野外对动植物进行观察、研究,不需要运用复杂的精密仪器,仅凭肉眼对植物进行采集,制作标本。使学生不仅掌握动植的生长原理,组织构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将来有可能在野外作业用到的工作能力。

(三)联系生活,学习生活生产经验

生物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地球上现今已经发现的生物种类有200多万。通过其结构与习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使得生物学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很多物种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通过中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也使学生了解获得许多生活经验。

(四)结合生物课外活动,普及生物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综合素质

生物学不仅是对当代自然界生物物种的研究,同时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生物科技方面的成就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生物学家的成长之路。通过生物进化发展过程,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的衍变过程,而对古代生物贡献的解读以及著名学者成功之路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修养。

(五)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生物学涉及内容种类繁多,而中学的生物课只是简单的对其中的生物规律性进行讲解,对实际应用部分接触不多。从这方面讲,生物科技活动正好弥补了理论课在生物应用部分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对物种大量的观察、研究,可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总结

通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上,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化意识,从而完善学生文化素质,为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物科技活动作为我国新形势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具有创新作用。对生物科技活动的促进,将直接影响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

作者:黄丽洋

第三篇: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科技竞赛是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分析科技竞赛对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科技竞赛的合理认识和有效利用。文章以“金钥匙”科技竞赛为例,分析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金钥匙科技竞赛;特点;意义

一、“金钥匙”科技竞赛的背景

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是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江苏省科协、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科技厅主办,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截止到2017年,已举办29届。若干年来,该竞赛一直致力于培养全省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全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竞赛为全省青少年提供了多样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在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成效显著,在全省中小学师生、家长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该大赛是目前江苏省举办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一项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高层次的科技活动,对全省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金钥匙”竞赛的宗旨是通过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竞赛项目,培养全省青少年的创新精神,锻炼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道德与素养,鼓励青少年中优秀人才的涌现。竞赛良好的活动组织形式为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金钥匙”科技竞赛的特点与意义

1.“金钥匙”科技竞赛的特点

(1)竞赛形式生动活泼。“金钥匙”科技竞赛形式多样,包括个人赛和团体赛。同时,竞赛形式多样,除了常规卷面问答题外,团体赛中还有必答、实作和抢答题。竞赛形式活泼、生动,需要选手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动手设计能力。

(2)竞赛内容丰富多彩。“金钥匙”科技竞赛内容并非考查单一学科知识点,而是多项学科相互渗透,并且在竞赛题型上,除了传统的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实验环节,更多考查的是参赛选手的临场反应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在赛程的设置上还安排了轻松有趣的参观和选手之间的联谊活动。竞技与休闲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趣味中学到知识。

(3)竞赛讲求团队合作。科技竞赛不是一个人的竞技,而且个人的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各个参赛选手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当然也有不熟悉的知识点。“金钥匙”竞赛中的团体赛则需要参赛选手互相配合,相互分工,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

2.“金钥匙”科技竞赛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技创新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紧跟时代潮流,充满趣味性。在竞赛过程中,参赛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享受比赛带来的成就感,并能够对所学所见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参赛学生若能在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大大提升自身的自信心,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充满动力。

(2)让学生学习到复合型知识。科技竞赛并非单一地考查某项学科或某个知识面,而是将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考查参赛学生的综合知识面。例如,用一根普通的吸管、一卷胶带、一把剪刀、一个砝码,参赛选手应该如何搭建一座屹立不倒的吸管承重塔?这个问题就牵涉到物理知识、数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因此,科技竞赛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并加以整合,将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让参赛选手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还能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竞赛的过程中,特别是团体赛,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求学生具有集体意识。例如,由小学组和初中组的选手合做一道赛题,要求用5张A4纸做一个支架,擎起一只50g的砝码,在稳固的前提下,比一比谁搭的支架最高。遇到这种题目,每位选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能够虚心、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扬长避短、分工合作,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实力,才能意识到个人与团队发展的关系。

三、从“金鑰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的感悟

1.中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和欲望不强

创新意识和欲望是创新行动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创新活动的潜能就不会被开发。由于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基本都为考上心仪的大学而努力学习,因此,他们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课堂知识以及课后作业上,甚至课余时间也会报名课外辅导班用来提高自己文化课的成绩,对于科技创新只能作为一种爱好。甚至有些中学生会觉得创新是搞科研或学术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因此从来不尝试去做,因而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

2.中学生思维方式限制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年纪较小,并且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知识面有限,加之平时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缺乏全面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来源于父母、老师或者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所以普遍习惯采用保守而传统的思维方式。同时,长期保持固定的学习方式,会影响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会使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愈来愈重,对于知识的汲取也愈发被动,这样不仅不利学生主动学习,也不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难得到磨砺和提高。

3.教学的客观环境不利于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整体教育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按照教材授课,台下的学生认真听课,这样老师达到了教学效果,学生也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这种“课堂教学+课本”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相对缺乏重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受到影响,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难题产生了疑问,也无法与老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或者学生有了新的想法,也无法立刻表达出来。长此以往,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启示与展望

1.中学生要加强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

要做到重视创新能力,首要条件是具备创新精神。要进行科技创新,就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首创精神、献身精神、顽强精神和探索精神等。对于中学生而言,探索精神尤为重要。探索精神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它由强烈的好奇心所驱动。有句老话,叫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就是好奇心的体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学生只要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就能够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与专注力。因此,中学生在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拥有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次,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所学知识要及时掌握与消化,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和探索未知的兴趣。但是,如果仅仅有兴趣却无法长期坚持,也是不行的。因此最后,意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意志是指坚持不懈的一种毅力,它是创新者最宝贵的品质。在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是万万不可取的。因此,要想创新,就要有坚定的意志。

2.中学生要破除自身的固定思维

所谓固定思维,是指随着人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这一点,在中学时代尤其明显。中学生由于不够成熟,在日常生活學习方面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指导,因此会对家长或者老师产生依赖心理,甚至觉得只要是他们的话就一定正确,只要听从就好,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产生惯性的听从思维方式。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惯性思维会成为很大的绊脚石。因此,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中学生需要抛弃已有的固定思维,同时摆脱对外界知识的依赖心理,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才能避免思维的局限性。要做到破除固定思维,方式之一就是要敢于提出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善于质疑,是一种拥有独立思想的表现,善于质疑的人拥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角度,因而才能多方面、多角度地积极解决问题。

3.学校及教师要创造利于科技创新的客观环境

若要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必不可少。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利于科技创新的客观环境,是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首先,可以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入手,在日常学习生活之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例如科技竞赛、小发明展示等,吸引学生的目光,培养他们的兴趣,进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激情。其次,知识面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应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告诉他们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化科学创新的意识。教师则可以设置一些适合中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并且要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甚至适当采取一些奖励措施,作为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肯定,以促使他们继续保持。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课程。这样,就可以把科技创新渗入到日常的学习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在创造发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李秀菊,刘恩山.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课题状况调查[J].科普研究,2011(10).

[2]俞凌,张永山,周泓.中学生科技创新班级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5).

[3]王筱婷.通过科技项目辅导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陈相维.论科技对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1).

[5]王海鹰,董春蕾.青少年科技创新该往何处去[N].中国改革报,2009- 08-05.

[6]杨志军.“活动+课题”式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09).

作者:朱子熙

上一篇:职称服务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平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