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本科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教育管理本科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是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一些省市自治区已在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篇:教育管理本科论文

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依托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摘 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基于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其核心内容是指导学生学业成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赋予了本科生导师制新的内涵和特色,并通过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的突破口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对大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流学科”是“一流本科”的根本保障。从这个意义看,“双一流”建设可以理解为是建设“一流本科”的途径之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下简称学校)在总结前期实行的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的经验基础上,试点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并取得了丰富经验,认为这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既有人才培养积弊的有力破除,是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然选择。从2016年开始,学校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通过理念探求、制度设计和机制优化有力促成优质教育资源向本科教学有效汇聚和高水平的优质教育过程的有效落实。

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全面实施对开创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意义深远。

1.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有关教育工作方针中指出“把育人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育人理念有力地切合了党的育人方针路线。《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文件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北京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的意见》文件,进一步为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供了方法、路径指导。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抓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拓展知识面, 尽早进入真实的创新训练项目情境,在完成项目的真实体验过程中更易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从机制上保证了教师对学生学业和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遵循个性化培养原则,通过导师个别指导和言传身教,借助创新训练项目,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平等、激励、互动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专业话题,导师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释疑,教会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终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学校深化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改革突破口

为贯彻落实学校精英教育教学理念,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培养的优质教育过程,从2011级本科生开始,创建实施了以本科生导师制为教学组织方式的创新教学环节。从第五学期开始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学生团队以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载体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依托创新训练项目发表论文480余篇,获准专利27项,2014年—2015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1,000余人次。连续两年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创新教学、导师制受到普遍认可,学生在创设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效果、自身能力提升和专业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校给予了高度肯定。学院、教师围绕创新教学、导师制积极探索,仅在2012年教育思想大讨论期间就撰写论文200余篇,这一切都为基于创新教学的导师制进一步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推行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2014级和2015级本科生试行所取得的阶段性显著成果,进一步坚定了学校正式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信心、决心。作为学校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核心载体与组织模式

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并被西方高等教育普遍借鉴的本科生导师制,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的卓越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的实施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内涵,包括学业指导、选课指导、科研指导、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演变出多种模式,包括全程制、低年级制、高年级制、项目制、精英制、全员制等。学校广泛借鉴了国内导师制的经验,通过在2012级本科生中实施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2013级、2014级本科生中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试点工作,开展两次教育思想大观念的讨论,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会议”,最终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确定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目标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将“指导课”和“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载体,建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模式,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1. 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所追求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在学生培养层面,具体可细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层面:一是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道德的价值导向。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学生探究知识过程就是能力养成过程,只有保持对未知的好奇,才会激发求知欲望,促使主动学习;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只有辅之以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指导课”和“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载体

低年级以“指导课”为核心载体,引导学生在专业教育范围内围绕学术问题的探究,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实践,达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指导课”是导师组织所指导学生就某个指定的专业学术问题进行的小组研讨,围绕专业学术问题精心设计,并为学生指定学习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年级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载体,发挥导师的主导性作用,直接面向本科生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开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获得真实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3. 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的组织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组织模式是为每名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发挥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尤其在科研方面,构建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团队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协助辅导本科生,高年級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形成朋辈支持,围绕本科生的学业发展开展个性化指导。学校充分发挥办学历史中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的优势和经验,出台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对本科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比如本科生的实验、实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甚至毕业设计(论文)。本科生身处在导师、研究生等科研群体中,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长期耳濡目染,激发了自身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路径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强调:精英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全程化的教育引领进程,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举措,梯队化的科研创新团队,个性化的导师人文关怀和定制化的实践创新训练。把握质量的关键和主动权在于“做”,通过上好本科生“指导课”、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教学环节无缝衔接、理顺理论课堂教学与全程导师制的关系、给予学生和教师耐心和信任,这五个方面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理念内涵落实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

1.把坚持上好“指导课”作为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键抓手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教学形式,鼓励以开放的理念探索和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如小组研讨、个别谈心、宿舍走访、电话指导、网络交流、师生小组微信群等。因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交流对话的对象包括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德行的养成,本质上是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导师以小组研讨形式为学生上“指导课”是符合教学本质的相对理想的指导方式。起源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最初是导师一对一、最多一对二的指导学生,后来虽然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演变成为小组指导,但以小组研讨形式开展的指导课则作为导师制精髓被一直传承着。“指导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传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通过不同观点交流开阔学生思路、引发深入思考;三是导师通过与学生对话,能以自身的治学态度、学者风度、处世观念等影响学生,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理想的“指导课”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明确的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求的过程,课前阶段包括合理设定问题,围绕问题为学生指定阅读资料,督促学生学习、思考、形成个人观点;课上阶段应组织小组研讨,鼓励每个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大家共同就观点进行热烈、深入的学术讨论。

2.坚持专业教育是落实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根本特征的,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乃至资源配置都是围绕培养专业知识技能人才设计和落实的。尤其是高校教师,其职业优势就在于科学系统的学术训练、广博的学科知识、前沿的学术视野,其中很多还是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因此,只有把指导学生学业成长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指导内容,才能使教师在所擅长的领域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每一次“指导课”都应围绕专业学术问题精心设计,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方法。只有把握好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开展指导这一关键实质,让每一次“指导课”都能切实围绕针对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开展学习,才能避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流于形式。

3.做好与创新教学环节无缝衔接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实践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核心内容。导师通过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专业思维的熏陶与引领,使学生能较早地开展学术研究准备工作,初步熟悉基本的科学规范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此,导师要充分依托创新教学环节,统筹规划和设计指导内容,开展针对性指导。在低年级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高年级阶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活动,结合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提供研究条件和实践情境,训练学生研究技能,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4.理顺课堂教学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组成人才培养整体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融通:知识传授是能力、素质培养的基础,而能力、素质培养又是知识内化的载体。三者目标的达成本应统一于共进的培养过程,但传统的以班级规模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更加有利于知识传授,因此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绝不是在原有课堂教学基础上新的教学方式的简单添加或者补充。作为学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要在教师精力、教学时间、教学场地等资源和条件方面,统筹协调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制度性结合。

5.给予学生和教师自身以耐心和信任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的直接效果是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求知欲望,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对有些学生而言甚至会很长。因为本科学生在经过漫长的应试教育阶段进入大学后,无论在思想、行为习惯、方式方法上都还没有做好接受一种全新学习方式的准备,有些学生甚至会有消极对待、逃避乃至抗拒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责任心,要深信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需要做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信任,通过引导将这种天性再次激发出来。对教师而言也是全新挑战,作为“导师”意味着教师从“教书者”转变为“教育者”,影响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育人理念、方法,更有教师的言行、修养、价值道德观念。因此,也需要教师给自己多一份耐心和信心,不断充实提升自身,实现向“教育者”转变。

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学校追求“一流本科教学”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扎实落实,有效推进了学校相关领域工作进一步向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聚焦。

第一,加強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相关协调工作。学院成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小组,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本学院导师制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经验交流等。

第二,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精简课堂教学学时。当前导师制在某些高校的实施中遭遇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计划性安排占据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因此,在学校2016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将课堂教学学时精简到2,200学时,以期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尤其是开展创新教学留出合理时间,但教师课堂教学任务减轻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变轻松,而是更重了,肩负的责任也更重了。

第三,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一是落实政策经费,学校按照每生每年一定金额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的工作津贴,经费每年一次性划拨到学院,由学院负责组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为导师发放。二是将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作为教师尤其是教授基本的教学工作要求,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岗位考核中,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出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据此从导师选聘、职责、工作要求、考核等方面细化“学院实施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学院工作细则,报学校备案后向师生公布实施。

第五,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学校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指导性意见,从导师工作态度、履职情况、工作成效等方面制定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要求,学院应据此制定评价考核工作方案。二是组织开展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对指导成效显著、学生满意度高的优秀本科生全程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在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在职进修、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第六,建立健全立体化培养举措体系。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转变本科生管理模式,由原来的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三方管理,扩充晋级成“五位一体”指导体系,即授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研究生全员参与,形成育人合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责任,强化不同岗位“责任人”在管理、培养、服务学生中的职责定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开展学生工作,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成才;研究生协助导师参与辅导本科生,交流成长经验。二是落实制度,将研究生参与本科生管理的政策文件落地、落细,明确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待遇以及选聘、职责、考核等实施细节。

推进“一流本科教学”建设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学校通过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尝试,把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贯穿到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912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欣,石菲,王孙禺. 我国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6(8):74-79.

[2]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 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30-134.

[3]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 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4]黄云,翟春光.本科生导师制—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有效模式[J].学周刊,2012(3):24.

[5]高昀.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59-60.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赵莉

第二篇: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 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是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一些省市自治区已在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今后,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深化高职本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职本科教育的各项配套政策;试点高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深化校企在本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过程与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提高高职本科教育的质量;全社会应为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 本科高校;高职院校;高职本科教育;职业教育

目前,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高职教育仍全部为专科层次,但高职教育作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类型,亟需完善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河南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的高职本科教育就是现阶段为构建和完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一、国内外开展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实践

(一)国外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践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的普渡大学在1967年开设了市场营销、商业行政管理等高职技术相关专业,学生毕业时可获学士学位证书。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广泛推广“生计教育运动”,促使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形式和内涵上进一步融合,约300所左右的高校相继增设了高职类本科专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联邦德国开始逐步将一些三年制高职院校升格为四年制应用技术大学,进一步提升了联邦德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整体实力。

(二)我国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途径及模式

主要途径:普通本科高校举办“高职学院”实施本科教育;普通本科高校直接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一些高水平高职院校的优势或特色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合作联合开展并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培养模式:是以湖北为代表的“3+2”培养模式。如湖北工业大学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学习期满后,经考核测试合格,进入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2]。二是以天津和浙江为代表的4年制培养模式。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天津师范大学[3]、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工商大学等实施的本科教育。三是以广东为代表的“2+1+1”、“2+1.5+0.5”培养模式。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采用2+1+1模式[4],即学生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在本科高校就读,第五至六学期在高职院校就读,第七至第八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广东嘉应学院与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采用“2+1.5+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在本科高校就读,第五至七学期在高职院校就读,第八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二、河南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基本原则、最终目标及责任划分

試点院校:河南省政府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意愿与发展定位,确定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首批试点的高校多数是正在谋求转型发展的本科高校,试点的高职院校都是国家、省级示范性或骨干高职院校。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2015年河南工业大学与河南化工职业学院等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开始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具体见表1。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试点先行与示范引领。二是坚持分类推进与需求导向。按照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等,提高高校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能力。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加强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增强高职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统筹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融合。

最终目标:引导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或骨干高职院校做大做强;试点高校的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服务河南区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更加完善。

责任划分:本科高校主要负责招生与录取,学籍管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等工作。高职院校主要负责学生学习地点的保障,日常学生管理,日常教学与管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及其管理,顶岗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工作。双方共同制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

三、河南省本科高校与高职院共同举办的校本科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

(一)本科专业设置

河南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既充分发挥了本科高校的专业优势和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又对接了河南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如河南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点;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省级骨干专业。根据双方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2015年共同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郑州轻工业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河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一体化专业是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品牌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根据双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2015年共同举办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等,详见表2。

(二)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整体思路是以培养河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一线本科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示范引领、试点推动,促进高职本科教育更加有效、直接地为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服务。

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特点:一是课程模式的职业性。各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学生需要考取的资格证书和所要达到的技能标准三者实现了深度融合。二是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四是突出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能以提高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注重发展内涵,突出特色,使“企业化教学、职业化教育、素质化培养”的办学模式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技能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加强。

四、河南省高职院校实施本科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试点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本科专业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制度,有计划安排本科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去考察和学习,提高本科课程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支持专业教师通过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考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通过脱产进修、在职学习、顶岗实践、国内访学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实施了“充电”“青蓝”“双师”“名师”工程。组织教师参加技能竞赛,以赛促建,把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行业标准与岗位工作过程紧密对接。通过举办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领域的运用。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

试点高职院校都制定了本科课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本科课程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有计划有意识地从企业行业聘请一线能工巧匠、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本科课程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业务能力强、数量适中、相对稳定的本科课程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承担的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加,达 50% 以上。

(二)高职院校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

1.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

各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编制本科课程标准,确定本科教学内容。一些教学单位实施以赛促建,把本科学生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行业标准及工作过程紧密对接。一些本科专业引入行业企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标准开发本科专业课程,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本科课程。一些本科专业积极进行核心課程教学模式改革,着力构建“校企融通、学做一体”的本科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一些技能课的教学场景放在企业,把以课堂间接传授知识为主的育人环境与直接取得实际能力和经验为主的现实环境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学、做三位一体。加大经费投入,试点高职院校正在建设一批实用的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如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本科课程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所有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都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在专业教学中广泛采用讨论法、案例法、六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本科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教师课堂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做”相结合,强化本科学生动手“做”的比重和环节,以“做”促“教”,以“做”促“学”。课程的考核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课程实施了“考核+技能证书”的考核方式。

(三)高职院校本科教学的管理

1.本科教学的管理规范

高职院校都建立了院系两级本科教学管理体系,成立本科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规范本科教学的管理制度,健全了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各教学单位制定了严格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监督制度,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各校教务处都配备了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构建了教学与管理信息交互和共享的网络化平台,提升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常亲临本科教学第一线检查、听课;本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职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成立由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开展听课和评教工作;学生处、教务处负责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各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

(四)高职院校本科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1.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高职院校把本科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作为本科专业教学核心环节纳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置中,主动吸引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分析,一起确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使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明确各专业实践课程与项目的实训目标、实训组织、实训时间、实训条件与要求、实训内容、实训程序和实训考核等,落实课程各实训项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人员、教学资源、教学要求、时间安排、仪器设备和考核评价等。高职院校把技能竞赛标准与行业标准、工作过程及职场岗位要求紧密对接,积极鼓励本科专业相关教师模拟职业大赛参赛项目,探索出一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本科课程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本科课程实践教学标准,成立院系两级督导管理体系,建立一支校企结合的本科实践教学团队。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制定《本科实践教学工作规程》制度,成立院系两级、专兼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建立专职本科实践教学管理队伍,为各本科专业配备专职实践管理人员。

3.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设施完备。如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由32个专业实训室、1个引企入校的4S店和1个驾驶训练考试中心组成。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承担学生基础训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训教学、开展社会培训等任务。河南信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集汽车整车销售、配件销售与管理、售后服务、汽车技术服务为一体的4S店,建成了“校中厂”,为校内本科学生提供了真实性生产实习环境,实现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为营造测量实训环境氛围,培养本科测绘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按照“真实测绘产品、真实作业流程、真实职业氛围”的设计原则,根据校区地形、建筑形式与分布特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共建实训场,共建内容包括实践环节教学实施体系、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场馆环境设计和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等。

校外實习基地建设质量高。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本科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由汽车制造厂、汽车销售服务4S店、专业保险评估公司等多家企业组成,主要承担本科专业学生轮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及专业课教师学习进修等任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系先后与深圳深华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等多家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产品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实施合作项目,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实现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河南省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国家和全社会为其营造良好环境。目前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现实条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联办高校还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部分专业设置缺乏市场的适应性,专业建设没有考虑高校本身的专业优势、特色及产业需求;一些高职院校的本科专业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和质量与本科专业的需要尚有一定的差距;校企合作缺乏长效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二)对策

1.试点高校应成为高职本科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联办高校应明晰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和改善本科专业设置;深化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注重本科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强化本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区域现代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过程,强化本科学生素质培养;高职本科教育应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明确发展定位,建立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创新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本科专业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促进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本科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积极发挥区域和行业作用,探索研究生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

2.政府应成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坚强后盾

加强对高职本科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联办高校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逐步扩大联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试点本科专业建设经费上予以倾斜;积极探索高校分类设置与管理,完善高职本科教育评估体系;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本科专业高水平“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应将联办的本科专业的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省级人才支持项目,支持试点高校本科专业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试点本科专业的教师国外访学,开展本科专业的国际合作,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适当增加试点本科专业教师的选派计划。加大对本科专业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试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相结合走出去办学;对试点本科专业教师以技术、知识等要素入股的企业应予以政策倾斜和支持,企业对本科专业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设立的培训基地应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规定给以税收优惠;扶持试点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3.全社会应积极营造本科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高职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加强政策宣传的力度,坚定高职教育改革的信心,为高职本科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广泛动员各部门、用人单位和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和报道试点高校共同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先进经验。

总之,高职本科教育需要政府部门、联办高校、学生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多方合作、多元评价、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本科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洪浩.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6(2):117-120.

[2]2015年湖北省高职与本科院校接力培养“3+2”型人才-29个专业招收技能型本科[EB/OL].[2015-04-18].http://www.jz100.com/thread- 614197-1-1.html.

[3]天津:今年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J].教育与职业,2012(7):12.

[4]高金花.今年广东省首试本科高校与高职联合培养本科生[N].信息时报,2013-06-15(A4).

[5]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办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EB/OL].[2015-05-29].http://www.haedu.gov.cn/2015/05/29/1432886924378.html.

Study on Undergraduat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ed Jointly b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Mingjie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graduate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Zhang Mingji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42)

作者:张明杰

第三篇:基于本科职业教育视角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摘要]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被引导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全面提升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和评价体系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因此,要在转型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采取积极措施,实行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提高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转型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新常态下CDIO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D811)、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13JSJG252)和2014年宿迁学院高教研究课题“基于CDIO的应用技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GJ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策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决定引导六百多所本科院校率先向职业教育转型,这些院校绝大多数是1999年以来新设的本科院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地位平等,相互补充,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更是新建本科院校本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分子,理应担负起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责任。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要在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育办学特色,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一、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理念及办学定位失当。大学理念及办学定位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尚未真正解放思想,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追求所谓“高大上”的办学理念,从而导致目标定位失当、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理念模糊,“口号式”、概念化的办学理念缺乏可操作性,极大地影响了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①二是办学定位不接“地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新建高校具有区域性、地方高校的属性,但部分院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脱离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片面追求“面向世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等目标,脱离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际。

2.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严重。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热衷于创办经、管、教、文、法类教学成本较低的专业,专业设置严重同质化,专业布局不合理,学科结构失衡。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时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市场调查不够深入,市场前景分析不够充分,市场需求预测缺乏足够依据,不能契合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位,不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体现职业教育应用型定位的工科专业,由于专业投入大、办学成本高,建设水平较低,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和评价体系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改革仍局限于课程内部,尚未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有效整合。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更重视科研投入和考核评价,对教学质量认识不够,对建设保障机制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物力严重不足,教学过程管理薄弱,教学评价体系滞后,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缺乏有效的评价和考核。教学和人才培养局限于校园这个“象牙塔”,缺乏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互动和沟通,导致教学和评价体系滞后。

4.师资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包括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两方面。应该说,新建本科院校的师德师风整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育人意识不强、言行失范、表率作用缺乏等问题。从教风来看,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纪律散漫,教学行为不够规范。此外,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学历、职称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任教师队伍中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无法形成合理的教学团队。从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视角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理论型教师多,工程型、技能型教师较少,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观念、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二、提高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措施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着重改革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合理定位,转型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问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顺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构想,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教育部已决定正式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将六百多所本科院校率先转向职业教育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必须合理把握办学定位,积极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在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错位竞争的比较优势。

2.以本科职业教育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是高校办学的基本要素,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对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工作起统领性、基础性作用。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为导向,整合现有专业资源,逐步形成特色。一是根据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认真谋划专业布局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重点按照“稳步过渡,有机对接,相互促进,高效融合”的原则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二是逐步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现有各专业进行系统梳理,通过设置专业方向等途径,突出应用性与专业特色,主动适应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要科学论证并积极筹备增设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新专业,不断优化存量专业,稳步淘汰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收放自如”的专业体系③。三是优化、创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控机制。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机制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需要,积极构建专业设置调控的“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与高校自主模式”,转变对“专业”的认识,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要切实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保证高校在专业设置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产业界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科学评价专业设置的质量和调控的有效性;加快建立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机制。

3.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可直接借鉴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吸取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继续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继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搭建更多的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校内与校外、专业内与专业外、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对应用性强的专业,要加强校企合作、校际合作,试点与有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如在工科专业开展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CDIO模式正是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的运作模式。CDIO的能力目标与本科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存在非常高的契合度,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主要以产品的研发到产品的运作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实践,并把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学习工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师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④可以将CDIO的基本方法应用到非工科专业,使之成为提高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着力点,从而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引领作用。

4.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本科职业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一是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监控的相关制度和管理体系,关键要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发挥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质量监督职能,实现教学过程监控和教学效果反馈控制的完整功能,更好地体现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二是建立健全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应重视学校外部的组织结构在保障本科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可由政府、社会公众、用人单位等作为评价主体。新建高校应认真接受政府的教育评估,倾听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和意见,改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始终贴近社会经济对本科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形成内外结合、科学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⑤

5.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提高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组织评选并大力宣传师德模范,成立师德模范宣讲团,广泛传播师德建设中的“正能量”;不断完善师德考评机制,严格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严守师德底线;对于违反“红七条”的教师采取零容忍态度,按照规定严肃查处直至解聘或开除。二是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做好人才引进与师资培养工作。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重点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知名教授;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专题培养,努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积极争取和申报各项师资培训计划,切实加大对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等领军人才的投入,努力为本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高层次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合作中提高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和育人优势;积极鼓励教师报考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评价机制,利用政策标杆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聘用评价机制,积极从企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建设符合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有效发挥其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新建本科院校要把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通过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要着力打造应用技术型人才资源高地,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重质量、育英才上下更大功夫,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真正办好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

[注释]

①王庆如.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97.

②王海峰,张以科.苏北新建高校应用技术型教材建设策略研究[J].人民论坛,2015(1):227.

③王凤侠.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SWOT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9):130.

④杨娥.基于CDIO理念的路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4(6):59.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10-07-29.

作者:王海峰 张进

上一篇:电子信息研究生论文下一篇:中学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