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本科论文

2022-05-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本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现阶段,新工科建设、“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延续,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少创新和突破,其项目管理与建设是不少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此形势下,如何从高校角度,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第一篇:项目管理本科论文

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如何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参考,有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作者:王霞 石东伟

第二篇: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策略分析

摘 要:现阶段,新工科建设、“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延续,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少创新和突破,其项目管理与建设是不少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此形势下,如何从高校角度,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高校在项目管理时应坚持的指导原则,并对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策略进行分析,旨在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战略重点转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发展逐步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近年来,高校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1],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教育部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专业质量三级认证与排名试点工作等项目上,原“本科教学工程”中的项目设置与否、怎样设置,成为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在此形势下,如何从高校管理角度,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及新工科建设方面的培育和孵化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高校本科教學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一)宏观研究层面: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及发展策略评价不一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自实施以来,对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教育理论界得到基本认同。如代静(2019年)[2]、周晴(2020年)[3]等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变革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其价值和发展态势的解读:贺武华等(2018年)[4]认为从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6号文件后,“质量工程”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从公共政策学角度评估这两大政策,作者认为产生了很大政策功效的“质量工程”,在后续的“本科教学工程”中并未得到更好地推进与发展,“本科教学工程”的行动逻辑与其初衷并未相向而行,两个“同源性”政策出现了脱节和错位。袁海军(2019年)[5]认为“本科教学工程”纠正了“质量工程”时期的项目多而分散、经费支持力度小、申报审批程序繁杂等问题, 注重了项目的集成与创新及工程重点与核心的把握, 突出了项目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但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正式发布, 历时20多年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宣告全面竣工。

(二)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各有千秋但仍存在漏洞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延续已经实施近13年,在此期间,不同高校为保障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实施,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提高管理效能的项目管理机制,如修订管理文件、提供制度保障;构建项目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提出项目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等,但高校在统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层面重申报轻立项;管理过程监管不严;缺乏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项目成果推广力度不够;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较差;建设实效不强、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廖文果等(2019年)[6]认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过程违背设立的初衷。如重申报轻建设,把关注点集中在是否立项、立项的等级和数目上;过于包装申报书,尽力把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往里填;加强对获批的国家级、省级项目数量和等级宣传,对项目的过程建设、标志性成果,对成果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很少提及等。总之,高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保障项目质量,项目建设成果良莠不齐。

(三)项目建设层面:项目建设总体发挥巨大作用但存在问题

申报人作为本科教学工程具体项目建设的实施者,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主体缺乏积极性;申报人改头换面多头申报、重复申报重复建设已立项项目;重视申报立项数量、轻建设质量;不按时提交中期检查及结题材料;经费使用不合理;结题不通过等。

从上述分析来看,学者们肯定本科教学工程作用的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本科教学工程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除需要项目申报人自身重视项目建设外,另外一部分可归咎于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的归属部门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负责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检查、经费下拨、结题等工作,在项目建设中扮演督促建设和管理的角色。因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原有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对项目管理进行改革和优化,以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

目前,国家到省(市)到各高校的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逐步转变为省级到高校的二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体系。然而,一项好的政策制度,在其功效能力未发挥完全时,其自我强化趋势为其运行提供激励机制,促其边际效益递增。[4]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延续,是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引导和支持高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甚至有不少创新和突破,这些项目为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发挥了良好的辅助和孵化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应重视学校层面政策引导,坚持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切实发挥项目建设育人功能,做到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教学管理所用。

(一)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原则指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国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反映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引导项目的选题方向,确保教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实际针对性,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

(二)全局性原则

高校需从整体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根据实际建设需求科学规划具体项目建设类别,使得项目建设更加合理。同时针对全校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专题研究和重点委托立项的形式,进行重点项目立项,确保学校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发展。

(三)成果导向兼顾过程管理原则

项目立项管理遵循成果导向,以改革目标和项目结题标准为指导,对项目进行引导。一方面,项目要完成本项目自身设立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参考着立项要求和建设要求对项目验收标准进行细化。

(四)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原则指在项目管理的各個环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如项目管理系统、网站建设)等手段,通过对信息的收录、加工、共享和深度利用,使项目管理的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有序,从而提高管理层工作效率,进而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策略分析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在努力推动发展新经济,抢占产业和科技革命的制高点。[7]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教育部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布局,推进“新工科建设”、分三年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措施,引导高校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高校更应顺应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要求,通过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改革管理策略,孵化优秀成果,为人才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一)项目启动:重视政策引导,投射管理认知

高校要把抓好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培育优秀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培育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扎实做好本科工程项目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在启动项目前,要做好项目建设整体规划,紧扣项目建设实效性、紧迫性,明确项目建设指南、申报条件、立项范围、建设标准、资助额度,力求项目建设目标清晰明了,规划思路科学前瞻,确保项目立项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大局。如:为全面高效的支持学校各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可通过对公共基础课所在单位设置委托立项专项教学改革项目,督促立项单位积极探索本单位所承担的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支撑工程认证专业学生的毕业指标点要求,促进学校专业认证工作顺利开展;为更好地服务学校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一流专业,学校可将一流课程、一流专业项目纳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范畴,积极做好项目培育和孵化工作;为提高学校在线课程建设水平,加大课程类项目建设投入,将校级课程原经费1万元/项调整至10万元/项等措施。

(二)过程管理:注重过程管理,保障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立项只是开端,项目建设即是关键。学校在启动立项时应明确发布各类项目建设标准及结题要求,指导教师合理规划建设过程。管理部门应改变项目立项后无人监控的现状,加强从立项、中期、结题的全过程管理。对于省级项目,要重视项目立项后的开题论证,以广东省为例,省教育厅要求项目正式实施前,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举措、预期成果、建设进度安排进行科学论证,且论证专家(至少三分之一来自外校)不少于5人,这就督促高校从立项之初就重视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在中期检查时,对于经费数额较大的项目,可分批次拨付资金,即中期检查通过后的项目方可收到剩余建设经费;项目验收前,发布项目验收预通知,提醒到期待验收项目做好验收准备;建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校外专家库,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经验的校外教师作为评审立项及结题验收专家,如邀请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作为课程项目评审专家,邀请国家级一流专业带头人作为专业类项目、教学团队类项目评审专家等。

(三)结果导向:细化建设标准,拔高建设水平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类别较多, 建设内容各异,在制定建设标准时,要有所侧重和细化。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在发布2020年启动立项通知中,拟立项包括专业建设、专业特色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个大类、21个小类,教学改革项目又分为了普通教改项目、专业持续改进教改专项、课程思政教改专项、课程教改OBE专项、教学成果奖培育专项等类别,不同类别建设要求侧重点不一致,在细化建设目标时,除普通教改要求有不少于1篇的教研教改论文外,专业持续改进教改项目要求教师针对认证/评估通过的专业持续质量改进问题,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研究、促进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思政教改要求结题时出具一套具有明显思政教育特点的所讲授课程教学资料,包括PPT、图片和各种影视资料;课程教改OBE专项要求建成较为成熟的OBE课程体系等。同时,广东省下发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评审指标体系(试行),高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及特色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项目建设标准,拔高建设水平。

(四)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建设

设立相关的项目奖惩机制,在奖励方面:对获批立项并顺利通过验收的省级项目在原有经费资助基础上进行额外奖励,对在项目建设基础上发表教改论文、出版教材、获得教学成果奖的教师进行额外奖励;将教师承担课程、专业、教材、教学团队等项目等同科研项目, 发放科研积分,充分鼓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同时, 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建立申报人信息库,针对近年来各级各类项目验收结果为“不通过”“暂缓通过”“申请撤项”及项目逾期未验收的项目负责人限制其申报资格;如有省级验收结论为暂缓通过或不通过的项目,适当限制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再次申报各级各类项目。

(五)信息化水平:研发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专题网站

高校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资源,争取研发全方位综合管理(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成果统计等)的项目信息化系统,减少教学管理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重复工作,实现项目實施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动态监管,切实避免出现项目重复申报、重复立项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建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专题网站:实时公布学校历年来立项的各级各类项目列表,避免教师盲目申报;公开省级、校级立项及结题验收文件,方便教师及时查询了解学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四、结束语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为本科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服务的系统性工程,长期以来担任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新的形势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不断地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研究探索, 及时改进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做到项目建设服务本科教学,才能使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发挥更大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强.浅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判断与构建[J].陕西教育(高教),2016(03):16-18.

[2]周晴,王鹏,许钒.审核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01):5-6+43.

[3]代静.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情况分析——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2):60-62+71.

[4]贺武华,黄逸凡.什么样的“工程性”政策更能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基于国家“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的政策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02):41-48.

[5]袁海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回顾与反思——兼论“国标”的再标准化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9(01):1-10+55.

[6]廖文果,廖光萍.基于问题导向的质量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J].文教资料,2019(25):178-179.

[7]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作者:潘晓梦 张瑞芳 何楚明

第三篇: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高低、科研实力强弱是反映民办本科高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而科研经费又是民办本科高校履行科学研究职能的基本保障,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势在必行。因此,应理清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及经费管理现状,找出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优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8-03-06

作者简介:娄自强(1981),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马小云(1985),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尤雪(1990),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此文為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一般A类项目“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17RA232);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C2017013);2016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6-ZC-GL-02);2015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商科专业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面上项目,编号:2015M079)。

教育新常态下科研工作在推动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体制灵活的优势,遵循科研活动的规律的同时,尊重科研人员的创新,按照财务预算管理的要求,适应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激发科研工作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掘科研工作优势为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贡献力量。

一、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及经费管理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规模趋于稳定,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成为民办高校发展建设的主旋律。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已经悄然从“规模之争”转向“品质较量”。科研竞争力在“品质较量”“品牌塑造”以及软实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显著。目前,民办本科高校普遍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甚至部分高校提出“教学质量兴校、科研实力强校”的办学理念。可以说,科研工作在民办本科高校受到普遍重视这是不争的事实。据2016年《中国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年度研究报告》表明[1]: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纵向而言,科研水平取得明显进步,科研竞争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横向而言,同层次、同类型,不同院校之间的科研工作与科研实力还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科研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逐步加强。科研经费是影响科研绩效的核心要素,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是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科研经费数量迅速增加,为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相对滞后,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不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以提高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为抓手,提升民办高校科研工作效率,突出科研业绩,从而更好服务于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二、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经费来源有限,数量不足是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此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造成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程序繁杂,自身体制机制灵活性发掘不足,科研工作“瓶颈”问题亟需解决。

1.经费来源有限,数量不足。由于受到办学经费以及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科研经费来源渠道有限,数量不足的问题在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存在。一方面民办高校普遍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多数民办高校“以学养学”的办学格局,又从根本上限制了民办高校的科研投入。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公共财政对民办高校发展扶持力度不够,在科研立项、经费划拨方面难以享受公平的待遇,部分科研课题只能申请无资项目,这也对民办高校科研带来了不利影响。尽管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总量增长较快,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依然捉襟见肘。以山东省5所独立设置民办本科高校A、B、C、D、E为例,2016年科技活动及经费情况如表1所示[2]。

由上表不难看出:民办高校立项课题总数为90项,校均立项课题数量为18项,最少的仅有3项,最多的达46项;通过纵向渠道获得政府科研经费支持数量偏少,拥有教学科研人员527人的民办高校获得政府资金只有464.6万元,人均0.9万元;五所民办本科高校中,仅有一所学校获得企业事业单位委托科技经费53.7万元,签订合同完成技术转让获得收入均为0万元。这反映了民办本科高校借助横向渠道承接企业或社会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合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等获取科研经费的能力较低;如果按照教学科研人均核算,80%的民办本科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年科研经费低于1万元,人均科研经费最高值为1.74万元/人,最低值为0.45万元/人。总体而言,科研活动经费来源有限,数量不足,且不同高校人均科研经费差距悬殊。

2.管理制度滞后,程序僵化。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项目立项后经费配套落实慢、执行难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制度化约束,经费配套落实带有很大的时间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存在经费报销层层把关,经费配套“无人问津”的情况。这种现象一方面降低了科研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某民办本科高校为例,科研经费报销需要经过OA“线上”申报审批,以及“线下”当面审查签字,整个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复杂、程序众多、流转僵化。此外,科研经费支出采取“垫付制度”,前期研究投入全部由项目组承担并垫付,待到取得最终报销票据及证明材料方可报销,这也给科研活动的正常推进带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需要资金额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垫付制度给项目推进造成较大的经费压力,影响项目研究计划的实际执行。

3.部门协作不畅,管理松懈。目前,民办本科高校是通过设立科研处来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经费争取以及研究过程监督和项目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而科研经费的实际主导部门是财务处,财务处主要负责科研经费保障和管理工作,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并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合理支配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所在的二级部门是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对本单位科研经费的使用承担监管责任,负责监督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督促项目进度[3]。此外,还有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科研处、财务处、项目负责人所在二级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与科研经费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之间协助不畅,沟通障碍将导致“信息不对称”,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甚至出现表面看似“严格”,实则“松懈”的管理怪象。不能对科研经费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控制,从而降低科研经费管理效率,影响科研工作的管理服务水平。

4.激励机制缺失,效能不高。科学合理的激励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民办本科高校科研水平,增强整体科研实力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缺失,操作中只重视科研成果短期使用,缺少长效的激励机制建设。目前,民办高校科研成果主要与职称晋升挂钩,个别民办高校把科研成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被动参与科研的成分有余,主动实施科研的成分不足。对教师而言,科研只是手段和阶梯,并没有把科研与自我成长,职业生涯规划挂钩,科研效能不高。部分民办高校虽然在科研经费方面有激励的制度,但由于缺乏硬性约束而落实不到位,难以形成良性的科研导向。物质奖励、精神激励主要看领导的意志和兴趣,以及学校发展的临时需求,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例如,某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同一个科研项目在经费配套上甚至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前一半按照省级项目配套经费,后一半则按照市厅级处理,级别降低也就意味着奖励减少,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三、优化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

民办本科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同解决。这一方面需要政府消除歧视,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需要民办本科高校自身积极努力,完善制度,破除障碍。此外,也离不开一线教学科研人员的支持和配合。

1.开源节流并举,提高经费效益。公办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稳定,数量相对充足,且管理规范。而民办高校能够争取到的科研经费非常有限,需要从办学经费中通过年度预算的形式单独列支,设立科研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校内外获批立项的各类教研、科研项目,资金总量不大但支持范围很广,经费扶持力度不大。因此,开源与节流并举,是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首要举措。民办本科高校师资实力相对较强,发掘自身优势,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纵向角度加强对科研项目申报的专门指导,协助科研人员申报承担高层次项目,争取纵向科研经费;横向角度开辟信息交流渠道,搭建教学科研人员与企事业单位沟通的平台,创造性解决内外信息不对称和科研人员竞争意识不强的问题,鼓励教学科研人员走出去,充分开拓科研人员的活动空间,让更多的科研人员走进企业,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高项目申报率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民办本科高校作为知识高地的优势[4]。通过横向合作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科研实力提升积蓄资本,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完善管理制度,简化报销程序。完善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度,明确项目负责人与科研处、财务处等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制定内部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支配使用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用制度约束行为。明确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承担的责任,并对项目各相关方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界定,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的审核和执行[5]。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按规定开支使用科研经费,并对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负直接责任。同时,建立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项目效益显著、经费使用规范的项目负责人适当扩大科研经费使用权限;对未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不按规定结题、项目完成情况不佳和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的项目负责人及时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必要时限制其科研项目申报。特别是对弄虚作假、套用科研经费等行为,按照规定给予处罚。将管理与服务密切结合起来,通过管理體现服务。此外,对材料齐全、过程规范的科研经费支出,适当简化报销程序,借助审计监督等手段,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保障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3.加强部门沟通,精细过程管理。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科研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不同主体,就科研经费的管理而言,一方面要保证有效的资金不浪费,经费管理要“从严”;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好钢用到刀锋上,经费管理要“从细”,向管理要效益。不同部门和主体之间密切沟通,是提高管理效率,保障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在项目负责人制主导下的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中,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好科研项目进度及项目经费,遵守相关制度规定,积极配合学校财务处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科研部门加强对科研项目申报、研究进展、结题和验收工作的监督管理;财务部门提高对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指导科研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加强对课题负责人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引导项目负责人严格规范使用项目经费;审计部门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方式对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配合财务等部门做好科研课题结题时的经费决算情况审计,坚决避免和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6]。可见,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不同主体加强协作沟通,精细过程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效率,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外紧内松”的情况发生。

4.健全激励机制,提升科研效能。激励是科研创新的外部动力,是提高科研团队效能的重要手段。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民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要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价值,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创新活力。让科研项目资金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从而提升科研效能。首先,在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的同时,逐步扩大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其次,完善科研奖励措施。从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经费筹集到成果转化,建立全过程的奖励机制。设置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奖,对国家重大项目以及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申报人给予奖励,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高层次课题[7]。对中标的高层次项目在科研经费配套方面给予1:1配套奖励,以激励科研人员主动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再次,对成果转化及时,取得较大社会影响的成果,给予成果奖励。鼓励科研人员将应用型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发挥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第四,定期组织开展校内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对优秀科研成果进行奖励,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肯定科研活动的价值;第五,设立基金鼓励校内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并给予适当补助,为远期科研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年度研究报告[R].杭州: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2):130-131.

[3]李志良,杨智,王德军.高校科研经费三维一体立体管理模型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财会月刊,2011(11)中:29-31.

[4]徐光英.刍议高校科研经费管理[J].财会通讯,2015(17):127-128.

[5]李亚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路径与持续改进框架[J].财会通讯,2015(2):87-89.

[6]王雷,赵亚楠.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业务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15(8):114-118.

[7]林依,邓毅. 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效能之激励机制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1):263-264.

編辑 朱荣华

作者:娄自强 马小云 尤雪

上一篇:绘本美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