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行政管理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行政管理学作为本科设置的一门新型学科,其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文章提出了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四大困境: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过程与研究方法都存在困境,对行政管理相关学科沟通缺失,过分重视对“处方式”业务知识的传授。因此要针对以上四大问题进行剖析,引起教学老师的重视。

第一篇:本科行政管理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重视不够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入手,积极探索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法、换位教学法等,同时对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行政管理;实践教学;应用型;模式

从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看,普遍存在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此导致學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实际竞争力。而目前社会层面需要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既应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注重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方面,我们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20世纪20年代运用于哈佛商学院。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在全世界得到普遍的应用和推广。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行政学院资深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指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因此,案例教学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问题为起点,以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为主线,以相关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应用为载体,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标共同构成了案例教学的核心理念。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模式不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堂主体,案例则成为教学的客体。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通常成为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和学生享有共同的控制权,甚至学生的控制权更大一些,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处于次要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可以扮演“导演”的角色,不采取直接讲授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观点和看法作出评价,并且采用适当的方式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实践中,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在美国高校案例教学和模拟案例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治学院有1400多个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是教师精心选择、精心制作的,这已成为肯尼迪政治学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案例,最好能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制作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围绕具体案例的特定情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导入具体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和分析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和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进而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讨论法。除了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法。教师可以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列出一些与理论相关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学生们可以自行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广泛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各个小组形成讨论稿。在教师专门安排的课堂讨论中,由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阐述观点,并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样的课程讨论一般每门课可进行2~3次。在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中,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式学习方式,从传统的“知道什么”到“怎么知道”转变。在这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导读”小班课程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在1999至2000学年,斯坦福大学总共开设了5735门本科课程,其中21%为只有1名学生开设的课程,52%为只有8名及不到8名学生开设的课程,75%为只有15名及不到15名学生开设的课程。这种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课程创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所喜欢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教学课程。而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小班课程常常因为教育投入和成本的原因被取消。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教育部门反思。

3.“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之间、客体与客体之间的换位思考。具体表现为:教学中的主客体即师生间的换位;教学客体之间即学生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换位。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着去扮演老师的角色,从实践中去体验接受知识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积极创造机会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实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扮演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积极打造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产生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又服务于行政管理的实践。因此,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国内许多高校从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的筹备、实验室的建设等各环节入手,为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实践环节的学分须达到总学分的30%。学生的实践教学集中在社会调查、电子政务实务、人才招聘模拟训练、大学生心理和性格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模拟、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实习等方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借助实验平台来进行电子政务等模拟实验。由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购买电子政务教学实践平台的相关软件来实施操作。通过模拟体验,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政府电子政务的具体运作流程,同时也能体验现代信息技术给政府管理流程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2.倡导双循环教学模式。由于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双循环教学方式。“走出去”是指专业教师可以到政府部门、企业、公共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与教材相匹配的生动教案,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可以通过见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参与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然后在实践中带着具体问题来学习和思考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这样会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在这一点上,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鼓励教师结合所讲授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比较政府》课程的主讲教师带学生到厦门市监察局开展调研,实地了解现实政府运作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同时,有一些高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授课,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和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以此来向学生传授政府组织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学校也可以就目前专业培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政府、企业部门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使学校未来培养的专业人才能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组织开展适合专业需要的社会调查活动。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如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先后组织学生围绕“转型时期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乡镇行政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等课题先后在厦门市、福建省、广东省及其他相邻省份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并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实地调研收获很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国外,无论是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自称是“三无”学校——无文凭、无教材、无专职教师。该校强调为用而学,学生在2年零2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半时间是在校外学习。加拿大行政官员培训学院,更强调实践教学,其中30%在课堂内,70%在课堂外,其教学原则就是培养会做事的人。英国伯明翰大学在长期的公共行政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更强调实践导向,更注重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由重视知识到强化技能的特点。由此可见,高校应积极寻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积极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理论,又能迅速把学到的理论付诸实践,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就无从开始。对专职教师也可根据需要选送一部分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进行挂职锻炼。同时,高校还应鼓励和选派有潜力的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访学,也可以去国外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进行实地的调研,使教师既通晓理论又能增加实践经验,这样即可更大程度上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师教育的角色正在被逐渐弱化。由于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得许多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申报、忙于科研论文的撰写,因为如果这些科研硬指标完不成,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岗位聘任,最直接的结果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能得到晋升。而被我们认为教书育人的真正角色定位反而出现错位。如果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影响。以下表格数据或许能让我们看出一些其中的端倪。通过对上表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分配与他们的学历水平、职称高低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真正应该扮演的教书育人的角色正逐步被过渡到边缘地带。这种角色错位最终可能会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因此,当前我们应积极促进高校高学历的优秀杰出教师、知名学者、教授向教育者角色回归,使大学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科学研究的角色实现融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把目光投入国外的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时,确实国外的一流大学都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美国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教师,由在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担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美国著名大学中,教师中有的当过白宫顾问,有的曾担任过政府部门长官或州政府行政长官,有的至今还是联邦政府某个改革委员会的委员等。这些教师既对公共管理理论有着很深的造诣,同时又有非常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经验,这一切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实践教育的理念和逻辑,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采取有效的整合方法,把实践教育纳入培养方案中,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師资配备、资金支持、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唯有此才能逐步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应用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绪刚.公共管理案例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葛秋萍.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4]于志勇.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5]赵宏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问题、思路与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许吉.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对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再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杨述厚等.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6).

[8]张少栋.美国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特点及其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作者简介:顾铮铮,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作者:顾铮铮

第二篇:刍议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与反思

【摘要】行政管理学作为本科设置的一门新型学科,其发展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文章提出了目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四大困境: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过程与研究方法都存在困境,对行政管理相关学科沟通缺失,过分重视对“处方式”业务知识的传授。因此要针对以上四大问题进行剖析,引起教学老师的重视。

【关键词】行政管理;本科教学;探索;反思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转型,高等学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一直呈现上升的势头,呈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平分秋色之势,行政管理学科在我国本科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展现专业良性、迅猛发展的势头,因此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全新的诉求。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如何应对此形势要求,如何培养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始终在探讨的新课题,目前此专业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的都知道,一个正确的端正的办学理念是专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模式是搞好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的前提。另外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首先是一种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的塑造与培训。长期以来的观念,行使专业教学的老师把行政管理当作是政府治理与调试。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形成的公共行政理念过分注重专业主体与学生受众之间关系的错位,忽略了社会公众对行政管理专业素质的培养与塑造,错使行政管理逐渐凌驾于社会和人民大众之上。这种专业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来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大众至上意识和行政责任意识,不能使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发挥正确的作用。因此,关办学理念、正确专业意识的正确树立,成为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改革,目前还处在启动与全面探索阶段,某些方面仍存在着盲点和死角。比如说在一定程度上,政治学类课程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大,早期行政学是从政治学里面分离出来的,行政学与政治学虽然关系十分密切,但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开设政治学类的相关课程,这是十分肯定的,但是,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政治学类课程以多少比较合适呢?分析全国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政治类的课程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相反,一些核心基础类的课程都没有开设。

2.教学过程与研究方法都存在困境

在一项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学生不仅是教育与教学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形态,我们教育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满足要让学生接受认为社会科学类知识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理解知识为工具,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传统上,对于教育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教育”是“学生”的研究对象。这种判断是不错的,但毕竟失于简单。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教育与学生的关系都更加丰富多彩,姿态万千。而作为一门学科的学问,一方面,行政学应像其他学科一样,为整个教育实践方式所规训;另一方面,教育只是人类理解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通过正确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的积极化,让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管理教学大都以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展示书本的知识,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上的简单说教,使学生听起课来,犹如坠入迷雾,不能触及本质。而且在那么短的学习时间内,理论也很难系统化,基本技能又得不到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行政学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诸多困境。研究方法方面滞后和单一,西方行政学已经发展并使用多样的、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讲,整个学科建设也是一种严肃的现状,学科建设虽然有其固有的规律,但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急功近利地搞学科建设大跃进。学科建设是高校综合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基础建设,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集中体现,学校应该将坚持“突出重点、充实内涵、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工作方针,将学科建设作为带动学校办学实力全面提升的龙头,促进学校快速和谐发展。但一些高校往往不顾自身起点,在目标定位上盲目追求高档次,高规格,高品味。比如,有了本科想上硕士点和博士点,有了博士点的还想争取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而为了多上硕士和博士学位点,许多行政学学科负责人甚至学科带头人把主要心思都放在围绕学科评议组的公关活动上,甚至为了上学位点而不择手段,如不惜采取修改数据、学术造假、行贿送礼等手段,他们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的现实情况,不是把精力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梯队建设等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上。

3.对行政管理相关学科沟通缺失

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我国公共行政学没有妥善处理好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越位与缺位同时存在。这些因素使得公共行政学的学科间关系比较混乱。我们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学科。从广义上说,一切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都是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的概念、方式和手段。行政管理学只有将行政现象置于广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才能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理论和解决办法。从狭义上说,社会学则不以公共权力的成立和行使为特定研究对象。就相互关系而言,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只有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法权地位和特有的方式、手段才能解决。所以,行政管理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4.过分注重重视对常规知识的传授

过分重视对“处方式”业务知识的传授,转而轻视基础性知识的学习,现代行政管理和古代行政管理是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现代是古代的延续。中国古代丰富的政治和行政管理的历史遗产不仅是产生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肥沃土壤,而其精华部分将被改造吸收而成为具有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组成部分。我国建国初期。就曾经提出了,要求教育部门高速培养“现成专家”。时过境迁,一方面在于它已经与正规化的高等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一致;另一方面也在于在知识将以更快的速度不断刷新。新世纪,面向具体实际工作课题的知识已经渐行渐远。因此以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从80年代初至今,可以说是公共行政学的转型时期。公共行政学转型的实践背景是,各国都在推行大规模的行政改革,这一改革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可谓前所未有,其激进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的方向性调整”。因此,总结和探讨适应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后层级制行政模式”,替代传统的层级制行政模式,实现行政管理理论模式的转型。从改革的方向上看,如果说前半个世纪行政改革的趋势和结果是政府的膨胀和扩张的话,当代行政改革的特点则是政府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再有一个方面则在于行政管理人员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除了要学习掌握管理知识外,更主要和更大量需要的是与管理对象有关的知识,行政管理作用领域的广泛性会使要掌握的具体门类的知识多的学不胜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对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一通变百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也只有如此,我们的专业教育才会有较高的效益。

5.结语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一样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这是我国行政管理学理论创造的最坚实基础和取之不竭的源泉。迄今为止,中国行政管理学初步确立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和新兴的学科。在中外行政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进一步系统化和专门化,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和议题。随着中国全方位改革,中国行政管理学努力把中国行政改革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着重研究中国行政的规律和特点,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步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积累了一整套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特有的模式,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增长点还有很多,比如公共财政学、科研方法论研究府际关系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探索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沿着以前我们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罗湘衡.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方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

[2]郭小聪,肖生福.中国行政学学科建设: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

[3]汗克孜·伊布拉音.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4]倪星.我国公共行政学教育模式反思[J].公共管理研究,2010(6).

作者简介:

徐春光(1979—),硕士,河南永城人,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学研究。

丁俊华(1982—),女,河南太康人,硕士,河南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主要研究方向:行政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徐春光 丁俊华

第三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如何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参考,有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获得高质量的职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根据最新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显然,我国现在已拥有较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践行教育规律的必然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分别经历了精英式教育、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以“211”“985”工程为主要特征的“非均衡”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内涵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大多数管理类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就选择直接就业。因而,无论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还是学生就业要求,如何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如何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相关概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内涵式发展。“内涵”与“外延”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不截然对立。内涵式发展强调事物质的规定性,而外延式发展强调量的规定性。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将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质量提升为发展目标,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追求优质的一种行动理念、过程,是以优质为根本目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包含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特征[1]。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更加公平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更看重过程平等、更看重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因而,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实现深层次教育公平的保障。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仅强调高质量,而且还要突出不同层次高校教育的特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和质量是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是特色更强和质量更优的内涵式发展。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等教育的教育贡献力。多元化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坚持分层、分类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

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所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包括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经济、财务等基本理论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学习力和创新意识、缜密的思考力、精准的执行力,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创新发展要求[2]。

二、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的管理類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难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

与新时代的经济社会相适应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逻辑起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经济结构需要转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高等教育培养理念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以往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念并不完全适应新现代的要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今社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能能力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能能力必须适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培养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现阶段高校制定的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培养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主要过多强调如何掌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此外,在教学中缺乏对经济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讲解,难以掌握企业对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具体需求,从而不能针对性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这使管理类本科学生难以真正将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有着不利影响,难以拥有有效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师资相对缺乏,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单一等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在实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并未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情况。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锻炼。

(三)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更为欠缺

管理类专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习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逐年增加。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却难以跟上学生的增加量。管理类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的提升会受到限制。这不利于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经验。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缺乏实践能力并不利于构建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3]。

(四)教学过程中知识传输方式较为单一

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很多教师较少使用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兼顾传统的授课方法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目前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不具备高质量的要求

在目前“以就业为指导”的人才培养要求下,过分强调就业率指标,难以顾及人才培养质量、职业能力质量。在以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找份工作相对容易,对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要求并不高。高就业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就业质量较低的情况。同时,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难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在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脱钩现象严重,极易造成所培养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预期[4]。

三、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应该转变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使管理类本科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基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针对性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建立融合高质量职业素质、高质量职业知识、高质量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课程体系应符合专业知识、现代职业素养、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

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下,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课程体系应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管理类本科学生课程的特点与新时代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重点培养高质量的职业胜任能力。例如,结合专业性质和未来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企业管理和财务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胜任能力。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相应岗位所要求的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是管理类本科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岗位,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5]。

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应确保培养高质量的职业创新能力。例如,制定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时应注重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进一步提升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管理类本科学生在行业内拥有优秀的竞争力,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在制定培养课程体系时,还应注重强调实践能力锻炼、实践技能训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培养体系。

(二)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从市场和企业中获取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紧密追踪管理类本科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形成高质量职业能力培养、就业与招生计划的联动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调整高校管理类专业种类、招生规模、培养方案、课程培养体系等。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技能水平的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从供给侧对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具备符合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

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高等学校需要努力打造能切合实践发展方向、理论知识扎实、具备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且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职业能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可以鼓励教师一专多能,积极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市场企业中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一线人才给教师授课,开阔教师的实践视野。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校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形式。高等院校更要努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与时俱进的职业能力[6]。

(三)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

“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系统工程。“产学研用”突出了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是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关键。

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机制,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切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产学研用”相结合体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传授课堂知识、获得前沿先进理论、锻炼市场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制,促使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把握人才培养的先机。

(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国家、企业、个人而言,创新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鼓励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师生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构建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新的业务和知识不断地在各行各业出现。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管理类本科学生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掌握最新知识、技能,解决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四、总结

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应深入理解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深入了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角度、多层面提出促进和增强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措施:高质量内涵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应坚持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注重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来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袁自煌.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管理水平推动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7):22-24.

[2]戴华江,樊华,易爱军,等.“互联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10):46-47.

[3]张应强,苏永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反思、批判与变革[J].教育研究,2014(5):19-27.

[4]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5]王红雨.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自我评价及发展诉求研究:以企业类已就业学生的调查为中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74-82.

[6]张国宝,汪琦,吕佩珊.职业胜任能力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9(6):94-101.

作者:王霞 石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