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商管理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本科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遭遇到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尽管就业率并不低,但越来越不好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职业发展也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又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第一篇:本科工商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创业能力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其目的在于自我生存或者寻找机会将科技或市场创意转化为生产力。虽然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一定成就,但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并且课程和师资问题突出,必须从明确其培养目标以及内容和关键问题着手解决。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工商管理;教改

[文献标识码]A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开办已有17年的历史,但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其与MBA以及工商管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分并不明显,都是定位于培养“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而现阶段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时主要流向服务业,其次为制造业以及自主创业,就业时大部分人需要从一线员工做起。同时现行工商管理本科生教育在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上都重管理技能的培养,而国外商学院对工商管理本科生的教育更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和商业伦理的培养,对其企业管理技能要求则一般。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成功的创业教育,美国通过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对美国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一支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队伍,工商管理本科生作为工商管理人才的主体,在创业能力的获得上由于其专业课程原因比其它专业更有优势,在强调工商管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背景下,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必然选择。

本文从分析工商管理本科创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结合教育部在2012年8月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精神,试图建立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改革的理论框架,以期对工商管理本科创业教育进行质变性的探索。

一、创业能力内涵

有学者认为创业能力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斯腾伯格则认为创业能力属于认知活动和情感意志活动相统一的范畴,是情感智力、意志智力和认知智力的有机融合,是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的整合结晶,其本质上是一种成功智力。杨伦超则特别研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文化和科学意义上的“知识”、“技术”外,更多地体现在对“创业”本身的认识及对企业营运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了解,其次是态度和心理因素,这是大学生从事创业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实际上,学者们对创业能力内涵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一种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其目的在于自我生存或者寻找机会将市场或技术创意转化为生产力。由于国家教育部还没有单设创业专业,现在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上是依托专业进行的,从而使创业类课程变成学科知识的有机内容。

二、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内容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创业课程内容有相当比例的重合,虽然实施上更具有便捷性,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创业能力培养结果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创业教育在各高校还未普及,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工商管理专业下开设创业类课程模块或者一两门创业课程,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与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培养模式。受传统的雇佣教育理念影响,工商管理本科创业能力培养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创业学生还缺乏充足的企业家精神。

(二)创业教育中的课程问题

1 课程设置问题。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尚不成熟。创业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创业过程,是一个企业从初创到经营的一系列活动,而传统的工商管理课程内容,基本围绕管理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展开的,更适合已经成熟的公司而非创业型公司;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明显,在专业课程中重复内容较多,但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各扫门前雪”,不会主动与同事合作开发内容整合性高的课题,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创业所需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2 教材问题。大部分创业教育类的课程内容照搬国外课程内容,特别是案例与操作模式脱离中国实际,学生限于文化跨度和实际经验不同难以理解教材内容。

3 课程师资问题。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成为教师,缺少创业理论和企业实践经验,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会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或者授课偏向理论化;而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因为体制要求的各种资格限制,无法进入高校平台从事教学。

(三)现有创业教学方式的局限

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工商管理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业中所需的主动学习和分析能力培养;授课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安排;在授课中,仍以教师为主,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且考核方式仍以考试为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这些都与创业能力培养理念相冲突。

三、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改革内容设想

(一)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目标是要从传统的就业能力培养目标向创业能力培养目标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利用整合能力以及团队领导与合作和其他相关能力。对提高高校的就业率、树立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色有极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契机,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优势,形成教育新局面;同时创业能力培养也能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并促进就业。

(二)改革内容

1 教学目的改革。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创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从传统雇佣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改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被动适应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主动就业。

2 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构建是整个创业教育中的难点和核心,决定了教育质量。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应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除明确规定需开设“创业基础”课外,其他创业类课程由各高校自行安排。为了健全创业知识体系,国内高校有必要放眼世界,吸取国外成熟经验。美国学者Vesper和Gartner对美国941所大学创业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高校本科阶段开设最多的创业课程有:创建新企业、小企业管理、创业咨询、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家族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等。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可考虑选择上述的一些课程进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但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自身的课程有重合也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在现有总课时的基础上,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具体科目,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

表1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依据,整理各教育内容模块的具体教育内容,并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建议开设的创业科目。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时和学分总体比国外高,在原有课程结构中思政类和外语必修课程已占据较多学分和学时。根据教育部新要求,各高校需开设必修课“创业基础”,至少32学时。将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入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在总学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创业课势必会占用专业本身课程课时。因而建议高度整合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将各科目的相近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将“生产管理”和“运营管理”两门课整合成“生产与运营管理”,将“物流基础”与“供应链管理”整合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将“国际贸易”与“国际法”整合成“国际贸易与国际法”等,既避免了课程内容重复,又可以将课程的逻辑关系变得易于理解。还有一种可行方式,如温州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尽量减少创业类课程占用专业学时,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中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仅在专业课中引入核心创业能力课程。

3 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流程构建。工商管理创业能力培养流程的关键,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类与创业类课程相互协调的过程。按照高校教育理念,大学一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强调基础学习,不宜开设过多的创业课程,第二年和第三年是专业课的学习高峰期,第四年是综合实践期。这种将实践与理论学习截然分开的流程,不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且学生即便在第四年获取了实践的感性认识,但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因理论课程结束而无法获得系统解决。因而建议在创业教育中,应当将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相互交叉安排,在第二学年开始安排实践科目,并在假期安排实践项目,并根据成绩给予学分,激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创业尝试实践活动。

由于工商管理本科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考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综合培养,在课程安排上较复杂。表2根据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功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泰柏商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以及教育部要求工商管理本科必须开设的9门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以及课程复杂程度和先后逻辑关系,设计四年制工商管理学生专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流程,以供参考。

4 教学方式改革。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创业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而对教师引导方法多样化提出了要求。根据德国学者Beer.H的观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知识转化的功能不同。在他的观点中,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以及实习和商业计划研讨会四种方式最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讲授、作业以及论文和文献阅读的功能只是知识传递,学生能否将理论转化为能力,结果未知(表3)。

创业教育更强调知识的能力转化结果,因而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本身也是在填鸭式教学方式环境中接受教育,因而对于其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感到陌生,因而高校有必要集中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培训;另一方面,中国教师在上课时,自由权限较小,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高校行政管理者应当适度放开课堂权利给教师。

四、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成功的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调整创业能力培养理念、构建创业能力培养知识体系时以及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时,还应注重其他一些关键问题。

(一)师资

要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中顺利实施创业教育,首要的问题是配备有经验的师资队伍。美国的创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较长,师资队伍较成熟且利用率高,但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具备创业经验和理论的师资缺乏现象,从而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完善教师招聘和选拔制度。为工商管理专业配备学术研究型和企业研究型教师,聘请有“丰富企业实践与管理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者作为兼职教师补充工商管理教师队伍,通过开设创业论坛、指导学生做创业方案或论文、接纳指导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其次,还要充分发动校友力量,让他们充当学生创业咨询或创业实践中的导师。另外,应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或者兼职,以提高对创业的感性知识。

(二)教材建设

受限于师资力量和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短暂历史,教材开发是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第二个难题。与工商管理专业教材一样,创业教育的大部分教材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内容组织的体系与案例与中国实际有一定的差别,由于中外在思维习惯和文化历史中的巨大差别,导致学生难以消化国外教材上的内容。而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短期内将难以开发出合适的创业类教材。各高校需有效组织教师队伍和企业界联手开发具有创业理论和创业案例或者创业能力训练类的创业类教材。

(三)配套服务

影响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地执行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创业配套服务是否完善。否则缺少第二课堂的支撑作业,创业教育永远只能停在理论层面上。各工商管理院校应建立完备、有效利用的保障机制。(1)校外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企业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利用已有的校友资源,开发创业实践途径,获取创业资源和经验。国外大学都非常重视校友会的建设,为校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让校友觉得母校从不曾忘却他们;反过来,校友也会想办法回报母校的培养,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途径,又可以获得资金支持。(2)校内创造创业氛围。工商管理院校应开展各种创新大赛和经济管理活动,创办创业园,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创业协会组织,并安排专职教师担任创业辅导和咨询服务;有计划地实施“创业项目指导计划”,并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建立相应的项目资助与淘汰管理机制,结合社会力量为学生提供资金和服务配套。

[参考文献]

[1]李洪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Man T.W.Y,Theresa,Lau,Chan,K.F.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E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Journal of Businesa Venturing,2002,(17)

[3]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吴国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杨伦超,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结构及其对创业动力形成的影响[J],中国商界,2009,(10)

[5]陈涛,王伟祖,王吴芳,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及其特点[R],浙江理工大学,2009

[6]赵艳丽,陈彦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外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7,(12)

[7]Beer,H.Hochschul-Spin-offs im High-Tech-Wett-bewerb;Entrepre-neurship-Theorie,-Education und-Support,Hamburg,2000

[责任编辑:霁月]

作者:李玉米

第二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遭遇到发展的困境,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尽管就业率并不低,但越来越不好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职业发展也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又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该专业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对该学科教育目的与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大力发展我国的本科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并提出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为特色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文献标识码:A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商管理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这既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现行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为大学毕业生找一份工作的问题,而是使国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战略问题。

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工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看法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当前困境,集中体现在:一方面,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职业发展困难;而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又招不到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满意的管理人才。这一困境引起了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应该如何”发展本科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

1.1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与教育的问题

由于“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因此,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后,将发现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而无所适从—即所学的管理学理论往往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甚至是运行潜规则狭路相逢。

所以,当前在企业中存在“科班生”敌不过“半路出家”的现象,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而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刚进入企业时,他们还不知道企业实际为何物,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相比一线管理人员,这些“科班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自然会倾向于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管理者。

实际上,任何企业需要的都是有经验、上手快的管理者,而不仅仅是有知识的、有发展潜力未来管理者。对于帮助学生跨越“实践能力”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实现所学理论知识和工商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是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且,面对企业对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却暴露越来越突出的整体不适应。深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从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由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训、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表现为动手能力、提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差,并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阐述,往往脱离我国企业实际的国情,且这些专业课程的讲授又仅仅是知识性讲解,缺乏实际应用的针对性。进一步原因则在于,高校对相关实训、实验、实习、实践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老师则往往缺少工商企业实践经历,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

1.2 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针对上述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老总们认为,“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有“知识”的管理者。”他们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企业近年招聘的管理人员,全是社会上或同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不要。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是“工商管理通用论”。前者认为:学习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一定的阅历,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有这类看法的专家提出,“管理学,在研究生目录中有,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应该将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部交给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有的专家则认为,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纯属有点理想化。因此,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针对性强的专业发展,而取代通用性强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通用论”。

客观地讲,上述观点,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问题都有一定的把握与认识。但是,两种看法虽然均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但都未能正确理解与把握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真正要求,前者“选择性忽视”了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对广大高素质中、基层管理人才急需的现实;而后者则否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通用人才具有的强大市场适应力。

2 大力发展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任何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的确没有存在的基础;同时,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客观地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并正确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是本文必须都回答的问题。

2.1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新的认识

陈岱孙先生认为经济管理工作是“最古老的行当,而最时新的职业”。从现实需求来看,权威研究表明: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总体来看,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长期潜在需求来看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与裂变,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对各个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中国正呼唤着大量工商管理人才,去激活并驾驭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机会的新兴市场。其原因在于:

首先,中国的CDP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工商管理的企业数量、质量和管理实践发展迅速,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其次,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将是民营经济的集体起飞。到2006年我国民营经济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494.7万户;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395.5万人。不难看出,民营企业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主体,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尚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要在管理上有质的飞跃,必须引进新型管理人才,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最后,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也将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依法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可以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农业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农民家庭手工业;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

显然,上述每项经营领域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支持。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为我国农村城镇化、“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

2.2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主体

众所周知,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布也符合这一特点。

首先,具体从工商企业的管理层次看,一般在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负责全面工作的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的副总经理、负责一个部门职能的专项工作的部门经理、负责具体工作工作人员。很显然,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层级状态。

其次,相关研究也表明,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较需要”的占23.1%,且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总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对象的主体是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这是当今和未来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因此,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就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3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特色新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工商企业需求不适应这一困局,我们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适应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需求,更加突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专多能“的特点。

3.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就是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企业管理人才

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科工商管理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首先,未来中国的企业家(很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最佳的专业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对本科阶段的管理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均体现了这一点。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宗旨是“提供学生在优秀教师指导下,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沃顿商学院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则强调“提供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基础。并为学生提供把商务与自由相结合的艺术,从而有助于获得人生的成功。”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今天,工商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如管理行为理论,跨文化管理理论等教学内容,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早已定型的成年人而言,其学习效果不会好。

第三,工商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早已成为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即高职位)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的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如果说传统工商企业活动强调的是“专才”教育,那么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活动中,“通才”教育的观念则日显突出,这决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

首先,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其次,宽知识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宽幅的课程设置,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是件好事。

但是,在为学生“打通学理”,使他们初步具有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来的工商企业决策理念和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提倡学生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集中精力学习相关课程,让学生在毕业前具有某个方面的专长,这样就具备了“一专多能”特色素质。

虽然“实际上企业永远认为大学训练出来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但是,通过“一专多能”特色素质的培养,本科工商管理学生宽知识面与精专长的能力结构,可以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并给企业带来活力。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会计”、“营销”、“物流”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它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具备强大市场适应能力的“通才”。

4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要实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能力素质培养,关键在于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改革教育模式,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体系。

4.1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新体系

从我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建设新型教学体系。总的原则是,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建立一套新型的基础饱满、特色突出、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首先,“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因素需求,要精练核心课程,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其次,这个课程教育体系要“基础饱满、特色突出”,在保证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并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增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同时增大选修课比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整个课程设置体现出“加强基础教学,突出主干课程,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

再次,为了保证“实践性强”的教学效果,课程体系安排上,应该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变为“3+1”甚至是“2+2”教学模式,即: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积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锁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要求他们在最后一年选择具体的专业小方向(如:财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实习实训,甚至工作实践实习,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积累实践经验。

最后,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所调整,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全球性竞争,为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4.2 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或联系不紧密,大学难以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难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对于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不利,也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工商企业人才需求完全对接的主要原因。

因此,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一方面,高校的工商管理院、系必须重视数字模拟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尤其是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如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动态建模(IRP)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工商管理院、系要主动走出校园,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发展企业界与院、系的良性互动关系,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管理科学竞赛活动(如:ERP沙盘模拟竞赛)。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学生能够提高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改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外教育方式,学生参与热情高,理论与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应用。

5 结语

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社会观来看,工商管理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适应与促进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现代社会生产力状况又是决定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今天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与发展,从根本上讲,是由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然,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必须改革,从而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三多.我国MBA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中国管理学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8-12.

[2]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3]侯一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1).

[4]北京出台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任职农民合作社[N].北京青年报,2010,2.

[5]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4).

[6]李玉兰.就业会成为大学的指挥棒吗—中外大学校长及企业高管关于人才和就业的对话[N].光明日报,2010-5.

作者:余石 唐时俊

第三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进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合理、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不够明确具体、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不够科学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系统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间,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重构 改进措施

一、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将这种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和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对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水平,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36份,回收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问卷分为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两部分,问题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等方面,最后设计了关于实践教学如何改进的主观问题,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尽管83.82%的学生都认可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并不高,52.2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和几乎没有,仅有10.29%的学生选择了较高和很高。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这一项,只有8.09%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47.06%的学生认为一般,44.85%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这就显示出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归纳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而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胜任工商企业管理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制订培养目标。但从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师生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仅仅把它当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去完成,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二)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合理

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够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不够,二是实习环节的时间设置不合理。教育部在2007年发布的文件中已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1]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应提高到20%-25%。[2]从广州大学2012年最新修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来看,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总学分是26分,占总学分的15.9%,虽然达到了15%的基本要求,但比重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专业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都安排有相应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均为2-4周。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无法完成预期的实习目的,有些学生希望将实习和寒暑假进行衔接,以延长实习时间。根据一项对企业的调查显示,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生至少需要2-3月才能基本熟悉和适应企业的管理流程,因此每学期2-4周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2]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多样化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别比较丰富,开展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在调查中显示,目前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选择比例较高的是案例教学、专业实习及场景模拟,而学科竞赛、课程实训和课题研究选择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参加过的校外实践教学类型主要是校外兼职和专业实习,而以上的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发起人主要是学生自己,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74.27%的学生认为所参加的这些校外实践活动与本专业关系不太密切,51.47%的学生认为自己从实践教学中得到较大收获,而48.53%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由此可见,目前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校内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校外的专业实习,而专业实习又由于师资的不足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而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即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老师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指导,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在学生实习单位的寻找、实习内容的安排和实习过程的指导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对分散实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措施,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四)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不够明确具体

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形式确定后,还应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目前的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如课程案例讨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学科竞赛等环节都有较为明确具体的实践内容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但校外的实践活动,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没有相关的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手册等文件帮助学生了解实习的内容。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在企业实习期间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应用所学过的什么知识点,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没有较为明确的实习目标和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指导,也是造成实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五)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按照预期目标完成。目前,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和方法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但校外的专业实习评价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采用五级制给出,但评级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仅仅根据学生实习后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作为评价依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建立标准统一、方法科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根据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和满意度较低,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想法,通过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构建了全新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该体系包括目标、空间、手段、时间和评价五个维度。目标维度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对能力培养的需求,综合制订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并将此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分解为各实践环节的子目标。空间维度是指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从空间上要向课堂以外延伸和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的空间维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空间维度与手段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空间有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又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内独立实践环节等,而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需要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序进行的。空间维度和手段维度还需要时间维度来进行整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化。最后的评价维度是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种实践教学手段进行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并能在目标出现偏差时及时调整目标。

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分析

(一)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排序,依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先进管理思想和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2]而在“专业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协调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应综合考虑市场或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对自身能力及素质培养的期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循序渐进,是分层次、分阶段来完成的。根据学生所处年级、所学专业知识制订不同的子目标,每个层次的目标依次递进,使学生的能力呈现递阶提高,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3]

(二)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效果不佳现象,应加强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及完善。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核心课程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大纲,编写实习手册和实习指导书,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着重了解和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点以及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加以明确。如果学校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则需要在实习指导手册中明确实习基地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应提供的条件,使校企合作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了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指导,再辅之以问题型实习考核方式,即在实习之前根据不同的方向设计出不同的实习问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都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在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中进行汇报,这样学生既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又有明确的实习内容为指导,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分散实习效果。[4]

(三)系统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间

在实践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综合”的方式,进行时间维度的设计。如课程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以与课程学习同步进行或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某些知识点或某门课程进行设计。而综合实训、模拟竞赛、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则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开展。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适当将开题时间提前,这样便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校外实习时间的设置,一般学校都会有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实习方式因其目标和功能不同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所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认知实习是让学生对企业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参观为主,时间可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间为1-2周。生产实习则是一种参与性的实践活动,应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设置,让学生参与或是模拟企业的运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后续学习和毕业就业打下基础,因此设置在大学三年级,时间为4周。而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已经找到工作,毕业实习期实际就是学生在新单位的试用期,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一举两得。因此毕业实习时间可从大学四年级的寒假开始,时间为2-3个月。[1]

(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

在实践教学手段的设计方面应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常用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等形式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实战演练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类似于挑战杯、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等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实习的安排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实习形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实习活动,如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实习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岗位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毕业实习则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做好实习监管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从事一些校外兼职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监控和反馈。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测评所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加以纠正。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于校内和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相对比较完善,而校外实习的评价方式由于学生过于分散,导致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过于主观,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实践教学评估方式有四种,即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和综合式。[5]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日常情况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如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等。成果式评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最终成果,如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来检验其实践教学效果。为确保学生提交成果的真实性,还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来加以辅助。取证式评估是以学生通过实践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认证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估则是指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表现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可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式来改进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同时,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借鉴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中的360度绩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实习企业、指导老师、客户等多方面的评价,以确保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论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目标、空间、手段、时间和评估五个维度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2] 夏文莉.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2008(12):44-45.

[3] 曲立,刘宇,葛新权,金春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28-230.

[4] 谢健,吴磊,张启明.校企联合导师与学生项目组的互动: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组织方式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2(5):7-9.

[5] 牛鸿蕾.论就业导向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8(28):398-399.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宋丹霞 秦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