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群文阅读诗歌教学策略探究——以高年段教学为例

2022-09-11

群文阅读是这几年才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用相同的议题把一组文章组合在一起,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师生一同进行讨论。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看法,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以及增大学生的阅读量的目的, 实现高效的教学实效。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学习诗歌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而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将新兴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用于诗歌教学中让教学效果更佳, 是教育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以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为例, 以笔者在小学观摩、实习实践的经验为基础, 试将小学群文阅读与诗歌教学有效结合, 以“同议题”为原则将教材内、教材内外、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探究小学群文阅读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议题选择策略

议题是一组文本中可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 一组文本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话题。在教学前, 可以根据不同的议题来选择组合文本。如教师可以打乱教材中的课文顺序, 以一定的方式将部分课文聚集在一起, 或者选择课外的一些较好的文章, 以“同议题”的原则把它们组合为一组,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一) 以“同议题”为原则

在选择诗歌文本时, 如以“同议题”为原则, 可以从诗歌主题、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分类、诗歌的手法等方面着手来拟定议题选择文本。比如, 从诗歌的分类来说, 就可以拟出不同的议题:“童话诗”、“故事诗”、“讽刺诗”、“寓言诗”“抒情诗”、“科学诗”等。如以“科学诗”为议题来组合文本, 结合高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则可以将《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为黄鼠狼辩》、《太阳光的妹妹》等这些描绘科学现象、反映科学规律、赞颂科学精神的诗歌文本组合在一组来进行教学。

(二) 以新课标为依据

议题的选择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但不选择什么议题组合什么文本, 都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总体目标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学段目标的设计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儿童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 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就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而言,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小学低年段开展, 适合于中年段与高年段。在选择议题和组合文本时, 要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如以“送别诗”为议题, 可以把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参差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首诗歌组合在一起。师生围绕送别诗这个议题, 对诗人送别的方式、意境和情感多个话题来展开讨论、学习。

以“同议题”为原则, 以新课标为依据, 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来组合诗歌文本,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二、教学资源整合策略

群文阅读文本的安排、组合是根据一组相同的议题来进行, 简单说就是师生有共同的话题讨论为原则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在群文阅读教学中, 目前教师们常以“同议题”为原则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内多文本整合;二是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三是教材外多文本整合。

以“教材内多文本整合”为例, 依据高年段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 如“山水田园诗”为同议题, 则可以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湖》、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居》六首诗歌组合成一组。

这六首诗歌抒发了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者借助景物来抒发内心的孤独、无奈之情;《望洞庭湖》是诗人刘禹锡看着洞庭湖写的一首风景诗, 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白居易的《忆江南》则是诗人被江南水乡的风景所吸引而写的一首非常优美的诗, 表达了对江南的热爱之情;《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居》他们之间的相同点是诗人都表达了对乡村的人与生活的喜爱与赞美;张志和的《渔歌子》是诗人对山野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首诗的相同点:都是写景。由于各种原因, 课本在安排上有时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用不一样的线索把这几首诗组合在一起。从具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接受程度出发, 让学生对此更有兴趣。则可以分为了解人的《独坐敬亭山》和《渔歌子》, 欣赏画的《望洞庭湖》和《忆江南》, 还有感受生活方式的《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师生围绕山水田园诗这个议题, 对读人、生活方式、描写美丽风景多个话题来展开交流、讨论、学习。

三、教学案例设计

现以以高年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教材外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以“借景抒情”为议题来选择组合文本, 试设计教学案例。以“借景抒情”为议题, 则可以将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于谦的《石灰吟》三首诗组合在一起。

张继的《枫桥夜泊》, 诗人通过描写在桥上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天独有的景象来表达作者的思乡、忧国以及无家可归的顾虑, 抒发了作者痛苦、彷徨、忧愁、无奈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多种景物组成一幅秋图, 渲染出悲凉、冷清、萧瑟的气象, 抒发了一个游子在秋天想念家乡的凄苦之情。于谦的《石灰吟》, 诗人通过赞石灰的好品质来咏自己的高尚品格, 托物寄怀, 写出了诗人坚韧的对事态度和内心的美好。在这些诗中作者都是用一些不一样的景物来表现自己心里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生可以围绕“借景抒情”这个议题展开学习, 共同探讨最终达成共识。

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

(1) 通过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的秋天、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石灰等风景图,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三首和此景有关的诗。

(2) 让学生说说三首风景诗歌的相同以及不同处。

2.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认识《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同时介绍元曲文学常识。

3.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们认真听老师朗读, 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节奏以及重轻音, 体会情感。

学生试读

不同方式:学生自行朗读、教师指名读、小组赛读等。

(3) 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获得整体的感受。

4.理解诗义, 朗读成诵。

(1) 老师提示重点词句, 学生根据提示及注释理解。

(2) 教师通过多媒体生动地展示。

(3) 背诵。

5.自主探究, 提疑释疑。

(1) 学生自学

(1) 划出三首诗中作者所见到的景物。

A、全班同学分成小组交流、讨论。

B、学生主动汇报所划出的景物。

C、教师借助教室里的多媒体播放诗人所看到的景物那些美丽的风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2) 畅谈作者眼中景物的特点。

A、学生畅谈

B、教师小结

C、教师分享自己的观点: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难过、伤心、悲哀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给人的感受是凄凉, 描绘出一幅冷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作者看到的一处不一样的有生机的美好的地方。这也从侧面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于谦眼中的石灰历经了千锤万凿、粉身碎骨的苦难, 表现了诗人对石灰不畏艰辛的尊敬与佩服, 寄寓自己也要像石灰一样甘愿把一生清白留在人间。

(2) 感悟作者在景物中寄托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 精讲这些景物所表现出的特点以及给人的感受。《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这两首诗作者所描写的景色都选择了凄凉、萧条的秋天来突出情感。

(1) 《枫桥夜泊》中作者用“江枫渔晚对愁眠”突出自己在夜深人静里难以入睡, 只是因为想念家乡及亲人。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前面四句都是写景的, “枯、老、昏、瘦”这些字让秋色中有了凄凉的感觉, 而最后一句更是具有点明要旨的作用, 景物既是诗人旅途中看到的景物, 同时又是情感的载体, 也就是作者的心中物。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里有情感, 情感中又包含着景物, 达到了情景的巧妙结合。

(3) 《石灰吟》中诗人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为他人不怕“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

(3) 通过提问关键、难点问题让学生更加理解。

(1) 霜在地上, 怎么说“霜满天”呢?把天换成地好不好?

(2) 在静谧、清冷的秋夜谁睡了?那谁还没有睡呢?为什么呢?

(3)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什么?

(4) 石灰它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东西, 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于谦在那么多东西里偏偏要选择它来写呢?

画面展示, 创设情境

(1) 教学实践感受:在学习较难理解的诗时,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 善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情景再现, 让同学们表演诗人夜晚难以入睡的情景,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

7.总结诗意、情感升华

我们很容易知道的是这三首诗诗人都是通过写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同之处在于《枫桥夜泊》是作者借自己看到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想念故乡之情。而《天净沙秋思》中作者是将自己的情全都融进自己所见到的景物, 从表面看全诗每句都是在写景, 但是字字有情, 表现出游子漂泊他乡的悲苦。《石灰吟》中作者寄物言志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 但通过那被赋予了生命、情感和像作者一样有高尚品质的石灰, 我们好像看到站着一个立志清白的于谦。

教学实践感受:这组的三首诗, 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点很容易看出, 但是不同点相对较难, 但这也是我们学习此组古诗的重点。学习此类的古诗采用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入境诵读, 想象诗人所处之地, 所见之景, 所遇之事, 感作者所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是笔者在《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中和在一线小学观摩以及学生实习实践中探究到的群文阅读诗歌教学策略, 目的在于充分展示群文阅读教学的优点。在诗歌中教学中融入群文阅读教学元素, 打破常规阅读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 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 让教师和学生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因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还处在初期实践体验阶段, 与传统教学相比, 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但也有不足之处。为了高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使群文阅读能在小学课堂中高效地展示出它的优越性, 仍需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摘要:群文阅读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实践模式。它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增大小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中,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 诗歌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而且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文试从小学高年段的群文阅读诗歌教学入手, 以“同议题”的为原则将教材内、教材内外、教材外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 结合教学案例, 来探寻适合诗歌群文教学的实践方法。此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有利于提高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和理论经验, 也希望可以为他人的阅读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诗歌教学,策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莉声.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4.[1]杨莉声.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高段古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4.

[2] 张春娟.人教课本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2]张春娟.人教课本版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3] 梅俊华.小学中高阶段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初步探索[J].吉林教育, 2015, (3) :28.[3]梅俊华.小学中高阶段古诗群文阅读教学初步探索[J].吉林教育, 2015, (3) :28.

上一篇:现代炼焦工艺趋势探讨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激趣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