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2024-05-03

为例阅读教学策略(精选6篇)

篇1: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整本的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以《水浒传》为例

颜维奇,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教师。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笔者以名著《水浒传》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三种基本课型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

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教学课型。“导”的主角是老师,而“读”者是学生。

导读课,导引学生读“整本的书”,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下面是名著《水浒传》导读课的教学案例片段:

三、泛读全书,概述水浒故事。

1.你知道《水浒传》中写了多少人物形象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物名称?你能说出某个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哪些事迹?

提示:讲清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主要情节。

2.投影出示吴用、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五位英雄的画像,抢答与他们有关的主要故事。

四、精读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之绰号

1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质特点,读者很容易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等。请再说出几个好汉的绰号。

2.抢答,说出下列人物的绰号。

九纹龙 花和尚 豹子头 青面兽 托塔天王 神行太保 行者 母夜叉 智多星 黑旋风 鼓上蚤 及时雨(呼保义)

(二)人物形象之性格

1.《水浒传》中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众多英雄人物有共同的特性吗?

2.精彩片段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之一,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并且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表现的。试举例具体说说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说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本是军官,待遇相当优厚、家庭相当美满,他也上了梁山。从他身上你看到了小说揭示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宋江是梁山上的第一把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试分析宋江的性格特点。上面这个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导读课模式,也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案。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简介作者,概述故事,精读片段,总结写法等。这类导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学生在导读的基础上能大致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性格。这样的导读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的导,学生是被动的,离学生“爱读”“整本的书”、“期待读整本书”还相差甚远。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明显的不良倾向:

以讲代导。导读课上,老师把作者简介、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一股脑全“灌输给学生”。名著导读课变成了自己的讲坛。这种教法肯定起不到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有时倒有可能产生反作用、副作用!

以练代导。部分老师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阅读训练”,作家作品、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常识编印成讲义或练习,让学生反复训练,使充满活力的“整本书阅读”变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显然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所以“导读课”要以“唤起期待”为导读意图,精心设计导读的内容,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浓厚兴趣。

二、赏读课——提高鉴赏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整本书”,学会“整本书阅读”,爱上“整本书阅读”。

当前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要障碍是“不会阅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大多只是停留在主要故事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记忆上,读过一遍之后很难有再读的兴趣。至于这部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整本书”的鉴赏方法。

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一是作品的艺术性。因此,“整本书阅读”要开设赏读课。赏读课重在教会学生“赏”的方法,重在组织学生对作品重要情节进行细读,品味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进而把握名著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情感,获到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下面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赏读教学案例片段:

师:语段中更为精彩的是三拳的动作描写,这三拳描写的角度一致吗?不同角度的描写好在哪里?

生: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来写,既写出感觉的苦痛、外形的狼狈、又写出精神的昏厥。

师:我们先看第一拳,大家齐声朗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一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滚都出来。”

师:作者运用什么修辞?

生:比喻。

师:油酱铺里有咸的酱油,酸的醋,好辣好辣的火锅调料,请问这个“油酱铺”开在哪儿?

生:开在郑屠的鼻子上、嘴巴里。

师:请大家齐读第二拳:“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出来。”

师:“彩”字用得好在哪里?

生:与下句的“红、黑、紫”相呼应!

师:这“彩帛铺”开在哪里?

生:开在他的脸上,变成了大花脸,挂了彩。

师:请问“红的,黑的,紫的”各指什么?

生:红的是血,黑的是乌珠,紫的是脸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师:齐声朗读最后一拳:“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

师:大家看过道士做法事吗?

生:各种法器齐鸣,嘈杂喧闹。

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郑屠被打得耳朵嗡嗡直响。

师:请问作者为何以“法事”作喻?

生:暗示郑屠离死期不远。

师:郑屠结果死了,课文用了哪个动词?

生:挺。

师:这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生:写尽了郑屠的死相,与下文的“没入的气,动弹不得”相呼应。

师:作者为什么如此详写三拳?

生:主要是突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

生:郑屠是一个恶霸,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鲁达拳打实在是代表人们的心愿,打得越厉害,人们就越解恨,如果略写,难解人们心头之恨。

生:这里的详写突出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是对作恶者敲的警钟、丧钟!

上面这段教学实录,教者从修辞手法的妙用、词语的形象生动、多种描写角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赏析拳打镇关西的精彩片段,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品味到了作品语言文字的妙处,感悟到了文学名著的魅力。

三、比较阅读课——辨别差异奥妙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王尚荣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就是学习课文言语的精确妥帖,比较是极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文体的特征,体会用词的准确,捕捉情感表达的关键,以觅得文本语言的奥秘。

那么,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来进行比较阅读呢?同一个文本内,可以从典型篇章、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特殊标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还可通过小说与电影、电视剧来进行比较鉴赏等。

比如,从人物形象上选取对比点。《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武松,都武艺高强,却不尽相同。在杀威棒下,林冲上下使银子,免了杀威棒;而武松面对差役的索贿:“打便打,给你银子,不坏了大宋的律例!”两人性格明显不同。林冲妻子遭高衙内调戏,他觉得受了奇耻大辱,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他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是忍辱怕事的形象。鲁智深呢,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这是疾恶如仇的形象。

又如,从表现手法上选择对比点。在《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和“大闹野猪林”两个情节,表现手法就有所不同:前者有直接描写,还有侧面烘托,后者只有直接描写;前者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后者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再如,从小说与电影、电视剧等形式选择对比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播媒体产生了大量可以被名著教学所使用的新型资源,一些经典作品被拍成电视剧,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影视作品,还有类似《百家讲坛》等综艺节目能够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片段时,布置学生先认真阅读原著,然后集中收看电视剧片段,要求学生比较小说和电视剧有哪些不同。

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已经看过了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你们是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还是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呢?

生:喜欢电视剧《拳打镇关西》。

(少许同学喜欢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师:为什么呢?

生:电视剧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意思,吸引人,看得过瘾。

(七嘴八舌)师:那你们有没有思考: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电视剧《拳打镇关西》有什么异同?各有什么妙处?

生: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内容,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故事情节大致相同。

生: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内容没多少明显的变化。

师:电视剧中情节与小说完全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有些地方改了。

师:你们看出了电视剧与小说中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生:电视剧中开头部分只出现了两个人物,和小说中三个人物不一样。

师:嗯,你看得真仔细,你说具体一点。

生:电视剧中只有鲁达和史进两个人物,而小说中有鲁达、史进和李忠三个人物。

师:电视剧中怎么少了一个人呢?是电视剧导演的疏漏吗?

生:我认为不是。梁山好汉有108个,李忠这个人物在梁山好汉中感觉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我想可能是导演从减少演员的角度考虑的吧。

(生笑)

师:应该说感觉是有道理的。那小说中是怎样描写李忠这样一个人物的?

生:“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忠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李忠小气,不大方,吝啬。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李忠与史进对比,突出了史进的豪爽、义气。

师:具体说说怎么对比的?

生:动词的对比。写李忠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用了个“摸”字,说明是有选择地取,舍不得都拿出来,写出了李忠的小气;写史进时,“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一个是“取”字,说明是史进没有犹豫,显示了史进的爽气。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思考,分析得有理有据。这就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要写活一个人,有时只需要一个动词就够了。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同学们今后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准确用词,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那个词,最准确的唯一的那个词。

师:同学们,还发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部分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师:哦,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具体有哪些不同?

生:小说中把鲁提辖打的三拳写得很详尽,写得很精彩;而电视剧中似乎并没表现出来,只是动作性效果很好。

师: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小说中,鲁提辖第一拳打的是鼻子,而电视剧中,鲁提辖打的第一拳是眼眶,打的位置不同;小说中,鲁提辖第二拳打的位置是眼眶际眉梢,而电视上是鲁提辖一拳打穿郑屠掀起的桌子后,一直打到郑屠的胸脯上;小说中,鲁提辖第三拳打的是郑屠的太阳穴,而电视剧上,鲁提辖是一手提起郑屠后,然后一拳打在郑屠的胸口上,郑屠一下子跌倒在大街上,一命呜呼。

师:嗬,观察得真仔细啊!说得真好。大家讨论一下,你们是喜欢电视剧这种形式,还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要说出你们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3分钟)

生:我觉得小说中描写得好。小说中,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采用了比喻句,写出了当时真实的感受,形象逼真,也写出了鲁提辖惩凶扬善的大快人心。读这段文字,有一种痛快淋漓、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觉得电视剧中好看。画面逼真,音响效果好。看这个画面,我同样体验到了鲁提辖惩恶扬善的快感。

师: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你们有没有思考一下:导演为什么没像小说中那样处理,也就是打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表现郑屠三种不同的体验呢?

生:我想,导演要想把鲁提辖三拳打的位置在电视剧中表现出来也不是难事,问题是,郑屠的感受是难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郑屠的视觉体会在电视剧中已经表现出来了,这就是电视上郑屠看人时,屏幕上呈现的一片红色的画面。而那种味觉、听觉只有郑屠自己能感受到,电视上是难以表现的。所以,导演就把另外两个场景变换成视觉效果更好看的打斗场面了。

师:分析得太好了。这就是影视作品与小说文学的主要区别。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它是以文字语言作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艺术家人生理念的。而电视剧则是视觉艺术,以声音和活动的画面为手段。与文字语言相比,画面语言更为确定,更为直观,而在表现能力方面却不如文字语言那样自由。比如小说里人物的心理描写,电视剧中就难以用画面表现出来。应该说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千秋,不能简单地喜欢某一种文学样式而否定另一种文学样式。

师:这么说,我们看了电视剧后,还需要阅读原著吗?

生:要。

师:大家齐读“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到“动弹不得”。

(生齐读。)

师:请你具体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妙在何处。

(学生分析发言略)

师:好,同学们分析得比较准确到位,这样看来,小说的文字魅力是电视剧没法表现出来的。同学们,我们在欣赏了电视剧的精彩之后,还要对原著认真阅读,千万不要冷落了文字。好,我们继续刚才的提问,还有哪些不同吗?

生:小说中关于店小二部分的描写与电视剧中有许多地方不同。小说中“鲁达大怒,叉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而电视剧中是鲁达一掌将店小二打翻在地,头钻到路边的箩筐里去了,还增加了店小二给鲁达敲腿等情节。

生:这一部分还增加了店小二拦着金老父女逼金翠莲唱歌的场面,我想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郑屠的恶霸行为。

师:嗯,这一部分是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同。想一想电视剧这样设计有什么妙处?

生:我觉得主要是为表现鲁提辖的人物性格服务的,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嫉恶如仇,一方面表现了鲁提辖的粗中有细。

师:说得有道理。

以上这段教学实录,巧妙引入影视与原著的比较,引领学生“再读”“细读”名著,激发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鉴赏能力,最终必将使学生学会“整本书阅读”。

这种比较阅读课,在老师们“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用比较少,需要老师们用心寻找适合比较阅读的文章、片段或影视材料。如果能够用心选择合适的比较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定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阅读比较的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能够根据“整本书”的自身特点,认真上好导读课、赏读课和比较阅读课,就能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品鉴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一定爱读“整本的书”,会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会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金华.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教学设计.[2]王田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堂实录.[3]颜维奇.《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J].语文知识,2014(4).[4]蔡阳合.运用比较法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率[J].文学教育,2011(4).[5]夏春阳合.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6]张素梅.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篇2: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扣开孩子的心灵之门――以名著《三国演义》教学为例谈语文课外阅读交流课的策略

江苏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 224000) 黄健锋

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的知识积累,是学生全方位获取语言信息、立体化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才能引领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将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功夫在课前。做好阅读交流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外阅读前,学生往往对要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有些甚至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某本书进行细致的指导。我想至少达到以下目标。

1.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宁愿每天花两小时看电视、聊天,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对网络游戏可以废寝忘食,却不愿花30分钟看书。因此,我们要想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首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首选的方法也不外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奇妙的世界,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自然走近课外阅读。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六年级学生对这本名著还是有些了解的,但多数了解是片面的,有些甚至张冠李戴。看到这一点,我就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人手,本着正本清源的思想,我将游戏情节与名著内容相比较,同时还告之以历史真实。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名著提起了兴趣,也逐渐认真地读书了。

2.训练良好的读书方法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也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步骤。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按由浅人深的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初级阅读:主要读出基本的字句,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2)检视阅读(略读):了解关键情节,叙事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3)分析阅读(精读):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做批注,做摘要、笔记。写读后感等等。

(4)比较阅读:同时读几本不同观点的评论,再读一些历史书籍,如《三国志》《资治通鉴》等等,了解历史真相,研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升华在课内。把握阅读交流方向

小学生虽已有了较强的求知欲,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阅读常常带着盲目性,易受自己的思想认识、兴趣取向,社会不良倾向等等的影响。(语文教学论文 )因此,在阅读交流的课堂上,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学生阅读交流的价值观取向。如何把握住这种方向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精心设定话题

阅读交流会中的讨论是核心环节,讨论效果取决于话题的设定是否合适。比如《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值得讨论的话题很多,而我所选择的话题是对“三国英雄”的再认识,贴近学生生话,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我牢牢地把握方向,一开始就告诉学生,所谓英雄是“胸怀天下,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的人,目的是使学生对英雄有正确的认识,不要受原著“抑曹扬刘”的这种封建正统观的影响。

2.关注内容交流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外,还有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的影响。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有必要对这些作适当的渗透与引领。 我在上阅读交流课时,就引入了曹操的诗歌《短歌行》,目的除了通过诗歌来认识曹操的志向,感受曹操的英雄品质之外,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四言诗的结构,语言表现形式等等,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做一些准备。课堂上我还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大气磅礴,尝试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影响在课外,享受阅读交流乐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我认为阅读课更应注重课外的影响。

1.适度拓展

一本好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仅靠一节课,或一个月的.交流远远不够。我认为阅读交流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促使学生对书本内容进行再挖掘、再思考,从而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课后拓展是必不可少的。在我的阅读课上,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如下。

(1)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他英雄人物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写一篇读后感。

(2)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了解历史和英雄人物。

2.建立平台

篇3: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一、善待“出错”:“捅了我一刀”

下面是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田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 ‘我’听得如痴如醉。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唰”“唰”“唰”学生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环视四周, 猛然发现平时很少开口的学生卢刘宇也举起了手!只是, 他的手举得并不高。若不留神, 是根本不会注意到的。

“卢刘宇同学, 老师请你读。”我轻轻地走到他的前面, 亲切地说。大概压根儿就没有料到我会请他吧, 他愣了一下, 弹簧一样跳起来, 还没站稳, 课本尚未端正, 便迫不及待地高声朗读起来:“我听得入了迷, 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 我却仍在发呆, 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刀 (应为‘下’) , 我才惊醒。”

“哈哈———哈哈———哈哈———”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似的, 爆发出一阵又一阵哄笑, 原来, 卢刘宇将“捅了我一下”读成了“捅了我一刀”。卢刘宇涨红了脸, 羞愧难当, 深深地埋着头。说真的, 当时, 我的心里出奇地平静: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放声大笑, 是本能的, 是天真的, 是善意的;卢刘宇因为激动、兴奋、紧张而一不小心出错,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本来就胆儿小, 平时锻炼的机会又不够多, 加上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捅刀”“捅刀子”“捅了一刀”等不但常见, 而且读起来也颇是顺口;倒是“捅了一下”不多见, 念起来也显得拗口。

我微笑着靠近卢刘宇, 手指头顶了顶他的背脊, 示意他昂起头, 挺起胸, 站直身体;又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热情地鼓励道:“卢刘宇同学, 老师相信, 你一定能读正确!你相信自己吗?”“相信!”卢刘宇抬了一下头, 声音响亮地回答!顿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都睁大了眼睛, 将惊喜、信任、支持的目光, 集中在卢刘宇的脸上。“同学们, 老师相信, 卢刘宇同学一定能够朗读出自己的水平来, 你们相信吗?”“相信!”这是全体学生发自肺腑的声音, 响亮、清脆、整齐、有力!

卢刘宇终于昂起了头, 放开喉咙, 读了起来。学生们仿佛课文中的“我”一样, “听得入了迷, 恍如身临其境”。忽然,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热烈、持久!此时此刻的卢刘宇, 满面红光, 神采飞扬, 双手做出一个“V”的姿势, 不由自主地发出“耶”的一声, 也激动万分地拍着手。我欣慰地笑了。

说实在的, 学生出错的情况屡见不鲜, 但像这堂语文课上闹出如此笑话, 产生出如此“轰动效应”的现象, 极为罕见。要是放在五六年前, 说不定我早就变了脸色, 先严厉地批评“事者”卢刘宇一番;再声色俱厉地教训哄堂大笑的学生们一顿, 以解“心头之恨”;然后感慨万千, 来一通“恨铁不成钢”的满腹牢骚。结果可能是, 卢刘宇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自尊心遭到摧残, 有被“捅了一刀”的疼痛, 从此将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矮人三分, 提不起神儿, 抬不起头来。其他学生则会表面上装模作样地侧耳倾听, 接受批评, 内心却充满着不服、不满、不悦。教师本人呢?气是出了, 火是发了, “刀”是“捅”了, 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远了, 而且同样会有一种被“捅了一刀”的感觉。伤害了别人, 也刺痛了自己, 何苦来哉?

二、呵护“出格”:“放声大笑的理由”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卢沟桥烽火》一文, 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有力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 热情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力抵抗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件极具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通过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无比憎恨, 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的英勇行为的无限崇敬。毫无疑问, 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显而易见, 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是非常严肃的。通读全文, 丝毫找不到轻松搞笑的只言片语, 根本寻不到值得放声大笑的蛛丝马迹。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却出现了意外:大家都进入了课文所营造的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浓厚氛围之中, 内心充满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对全国军民的无比崇敬, 此时, 教室的一个角落里竟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大家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教室的一角———郭天奇的座位。只见郭天奇目不转睛地盯着课本, 旁若无人、无所顾忌地笑得前仰后合。

真是太“出格”了!我的心中猛地腾起一股无名之火。但我转念一想, 平时这个学生观察事物的视角, 常常与众不同, 遇上比较棘手的问题, 他总能道出个一二三来。说不定这一次, 他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我不妨大度一点, 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如果他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再严肃地批评他一顿也不迟。

想到这里, 我强压住心中的怒火, 缓缓地问:“郭天奇同学, 你能够说说自己大笑的理由吗?”话一出口, 我就后悔不已:要他说出大笑的理由, 固然表现了我对他的宽容、耐心、忍让, 但不可否认, 这话语里含有指责、批评的意味。我暗暗责备自己:为什么不能冷静一点儿?为什么要提出如此刁蛮刻薄的问题?如果郭天奇一声不吭, 如何收场?

值得庆幸的是, 郭天奇好像早就胸有成竹, 居然兴高采烈地站起来, 眉飞色舞地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演讲”:1.小小日本竟然处心积虑, 妄图侵略我泱泱中国, 真是“蚍蜉撼树, 自不量力”, 可笑。2.日本军队做贼心虚, 像老鼠似的贼头贼脑,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这叫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可笑。3.日本鬼子被杀得“人仰马翻”“哭爹喊娘”“抱头鼠窜”“狼狈而逃”“人头落地”“尸横桥头”, 实在好笑。4.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 冒着敌人的炮火, 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个个英勇无比, 人人同仇敌忾, 全都是好样儿的, 我为他们高兴, 为他们喝彩, 所以, 忍不住笑了。5.“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 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 两面夹击”, 说明中国军民有勇有谋, 收拾那些日寇, 实在是小菜一碟!一想到这些, 我就高兴地笑了。

郭天奇话音刚落, 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学生们有的高声叫好, 有的竖起大拇指, 有的向他投去佩服的目光。我情不自禁地连声夸道:“讲得好, 讲得好!”

好玄啊!如果我一念之差, 不问青红皂白, 以为他在“开小差”, 故意破坏课堂纪律, 便变了脸色, 勃然大怒, 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为我的“急中生智”而兴奋不已:一是保护了学生的热情。郭天奇“放声大笑的理由”已经充分地说明, 他学习语文的兴趣非常浓, 投入的程度相当深, 感悟的内容格外多。这种对语文的热情, 是一般的学生所无法企及的, 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孜孜以求的。毋庸讳言,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能够像郭天奇一样静下心来, 十分投入地与文本对话, 真正“钻进去”的热情, 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了。教师应该激发、保护这种热情才是。二是感染了其他的学生。郭天奇是幸运的, 因为我给予了他时间、机会、权力, 他证明了自己, 展示了自己, 获得了尊重, 赢得了佩服, 享受了“潜心会文本”的快乐。其他学生耳闻目睹, 感同身受, 应该能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哪里还会、还想去埋怨、歧视、嘲笑郭天奇同学呢?三是检测了自身的素质。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 教师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 就应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运用自然生成的宝贵资源,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 切忌按部就班, 总是依循教学预设。当然,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意味着教师能否经得住多方面的考验, 例如, 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如何?教学机智怎样?等等。

三、妙引“出新”:“请”来猪八戒

一节语文课上, 我所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课《三借芭蕉扇》的教学已近尾声。我真诚地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老师想为同学们朗读课文中的一句话, 大家愿意听吗?”同学们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喊:“愿意!”有的还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清了清嗓子, 拿好课本, 高声朗读起来:“孙悟空大怒, 请 (应为‘叫’) 来猪八戒, 又叫 (应为‘请’) 来众神仙, 把一座翠云山围得水泄不通。”于是, 教室里出现了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幕:

生:老师, 您读错了!孙悟空不是“请来猪八戒”的, 而是“叫来猪八戒”的!

生:孙悟空“叫”的是猪八戒, “请”的是众神仙。

师:谢谢同学们, 老师的确是读错了。不过, 老师想问一问:作者可以将“请”与“叫”的位置调换一下吗?

生:肯定不可以!

生:作家这样写, 总是有他的道理的!

师:你们一定能够讲出几点道理来的, 是吗?

生:猪八戒是孙悟空的师弟, 他们之间相处应该是很随便的, 用不着很见外似的去“请”。

生:孙悟空好不容易才“借”来芭蕉扇, 却被牛魔王骗了回去, 心里很着急, 自然会高声喊叫, 叫猪八戒来帮忙。

生:孙悟空是个急性子, 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当然不善于“包装”自己的语言。他“叫来猪八戒”, 也与他的性格相配。

生:再说, 孙悟空当时一心想到的是早点儿将芭蕉扇夺回来!所以, 他心急如焚, 脱口而出, 大叫“猪八戒”。

生:我觉得作家用“叫”字, 表现了孙悟空喊叫的声音非常响亮。因为大家都知道, 猪八戒特别喜欢睡懒觉。说不定, 此时此刻的猪八戒, 又趁孙悟空出去借芭蕉扇这一大好时机, 正呼呼大睡呢。孙悟空深知猪八戒的为人, 不得不高声喊叫。

生:我补充一点, 这个“叫”字, 还写出了孙悟空在离猪八戒很远的地方就“叫”开了, 表现了当时孙悟空的怒、气、急!

师:同学们讲得有理有据, 老师真的很佩服!那作者为什么写“请来众神仙”, 而不是“叫来众神仙”?

生:孙悟空是个聪明人。他知道, 众神仙各有各的本领。如果对着他们大叫大喊, 是没有谁愿意买他的账的。

生:“请”来众神仙, 表现了孙悟空对众神仙的尊重。

生:众神仙毕竟是外人, 他们没有帮助孙悟空的义务。孙悟空只有真心诚意地去“请”, 他们才会愿意来帮忙。

生:众所周知, 孙悟空属猴儿, 是个急性子, 他很少愿意恭恭敬敬地去求人、去请人。但为了借得芭蕉扇, 为了陪师父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 他只有委屈自己了。从这个“请”字可见, 孙悟空的确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 对师父唐僧可谓忠心耿耿!

师:所以, 猪八戒不是孙悟空“请”来的, 而是———

生:“叫”来的!

师:众神仙不是“叫”来的, 而是———

生:“请”来的!

师:这样看来, “叫”和“请”这里两个字貌似平常, 但是, 用得———

生:准确, 传神!

生:恰到好处!

师: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家就是作家, 用词准确传神!

生:有的字儿看上去平淡无奇, 但用心体会可以发现, 只有用它才行!除了它, 似乎就玩不转。这说明, 用它是再恰当不过了。

生:判断一个字用得是不是恰到好处, 最为关键的一条标准应该是能否做到准确、传神。

我“请来猪八戒”, 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这些貌似寻常、很不显眼的字词,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学缺少巧妙的引导、点拨, 总是习惯于采用“四平八稳”的策略, 怎么可能出现如此新颖、精彩的“对话”实效呢?

篇4: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一、浏览题目

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常会带有文中的某些重要信息或帮助我们阅读并理解文章,而部分试题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阅读文言文之前,应先阅读题目,并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阅读文章。尤其在面对考试时,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速读全文,理解文意

了解了文言文阅读的问题,就应该立刻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言文。通常文言文阅读资料下都会对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注释,学生应在速读文章的同时结合文下注释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

在阅读时应注意,对个别较难理解的句子应暂时越过,不要浪费时间去研究。同样的,对部分比较容易理解的句子则大概了解其意思就可以,如在阅读《桃花源记》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翻译,我们只需要知道是形容桃花源中优美的景色就可以,而无需逐字理解。这样争取在通读一遍之后理解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并对相应的部分问题进行作答。

在这一阶段并不需要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只需通过全文速读大概了解文章意思即可。

三、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做答

目前,我国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与内容整理三部分。而针对不同的问题,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词语解释

文言文考试中的实词解释大多是考察文中的实词或古今异义词。其中有不少我们曾经学过的字词,都比较容易翻译,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属于古今异义词。对这样的词语解释题,只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知识积累。

此外,在解题时还应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解释,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如“出”在“不复出焉”中是“出去,离开”的意思,而在“皆出酒食”中则是“拿出”的意思。

(二)句子翻译

首先,在对文言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时,主要应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注意对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年号等必须原词保留。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应先翻译文中的部分关键字,通过直译得到“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不知道有汉朝,不用说魏晋。”这之后再结合上下文对句子进行润色,就可以得到“(桃花源中的人)询问(捕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之后的)魏晋了。”

其次,在翻译时对部分没有实际意义的拟声词、虚词等删除。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也”在这里是语气助词,在翻译时应当删去。而这句就可以直接翻译成“(这里的情况)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再次,对文言文中诸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特殊的语法句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整再翻译。如在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倒装句)时,应将这一句翻译为“渔人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件一件告诉桃花源中的人,村里的人们都很感叹。”

最后,对部分省略句,在翻译时应对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进行增补。《桃花源记》中有多处省略主语的句子,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省略主语“小口”,“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主语填补上,否则会导致句意不完整。

(三)内容理解

由于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内容理解题大多较为简单。因此,在完成对文章的翻译之后,内容理解题反而较为容易做答。在应对这类题时,大多只要摘录原文中的相关句子或稍加翻译即可。

篇5: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

对于初中语文课程来说,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制定科学详细且自主化阅读计划,从而使学生积累更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为今后学习写作提供素材。故而个性化阅读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有目标,深层展开自主化个性指导,从而有益于初中学生阅读计划有效实施。本文便从个性化阅读角度出发,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引言

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习惯是语文综合素质重要条件,要将阅读作为语文课程教育基础内容。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深层次掌握语文自主个性化阅读习惯方法,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从个性化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分析如何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初中语文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方面的缺失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也极多,教师也多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果。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便是一种探究。然而现今,初中语文课程开展自主个性化阅读活动存在漏洞,教师并没有尊重学生差异性,真正实现“个性话阅读教学”,而其漏洞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种:其一,在开展语文阅读实践中,对不同学生不作具体分析,片面主观运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学习阅读知识技巧存在大量弊端,在初中学生学习过程角度出发,每个学生出生环境,家庭条件,生活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初中学生语文课程基础参差不齐,初中学生语文基础不同也是在当今语文课程大部分存在教学问题。

其二,在开展自主个性化语文阅读习惯,没有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出现成绩差距加大。学生水平不一,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个体学生身心发展特殊培养。事实上,对于基础较好和基础较差学生分别表现为:提前掌握老师所教内容,预习之后课程;还未理解老师传授内容,又开始新一轮知识点学习。照此发展,学生学习成绩差距逐渐加大,从而出现高分和低分学生恶性循环,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造成困难。

二、创新开展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2.1对阅读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优化设计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影响较深,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计划受到限制,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由教师为主观因素进行教学设计,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计划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个别差异性与自主能力型,没有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现今是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进行指导。初中语文教师要对本学科出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出适合自身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合理明确指导方针。

例如,在对《骆驼祥子》名著进行指导阅读时,应指导学生对自身水平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习惯计划,其次根据不同篇目自主个性化阅读理解,更有效让学生自身发展。而不是直接推荐该名著,让学生进行全文的阅读等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根本不可能读完等,从而影响了阅读的效果。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教师对学生授课环节要重视学生学习差异性以及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要为不同基础层次学生寻找适合自身阅读习惯篇目,构建科学有效个性化语文阅读结构,突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更要依据课程大纲标准下,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语文阅读紧密相连的关系。

2.2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阅读素材

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语文阅读习惯也是需要长时间观察,对学习方法进行调整过程。故而教师在积极开展阅读自主个性化教学模式时,需注意要将多种元素合理归纳,鼓励帮助初中学生积累大量优秀知识素材,提高学生对语文综合学科自我感知技能与文章理解。因为大量文章中,作家创作素材是依据大量生活素材,学生发展速度,水平和阅读量程度不同,也很难对文章中历史背景,思想感情,人物内心地理解。需要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在阅读上个性化目标。帮助学生积累个性化的阅读素材,也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喜欢的阅读类别,只有这样,方能提升教学的效果。

在对初中语文课文《古文两篇》中《陋室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感悟,应依据每个学生自身不同情况出发,实行自主化阅读理解,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加入生活经验学习本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写作联想力和学习积极性。以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知识能力提高,对语文教学具有针对性与生活实践联系。满足不同学生自主化发展目标,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各项综合素质水平。

2.3有层次的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师应对原有教学模式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制定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习惯计划,要帮助并鼓励不同基础学生提升语文学习水平。从初中语文阅读角度出发,每个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传授时存在差异性,如果还实行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授课,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存在差别。部分学生可能较早掌握相关内容,另外部分学生还有大量问题进行探讨。长时间进行授课,会对学生阅读掌握知识水平出现较大层次,也会对教师在之后授课产生困难。当然,学生自身接受能力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

所以,在对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快的学生,规划高于中等程度阅读习惯方案。进行课本理论知识适当填充和扩展。对于基础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适当降低阅读水平难度,牢固语文阅读基础,讲解学生疑难问题,查漏补缺。此类方法是应对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学实践,从中发现学生出现不同学习的近况作出调整。不过毕竟教师的教学是“一对多”型的,为提升教学的效率,也可以将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小组内部交流学习,以提升整个小组层次。

结语

根据以上观点,在开展关于初中语文阅读实践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上,教学出现问题,要积极应对教学问题找出创新,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方案及技巧,更要利用自主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6:为例阅读教学策略

大社小学黄耀旗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是《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课文是怎样体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的呢?同学们阅读课文时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思路。

一、“爱国”的体现

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欺侮。“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刚”、“就”等词语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虎视眈眈的强盗野心。他们千方白计出来阻挠和要挟,认为中国要修铁路“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多么狂妄啊!甚至“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是对中国的极端蔑视!中国真的没有这样的人才吗?不!“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消息一传开,“全国都轰动了”。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能否完成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尊严和荣辱。虽然顶着沉重的压力,但是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是绝对做不到的!

二、“杰出”的体现

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铁路的呢?勘测线路时,他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夜以继日地工作。“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从詹天佑的所言、所行和所想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进一步反映了他杰出的才能。“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他“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因地制宜,节约时间。“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怎么办呢?詹天佑巧妙地设计了“人”字形线路,“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

强烈的爱国心和杰出的才能使得詹天佑提早两年完成了任务,“给了蔑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詹天佑》一文,作者撷取了典型事件即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赞扬了詹天佑,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清朝政府提出修长京张铁路计划后,帝 1

国主义国家纷纷出来阻挠,且互相争夺,互不相让,其目的是进一步控制我国北方。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来要挟清政府,如果用中国的工程师来修筑京张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在他们看来,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是一个不切实际空想,詹天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工程,要修筑这条铁路,最后党政军是依靠他们外国人,简直狂妄至极!再从自然环境来看,从南口往北至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工程极其艰巨。詹天佑面临重重压力和种种困难,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真可谓是爱国之举!

在勘测线中过程中,詹天佑亲自深入勘测第一线,顶着风沙,奔波在悬崖峭壁上,和工人一起同甘共苦共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始终不渝地坚持在野外工作。他抓紧点滴时间,夜以继日,他还虚怀若谷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他这种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备受人们的称赞。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不让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诡计得逞,更是在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这是何等崇高的爱国情啊!

在开凿隧道过程中,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最艰巨。詹天佑根据两个隧道的不同地势(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隧道长)分别采用“从两边同时向中间进”和“中部凿井法”工作方法,缩短了工期,为铁路的提前竣工奠定了基础,充分显示出詹天佑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才能!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难以爬上去,詹天佑顺着山势,又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路线,采用上坡下坡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重大难题。这一惊人的创举是他对山路铁路建设的杰出贡献,更是他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因此,可以说,京张铁路是一条爱国路,也是一条智慧路!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文章主脉清晰,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渗透出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学习时,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主脉,激发爱国之情,增强同学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一)树立民族自强志 文首开宗明义指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杰出”、“爱国”是全篇文眼和脉络,其中“爱国”则为一条主脉,贯穿文章始终。学习中必须抓住这条主脉,逐段逐层体会詹天佑在当时的国情下,坚持为中国人民争光争气的豪情壮志。课文一共七节,第1节概括叙述詹天佑主持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这一节是全文总起,提挚全篇,统领以下各节。2——3节主要讲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的种种压力毅然接受任务。学习这一部分时,可着重思考: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来?请划出有关句子。2.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同学们带着这两个大问题,边读边想,抓住有关词句,从四个方面理解:①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阻挠我国修筑京张铁路?②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要挟的用心是什么?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

2程师,国内外有什么反应?为什么?④由此,可以想象,1905年我们国家是什么情况呢? 这样抓住主线“爱国”阅读理解,就能认识詹天佑受任于国家危险之际,为国家为人民大长了志气,大树了威风,表现了杰出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为民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宏伟大志。

(二)增强民族自信心 4—6节具体介绍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学习这部分课文,也要紧扣主脉“爱国”,围绕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第一层(第4节)讲勘测线路。侧重理解三点

1.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什么要进行勘测和进行周密的计算?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让学生抓住四个“哪里”,明确在山区筑路、开山、架桥、铲平陡坡、改小弯度,都要经过细心的查找、勘察和严密的计算。这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然而詹天佑总是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不能“大概”、“差不多”,表明詹天佑不但有敢于“毅然接受任务”的勇气,而且还有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是他能在危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2.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在气候多变、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是怎样表现的?同学们要抓住“带着”、“不管„„始终„„”、“白天„„,晚上„„”等词句,想想詹天佑是怎样亲自深入第一线,和大家一起劳动;是怎样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是怎样调查研究,虚心请教当地农民。由此可知詹天佑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关键所在。

3.强大的思想动力 詹天佑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想的?反映了什么?通过“不但„„而且„„”这一递进关系复句的分析,同学们要了解詹天佑时刻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来鞭策自己言行,激励自己斗志,振奋民族精神,鼓舞自己去战胜一个一个的困难,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这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思想根源。

第二层(第5节)讲开凿隧道。重点掌握:居庸关、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怎样艰巨?詹天佑怎样带头苦干?他采用了哪几种凿井法?体现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阅读、议论,从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泉水下流、满是泥浆、无抽水机等方面,了解当时隧道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从詹天佑带头排水,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誓为国家作贡献的坚强毅力和战斗精神。以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的科学法体会他卓越的才干和高度的智慧。

第三层(第6节)讲设计“人”字形线路。主要弄懂詹天佑怎样顺着山势因地制宜,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对照插图,想象“人”字形

3线路和采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的科学原理。这是对山区铁路建设的一项杰出贡献,再次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层层学习、理解之后,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詹天佑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红心,有为国为民争气的决心。

(三)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7节是讲全线竣工的情况

上一篇:青阳街道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见下一篇:尊重生命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