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2024-04-15

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共10篇)

篇1: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陆秋芳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教学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因种种原因,德育课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就德育课如何在我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探讨。

一、现状和问题

首先,学校中(不仅是我校,各学校均有)存在德育课无非是划划讲讲,不会上课的人都能去上德育课的思想;存在德育课台面上重要,实际受轻视的事实;有沦落为其他课不能上,德育课人人能上的境地。即使在德育课老师的主观思想中也存在轻视德育课,否定自身价值的现象。

其次我校德育课教师队伍虽然老中青结合,整体结构合理,绝大多数教师都认真备课,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每个学期担任7、8个班级的课,每周进一次课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基本不认识。导致教师客观上也只能将德育课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在教学中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课游离于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之外,没有很好地起到德育课应用的主渠道作用。

再次,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他们既不象高中政治教师,也不象专业教师,可以有许多培训提高的机会。教师难得参加课改培训,外出参观少、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靠自己收集,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等。如何提高教化育人的水平还处于自发状态。

二、建议

1、高度认识德育课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设想在开学初,学校可召开学生处、团委、德育主任、德育教师联席会议,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德育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德育课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德育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德育课怎样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可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这样,既提高了德育课教师的使命感,各教育渠道也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有利于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校要为德育课教师提供参加学科会议、短期培训、专题报告、进修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参加较高层次会议的机会。可以仿照专业教师暑期下厂实习的办法,制订让德育课老师暑

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具体方案,使德育课教师能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研究社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有助于德育课教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至少能使他们对比较重大的社会和实践问题有比较好的把握。

2、德育课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

为有效落实联席会议制订的教育教学计划,贯彻德育课“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原则,德育课老师要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教育。为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学校开展的技能竞赛、实习实训,还有团委、学生处组织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各类庆典、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改变“重理论传授,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法律与职业道德》课可以邀请一些法官和律师给学生做报告,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热点和疑难的法律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庭旁听,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录像片,或举办模拟法庭,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监狱、看守所等地参观调查,提高知法、守法的自觉性等等。

3、接受双重领导,加强教研组建设

德育课老师应接受学校教育教学两条线的双重领导。作为一门课程,在师资培训、教学管理等依然归属教务处管理。但由于德育课程的特殊性,为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德育课老师还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管理重要一员,有利于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

另外,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既有法律的又有职业指导的;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这些信息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必须加强教研组建设,重视教研活动,每位教师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制作教学课件、教案,在教研组每两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建立资源库,实现德育课教学资源共享。

4、关于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目前德育课为4门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通知还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将《心理健康》作为必修课进行试点,上海市教委在实施意见(沪教委德〔2009〕49号)中更是明确提出,各试点学校要逐步积累经验,争取三年内上海市中职校全面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但是目前我校因缺乏心理健康师资,可在少数几个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试点,同时学校应尽快解决心理健康课的师资问题。途径可以是引进,也可以物色合适人选送出去培训,为全面开设心理健康课储备力量。

以上仅是不成熟的想法,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篇2: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三)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实践证明,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觉悟的三统一,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有利于思想政治课任务的完成。

★ 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 应该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

★ 画汽车的美术教学方案

★ 中班美术--画妈妈

★ 画桥美术教案

★ 画妈妈美术教案

★ 美术线条画课件

★ 美术活动:泡泡画

★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3: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德育工作是当前中职教育的重要形势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就业及心理健康的整体化教育

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联系, 彼此渗透, 密切协调,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及学校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2.中等职业教育更应注重“先成人, 后成才”的教育理念

陈毅元帅曾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大意是:一个空军飞行员, 如果开不好飞机, 那总不好吧;然而, 飞机开得再好, 开到敌人那边去了, 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 那就很糟了。无能, 固然不好;无德, 更不好;才高而德缺, 是灾难。相对而言, 中职生源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 缺乏自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动力差, 生活目标模糊。部分学生的法纪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是非、善恶、美丑不分, 更有少数学生心理被扭曲, 逆反心理强。面对新形势, 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已然成为中职学校的头等大事。

3.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中职教育应把德育放在首位

在学校的诸多德育形式中, 主题班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会课既是班集体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形式。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 对形成良好班风乃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素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主题班会小课堂, 铺就校园德育大风景。

二、精选班会主题, 深化德育内涵,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1.以“诚信、感恩”为主题, 让学生形成终身受用的道德品质

诚信、守信,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 诚实守信不仅是人的立身之本, 更是做人之道。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在教育上下功夫。学校的诚信、感恩教育应融入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外, 如雨露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每学年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诚信、感恩主题教育, 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诚信教育资源, 激励学生建立诚信、感恩意识, 以培养他们诚信品质与感恩的心。

2.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题, 让学生具备德才兼备的个人修养

学校教育,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中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通过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种教学活动, 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理念与习惯的培养融入主题班会活动中, 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成习惯。只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了, 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发展, 才能使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

3.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主题, 让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人生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德育工作的方向和永恒追求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 把学生管理由“他律”变成“自律”,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为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 我们通过各类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 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望, 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信心, 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全方位落实主题班会, 提高德育实效

1.有部署, 有主题, 有计划开展班会

要真正落实主题班会的德育作用, 必须有部署有计划有主题。每学年初可结合一些特殊纪念日及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 拟出本学年不同年级的班会主题。如一年级可以尊师、爱国、感恩、团结、惜时、心理、礼仪、自我认知等主题;二年级可以节俭、诚信、服务、安全、禁毒交往、学习、职业理想等主题;三年级则以认识社会、职业规划、专业学习、自我提升等主题。除统一主题外, 各班级也可自拟主题, 定出班级的主题班会活动计划并上报学生处, 再由学生处统筹部署主题班会活动时间, 让主题班会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校德育教育形式。

2.倡导人人参与班会, 各尽所能

要让主题班会开得热烈, 有实效, 必须让学生全程参与班会活动形式设计、素材收集及课件制作, 分工协作, 责任到人。班主任首先对班级的学期主题班会计划分解, 然后把分解好的班会任务具体落实到各负责小组, 责任小组可以按宿舍分, 也可以自由组合, 各小组领到任务后可依据班会的主题要求提前准备, 分工负责, 收集素材, 制作课件, 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 推选班会主持人, 班会场景布置, 一个小时的主题班会浓缩了同学们集体的智慧, 凝聚了同学们辛勤的付出, 使班会课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实现有效德育的渗透。

3.悉心指导, 师生共乐

在主题班会活动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角色定位既是指导者, 也是参与者。从班会素材的遴选, 材料的组织、形式选择、课件制作、游戏设计甚至细致到课室的布置, 班主任都应给予指导, 在班会活动中与学生共乐, 让学生在共乐中自觉受教, 班主任班会后的小结, 让班会的主题意义在得到更好的升华。

4.选优推新, 定期公开展示

为更好落实主题班会计划的实施和检验主题班会效果, 不断提升我校德育工作的水平, 可在当学期抽选一批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 组成评委组, 对每班每次主题班会从班会准备、内容、活动形式、主持表现、学生参与度、班主任总结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一方面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 以促进和提高主题班会活动实效, 另方面为更好展示优秀主题班会的德育效果, 肯定主题班会中的创新活动, 每学期可选出一到两个优秀班级举办一次或联合举办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公开展示课, 学校领导、老师, 各班级代表, 并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一起观摩, 让德育效果更显著。

四、小课堂, 大教育, 铺就校园德育大风景

德育教育的效果我们无法用分数来量化, 但当我们漫步校园, 却能深切感受到学生的变化, 走到哪, 都能听到孩子们亲切的问候“老师好”, 整洁的校园、明亮的课室、就餐的安静、竞赛场上的文明让我们感受到礼仪文明之花在校园每个角落开遍, 一声真诚的“对不起”“没关系”就化解了原来那种因一不小心的碰撞就大打出手, 主题班会小课堂, 成就了一道亮丽的德育大风景。

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 增强班级凝聚力

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及班会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也教会学生明确遇事先人后己、互相关爱、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平等、轻松的课堂以及欢快的活动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自我, 增强自信, 促进交流, 有效地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 逐步构建出互相关心、求实向上的班集体, 提升班级凝聚力。

2.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与能力, 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 使他们在组织工作中发现及发挥自己的特长, 既克服个性心理品质上的弱点, 又得到能力的锻炼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

3.建立了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 缩短了师生双方的距离

主题班会不但是班主任、老师展现个人才华、形象魅力的舞台, 也是师生同欢共乐、情感交流的最佳场所。在轻松、平等的气氛中师生互动和谐有趣, 教师可以“不为师”, 学生可以“不为生”, 各展其能, 师生共鸣, 隔阂顿失, 这不但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更重要是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4.养成学生自我教育习惯, 培养良好行为

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 学生的自我教育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集体的帮助。主题班会就能实现通过集体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求和热情, 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实现培养其良好行为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及良好的行为, 这种习惯及行为一旦养成,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它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它可决定一个人日后的成就。因此,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蕴含很深的哲理。行为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习惯、良好行为落实到班会上, 从细微末节抓起, 定可形成良好的学风, 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五、总结跟踪, 锻造德育法宝

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教育方式, 它让德育教育不再僵化, 寓教于乐, 让德育思想在快乐中渗透发芽成长。学校、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德育教育阵地, 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 使德育教育如同春风化雨, 沁入学生的心扉, 滋润学生的心田。要使主题班会活动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 班主任首先要做到对每一次主题班会都要参与其中, 有效指导, 并由表及里、一针见血地做好活动后的总结, 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升华主题内涵, 其二是要使主题班会真正为德育服务, 这决不是一两次主题班会活动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进一步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 做好班会后的跟踪教育。

班主任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 发现问题, 利用主题班会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 才能使主题班会活动真正成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法宝。

摘要:班会课既是班集体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系统中重要形式与方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班会课不仅在良好班风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更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 营造快乐德育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主题班会,德育工作,班会课,中职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M].2010-05.

[2]温天山.高职生主题班会建设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学报, 2007 (1) .

篇4: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 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教学 主渠道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发挥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有独特的地位。那么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德育功能呢?

一、挖掘教材,选择恰当的德育点

现有教材经改革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凸显出来。

例如: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时,我分别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根本宗旨上,树立党的形象,让学生对党产生热爱之情;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这一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而自豪,对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充满希望;通过对宗教与封建迷信、邪教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封建迷信依然存在,各种迷信活动花样翻新,伪科学也在混淆视听,这些都很容易扰乱青少年的思想。自然得出结论: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

现有政治课教材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德育点,使政治课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二、联系实际,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生动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喜爱和重视。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应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讲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时,我列举了当前反腐的具体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通过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向学生揭示求索真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运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事例促使学生树立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这一事例告诉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结合这一事例,弘扬抗战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事实证明,政治课教师只要善于将社会热点与教材相结合,就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唤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学会明辨是非,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学会做人、做事,使政治课的德育目标得到贯彻落实。

三、提高政治教师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增强德育观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政治课教师是政治课的执教者,是增强政治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因此,政治教师应提升政治理论修养,不断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和情感,做到以德育德,以情育情。要不断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作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学习、讨论、比较、研究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政治课老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四、加强与其他德育渠道的配合,巩固德育效果

当前高中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对家庭教育要予以充分的重视。由于社会现实原因,政治课教师的德育效果往往会被家长的“别听他的,那是胡说八道”一句话无情地摧毁。这就需要政治课老师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对政治课教学的理解和支持,配合政治课教学,使政治课的德育要求得以落实,使政治课的德育功效在课外得到巩固。

篇5: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 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 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 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 主渠道作用。

篇6: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党校在宣传思想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把党校列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要阵地之首,进一步强调了党校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这是我们党校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持不懈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众所周知,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灵魂所系、精神所托。综上我们不难得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我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心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主心骨,党员、干部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党员、干部的主心骨,并不是自然而然树立的,是要靠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来培育的。党的成长发展史表明,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法宝。但是,从目前干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比例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经领导干部,未曾系统地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选拔考核体制机制方面也存在着重能力,轻理论素养的倾向。这表明,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亟待加强。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主心骨地位,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守主心骨,就要在党校教学布局中,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二大特色,把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和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放在首位。一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宣传,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领导干部的内心世界,化为强大的精神支柱,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二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干部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政绩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加强党性锻炼结合起来,把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致力于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

篇7: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摘 要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冲击,传统道德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重视道德教育。本文简要探讨了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发挥其在青少年网络道德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 学校德育

互联网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网民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而广大青少年是这一庞大队伍中最主要的群体。据有关数据显示,到2012年我国网民总数达到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830万人。占到总数的14.9%。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青少年体验新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在青少年德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校德育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有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新事物极其敏感,极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并迅速地接纳它们,但是他们的鉴别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在网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蔓延和普及的同时,很多青少年已经深陷其中。网络犯罪,网络成瘾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1、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事实上,青少年面对的是一张上天入地、鱼龙混杂的网络,正义、善恶与丑陋充斥其间。青少年由于缺乏分辨是非与好坏的能力,难免会陷入道德的迷茫。网络传播的频繁、直接与广泛性,决定了进入网络就进入了浩瀚的信息海洋。各种信息得到的扩散,信息变成共享资源,但各种淫秽、黄色暴力、反动等对青少年道德构成威胁的信息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在青少年面前。当处在道德观念形成与变化之中的青少年接触这些信息之后,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发表自己的见解,做任何事,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与义务。网络发展之迅速,使得社会面对这一新事物还没来得及形成完备的道德法律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针对网上道德失范之行为也没有完全的相应的制裁措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网络道德依赖于网民的道德自律。而青少年正处在道德意识形成时期,自控自律能力相对较差,过分的沉溺于网络,很容易淡化应有的道德意识。

2、冲击青少年尚未成熟的道德观念,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充满了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各

种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信息、思潮混合在一起。主导王,网络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他们在网络技术上的种种优势,将其惟我独尊的强权政治的价值观、他们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不遗余力的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于是,各种各样的文化汇集于网络,文化冲突、道德冲突现象突显出来。对于道德观念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接触网络很容易导致人生价值观的倾斜,甚至会走向极端。

3、极易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和违法犯罪。曾经有这样一句流传于网络的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网络的“隐蔽性”。有了这一特性,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使得部分青少年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丧失道德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撒谎是不道德的,也有部分青少年认为在网上我干什么都可以。过度的放纵有可能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有些青少年就以“黑客”的身份搞恶作剧,他们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滥用他人密码和剽窃个人隐私,更有受利益驱动者,欺诈、毒品交易和组织恐怖活动等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助长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是自由的,网络行为也是在自由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强烈,他们崇尚个性追求,急于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这一空间。他们沉浸在“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个人喜好中。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久而久之就对身边的人或事漠不关心,也就出现了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现象。它就像毒品一样,极大地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根据社会的需要,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在网络中,人生是虚拟的,每个人都以匿名的方式交流。青少年在网络中长期充当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会造成角色自我迷失和多重人格,“网恋成瘾”、“多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导致青少年行为异常和人格障碍等问题。

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出现的问题,作为进行青少年德育主渠道的学校,应当强化其德育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作用。

1、重新确立现行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定社会或阶级的理想人格。而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强烈冲击了传统道德目标。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是适应不了当代的德育环境的。首先,要把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包括培养青少年具有自主的道德选择判断能力,作为学校德育目标之一。如前面提到的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青少年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青少年搜集大量活生生的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原理去分析,用“一分为二”和“主流与支流”的观点去分析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主流是好的,它能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获得丰富的知识。既要引导他们学会自觉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又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存在的种种弊端。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利用网络的优势,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其次把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力和免疫力,作为学校德育目标之一,使学生做到面对网络的种种诱惑都能不为所动。青少年的道德意志处于正在形成时期,极易被诱惑、摧垮,网上信息的=丰富却良莠不齐,一些有害信息如色情暴力反动迷信等混杂

其中。这无疑给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冲击,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在网上交织,必然使青少年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在网上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同时,上网聊天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主要方面,进入QQ后,就与自认为是志同道合者大聊特聊,不管是真的假的个人信息全都透露出来。殊不知,这样发展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被欺诈被勒索等现象屡见不止。因而,我们还应该提高青少年的安全和自我变化意识,增强防范和鉴别能力。另外,还应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还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有什么样的德育目标,就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就要始终贯彻和提现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这一要求,在原有的德育内容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即以道德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基础道德教育。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以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是基础道德教育。学校要强化基础道德教育,教育青少年学会认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先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识别、评价能力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开设网络德育课程,让青少年掌握网络道德与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防范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2、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积极营造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网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权威等级和高低之分。那么这也就促使青少年个体与群体的自主选择不断增强。教师、家长的权威性地位、道德主体的主导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互联网自由自愿和平等的特点,拓宽道德教育空间,转变传统道德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模式过于形式主义、简单化、封闭化,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在德育工作中只注重和追求德育的表面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也就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德育工作表面搞得轰轰烈烈,实则徒有其声,空洞无物。因此,从观念上,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转变德育观。应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使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从而增强青少年选择能力和对各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从认知式德育转向践行式德育以达到知行统一;从接受式德育转向批判式德育,使青少年学会对网上信息进行反省、批判和处理;从拔高式德育转向基础式德育,重视青少年的良好品德的基础性培养;从他律式德育转向自律式德育,教育青少年只有自尊、自受、自信、自律、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从行动上,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积极构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在互联网上建立校园网站,使校园网不仅成为学生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而且也成为学生和教师交流、讨论的阵地。使德育内容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声光电手段综合演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一时期德育工作者碰到的实际问题,如恋爱问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等。开设有关这样的栏目、主页或专题讨论,主持、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和思考。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同时,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引导他们。

3、改进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方式。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课外组织活动的方式。在网络时代,学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的优越性,改革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化为参与式德育,使学生由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化为参与式学习。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可以把课本与网络多媒体技术联系起来,用简洁的语言、方式把复杂的理论展现出来,把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制作大批的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教学软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必须改进德育内容与方法,德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及时掌握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新闻背景,运用多媒体技术链接一些适合教学的德育网站。比如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网、德育资源网。引导青少年参与讨论。把青少年带入网络数字图书馆,引导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从而达到利用网络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其道德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作用。

4、培养从事网络德育工作的优秀人才。几十年来,我国学校培养和造了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信息和网络时代,他们的信息网络技术相对缺乏,德育方法相对呆板,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因而,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从事网络德育工作的人才显得尤为紧迫。首先,应该培养一批跨学科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网络德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德育工作者加强政治教育意识把握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民族品质,另一方面要尽快掌握和熟悉网络教学技术,让他们发挥自己一身多职能的优势,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德育生动形象,利用网络为青少年办实事、树典型。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要有网络教育。德育工作中应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中学政治课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织政治教学的内容或德育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会或心得发布与老师同学交流。这也更体现了“教学相长”。德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相应的网络技能和职业素质也得到了提升,而学生也从中受益。

篇8: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除了第一课堂以外的和师生有关的学校其他一切教育活动, 是学校育人环境的综合体, 它从思想、文化、道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其内容更是极其广泛,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校园生活得到丰富及每个校园人的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能较好地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 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较好地促进师生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突出校园文化主旋律

在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 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旋律,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为“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 是让积极健康、高尚的精神产品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

1、要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团校不

断引导大学生认真开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建立健全全校性理论学习制度;开辟政治思想论坛,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2、加强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

校报、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建设, 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经常性的、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就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 “热点”、“焦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报告, 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

3、结合“五四”、“一二九”等

革命传统纪念日, 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纪念活动等。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紧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 使其更具思想教育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 抵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才能正确的吸取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能保证校园稳定的政治环境, 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反之, 校园文化建设将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 走上邪路, 甚至迷失方向, 贻误青年一代。

二、组织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兴趣爱好广泛,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为避免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乘虚而入, 学校要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 如各种体育竞赛、摄影、集邮、演讲、百科知识竞赛;辩论赛, 风范礼仪大赛等, 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另外, 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校园科技活动, 积极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大赛, 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在校期间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 在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开发制作, 锻炼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优势。

三、要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关键作用, 培养一支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队伍

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锻炼和提高的大舞台, 它的主体除了学生之外, 就是教师;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超越第一课堂教学的范围, 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进行指导。使高校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 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各级党团组织, 也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物色和培养一批素质好、有才能、有组织能力的积极分子, 使他们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带头人和组织者。这样做既可通过他们团结广大学生参与活动, 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也可以使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锻炼成长。

总而言之, 校园文化的开展会给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舞台, 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培养文明、高雅的道德情操, 激发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精神,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所校园文化体现了育人宗旨, 强化了育人效果, 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 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宽领域的方向发展, 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阵地, 不辜负社会和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适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篇9: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这个阵地上,应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

笔者多年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可以实现教学与德育的互动双赢。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一、教师必须塑造良好的讲台形象

教师的讲台形象应当充分显示自己的德、识、才、学,表现出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讲台形象,可分为表层形象、深层形象两个层次。朴实大方、庄重文雅的仪表,舒展自如、文明高雅的教态,一丝不苟、扎实严谨的教风,生动活泼、因材施教的方法,准确精炼、富有感情的语言,条理清晰、工整优美的板书,深入浅出、熟练精当的讲授等,这些都是塑造教师良好的表层讲台形象的要素。教师良好的深层次讲台形象,则是通过教师表层的讲台形象及其课外的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教师个人尊严、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人格力量。教师一旦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人格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广义上讲,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和德育的要求。教师备课,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以语文课为例,欣赏“景物记”,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诵读“英烈传”,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感染和鼓舞,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我中华、卫我中华、兴我中华的理想信念;讲解“名言录”,教师要让学生在批判与继承中受到哲理的启迪;传授“道德篇”,教师要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的熏陶;评析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要启发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腐朽没落、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学习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世界文学的窗口,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识破资产阶级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本质,等等。

三、教师必须讲究德育方法

文化专业课教学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往往是更多地在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中,暗示某种结论、传递某种道理、寄寓某种思想、渗透某种观念。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德育动机,但这个动机一般是隐含的。施教者愈体现出教育的无意识性,那么教育的层次就愈高,收到的效果就愈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育规律、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自然而贴切地渗透德育因素。尽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化专业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但是,下述一些基本原则却是共同的,不能违背的。一是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掘不到位,十分可惜;生硬联系,随意发挥,又不免牵强附会。二是要使专业教学与德育渗透自然结合,有机统一。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特点,自然而然地、机智巧妙地、适时适量地渗透德育因素。过重过轻都不恰当,机械切割更不可取。

四、教师必须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课堂上,教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作为教师应该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感受,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由喜爱自己的老师而到愿意接受教师的感化。

在进行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动性,保证、促进了教学的高水平,也使教育过程充满了生机。在教学中,通过对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培养,对演讲等各类竞赛进行名次排列等等,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感,不论是课外竞赛还是班干部、课代表的选拔,成绩排名都是为了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自强心理,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能更好、更快地步入社会打下坚实过硬的素质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一问多思,培养他们敢于向前人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发前人所未发,积极挖掘学生各方面才智。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对所学知识中的疑点深入研究,敢于提出不妥之处。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再是墨守陈规、毫不创新的“本本主义”,而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当前社会呈现价值多元化的格局,但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仍然是主旋律,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必须强调社会公德。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讲文明话,做文明事,热爱集体,关心同学。通过开展征文比赛、读书心得等多种活动,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渗透和熏陶,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

篇10: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湖南省醴陵市丁家坊小学余进勇

【摘要】 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祖国的未来需要真正的、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图书室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切实营造高品位的读书环境,充分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本文拟就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学校图书室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阐明了学校图书室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 学校图书室素质教育作用

自从素质教育全面推行以后,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日益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完全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今天的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是21世纪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对他们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任务,也是各社会教育机构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学校图书室作为社会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可以说,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上,发挥着重大的特殊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在谈到素质教育的内涵义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曾经做了这样的诠释:

1、遵守“一个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必须,这是前提。

2、围绕“一个宗旨”——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

3、坚持“一个优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4、突出“两个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素质教育的目标要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5、统筹“两条途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为统一。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书本学习之外,还有社会实践。

6、遵循“两个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素质教育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7、贯穿“三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相机配合。

二、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校教育目前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压力“怪圈”。虽然国家早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可许多农村中小学还是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由于教育目的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言,教法等现象还没得到根本扭转,上级有关部门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确定老师的工作态度和奖励的依据。以致基层教师处于夹缝中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听从安排,去顺应小潮流,昏天黑地的紧跟学生,唯恐哪一点自己没有讲到和学生没有掌握,否则晋职、评优评先、奖励等都要靠边站。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和限制学生个性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方式方法重复单一。

正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其他似乎都不重要。因而导致他们大多缺乏自信,没理想,畏惧困难与挫折,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还自私狭隘,造成了一些学生高智低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全面育人,让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和谐发展的思想还没能得到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样做的弊端是传授知识不能少而精,如注意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对其综合性却注重不够;重视传授知识的结果,忽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这样势必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使学生思维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整体系统的思维结构,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3、知识更新慢。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远远跟上不时代发展的步伐。仅靠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来进行枯燥的说教,教师自己知道的不多,所以带给学生的知识也就很少。

4、劳动强度大。农村小学教师平均一天工作八小时以上,早上八点之前到校,下午四点三十分以后才能离校。农村小学由于生源不足导致教师编制少,“一拖N”的现象非常严重,你行得教、不行也得教,更不用说如何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一、二、三年级要包班教学,还要备课、改作业、辅导后进生、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上交论文、案例、随笔、反思、教案、后记,还要及时完成上级布置下来专题德育活动记录、家访、班务日志、安全日志、课题研究等,还有应付不完上级各个部门的这检查、那检查的,身体、心理压力很大,真是苦不堪言、疲惫不堪。哪里还有时间组织、指导学生到图书室阅读。

5、作为师生精神食粮的仓库——学校图书室,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却仅仅成了摆设,书目陈旧,尘土满室,让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阵地”成了“禁地”。

三、中小学图书室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素质如何,直接关系21世纪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图书室是教育教学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校应充分利用图书室通过为学生提供阅览服务,开展阅读指导,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及举办各种讲座和报告会等,使广大学生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可以学习到在平时课堂和教科书中学习不到的许多知识。

1、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校图书室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喉舌”功能

用无数的历史事例广泛宣传那些被后人称为所谓“天才”的拔尖人物,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各个学科知识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如聪明、勤奋等等)之外,就是善于从浩瀚的书海中广泛汲取精华,为己所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与创造。它能够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彻底认识世界,才能对其改变,然后人类才能进步。人的认识就是在书籍文化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通过广泛的深入宣传,让学生真正认识和领会到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真正涵义,图书室是学生求知、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阵地。

2、知识衔接、解决问题的纽带功能

由于我们的教育一味的只重视课堂教育,因而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即使学生满腹经纶,头头是道,却只限于纸上谈兵,知识岂不成了摆设?如何提高他们的能力,只有充分解放他们的大脑,使知识从间接的生产力变为直接的生产力,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非常紧迫的问题,也是现在学生为什么不能学以致用,知识不能转换为力量的“瓶颈”所在。而学校图书室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起着促使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倡学生带着各种问题到图书室去解决,使学生在解决过程中不断提高素质,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手段,只有让图书室这个“第二课堂”的职能真正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才能有效突破教育的“瓶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职能,积极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知识教育,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查找图书资料,选择图书,使用工具书等一些必备技能,交给他们开启知识宝库的万能钥匙,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不断进取精神,使学校课堂和图书室工作“教学相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图书室,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的藏书有如知识的海洋,能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更能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启迪其思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何不让学生从小就多一份自由,少一点束缚,多一点主动学习的机会,少向他们灌输一点“权威”性的说教呢!

教科书本上的东西毕竟有限,而且很多知识更新发展的速度快,前人所留下的东西与现实难免有些的差距和过时,学生所渴求的不应只限于课堂上教给“主食”,还应允许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兴趣在课堂以外去思考和发现,图书室正是起了教室无法替代的作用。有的老师确实有这样的顾虑:功课

太紧(还要抽考),哪有空闲去图书室看休闲书,能学好课本上的东西也就不错了。对学生不能放任自流,殊不知学生们在图书室不但放松了大脑,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在兴趣盎然的浏览中,不知不觉增加了知识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不崇拜权威,自己开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好习惯和自我完善的良好品性,这些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4、注重加强学校图书室藏书的购置与更新,确保图书的数量与质量,为素质教育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涉世不深,尚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等尚未成型,可塑性大。因此,学校应当不但分析社会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做好图书的选择和采购,图书重册、内容与时代要求不适,及时淘汰,为学生提供健康的、优秀的精神食粮。

学校确保每年至少有5千元甚至万元以上的购书款落实到位,使每个学都有数目可观的高质量图书(如教师专用报刊杂志、各种儿童报刊等)“落户”学校图书室;考虑到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富裕及个人也有家庭藏书习惯等原因,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捐一读百,让压岁钱花得更有意义”的购书献书活动;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把自己暂时不看的好书借给学校,再充实班级图书角,供全校学生阅读,充分发挥图书的积极作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充分发挥图书室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和加强阅读指导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从优秀的课外读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之得到思想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向学生推荐好书,互动交流。为确保学生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学校定期向学生推荐书目,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与主题教育湖动相结合,与学科学习相结合,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倡导、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好书、新书,并以此形成制度化、系列化。

确保读书时间,加强读书方法指导。即选书指导,杜绝借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读书方法的指导,介绍并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如跳读、略读、速读和精读等;加强阅读笔记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形成读书的能力,加强知识的积累。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展示读书读报成果,享受读书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喜悦,不断激励强化。如加强读书交流,搭建多彩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受启迪、增学识,共同进步;开展“假日书乐会”、“我与好书相伴”等读书竞赛活动,及时召开“我与好书相伴”心得交流会、故事会、辩论会、知识竞赛和手抄报展评以及演讲比赛等方式以赛促读并形成学校特色;与此同时,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报刊举办的读书读报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使每位学生都能从中树立起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

上一篇:加油站安全员职责下一篇:青春感恩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