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幼儿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幼儿的美术活动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在美术中幼儿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關键词:幼儿美术;幼儿;美术技能幼儿阶段是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会接触到美术教学,通过学习美术幼儿可以在美术中认识世界,在美术中表达自己,在美术中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一篇:幼儿美术论文范文

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路径

【摘要】本文结合当代艺术语境下幼儿美术教育分析,论述将地域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路径及实施策略,提出以主题式探究、象征性艺术语言探究、审美分析为手段,发展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将广西花山岩画与大地艺术、铜鼓装饰元素与波普艺术、农民画与马蒂斯装饰色彩融入儿童美术活动,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和可行性借鉴,实现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当代艺术 民间美术元素 幼儿美术

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信息资讯的爆发式呈现,让我们看到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同时,民族文化却被现代文明的思潮日渐冲淡。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记载着人类原始文明以及劳动人民在历史变迁与民族发展中遗留的文化记忆,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传承和保护着,并日益为当今社会所关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编织等,都是实用美术在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体现。同时,民族民间美术亦可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选择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民间美术资源,将民族民间美术与幼儿美术活动相融合,增加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有利于拓展儿童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认知,使之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民间美术之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传承民间美术之美。幼儿教育应紧跟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拓展幼儿美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将地域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美术活动相结合,促进儿童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幼儿美术教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思潮以开放性、多元性影响人们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当代艺术从内涵来说是指反传统的、具有现代精神和语言的艺术,体现当代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感受。因此,当代艺术具有当代性、多元性和新颖性。当代艺术的当代性体现在时间上,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现在的艺术。当代艺术的表现不同于传统艺术,是艺术家生活在现实的文化生活环境中,对当下时代、社会、生活及观念提出的独特见解和表达。因此,当代艺术具有根植于时代文化中,反映当代认知与经验的当代性。当代艺术具有多元性,体现在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是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所激发出的主观情感表达。当代艺术家从材料、形式、内容等方面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具有艺术风格的多元性。当代艺术的不确定性体现在美术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可视可触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和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并非追求传统、学院派艺术的形式法则,而是在造型上的重组、挪用、拼贴、置换;形式上的新颖、怪异、创造性等,能够从观念和精神上体现艺术家追求而异于传统的艺术行为。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更重视艺术创作过程,而非最终作品,在这一点上,儿童美术的教育观念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儿童美术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不是突然发生的,其相互的影响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开始,艺术家从民族美术、儿童绘画、土著文化中寻找创作源泉,力求像孩童一样表现纯粹稚拙的色彩、线条、造型等元素。由此可见,儿童美术对现、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当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能够接触到的美术教育方式,也伴随当代艺术的影响逐渐深入。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文化对儿童美术教育,尤其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要求,或多或少打上时代的印记。那些进入美术馆的蕴含着传统与经典的美术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对于幼儿来说,虽经典却相对陌生。因此,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能够与时俱进开展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结合时代的体验和感受,更好地被儿童所接纳。传统民间美术作品本身,既包含了精湛的制作工艺,亦集工匠精神于一体而被广为称颂,是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智慧结晶,伴随人们的生活经历千年而传承至今。立足于时代需求,将社会文化在美术领域加以传递、保存和更新,而不悖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既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能够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推动当代艺术语境下幼儿美术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引导路径

民间美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形态,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经历了劳动人民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漫长过程。民间美术是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蕴含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被视为幼儿教育的独特资源融入幼儿美术教育中。由于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珍贵的美术遗存,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多样,有的作品本身体现出劳动人民令人尊敬的工匠精神。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挖掘其中富有特色、易于儿童接受,且融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美术元素加以提炼运用,并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可以产生愉快情绪体验的作品内容。

(一)以主题式探究为引导,促进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由于地域、材料、手段各异而风格多样。在幼儿美术活动融入民间美术,可以采取主题式探究的方式引入有价值的美术元素,启发幼儿对这一主题的观察、想象和创造。美国教育学家加德纳认为: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其审美偏爱和审美感知奠定基础。主题式探究的引导方式,能够启动“情境式体验”教学,教师要把生动的民间故事、生活场景图片、真实教具等,运用到幼儿体验民间美术的过程中,激发儿童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判断,引起他们对具有民族美术特色元素的兴趣,如色彩搭配、纹样装饰、肌理质地等的感受、理解、共鸣。活动中,教师还应保证儿童有熟悉的、可利用的美术材料和自由创作空间,从而創作出生动而富有趣味的美术作品,促进幼儿审美感受能力的提升。

(二)以象征性艺术语言的探究,促进儿童创造性表达的提升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具有象征性的艺术特点。民间美术是在原始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人类原始的思维特点,并不注重表现对象的像与不像,在造型表现上体现以符号为基础的视觉语言。因此,以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为媒介,在儿童美术活动中进行民间美术元素的描绘、拼贴、堆积、重组等,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引导儿童了解美的形式规律。从象征性的艺术视角引导儿童表达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儿童在绘画、手工等美术作品的创造意识。在对艺术语言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更应重视儿童艺术作品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放开对儿童创造性表达的限制,肯定儿童的创造成果,而非对创造结果“成人式”的评价,从而真正促进儿童对民间美术创造性表达的自由。

(三)以审美分析为手段,促进儿童艺术审美判断能力

儿童的审美判断是建立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艺术語言的探究寻找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这种审美判断既可以是语言上的描述,也可以通过模仿借鉴来表现。由于处在审美感知的过程中,相较于作品的整体性而言,儿童往往只注意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细节局部特征,且常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因而,在进行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描述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元素,在对比与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方面如何展现;也可以让孩子联想创作者表现某一美术元素时,在形状大小、线条粗细、色彩冷暖等方面如何表达,并能够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去判断、分析、评价和表达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从而循序渐进地增加儿童的审美评价能力,构建儿童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使儿童对民间美术的审美判断能力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三、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路径实施

(一)将广西花山非遗岩画与大地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活动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绘制在骆越人聚居地的临江水畔,以悬崖峭壁为载体,如同将岩壁作为一张巨大的画布,崖壁上的图案以赭红色赤铁矿粉加以植物性胶结材料绘制。左江花山岩画体现了壮族先民宏大的原始宗教祭祀场景,崖壁上有造型古朴、简洁的人形、动物、器物等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民族装饰性,又蕴含着原始艺术的象征性,是南方民族艺术之地域性的审美体现。

大地艺术,也称地景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有一批艺术家反对当时流行的波普艺术,而选择远离博物馆走向自然,在大自然中使用岩石、泥土、沙子等“大地”材料,创作体量巨大的艺术作品,形成了大地艺术。大地艺术中最著名的是保加利亚的美籍当代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他们的作品《包裹海岸》(1969年)、《包裹群岛》(1983年)、《包裹新桥》(1985年)、《包裹德国国会大厦》(1995年)是用织物来包裹建筑、自然界景物,又被称为“包裹艺术”。在他们看来,建筑、山体、岛屿等被织物包裹和捆扎后形成一种“陌生化”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觉力量。在儿童美术活动探索中,将立体形态的物体进行包裹,有利于加强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

以大地艺术中的“包裹艺术”为启发,探索绘画语言中肌理表现与民间美术元素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融入,如让儿童体验以书法用的毛边纸、浆糊对体积较大的纸箱进行包裹等。数张毛边纸在儿童无意识的粘贴过程中、在纸箱表面堆积随机形成了的褶皱,干燥后呈现出类似古老的花山岩体凹凸不平的肌理感。儿童对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符号性造型元素进行归纳和模仿体验后,运用红色丙烯颜料以剪影平涂式手法描绘人形、器物、动物造型,最终创作出孩子眼中的“花山岩画”。通过纸质材料与左江花山图形元素结合的趣味性探索,增强儿童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以当代艺术视角对传统的民间美术进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和诠释,拓展儿童的艺术思维,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将铜鼓装饰元素与波普艺术融入儿童美术活动

铜鼓是一种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文物,铜鼓文化见证了中国岭南地区骆越族群的民族发展,如同一部无字的民族百科全书。铜鼓形制千姿百态,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繁花似锦,深藏历史奥秘,是骆越族群的乐器、祭器、神器。铜鼓鼓面不仅有以“太阳纹”为中心由内向外扩散的同心圆,组成宽窄不等的图案圈带,还有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和具象图案,以及以青蛙为图腾崇拜的立体装饰物,表达了骆越先民对审美理想的追求。

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后流行于美国,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是一场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广泛的艺术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安迪·沃霍尔被誉为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作品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机器生产式的复制,完全相同的主题元素或者色相不同主题元素在同一作品中不断重复出现”,这一重复式的表现类似于儿童在涂鸦阶段对涂鸦象征符号的反复描绘,是儿童在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过程中的自我感知能力、精细动作发育及秩序感的发展。

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讨论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后,鼓励儿童以铜鼓的鼓面装饰为表现对象,在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加上连续的几何纹样,如水波纹、云纹、圆圈纹、锯齿纹,简单的动物形象如鸟纹、蛙纹等,形成以线条为表现语言的吹塑纸版画。儿童在进行吹塑纸刻板的过程中,能够锻炼控制画面中各种形状的大小对比、线条刻画的手眼协调能力。儿童也可以在装饰铜鼓鼓面的同时,添加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元素或图案,最后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复制自己设计的铜鼓装饰画。借鉴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儿童体验到民间美术用当代视角进行表达的可能性,在复制过程中加深儿童对民间美术装饰元素的审美认知。

(三)将农民画与马蒂斯的装饰色彩融入儿童美术活动

农民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特定时间概念内形成的画种,是在中国民间美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绘画形式,具有“东方的马蒂斯和毕加索”之美誉。农民画在色彩应用、题材表现、图案造型上,具有率真的趣味性、色彩的主观性,是农民基于原始经验对现实、自然进行诠释与评价的民间艺术表现。农民画的色彩表现倾向于运用补色对比、高纯度的色相对比,追求积极、热烈的色彩气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农民画在构图与造型表现方面,以传统民间美术的平面化、装饰性、图案化等表现元素塑造画面形象。从农民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儿童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知,农民画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色彩丰富,易于儿童了解和接受,因而在融入幼儿美术活动有较大的可能性。

马蒂斯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革命的发起者之一,是野兽派运动的领袖人物。马蒂斯的艺术作品汲取东方绘画的平面表现方法,画面富于装饰感。在构图方面,他追求简洁明快的造型;在色彩方面,让单纯、奔放、强烈、平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自然本质,建立起独特的艺术风格。马蒂斯对色彩的表现带入20世纪的绘画领域,对现代艺术和表现形式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将农民画题材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教学资源,是基于广西壮族农民画、壮锦、绣球、美食等内容,通过与幼儿讨论马蒂斯在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与农民画作品的异同,分析农民画的色彩组合、色彩对比、构图样式,鼓励儿童运用农民画的色彩元素装饰T恤、帽子、背包等生活用品,促进幼儿思考和探索民间美术的多种视觉表达形式。

当代艺术语境下,我们要利用好学校、社会广泛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美术馆美术教育等环境,寻求多元化、多角度、多途径的融合活动。教师应树立开放、包容、积极的美术教育观,不断提升个人对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等艺术素养学习的能力,鼓励在学校、教师、家庭教育中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共赏教育,潜移默化地将民间艺术融入生活,提高儿童的审美感知能力、创造力以及判断能力,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多元与开放并存、传统与当代并重、人文与自然并举的多元化教育,最终实现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顾菁.当代艺术与美国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咏.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3]宋婷婷.当代艺术视角下民间美术与幼儿美育融合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4)

[4]孙丽影.基于罗恩菲尔德工具论的美术教育思想与幼儿美术能力的培养[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

[5]陈旺.少儿美术教育中的当代艺术定位[J].美術教育研究,2019(23)

[6]周慧.论当代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上),2019(10)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民间美术元素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融合性研究”(项目编号:2018KY09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妍宏(1985— ),女,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

作者:潘妍宏

第二篇:如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

摘 要:幼儿的美术活动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在美术中幼儿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關键词:幼儿美术;幼儿;美术技能

幼儿阶段是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会接触到美术教学,通过学习美术幼儿可以在美术中认识世界,在美术中表达自己,在美术中展示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幼儿教学中幼师要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使幼儿可以在美术学习中全面发展。

一、调动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在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时幼师首先要调动幼儿的兴趣,使孩子们对绘画感兴趣,热爱美术学习。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幼师可以先给孩子们一些有背景的图片,让学生在这些背景中按照自己的想象画一些小花和小草,使学生在这些简单的绘画中对美术感兴趣。孩子们对美术感兴趣,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开心地绘画,有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美术技能。

二、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能力

教师在提高幼儿美术技能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让幼儿进行绘画练习。幼儿画一些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可以感受到的事物会使孩子们更容易地画出这些事物,为绘画积累经验。例如,幼师可以让孩子们画一些苹果、桌子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在这些熟悉的事物的绘画中提高美术技能。而且幼儿还可以通过美术来了解生活,在美术中表达自己对生活中事物的见解和看法,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正面评价,增强幼儿的信心

充满信心地前进会使幼儿更好地学习,所以在提高幼儿美术技能的过程中幼师要经常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幼儿在幼儿园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幼师的肯定和表扬,这将成为他们骄傲的事情,会让他们充满信心地前进。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学生正面的评价,幼儿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地学习美术。例如,幼儿在画好一幅画时幼师可以对幼儿说“你真棒”“好样的”等这样的鼓励性的语言,幼儿受到鼓励会充满信心地学习美术,这样会使幼儿更快地提高美术技能。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培养的能力会一直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幼师要重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美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会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帮助幼儿培养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幼儿的美术教学中幼师一定要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俞燕婷.浅谈幼儿美术教育创新[J].科学大众,2009(03).

编辑 谢尾合

作者:左会清

第三篇:幼儿美术特征论及对美术教学的启示


李晓华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讲师,教育学博士,任职期间赴韩国首尔大学从事访问研究一年。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绘本阅读教育、学前比较教育。曾主持一项全国教科规划项目,参与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SSCI、CSSCI、KCI、其他专业论文共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

一、幼儿美术的抽象说与写实说之争

幼儿美术到底是抽象的,还是象征、写实的?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幼儿美术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而存在着,似乎尚未形成定论。支持幼儿美术抽象的一方紧紧地把握着这样的证据不放,即绘画大师毕加索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幼儿美术抽象论的支持者们认为毕加索所要学习的正是儿童绘画不拘一格的抽象形式和毫无顾忌大胆想象的表现力。

针对这样的观点,反对派提出了自己的立场。张念芸老师指出:“个体绘画萌芽于线条、图形与实物建立的一致性之中,而非抽象形式之间有规律的组合,也就是说,幼儿绘画从发生开始就蕴含着写实的倾向。”一些反对派进一步指出,幼儿美术之所以看起来是抽象的,是他们不懂描绘方法和材料不完备的结果,仅仅是未受训练的自然主义。儿童是纯粹凭借直率的视觉进行绘画的,他们局限于不成熟的描绘方法。一个普通物体可以出现多种模样,这都是因为欠缺能力的缘故。因此,后期印象主义与幼儿艺术之间的类似是一种虚假的类似,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艺术家来说,要像幼儿那样作画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他们认为,艺术家们若向其美术无论怎样真诚也仍然欠水平的幼儿学习的话,是蓄意拒绝长期修习得来的知识和技巧。

无论幼儿美术是抽象的还是象征的,可以确信一点,即幼儿美术是不同于成人美术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许多在完全不同的学校工作过的美术教师都注意到,虽然儿童的成绩水平像他们的家庭背景一样不同,但他们的画却非常相似。从几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儿童画也表明,不管儿童是属于什么文化和地域,他们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开始画画,而且他们的画显示出类似的形式安排和联系发展模式。正像世界上所有婴儿发出同样的第一声,幼儿的首次涂画也是一样的。那么,美术到底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呢?幼儿又为何会青睐于美术活动呢?幼儿美术的特殊性何在?
二、幼儿美术的三大特征

(一)幼儿美术满足幼儿动觉经验发展的需求

幼儿的美术能力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是紧密相关的。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是用“图式”这一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来与外部世界互动的。皮亚杰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从内化了的动作协调发展出来的,因此,他提出幼儿的动作协调是思维活动的真正根源。据此,皮亚杰提出了动作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幼儿在语言发展之前,是通过动作中的协调配合来发展其认知逻辑结构的。动作图式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模式,幼儿用它对物体或经验进行表征或作出反应,这种图式是最早出现的智力结构。处于动作图式期的幼儿主要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来表征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的。

与此认知发展特点相对应,幼儿最早的美术活动就始于幼儿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以及幼儿对这些感觉经验作出的动作反应。我们都知道,幼儿早期的绘画是杂乱无章的,甚至可以说是胡涂乱抹的,他们时常无控制地重复着同一种图形式样。如果你问他们画的是什么,他们通常只会瞪着无辜的双眼哑口无言。不仅如此,他们也不能理解自己的绘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通过绘画来影响和改变环境的。通常情况下,他们完全沉湎于自己的活动,他们只是无休止地进行无控制的涂抹。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幼儿这么做的呢?我们认为,动觉满足是幼儿绘画最基本的动机因素。他们在绘画之前并未想过任何主题或目的,起初进行绘画时他们并不能从画中看出形象来。他们只是纯粹地喜欢自己控制画笔的感觉,只要看到画成之后落在纸上的痕迹,他们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幼儿满足于无控制的涂抹,他们从无控制的涂抹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他们沉浸于蜡笔来回涂抹所带来的愉快动觉经验之中。因此,幼儿美术活动的根源在于动作图式的逻辑结构。

(二)幼儿美术实现幼儿情感表达的需要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已有情感;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很多研究表明,甚至婴儿都是具有情感的,情感表达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美术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具有对成人来说截然不同的意义。
 

兒童是其生活的庞大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思维、学习、游戏的独特方式。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文字能力尚未发展,语言发展尚未成熟,幼儿必须选择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美术就是这样一种表达幼儿思想和情感的方法。于是,当幼儿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推动时,他们会选择创造一幅情绪强烈的主题画而不是通过语言描述来表达。在幼儿最初的绘画中,幼儿只画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他们用自己习惯的图示将自我情感通过美术组织起来。与成人美术强调形式和技术不同,幼儿对完善技术和掌握形式显得兴味索然。他们更多地凝神专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们完全不在乎自己的作品会得到何种评价,他们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作出反应。因此,幼儿的美术表现具有情感的自发性,它是一种幼儿自我拓展的方式,是了解幼儿思想和情感模式的最佳途径。

(三)幼儿美术是发展幼儿符号能力的必经阶段

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一种新的图式——符号图式发展起来。这就意味着幼儿可以在没有直接操作的条件下,去对事物和事件进行心理表征。艺术就是这样一种符号图式,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它通过一种诉诸直觉的意象,传达出内在生命的信息。儿童对视觉符号的理解和使用往往是先于语言和文字的。两岁到五岁是幼儿基本符号化能力发展的时期,儿童此时已能进行两维度符号化,即绘画,视觉符号是幼儿符号能力发展的必经阶段。

幼儿通过美术,开始从实物世界走入符号的象征世界。他们以绘画进行的对环境的符号性表现,如同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人的本性。美术作为幼儿的一种交流体系,它具有一种语言的功能。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首先是创造和发明视觉符号,通常他们描写的物体和事件并未实际出现。即便他们画眼前所见的事物,也仍然必须解决将所见物体变成绘画形式的许多问题。这时,幼儿满足于在纸上组合与处理符号时的单纯乐趣,尚未完全形成符号理解力。之后,幼儿由动觉为主转向对绘画的精神形象感兴趣,幼儿这才开始理解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明确知道绘画可以是其他事物的符号。这样,幼儿在创造了他们自己有意味的符号之后,才终于可以在阅读中理解其他人的美术符号了。美术能够反映幼儿符号能力发展的基本进程,同时,也是幼儿符号能力发展的显著表现。
三、对幼儿美术教学的启示

在艺术活动中,形式(物质实体)一般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是内容(精神)。因此,幼儿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的差别并不在技术、形式的优劣,更多的是精神实质的差异。只有严肃对待儿童文化者,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幼儿美术的本质,也才能开展与幼儿美术特征相适应的美术教学。

首先,幼儿美术教学应以承认幼儿对美术的原始需求为前提。美术不是个别幼儿专属的能力,而是可以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每个幼儿都具有从事美术活动的原始动力。这样一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将需要格外重视幼儿自由涂鸦的价值。自由涂鸦是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整个涂鸦的过程中,他们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用他们所掌握的方式和手段表达着他们期望表达的。相比于在他人设定好的秩序内进行所谓的填补,幼儿更喜欢通过自我涂鸦来构建美术的秩序。传统的美术教学普遍忽视了幼儿自由涂鸦的价值,究其原因就在于不认为幼儿对美术具有天赋的内在需求,坚持认为美术是幼儿后天才接触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其次,幼儿美术教学应重视丰富其教学的内容。美术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将美术等同于绘画,具体到绘画领域,又简单地将绘画等同于涂色。长时间地让幼儿从事单一的涂色活动会让幼儿认为美术里最重要的东西只是用一种干净和整洁的方法将色彩包括在轮廓中。涂色实际上与美术的本质是毫无关系的,它实际上是将一个人的观念压抑在轮廓内。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只是局限于重复的涂色,这不仅仅会妨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更重要的是会让幼儿对美术产生一种错误的体验,进而导致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消极厌恶情绪。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都属于美术的范畴,具体到绘画,又可以划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应尽可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尽情地感受美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

最后,幼兒美术教学应鼓励幼儿的个性化表达。美术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成年人喜欢的语言方式更容易的方法,美术创作的过程揭示了幼儿思维的过程。美术是幼儿生活和发展的符号世界。通过这个符号世界,幼儿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呈现出来。众所周知,美术是不能脱离经验而存在的,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经验的结果。不同的幼儿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个体差异,从而决定了幼儿借助的美术形式及其表达的内容都是不尽相同的,幼儿的美术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体化特征。对幼儿实施美术教学需要承认幼儿零散的、多样的、狭小的“小儿科”式的经验,尊重他们对周围环境独特的理解和感受,重视对幼儿美术的多元化评价。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才能支持每个幼儿的审美经验不断生长,渐渐丰满,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美感的人。

作者:李晓华

上一篇:医学高级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