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幼儿教育中的学前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使儿童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从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对学前美术教育的新思路进行了分析,教师需要创设美术教育的环境、注重学前儿童的特点,提高学前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 篇1:

基于学前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培养方式分析

摘 要:本文从我国高校中学前美术教育现状入手,研究了相关课程设置与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根据笔者的实践总结为学前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活动以及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将重点置于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为目的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集中力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保证未来学前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技能培养;专业特点

0 前言

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在高校中的基础课程,科目设置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在美术方面具备一定的美术素养,使其在今后的学前美术教育工作中具备较强的教学与组织其他活动的能力,从美术的专业性培养上为学生成长为理论合格、能力出众的学龄前美术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当前学前美术教育实践中凸显的各类问题

1.1 大部分学生的美术素质仍维持在入门级的水平,教学中存在困难

从当前形势看,一些高等院校所录取的学前专业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实际基础是相对薄弱的,美术教学人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1.2 大部分学龄前美术教材不能满足具体的教学实践要求

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开设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出现了教材过于老旧,教材内容与当前学龄前美术教学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情况,同时一些高校中的学前美术专业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经验,造成了当前高校学前美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与学前美术教学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馳。

1.3 教育者施教过程中培养项目不全面

教育者按专业美术教学标准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施教,会造成与学前美术教育工作的脱节,从而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无法获得学前美术教学应有的成果。教学一旦陷入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当中,就会对儿童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产生极大的伤害。

2 学前美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在美术技能课程安排上,大多每周仅一到二节,相当一部分院校在课程数量上设置不足。对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来说,课程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这就要求:第一,教学人员要认真准备课程,结合实际对相关教材进行增减,尽量满足学前美术教学的需求,寓教于乐,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相关教学人员应将重点放在营造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上,教学过程中应让教学者感到快乐,学生应在学习中体会到兴趣所在,从而爱上这门课程。教学人员要尽量摒弃教科书式的讲授,学生也应积极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不是仅靠简单临摹、记忆等方式学习。当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具体科目中存在的各类弊端,还要认真思考应对的各种措施。教育者不仅要关注理论的发展,还要努力探寻与当前专业以及科目相适应的具体施教方式和学龄前儿童的学习特点,重视当前学龄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具体实际,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者个人的教学技能,表达出美术教育的特征,改进相关教育成果,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相关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通过中职向高校过渡,不断改进相应科目的具体设置,使其不断优化。当前比较先进的优化方式为“模块化”管理,对相关课程实施模块化干预。在高校美术专业中,相关科目有美术鉴赏课、美术基础课、幼儿园手工、教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选修等等。其中美术鉴赏课、美术基础课、教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建立与提升美术方面的基本素养的必备课程,同时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科;专业课是使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培养实际能力的核心课程;其他课程是为美术职业院校学生提升专业水平以及为其未来发展铺平道路的课程。对这些课程实施模块化管理,学生以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标准实现对相关模块的选择,从而开展各个模块的课程学习。从高等院校来看,其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输出相关的配套人才。对于学龄前美术教育,社会学、身体健康、艺术实践、语言能力、科学素养五个方面成了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为提升当前美术教育应有的作用,相关高等院校要始终坚持培养人才的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美术所包含的无限想象力,改善学生在美术上的创新能力。结合当前美术教育的具体实际,同时考虑人才培养、科目改进等工作,不断联系院校当前实际,实现创新性发展。第一,在学前美术教育环境的创立中,实现创新与发展,不断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改进与提升,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进而提升全校的美术教育水平。第二,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览,不断发现与学龄前儿童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利用作品展出、手工比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教育者还应与学生积极沟通、讨论,从而共同发现美术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向。通过作品创新、科目改进等方式,以师生共建的方式创立一个和谐的学龄前美术教育氛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创作的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创新热情。

2.2 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实施互动,从深层次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以学龄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征为出发点,展开互动式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参观当地开展艺术创作展览,使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产生对美的强烈向往,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创造力,从而提升专业技能。要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美术是无捷径而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教学中对学习者进行指导,要有相当的耐心,同时注意勤观察,认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现今的美术教材的问题在于理论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很大一部分美术教育者对于具体的学龄前美术教学实践是不足的,所以相关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当前学前美术教学的具体需求,积极深入实践当中,以当前教学的具体需求,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让教材内容充实起来,从基本功入手,完善教学基础,提升教学能力,改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应从当代高等美术教学的现状入手,改善教学模式,摒弃以往模式化的教育形式,以保证学生理解与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的目的为基础,让学龄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美术教育专业水平不断适应当前教育形势。应当承认,儿童教学思维能力提升工作、表达水平、创新水平也是关键工作的组成部分。学龄前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施教者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实践技能外,要努力使被培养者成为合格的学龄前美术教育工作者,将重点放在课堂上的美术理论培养以及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上。在相关的技能传授上,教育者要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让学习者具备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专业课程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大体分为三类。类型一仅限在中职层次学校范围,这一层次的课程以设计和提升相关的美术技能为主,如美术基础、教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手工、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鉴赏。类型二是在高等院校中设置的相关课程,从性质上来说是提升视觉水平的相关能力的科目。类型三是以中职院校中已经存在,但其课程水平已经超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以对中职阶段的相应科目做质的提升的相应科目,如与深层次设计有关的软件教学,中职层次的院校只进行应用的教学,发展到高校阶段则培养以此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将中级教学过渡到高级教学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在过渡阶段的改革以解决学制上的过渡为主,距达到平稳的课程过渡还有很长的路程。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已处于改革的转折期,平稳过渡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达到教学目标、培养专业人才、适应未来就业趋势、改良社会经济体制的关键措施。

专业素养的提升。对于美的欣赏,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是相当复杂的,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从深层次体会到艺术品的深意,提升学习者的美术素养,提升学习者对于作品的艺术性、社会性的感知。当前艺术欣赏具体包含下中外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摄影艺术欣赏等内容,从欣赏对象中认真选出有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品,让学习者通过审美过程提升艺术思想品质。这种欣赏过程要结合必要的趣味,可以将图案与文字相结合,使文字合乎逻辑、有鲜明的论点、雅俗共赏,使学生对每一类艺术品中的核心欣赏点有足够的认识,进而提升学习者的鉴别能力与艺术修养。

在实践中注意相关能力的应用。学生可以深入幼儿园,观察幼儿美术教师制作玩具的过程。玩具作为幼儿深爱的物品,也是提升想象力、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采用恰当的方式制作相应的儿童玩具,可以满足美术教学的需要。教育者要注意在实践中与学龄前儿童共同参与到制作当中去,实现对学龄前儿童的左右脑水平的开发。大部分玩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制作,不但能从学龄前儿童入手开展节约资源的教育,还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 提升教师的美术教学水平

学前美术教学以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应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例进行,这一教学过程阐明了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发展规律。在具体的操作中应联系幼儿美术教学的具体情况,实践中的教学应包括相关教学理论、实践、认知。理论方面大体包含学前美术教育的含义、现实意义、具体操作等内容,需要对学前儿童的美术学习过程教育含义有充分的了解,对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现实意义方面含有对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现状的改进与提升技能,以及提升各阶段学前儿童的美术实际水平的能力,进而实现相关理论的突破;具体操作上包含各类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方法与措施,以保证相应的教学成果。强调美术教学水平在今后学龄前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的先进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独到的审美角度、实现美的水平以及继承和发扬美的能力。所以,美术专业在以学龄前儿童为教育客体的实践中,一定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相关教學人员应结合具体实际,甄选学前教育美术教材,引入符合实际的先进教学形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很快适应学龄前教师的角色。

2.4 突出学习成果,加强技能教学

教育者一定要将重点放在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成果的条件上,使学习者通过这些条件获得满足感,从而达到提升信心、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学习成果的目标。教育者还可通过学习者之间的自评、互评、交接评等措施检验个体的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学习者对于美的鉴赏水平。

在技能课方面,教育者不应仅将教授内容局限于画几张画、做几次手工上,应密切联系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素养,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个体的内心反应、个人理想、创新性、趣味性、实践能力上。院校在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立上,一定要对具体社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将培养学生达到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具备职业综合实力为终极目标,从而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讲授专业课程过程中,因为在初期已经设立了美术鉴赏、美术基础幼儿园手工,因而在教学中期,将初级阶段的基础课改为教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从源头上阻止了课程设置上的重复,使学习者以初级水平的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并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注意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成长过程、情感变化特点与其美术素养发展的联系,对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活动进行合理设计,使其在活动中体会到实践的成果与乐趣,加强学龄前儿童对美好的向往,使儿童具备认识美的能力,加深儿童对美的感受,提高儿童对于美的欣赏力、创新力。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水平、管理层次上,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使其在美术教育上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教育工作者应以改进美术教学的现状为己任,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提升学龄前教育的质量。

在技能课的具体教学中,相关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学龄前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征进行深刻认识,逐步熟悉和掌握其普遍规律,了解其情感走向,教授的美术教学方法一定要与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相适应,使相关专业学生能够了解并熟练应用提升学龄前儿童对美的发现与创造能力的具体措施。

3 结语

在学前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育人员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锐意进取,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如相关课程的试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提升其素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保证相关专业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邓国林.浅谈创意美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171.

[2] 陈夜珠.探究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202-203.

[3] 邹尚辉.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导向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22):133.

作者简介:杨幼梅(1975—),女,福建漳浦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国画创作研究。

作者:杨幼梅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学前美术教育新思路分析

摘要:幼儿教育中的学前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使儿童对生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笔者从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对学前美术教育的新思路进行了分析,教师需要创设美术教育的环境、注重学前儿童的特点,提高学前美术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游戏教学

前言:

以往的学前美术教育模式是教师讲解与示范,儿童进行模仿。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兒童的思维发展,不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学前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创新,使用新思路和新方法开展美术教育,提高美术教育的水平,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学前美术教育新思路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来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了解欲望,这种对美的追求是学前阶段儿童的天性。因此,在进行学前阶段的美术教育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使儿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

第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学前美术教育会应用较多的图片或者实物,丰富学前美术教学的内容,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会通过引导鼓励儿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进行绘画,可以调动儿童参与绘画的积极性,有助于儿童学习兴趣的激发。

第三,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可知,儿童会通过观察或者想象掌握知识和了解事物。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将儿童不了解的知识或者事物融入到美术学习中,拓宽儿童的视野,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培养其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1]。

二、学前美术教育新思路分析

(一)创设美术教育的环境

对于学期阶段的儿童而言,生活和学习环境会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育时,可以从创设美术教育的环境入手。比如,自然环境中的太阳、树木和花鸟等;社会环境的房屋、街道和人等,都能够体现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具体而言,创设美术教育环境的思路有以下几种:

第一,视觉环境的创设。教师在进行园区的布置时,需要注重园区的绿化,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使儿童直接接触自然植物,了解其造型、颜色和生长特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室的布置时,可以将礼仪教育、风景人物或者卫生教育的图片悬挂在教师的空白墙壁,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生活的美好事物,并将美好事物绘制在纸上,发挥出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二,绘画环境的创设。学前阶段的儿童在进行绘画时,并不是事先想好绘画的内容与顺序,而是在绘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还会在绘画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动作。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不应该进行阻止,而是要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采用和蔼耐心的态度开展美术教学,确保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绘画,提高美术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而言,学前阶段的儿童是教育的主体。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在儿童了解事物的结构以及颜色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者绘画等方式,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儿童更加喜爱社会生活,培养儿童对美的感知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出美术教育的作用,提高美术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注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第一,注重儿童的创新思维,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这种创新思维会体现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可能有些儿童绘制的美术作品教师不能理解,教师需要给予儿童讲解的机会,并鼓励儿童继续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儿童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调动儿童参与美术教育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鼓励儿童发挥其创造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圆圈和线进行生活中物体的绘制,儿童应用其创新思维进行蝌蚪、苹果和自行车等物体的绘制,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再比如,有些儿童可能在绘画时,将太阳画为蓝色,将大树画为红色,教师不能盲目指责儿童,而是要在询问原因之后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二,开展游戏教学。学前儿童大都非常喜欢游戏,如果美术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进行接力绘画,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笔之后,儿童依次到黑板上添加一笔,通过全班的共同努力,绘制成一幅画,不仅可以提高学前美术教育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再比如,教师可以为儿童讲解“狮子王”的故事,并向儿童询问狮子的特点,儿童会回答:“狮子的毛是卷卷的,狮子的牙齿是尖尖的……”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自己制作道具,使用道具扮演自己心中的狮子王,这种游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儿童参与课堂的热情,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美术教育存在较多的不足,需要美术教师改变教学四线与教学方法。通过对学前美术教育新思路的分析可知,学前美术教师需要认识到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合理设置教学环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人员进行学前美术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包玉婷.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研究[J].考试周刊,2018(25):172.

[2]王婷.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3):178.

作者:邱丽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学前美术教育游戏化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将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和游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对美术产生独特的理解。在学前美术教育课堂中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利用游戏活动进行教学,需要在游戏中加入教育性目的,进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幼儿心理特点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实践。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游戏化教学;高校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高校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就业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工作能力。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更高效的学习。同时,学生在就业后面向的教育目标是学龄前幼儿,通过课堂教学的游戏更能让他们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将游戏教学方法应用到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当中。

一、游戏化教学

(一)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游戏化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完成对知识的教授,学生通过对游戏活动的参与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普遍喜爱游戏和娱乐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增强课程参与度,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内进行知识的高效吸收,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游戏化教学模式已经在各个高校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中广泛应用,教师根据学前幼儿的心理特点,创建美术游戏活动主题。在主题中加入一些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游戏元素,帮助幼儿树立对美术的意识和对美的观念,让幼儿能在此类游戏中逐渐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美术产生兴趣。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游戏对幼儿美术发展的重要性,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展成为幼儿校园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二)游戏化教学的目的

我国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对游戏更有着独特的喜爱,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环节和幼儿的心理特点相一致。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要创建和发扬新式的艺术教学理念,并在这一理念下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实行新式教育。因此,将游戏和高校学前美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高效启发幼儿的艺术思维,激发幼儿的潜能,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1]

二、游戏化教学方法

当前,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由教师对美术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示范,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创作的空间,造成学生的美术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教师评判优秀作品的依据只是根据美术作品的美观性,评价过于片面。在这种固定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在将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高效利用所学的美术知识,缺少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育中加入教学游戏,在游戏中渗透美术技能,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提高自身美术教育能力和绘画水平,使教学过程人文化,同时也具有娱乐性和创造性。

游戏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衍生出的新思路。需要在游戏环节中加入学前美术教育的学习技能。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中,需要涉及到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提高,以及重复训练等环节,教师要尽量在每一教学环节都能运用到游戏教学方法,方便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在对幼儿的教育实践中将这些游戏思路进行整理并运用,防止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无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单一的讲解使幼儿无法提高兴趣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在游戏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游戏的目的,并在积极的评价中提高继续学习的动力,根据建议性的评价对自身不足进行完善。

通过对学前美术教育和游戏的充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儿童观,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教育能力。在学前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入游戏化教学模式,和学前美术教育内容相适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建不同的游戏方法,在游戏中通过情境创建、操作指导、完成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注意,对待不同绘画水平的作品不能使用批评性语言进行评价,要善于发现每一幅作品的不同之处,并对学生给予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避免使用批评性的语言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丧失信心。这种评价方式同样可以在学生的教育实践中应用到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中 。幼儿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情感十分脆弱,对幼儿的绘画作品提出积极的评价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喜爱程度。[2]

三、在学前幼儿教育教学中加入游戏化教学

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中加入游戏化教学需要将游戏教学理念与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相结合,抛弃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将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这种形式的教学和传统枯燥的课堂相对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能将学前美术教育课程的效率最大化,充分满足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教学活动中的绘画操作实践、手工制作和美术欣賞三方面与游戏相结合。

(一)在绘画操作实践中运用游戏教学方法

在对学前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绘画操作实践教学时,需要抛弃原有的教学思维,在对学生进行绘画示范操作的同时,不能将教育停留在本课的绘画内容表面,需要对美术知识进行延伸,结合多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同时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才能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让学生使用水墨进行国画的绘画练习时,需要让学生先从最基本的线条绘画开始练起,但如果让学生重复一节课的线条练习,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倦心理,往往在课程的后半段就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在此时可以让学生在宣纸上通过画出横竖交错的线条,逐渐呈现出棋盘的样子,最后让每个同学都画出一副棋盘,然后让学生进行两人结组,利用墨点在宣纸上“下棋”,当“棋盘”上的“棋子”摆满时,再重新画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不觉间练习了国画绘画的用笔力度,也熟悉了使用毛笔画出线条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下棋”的游戏,学生不会感觉到课堂的压力和学习的枯燥,而是愿意主动加入到学习中,这样一来,学习效率就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活跃了教学氛围。

在绘画操作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课堂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创建出和知识相关的游戏活动,在课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一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延长了备课的时间。[3]

(二)在手工制作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方法

手工制作课程是学生较为喜爱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加入游戏环节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幼儿,而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差,制作手工作品往往都需要参照教师做出的模型,缺乏作品的创新性。因此在手工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材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手工制作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材料进行利用。

比如在进行叶贴画的手工制作课程中,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黑板上根据小组数量贴上相应数量的绘画白纸,选出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挑选自己喜欢的贴纸,将其贴在白纸中的任意部分,然后由小组内的第二名同学根据前一名同学所贴的形状和位置,加入自己的构思,在另一位置贴出自己挑选的贴纸,然后依次进行。学生相互之间没有经过任何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共同完成作品。最后每个小组都在黑板上贴出了相应的图案,可以由教師和学生一起进行评判,挑选出最佳合作小组,并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每一位学生都在作品中进行了发挥,每一次发挥都影响了整个作品的立意,更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三)在美术欣赏中运用游戏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方向的引导,在课堂中引入新式的教学手段。例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中外艺术名家简介,给学生观看美术史中具有影响力的伟大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可以播放艺术相关影片让学生观看,让他们感受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美术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高校学前美术教育中融入游戏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将美术教学游戏化能够让学生在活跃的教学氛围中高效地学习,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将游戏教学理念应用到幼儿美术教学当中,实现艺术的传递。

参考文献:

[1]吴彬.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121,123.

[2]徐姗姗,罗文博.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与重构[J].职教论坛,2013(20):33-34.

[3]刘金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3):48-52.

作者:杨璐

上一篇:音乐教师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