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美术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艺术,是一种很美的载体,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孩子的一生。从小欣赏、学习大师名画,直接由大师经典之作引路,是接触艺术最近的方式。故我们带领幼儿探究大师作品,学习大师精髓,发散大师精神,并和自己的创意融会贯通,得到了一幅幅和大师之作相媲美的作品。通过经典名画认识艺术,通过艺术改变自己,让孩子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得到一種幸福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大班美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论文 篇1:

谈大班美术教学对幼儿成长的促进作用

摘 要:幼儿在没有接触文字之前,往往通过形状、色彩等来认识世界,而美术则是一门运用形状与色彩来造型的艺术,这正好契合了幼儿认识世界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注重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幼儿通过美术活动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教育;绘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58

很多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做做、玩玩,他们往往通过形状、色彩来认识世界。而美术是一门运用形状与色彩来造型的艺术,所以,我园注重对大班的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实验研究,着重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幼儿的成长。以下是我园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精心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命题

5—6岁幼儿的绘画是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常常围绕一个主题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多层次、多角度精心设计活动命题,力求多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1.按季节制定有趣的命题:如“春天的游戏”“春天来了”“大家来植树”“美丽的夏装”“看彩虹”“雨中的花伞”“秋天的果园”“落叶”“过年了”“美丽的灯会”等。

2.选择有一定动作要求、表现人物、动物不同动态的命题:如“看表演”“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爱美的小猫”“快乐的小鸭”等。

3.选择幼儿熟悉的事物或在多种日常生活用品的纸形上进行装饰的命题:“雨中的花伞”、“美丽的夏装”、“可爱的花瓶”等,贴近幼儿生活的命题活动,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自己心中理想的事物。

二、教给幼儿绘画技能,提高绘画水平

1.教幼儿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社会与自然。教师要吸引、引导幼儿日常观察,并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天上出彩虹了,季节变化了,下雨的时候马路上的花伞等。幼儿会很自然地从一般性的观察过渡到专题性观察,随着教师的讲解、引导,幼儿在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物象的比例、结构、动态、色彩等。当后期绘画时,他们自然会在画面上留住看过的物象,再加上自己的情趣与联想,画面就会生动起来。

2.启发幼儿巧妙的构思。启发幼儿根据自己已知的事物来进行构思。如最近电视上水灾的新闻很多,教师便引导幼儿:“洪水可怕吗?”“洪水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怎么办?”李元构思了一幅画面“洪水来了我不怕”,画面上洪水围住了鸡舍,而乌龟搭成一座桥,帮助小鸡一家离开了鸡舍;飞飞画“我们的家”,鹅妈妈在背上驮着几只小鹅、青蛙在荷叶上、小鱼在水中,他们都有一个不怕水的家;刘思思的“小羊的家”则是羊妈妈领着羊宝宝远离洪水,来到一片草地,画中有蓝天、白云,一片安详,表现出他们的美好愿望。

3.教师还注重对幼儿进行色彩的训练。大班幼儿已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物体的能力,所以,教师指导幼儿运用调色原理,通过调和形成更多的颜色,认识不同量、色的变化的调配。

先教幼儿明白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经常给幼儿变一个“颜色魔术”。使幼儿知道红+黄=橘黄,黄+蓝=绿,红+蓝=紫。观察彩色+白的多少,使幼儿了解混合色,明白颜色深浅的变化,体会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度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感受。如,通过画苹果、七色花、落叶等体会不同色系的色彩推移。

在“小小运动员”“秋天的果园”中进行对比色练习。进行二种尝试,一种是对比色中加入少量的相对色彩,以达到协调性,另一种是大面积的绿与小面积红色果子产生的对比效果。

同类色练习则比较自然,如:“美丽的花瓶”“可爱的长颈鹿”等许多都有同类色练习的内容。在“高高的楼房”这幅作业中,用深色的楼房点缀暖暖的灯光,通过这种冷与暖,深与亮的对比练习,使幼儿体会“家”的温暖。

同时,教师还启发幼儿感受不同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如,红色背景像夏天,火辣辣的热;橘黄色背景有叶子落下的秋意;草绿色像刚发芽的枝芽,代表春天,而银灰色背景则很冷,像冬天等。

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的成长过程、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主题中教师设计了难易结合的绘画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幼儿向自己挑战,大胆尝试,不断丰富画面内容,增加难度,满足幼儿探求新的发现的需要,从而敢于发现自己,超越自己,从中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及合作机会

与幼儿多沟通,多听听幼儿的设想。如,进行装饰画时,是先打底色还是先涂花纹,教师没做规定,而是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去比较和尝试,发现好的方法,从而使幼儿产生大胆表现的“安全感”,鼓励幼儿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标新立异的创新,体现个性特征。

在作画时,有的幼儿的色彩调得太多了,用不了,教师就及时启发他们主动将多余的色彩给其他幼儿。谁的材料不够需要借时,别的幼儿都主动去帮助他,使幼儿之间有了合作的机会,体会到了合作的喜悦。另外,教师还安排一些幼儿集体创作的绘画内容。如,“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民族大团结”等主题的全体幼儿共同创作的绘画,使幼儿在实践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五、将审美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随机进行美术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认识色彩美和形态美是启迪幼儿发现自然美的钥匙。而课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为了能对幼儿进行较深入的审美教育,教师将鉴赏活动随机进行。每次创作后,教师都鼓励幼儿大胆表述,每完成一件作品就等于进行了一次思维训练。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作品会觉得粗糙、模糊,不够完善,而幼儿却能讲述得生动合理。

教师每次将幼儿的绘画作业都进行展示,让教师、家长、其他幼儿共同评价。这样,来自于教师、同伴、家长的评价,潜移默化地使幼儿体会到了他人与自己作品的优秀之处,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提高了幼儿的鉴赏水平。

[责任编辑 金 东]

作者:张爱军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论文 篇2:

“经典引路 创意无限”:大班幼儿美术创作教学研究

摘 要:艺术,是一种很美的载体,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孩子的一生。从小欣赏、学习大师名画,直接由大师经典之作引路,是接触艺术最近的方式。故我们带领幼儿探究大师作品,学习大师精髓,发散大师精神,并和自己的创意融会贯通,得到了一幅幅和大师之作相媲美的作品。通过经典名画认识艺术,通过艺术改变自己,让孩子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得到一種幸福感。

关键词:经典引路 创意无限

世界经典名画展示的美是多角度的,画面的美、颜色的美、构图的美、背后故事的美等等。世界经典名画之所以美,除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外,还包含了艺术家创作名画时的思维和想法,艺术家把自己的想象力渗透到名画当中。当孩子欣赏学习名画时,画面的颜色,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和哪个颜色搭配在一起的?画面的理性构图,会锻炼孩子的右脑发育,为什么有的物体大,有的物体小?孩子会对画面里的人物产生好奇感,这个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孩子对画面的所有好奇,都会焕发起主动思考的能力。每个孩子的眼睛,都是一面镜子。世界名画里的所有东西,都会折射到孩子的眼睛里。没有什么能比欣赏学习世界名画,更能提高孩子的审美了。

一、赏经典 引形式:赏—探—提

经典作品在形式上往往有着共性的表现,通过点、线、面之间的合理布置,是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有意味的形式。经典作品创作通过内容形式、构图形式、空间形式、色彩形式、技法表现形式等形式反映现实、表达审美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从而使绘画的形式美自然融进作品中,以实现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欣赏经典名画,是丰富幼儿美感经验,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经典作品,使他们真正认识经典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理解经典的形式美,探究形式在表现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点燃激情”——欣赏大师经典作品

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欣赏大师的经典作品就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情感,情感调动起来后,让孩子们跟着舞蹈视频扭动了起来,兴趣逐渐被调动起来,就在大家的课堂热情被点燃之时,出示一位大画家的照片——他喜爱画跳舞的人,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激情过渡到画家及作品上。通过观看他的照片和老师介绍,孩子们对这位德国大画家有了简单了解。在他的笔下,形体、线条和色块的组合,时而从某种观念的符号,时而从童稚的天真想象,时而从客观形态本身的节奏,时而从化着乐曲的声音世界里跳跃出来,总是敏锐地把握着奇妙的图画。一起来看看大师画的跳舞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经典作品——《共舞蹈》。

(二) “化整为零”——探究大师表现形式

我们为什么要探究大师的表现形式呢?通过探究大师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大师的创作角度体会大师的创作过程,进入大师的创作思维之中,这样不但提高了我们理解作品内容的深度,也提升了我们鉴赏作品价值的高度。那应该怎么做呢?从细节出发:拆分作品的要素,从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图形入手,化整为零地去理解。然后再把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图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再化零为整地去欣赏。

《共跳舞》这幅作品颜色采用了给人感觉庄重严肃的暖色系黑白灰色,造型上人的身体主要采用了大小不一抽象的不规则几何图形,四肢和头部使用了长短不一的黑色线条,为了让背景不单调,保罗克利在背景上画了一些黑色小点点,整个画面的点、线、面很有构成感。在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孩子探究《共跳舞》的形式特点。大师的这幅作品以小朋友们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小朋友的涂鸦技法进行创作,童趣十足。通过让孩子猜材料、说特点、想内容,引导孩子明确形式的特质和特点。简单的造型很容易让小朋友产生共鸣,这些跳舞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很容易被发现,观察细致的小朋友甚至能发现头部、脚部线条的一致。课堂上和小朋友一起探究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时气氛十分活跃,还有的小朋友会情不自禁去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动作。

(三)“深度剖析”——提炼大师创作特点

首先应该更加详细地认识大师、了解大师,知道大师的性格特点和创作特点,明确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内容,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学习其中的精髓。

这幅作品中大师独特的人物表现手法很容易让幼儿理解,观察作品后请幼儿一起说一说,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动作?你看到了哪些形状?他们的头部是用什么表示的?四肢动作又是怎样表示的?随着小朋友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大师为我们引的创作之路也越来越明显。绘画能力是完成绘画活动所必备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从实践中发现,对于经典名画创作形式深度分析,对于作品的理解、把握更有深刻的体会,能成为学生绘画的桥梁,并从中受益。这对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及画面综合处理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简单而又高超的表现技巧,从启蒙到发展形成了一个很柔和的坡度,在坡度的每个层次上又都能捕捉到儿童成长和成功的喜悦。

二、比经典 引动态:对比—寻找—练习

相比较于形式的静态观察,动态的学习更有利于孩子理解作品的创作源泉,以及作品的素材来源。作品不是大师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生活中出现的场景被大师用更加简洁和抽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通过动态的模仿学习,让孩子们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一)“眯眼看人体”——对比生活

艺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原形或者现象就是美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都是艺术的素材。而画家就是通过艺术手段把这些素材加工、重组,通过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表现手法,使得一幅作品更加生动、丰满,更加回味无穷。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生活中的原形,对比其相同的特点,寻找不同的形状。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的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保罗克利的创作也源自生活,《共跳舞》作品中跳舞的人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也是源自舞蹈家表现出的动态瞬间,保罗克利一定也是看过这些跳舞人的动作,才会创造出作品中跳舞的人。课前准备阶段,按照大师所表现的人物动作特点去寻找生活中相同的舞蹈动作照片,通过作品中跳舞的人和生活中跳舞的人进行对比,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出四肢动态的线条走向,也更加清晰地还原生活,引出动态美,也让幼儿更加深了对作品中动态表现的理解。

(二)“激情悟动”——寻找动态

既然创作灵感都源自生活,那就索性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源,让小朋友去找,去感受,各种各样的优美舞蹈瞬间被定格在照片上,你会哪一个动作?你喜欢哪一个动作?看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姿势,小朋友又忍不住跃跃欲试,舞动着手脚,激动地告诉老师,我会这个!我喜欢那个!这个动作好看!她跳得好厉害!不知不觉中,幼儿已经在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动作,头、手、身体、腿、脚,他们仔细看着看每一个部位的走向,细心地体验着每一个动作的感受,为接下来的人物动态创作做好了铺垫。

(三)“潜移默化”——练习创作

通过对大师作品的深入欣赏,对生活照片的细致观察,幼儿已经习得了单个人物的创作技巧。身体纸片的黏贴,头部的添画,肢体动作的线条表现,已经能十分形象地表现出舞蹈动作的特点了。没有教师的范例示范,只有大师名画的引路,一路找寻过去,小朋友们已经顺利上“路”,掌握了保罗克利这幅作品的基本技巧。通过大师名画的指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艺术的线条造型,大师名画中的这些艺术语言正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幼儿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感觉。

三、仿经典 引色彩:认知——规律发散

在绘画色彩的运用问题上,黑格尔说道:“色彩是构成画家的最主要部分,所以使画家之所以成为画家的是色彩的运用。”接着他又说:要想展现绘画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美妙的心灵,必须通过色彩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不同的颜色可以表达画家不同的性格以及在创作作品时不同的心情。儿童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眼睛的观察,他们的天性就是对看到的事物尤其的好奇和敏感,而那些辨识度特别高、较为明亮的色彩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力。儿童的绘画作品中的色彩纯度性较高,而且其中色彩的运用带有更加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和个人性格特质。因此在提供各种颜色纸片时,我选择了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从色彩搭配开始培养幼儿的色彩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以和谐的色彩来表现和创造周围的世界。美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时,孩子对色彩有了自己的喜好,因此,在色彩组合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一)“简单中见真”——欣赏色彩搭配

社会生活中,舞台表演往往也不止一个人,一般会出现很多舞蹈演员穿着五颜六色的演出服表演的情景。我们的创作之路也要从单个跳舞的人扩宽到一组跳舞的人,因此在幼儿的工具盒里也提前备好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纸片,供幼儿选择搭配。首先出示的两个一组的跳舞的人,两个颜色搭配在一起, 不同的颜色搭配给人不同的感觉,幼儿尝试欣赏和感受。

(二)“经典明理”——发现搭配规律

生活中的色彩有许多经典的搭配,如黑与白、红与黑、黄与蓝等等。白色配黑色,是最经典的搭配,互相衬托,对立统一。红色配蓝色,使红色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让人心情平静。红色配黑色,给人庄重沉稳的感觉。黄色配蓝色给人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通过欣赏这些经典搭配,让幼儿充分感受色彩搭配带来的不同感觉。提供几种经典的搭配,请幼儿说一说,图中两组跳舞的人,是什么搭配什么颜色?(红色配白色、黑色配红色等等),从而发现这些搭配的秘密。

(四) “求异中创意”——发散自主搭配

幼儿自主搭配,每位幼儿从自己的操作盒里取出两片彩色纸片,尝试在自己的底板纸上摆一摆,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看看哪种颜色搭配哪种颜色你觉得好看。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因此会有不同的个人色彩风格,教学中我注重幼儿选择色彩的主观性。色彩能用艺术的方式充分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色彩选择是儿童体现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儿童的审美选择和他们的表达方式,跟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吻合的。色彩作为儿童内心情感的体现,应该无拘无束,释放孩子的天性,突出色彩的主观性。

四、超越经典 引组合:探——试——改——升

保罗克利的作品中,跳舞的小人都是均匀分散在整个画面中,而对于大班幼儿,笔者让幼儿尝试探索前后主次关系的组合。本节课的最终完成作品也是源自生活,选取了很多生活中的舞蹈演员造型照片,着重挑选了一些有主次、右前后变化的造型照片,让幼儿充分感受画面的前后结构关系。一幅作品要做到有前后有主次,把主要形象放在前景,次要物体被部分遮挡,画面更加有空间感和秩序感。

幼儿根据照片中人物的前后、遮挡关系,确定纸片黏贴的顺序及位置,本节课中积极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通过自己尝试了解遮挡关系,甚至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区别纸片的大小,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纸片的黏贴。再根据照片上每个人的动作进行添画,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一) “前后主次”——探索组合关系

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是从探索开始的,探索是研究的起点,是发现的起点。添画技能源自于经典名画《共跳舞》,但本次我们创作的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模仿,教会幼儿运用这项技巧以后,我们又回到生活,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再进行创作。课前老师搜集了很多舞蹈造型的照片,每张照片的造型不一样,但是又有易于发现的简单规律,邀请幼儿去探索,一步一步引导幼儿,谁是站在最前面看得最清楚的?(白色衣服的小朋友)谁被挡住了?(蓝色衣服的小朋友),了解前后主次关系,并能运用遮挡手法来表现前后关系。

(二)“千变万化”——尝试组合摆放

尝试组合能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构图能力。课堂并没有直接揭示照片中的组合关系,而是让幼儿操作来探索前后的关系。笔者提供了五张彩色纸片代表照片中的五个跳舞的人,根据照片中人物的位置,请幼儿到黑板上摆出相应的位置。这样也能看出幼儿本身对照片中人物组合的理解。课堂上小朋友都很积极,第一位幼儿上来操作时注意了五个人的横排位置,于是五张纸片一字排开代表他们的顺序,但是他没有注意到遮挡关系,马上有其他小朋友反应过来,要求上来修改。

(三)“审美改进”——修改组合方式

审美是在孩子不断感知中进行提升,给予孩子高品位的审美,孩子就有高品位的审美提升。周航可小朋友立即举手,他觉得不对但是表达不太清楚,着急的他走上台动手操作,这一次他将白色的纸片放在了蓝色的纸片上,稍微遮住了蓝色纸片的一角,其他小朋友响起了掌声,纷纷认同他做法,说明大多数的小朋友理解了照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于是教师趁机总结,站在最前面的人会遮住一部分后面的人,所以贴的时候要先贴后面人再贴前面的人。这样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修改,会让他们更加理解,便于运用。

(四)“表现升华”——添画组合人物

在贴好身体的基础上添画人物四肢,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是学生感受、理解、表达的系统工作,从理解到表现是一个跳跃性的工作。刚才没有操作过的小朋友忍不住也想动手试一试了,每个人在自己面前的材料盒里拿出了一张照片和一张地板纸,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仔细观察拿到的照片后,小朋友一步一步开始了创造。按位置摆纸片;粘纸片;添画。很快,小朋友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为了欣赏和检验大家的作品,教师设计了个小游戏,把所有的参考照片搜集在黑板上展示,小朋友们之间互换作品,再拿着别人的作品去和参考照片配对,看看是否能找到正确的作品。小游戏的结果十分圆满,每位小朋友都顺利找到了作品的原型,看来大师的方法幼儿运用熟练,本次名画引路也成功完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作品跃然纸上,学习经典,超越经典,通过与大师作品的接触、对话和欣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构图、对色彩的运用、作画方式等,作品中的某些艺术语言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幼儿的艺术感觉,这些有益的影响也必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大量接觸经典的美术作品,并且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活中各种美妙的瞬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审美教育方法。让孩子在观察、欣赏、临摹和改编经典名画再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情趣、审美创造以及书画技巧等能力。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随着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稳步提高,孩子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也在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从而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得兴趣变成了学习的动力,而且孩子就能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学习,达到了理想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琳.《名画欣赏教学对中大班幼儿绘画表现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04.

[2]唐燕雯.《幼儿名画欣赏的教学策略研究》.

(嘉兴南湖华侨国际幼儿园  浙江嘉兴)

作者:杨蓉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大班幼儿美术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  要】亲身体验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意味着幼儿在真实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直观的经验。教师以《妈妈的爱》美术活动为例,通过引领幼儿在生活情景、作品欣赏、支架式指导、音乐、幼儿交流和作品展示体验,展开美术体验式教学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  幼儿  美术活动  体验式教学

“在过去美术教育很都注重技能的训练,但这框死了幼儿的创造和想象,扼杀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灵动。而今我们美术教育应在技能指导基础上,开放式的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兴趣,也就是让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技能,从而获得绘画兴趣。而绘画的兴趣,又与自己的亲身体验分不开。试想,所要绘画的“物品”“这个事情”“这种情感体验”与幼儿无关,他怎么可能喜欢绘画,更谈不上绘画兴趣。只有幼儿熟悉的,真切感知,亲身体验的事物,幼儿的作品才能下笔有神,所创作的才能传神!

那幼儿美术活动中如何运用体验式的教学,让幼儿学习更加有趣和有效?在此以“三八”主题活动中《妈妈的爱》大班美术活动,谈谈我们对美术体验式的教学实施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景体验策略

活动前,师幼以《妈妈的爱》进行晨间谈话。在晨接的时候,教师就和小朋友开始谈话“早上谁送你来”,接着抓住是妈妈送的孩子,又谈到:“妈妈是什么样子,早上还为小朋友做了什么事?”“你们从中感受到妈妈的什么?”小朋友就谈开了,有的说妈妈是长头发的,爱穿裙子,有的说早上给他准备了好吃的,有的说妈妈给她穿了好看的衣服,还给小朋友看看,有的小朋友说,妈妈送她来幼儿园,在路上的时候还给她讲故事……不管是谁,只要谈到妈妈,脸上都洋溢满满的笑容。而老师听了,也仿佛感受暖冬一股热流流入心田!

接着在区域活动的时候,为了满足早晨谈论妈妈的爱话题得到延伸。我就悄悄地来到美术区,说:“早上,小朋友谈妈妈的事,老师有没有听清楚的,老师也很想认识你们的妈妈,怎么办呢?”这时,就有几个在美工区的小孩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说:“可以画下来。”顺势,教师又追问:“你们准备怎么画呢?”这时,又说起来,有的说画妈妈的裙子,有的说画妈妈,有的说画和妈妈一起看电视,有的说要画妈妈做饭。这时,孩子对妈妈的形象有了自身的认识、感受。从幼儿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知到幼儿“对妈妈的爱”有一定理解,也有了一些模型。接下来在整个绘画过程都是自发、由衷的情感,也就有了丰富的绘画作品了。教师看着一幅幅姿态不一,却都表达了幼儿笔下《妈妈的爱》,不得感叹体验至深,孩子的想象如此丰富到位。

在活动中,幼儿亲身经历的事件和熟悉的场景,不断使他们激发情感,这种体验源于生活,为幼儿的表现与创造奠定了基础。幼儿园体验式的教学就是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是以幼儿的世界为根基的教学。

二、绘本作品欣赏体验策略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化源泉。”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他们所对事物的理解往往只是单面,停留在眼前,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打开幼儿想象的翅膀,畅游绘画长廊。

幼儿的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生活,还要源于经典作品欣赏。妈妈的形象、妈妈的爱,是不是只有我们生活中妈妈的形象、妈妈爱的特点呢?答案当然不是。绘画《妈妈的爱》为了幼儿对妈妈的角色更立体、多维的认识,我又在集体活动设计学习绘本《我妈妈》。在这次绘本学习分享过程,幼儿重新认识妈妈样子,妈妈的情感也是多变的,但是妈妈的爱是一样的。从绘本中感受不一样的妈妈,而这一切生活幼儿何尝没有体验过,也明白这一切都是妈妈满满的爱。此刻,幼儿心中也有自己妈妈的样子油然而生,重新产生,重新构造。教师稍加引导,幼儿绘画的欲望再次燃烧。

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梳理情感经验,并联系生活,指導幼儿构图、用色,接下来《妈妈的爱》的绘画作品跃然纸上。

三、支架式的指导策略,体验连环画制作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教师发现幼儿的作品很多,表现在:一个幼儿同时画妈妈的样子,又拿一张画妈妈煮饭的样子,最后还画妈妈和小朋友玩等。很多张的绘画作品表现妈妈多种样子,既形象,又生动。教师提问题来了,这么多张的绘画选哪张来表达妈妈的爱呢?这时,幼儿纷纷说:“要是有大张纸就好了。”“我们可以把画好的画连起来。”“我们可以自己来做绘本。”

根据幼儿的讨论,加上教师的梳理,最后我们决定来做一个《妈妈的爱》连环画绘本。在创作前,幼儿通过观察、探讨,教师再提出绘本要求:1.绘本分为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封底五个部分;2.页码的设计,可以借鉴绘本,也可以自己设计;3.考虑画面的布局、用色;4.画好后做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大大地满足幼儿的绘画需求,也对绘画作品进行整合。幼儿不仅绘画布局得到锻炼,也对制作连环画有了初步体验。

四、音乐情绪体验策略

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播放魏依曼《妈妈我爱你》的轻音乐,音乐在“你总说我还不懂事,维护我像一张白纸,你眼中我总是长不大的孩子……”这段音乐旋律优美,略带一丝伤感,能触动幼儿的情绪,唤起幼儿心灵深处的画面。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中,幼儿专心致志地表达着自己的对妈妈的爱,全神贯注。伴随着音乐,幼儿对妈妈的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五、交流分享,作品展示体验策略

幼儿的作品完成了,幼儿之间交流幼儿的作品也是同伴学习绘画的好素材。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绘画内容,支持同伴互相欣赏。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谁愿意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作品?”“这是谁的妈妈?猜猜他像表达妈妈什么样的爱?请作者来介绍。”介绍与欣赏作品,幼儿体验绘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指南》指出: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来布置环境。瑞吉欧幼儿教育提出:“要活化环境,使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因此,我在墙的一角做了一颗“爱心树”轮廓。大班的孩子已经认识一些文字了,纷纷讨论:“我要把我的作品贴在爱心树上。”老师顺势就问:“那么什么是爱心呢?”小朋友就急着要将作品展现在这棵爱心树上了。

这次大班幼儿美术体验式教学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是根据幼儿的天性特征开展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强调直观感受、体会、领悟,是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美术体验式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探究,找寻更愉悦有效的幼儿教育方式,对于当下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2】绘本《我妈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胡银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幼儿大班美术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论文04-18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家》及教学反思04-28

幼儿园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塔吊》及教学反思04-21

上一篇:案例教学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