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磁共振屈伸位成像对青年颈椎病早期诊断价值

2022-12-13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规颈椎MR检查均以平卧中性自然位为受检体位。然而研究发现临床提示颈椎病的只有70%的病例可以被常规MRI检查所证实[1]。磁共振颈椎屈伸位成像为实现更为准确而全面的颈椎检查提供了可能, 有助于颈椎病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 以阻止颈椎的进一步退变。本研究采用1.5T高场强磁共振对青年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屈伸位成像研究, 探讨其对颈椎病早期防治的价值[2~3]。

1 临床资料

搜集临床符合颈椎病的青年患者 (Cervical Spondylosis) 30例, 年龄在20~35岁, 其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40岁以及临床症状严重者未纳入本研究) 。

颈椎磁共振检查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脊柱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参数:T2WI:TR3000ms, TE120ms;T1WI:TR 400ms, TE 8ms。本研究采用自制固定高度 (高约12cm) 的颈椎垫块调整受试者扫描体位, 中性自然位颈椎MR检查后, 在严格保证体位中心线一致的基础上, 再分别将垫块置于枕外隆凸、颈肩交界部依次进行前屈位及后伸位MRI检查。

2 结果

30例颈椎病受检者 (C2~C7共150个颈椎间盘) 中, 中性自然位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颈椎间盘突出25例、共56个椎间盘, 无明显骨质增生、颈椎不稳、椎管狭窄及黄韧带肥厚等颈椎病致病因素。前屈位成像检查时出现颈椎不稳7例。前屈位检查共26例、82个椎间盘有突出征象, 新增椎间盘突出17.33% (26/150) ;后伸位检查共28例、86个间盘有突出征象, 其中较中位检查新增椎间盘突出20.00% (30/150) , 相应水平硬膜囊不同程度受压。后伸位成像检查亦可见5例黄韧带肥厚。

3 讨论

近年来颈椎病呈现出青年发病增多的趋势, 常规体位MR检查往往不易发现早期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或者不能对颈椎病的致病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显示。以致影响颈椎病的正确认识和防治, 加剧颈椎的进一步退变。因此准确显示青年颈椎的早期退变对颈椎病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常规仰卧中性自然位颈椎负荷最小, 早期的颈椎序列退变不易被发现;但当颈椎处于前屈或后伸体位时, 颈椎负荷加重, 以致潜在的颈椎序列不稳凸显或加重。本研究采用颈椎屈伸位磁共振成像的方式进行颈椎病检查, 发现屈伸体位时颈椎不稳较中位扫描时不稳程度不同程度加重, 验证了颈椎多体位MR成像在显示颈椎序列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颈椎退变常较早发生于椎间盘。在本研究中, 退变间盘在前屈及后伸不同成像体位变化下分别新增17.33%、20.00%椎间盘突出。结合学者研究[4]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前屈位时髓核内压增高, 椎间间隙内压应力加大, 导致髓核向后推移;而后伸位成像时变性的纤维环松弛, 以致纤维环和髓核向后突出。而30例受检者的大部分正常颈椎间盘在屈伸体位成像时均无明显突出征象, 不产生致病因素。与早期退变间盘随体位出现的新增突出产生鲜明对比。可见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可以更好的显示椎间盘突出情况, 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加强颈椎病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同时显示后伸位有5例黄韧带肥厚的情况, 造成此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屈伸体位下黄韧带折曲肥厚, 以致黄韧带肥厚凸显, 从而导致硬膜囊脊髓后间隙变窄, 严重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总之, 颈椎屈伸位磁共振成像既突破了传统X线摄片只能观察骨性结构的局限性, 还弥补了常规MRI检查体位单一的缺陷, 可以对青年颈椎病患者的早期退变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发现早期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 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进行有的放矢的防治措施, 在颈椎病早期防治方面具有积极地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 在1.5T高场强磁共振上对颈椎进行屈伸位磁共振成像, 探讨磁共振多体位成像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颈椎病防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仪对早期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 分析屈伸位成像对颈椎序列、椎间盘及黄韧带等潜在颈椎致病因素的显示情况。结果 30例早期颈椎退变的年轻患者屈伸位成像发现颈椎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颈椎欠稳。前屈位显示新增椎间盘突出17.33% (26/150) ;后伸位较中位新增椎间盘突出20.00% (30/150) 。后伸位尚可见新增黄韧带增厚5例。结论 磁共振颈椎屈伸位成像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而准确的非侵袭性颈椎检查方式, 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 对于颈椎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具有积极实用价值。

关键词:颈椎病,屈伸位扫描,磁共振成像

参考文献

[1] Zarzur E.Physiologic changes of the cross??sectional measurements of the spinal canal and intervertebral foramina as a function of body position[J].AJR, 2000, 174 (6) :1787~1788.

[2] Weishaupt D, Schmid MR, Zanetti M, et al.Positional MR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does it demonstrate nerve root compromise not visible at conventional MR Imaging[J].Radiology, 2000, 215 (1) :247~253.

[3] Muhle C, Resnick D, Ahn JM, et al.In vivo changes in the neuroforaminal size at flexion~extension and axial rot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healthy persons examined using kinema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pine, 2001, 26 (13) :287~293.

[4] 张威江, 汪桦.MRI运动扫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致压因素[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12) :1134~1139.

上一篇:试探究低渗透油田超前注水技术研究应用下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发展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