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2024-04-28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精选7篇)

篇1: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摘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是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一项新发展。它不仅能清晰、准确地显示脑组织的解剖和

病理改变,还能同时观察到脑皮层功能活动时的信息,可无创、实时地对大脑的功能活动进行成像。为法医学领域中所涉

及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和伤残等级评估以及对法医精神病领域中认知功能的界定.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形态与功能相

合的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就人脑的功能活动磁共振成像的概念、原理、优势、临床研究状况及法医学

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法医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d919.1: r445.

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4—0291—0

4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rain and appucation prospects in forensic medicine. ca i ji一,0 tao,pan hong-fu,et .forensic pathology department,school ofleg~l medicin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

1【abstract】technology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rmn(fmrib)is a new approach developed in the

resent years. it can not only show clearly and accurately the changes of tissues,autopsy and pathology of the brain,but also

show the inform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the brain in time without harm. it can be widely used in forensic medicine such as injury

gradated evaluation,disability evaluation and cognition in forensic assessment in psychiatry providing a new method from pure

morphological study to morphology-function combination study.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fmrib conceptions,principles,advan—

tages,the conditions of clinical stud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orensic medicine

【key words】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rain;forensic medicine

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概念与原理

(一)概念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fmri1,是一种

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以脑功能活动时引起的血

氧浓度改变为基础,采用不同颜色直接实时地将脑功

能变化反映在mr图像上,突破了既往研究脑功能的黑箱技术,以往的影像学检查技术绝大部分是依赖于

被检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而功能性成像这一领域一直

为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v.

pet)所独有。随着mr技术的发展,fmri能在特定的脑功能活动时或血液动力学变化时对脑组织进行实时的功能成像,对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功能活动

进行有效的评价。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较高,一次成像即可同时获得解剖和功能影像,是目前人们

用mr方法研究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最主要方法

ri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有效的研究手段.为医

学影像学的研究和临床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lli

(二)基本原理

神经活动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密切关联是

ri的基础。人体各种生理活动都由相应的大脑皮层

[作者简介] 蔡继峰,四川大学华西基础与法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在读研究生,tel;+86—28-89592918:e-ma11:cj f-j1feng@163

. com

。292。

篇2: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近年来,人们运用脑的局部血流技术对人体大脑功能的研究发展迅速,尤其是PET和fMRI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时间分辨率跟不上大脑神经生理变化的速度,与之相对应的EEG和MEG能够以毫秒级的`速度跟踪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但空间分辨率低,因此,为了获取大脑神经元活动的高时一空动态图像,需要对多种方法获得的信号进行整合.本文阐述了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物理和生理学基础,讨论了脑功能多种成像方式整合技术的各种方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作 者:苏敏 尧德中 Su Min Yao Dezhong  作者单位:苏敏,Su Min(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065;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54)

尧德中,Yao Dezhong(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54)

刊 名: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22(2) 分类号: 关键词:血氧水平依赖比   脑电图   脑磁图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篇3: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关键词:脑肿瘤,神经胶质瘤,磁共振成像,灌注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学,肿瘤复发,局部,辐射损伤,诊断,鉴别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给予放疗或联合放化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是,放疗过程中常常发生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性损伤,容易与脑胶质瘤复发混淆。因此,如何有效地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损伤成为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1,2]。

病理组织活检是诊断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的“金标准”,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常常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磁共振功能成像(f 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从多角度定量反映活体组织的微循环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化学代谢情况,可以提供较多参考信息[3]。本研究将f MRI综合运用于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成像诊断中,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6~2010-12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脑胶质瘤全切术后(术后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行放疗或放化疗的25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6~58岁,平均(42.7±3.75)岁。25例患者中,行MRI扫描≥2次15例。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随访期间均行2次或2次以上MRI扫描,结合随访和影像资料明确脑胶质瘤复发12例,治疗后放射性损伤13例。肿瘤复发的诊断标准为:随访期不经放射性治疗强化病灶逐渐扩大,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加重,临床表现逐渐恶化;或强化病灶经放射性治疗后范围缩小,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减轻,即对放疗有效。放射性脑损伤的诊断标准为:随访强化病灶无变化或逐渐缩小,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减轻,临床表现稳定或逐渐好转;其中部分强化病灶可先表现为实性强化转变为奶酪样或羽毛样强化,随后再表现为强化范围缩小。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Sense NV 16线圈,应用常规SE和TSE序列获得常规平扫和增强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和T2WI影像。DWI参数:TR 2764 ms,TE 67 ms,矩阵192×173,FOV 230×259;经桡动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马根维显)20 ml,流速3.0 ml/s,行PWI扫描。PWI参数:TR 1500 ms,TE 140 ms,矩阵88×87,FOV 224×224,每个层面获得40幅图像;然后以PWI图像为标准选取波谱扫描感兴趣区(ROI,即高灌注区域,大小为1.2 cm×1.2 cm×1.2 cm)和对侧镜像区,采用PRESS序列行MRS扫描,参数:TR 2000 ms,TE 144 ms,采集次数512次。

1.3 PWI图像处理

将原始图像导入工作站,自动生成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伪彩图,在病变区域内及对侧镜像区内设置面积为1 cm2的标准ROI,每个部位至少测量3次,获得最大和平均CBV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将患侧与对侧镜像区参数值相除,获得标准化脑血容量(CBVnorm)。

DWI图像处理:将扫描的DWI图像自动重建生成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图,选取与高灌注区相同病变区域和对侧镜像区内设置面积为1 cm2的标准ROI,将患侧与对侧镜像区参数值相除,获得标准化ADC值(ADCnorm)。

MRS图像处理:将原始图像导入工作站,软件自动完成信号平均、基线校正、相位循环、代谢物识别及峰值计算,观察代谢物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磷酸肌酸(Cr),获得病变区域Cho/Cr、Cho/NAA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复发和放射性损伤区的最大和平均CBVnorm、ADCnorm、Cho/Cr和Cho/NAA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胶质瘤复发区平均CBVnorm及最大CBVnorm均高于放射性损伤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区ADCnorm、Cho/Cr和Cho/NA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及放射性损伤T1WI增强、ADC值、PWI和1H-MRS图像分别见图1、图2。

注:*与放射性损伤比较,P<0.01

3 讨论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和辅助放化疗可以提高术后治疗效果,但放射性损伤造成的副作用导致脑组织不可逆的放射性坏死。放射性损伤导致坏死的发生率约为2%~24%,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受照体积和化疗等多种因素有关[4]。肿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鉴别常依靠活组织病理检查,但外科术后患者很少再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因此临床上经常以多次随访动态观察的影像学资料结合临床表现来确定患者是否有复发或放射性损伤[5]。

常规影像学检查显示,放射性损伤多位于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胼胝体和远离原发肿瘤的区域,呈肥皂泡或干酪样改变。但这两种改变存在异质性,在常规磁共振T2WI图像上均表现为高信号,具有占位效应,并且肿瘤残余组织、肿瘤复发或放射性损伤及放射性坏死均可强化,而且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形态无较大改变[6]。

f MRI是磁共振成像中迅速发展的领域,包括PWI、DWI和MRS等一系列评估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分子影像学技术。PWI是通过增强剂在脑组织内的首过效应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CBV能反映局部组织微循环,与肿瘤血管再生和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7]。Hu等[8]研究表明,肿瘤血管相对于正常组织的血管更加迂曲、血管壁的完整性不佳、通透性增加;而放射性损伤区由于内皮细胞及微小血管破坏呈局部缺血低灌注改变。因此,单纯肿瘤实体组织和放射性损伤坏死区可以通过PWI很明确地辨别。但是对于肿瘤复发患者而言,其局部区域是复发组织与损伤坏死组织混合存在。Bobek-Billewicz等[9]通过将CBV标准化(即CBVnorm=CBV患侧/CBV健侧)获取CBVnorm阈值,当最大CBVnorm>1.7或平均CBVnorm>1.25判定为肿瘤复发,最大CBVnorm<1.0或平均CBVnorm<0.5判定为放射性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复发的平均和最大CBVnorm值高于肿瘤损伤区域,符合肿瘤复发区因其富血供且血管迂曲呈高灌注表现,且高于放射性损伤灌注值的理论;但是放射性损伤并非为完全理论上的低灌注改变,可以表现为稍高灌注,且高于Bobek-Billewicz等[9]的标准,可能与患者多处于放射损伤急性和亚急性期,局部组织损伤血管反应性增生,而炎性改变本身为高灌注改变,或者局部组织尚未完全损伤坏死,这些成分混杂在以低灌注为主的完全损伤区即可增加其灌注值,因此使放射性损伤病灶的灌注值呈稍高的表现,此现象有待于进一步临床和动物实验病理分析证实。

A~C依次为T1WI、T2WI及增强扫描;D.ADC图局部为低信号,测得ADCnorm为1.29;E.灌注成像示该区域呈明显实性条状绿色高灌注区,高于周边组织,局部CBVnorm为4.52;F.该兴趣区行单体素波谱分析结果示,Cho/NAA值为4.12,明显升高

A~C依次为T1WI、T2WI及增强扫描;D.ADC图局部ADCnorm稍低,约为1.67;E.灌注成像示局部呈等或稍高灌注,仅见少许条状绿色略高灌注区,其CBVnorm为1.05;F.该兴趣区行单体素波谱分析结果示,Cho/NAA值为1.43,比值升高

DWI通过观察水分子微观运动反映组织结构功能,ADC值是其定量分析图,广泛应用于急性脑卒中、肿瘤坏死和脓肿等的鉴别诊断[10]。对于肿瘤组织而言,由于结构紧密或细胞毒性水肿引起水分子扩散减弱,其ADC值降低。Zeng等[11]研究显示,肿瘤复发部位ADC值低于非复发组,但Asao等[12]研究发现复发组织ADC值低于放射损伤组织。本研究结果显示,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区ADCnorm分别为1.49±0.28和1.62±0.26,尽管肿瘤复发组织ADCnorm较放射性损伤组织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例数较少,且ADC值在肿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的观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肿瘤的微血管再生可能会使ADC值升高,而放射性损伤时组织胶质增生、纤维化和巨噬细胞浸润也可使ADC值减低。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病理进程中扩散表现也不尽相同,考虑可能是由于本组患者偏向集中于某一病理进程所致,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MRS可以无创监测组织化学和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脑胶质瘤复发病灶呈现高Cho峰和低NAA峰,与既往研究结果[13]一致,胶质瘤术后复发灶主要由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构成,呈浸润生长,侵犯正常神经元包体和轴突,使其完整性破坏,导致功能缺陷,使局部区域NAA峰显著下降,Cho含量的高低反映肿瘤细胞膜增生和分裂的旺盛程度,肿瘤细胞生长失控,细胞膜增生分裂较旺盛,故Cho峰值明显升高[14],Weybright等[15]对29例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患者的研究显示,肿瘤复发的Cho/Cr、Cho/NAA值高于放射性损伤和正常脑组织结构,同时发现,肿瘤复发具有特征性的Cho升高、NAA降低,Cho/Cr>2和(或)Cho/NAA>2.5则高度提示肿瘤复发。放射性损伤急性或亚急性期因同样存在细胞破坏与炎性修复,可以造成Cho升高和NAA峰减低,当放射性损伤和坏死终末期时,除脂质成分以外,其他代谢物表现水平均较低;但处于急性或亚急性期的放射性损伤,因其细胞增生程度无肿瘤细胞增生旺盛,故Cho峰值虽升高,但无胶质瘤复发升高明显[14]。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复发时Cho/Cr和Cho/NAA值高于放射性损伤,同时也符合Cho/Cr>2和(或)Cho/NAA>2.5的标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而且本组患者放射性损伤与肿瘤复发常并存。因此,两组患者的波谱改变不如单纯肿瘤复发或单纯放射性损伤明显。

篇4: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关键词:核磁共振 脑网络功能 磁共振扩散 磁共振分析软件

中图分类号:R74、R31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1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英文全称Magnetic Resonance,简称MR,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I能提供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成像技术所不能提供的大量信息,并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它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因为核磁共振(MRI)的有效性,该技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及其脊髓、心脏大血管、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对心血管疾病不但可以观察各腔室、大血管及瓣膜的解剖变化,而且可作心室分析,进行定性及半定量的诊断,可作多个切面图,空间分辨率较高,显示心脏及病变全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优于其他X线成像、二维超声、核素及CT检查。

2 脑网络研究

目前,复杂脑网络研究是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现有的基于脑电图(EEG)、脑磁图(EMG)、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等脑成像技术的复杂脑网络研究已经表明复杂网络理论在脑结构和脑功能分析方面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工具,能揭示过往分析手段所不能揭示的脑结构和脑功能的机制和特征。脑网络的研究流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可归纳为图1。

脑网络的研究可分为两种思路:基于数据驱动的研究和基于计算模型的研究。前者基于实验测量的反映大脑结构性连接的数据(如MRI、DTI等)或反映大脑功能性连接的数据(如fMRI、EEG、EMG等)计算预先定义的各脑区或节点的连接关系,然后构建网络进行分析。后者是基于特定的神经计算模型来进行研究,这些模型往往由相互耦合的振子(Oscillator)构成,每一个振子是一个具有若干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组,该微分方程组能表征一定的神经元或神经元集群的动力学行为,振子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以赋值为满足某种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也可以由大脑结构性连接来确定。

3 两类脑网络分析软件

作为MRI的两个分支,fMRI和DTI(dMRI)在现今的脑网络研究、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接下来简单介绍这两种方法,并收集和整理对应的分析软件。

3.1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及其分析软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fMRI的特点是其极高的分辨率,不光时间分辨率高,就连空间分辨率也可达到毫米水平。借助fMRI,对大脑的研究便可扩展至记忆、注意力、决定;在某些情况下,fMRI技术甚至能够识别研究对象所见到的图像或者阅读的词语。表1列举了几款流行的fMRI的分析软件。

SPM,从时间或分类等多个方面分析数据,并展示图像,特点是免费,并且自带有关如何使用的教学视频。

AFNI,提供一系列的 C programs为了更好地处理,分析和展示功能性核磁共振的数据,特点是免费,并且自带Matlab的数据库。

FreeSurfer,提供整套的数据分析工具并把结构性与功能性的脑成像数据可视化,特点是内含一个完全自动的结构型数据流。

FMRIB,注重于核磁共振,特点是由牛津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发的软件。

BrainVoyage,能让观察者在进行脑补核磁共振扫描时观察使用者的脑部活动情况,特点是能被简单处理和使用,并且包含各种功能。

REST,显示出每一步的计算过程以及得到的数据,特点是该软件是由北京大学的研究小组研发出的免费脑科学研究辅助软件。

3.2 扩散性磁共振成像及其分析软件

扩散性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diffusionresonance imaging,简称dMRI。dMRI是MRI中的另外一种特殊形式;在描述大脑结构的时候,它可以显示出可以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向。有些学者也把dMRI成为DTI(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弥散张量成像)。表2列举了几款流行dMRI的分析软件。

4 总结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与扩散性磁共振成像(dMRI,diffusionresonance imaging)。虽说是原本的MRI派生出的新研究领域,fMRI和dMRI仍旧吸引了广泛学者和医生的关注,尤其是在脑神经方面。

鉴于fMRI和dMRI广泛的有效性与应用性,专门为其设计的软件也是不计其数。为了更好的帮助读者利用这个技术,本文特地对于那些五花八门的技术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制作成表格。

参考文献

[1] Sebastian Seung原著,孙天乔译,《连接组——造就独立无二的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2] 孙俊峰,洪祥飞,童善保,《复杂脑网络研究进展——结构、功能、计算与应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第7卷第4期,2010年12月。

[3] 梁夏、王金辉、贺永,《人脑连接组研究: 脑结构网络和脑功能网络》,科学通报,第55卷第16期,2010年8月。

篇5: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脑中央区肿瘤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选取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 (59.0±11.5) 岁;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43~79岁, 平均 (60.0±12.4)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方法:应用Siemens Sonata 3.0 T MRI磁共振仪器, 将仪器的矩阵调节至64×64, 并使其FOV24 cm×24 cm, 采用多相位的方式激发并采集相应数据, 每次扫描的时间为259 s, 针对脑中央区组织功能采用左右手对指试验完成, 保持患者的身体放松, 配合检测, 根据测得的血流量与时间情况计算患者的兴奋区域面积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左手与右手的脑功能激活区面积情况进行统计与观察, 并记录分析。同时, 观察脑中央区肿瘤患者检测结果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左手与右手脑功能激活区面积情况

观察组患者左手、右手对侧SMA、对侧PMSC以及同侧PMSC激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脑中央区肿瘤患者检测结果情况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中胶质瘤 (38.00%) 、脑转移瘤 (36.00%) 以及脑膜瘤 (26.00%) 与病理检测结果胶质瘤 (40.00%) 、脑转移瘤 (36.00%) 以及脑膜瘤 (24.00%) 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左手、右手对侧SMA、对侧PMSC以及同侧PMSC激活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此同时,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中胶质瘤 (38.00%) 、脑转移瘤 (36.00%) 以及脑膜瘤 (26.00%) 与病理检测结果胶质瘤 (40.00%) 、脑转移瘤 (36.00%) 以及脑膜瘤 (24.00%) 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脑中央区对应着十分重要的脑功能, 当该区域出现肿瘤时, 压迫脑神经, 对正常的脑功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 针对脑中央区肿瘤主要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因此手术前的检测过程十分重要, 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3,4,5]。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近几年来临床上新兴的一种脑内肿瘤检测方法, 该方法与常规的脑磁图、PET等检查手段相对具有不存在创伤, 空间与时间的分辨率相对较为良好, 能够将脑功能区在MRI结构上直接映射出来, 便于观察, 给手术操作者提供价值更高的信息, 同时该技术能够反复多次的对患者的脑组织进行检测, 不会对患者的正常脑功能造成损伤, 且准确的显示出脑中央区域的肿瘤对脑功能的移位、破坏以及重组等现象, 精准定位肿瘤区域, 使手术人员能够尽最大限度的将肿瘤切除干净, 以避免手术后患者出现脑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运动障碍等症状,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6]。

脑中央区肿瘤患者的MI区受到肿瘤对此区域的浸润, 当患者的M1区信号越差时, 患者的瘫痪症状便越严重, 对指活动主要显示的是患者脑功能取得激活区域, 当患者的功能较为完整时, 激活区域越大, 而脑中央肿瘤患者的对指活动较差,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显示患者的激活区域较小[7,8], 与本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相同。病理检测结果是目前检测肿瘤性质的最为准确的方法之一, 本研究中采用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的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符合程度较高, 使手术人员在手术前能够掌握更多的患者肿瘤资料, 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 对脑中央区肿瘤手术治疗中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时, 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 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准确区别患者与正常人激活区面积情况, 为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基础, 较为安全可靠,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毅, 肖英明, 廖洪, 等.盆腔巨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癌症杂志, 2013, 15 (7) :551-552.

[2]张锐, 金华, 吕中华, 等.胶质瘤手术及辅助技术的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 (4) :937-941.

[3]陈植荣.59例椎管内肿瘤的核磁共振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1) :86-87.

[4]潘庆华, 万伟庆, 贾桂军, 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检测脑肿瘤[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 31 (9) :1717-1720.

[5]张宇强, 杨玲, 王辉, 等.儿童脑肿瘤30例诊断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4, 20 (4) :357-362.

[6]张红波, 孙彦辉, 穆林森, 等.脑肿瘤手术前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 40 (3) :129-132.

[7]黄卉, 曲育莹, 王秋玲, 等.金龙胶囊抗脑肿瘤的系统生物学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2014, 26 (13) :856-860.

篇6: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1 常规磁共振成像

常规MRI包括T1加权成像 (T1 weighted imaging, T1WI) 、T2加权成像 (T2 weighted imaging, T2WI) 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 脉冲序列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急性期, 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 使细胞内外水分子比例发生改变, 但脑组织的总含水量不变, 故在T2WI像上无信号异常改变;至发病5~6 h后,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脑屏障破坏, 形成血管源性水肿, T2WI才开始显示异常高信号。故常规MRI不能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 但能准确反映脑组织解剖结构和了解脑内有无其他慢性病灶的存在。

2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为水分子在介质中的随机运动, 又称布朗运动。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是唯一在活体检测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伤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常规MRI或CT比较, DWI能发现常规MRI不能显示的早期脑梗死病灶, 人脑缺血发生30 min左右, DWI即可显示异常高信号, 被认为是早期发现脑梗死最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1 扩散加权成像原理

DWI是在常规自旋回波脉冲序列的180°脉冲前后各施加一个对扩散敏感的梯度场, 有扩散存在情况下, 该方向上水分子扩散运动引起质子系统去相位, 导致信号强度下降。活体中水分子的扩散不仅与其所处空间几何结构有关, 其强弱还受呼吸、脉搏、脑脊液搏动等生理活动的干扰, 故常用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值来度量水分子的扩散强弱。ADC值能反映脑梗死灶的扩散异常, 并且能去除T2透过效应 (T2 shine through effects) 对DWI的影响, 因此反映水分子扩散情况更为准确[1,2]。

2.2 DWI高信号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DWI上表现为异常高信号, 而在ADC图上呈低信号。研究表明, 这些表现与急性脑缺血发生细胞毒性水肿有关, 此时脑组织缺血缺氧, 引起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钠-钾泵功能衰竭, 不能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离子梯度差, 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水分子由细胞外间隙大量流入细胞内, 引起细胞肿胀, 细胞外间隙变小, 进而导致水分子扩散受限, ADC值降低。

2.3 DWI高信号与脑缺血程度的关系

既往普遍认为, DWI的高信号代表不可逆转的脑梗死组织, 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 缺血早期DWI显示的高信号病灶内部尚有部分可以挽救的可逆性缺血组织[3]。约5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DWI图像上可见异常高信号改变[4], 也说明高信号并非一定是坏死组织。但在急性脑缺血, ADC值的下降幅度与脑组织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 ADC值越低, 脑组织损伤越重。有研究表明, 从梗死核心区到病灶的周围, ADC值逐渐升高。因此, 根据ADC值可以预测有无缺血半暗带 (ischemic penumbra, IP) 和患者预后[5]。根据文献报道, 若ADC值较对侧显著减低 (相对ADC值为40 %~60 %) , 则代表不可逆性梗死灶, 而ADC值较对侧轻度下降 (相对ADC值为75 %~90 %) 的区域, 则代表可逆性的IP[6,7]。

3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灌注表示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 将所携带的氧及其他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的功能。脑灌注是指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至脑组织并加以利用的过程。MRI脑灌注成像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DSC-MRI) , 其成像原理是:经静脉团注MRI对比剂进入脑组织毛细血管网, 由于对比剂的顺磁性效应 (T2透过效应) 产生局部非线性信号丢失[8]。动态对比增强的PWI检查依赖追踪T2透过效应所致的信号改变, 产生反映血流动力学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再通过后处理技术生成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脑血容量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平均通过时间 (mean transit time, MTT) 和达峰时间 (time to peak, TTP) 等参数图[9]。PWI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信息, 发现脑组织缺血的敏感性高于DWI, 通过分析CBF、CBV、MTT和TTP等灌注参数, 可以显示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例如:MTT显著延长、CBV减少、CBF显著下降, 提示脑组织灌注不足;MTT延长, CBV增加或接近正常, 提示侧支循环形成;MTT缩短或正常, CBV增加, CBF正常或轻度增加, 提示脑组织再灌注;CBV与CBF均显著增加, 提示组织过度灌注[10]。DSC-MRI优点是信噪比高, 缺点是计算公式复杂, 欠准确。 (2) 动脉自旋标记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 方法, 利用反转恢复脉冲序列在成像平面的近端标记动脉血中的水质子, 标记过的质子随血液流入成像平面后, 与组织中没有标记的水质子混合, 引起局部组织纵向弛豫时间 (T1) 改变, 从而产生血流依赖的图像对比度。ASL优点是操作简便, 无需增加费用, 可实现定量测量, 缺点是信噪比较低, 成像时间较长容易产生体动伪影。

4 灌注加权与扩散加权成像不匹配判定缺血半暗带

IP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家Abtrup等提出, 其后进一步将其定义为:梗死核心周围的缺血脑组织, 其电活动停止、功能丧失, 但神经元形态结构保持完整。判断IP的标准为: (1) 脑组织血流灌注减低, 生理学上表现为细胞功能障碍, 但尚未死亡; (2) 能引起急性脑缺血的临床表现; (3) 脑缺血区的结局不确定; (4) 若及时恢复灌注, 则该组织可以挽救[11]。由于IP组织尚未坏死, 且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 若能及时恢复其血流灌注, 则可避免脑梗死, 因此, 迫切需要寻找到能快速、便捷、准确评价IP的方法, 以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为急性卒中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磁共振DWI/PWI不匹配指标是目前界定IP较为理想和容易操作的方法[12]。

DWI能大致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不可逆转的梗死灶, 而PWI能反映全脑缺血低灌注区, 因此DWI/PWI不匹配区即可代表IP。但是DWI/PWI不匹配表现为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超急性期, PWI显示的血流低灌注区大于DWI的异常高信号区, 如果闭塞血管未能恢复再通, DWI显示的异常高信号区就逐渐扩大, 并最终与PWI所示血流低灌注区相吻合。DWI/PWI不匹配为临床评价IP、扩大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了依据, 使更多的脑梗死患者能接受个体化溶栓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WI所示异常高信号不仅仅代表梗死灶的坏死核心, 也包含一部分IP;而PWI异常区也不仅仅包括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 还包含良性灌注不足区, 后者即使不恢复再灌注, 也并不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因此PWI/DWI不匹配模型并不能十分准确地评估IP[13,14]。由于作为评估IP的“金标准”, 即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mphy, PET) 广泛应用受限, 所以PWI/DWI不匹配仍然是目前临床最常用诊断IP的方法。

5 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包括非对比增强MRA和对比剂增强MRA。颅内非对比增强MRA最常用技术是时间飞跃法 (time-of-flight, TOF) 。由于成像技术及场强的不断提高, 3D-TOF-MRA能获得较高的空间分辨力的图像, 已经成为临床检查头颈部的最佳MRA方法, 适用于评价较大血管的狭窄及闭塞。而对比剂增强MRA需要经静脉注射含钆对比剂, 其图像信噪比更高、成像速度更快, 显示细小颅内血管的效果更佳[15]。

6 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利用质子在不同化合物中共振频率轻微不同 (即化学位移现象) , 来测定化合物的组成成份及其含量, 是目前唯一无损伤探测活体组织代谢物的影像学方法。MRS通过测定缺血脑组织代谢产物的浓度, 直接反映脑组织的代谢状况。有多种核素能进行MRS检查, 其中最常用者为质子磁共振波谱 (1H-MRS) , 可检测氮-乙酰天门冬氨酸 (NAA) 、乳酸 (Lac) 、胆碱 (Cho) 、肌酸 (Cr) 、磷酸肌酸 (PCr) 等代谢产物。Lac峰位于1.33 ppm处, 在正常脑组织无乳酸, 而脑缺血发生数分钟, 线粒体功能出现障碍, 糖代谢从有氧氧化转为无氧酵解而产生乳酸, 此时MRS即可检测到乳酸峰。通常在超急性期乳酸即达到高峰。应用MRS能早期评价缺血脑组织的代谢改变、缺血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 判断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因此, MRS可作为常规MRI检查的补充手段, 从代谢的角度判断IP。由于NAA是神经元存活的标志物, NAA峰值降低反映神经元坏死或功能受损[1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核心区的NAA消失, 而边缘部降低, NAA越低, 患者的预后越差。

7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是在MR扩散加权成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方法, 它利用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各向异性的原理, 通过增加采集方向, 能揭示水分子在三维空间的扩散情况, 定量分析各向异性的参数很多, 最常用的是分数各向异性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和相对各向异性 (relative anisotropy, RA) 。研究证实在急性脑缺血发病24 h后, 病灶的扩散各向异性显著降低[17,18]。通常认为急性脑缺血时, 病灶的各向异性升高是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且细胞膜没有被破坏的结果, 如果此时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该部分脑组织能恢复正常[19]。有资料表明当DWI高信号恢复正常后, 升高的扩散各向异性值也恢复至正常[20]。由于FA值降低可能提示不可逆性脑组织坏死, 而FA值升高或无变化提示缺血脑组织结构还保存完整, 因此急性脑缺血时综合分析ADC和FA值变化, 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DTI不仅可以准确评价不同时期脑梗死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改变的特点, 并且通过纤维束示踪成像, 能显示脑梗死病灶远端神经纤维束走向改变及其完整性, 从而为神经轴突的完整性评价提供信息, 是评价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梗死灶周围白质纤维束破坏较少的患者预后较好。

8 展望

篇7: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进展-Eduwest

1 癫痫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癫痫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过量同步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1]。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脑干及小脑等构成了癫痫的发放及传播网络[2,3]。

癫痫的致病因素较多,最常见的为海马硬化(50%~70%),其次有围生期缺氧、脑肿瘤、皮质发育畸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遗传因素等。原发性癫痫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联系[4]。Li等[5]通过对中国汉族人群中原发性癫痫的遗传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癫痫患者亲属的癫痫发病率(2.75‰)比正常对照组亲属的发病率(0.61‰)高,且原发性癫痫发作的因素中有46.07%与遗传因素有关。

2 BOLD-f MRI在癫痫中的应用

BOLD-f MRI是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脑功能检测方法,可将大脑的神经活动转换为BOLD信号,具有无创、高空间分辨率、易定位、可重复性好等优点[6]。癫痫的脑电异常发放会引起周围脑组织局部血氧含量增加,而去氧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减少,其含量减低会引起T2加权像的信号增强,即BOLD效应。f MRI则采用敏感的快速高分辨梯度回波序列来检测其微小的信号变化,并显示该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分布,从而显示相应脑区的功能异常表现。因此,癫痫适宜于采用该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2.1 EEG-f MRI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同步脑电联合f MRI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EEG)检测出的患者间期痫样发放(interictal epiletiform discharges,IEDs)时间点作为假设驱动模型中的时间参数,通过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IEDs相关的BOLD活动进行定位检测,绘制出痫样放电后大脑的BOLD图像。该技术将f MRI的高空间分辨率与EEG的高时间分辨率相互结合,已广泛应用于癫痫活动的检测及癫痫灶的定位中[7]。但传统的GLM法存在一定的检测误差,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应用则可避免这种误差。

ICA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fM RI中的一种数据驱动方法[8]。不同于传统的GLM方法,ICA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假设信息,仅利用数据的自身特征将其分成一些相互独立的成分,去除心跳、呼吸及头动等干扰成分后检测脑活动情况,故具有良好的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在研究自发神经活动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Franchin等[9]发现ICA能更加准确地检测BOLD信号,对癫痫发作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An等[10]将35名局灶性癫痫患者术前的BOLD图像与术后解剖图对比并进行术后随访发现:若手术中患者BOLD反应最大的脑区被完全切除,其术后不再发作的阳性预测值达70%;若手术中没有切除,阴性预测值则达90.9%。因此EEG-f MRI可以作为术前评估工具,绘制癫痫患者的致痫灶。

2.2 静息态f MRI(resting-state f MRI,RS-f MRI)技术在癫痫中的应用

RS-f MRI是在受试者清醒、闭眼、平静呼吸、安静平卧且尽量不做思维活动的状态使用BOLD-f MRI检测相关脑区的低频振荡振幅(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LFF),可揭示神经元的自发活动,用于探讨大脑中存在的自发功能神经网络。静息态网络(resting state networks,RSNs)是在没有明确刺激条件下,大脑以特定方式维持其自身活动的网络系统。其中由Raichle等[2]最早提出的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DMN)是RSN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Yeo等[11]也证实了该网络的存在。DMN位于大脑中轴线上的皮层区,这些脑区在静息状态下存在规律且较强烈的功能活动。当发生癫痫、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等神经心理疾病时,RS-fM RI在评价患者DMN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静息态大脑活动十分复杂,故需要通过各种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从RS-f MRI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其主要方法包括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低频振幅分数(fraction of ALFF,f 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等。

ALFF通过测量脑神经活动时BOLD信号偏离平均基线水平的幅度,从活动强度角度反映各脑区神经元自发活动的程度。f ALFF算法是对ALFF算法的改进,减少生理噪音干扰,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龙柳等[12]采集了24例局灶性癫痫患者EEG-f MRI数据,并检测其脑区ALFF改变的位置,最后以临床或手术癫痫定位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2种f MRI技术对癫痫活动的检测能力,结果显示EEG-f MRI定位结果与临床定位结果相关者为41.66%,而ALFF定位相关者为66.67%,提示基于ALFF的fM RI技术可在不需同步EEG的情况下更好地检测癫痫活动。

Re Ho通过测量一个体素与邻近体素BOLD信号的时间序列同步性,从时间相似角度反映局部脑区神经活动的同步性[13]。有研究发现额叶癫痫患者相比正常对照组,其扣带回、岛叶、丘脑及基底核区等区域存在Re Ho值的改变,且部分脑区Re Ho值的改变与病程长短存在相关性[14]。因此,Re Ho分析可有效地对癫痫活动进行观察。赵博峰等[15]研究发现颞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 LE)患者3种数据分析方法(Re Ho、ALFF及f ALFF)表现出的局部异常脑区几乎一致,且脑活动增加的区域具有左侧优势,提示这3种方法均可用于癫痫病理生理机制和致痫灶定位及定侧的研究。

3 DTI在癫痫中的应用

DTI是近年来在神经科学方面应用较广泛的一种MR新技术[16]。通过测定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程度及方向,形成其扩散特性成像,进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特点,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检测神经微观结构改变的方法[17]。目前,DTI在癫痫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它可以立体观察癫痫异常放电的传播途径,勾勒癫痫网络,发现常规MR不能显示的分子水平病理改变及癫痫继发的白质改变。DTI的常用参数有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其中前者代表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的大小;后者反映水分子扩散能力的大小。

3.1 DTI在癫痫患者脑微结构改变研究中的应用

癫痫的异常放电可扩散到脑内许多的细微结构当中,并导致其损伤。DTI可显示这种细微结构的改变。张晓楠等[18]也认为这些细微的改变可能是癫痫发作导致的继发损害。DTI早期的分析方法为手绘感兴趣区(ROI)法。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差。为弥补该不足,基于体素的分析也联合应用在DTI研究中。但该方法在图像配准及平滑方面仍存在问题。最新的DTI分析方法,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客观性[19]。Focke等[20]采用TBSS研究发现特发性全身性癫痫患者的胼胝体、皮质脊髓束和上纵束等脑内微结构的FA值显著降低。Scanlon等[21]研究认为TBSS显示的脑白质FA值改变比VBM显示的脑灰质体积改变更敏感,但TBSS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仅适用于大片白质纤维中央部分的FA值分析,而遗漏了边缘系统。因此,DTI为研究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导致的脑内微结构改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其发作机制。

3.2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在癫痫中的应用

DTT技术可无创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结构,直观展现其走行及相互连接,是DTI技术的进一步扩展。白卓杰等[22]采用DTT对m TLE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研究发现,其患侧的纤维束完整性较对侧差,具有更低的FA值;且左侧m TLE组纤维束扩散异常呈双侧性变化趋势,右侧m TLE组纤维束扩散异常呈单侧性变化趋势。因此,DTT可为m TLE的定侧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另外,Xue等[23]利用DTI及DTT技术绘制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的白质结构网络,首次揭示了CAE患者白质网络中结构连接的中断。其中,眶额部和皮质下区域连接性下降可作为CAE患者功能异常与癫痫放电有关的解剖学证据,且眶额部子网络可能在CAE发作中起关键作用,这为了解CAE开辟了新途径。

4 MRS在癫痫中的应用

MRS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检测活体组织器官能量代谢及生化改变的影像学方法。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谷氨酰胺(Gln)及γ-氨基丁酸(GABA)等物质与脑组织代谢情况密切相关。MRS可通过检测癫痫患者脑内这些代谢物的细微变化,研究其发病机制及癫痫灶的定位。

4.1 MRS在癫痫发作及传播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早期发现癫痫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MRS可用于探讨其发病机制,进而监控疾病进展。Hattingen等[24]通过MRS研究发现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患者丘脑NAA减少可能提示GABA神经元的损伤,而额叶GABA和Gln的增加可能是由于隐匿的皮质结构损害导致的GABA神经元密度增加。总之,丘脑和额叶中GABA含量的变化是JME癫痫发作的关键环节。Pan等[25]通过比较m T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12个边缘地区的NAA/Cr数据显示,虽然两者均有丘脑与海马之间的代谢网络,但m TLE患者还有另一个代谢变化区,即同侧岛叶和基底神经节之间,从而认为这个区域的代谢改变可能与癫痫发作和传播有关。

4.2 MRS在癫痫灶的定位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

NAA(/Cho+Cr)值作为一个反映癫痫病理改变极为重要的指标,可反映该病所导致的神经元丧失、功能障碍以及胶质细胞活化的情况[26]。车春晖等[27]研究发现57例TLE患者中有56例患者的双侧海马NAA/(Cho+Cr)值低于正常对照组,且病灶侧较对侧下降明显;而体积测量有海马萎缩的仅28例。因此,MRS显示的脑内代谢改变比常规MRI显示的形态改变更敏感,有重要的预测价值。Pan等[28]采用超高场强(7T)MR对25例癫痫患者行MRS检测,发现若在手术中将MRS显示代谢异常的区域完全切除,患者则有很好的预后结果,提示超高场强MR可以帮助限定手术区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然而,MRS在癫痫的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争议。Simister等[29]研究显示,根据单一代谢物变化定位致痫灶的方法缺乏准确性;且脑内代谢物的变化复杂多样,故MRS在癫痫灶的精确定位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5 结论与展望

f MRI通过各种新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原发性癫痫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改变、癫痫灶的定侧定位、癫痫网络及癫痫发作和传播机制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并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为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及康复治疗等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原发性癫痫发作形式的复杂多样,f MRI将会在其未来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英语:拿offer你要听懂面试官这些话下一篇:屯垦林场解放思想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