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2024-04-30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共9篇)

篇1: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MR检查注意事项

1.下列情况的患者及家属,禁止进入检查室,禁止进行检查和陪伴患者检查:●体内已植入或留有任何金属物品(如:眼球内金属异物、血管结扎银夹等);●体内或体表安装有任何电子装置者(如:心脏起搏器、生物刺激器等);●体内或体表含有其他不明材质的物品者(如:假牙、节育环、化妆品、护发

剂等);

●病情危急需立即抢救者,但不能自主配合、不能保持安静不动者;●3个月内的妊娠妇女;

●有严重幽闭恐惧症者;

●核素检查(ECT)后3日内不宜做MRI检查,请合理安排好检查顺序。

2.有手术史者,必须如实告知,有无将金属或电子物品及其他材质的物品留

在体内。

3.病人及陪伴病人家属,不得将金属物品、电子产品、磁卡、存折、工资本等及有化学腐蚀性、潮湿、易燃易爆物品等及其他不明材质的物品带入检查室。4.MRI检查时间较长,所处的环境较幽暗、噪声较大,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急躁、害怕,要耐心配合检查;检查过程中切勿移动身体,并配合医生的口令做好吸气和闭气动作。

5.检查前需请病员和家属认真、详实填写《磁共振检查禁忌及注意事项》单,并要求家属或病员签字确认,以保证安全。

6.患者及家属不能带入检查室的贵重物品,请自理负责保管。

7.患者请带以往就医资料及影像检查资料,以参考对照。

8.MR预约及检查地点:磁共振室

患者一般可于检查次日,下午四点以后,领取检查诊断报告,工休日顺延。

篇2: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0月—2012年2月经该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6例小肝癌患者的MRI及CT诊断结果及临床检查资料。46例患者中其中, 男34例, 女12例, 年龄32~62岁, 平均年龄44.6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胃纳减退、乏力、消瘦、发热等, 但大多数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该组病例中28例有乙肝病史, 8例有肝硬化病史24例患者在体检中经B超检查高度怀疑为肝占位病变, 有有13例甲胎蛋白阳性。

1.2 检查方法

MRI扫描患者检查前禁水4 h, 检查时患者取头先进的仰卧位。检查仪器是:使用Magentom Espree Tim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腹部包绕线圈。矩阵205×256, 扫描野280 mm×280 mm~350mm×350 mm。所有病例均常规T1WI, SE序列, T2WI, FSE序列, 横断位、冠状位及MRCP扫描。SE序列T2WI和T1WI平扫, 先进行MRI扫描。然后进行增强扫描, 患者均使用北京北陆公司钆喷酸葡胺 (Gd DTPA) 注射液, 10~15 m L/支。

1.3 结果判断

观察患者MRI扫描图象, 根据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组织密度等图像资料作出影像诊断。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46例患者检出癌灶48个, 其中3个以上病灶者为1例, 2个病灶者10例, 单个病灶者27例, 0病灶0例, 单个病灶者27例2个病灶者10例, 3个以上病灶者为1例。增强扫描发现病灶比平扫多3个。

2.2 影像特点

MRI平扫显示, 肝癌病灶周围常有单个或多个结节影,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强化, 癌瘤体内动脉期有明显强化, 为不均匀、分房状强化, 可见包膜, 并且部分癌灶病变区有明显的肝血管床破坏。

2.3 手术与病理结果

46例患者检查后均作手术治疗, 术中共发现癌灶53个, 漏检率为13.20%, 患者术后均送病检, 其报告为肝细胞癌, 患者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均为100%。

3 讨论

肝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3]。原发性肝癌的特点是生长快速, 从1~3 cm, 只需4~6个月时间, 由再生结节最终发展为肝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肝癌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随着超声与影像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参数、多方位的检测手段, 更能细致直观肝脏内部结构和动态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从而使早期肝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这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B超与CT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筛查肝癌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受肝脏与癌灶大小与部位等因素影响, 特别是当病变较小或病变组织密度与正常肝组织密度接近时, B超与CT对于肝脏组织中的微小病灶难于显示, 特别是对小肝癌 (即单个肿瘤结节直径≤3 cm) 的筛查仍漏诊、误诊等情况出现。而MRI主要优点为成像速度快, 对磁场不均匀性不敏感, MRI平扫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和胆管结构平扫能清晰显示肝内血管与胆管结构, 对了解肿瘤与肝内血管、胆管的关系有很胆管的关系起到很作用, 还能较好地显示肝脏和肝癌组织的内部结构并且还可以较好地显示肝脏与肝癌组织的内部结构[6]。有研究认为[7]包膜是MRI检查原发性肝癌的一大体病理特征[7]。T1加权像对假包膜显示较好, 表现为较薄的环状低信号影;T2加权像上显示为两层结构, 内层低信号代表纤维组织, 外周为略高信号影, 由受压的血管和胆管组成。原发性肝癌患者能在MRI上很好地显示。该组资料显示, 46例患者检查后均作手术治疗, 术中共发现癌灶53个, 漏检率为13.20%, 患者术后均送病检, 其报告为肝细胞癌, 患者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均为100%。

综上所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之后又一影像医学新技术, 由于MRI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扫描及特殊成像的特点, 对肝癌的早期小病灶显示能力较CT有明显优势, 更有利于早期肝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决策更加科学与合理。

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磁共振 (MRI) 多序列成像在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对该院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的46例患者资料和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MRI对早期肝癌病灶的定位准确率为98%, 定性准确率为91.28%, CT定位准确率92.3%, 定性准确率65.4%, 两者对病灶定性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RI不但有利于肝癌小病灶的发现既有利于肝癌小病灶的发现, 还能提供肝癌病灶的血供情况还可以提供肝癌病灶的血供情况, 可为临床提供高价值的影像信息能为临床提供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小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磁共振成像,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秦颖, 倪勇, 王成友, 等.肝脏罕少见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医学, 2009, 30 (2) :157-159.

[2]杨广辉, 韩正详, 荣玉涛.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5) :459-460.

[3]夏锋, 王曙光.肝癌临床诊治的新观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13 (2) :1-3.

[4]司徒祖超, 张广源, 陈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89例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1) :60-61.

[5]莫景雄, 韦慰, 孙捷.多层螺旋CT扫描方式准直与重建层对噪声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5) :465-466.

[6]陈敏山, 卢丽霞.肝癌的医学影像学诊断概况[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9) :561.

篇3: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临床并不常见,但其病死率极高,高达20-70%【1】。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再加上影像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并由此导致延误治疗。MRI和MRV都属于是无创且能较快得到血管影像的新技术,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影像检查手段。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MRV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MRI、MRV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0岁,平均(35.6±10.2)岁;病程8h-4个月;临床症状:48例伴头痛,10例伴恶心、呕吐,9例伴意识障碍,8例伴偏侧肢体无力,4例伴抽搐。诱发因素:10例为产褥期,10例为妊娠期,15例在感冒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肾病综合征5例,原因不明12例。

1.2 方法

使用PHILPS 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采用横轴位和矢状位SE序列Tl加权相,横轴位TSE序列T2加权像.横轴位FLAIR序列。其中31例行颅脑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2 mmol/kg。MRV采用2D PC法.venc=20cm/s,TR86 ms,TE6ms,翻转角20,矩阵192×256,FOV200mm×200 mm。DSA设备为GE公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均从股动脉插管。

2结果

2.1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受累的静脉窦

60例患者常规MRI检测出上矢状窦受累22例,下矢状窦受累11例,直窦7例,横窦3例,乙状窦受累9例。MRV检测出上矢状窦受累26例,下矢状窦受累12例,直窦7例,横窦4例,乙状窦受累10例,窦汇1例。MRV检查均能显示静脉窦血栓,常规MRI检查只有52例显示,其余8例均未能显示或可疑显示。

2.2检测病变成像情况

常规MRI征象依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及静脉窦累及程度而略有不同,发病1周内检查6例,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发病l周-2周检查30例,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发病2周至3个月检查24例,其中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11例,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为等信号13例;31例增强扫描显示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現。MRV成像见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21例可见阻塞周边的引流静脉。

2.3与DSA检测符合率

60例患者中,MRI联合MRV检查静脉窦血栓的阳性结果与DSA一致,符合率为100%。

3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并不多见,据报道该病的年发病率是3-4例/100万人,且具有位置较隐蔽,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特点,这是因为脑静脉窦缺乏瓣膜结构,但侧枝循环丰富, 这使得脑静脉系统较动脉系统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病变也容易蔓延。一旦发生则进展较快,病死率高,所以早期诊断对该病的预后有意义重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率以上矢状窦和横窦最高,其次是直窦和皮质静脉,本文的研究中,60例患者上矢状窦受累26例,下矢状窦受累12例,直窦7例,横窦4例,乙状窦受累10例,窦汇1例,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

MRI能较好地反映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其高敏感性在于MRI具有高分辨力和精确的定位性能,既能直接显示静脉窦血流和血栓,也能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2】。本组60例患者MRI信号变化较为多样,发病1周内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发病l周-2周检查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发病2周至3个月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以及T1、T2加权像均为等信号都有;考虑是不同时期的病理演化和不同程度再通的结果。增强扫描是MRI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重要补充手段,本组31例增强扫描均显示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但MRI对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有部分患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MRV是一种无创的脑静脉成像技术,是利用流动的血液和其周围非流动性组织在纵向磁化程度上的差异来成像,对脑静脉和静脉窦都清晰显示,目前有3D PC法和2D PC法两种,尽管3D PC法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但2D PC法成像时间短,对慢血流较敏感,非常适合用于脑静脉窦病变尤其是不能耐受长时间检查患者的诊断中【3】,因此本文选择2D PC法。MRV主要表象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其显著改善了静脉系的显示,也提高了对海绵窦和岩上、下窦的显示,而且不受血栓形成时间、血流状况的影响,弥补了MRI某些不足【4】。DSA对于血管栓塞的范围等细节显示优于MRV,一直是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性检查,且患者要承受X光辐射和含碘对比剂过敏的风险,还有费用高、检查时间长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使用,故仅在必要时选用【5】。本文的资料显示,MRI联合MRV检查静脉窦血栓的阳性结果与DSA一致,符合率为100%,提示MRI联合MRV可达到DSA的诊断水平。

总之,MRI联合MRV可互相补充,且具有无创、简便易操作等优势,完全可以替代有创的DSA,成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疗效观察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亓进友,解春丽,杨金永,等.常规MRI与MRV对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5):669-670.

篇4: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价值研究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为保证病患的膝关节功能良好,需尽早诊断、治疗。通过对比关节镜诊断金标准,表明采取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价值显著,疾病检出率高,且对患者伤害小[1]。本次文章通过分析MRI对2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的诊断结果,探究MRI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20例确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患11例,女性病患9例;左膝患者8例,右膝患者12例,无双膝同时检查的病患;患者最低年龄为20岁,最高年龄为83岁,其平均年龄为(79.45±5.47)岁。病患纳入标准为:(1)有关节弹响、膝关节外伤史、关节交锁情况;(2)对本次实验内容了解且同意参与。

1.2 方法

对择取的20例确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取磁共振成像检查。本院采取西门子ESSENZA1.5T磁共振机进行检查。设置参数为:层间距1mm,层厚3.5mm,矩阵320×256,经患者的矢状位、冠状位进行扫描,由骨科及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

经由磁共振成像检测确诊为Ⅲ级损伤病患再行关节镜检查。由高年资医生采取关节镜检查,行常规内外侧关节镜入路,对膝关节内外侧的半月板体部及前后角进行观察,并对损伤与否、损伤位置、类型进行观察判断。

1.3 观察指标

对关节镜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其中根据Stoller分类标准可知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标准为:(1)0级:正常半月板,低信号,形态规则且均匀出现;(2)Ⅰ级:高信号,未与半月板关节面接触,呈圆形或灶性椭圆状;(3)Ⅱ级:内高信号,出现水平线性,未能达到半月板关节面的边缘;(4)Ⅲ级:内高信号,可达1~2个关节面。而半月板损伤分为撕裂与未撕裂两种,其中撕裂是指MRI结果显示Ⅲ级半月板损伤。未撕裂是指MRI检查结果显示0级、Ⅰ级、部分Ⅱ级半月板损伤。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结果数据,结果中例数(百分比)为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数据结果的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取χ²检验。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IR检查结果分析

经检查,20例确诊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经MRI检查,结果为2例0级,1例Ⅰ级,9例Ⅱ级,8例Ⅲ级,其中撕裂患者8例,占40.00%,共检出疾病患者18例(90.00%)。详细数据可见表1。

2.2 MRI及关节镜检查结果分析

本文检查结果显示,MRI检查的Ⅲ级损伤患者为8例,后该8例患者行关节镜检查确诊为Ⅲ级损伤患者的例数为8例,结果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

3.讨论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于运动不当所导致,主要疾病表现为膝关节局限性疼痛。半月板由纤维软骨组成,有维持膝关节稳定以及运动协调、承担重量、吸收震荡等作用,在膝关节正常功能活动中有重要地位,一旦损伤不再生[2]。半月板损伤后易出现功能障碍及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以及膝关节功能。因此,针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需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3]。

临床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时,传统检查方式如X线、关节造影、CT等均难以较好诊断疾病;关节镜作为诊断半月板损伤最为准确的方式之一,能直视关节腔内情况[4],诊断准确率高达95%~98%,誉为“金标准”,但其检测费用昂贵且具有有创性,使关节镜检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相比之下,采取磁共振成像诊断对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较好的临床价值[5]。

一方面,因磁共振成像有较高组织分辨率,可多方位且任意断面成像,且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半月板撕裂及撕裂部位、程度以及疾病分级,对于临床诊断有较好的价值[6,7]。另一方面,磁共振成像可靠性较高且无创,能有效减小临床风险,提高了临床安全性[8]。

MRI检查亦会由于患者体位不当、扫描时间长等技术问题出现临床误诊或漏诊情况,因此需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查体或关节镜检查,从而保证疾病的正确诊断。

综上所述,在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临床疾病诊断时采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无创性,且方便经济,临床价值较高,可根据病患具体情况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秀英,韩广,何勇等.MRI水脂分离序列成像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5):530-533.

[2]李春亮,李文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磁共振成像诊断与关节镜检查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9):687-688.

[3]刘天宇,秦海泉,周玉坤等.MRI分级诊断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手术中的指导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6,41(1):85-87.

[4]陈香卫,于建秀.磁共振成像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价值评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1):137-137.

[5]李飞,孟帆,富聪聪等.内侧半月板半脱位与膝关节损伤的MRI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3):182-185.

[6]王蓼,叶如卿,江凯等.3D弥散法MR膝关节造影对半月板损伤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骨伤,2015,28(3):282-285.

[7]马蔚,李玉智.MRI检查膝关节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7):1348-1350.

篇5: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关键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前列腺疾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81-02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前列腺疾病病程较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作为一种新型医学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2]。现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诊断资料,报道如下:

1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3]:患者在诊断之前没有接受放射或者内分泌等治疗;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在检查后1周内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24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的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4.2-50.9ng/ml之间。24例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患者均采用超导成像仪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程成像,并进行专门处理,观察纤维束长度、方向、范围,比较不同感兴趣区的指标差异。

1.2 研究方法

24例患者给予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前一天患者应该进食少渣饮食,晚上给予缓泻剂口服治疗,必要的时候清洁灌肠,保证肠内清洁。选择Philips公司生产的3.0T TX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器,接收线圈为8通道心脏线圈,常规对矢、冠、轴位等相关序列进行扫描,使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采集因子。分析得到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参数图,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统代表扩散梯度磁场水分子扩散特点,各向异性分数代表扩散张量各个异性和各向同性部分比。根据患者穿刺点的分布,把前列腺左右侧的外周带平均分成尖部、中部和基底部,获得6个区域。

1.3 观察指标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由经验丰富的医生阅片,注意观察患者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ADC值等,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检验前列腺外周带FA值和ADA值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 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前列腺增生病理特征主要为形成增生结节,最常见的就是纤维肌腺瘤样型,除了腺体增生之外,纤维组织和平滑肌也明显增生[4]。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上皮,在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异型肿瘤上皮细胞较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或者丧失形成正常腺管的能力,堆积越多对正常腺泡和导管造成的影响越大。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方法较多,常规MRI应用于前列腺疾病诊断中,能够更直接获取多方向断面图像,无离子辐射损害,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显示出其他诊断方法显示不出的组织结构,但是无法对各区带进一步区分,在前列腺周围带的信号强度不同,很难辨别前列腺癌和慢性前列腺炎。

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前列腺疾病中,能够对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更好地推测,扩散张量能够描述各扩散间的关系,能够更精准描述水分子扩散运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临床上较常用的参数主要是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和各项异性分数值(FA)。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于诊断前列腺早期功能变化检查中,能够超越常规MRI检查,为前列腺疾病早期诊断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依据。本文结果显示: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FA值分别为(0.16±0.02)、(0.23±0.03)、(0.45±0.0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4±0.34)×10-3mm2/s、(1.36±0.26)×10-3mm2/s、(0.60±0.09)×10-3mm2/s,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正常外周带、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DTI指标存在差异,可以借助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唐利荣,邵国良.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4,0(10):842-846.

[2] 夏国金, 龚洪翰, 曾献军, 等.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正常前列腺纤维束的初步研究.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2, 28(10): 1623-1625.

[3] 杨博.中老年人前列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1):68-70.

篇6: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 其中男16例, 女19例, 年龄43~78岁, 平均 (53.5±6.1) 岁。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也就是视物旋转, 有倾倒感, 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面目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后循环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CT检查

先对患者行CT检查, 采用16层螺旋CT仪进行扫描检查, 检查参数为:电压为120 k V, 电流为250 m A, 层厚10 mm, 扫描时间5~6 min。患者仰卧, 扫描基线与听眦线垂直, 扫描范围从眉弓上方3 cm到下颌骨下方3 cm[3]。

1.2.2 MRI和MRA检查

CT检查后进行MRI和MRA检查, 采用磁共振设备进行扫描检查, 检查参数为:层厚1.0 mm, TE为3.2 ms, TR为20 ms, FOV为18 cm, 矩阵为256×512, 翻转角为20°。MRA检查方法为3D-TOF, 主要扫描颅内段, 必要时可结合MRI图像进行分析[4,5]。

1.2.3 图像分析

CT和MRI在诊断血管性眩晕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CT检查脑梗死为阳性, 无脑梗死病变或与MRI检查严重不符的为阴性;MRI检查脑实质病变为阳性, 无病变为阴性。由于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 致使在行颅脑CT或MRI检查时可出现小的出血灶或梗死灶, 但其与眩晕症状无关, 两者之间无明显关联。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的分型为:A型-管壁不光滑, 有串珠样改变, 或增粗;B型-走行迂曲;C型-管壁狭窄、闭塞, 信号强度减弱。椎动脉血液供应不足的类型为:A型-管壁不光滑, 有串珠样改变, 或增粗;B型-走行迂曲;C型-管壁狭窄、闭塞, 信号强度减弱;D型一侧缺如, 闭塞, 信号强度明显减弱[6,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比较

在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 经CT检查显示阳性者11例, 阴性者24例, 经MRI检查显示阳性者26例, 阴性者9例, CT及MRI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99, P<0.05) 。对13例小脑梗死眩晕患者行CT及MRI检查, 经CT检查显示阳性者2例, 阴性者11例, 经MRI检查显示全部为阳性, CT及MRI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067, P<0.05) 。

2.2 患者的MRA检查结果

MRA检查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分型A型、B型、C型、A型并发B型改变、无异常分别为21条、5条、5条、2条、2条;两侧椎动脉分型A型、B型、C型、D型、A型并发B型改变、B型并发C型改变、无异常分别为36条、6条、8条、8条、7条、3条、2条。

3 讨论

3.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概述

后循环缺血是指大脑后循环血液供应动脉系统发生缺血, 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状。临床上根据患者脑缺血的时间及程度将其分为脑梗死与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后循环缺血的诱发因素为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导致血管栓塞, 使血液供应不足。后循环缺血能并发脑迷路卒中, 其中脑迷路卒中引发的眩晕应归为耳源性、周围性眩晕, 但其在病因学分类上仍属于脑血管性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导致脑干和小脑症状, 原因是后循环供血障碍能使脑干、小脑及内耳区域的血液分布降低, 从而引起前庭神经系统发生功能障碍[8]。

3.2 CT及MRI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

CT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检查率较低, 对于15 mm以下的梗死灶不能检出, 也难以早期清晰显示梗死病灶和血管。MRI诊断无图像伪影, 且诊断参数多、图像清晰、信息量大, 能为病因学诊断提供有效依据。MRI对早期缺血比较敏感, 在血管栓塞的6 h内, 即可显示异常信号, 因为缺血梗死后病灶水分增多, T1及T2值明显延长[9]。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对眩晕患者进行CT检查时, 发现脑实质病变者11例 (31.4%) , MRI检查时发现脑实质病变者26例 (74.3%) ,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选取13例小脑梗死患者, 在其发病24 h内进行CT及MRI检查, 发现CT检出2例 (15.4%) , MRI全部检出, 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说明MRI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小脑 (或脑干) 梗死所引发的眩晕易被误诊是前庭系统病变, 有研究学者证实, 在24例眩晕患者中, 经CT及MRI检查发现有1/4患者存在小脑梗死[10]。可能的原因为:血管动脉狭窄或栓塞时, 小脑动脉受累, 或者同时累及小脑或内耳, 患者先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 其后并发小脑症状, 因此, 在确定眩晕病因之前, 对突发的、孤立的眩晕、伴或不伴耳鸣者, 应进行MRI检查, 观察是否发生血管源性病变, 从而避免发生漏诊和误诊[11]。

3.3 MRA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价值

MRA方法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分辨率高, 能清晰显示脑动脉血管的结构, 因而被广泛用于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 MRA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准确、清晰显示动脉硬化的程度和血管的压迫情况。此外, MRA在诊断耳鸣性眩晕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应用3D-TOF方法能清晰显示内耳和动脉的结构, 通过信号的强弱显示血管神经情况, 因此, 使用MRA诊断眩晕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12]。

综上所述, 磁共振在检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诊断价值更高, 临床上应对眩晕患者应尽早进行MRI及MRA检查, 从而快速找出病因, 使患者得到及早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 (MRA) 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CT、MRI及MRA检查, 分析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CT与MRI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MRA可显示动脉供血不足的类型。结论:磁共振在诊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篇7: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前列腺;动态增强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47-01

前列腺疾病好发于55岁以上的男性患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且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绝大多数的男性患者都会出现前列腺增生的情况。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任何一种类型的疾病都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若不及时采取治疗,会导致其他并发症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本文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主要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中的相关标准[2]且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疾病;入选标准:①DRE检查可以碰触到异常结节;②对PSA(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升高现象无法做出解释;③经超生检查可见前列腺低回声结节;检查患者年龄50-86岁,平均年龄(61.5±2.3)岁;随机选取15例前列腺正常者作为正常前列腺组。年龄52-85岁,平均年龄(64.4±2.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Symphony1.5T超导MR成像仪(西门子公司生产)以及腹部相控阵线圈给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开始之前,所有患者需适量饮水,以便清楚了解其盆腔内部是否存在转移情况。在前列腺范围高分辨率进行扫描,依次为:FSE(自旋回拨)T1加权像,TR500ms,TE13ms,FOV(扫描视野)200mm×200mm;T2加权像,TR6000ms,TE110ms,同时要给T2加权像加用脂肪抑制技术,FOV同上,并进行轴位、冠状位和失状位的多方位成像,矩阵数值为256×256,层间距离和层厚分别为0.3mm和3mm。采用EPI(自选波的回拨成像序列)进行DWI检查,扫描具体的参数值:TR3200ms,TE84ms,矩阵、层厚、层距同上,其中的FOV 400mm×400mm,扩散敏感系数值调整至500s/mm2,共扫描44s,磁共振自动生成ADC图。DCE MRI扫描,选择3D LA-VA序列横轴面进行三维容积扫描,时间控制在12s。采用高压注射器快速将对比剂团注其中,待开始5s后可进行第一次扫描,间隔5s可重复扫描1次,共7次。

正常前列腺组同样给予磁共振常规扫描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扫描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統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需要进行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的ADC值和信号强度与正常前列腺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时,可见正常前列腺组和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Kep、Vc等参数方面的比较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若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表2。

表1 比较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以及正常前列腺的ADC值和DWI信号强度( X±s)

组别例数ADC值DWI信号强度 (10-5mm2/s)b=50mm2/sb=800mm2/s前列腺癌组34173.26±55.23156.85±20.64105.67±63.56前列腺增生组28164.54±55.61142.37±34.51128.33±22.88正常前列腺组15101.86±22.3192.33±12.14118.37±26.44表2 比较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以及正常前列腺的DCE-MRI参数( X±s)

组别例数KepVc/min-1Ktrans/min-1前列腺癌组340.64±0.040.15±0.020.20±0.04前列腺增生组280.66±0.030.19±0.010.27±0.04正常前列腺组150.71±0.040.22±0.070.35±0.023 结论

近年来,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经成为老年男性病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之一[3]。

于男性患者而言,前列腺疾病之中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因此,做好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临床推广使用的常规磁共振检查在鉴别和诊断前列腺疾病方面还带有一定的缺陷。动态增强MRI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分辨率上都较之前单纯使用磁共振有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血动力学和细小肿瘤的鉴定上,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DWI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诊断前列腺疾病方面,可利用检测组织内部的水分子运动情况而系统全面的将病变组织的结构特点反应出来,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4-5]。

以本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的ADC值和信号强度与正常前列腺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时,可见正常前列腺组和前列腺增生组在Ktrans、Kep、Vc等参数方面的比较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若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就是和血管的病变程度有直接关系。

总之,若临床可以充分的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联合应用于诊断前列腺疾病方面,其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MRI诊断前列腺恶性疾病的价值[6]。

参考文献

[1]邱铁峰,童雪明,黄勇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诊断前列腺疾病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1(6):1001-1004.

[2]肖利华,郑晓林,范宪淼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运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0):1520-1523.

[3]张艳,袁军,邹泽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外周带前列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4,56(7):798-800.

[4]马国津,刘桂锋,姚铭等.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24-2026.

[5]史春雷,梅婷婷,李晓辉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38(8):1455-1457.

篇8: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其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40~66岁, 平均 (59.8±2.4) 岁。病程为10 d~8个月, 平均 (5.5±1.1) 个月。

1.2 方法

1.2.1 TCD诊断

TCD诊断中, 主要诊断仪器为德国DOPPKer-Box型经颅多普勒诊断仪, 具体诊断方法为:调节仪器探头脉冲为2 MHz, 经枕窗对患者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椎动脉舒张期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等指标进行监测。若出现下述情况则代表诊断异常: (1) 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在75 cm/s以上, 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在90 cm/s以上; (2) 平均血流速度在25 cm/s以下。

1.2.2 MRI诊断

MRI诊断中, 主要诊断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0.2TMRI扫描器, 具体诊断方法如下:MRI平扫SE序列。当出现下述情况则代表诊断异常: (1) 无法显形; (2) 管腔内狭窄, 顺行血流消失; (3) 椎动脉直径超出正常椎动脉1/3; (4) 颈段的椎动脉血管有两个或以上的螺旋状弯曲。

1.2.3 MRA诊断

MRA诊断中, 仪器与MRI诊断仪器相同, 具体诊断方法如下:MRA平扫GRE序列, 诊断异常情况与MRI诊断相同。

2 结果

2.1 TCD诊断结果

25例患者中, TCD诊断异常患者共22例, 其诊断检出率为88%。患者诊断异常情况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患者8例, 基底动脉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患者6例, 脑部动脉硬化患者5例, 血管狭窄患者2例, 血管痉挛患者1例。

2.2 MRI诊断结果

25例患者中, MRI诊断异常患者共11例, 其诊断检出率为44%。患者诊断异常情况为:脑干腔隙性梗死患者4例, 脑干缺血性改变患者7例。

2.3 MRA诊断结果

25例患者中, MRA诊断异常患者16例, 其诊断检出率为64%。患者诊断异常情况为:左侧椎动脉局部狭窄患者3例, 右侧椎动脉局部狭窄患者2例, 椎动脉明显变细患者1例, 双侧椎动脉扭曲患者1例, 基底动脉近端局部狭窄患者2例, 大脑后动脉狭窄患者2例, 大脑后动脉完全闭塞不显影患者3例, 双侧椎动脉多发性局部狭窄患者2例。

2.4 上述三种诊断方法比较

由上述结果可知, TCD诊断法的检出率最高, 其次为MRA, MRI诊断法的检出率最低。笔者所在医院对MRA主要诊断方向及作用进行总结归纳,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体系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向小脑、脑干及大脑半球后部进行供血, 其在脑供血系统中具有占有重要地位[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 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 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 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使得病症恶化, 发展为椎-基底动脉血栓, 提高患者的病死率[5]。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TCD、MRI及MRA等诊断技术发展迅速, 为椎-基底动脉功血不足患者送来福音, 此类诊断方便操作方便, 迅速, 可在短时间内得到诊断结果, 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意见[6]。而在TCD、MRI及MRA诊断方法中, TCD方法应用较为广泛。TCD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它可排除动脉自身病变以外的致供血异常因素, 降低临床误诊几率[7]。但TCD诊断法特异性较差, 且其诊断结果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临床上不能完全依靠TCD诊断法进行诊断, 而需与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结合, 以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由此次调查结果可知, MRA诊断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A诊断法可对脑部动脉的整体状况进行显示, 不论是脑部动脉发生曲折、受压迫或梗阻, MRA诊断法均可效诊断出, 操作简单方便[8]。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血管成像诊断法而言, MRA具有操作简单等特点。MRA诊断中不需要使用对比剂, 也无需对患者进行动脉穿刺, 较CT诊断而言, MRA无放射性伤害。与此同时, 还可对患者的颈椎及颅脑MRI进行同时诊断, 进而获得更多的临床诊断资料。此外, 对患者进行MRA诊断后, 可以通过各个角度对诊断结果进行血管影像重构, 虽MRA诊断法无法对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精准判断, 但对于出现严重阻塞性病变的患者, 通过TCD联合MRA诊断可替代椎动脉造影检查[9]。该种联合法临床优势显著, 具体包括: (1) 可对血流量及血流速度进行直观的显示; (2) 可反映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血流速度所受到的影响; (3) 可反映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需要强调的是, MRA作为重构血管影像的一种方法, 其图像品质将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如移动伪影、参数的设定、重构自身的局限以及血管的走向等[10]。在此次调查中, MRA诊断法的检出率为64%。另有9例患者未被检出,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患者存在先天缺陷相关, 需通过其他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与TCD检测率相比而言, 该两种方法还是具有较高一致性的。同时, 由诊断结果可知, MRA诊断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此次诊断中, MRI的检出率最低。但MRI诊断也存在许多优点, 如分辨率高、无骨性伪影重叠干扰等。通常情况下, 其在早期时间即可对小脑、脑干及大后部腔隙梗塞病灶进行诊断。同时还可多层次的显示出颈椎继发性病变和退行性变化, 并与多种信息相结合, 进而使得医护人员对原始图像充分了解。此次调查的25例患者中, 共有11例患者被诊断出异常, 检出率为44%。且主要包括脑干腔隙性梗死患者4例, 脑干缺血性改变患者7例。但若将其与MRA诊断法相结合, 则可得到更多的血管本身信息状态, 并对血管周围的情况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诊断情况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综上所述, TCD、MRI、MRA诊断法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都具有其深刻的价值, 但每一种单独诊断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要想提高对椎-基底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则可将上述诊断方法相结合, 进而提高诊断检出率及其特异性。从多个角度向医护人员展示患者的病程情况, 让医护人员可以从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管病理改变、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方面让对患者的病症进行了解, 为其后期的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方俊标, 李楚池, 胡创武, 等.经颅多普勒, 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5 (12) :72-73.

[2]牛春梅.经颅多普勒 (TCD)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 (VBI) 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3) :101-102.

[3]张家琼, 成祥林, 汪华, 等.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4, 16 (5) :24-25, 27.

[4]于秀云.超声诊断对发作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10 (3) :127.

[5]韩峰.探讨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性眩晕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8 (1) :265-266.

[6]王炜.MRI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7 (13) :255, 261.

[7]陆敬民, 刘金有, 唐广山, 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磁共振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14 (3) :1269-1271.

[8]邵永, 李晓光.MRI与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22) :22-23.

[9]谌阳, 黄洪磊, 刘振华, 等.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7 (1) :314-315.

篇9: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学总结

【摘 要】 目的:分析磁共振常规扫描序列结合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和18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双侧臂丛神经成像,采用常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横轴位、重T2W1反转恢复脂肪抑制技术成像序列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加权横轴位及斜冠状位、弥散加权背景抑制成像序列周围扫描。结果:通过对比观察,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要明显高于STIR/long TE序列,两种序列影像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常规扫描序列扫描,诊断臂丛神经肌肉损伤具有良好的影像显示效果。

【关键词】 0T磁共振;臂丛神经;成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R6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15-01

臂丛神经主要支配上肢、肩周、胸上部和外侧部骨骼肌的运动及感觉,是一组重要的外周神经[1]。由于臂丛神经走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利用传统影像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整的显示臂丛神经,仅依靠医生的物理检查、观察分析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测定等,不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疾病性质,容易导致医疗安全隐患[2]。0T磁共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扫描技术,能准确检测出神经损伤部位和性质,具有任意方向扫描、成像参数众多及超高软组织分辨率等优点,本文对OT磁共振技术检测臂丛神经的成像技术和成像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我院1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1±3.4)岁;车祸伤11例、机器压伤3例、刀伤4例。另选取18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9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7.5±1.4)岁;检查前无任何臂丛神经损伤或其他臂丛神经疾病。以对照组影像资料作为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研究。

1.2 检测方法 检测仪器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超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检测时,取仰卧位,头先进,将头颈部放入线圈内,头部及上背部需要垫高,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保持一致。固定患者双肩,向后伸,使颈椎及颈胸交界处平直,定位选择颈6椎体。检测前告知患者扫描时保持合理的呼吸方式,一般以腹式呼吸为主,减少吞咽动作,医护人员在检测时使用饱和带技术,避免患者因吞咽等对扫描结果造成不良影响,饱和带应放在患者椎前位置,厚度控制在10~60mm,饱和带与成像的距离保持在5~10mm,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提高成像质量。扫描定位选择在颈4椎体上缘至胸2椎体下缘。冠状位扫描范围: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及腋下两侧。一般使用常规T1W1、T2W1、STIR/long TE序列冠状位扫描、T2W1轴位扫描即可,对节前神经损伤者,则需要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增加冠状位扫描,紧接着进行DWIBS序列横轴位扫描。

1.3 后期成像处理 将扫描所得影像进行处理,利用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重建出最有诊断价值的图像。由两位资历较深的放射医师对影像进行分析。

1.4 观察指标 计算两组STIR/long TE序列和DWIBS序列处理图像时神经根、神经节以及锁骨上、下神经数目。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以95%为可信区间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臂丛神经各部分显示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BS序列显示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明显高于STIR/long TE序列,两组检查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臂丛神经损伤严重时致残率较高,在创伤中比较常见。一般而言,常需手术治疗[3]。过去受医学研究条件落后的限制,导致臂丛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手段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检测仪器落后,无法得出臂丛神经损伤的明确扫描诊断结果。治疗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术前对臂丛神经进行有效影像扫描显示,对医生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帮助。1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超声显示:7例节前损伤,臂丛神经损伤侧神经根变细,部分神经束呈现连续性中断或消失,内部点线回声模糊;2例椎管旁出现脑脊液聚积;3例伴有肩袖损伤,冈上肌肌腱明显增厚,回声低且连续中断;6例臂丛神经根部内径正常,连续性未中断,臂丛神经干与股远端神经呈现不同程度增粗、水肿粘连。本次研究中,18例研究组中椎管外节前神经损伤8例,包括脊髓出血和水肿各4例;节后神经损伤9例,均表现为神经干增粗;神经根离断1例。与超声影像相比,MRI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检测出臂丛神经损伤部位,是臂丛神经最有效、最理想且运用最多的影像检测手段。对比两组序列对臂丛神经各部显示率,结果表明: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显示率明显高于STIR/long TE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磁共振神经成像能有效提高图像信噪比及臂丛神经同层显示率。TIWI、T2W1是臂丛神经MR成像的基本序列。由于周围脂肪的高信号衬托,在T1W1上,能够清楚显示臂丛节后神经局部解剖,包含神经轮廓、邻近肌肉和血管,神经干的粗细与走行,均能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由T1、C5-C8脊神经前支组成,C5、C6构成上神经干、C7延伸为中神经干,T1和C8构成下神经干,三大神经干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各神经干分为前后两股,由六股组成内、外侧束和后束,各束分别发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等,与锁骨下动脉的分支动脉伴行。臂丛神经节前即脊神经节前硬膜囊内神经根,臂丛神经节后即脊神经节后椎管以外部分,当臂丛神经节前或节后部分损伤、出血时,也可以敏感的显示出来;T2W1对显示臂丛神经内部病理变化敏感,能够显示脊髓的形态和信号改变,尤其是横轴位及椎管内沿神经后根走行的斜冠状位,显示臂丛神经节前部分优势明显[4]。

综上所述,结合STIR/long TE、DWIRS序列等各种先进技术,有利于准确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程度,且操作安全、成像清晰、诊断准确。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神经成像技术逐步完善,后处理方式的不断丰富也提高了臂丛神经损伤检测诊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耀贤,杨帆,孔祥泉.高分辨率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07(12):1000-1002.

[2]程义鹏,李明,赵明,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04(23):353-356.

[3]鲍奕仿.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13,07(04):34-38.

[4]杨君.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臂丛神经成像及损伤中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31(43):241-246.

上一篇:财校主管述职报告下一篇:2011年村妇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