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训练中的心理感受

2022-11-28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是指人对过去感知过或正在感知的音乐音响所产生的经验、?记忆的一种听觉意象组合所作出的心理反映和音乐听觉感知分析。从根本意义上讲, 学习音乐, 要通过听觉才能实现。

1 音乐心理学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关系。

1 8 8 3年, 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 成为第一个把音乐心理这门学科系统化的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像以及音乐感等。音乐是直指人心的艺术, 一切音乐活动均与人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

在现代视唱练耳教学中, 人们认为就音乐能力之一的音乐感知力训练就应该包括音长感 (节奏) 、音高感 (音准) 音色感 (音的自然色彩及和声色彩) 、调性感 (调式及调高) 、音强感 (力度、拍子) 、音乐表现力等等。高师音乐听觉训练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而音乐听觉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能力。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为音乐听觉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

2 听觉训练中的内心音乐听觉。

音乐的内心听觉一词在音乐界早已知晓, 它意指在内心 (实际是头脑) 所进行的音乐活动, 尤其是内心听觉活动。包括人对音乐作品的音高、节奏、音色以及调性、复调、配器乃至音乐风格等诸多方面属性所引起的心理反映, 是以音乐的想象力或听过的乐曲中的从内心感受到音意象在记忆中的再现为依据的, 它是不依赖音响而仅用记忆形象和思维来准确地再现出乐曲音响、情绪和“形象”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 表现出一个人的音乐听觉经验积累的多少, 音乐听觉经验积累越多, 音乐想象力的概括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就越高, 内心音乐听觉也就越发达。

2.1 音乐听觉训练的心理分析

人和周围环境发生相互关系时, 首先发生的心理过程是认知过程, 在音乐听觉各项内容的训练中, 感知、记忆、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2.1.1 感知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 是人的认知过程的初级形式, 是人的各项心理活动的基础。音乐听觉训练的心理活动全过程是:发声体振动发出乐音——空气传播振动到耳膜——耳膜末梢的感觉器官将振动的刺激信号传达到大脑的听觉神经——大脑对信号进行分析辨认——大脑把分析结果传达下去——保留一部分效果供下面的听辨参照。

“音乐是最富于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的感知必须注重感情体验, 以听觉去感性地把握与领会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的心理活动, 并通过对音乐感性经验的不断积累, 使之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以达到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音乐。”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方式存在的, 在感知的过程中需要迅速捕捉和辨认。然而在听觉训练中对调式的倾向、调性的稳定、节拍的强弱、节奏的疏密、和声的张驰、速度的快慢等要素感知时, 仅靠理性的阐述或运用一些概念去生搬硬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投入较多的感性体验和感性积累。

2.1.2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这种大脑在已经建立了音乐听觉网络基础上的积极主动思维, 就是“音乐听觉思维”。

根据心理学的思维原理, 我们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时, 应对音乐作品的记忆、想象并加以真正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音乐听觉分析, 进而培养音乐的听觉思维能力。因为音乐听觉分析是在对音乐作品以及、想象而获得关于音乐最初印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对音乐作品进行的理性认识。

“用眼睛听音乐, 用耳朵看和声的色彩。”音乐中这类现象无处不在。眼睛不可能“听”见音乐, 耳朵也不可能“看”到色彩。然所谓“和声色彩”就是人的听觉神经受到音响刺激后大脑将声音转变为色彩的形象思维的心理感觉活动。也可以这么说, “和声色彩”是通感联觉的心理活动中“内心听觉想象表象”而产生的。因为这种“色彩”不是眼睛看得见的, 而完全是内心的感受, 是“内心听觉想象表象”后的一种内心想象思维。在音乐知觉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是音乐想象。音乐创作离不开想象, 音乐想象是集音乐要素与情感体验的全面表象, 也是评判内心听觉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

2.1.3 记忆

心理学认为,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分析, 记忆首先是人脑对信息的接收、加工的编码和储存, 这是“记”, 然后需要的时候从脑中换取和输出信息, 这是“忆”, 可以说是“记”而可能“忆”。音乐信息的储存是创作表演以及发展音乐记忆取之不尽的源泉。

培养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 是培养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 才能掌握音乐的脉络, 进而更好地去理解音乐。

John B.Best认为, 我们应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由内外刺激共同驱动的再建构系统。在外显记忆的识记、保持、再现过程中, 来自外部的音响刺激与内部听觉经验, 即内心表象共同作用, 以达成对新的音乐音响的共识。同时, 对音乐的记忆应以理解为基础。只有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使对不熟悉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产生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除要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外, 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音乐内心听觉想象能力。因为音乐的内心听觉想象活动使对音乐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的过程, 是对音乐记忆进行精选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随着对音乐内涵的深入体味和领悟, 其音乐记忆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为了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我们必须以对音乐的理解为基础, 以发展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为动力, 采取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练习。

2.2 音乐内心听觉的特点

2.2.1 内心听觉是关于音乐音响在人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

“我们用耳朵听, 但用大脑倾听。”这是知觉与知识的结合, 它包括回忆过去听到的和预期我们将要听到的。美国音乐学家迈尔把音乐理论学习的目的概括为“精练听觉想象力”和“使耳朵的识别力更敏感。”他指出, 这将“使我们的大脑和感觉两个方面都得以扩充、丰富和富于经验。”只有调动, 更重要的是磨练思维器官, 运用记忆、判断、鉴别此大脑活动促成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才能最终完成对各种音响从感觉到理解进而激发创造性这一心理历程的实现。

2.2.2 内心听觉是借助具有内部语言特点的内部音响, 作为中介进行的心理活动。

英国学者戴里克.柯克明明确指出:“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语言“, 作曲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来使用。”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的传播与语言交流都是借助声音为载体。心理学研究表明, 语言声音可分为发出声响的“外部”言语和没有发出声响的“内部”言语。当思维借助语言得以表现时, “内部”言语虽然不发出声响, 但发音器的肌肉组织仍然有微弱的活动。这些活动向大脑皮层所发出的动觉刺激, 就起着和发出声响的说话相同的作用, 具有与发出声响说话时相同的信号功能。音乐中的“内心听觉”活动与“内部言语”中生理、心理方面的活动是相同的。

3 内心听觉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练习, 所获得的。

人的听觉能力是生来就有的。人能对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和声有不同感受和能欣赏音乐等, 都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文化背景下和遗传因素的作用下, 在生活、学习中, 由一系列条件反射而逐渐形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此, 我们可以把“先天条件”理解为:由于个人主观或非主观因素而在环境和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 非主观因素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而言。“当一定的条件反射建立后, 人们在更广泛、更深入的音乐实践中, 会进一步自由地、能动地运用自己的听觉分析器, 使之各有关于区域间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拓展出新的神经通路, 产生超出条件反射的智力选择, 从而不断加强、深化对音乐音响结构的感受和理解。”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 人的听觉使在一般生理条件制约下可以相对变化的。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按照加里培林的理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里的听觉训练, 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的。它包括听出单音、和声音程、和弦的音高及其协和程度、功能;节奏、旋律和调性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 音乐听觉训练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 研究它的规律和特点, 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找到适合它规律的音乐听觉训练方法, 是提高学习效率, 少走弯路的关键。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在听觉训练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就是内心音乐听觉的音乐活动。是从听觉感知-听觉思维-听觉记忆的完整的心理过程。

关键词:音乐内心听觉,心理学,音乐思维,音乐记忆

参考文献

[1] 刘荣弟.听觉训练中感性积淀与理性积淀的思考[J].交响, 1996, 4.

[2] 宋超.音乐内心听觉原理初论[J].交响, 2002, 1.

[3] 宁晓芬.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心理学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4] 朱跃梅.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内心听觉表象”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8, 4.

[5] 赵向欣.简述内部听觉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6] 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中专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尝试下一篇:阅读训练“三部曲”——谈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