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创新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房地产金融创新范文

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暨房地产国际融资峰会

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

暨房地产国际融资峰会

主办单位: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省政府城乡住房建设厅 广东省地产商会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

时间: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地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

巨商云集 精英荟萃 群贤聚首 巅峰论道 2009年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盛会拉开帷幕

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

由广东省地产商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暨国际融资峰会年会,将于2009年12月18日在广州召开(地点:广州市白云大道南1039―1045号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期一天,会议议题主要探讨国际金融后危机背景下,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等房地产金融创新课题。

此次峰会,是一次举政府、地产、金融三方强势之力,规格很高,规模庞大,集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国内外著名的金融机构专家和各大房地产企业家的高端峰会。三方人杰将分别就当前国内金融背景下的房地产金融创新和融资等问题作专题演讲,并与房地产企业、银行家、金融理论专家等同台展开六方对话。同时,峰会还邀请广东省政府主管金融工作的宋海副省长作重要演讲;邀请中国银监会、广东省银监局、广东省金融服务办公室、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国土厅以及广东各大银行行长等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指导、对话。

这是广东地产界、金融界的高峰盛会。广东省地产商会各大地产商,包括富力地产、雅居乐地产、碧桂园地产、星河湾地产等及全国部分著名的地产企业的领军人物都将亲临,巨商云集,精英荟萃,巅峰论道。(会议议程请见《2009年中国(广东)房地产金融创新论坛暨国际融资峰会》方案) 现诚邀高峰论坛赞助合作企业,具体赞助合作方案如下: 钻石协办 RMB50万元

- 1

二、白金协办,回报如下: 现场回报:

1、安排赞助企业作为嘉宾参加六方对话;

2、优先为赞助企业介绍认识目标客户负责人;

3、赞助企业2人免费参加半年内由商会主办的重大活动;

4、获得4个免费参会名额(包括会务费、餐费,可赠送给客户或合作伙伴)。

宣传回报:

1、赞助企业“协办”的身份、企业名称和LOGO将完整出现在本次会议现场背景板以及所有涉及到本次论坛的对外宣传资料上;

2、获准在论坛现场放置2个易拉宝,由赞助企业自行制作,组委会统一摆放;

3、赞助企业获准在广东省地产商会网站广告(5个界面)宣传半年;

4、赞助企业获得在本届论坛会刊上刊登2个整版广告;

5、赞助企业获得《地产界》杂志2P彩色广告及1P软文;

6、赞助企业负责人获得《地产界》杂志人物专访一期;

7、获准在论坛资料袋里夹带企业宣传资料400份。

三、普通协办,回报如下: 现场回报:

1、为赞助企业介绍认识目标客户负责人;

2、赞助企业2人免费参加半年内由商会主办的重大活动;

3、获得3个免费参会名额(包括会务费、餐费,可赠送给客户或合作伙伴)。

宣传回报:

- 34 -

第二篇:房地产金融

摘要: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与房地产金融及相关政策变动密不可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金融的问题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融资渠道不合理、房地产金融法制建设滞后、金融创新缓慢。所以,我们应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培育和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建立个人及企业信用制度,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关键词: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制度建设

一、房地产金融的含义界定

房地产金融是指与房地产投资及开发经营相联系的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和房地产金融资产投资活动,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房地产业及其相关部门筹集、融通、清算资金并提供相应服务的所有金融行为。其业务主要包括房地产资金融通和房地产贷款。我国房地产金融业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也日益加强,由此我国初步形成了房地产金融体系。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消费等各个环节,金融机构不仅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开展各种集资、筹资和融通资金等金融活动,将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集中调配,使之投入到房地产中,从而支撑着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还通过房地产金融的杠杆作用,承担起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并且这种职能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显重要。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房地产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构成与国外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融资渠道非常狭窄,仅仅限于股市融资,债券市场对于中国的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关闭的。近几年,由于利润的诱惑吸引了众多企业涉足房地产市场,但真正能达到上市融资标准的企业数量很少。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单一银行体系支撑着我国整个房地产金融。全国房地产银行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承受了房地产市场各个环节的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风险会向银行传递,带来逾期贷款和呆滞资金。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间接金融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还占绝对地位,而资本市场等直接金融发展却相对落后,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改革还不到位,导致了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相互依存,二者的风险具有共生性,而我国的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使这种共生特征愈加突出。限制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银行将会因客户的大量违约而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境。

(二)房地产金融创新缓慢

目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金融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界定了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范围,使房地产金融创新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在我国,房地产金融工具品种少,房地产融资渠道狭窄,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另外,房地产消费信贷刚刚起步,贷款品种相当匮乏,无论是贷款乘数、利率水平,还是贷款还款方式,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阻碍了该业务的拓展。尤其是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缓慢,这就更提不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在我国,由于居民收入过低而无力承担贷款中比例过高的首期付款,缺乏对偿

还能力的预期,贷款还贷年限过短,利率档次过高,还贷方式单一,抵押品保险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使得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还未得以改善。

(三)房地产金融法制建设滞后, 监管和调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法规不够健全,法制建设滞后。例如,虽然已出台了一些涉及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法律,如《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但总的来说住房消费贷款运作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有些法律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作为住房消费的重要形式即住房按揭贷款,更是缺乏法律方面的保证,这不利于房地产金融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同时,房地产金融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对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管理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机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亟待制定。

(四)房地产金融运作欠效率, 资金投向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经营,使得房地产市场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加之我国金融体制本身的非市场化特征,金融资源并非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配置,阻碍了社会资金向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流动,受系统内资金供应者的经济状况和储蓄率的制约,融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房地产庞大的资金需求。而另一方面,房地产资金的投向结构却不够合理,商业用房的投资增幅高于住宅投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入不足,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总量相对不足的结构性失衡。既使得真正有居住需要的、占社会人群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又造成房地产商盲目开发,出现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过剩,空置率居高不下,资金流通链条断裂。

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密集性特征决定了其实质上是一个准金融行业。近二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显示,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的起伏与房地产金融及相关政策变动密不可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房地产金融的问题和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剖析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并提出防范对策,是深刻认识房地产市场症结,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防范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

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即是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将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风险分散给全社会共同承担。为此,应发展完善适合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展完善适合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化到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模式,以扩充开发企业和购房者的融资渠道,这是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在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贷款的融资不仅有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基本形式,而且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一级市场以外,存在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在这个二级市场上,各种金融创新产生了层出不穷的房地产金融工具,包括投资基金、信托证券、指数化证券等。通过各种投资者在房地产金融市场上对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自主购买, 二级市场把集中于房地产信贷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有效地分散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各种投资者中。

(二)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完善房地产金融的法律环境

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前提。我国相关法制建设的滞后加大了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难度,银行为确保信贷质量,不得不提高贷款条件,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控制,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房地产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法律、法规, 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

康发展,有效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为房地产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环境建设

房地产金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金融领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其实行风险监管。我国目前住房金融才刚刚起步,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住房金融的潜在风险很大,单一的央行监管模式难以适应现时金融监管的要求。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起包括央行、银监会、审计、房管、行业协会在内,多元化、全方位的房地产金融监管体系。

(四)建立个人及企业信用制度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只靠道德约束而没有经济利益和法律责任约束。在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已普遍建立,信用成为个人最有价值的财产,建立一套包括信用档案制度、信用账户制度、信用调查制度、信用监控和评估制度等个人及房地产企业的信用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道德风险”。在我国可以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以经济法律的手段形成对个人行为的外部约束力量,使个人违约成本大于收益,降低借款人违约风险。如各商业银行可采用联网方式,对故意违约和采用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借款人在网上公布,并取消其终身贷款资格,而对守约的借款人则可给予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等级越高越容易获得贷款, 而且贷款期限、利率水平也可获得更多优惠。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多层次的、多方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和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正在不断进行完善。2007年金融市场已经全面开放,房地产市场除了传统的银行资金外,境外基金多渠道进军内地楼市,外资银行、外来资金成为中国房地产业新的力量。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复苏,人民币进入升值周期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房地产业的不断深化发展及其融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国的房地产融资市场一定会步入一个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威廉姆·B.布鲁格曼,杰夫瑞·D.费雪.房地产金融与投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肖善璋.房地产金融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潘石屹.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风险[J].金融研究,2005,(4).

[4]易宪容.房地产金融风险到底有多大.中国房地产信息网,2004,(4).

第三篇: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农业经济管理

郝筝筝 112222 2012.02.16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今天,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本文首先阐述了碳金融工具的相关概念,然后分别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规范要求、对碳金融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创新方面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已有的分析结果对当前我国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字:碳金融

金融工具

创新

以《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起始点,全球快速掀起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各国迎来了低碳经济的时代,传统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已无法应对低碳经济的各种要求,我国近年来积极响应和履行国际责任,开发了适合本国国情的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各种金融工具,推动了我国碳金融的向前发展,然而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还处在发展初期,另外我国现行的碳金融工具对碳金融经济的发展来说已经相对停滞,对碳金融经济的刺激作用不够强劲显现,而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碳金融有着快速的发展趋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并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

一、碳金融工具的理论基础

(一)碳金融

碳金融一词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在金融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它是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外部性,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帕累托最优,国际社会应运而生一种新型金融活动。碳金融给金融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它既将低碳的理念普及到自身的行业发展中,也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低碳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证和动力。碳金融要求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以为低碳经济服务和增强国际竞争力为长远定位,只有如此,碳金融的发展才能长久。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理念催生出来的,同时碳金融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各国低碳经济的有效运行和不断实践。为实现这一相辅相成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不断的发展壮大,人们应加强对碳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挖掘,因为只有充分地掌握和应用碳金融工具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推进碳金融市场的繁荣昌盛。

(二)碳金融工具类型

对应于传统金融工具中原生和衍生的分法,碳金融工具也可大体分为原生碳金融工具和衍生碳金融工具。

原生碳金融工具,或称基础碳金融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媒介储蓄向投资转化,或者用于债权债务清偿的凭证,可以包括碳信用交易和碳现货交易。其中碳信用交易又主要包括配额型交易和项目型交易两类。

衍生碳金融工具是在原生碳金融工具基础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远期、期权、期货、期权和结构化票据等。衍生碳金融工具的价值取决于相关的原生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主要功能不在于调剂资金的余缺和直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而是管理与原生碳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暴露。首先,在碳远期交易方面,CDM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远期交易,具体操作思路为买卖双方根据需要签订合约,约定规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某一特定价格、购

第 2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买特定数量的碳排放交易权;其次,碳期货、期权交易方面,碳期货和期权交易合约与传统的期权、期货合约的基础资产并无二致,只是基础资产不同而已;最后,碳结构性产品,自 2007年 4 月起,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他方面,首先是碳基金,1999年,世界银行成立首款针对CDM 的原型碳基金,从此,各种类型的碳基金层出不穷,按发行主体的异同,可分为世界银行型碳基金、国家主权碳基金、政府多边合作型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型碳基金、非政府组织管理的碳基金和私募碳基金等;其次,碳担保和碳保理,主要为应对碳金融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大和规避未来发展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的;最后,碳拍卖,Bluenext和Citi于2010年1月8日首次推出基于ERU(EmissionReduction Units)的碳拍卖业务。

[1]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及遵循规范

(一)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动因

1.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巨大压力 气候变化会直接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如全球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海洋地区居民生活安全性指数的降低,从而对该地区的保险业产生一定的威胁;近年来恶劣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大会对银行带来气候变化信贷风险、环境信贷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都与碳金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界为了抵御和加大对这些风险的处理措施不得不积极开发新的碳金融服务和业务功能,并在碳金融工具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以减轻其自身的压力。

2.低碳经济下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内在动力

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一词,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成为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5年11月,英国利用其作为八国首脑会议的东道国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把气候变化问题列入八国首脑峰会的两大主题之一;并于同月召开了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以“向低碳经济迈进”为主题的高层会议。2006年10月,《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将GDP的1%投入到到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损失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近年来,法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纷纷接受低碳经济的感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或者反对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其一直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与低碳经济的内涵相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趋势下世界各国国际经济实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和运行程度,故为了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需不断地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便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

[2]

(二)碳金融工具创新应遵循的规范

1.坚持“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目前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国内绿色金融创新仍停留在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的层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采用了赤道原则,与“赤道原则”在环保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的差距较大,因此,中国金融业应积极顺应国际趋势,结合国情逐步采纳“赤道原则”为基本原则。

第 3 页,共 9 页 [3]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坚持金融界可持续发展的自律规范

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银行界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机构(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本身都没有授予任何组织和个人强制执行的权利,因而,法律拘束力并不是很强,但它们却分别成为金融界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行业标准。因此同时,在为了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进行碳金融工具创新时,一定要以碳金融的根本目的,即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立足点,任何有违背这一原则而进行的碳金融工具创

新都是徒劳的和不被认可的。3.坚持与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相结合 中国的碳金融正处在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和空间都是巨大的,故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对我国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时,必须坚持创新理念的原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体经济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以开发出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

4.坚持多方位、全面化创新

要达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不仅要在行业方面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等同等重视同时创新,也要在各个行业的具体产品和业务上加以关注,同时相关联的市场、机构、政策体制和市场方面也要加以配合创新。

[4]

三、碳金融工具创新对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影响

1.拓展碳金融实施范围,加强碳金融在不同行业的发展

目前碳金融,尤其是CDM项目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其中包括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固体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的生产和消费产生的飞逸性排放、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置、造林和再造林、农业。然而,碳金融在各个行业的项目分布情况和实施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特别是在农业和林业。

以农业为例来说明,目前在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共1640个,年平均核证减排量达到301268738 t CO₂e,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将大于16×107tCO₂e,其中农业CDM项目仅为107个,占项目总数的6. 52%。农田、畜禽粪便管理系统、生物质燃烧在内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2%,这个比例与工业的排放源不相上下,高于交通工具的排放量。

同时,从国家分布情况看,巴西、墨西哥的农业CDM项目最多,减排量最大,项目数分别达到34和23个,合计占项目总数的53. 3%,减排量达到3091998tCO₂e和1544962 t CO₂e,合计占减排总量的57. 2%,其次是印度、马来西亚、智利,项目数分别达到10个、9个和7个,三者合计占项目总数的24. 3%,减排量达到425625 t CO₂e、1589 370 t CO₂e和652292tCO₂e,三者合计占减排总量的32. 9%,我国目前已注册的农业CDM项目只有3个,均为沼气工程项目,占项目总数的2. 8%,减排量达到235298tCO₂e,仅占减排总量的2. 9%,这与我国世界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衬,如表1所示。

因此,若能在这两个行业中积极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加强碳金融的贯彻力度,便可以大力开发温室气体的减排潜力。

[6]

[5]

第 4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2.积极转换思路,从另一角度大力强化碳金融的发展

从根源上说,抑制温室气体有两个思路,一是减排,二是吸碳。从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说,由于一方面,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已经积极地施行了各种减排方案,并在此领域进行了不断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故其发展已经逐趋于成熟阶段,再进行创新研究的空间和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过度的减排要求会对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抑制,这种抑制可以从减排的高成本和对某些高能耗产业的限制上体现出来。然而,另一思路吸碳却未被充分的应用,在近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可以在一些森林管理机制、加强造林和再造林等方面来吸存二氧化碳,采用这些措施来吸存二氧化碳以达到抑制温室气体所需要的成本要比直接在化石燃料利用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成本更低,同时也不会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过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能源生产中限制碳排放的边际控制成本每吨为25—120美元,改善化石能源使用效率以减少碳排放成本每吨为100美元。而Dixon et al (1993)估算热带地区造林储存每吨碳的成本为6—60美元,温带地区每吨为2—50美元。《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咯什协定》同意将造林和再造林项目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同意用森林植被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此,大力加强林业CDM项目,引进各种林业方面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以促进社会各界从积极植树造林、减少林业消耗以及支持林业发展的各种金融活动对于我国的碳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碳金融工具创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如今时代,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元素已经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故有必要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其关

第 5 页,共 9 页 [7]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键又在于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积极推进碳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为碳金融市场开辟新领域,把更多的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上,同时,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低碳经济的不断实施过程中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开发。这样,碳金融工具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不仅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故大力着眼于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工作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碳金融工具创新在中国的进展和不足(swot)

(一)内部优势

1.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迫切

我国的碳金融业务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国内金融机构对碳交易介入较少,参与碳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我国也正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努力以从根本上大力跟进国际碳金融发展的步伐,如一些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经验,纷纷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银行业务,故我国现阶段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会同时产生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迫切需求,以加大碳金融发展的步伐。

2.碳金融工具创新潜力大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在碳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故有关碳金融的各方面工作都会逐渐进入正轨并积极发展起来,对于其中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也是同样的,我国可供碳金融发展的领域广泛,开拓程度较大,在碳金融工具创新这块更是拥有者巨大的挖掘潜力。

(二)内部劣势

1.人们积极性不高,对新型碳金融工具不敢尝试 由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还不够成熟,很多碳金融业务在各行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碳金融业务以及投资活动中人们常墨守常规,而不愿甚至不敢去积极探索更好更有效率的碳金融应用工具。同时,我国现有的碳金融市场还缺乏碳排放的二级市场及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手段的支撑,这就在很大程度进一步加大了人们进行新型碳金融工具应用的风险度,故此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

2.创新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已积极投身于碳金融的大力发展中,特别是商业银行,但对比欧洲、美国,我国的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还仅仅是碳金融业务的初级信贷阶段,不论是碳金融二级市场的建设、碳金融投资力度、在国际社会的参与程度我们离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都存在差异,这在其他碳金融的涉及领域问题都同样存在。我国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还仅仅停留在初级的衍生扩展阶段,而没有达到真正质量上的高度。

(三)外部机遇

1.碳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05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总金额从101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315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约120倍。交易量也由2005年的1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迅速攀升至481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₂e)。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随着低碳经济发展和碳交易活动更加活跃,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重建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因此,

第 6 页,共 9 页

[8]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在碳金融广阔良好的市场前景下,碳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会紧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延伸。

2.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经验和不足

我国虽积极配合《京东议定书》等国际碳减排的有关协约并努力做出行动,但在碳金融的起步上还是比一些发达国家慢了很多,然而,现在我国正在从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积极加大碳金融的发展壮大,在此期间的碳金融工具创新便可以充分有力地借鉴之前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并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进一步创新研究。其中对一些适用的碳金融工具我们可以在经济技术相类似的条件下直接借鉴过来,而另外一些碳金融工具的成果我们虽不能直接适用,但却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从而从创新方法上加以借鉴。

(四)外部威胁

1.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低,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工具的创新理念不够重视 碳金融概念在中国金融市场上还不够成熟,很多投资企业和金融人士对碳金融的运作模式、交易规则、利润空间等都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对碳金融的相关业务和工具进行运用和实践。而一些对碳金融市场颇有了解的金融机构,由于碳金融的普及度和竞争压力相对较弱,致使其只是单纯引用已有的或者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碳金融工具,而不能结合本国特点进行不断创新。

2.政策、法律、制度不完善 政策方面,政府对碳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没有加以明确规定,更没有对各个相关行业碳金融工具的积极创新提出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法律方面,对于违反低碳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的制约程度不够,环保制约标准没有达到统一且可行的要求;制度方面,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这些都导致了碳金融工具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在业务种的不断应用而得以发展创新。

3.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中介机构不完全

在发展碳金融方面,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

第 7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交易等碳交易市场,并成立了中国碳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两大碳基金。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一个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没有形成,这制约了我国碳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交易中处于低端地位,没有谈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此外,由于CDM 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审批程序复杂,开发周期较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机构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其项目和交易风险,更难以开发或消化大量的项目。故此,不能给碳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温床。综上所述,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正处于初级阶段,并会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开拓进展,其中会面临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同时隐含着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其可以从下图2中直观地看出。

[9]

五、政策建议

借鉴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国情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现状,针对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工具创新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完善政策,健全体系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市场具有参与者多、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碳金融的发展是一个艰巨、繁杂的系统工程,若要加强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强化对碳金融工具创新需求的培育,政府应出台明确的扶持、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统一的交易机制,为碳排放权供需双方搭建沟通和议价的场所;并同时制定专门的能效行业监管口径,建立统一的碳金融交易规则,加大财税、环保、监管、信贷、外汇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机制,为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加强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激励机制

为积极发展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等各种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碳基金、碳信贷、碳期权期货等碳金融工具,并在这些基本工具基础上通过与具体行业和业务的结合而进一步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创新,就必须要就相关政策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对积极参与和实施碳金融工具创新的企业个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激励,以此带动其他民众的积极性和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关注度,从而不断克服碳金融工具创新在我国固有的一些缺点和

第 8 页,共 9 页

中国碳金融金融工具创新

郝筝筝—112222

不足。

(三)强化碳金融宏观认知普及度

要加强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要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创新业务,还要引导其他经济主体,如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方、市场投资者等参与碳金融市场,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同时,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要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群众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因此,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

六、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王增武,袁增霆. 推进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J]. 中国经济报告,2010(1). 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39. 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10,(10). 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84. 李建国,严玉平,魏林根,周军.农业CDM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开发障碍[J].江西农业学报,2008, 20(9). 高春雨,李宝玉,邱建军.农业CDM发展现状、障碍与对策措施[J].中国沼气,2009(6). 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 罗晓娜,林震.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J].经济与管理,2010,24(9). 袁艺,王双进.我国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

第 9 页,共 9 页

第四篇:科技创新 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

“三大支撑”加速大丰沿海经济发展

面对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发展环境的硬约束,依靠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势在必行。大丰市打破常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金融创新,以“三大支撑”为沿海发展发展装上了“加速器”。科技创新“一路助跑”。前不久,在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科研人员的攻关下,素有沿海“食人草”之称的大米草找到了“归宿”。该院将大米草用来制造环保型装饰墙板、集装箱托架等各种工业包装品,实现变废为宝。这是大丰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结出的又一硕果。

在实施科技创新中,该市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实施政产学研联合,为经济发展借智借力;另一方面,全面实施“530”计划,开拓招才引智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该市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层次合作,风电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和冷温精锻、热处理设备、抛丸机等优势传统产业,在创新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目前,森威精锻公司的“轿车双离合器变速系统关键零部件塑性净成形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盐土大地农业科技公司的“高效耐盐植物菊芋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南车电机公司的“2.5兆瓦、6兆瓦风力发电电机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已进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候选“盘子”。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对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组织创新“强筋壮骨”。7月4日,大丰市召开第二期领导干部新加坡能力培训班动员会。据悉,参加此次培训的领导干部共23人,他们于7月5日至12日,到新加坡接受科技创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港口建设管理、和谐社会建设等内容的学习培训。这次出国“充电”,将为该市科学发展再输“新鲜血液”。如果说科学发展是一个人体,那么组织创新就是骨架。如何让骨架变得更加健壮,给力全市经济“腾飞”?大丰市不遗余力,打出精彩“组合拳”。定期举办“每月一课”专题报告会,是该市推进组织创新的“大手笔”。去年以来,该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集群、接轨上海、文化创意、生态旅游、港口建设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等重点课题,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授课,进一步提高干部的能力素

质。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开展“每月一课”16次,听课者达上万人次。与此同时,该市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培训基地,对全市科级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并选派部分科级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开展境外实训,帮助领导干部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提升能力。此外,大丰市坚持党政领导领办园区,人大政协领导领办项目,通过组织创新,变革体制机制,减少了行政主体,增加了经济主体,为全市经济提速发展“强筋壮骨”。金融创新“借翅高飞”。3月1日,大丰市在上海举办金融投资环境推介会。中国银监会、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正信银行及汇丰、花旗、渣打、华美等60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应邀出席,并纷纷表示全力为该市提供金融服务,助推该市经济加快发展;3月21日至22日,大丰市委书记倪峰率队赴南京,密集拜访人行南京分行、省工行、省农行、省中行、省建行等金融机构,为大丰市发展争取金融支持……经济快发展,金融来发力。近年来,大丰市频频发招,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大力招商引行,全力打造企业上市“大丰板块”,经济发展活力凸显。现在,交通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江南村镇银行等相继落户,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辉丰公司、丰东公司先后成功上市,激活融资市场一池春水。尤其是今年1月12日,大丰港股权投资基金、苏港城股权投资基金揭牌仪式在天津市滨海高新区隆重举行,这是该市在开展融资租赁和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业务之后,金融创新取得又一突破。4月份,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成立,该中心集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于一体,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财务顾问公司等服务机构应有尽有。目前,中心运营良好,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得到了金融支持,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五篇:房地产金融论文要求

这学期《房地产金融》将不安排考试,而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查,希望大家认真写,尽量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各方面要求来写,并统一课程论文的封面,见邮件附件。在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后尽量按照自己的观点、思路来写,文章观点没有完全的对错,论述有理即可,但需要避免一些专业常识性错误。以下是论文各方面要求:

一、基本要求:

1、严禁抄袭(可以借鉴别人的主要观点,但若整段内容照抄别人、原封不动,则属于抄袭;有引用的要标注(按正文的引用标注格式))。若发现抄袭别人的论文的,总评成绩直接记为不及格。

2、与房地产金融相关、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主题

3、多找参考文献,必要的数据必须来源于权威途径(统计口径,后会附统计数据查找来源),文章思路要清晰有条理、集中一个主要问题论述,那种“写书”式的结构(即用主要的篇幅说明概念、意义、作用或其他描述性内容过多的,论述较少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将可能导致不及格的成绩。

4、后面会附上可参考的选题,不一定与我列出的一模一样,可以围绕相关主题自己拟定文章题目。

二、内容组成及格式规范

包括:

1、标题——20字以内,如果标题过长可以设置副标题。

2、摘要(中文)——100—300字。

3、关键词:3—5个关键词。

4、正文(字数:4000字以上),要求对某一论题阐述清楚,至少应该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具体分析和阐述、对策或建议三大部分。

5、参考文献(至少列出5个以上),有引用别人文章原文的要在正文中标示(见毕业论文范文格式)。

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图、表等格式同毕业论文要求。

各级标题的形式如下:

1.1

1.1.1

2.1

2.1.1

三、论文提交的排版要求和截止时间:

1、以A4纸打印装订,要有课程论文封面,一律左侧装订。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用2.4cm。

2、正文字体为:宋体小4号字;行距:全部采用1.5倍行距。

3、页码:每页下端居中,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如1,2,3等。 论文提交的截止时间是:16周的周一(6月4日)之前。

四、查阅资料的几个途径:

1、文章类: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博士学位论文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库、万方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库都可通过校园网,上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中文数据库)

2、统计数据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中宏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这3个数据库都可通过校园网,上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库——中文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可查统计年鉴数据(http:///tjsj/ndsj/)、统计公报(http:///tjgb/))、广州市统计局

3、财经报纸类: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

4、房地产专业网站:搜房网、焦点房地产网、新浪房产、地产观点网、世联《地产评论》、世联地产《楼市中国》、中国房地产信息网、广州市国土资源与房屋

管理局(http:///ywpd/scjg/tjzl/scbg/各种房地产统计信息)、阳光家缘

五、可考虑的选题有:

1、市场过热条件下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

2、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防范

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4、加快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对策研究

5、我国金融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绩效研究(侧重于实证分析)

6、关于丰富我国房地产金融产品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丰富个人住房贷款偿还方式,推动投资信托基金、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发展为例)

7、农村土地金融职能发挥有关问题的研究

8、美国次贷危机对于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或监管)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9、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题目可以细化为某一方面)

10、对我国现阶段扩大缴存住房公积金范围的相关思考

11、对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运行、职能和相关制度的研究

12、个人住房贷款中理性违约现象分析和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13、住房公积金“贷款难”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14、个人住房贷款递增式还款方式在我国发展和完善

15、逆向年金抵押贷款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突出、部分老年人社会保障缺乏)

16、当前市场条件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问题分析和改善对策

17、增值分享抵押贷款在我国个人房地产抵押贷款和开发环节抵押贷款的应用和发展

18、项目融资(或BOT融资)应用于廉租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和实施对策(以解决廉租房建设资金短缺)

19、房地产投资信托应用于廉租房建设融资相关问题的思考

20、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

21、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SPV的运作模式研究

22、我国当前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3、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抵押贷款资产定价相关问题研究

24、针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信用评级或信用增级相关问题的完善研究

25、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相关问题研究

26、“假按揭”风险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策略研究

27、个人住房贷款提前还款风险防范对策

28、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还款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29、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30、抵押权和租赁权同设情况下相关法律问题

31、不同开发经营模式的房地产企业融资途径选择研究

32、利用住房公积金建设保障房问题的评析和思考

33、城中村改造中融资问题研究

34、如何拓展公共租赁房建设融资渠道问题研究

35、套取住房公积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6、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业务产品创新研究

当然还有我们课堂安排的讨论问题,写成课程论文更好!

其实还有很多可选择的论题,可以到期刊网上搜索某个房地产金融相关的关键词,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可参考的文章和选题。

选题必须与房地产金融相关,与房地产金融课程内容相关。

##################################################33

《房地产金融》课程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论文评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1、与《房地产金融》课程相关性

2、格式是否规范(参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3、论文总体结构合理,富有逻辑性

4、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5、论文工作量及篇幅

6、写作水平

7、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

其中前三项大约各占20%的比重,后四项大约各占10%的比重。

上一篇:发改委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房地产辞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