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制静法——如何用不管理的管理方法

2022-11-10

小时候在乡下, 每到夏季, 我都要趁着天气好的机会, 同一群小伙伴跑到土坡或地头、地沿去捉蝈蝈。虽然夏季的晴天太阳火辣辣的, 热得让人受不了, 外婆劝我不要外出, 我却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依旧顶着太阳行动, 因为只有晴天蝈蝈才猛劲地叫唤。而只有蝈蝈叫唤, 才能被人发现和捉到。蝈蝈个头小, 又长着跟野草一样的“保护色”, 没有目标地寻找是很不容易找到的。我那时年岁虽然小, 捉蝈蝈却有些年头, 到七八岁时就成为高手。在我接近蝈蝈的时候, 蝈蝈停止鸣叫, 我就静静地呆着不动。而一旦周围的动静完全消失, 蝈蝈就会再次叫唤起来。由于蝈蝈再次叫唤的时候, 我已经接近蝈蝈, 循着叫声找去, 往往很容易地从草丛的缝隙中发现蝈蝈, 并将其捉住。以静制静的方法, 使我每个夏天都能捉到好多好多的蝈蝈。

传统的管理大都是针对性的管理, 或是针尖对麦芒, 兵来将挡, 水来土屯;或是以静制动, 以不变应万变。劳动纪律问题多了, 就增加或修改有关劳动规章制度的条款;质量管理的环节问题多了, 就跟踪到环节, 提出整改措施等。虽然人们尚难达到无管理的至高境地, 但是管理无论走到什么阶段都有其宽容的地方, 都有鞭长莫及的地方, 都有必须让员工自我觉醒的地方, 因此就离不开以静制静。

静以待“悟”

中国字觉悟的“悟”字, 是“心”和“吾”组合的, 可以理解为我用心地觉醒。“悟”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离开了“悟”, 学当止境, 做当缺陷。天下的很多事情, 有时是教不会的, 而必须依赖自己去“悟”, 不然就达不到某种境界。管理要人本, 要本心, 用心力, 自然也需要“悟”的功夫。管理如果能够使员工从不足或缺陷中“悟”出自觉来, 重复的错误就可能得以避免。

一日凌晨五点出头, 我被一阵雷声惊醒, 紧接着雨点象炒豆子似的劈里啪啦落下来。约莫一个小时以后, 暴雨像吵累了似的妇人, 慢慢歇息下来。我急忙起床, 往工厂赶去。

通往车间的路上, 走着新招聘来的大学生小顾, 只见她穿一双白色的凉鞋, 有节奏地走着, 头上那束马尾巴随着脚步一蹦一蹦的, 显现着年轻人的青春活力。车间大门口, 老工人大薛握着一把大扫帚, 正在清扫门口的水汪塘, 看着她那被汗水浸透的后背, 我由衷地在心底向她致敬!

车间门口, 几个早到的工人, 有的在用拖把拖积水, 有的在搬移被雨淋过的堆物, 忽然, 一阵“哗哗”的水声响起, 我寻声望去, 只见刚进车间的小顾正在“金鸡独立”, 一条腿跷在水池上, 对着自来水龙头冲脚, 还时不时用手抹抹。这番举止我如针刺背的感觉, 但还是停下脚步, 耐心欣赏她的“保健足疗”。水声停了, 小顾甩手转身, 看见站在一边的我, 头低得像个饱熟了的稻穗。

我一言未发走了。只听见身后小顾怯怯的声音, “厂长看见了吗?”“厂长在门口一直看着你呢……”一位工人轻轻地应答。

事后, 我收到小顾的一条短信:厂长, 很抱歉, 早晨的事。你沉默是金, 宰相肚里好撑船, 给了我自“悟”的机会, 你用爱心和耐心教我如何做人做事, 谢谢你!第二天的晨会上, 我宣读了这条短信, 以人说事说悟, 用文化渗透, 流淌在全体员工的心里。

静以待“悟”, 就是给员工机会, 让他们依靠“内力”,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养和完善。一旦达到了这个目的, 就是管理的最大效应。

静以淡化

时间能淡化一切。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有时也需要时间来消解。就连企业重要的原始凭证, 也可以被“淡化”, 甚至过一定年限被销毁, 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淡化的呢?

优胜劣汰是自然的法则, 企业也难相违, 我在几十年的管理实践中, 也曾无奈地淘汰过一些职工。

那是一个冬日的清晨, 约莫5点多钟, 天还黑乎乎的。我早早出门, 驱车去外地办事, 一上车才发现落了一份重要资料, 便让司机小周调转车头回工厂。

门卫大老王见我的车来了, 赶紧开门, 扯着嗓子与我打招呼。我也打开车窗微笑着向他问安。拿完资料, 我本能地看了一下值班表, 咦, 今天应该是老李值班, 怎么换成了老王?我来不及多问, 急急忙忙上车赶路了。

晚上赶回工厂, 已是灯火阑珊。我一脚踏进门房, 打开值班记录, 上面赫然写着:老李, 到厂时间16日19时, 离厂时间17日6时30分。好一出“空城计”!同样的记录本, 同样的一行字, 今天看起来却格外的刺眼。我无奈的摇了摇头, 叹了口气, 暗自拿定主意:你演你的“空城计”, 我演我的“斩马谡”。

在第二天上午的早会上, 我突然宣布免去了老李门卫的差使, 没有说明任何理由。

散会后, 我把亲手抄录的《玉泉子》中的一个小故事送给了老李。故事讲的是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 有位棋友常陪他下棋。有一次, 两人正对局, 突然来了公文, 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 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 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 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 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吕元膺之所以辞退这位棋友, 是因他不诚实。老李似与那位棋友无异?

“人无信不立”。一个诚信的“庸人”也胜过一个不诚信的能人!

几个月后, 这个被我淘汰的职工老李因找不到合适的职业, 又登门求我再给一次机会。对这种人, 很多企业通常是紧闭大门的, 而我却大胆地再次聘用了他。浪子回头金不换, 二次进厂后的老李, 因为有了一次被淘汰的经历, 倍加珍惜再次得来的机会, 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当代管理要求人们确立全员皆是人才的意识。关键在于, 管理者能够要找到员工的优点, 淡化他们的缺点;要用得其所, 把每一个人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这样人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才能。

静以观察

静并不是静止, 不是死寂, 而要静观。静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审视理念, 特别是艺术的发现, 总缺不了静观的作用。像日出、月色、星象、雪景等都需要静观, 才能享受心旷神怡。虽然人们说时间就是金钱, 就是生命,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 企业管理却急不得, 需要一个冷水泡茶慢慢浓的适应过程。

我在实施企业文化管理的过程中, 每当把新的理念抛出来之后, 并不急于让职工百分之百的去践行, 而是处于静观的状态, 故意给员工充分的时间, 有时甚至故意设置一些情境, 让员工不由自主去慢慢理解和消化这一理念的良苦用心, 让习惯成自然。

厂区规划改造以后, 保洁责任区都要重新划分, 新来的几个大学生也领到了各自的任务。尽管大家都很努力, 但效果总归不理想, 多少总有点不到位的感觉。

一天晚饭后, 我独自在厂区散步, 无意中发出手中还捏着一张餐巾纸。我突然来了灵感:能不能用它考验一下员工的自觉意识?夜色中, 我将餐巾纸揉作一团, 随手扔进窨井盖的隙缝。第二天一早, 员工们陆续到厂上班, 大家都很自觉地清理各自的保洁区。七点半, 例行出操结束后, 我却遗憾地发现, 揉作一团的餐巾纸仍然静静地镶嵌在窨井盖的隙缝中。

我授意领操的小殷让大家停留一下, 走到队伍前面, 说出我的考题。员工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到了窨井盖方向, 我没有直接追问责任人, 而是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说是的庙里有位老师父, 他新收的徒弟头天进庙门, 必须做例行功课:扫地。一天, 有徒弟来拜师, 师父还是安排他扫地。扫完后, 师父问:扫干净了吗?徒弟说:扫干净了。师父又问:真的扫干净了吗?徒弟想了想, 肯定地说:真的扫干净了。师父说:好了, 你可以回家了。原来, 师父事先在屋子的角落里丢了几枚铜板, 看徒弟在扫地时能不能发现。那些心浮气躁、卖奸耍滑的后生, 只会做表面文章, 是不会认认真真去扫那些边边角角, 因此, 也不会捡到铜板交给师父的。这就是师父的静以观之。

员工们听得专心, 个个若有所思。我仿佛看见有清澈的溪水流过大家心头, 荡涤着不易察觉的尘埃。

习惯成自然。每个人每天都会重复着许多行为。这些规范或不规范的行为累积就是习惯, 要改变不规范的行为累积何其难也。作为一个管理者企业管理行为如同修塔一样, 如果只想着快快把塔体竖起来, 忽视或忘记夯实基础, 这个塔总有一天会倒掉的。

俗话说,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员工最终接不接受企业倡导的理念是靠自觉的, 不静观也得静观。静观的结果能从静态中发现很多问题, 能发现员工是否情愿, 是否静中有动, 也能发现实施文化管理的问题或缺陷。更为重要的是, 静观能发见员工心灵的美妙世界, 发现他们的质朴, 发现他们的忠诚。

打那以后, 我又静观了多次, 每个保洁责任区的清扫工作看得出都很精心, 有一些区域真正做到无可挑剔, 我释然了。

静以养心

有句成语说, 平心静气。这是一种人生的良好的状态, 而怎样才能达到如此境界呢?其实此成语已经告诉人们答案了:只有静气才能保持平常心。由此可见, 静是可以养心的。我国的武功是动, 是大动, 是持之以恒的动, 而武功的高境界——气功却是通过静, 气守丹田炼成的。

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静心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静心可以使大家跳出浮躁, 可以使大家消除杂念, 净化心灵。包括管理在内的天下的许多事情, 其实都是朴素的, 甚至是简单的, 一些混乱或复杂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因此静心能返璞归真, 使员工得到朴素的大道。管理者与员工共同静心的结果, 则更能达到心心相印。

一年一度的人才市场招聘会又在火热中拉开了帷幕。从人才市场回来, 办公室主任脚还没进门, 喜悦的声音就传过来:“厂长,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这次到我们摊位谈意向的大学生比任何一家都多!我们从几十个人中反复选择, 捞回了10个‘精英’!”看着他那份高兴劲, 我禁不住喜上眉梢。

按照计划, 办公室主任安排大学生们半日学习培训, 半日义务劳动。这天下午, 大学生们去清理我们刚收购的一家企业, 快下班时, 我与行政科长老马来到现场, 只见刚拔过杂草的场地仍像个“癞痢头”, 地面上则是尘土飞扬, 扫过的地方还留着一块块“原始地带”。我与办公室主任耳语了几句, 让大家喝杯水休息一会儿。随即, 大学生们围坐在一起, 谈笑风生, 妙语连珠, 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水也喝了, 话也说了, 乏也消了。办公室主任不失时机将我推到他们中间。几句寒暄之后, 我问一名戴着眼镜的小伙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谁的名句?”小伙子不停地眨着眼, 不由自主地挠起后脑勺。

“是东汉的薛勤。”旁边的一名女学生声音不大, 但很坚定。

“对, 是薛勤!打扫卫生、清理现场, 是你们到黑松林干的第一项工作, 大家干得好不好, 可以讨论讨论。”大学生们没想到第一次见面, 我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看着刚扫过的地面, 大学生们似乎若有所思。

以静制静, 其实就是对管理缝隙的管理, 就是对管理过程时间流失的管理, 就是文化的管理啊!

其实, 静并不静, 而是以静的方式, 达到更深层次的管理, 直指人的心灵, 此亦心为管理之道。

上一篇:基于HttpModule的页面访问日志下一篇: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