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流动状况调查报告

2023-03-31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流动状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学生流动状况调查报告

广州市人口流动状况调查报告

广州市流动人口状况调查报告

有调查表明,流向广州的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者占76.43%,而大专以及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仅占4.35%,与长三角的14.24%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吸引更多的高学历人群,已成为广州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 广州市人口流动状况调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人,占广州市普查登记人口994万人的40%。居住半年以上331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47%,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3%,居住半年以下的63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9%,占普查登记人口的6%。几乎每10个人中便有4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人口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从流入的地区来看,离广州越近的省份,流入的人口越多。在全市215万外来人口中,来自湖南省的最多,有63万人,其余依次为四川省、广西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流入人口数均超过10万。上述6省共151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总数的70.27%。再其次为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流入人口有几万,其余各省市流入人口均不足一万人。

二、 分析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全市流动人口较多,但大多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力型人口。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流动人口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缓解了广州部分行业劳动力匮乏的局面,从而支撑了城市的的经济发展。而且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周边省市的偏远、贫困地区,没有过高的福利要求,所以成本低廉,又易管理。而外来工多集中于我市劳动力较缺、劳动强度大的第一线及苦、累、毒、险等工种,缓解了这些行业、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保证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流动人口还促进了广州的文化传播。广州的流动人口除了汉族人口居多,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来人士。外来流动人口在广州经商、长久居住,有利于广州的物质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融合。

流动人口也扩大、刺激了广州的消费。流动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流动人口带来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为流动人口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 结论

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市民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流动人口。但流动人口普遍文化素质低,只能做用体力的工作。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人口间的流动同样也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城市的容纳空间是一定的,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时,势必会出现拥挤现象,给城市造成一定的负担。所以,如果预先不正确看待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到时可能会花费更多的

人力、物力、财力。

在素质方面上,流动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在环境保护和文明方面都没有注意,这对城市的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所以说,人口的流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适当的限制,希望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作出适当的调整和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城市社区稳定,向繁荣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社会网络的调查分析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社会网络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为例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一方面,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城市中的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进一步增多。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民族关系的和谐、各民族的亲密团结是社会稳定、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全,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应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状况及其社会网络的现实状况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生活的调适和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关系找到既积极又稳妥的新对策。

首先,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的多民族化以及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往往带来复杂的城市民族关系。与城市世居少数民族相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更少,同时居住也更为分散,因而流动人口问题研究很少聚焦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问题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存状况及其社会网络研究既是城市少数民族研究的深入,也是城市流动人口研究的补充。

其次,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和流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势必需要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来适应和面对这种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变迁。因此,研究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网络关系,推进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平等,是都市人类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对中国都市人类学必要的补充。

再次,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法规对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城市民族工作的实际运用中却常常出现执行难和失效的问题。这是由于城市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性以及政策、法规通常不够灵活甚至与现实脱节造成的。因此,要真正做到事实上的有效保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应当以多维的视角来考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下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会网络,是民族研究的必然。再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生活状况及其社会网络研究,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城市民族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的民族关系、特点;有助于制定更为实用的城市民族政策和更好的解决城市民族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最后,城市化的推进,只有民族特色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网络研究有利于使民族特色文化得以更好的保留和发展。故本研究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二、 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社会网络分析是当今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既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观点,也是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自帕森斯以来,人们在从事社会结构的研究时,总是从地位结构观的角度出发来解释社会行为如何受社会结构的制

约,人们具有某些属性,人按属性而分类,人的社会行为用所属的类别来解释。而网络分析则是把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进而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网络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开始应用社会网的理论视角、方法、概念来研究社会问题。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1973 年在“The Strength of Weak Tie”一文中提出了弱关系强度的假设,他证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可能通过不经常互动或不太熟悉的弱关系网络获得关于职位空缺的非过剩信息,其主要原因是弱关系所承载的信息异质性高, 能担当信息桥的作用。日本学者渡边(Watanab,S)1985 年在日本东京地区主持了一项大型调查,调查的内容是重复格兰诺维特在《谋职》一书中的研究。渡边深的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假设普遍性意义的怀疑。以边燕杰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根据对中国大陆、新加坡的研究提出了强关系力量假设。边燕杰在《找出强关系》、《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等文中提出了强关系的假设,论证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天津使用社会网中的强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取得分配者的协助,获得一份较理想的工作。之后,边燕杰等人在新加坡进一步验证了强关系假设。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体制背景、劳动力供求比例以及市场化程度是决定强弱关系在谋职过程中的作用的环境因素。渠敬东在《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一文中试图通过新经济社会学所提出的网络分析范式,从关系强度的角度来考察农民工生活的世界。农民工流动特别是初次外出所依靠的社会资源最主要的不是来自政府和市场,而是乡土网络。在农民生活和交往的整个过程中,这种社会网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民工在流动中社会生活场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纽带。他在文章中指出,在农民工进入和融入城市、构建自身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工具理性在社会行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建立了目的和动机相统一的完全的行动架构。曹子玮在《职业获得与关系结构——关于农民工社会网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主要论证了以下几个假设:农民工主要是通过社会网中的强关系来寻找工作的;农民工社会网中的支持网主要是初级关系;农民工的社会关系大于社会组织。这几个假设的被证明表明,农民工在城市再构建的关系网络首先以初级关系为主,再以初级关系为基础不断构建次级关系。在这一网络中,农民工既获得物资资源,也获得精神资源。李汉林、王琦《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一文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文章试图说明那些具有血缘和地缘联系的农民工并不一定居住在一起,而是更多地是通过一种看不见的社会关系网和社会支持网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做的研究不多。以往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中,人们一般从地缘、业缘、血缘或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礼仪等同质性因素或按地位、身份、角色等的地位结构,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界定为一个社会群体,来考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整合问题。从研究范式来说,以往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上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民族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对现有城市民族制度的调整及民族工作的发展等问题。在这些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杨荆楚的《族际大交流在当今中国》(《民族团结》1995 年第12 期),马建钊和杨超的《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的适应问题》(《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8 辑),李苏幸的《中国大都市面对族际交流》(《民族团结》

1995 年第12 期),沈林的《中国城市里的少数民族聚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 期),马建钊的《关于回族社区的形成与变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4 期),陈长平的《北京牛街异族通婚研究——以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所作的分析》(《吴文澡纪念文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年10 月出版),周尚意的《现代大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如何保护繁荣:从北京牛街回族聚居区空间特点引出的布局思考》(《北京社会科学》1997 年第1 期),赵杰的《京味文化中的满族风俗》(《北京社会科学》1997 年第1 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逐年递增,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社会学者的关注。如郑信哲在《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一文中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为主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少数民族流动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趋势,分析探讨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给城市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多种影响。杨健吾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以成都为例》一文概述了成都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指出其主要问题是盲流及其导致的犯罪,并总结了成都市有关部门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各种措施和经验。还有在最近的几年当中,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的研究也有着一定的提高。如生存体验与社会网络的研究(2005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研究(2007年),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研究(2009年),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2009年)等等。然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是繁杂的,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可以转入日常生活的层面,返回到他们自身构建并生活其中的生活世界,通过追踪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及连带出来的行为方式来勾画他们的城市生活轨迹及其社会关系网。

学术界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成果以及以社会网络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探讨对于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这一支具有特殊性的进城队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一一一一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一一一一....引言引言引言引言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其消费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解大学生消费结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当前十分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在校大学生问题。为了调查。现将结果归纳如下:二二二

二、、、、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三三三

三、、、、调查总体情况调查总体情况调查总体情况调查总体情况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男性大学生占36.96%,女性大学生占63.04%,被调查者中,75.00%来自农村、17.39%来自乡镇、7.61%来自城市。

(二)大学生总体消费情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集中在600元以下为主体占63.04%,600-1000元占31.52%,1000元以上的占5.43%。有64.6%的同学生活费全部来自父母,有6.23%的同学靠勤工俭学来赚取生活费,还有3.2%的同学的生活费来源于每年的奖学金。三者兼有占25.94%,此外,少数(大约占4%)困难的大学生靠助学金来维持生活。也就是说,有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经济来源是依靠家庭。当问及到“花父母钱,心中有何想法”时,有25.6%的大学生选择了“理所当然”,有52.5%的选择了“无可奈何”,只有22.4%的大学生选择了“希望今后有所回报”。被调查者中,吃喝、娱乐和消费品(服装、化妆品、饰品)三项,是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其中,吃喝占比例为47.65% 。除了吃喝方面的花费外,有29.25%的大学生把钱花在了娱乐上,而这一现象在大二以上的大学生中尤为明显。另外,27.9%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占多数,尤其是高年级的女大学生)把钱用在服装、化妆品、饰品等消费品上。(详细情况见附表)四四四四....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影响。调查发现,无论是从经济来源、消费结构,还是理念和水平来看,大学生消费都呈现出超前、实用、多样化等特点,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注意。大学校园内也正在形成不同层次性的消费群体,各自拥有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结构、客观环境等对学生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价格、质量、品牌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讲牌子摆阔气等社会风气已不可避免地浸染了校园,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影响,但大多数同学的消费还是较为实际、理性的。当问及”购买商品最注重的因素”时,有57.61%的大学生选择了“质量”,有20.65%的选择了“价格”,有10.87%的选择了“品牌”。由此可见,价格、质量、品牌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三大主要因素。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基本上都是父母,很多还处于“温饱”状态,没有太多额外的费用开销。所以其在购买东西时必定先考虑到商品的性价比,然后才会做出合理的选择。但消费趋势是在慢慢变化的,许多同学的消费已经在向“小康”过度,越来越多学生加入高消费行列。

(二)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父母,调查显示,只有38.4%的大学生做过兼职,当问及“做兼职的目的”时,有44.6%的大学生选择是增长社会经验,18.97%的大学生选择渴望独立,只有28.2%的大学生是为了补贴生活费,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打工目的不单纯是为补贴生活费,减轻家里负担,而更多的是为增长见识,增加社会阅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等。绝大多数同学的生活费来自于父母,生活费收入相对固定,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消费没有太大的顾忌,经济上处于被动。正因为这样,大学生往往会不约而同地发出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为何用得这么快,又是用在哪些方面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79.6%大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金额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大学生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可见,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应当加强。

(三)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奢侈和求异心理。在个人消费品购买选择上:48.91%的学生更注意性能价格比。此类大学生对购物地点多不太在意。主要考虑是否经济实惠的占到42.39%,也有6.52%的学生是非名牌不买。在上述两类学

生中,他们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展现个性。专卖店,大型超市通常是这些学生的购物首选。之所以出现上述的差别,与他们各自的家庭经济背景和消费心理是密切相关的。

(四)存在冲动型消费现象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63.0%的大学生倾向于冲动型消费,女生在这方面的比例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此外,1/3的学生愿意借钱购买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同时亦有近1/4的学生有或经常有为买来的东西没有用或很少用到而后悔。调查显示:只有1/3多一点的大学生们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9.9%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大部分(55.0%)的大学生说不清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多的是冲动和盲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商有意无意的引导有着相当的关系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调查数据表明,35.2%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甚至一学期的生活费被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个人理财方面,当前的大学生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而当生活费透支时,只有不到一成(8.1%)的同学愿意张口向父母索取。20.9%的同学愿意借同学或朋友的。大部分(61.0%)的同学更愿意节约开支及自己打工赚取。在对待属于自己的收入上,由于出发点不同,用途的分歧也较大,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不得不兼职的学生中,近九成的

第四篇: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学生思想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学生座谈结果显示,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当前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政治思想呈稳定上升趋势。 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政治意识方面

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和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主流是好的。 但他们认识上的矛盾和问题仍不可低估。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看,学生对坚持党 的领导、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度高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对中国走 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如在学生问卷中,当单项选择问到是否相信中国要富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时,持肯定态度的占 68.12%,但在同一张问卷中,当以多项选择再次问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时,持肯定态 度的占54.2%,29.6%的学生认为不管实行什么制度, 有 只要国家富强起来就行,11.8%的学生表示这个问题说不清。这说明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存在不少困惑。

2.人生价值观方面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89.19% 的学生认为青年学生应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在人生最重要的七项追求目标中(包 括知识、 金钱、 荣誉、 感情、 健康、 理想、 其它), 选理想的居第一位, 32.58%, 占认为应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只占 6.4%;79.81%的学生认为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82.04%的学生赞成开 展学生志愿为社会服务的活动。 调查显示,学生的劳动观念比较淡薄。有 18.07%的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只有 18.87%的人对劳动是否光荣回答不知道,两者相加达 36.94%。学生对劳动 在认识上的这种偏差也反映在职业选择上。在被调查188 人中,仅有 10 人选 择产业工人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占 0.53%,选择农民的只有 17人,占 0.91%。调查中, 教师对一部分学生不热爱劳动、 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的倾向普遍表示担忧。

3.道德观念方面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相当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本次调查立足于对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处世为人、立身行事的基本要求,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水

准。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在热心公益、遵守纪律、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等方面。如问“当你看到慈善组织为扶贫帮困筹款时,你最可能的做法”时,选择“慷慨解囊”的达 71.2%;问是否愿意“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 残者让座”时,表示愿意和比较愿意的占 63.28%;问对待随地吐痰的看法时,71.38%的人认为不可取。

4.心理品质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表示对自己的前途有信心的达81.79%,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说明学生意志力正在增强,已能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来 支配自己的行动。在情感发展方面,也显示出深沉、宽容的良好心态。如问及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能否设法主动消除矛盾,持肯定回答的占到 68.4%。

(二)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呈现出与以往各个时期的中学生明显不同的 特点。概括起来,当前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显著增强 调查表明,当代高中学生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 较之以往的高中生,具有更强的现代意识,包括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 意识和开放意识。 在自立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倾向,集体生活中强烈 的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以及人际关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要求等。他们感 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总想摆脱对家长、老师的依赖,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社 会的理解与尊重。在竞争观念方面,他们很愿意接受诸如市场选择、成功机遇这 些概念,要求公平竞争,对竞争跃跃欲试。

2.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 调查显示,当代学生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但其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 和不平衡性。 思想发展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不协调。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大部分问 项的正确观点的认同率都相当高。如前所述,政治方面他们拥护四项基本原则, 思想方面认为应提倡勤俭节约,道德方面愿意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遵纪守法方 面表示应遵守各种法规,包括见绿灯亮时再过马路等等。这些统计结果与教师座 谈反映以及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情况是有差距的。

(2)理论认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协调。高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特别是思 想政治课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和社会科学常识的传授, 已具有一定的理 论知识基础,但运用学到的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差距还 比较大。 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有的同学对同一类问题甚至同一个问题, 有时看法截然不同,出现前后

矛盾的情况。

(3)竞争意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如前所述,当代高中学生竞争意识明显增 强,他们有进取心,喜欢发表独立见解,遇事爱争个高低。无论是上课、讨论还 是集体活动,都爱表现自我。但他们对竞争中的困难与可能出现的挫折缺乏心理 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当前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一)当前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 存在着一定的消极面,不可忽视。根据我们对其形成原因的初步研究,主要有四 个方面的因素。 1.时代因素——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暂时困难同时并存 这一代中学生步入中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的历史阶段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 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 迈出了重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就上海而言,90 年代的前五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社会 经济飞跃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并存 培育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题。人们的衣、食、住、行, 都离不开市场,离不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力地冲击着旧的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传统观念,给人们的 观念现代化带来空前的动力。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自主性,促使人们奋发向上, 求真务实,积极进取,追求自强、自立和独立的人格。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也带来 了人们组织纪律观念的淡化与松驰。当前在部分高中学生中,讲求实惠,追求自 我价值,而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趋于淡漠,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五篇: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1]

寨里河镇王标小学 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

目前,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各级各类学校都积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把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德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代的小学生见识广,成熟较早,富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加上独生子女多,学生比较娇惯,倔强,个性突出。小学生健康成才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关心孩子们文化课学习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良好情感、态度、品德与意识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成功的人生道路一定是建立在高尚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基础之上。具有健康的心态,能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获得自己终生的幸福。

为了了解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以解决好德育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提高本校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我在自身任教的康美中心小学进行了一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调查,目的是给本校德育工作者提供最前沿的信息资料,着力解决好我校德育工作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在王标小学的425名学生进行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425名学生发放统一问卷进行调查,然后对问卷进行统计,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5份,收回有效问卷420份,有效问卷占98.6%。

三、调查的结果分析:

1、积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1)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调查表明:本校76%的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84%的学生能够自觉完成每周一次的班级值日生工作。74%的学生当手中有废纸要丢弃时,能主动寻找垃圾桶,把废纸扔进里面。84%的学生能够很好的遵守交通规则,按交通标线和交通信号灯行进。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目前我校学生大多数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是良好的。 (2)传统道德小学生的影响仍有着较大的优势。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我校66%的学生认为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很有必要提倡学雷锋,30%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虽没有上述同学强烈,但他们依然认为有必要提倡学雷锋。62%的学生能很好、很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我校学生都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参加升旗仪式,其中我校22%的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时有自豪感,16%的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时心情激动。应该说目前康美中心小学学生中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这也反映出我校老师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3)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显示:我校87%的学生在学习中被别人超过时会加倍努力去赶超。81%的学生对考试作弊的态度是坚决摒弃的。51%的学生能够把平时的零花钱主要用于购买学习用品。58%的学生对周围的人穿名牌,高消费的态度是不在意。虽然我们调查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但在这细微之处确可以看见我们的年轻一代人身上绝大多数人有着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4)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小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调查中的一些数据让我感到欣慰:我校62%的学生与他们父母的关系是融洽的、和谐的。12%的学生把他们的父母当成他们心中的偶像。80%的学生在有了心事时能和父母、家人、学校老师和同学朋友倾诉。49%的学生最看重学校老师对自己的评价。61%的学生在和同学发生误会时,能诚恳地向他解释原因,主动争取和好。这些积极的思想因素无疑会影响着孩子,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应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5)个性思想突出,有正义感。

调查中我还发现:现代的小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个性化思想突出。35%的学生希望和父母交流,询问有关同学、学校的情况,但是这种交流是间断性的,他们不希望被经常的询问。我校44%的学生对父母的不良行为能够大胆的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42%的学生面对作业中的困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所以我们认为,个性化、独立性、善于明辨是非是当代青少年突出的个性品质。

2、消极的思想道德状况:

从调查情况看,总体而言,我校学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都能紧贴时代、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头脑灵活,兴趣广泛、生气勃勃,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校学生成长的鲜明特点。但是,也存在着急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

调查表明,我校有超过13%小学生没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在职业取向上,有一部分同学向往时尚、体面、有钱的职业。仅有5%的小学生首选职业技术工人,数据表明,我校大多数学生崇尚对高薪职业的追求。 (2)追求享乐的倾向十分严重。

近几年,部分小学生对于物质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顾家庭实际追求高档和名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讲排场,比阔气,对于当你周围的朋友穿名牌,高消费时,你会怎样时,我校3%学的生表示攀比。40%的学生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

(3)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不强。

调查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要求独立自主的愿望,但我行我素却不等于良好个性的养成,它更多的是表明学生不愿受约束,法制观念、纪律观念淡薄,对于你想过人行横道时正好是红灯,通常你会怎样时,我校7%的学生选择有交通管理员时,就等绿灯亮再走,6%的学生选择别人走,我也走,3%的学生选择不管红绿灯,想走就走。再如假如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侵害时,你会怎样时,2%的学生选择为了面子,忍气吞声,7%的学生选择害怕,不知所措,7%的学生选择准备以后找人报复。再如:7%的学生独自一人在家时遇到陌生人敲门他们会让陌生人进来。如此种种,表明我们的年轻一代缺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不强。 (4)意志薄弱、心理脆弱。

调查表明,虽然学生的心理活动总体评价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A、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对小学生的课业减负,但时至今天效果仍然不明显。19%的学生仍然觉得学习压力比较大,课业的负担较重。 B、对教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应该说调查的结果有时是让我心痛的,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有了心事时只有9%的学生想与老师交流。而只有14%的学生如今还把老师当成偶像。这种对教师不信任、不理解产生的对抗心理是十分可怕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C、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下降。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不强。8%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36%的学生每周都有上网记录,而他们上网的目的,排序的前三位是:玩游戏、音乐欣赏和查找资料。 D、青春萌动期,思维活跃。

在对我校学生对异性朋友现象和早恋现象的调查中,有14%的学生对同学中有异性朋友持无所谓态度,28%的学生认为很正常。10%的学生对早恋持无所谓态度,8%的学生则认为很正常。面对此等数据,我们在惊讶的同时,确应该认真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四、对我校德育工作优势的分析:

1、有完整、科学的管理机制。

我校的德育管理由校长负总责,形成校长决策层,学校领导小组领导层,年级班主任实施层的管理网络,使德育工作有切实的德育保证。

2、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的德育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未来一代的健康成长。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有一支业务精干,爱岗敬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德育干部队伍,更有一批师德高尚的班主任队伍,他们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强烈的奉献精神。

3、虽然我校学生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

调查数据充分表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际关系良好,有正义感和突出的个性品质。

4、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的德育理念。

我校的德育工作者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系列主题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德育的内涵。。

五、对我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面对调查结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和当前我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它们的成因进行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导致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一些原本属于学生自己的德育活动给占有了。出于各种安全考虑也把许多的学生的实践活动给扼杀了。

2、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配合不够协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力配合,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从社会来看,存在着不少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中小学生有极大的腐蚀性;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等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三是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活动场所相对缺乏,许多学生只有到成人歌舞厅、咖啡馆、游戏室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不少人因此走上歧途;四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中小学生产生信仰危机和价值观混乱。从家庭来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育方法不当,一些父母教育方法简单,往往以钱物代替对子女的表扬和奖励,以打骂代替对子女的批评和约束,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二是部分家长身体力行不够。个别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道德水平低下,对子女的负面影响较大。三是家长重智轻德。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限制孩子课外活动,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都好,一好百好,使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心理压力很大。上述现象使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学生在学校是小绵羊,在家里是小太阳,在社会又变成小儿郎。

六、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不容乐观。要切实加强我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上好班队课和品德课

班队课和品德课是实施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上好班队课和品德应注意:

1、在内容上,要体现出较强的有序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形成相互衔接,如教师可以从班风班纪开始,然后扩展到校风校纪、时事政治、科研动态、文化体育、生活学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做到既有内在联系又不简单重复。

2、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动真情、明真理、学有所悟。

3、在形式上,活动设计要有新颖和创造性,既符合我校学生学生心理需求,又具有鲜明教育性,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实效。

2、做好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当前我校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心理辅导需求。但我校根本没有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人员多由班主任等兼任,条件有限,班主任只能更加用心,多关注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保证学生的人格获得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帮教活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求,采取有针对性地教育措施,保证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

3、加强学校、家庭密切合作

家庭教育担负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是与学校教育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合作关系,要主动创建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以使互为补充,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同学生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大力普及家庭德育的知识,并吸收家长参加德育过程源,做好德育工作。

七、调查后的反思: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思想品德素质又是最重要的素质。面对调查的结果,我们应该深思:该给我们的孩子怎样的教育,我们的孩子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育。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而完成这一沟通过程的关键就是爱。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同样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我们的一位老班主任也曾感慨到:作为班主任,你不要吝啬你的爱,把你无私的爱给孩子们你就能赢得他们的心,成为他们的知己。的确,爱是教育的润滑剂。师爱是理智与感情的统一,既体现在尊重学生,更贯穿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既表现在个别接触中,更溶化在集体教育中;既能要爱听话的学生,更要爱不驯服的学生。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会时时激励我们去探索、去创造、爱的教育是教师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爱是通向孩子心灵的路径,使教育的基础。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心灵,有了爱,师生才能以诚相待,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诚然,学校德育是一种持久的发展的教育,要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面有效的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研究,还需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用我们的理解、宽容、关爱、良好的品行和对他们充分的信任去关心我们孩子,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为学校的德育的改变不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上一篇:销售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下一篇:县水利局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