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2024-05-22

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社会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今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教育界也在逐步完成自身的现代化。经过调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作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是通过调查了解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即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天津市高中低三所水平各异的中学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1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被调查中学生中,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但29.8%的父母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 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比例达50.2%,表明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竟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部分学生群体,占总体的4.7%。

2.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每项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1学校方面选项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有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可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据调查,学生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三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结构现状的分析

社会人格的结构,是指各种社会人格特征在该群体意识中的等级分布状况,采用“社会人格的结构中的高低等级的划分为准,主要是看主体对各种社会人格特征的重视度或试图改善的努力度。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中,哪些是拥有高中低赞同度的,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人格结构特征。“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选项包括当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征为14项,被选比例最低的为第10项“勤俭节约”(比例为1.4%),比例最高的为第1项“自尊”和第4项“善良、宽容精神”(均为14.2%),将1.4%~14.2%之间的距离三等分。得出1.4%~5.7%,5.7%~10%,10%~14.2%三个比例值的等级区间,每区间的长度均约为(14.2%-14.2%/3)≈4.3%。得出了低赞同度、中等赞同度及高赞同度三个等级划分的层,下面将讨论三个等级层中的社会人格特征。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6项:分别是⑤“独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②“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②、(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

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①”自尊“(14.2%);③”同情心与爱心“(11.0%);④”善良、宽容“(14.2%);⑦”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可知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

总结

在对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现状的调查研中,看到了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了不足之处。当代中学生正以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身影走进我们的研究视野。理性化与功利化并存,日益渴求独立却缺乏理解,欲自立而又不能完全自立的他们无疑是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历史选择了他们并塑造他们,他们的社会人格将是21世纪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人格,社会在进化、人也同样在进化,诚挚地希望其中那些不和谐的音符不会影响这一首瑰丽的交响曲。

篇2: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调查结果:a)9.8%的老师只强调学习,从不教导学生的品德;b)20.8%的老师强调的道德品质教育虽已在校园内列为正规的课程,但形式老套,所举的榜样人物、模范事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c)46.4%的老师虽能深入浅出,于日常生活中举现实例子对学生作颇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强,d)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形势的迹象,德育的空洞无实际内容,榜样人物缺乏时代性,缺乏说服力,不能面对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学生对德育评价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实际上,据“对学校各科开设的课程满意度”之调查题目的结果看,中学政治课的平均满意度为2.60,已接近取值“③”——“态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但有近40%的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了中学德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值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与②“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始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规范。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②“较多”与取值③“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状况则不是很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问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状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承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承认偶尔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3.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在问卷上,我们一共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的每项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民主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当我们在“自我评价”一题中询问“您觉得自己是否独立”,回答值的平均值为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面对以上家庭环境难以培养自我的独立感与成就感。

同样,我们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在涉及到的12个学校方面选项的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其次,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填鸭”教育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容易趋于紧张,另一方面又可能剥夺一部分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例如社交方面,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大都重升学而轻素质教育,据调查,仅有20.0%的学校开设过培养学生“个人气质修养、社交技巧”的素质课,而学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实在不高。著名的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得助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此言虽未免尽对,但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条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征,例如现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们的中学生中也表现得让人不满意,这一点下文将具体描述。

4.家庭、学校中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据调查,在中学生中有69.8%的人接触过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教育,而30.1%的人则根本未上过这方面的课,更不用说对性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对性生理知识有80.2%的人声称“了解一点”,而9.2%的人完全不了解,仅有10.6%的中学生声称有“全面的了解”。由这些数字可见,目前在广大中学开设的性教育或生理卫生课中的性教育内容的讲授确有“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存在,而在家庭中,“父母对性知识方面的回答态度”更令人堪忧,60.9%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教育,11.0%的父母不好意思回答,只引导孩子自己去看书,更有5.7%的父母禁止子女打听此类问题,而2.6%的父母对子女的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在总体中,仅有17.6%的父母能够做到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向孩子说明性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事实上,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质量及心理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若不完善,则个人的人格也不能视为完善的人格,在学校、家庭中科学地讲解性方面的知识,决不是“狼来了”的危机的表现,反而一味地隐瞒或避而不谈,铸成错误,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同性恋心理的完成,其中儿童期家庭性别教育的失误(如给男孩以完全女孩式的教育)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缺乏都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或促成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性意识的有意识自我发展时期,而且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一般不多,这正是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工作,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青春期的前期没有科学的性知识的学习,则将给他们带来以后生活的苦恼和人格的不良发展倾向,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青少年学生性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正式的“地下渠道”得来的。在“黄色传播渠道”的调查中,就一般色情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渠道而言,在当代中学生中,同学或同辈群体之间的口头传播是了解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有46.0%的中学生曾听过自己的同学讲过不健康的黄色故事或笑话。而较之以往不同的是,黄色书刊的影响已让位给黄色录像和光碟,有29.4%的同学曾读过或见同学读过黄色书籍,而有40.4%的同学曾看过或见同学看过黄色录像或光碟,这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情况,中学生目前的性知识不仅来源不够科学,而且有被现代高科技的声、光、影、动作俱备的色情录像、光碟腐蚀心理的趋向。这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较之以往单一的黄色杂志书籍更为甚,而当今的中学生家庭内,给孩子购买电脑的家庭比例已上升至17.2%(指城市内),在这些家庭中的父母们,我们认为他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电脑知识,随时了解自己的子女电脑的使用情况,避免孩子用电脑当作色情观赏的工具,防微杜渐,不让色情文化玷污他们的心灵。

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性生理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与人格倾向——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偶像,能说明该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及现实阶层地位的分布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标等等外在社会因素是怎样在个人的意识里生根发芽,并接受与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这种“内化”的一个现实例子,只不过它体现得感情较为强烈罢了,什么样的社会即会有什么样的合理性社会人格,“20世纪60年代以约翰列农为首的‘甲壳虫’摇滚乐队”成为那代人的世界级偶像,美国前总统卡特也说:“他的精神‘甲壳虫乐队的精神’——急躁活跃和认真诚恳,嘲讽和理想主义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个一代人的精神。” 而十余年前在我国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的歌词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人生信条,也跟当时我国社会的普遍心态有关,偶像崇拜与社会人格相互影响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偶像类型的划分标准带给我们一定的困难,因为考虑到某种偶像大多与其职业有着固定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求解析。在问卷题目中列出的十余种偶像类型——它们其中大多数是按职业类型而确立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也能让我们通过目前社会上的十余种主要职业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地位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是本节标题下附加“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副标题的目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询问了“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得到以下结果:在所列的13项偶像类型中,选择“体育明星”作为崇拜偶像的人数最多,占总体的15.2%,其次为歌星和电影明星占总体的13.8%,由此可见“星”在中学生心中的份量,共有29%的学生崇拜明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渴望自主、渴望展示自我、期望自己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这一点是同上文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的。同时有13.8%的人选择了不崇拜任何人,在这里,自主意识选择了一种略带反叛精神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青少年已不满足于崇拜他人,他们变得敢想敢干,他们或许崇拜的就是他们自己!不管我们赞同与否,这种社会人格却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中国太需要一批自视颇高、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了!位居第三的选择是“军人”,占11.6%,当今的军人身份受到中学生的青睐与其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关,而且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不大太平的国际政治环境又使军队的实力有所上升,其在未来将报考高校或参军的中学生中形象有所改善。接下来是“科学家”,占10.7%,传统的崇拜偶像已不大占优势,代之而起的是对“商界名人”的崇拜,占8.9%,可见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已告别了往昔“耻言商”的旧日景况,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已具有对财

富追求的理想目标,相比之下,选择“著名政治家”为崇拜偶像的只占4.9%,选择“优秀教师”作崇拜偶像的仅占2.2%,由此我们可以想像虽然师范院校在高考中也是报考的热门,但在报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当老师为人生的理想呢?传统的偶像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已日益显得没有魅力,其中选择“生产劳模”的比例最低,为0.9%,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期望未来作一个“优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数种偶像崇拜的排列状况看,在当今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结构中,有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实上,这正是商品经济所呼唤的社会人格。他们是历史与文化的适应者,但更是未来的开拓者。

转型社会中社会人格也发生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而在此过渡阶段便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人格类型的嬗变。美国社会学思想家在其“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划分中,对“尚武社会”的社会成员的精神特征归纳为:“一致、服从、忠诚、墨守成规、无创新精神、依赖权威,以及关于现状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这种思想组成的社会必然是保守的和敌视创新的,不灵活的及难以重新组织的……”而他对于“工业社会”的描述则为:“……个人更注重个人的利益;不强求价值信念的同一(这实际上意味着整个社会中的人们更具备”宽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须注意,这里”同情“指的是类同于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解释性的理解“,即”是指在获得关于指导行动者的动机的知识的理解行为“,颇类似于孔子的”忠恕之道“里的”尽己之心和推己及人“,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他人的价值观念看待事物);愿意在价值多元化的组织中而不愿在强制性的组织中生活;强调个人的努力,视自致的社会角色的价值高于先赋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尤其重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求新求变精神,而不愿受制于一般舆论的束缚;对待他人更显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权威;不愿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伙伴关系。”

当然,以上两种社会类型的划分仅仅是两种理想型的划分,而就目前我国的阶段看,处于这两者的中间阶段,也就明显地带有社会人格的过渡特征,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无疑也会带有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极影响,人的发展状况也会具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人格分离、心理浮躁、焦虑和动荡不定、价值观困窘、行为易失范等等。但从历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经济关系及意识上独立自主的个人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要求个人具有与企业同样的主体地位,淡化依赖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识,这不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的平等“只能是机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 ;同时更鼓励个人具有风险意识,“高风险投入才能有高收益回报”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人们互相之间的社会互动带有信息社会的“广而不深”的时代特征,更重功利和时效;极为重视契约型的人际关系;由于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为增强,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与人共事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强调机遇,在获取社会价值目标上有时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发大财而促成摸奖的火爆场面的现实写照;凡此种种社会心态的演变及社会人格的变化,我们认为均会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的形成。市场经济已向新时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么,当代中学生是否适应这种挑战呢?

四、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结构现状的分析

社会人格的结构,我们这里是指各种社会人格特征在该群体意识中的等级分布状况,等级作为结构的特征之一,它有着高低之分,而评判高低的标准,在这里我们采用“[垂直的等级]——以能量的获得的优先排列顺序” 即社会人格的结构中的高低等级的划分为准,主要是看主体对各种社会人格特征的重视度或试图改善的努力度——这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来,在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中,哪些是拥有高赞同度的,哪些是拥有中等赞同度的及哪些只拥有低等赞同度,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人格结构特征。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关的题目为“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回答的选项共包括当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征为14项,其中被选比例最低的为第10项“勤俭节约”(比例为1.4%),而被选比例最高的为第1项“自尊”和第4项“善良、宽容精神”(均为14.2%),于是我将1.4%——14.2%之间的距离三等分。得出1.4%——5.7%,5.7%——10%,10%——14.2%三个比例值的等级区间,每区间的长度均约为(14.2%——14.2%/3)≈4.3%。这样就得出了低赞同度、中等赞同度及高赞同度三个等级划分的层,我认为这种方法虽是一种尝试,但仍然是较为科学的,下面将分别讨论三个等级层中的社会人格特征。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6项:分别是⑤“独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求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上述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是最令我们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②“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②、(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这两点,恐怕当代中学生在此方面还有待提高。

篇3: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独立学院学生1000例, 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000份, 其中无效问卷36份, 有效问卷964份, 有效率为96.4%。根据学校筛选名单, 其中贫困生279例, 比例为11.6%, 其中男贫困生103例, 女贫困生176例。贫困大学生界定标准:自己申报, 按照浙江省政府规定的申报条件, 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证明材料, 学校调查后认定。抽取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9.67±1.04。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1]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2]参考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因素。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组织实施。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有心理咨询师制定统一的指导语, 调查员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回收问卷。

1.3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包括10个因子, 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 “其他”主要反映睡眠、饮食、死亡观念、自罪观念等。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 (16PF) , 包括A乐群性、B聪慧性、C稳定性、E恃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实验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Q4紧张性等16种特征因子。

1.4 统计学处理

调查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症状自评量表显示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精神病等项目P值均小于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强迫、焦虑和偏执等项目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说明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 与非贫困生相比, 贫困生更为敏感、自卑、抑郁、悲观, 见表1。

2.2 人格因素量表显示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在大部分因子方面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在聪慧性、世故性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在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见表2。

3 讨论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独立学院的贫困大学生尤其需要重视。一方面, 独立学院的学生需要承担高额的学费, 自身和家庭的经济压力比普通本科学生更大。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期望值更高, 他们希望通过接受本科教育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 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从调查中叶发现, 独立学院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等项目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 这说明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心身障碍。躯体化、敌对和恐怖因子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是得分偏高。这些都与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对于“贫困状况”的非理性认知, 以及长期形成的自卑、封闭的心理[3]有关。

卡特尔16PF调查显示,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聪慧性、世故性和实验性均低于非贫困生, 部分贫困生缺乏抽象思考能力, 学习能力和理解力低;为人处事不灵活, 人际交往中往往因过分自尊或自卑而不易与人相处、沟通。同时, 世故性低也说明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的成长环境, 缺少与集体交流, 但又容易自我满足, 比较敏感。不同人格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压力体验与应对方式。面对“贫困”, 积极乐观、勇敢独立、能够悦纳自我的人比较容易适应环境, 能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容易形成良性情绪体验;而敏感多疑、忧虑紧张的人则容易脱离集体, 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中, 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4 原因与对策

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形成, 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 家庭经济条件差让他们缺乏经济保障。有些家庭的年收入只有一万元甚至几千元, 但是他们每年的学费却需要近两万元, 很多家庭都是背负一身的债甚至借高利贷让孩子上学, 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这些学生既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 又要背负家庭的深切期望, 心理压力油然而生。来到学校, 由于教育条件和身边同学状况发生变化, 有些学生入学前很少接触电脑、多媒体, 看到别的同学驾轻就熟心理不是滋味, 看到身边的同学见博识广, 人际交往能力强, 心中产生沮丧情绪。在独立学院, 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比较普遍, 他们往往出手阔错, 没有压力, 甚至随时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是贫困学生甚至生活都无法保障。这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大因素。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 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意识, 表现出自我否定, 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和孤独。

面对如此复杂的独立学院的环境, 进一步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不能单纯的进行经济资助, 应该实行经济补助、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面对高额的学费与有限的收入的强烈对比, 独立学院可以采取建立贫困生补助金、奖学金, 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 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除了一般的心理咨询以外, 可以开通贫困生服务专线, 开设贫困生自强训练等团体辅导项目, 让贫困生有问题、有困惑时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解。同时, 要开展座谈、培训和创办社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 鼓励他们与人交往, 增强自信, 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再次, 通过着眼于个体内部动力, 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接纳水平, 提高自我效能感, 完善人格。这些学生最终将走上社会, 但是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关系, 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帮助他们最终成功就业做好准备。独立学院可以结合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开展挫折训练、专项能力锻炼等活动, 不断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 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文深, 王征字.症状白评量表 (scL一90) [J].上海精神医学, 1990, 新2卷 (增刊) :68~69.

[2]戴忠恒.祝蓓里.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 (修订本)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0~34.

篇4: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适应自我肯定

1、前言

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状况,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学生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状况,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改进学校和家庭教育措施,创建和谐校园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被试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抽取我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4个年级的280名学生,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49人。另有9人未报告性别。具体见下表。

3、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状况

3.1总体状况评估

本调查中,以自我肯定、自我烦忧、亲社会行为、社会疏离感、做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和退缩挫败作为社会适应性状况的指标。结果发现,280名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处于良好的水平,在自我肯定、积极应对维度上个体差异比较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校学生在社会疏离感和退缩挫败的得分上略高于2.5,应该做适当关注。

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我校学生环境变化应对、社会事务与规范、人际关系和自我系统四个内容领域随年级变化的特点,结果如图所示:

(1)我校学生在环境变化应对上,初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在初二以后,该项得分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得分在高一降到谷底后呈现上升趋势,而女生得分则继续下降。

(2)我校学生在社会事务与规范方面,女生从初一到初二得分上升然后逐渐下降,而男生从初一到高一的得分一直在下降。

(3)在人际关系方面,女生的得分一直在下降。而男生的得分在初二出现峰值后也开始下降。

(4)在自我系统方面,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生在初二时自我认识最为消极,而女生在初二时候最为积极。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积极而女生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消极。这个现象可能跟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评价不同有关。

3.2日常问题行为

本调查选取了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22种问题行为,按照“从未发生”、“1~2次”、“几次”、以及“经常”和“总是”等进行评定,分别记1~5分。结果表明,最经常发生的5种问题行为是:抄别人的作业、骂人或讲粗话、向父母撒谎、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最不经常发生的5种行为是:偷或骗取别人的钱物、离家出走、未经允许在外过夜、旷课、逃学和看暴力色情书刊。

3.3网络使用状况

互联网是中学生重要的发展环境,健康使用互联网也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次调查发现我校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91.5%,在周一到周五,接近半数的学生(42.7%)未接触网络,另有学生或多或少有网络接触(1小时以内的为20.7%);不过在周末或其他假期时段,不上网的比例只有5.3%。这也说明如今网络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覆盖率已经很高。

在网络活动方面,13%的学生会上网浏览新闻,22%的学生会搜索信息,50.7%的学生会进行网络聊天,48.7%的学生听音乐或看电影,37.3%的学生会玩网络游戏,16.7%的学生曾访问论坛、博客或个人主页,8.7%的学生会进行网络学习,19.3%的学生会下载软件或资料,8.7%的人会收发邮件。因此在使用网络上,收发邮件是发生最少的行为,而听音乐、看电影、

玩网络游戏和进行网络聊天是我校学生发生最多的行为。

考虑到网络有可能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本调查考察了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最常出现的危险行为,结果发现,中学生网络危险行为主要表现在:14.7%的学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时间上网,46.7%的学生会在网上结交新朋友,2.7%的学生会将家庭住址、电话及所在学校等个人信息告诉陌生网友,12%的学生会与网友通电话,2.7%的学生与网友见面或外出,1.3%的学生曾浏览色情网站、图片或文字等,8.7%的学生曾下载或浏览暴力网站、图片或文字等,29.3%的学生会谎报自己的信息(如性别、年龄或经历等),4.7%的学生会发布有关其他人或事的虚假信息,9.9%的学生会在网上使用不文明用语,16.7%的学生在网上宣泄对某些人的不满,7.3%的学生在网上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8.0%的学生在网上发布攻击性的符号或图片,23.3%的学生曾浏览算命、占卜、星相、运势等网站。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中最常发生的五项网络问题行为是:在网上结交新朋友,谎报自己的信息(如性别、年龄或经历等),浏览算命、占卜、星相、运势等网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时间上网和与网友通电话。而最少发生的五项网络问题行为是:将家庭住址、电话及所在学校等个人信息告诉陌生网友,发布有关其他人或事的虚假信息,与网友见面或外出,下载或浏览暴力网站、图片或文字等,以及浏览色情网站,下载图片或文字、电影等。

3.4中学生交友状况

友谊关系是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人做好朋友,对于其身心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关于“中学生好朋友所具有的特点”的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好(75.3%)、是学生干部(46%)以及参加学校的学生团体(40.7%)是中学生好朋友的最重要特点;相反,经常逃课、不良网络使用和欺负同学是最不被中学生选择的好朋友的特点,分别只有2.7%、2%、5.3%的同学选择该项。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我校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其好朋友群体是积极向上的。

从好朋友交流的内容看,涉及内容最多的是有关兴趣爱好(68.7%)、学校里发生的事情(57.3%)以及学习情况(34.7%),而与父母的关系、自己身体发育和外貌方面的话题则相对较少,分别为4.0%、8.7%。

从好朋友交流的形式上看,除了面对面的交谈是中学生好朋友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外,QQ等即时通讯(50%)、手机短信(46%)和电话(40%)也是中学生首选的交流方式。而书信(0.7%)、E-mail(2.7%)是中学生使用最少的交流手段。

3.5师生关系与学校态度

师生关系也是中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师生关系的质量以及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学校态度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次调查发现总体来说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是积极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53.7%的学生比较满意自己与老师的关系,这是比较好的信号。

在对学校的态度方面,从下表可以看出有71.3%的学生喜欢上学。

4、结论与建议

4.1本次调查表明我校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其环境适应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社会事务与规范意识随着年级增长而降低;而初二和高二学生在人际关系和自我系统方面相对于其他年级存在更多的问题。

4.2我校学生最经常发生的5种问题行为是:抄别人的作业、骂人或讲粗话、向父母撒谎、不完成作业、考试作弊;最不经常发生的5种行为是:偷或骗取别人的钱物、离家出走、未经允许在外过夜、旷课、逃学和看暴力色情书刊。

4.3我校学生中最常发生的五项网络问题行为是:在网上结交新朋友,谎报自己的信息(如性别、年龄或经历等),浏览算命、占卜、星相、运势等网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时间上网和与网友通电话。而最少发生的五项网络问题行为是:将家庭住址、电话及所在学校等个人信息告诉陌生网友,发布有关其他人或事的虚假信息,与网友见面或外出,下载或浏览暴力网站、图片或文字等,以及浏览色情网站,下载图片或文字、电影等。

4.4学习成绩好、学生干部以及参加学校的学生团体是中学生好朋友的最重要特点;好朋友之间交流的内容最多的是,有关兴趣爱好、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学习情况;除了面对面的交谈外,手机短信、QQ等即时通讯和电话是中学生好朋友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

4.5加强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如互联网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早期诊断与矫正;中学生同伴间沟通与表露,中学生同伴教育等),适时完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加强普通中学与科研院所合

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篇5: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56名福利院儿童人格特征及社会交往状况

为了解福利院儿童的.个性特征,本文在贵州省两地市选取福利院儿童56名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20名,女生36名(均为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0岁;并选贵阳市某小学普通儿童105名,男生49名、女生56名,平均年龄10岁作为对照组.采用1.陈仲庚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Asher等人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1]进行测评.该量表有24个项目,其中16条测定孤独感,另8条为补充条目,回答分5级记录,从“始终如此”到“一点也没有”.

作 者:陈衍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550001刊 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年,卷(期):17(7)分类号:B84关键词:

篇6: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xxx部分在校大学生

组员及分工:

组长:

个别访谈:

文献收集:

个人体会:

幻灯片制作: 报告整理: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只有%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

篇7: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指导教师: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摘要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广泛适应性、普遍认同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研究。因为大学生是将来中国社会构成的主体,所以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估计将来中国公民社会公德状况。为了提高大学生公德,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督,加强社会的舆论力。对于个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修养.多学习,多实践,多参加公益活动。

关键词 : 大学生 公德 调查

导语:为了调查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本人在校内发放了并收回了100份问卷。能够基本反应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这种“好”字当头的快速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但公民社会公德状况却一直不让人乐观。十几年前外国酒店厕所中只有针对中国游客的中文提醒,曾引起大家的强烈愤慨,但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游客的素质依旧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 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相对肤浅、社会公德情感较冷漠、社会公德意志比较淡薄、社会公德的知与行脱节。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79%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21%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4%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4%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 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45%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有55%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在保护环境方面,有17%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3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在有车祸发生时,有10%的同学选择围观,27%的同学会径直走开,26%的同学会提供帮助,47%的同学选择仅了解情况。可看出受调查同学虽然不会做违背道德的选择,但选择用行动来维护道德的同学仍属于少数。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近几年做好事反被告的例子越来越多,使人们的自保意识越来越强。但刨除这个原因来看,很有可能是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在起作用。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1%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76%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针对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 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 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 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 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 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 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 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 思想、行为得到强化。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学生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自强之星”便是一个很成功的道德典范。在评选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用自己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同时也在其内心深处产生正面的影响,起到典范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徐再接再厉,争当道德模范。加强公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我们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参考文献

篇8: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是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全日制在校高职类学生, 以班级为单位,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共抽取25个班级的1 170名学生, 发放问卷1 17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170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其中男生534人 (占45.6%) , 女生636人 (占54.4%) ;年龄17~23岁, 平均年龄 (19.82±1.74) 岁。

1.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同类研究资料, 结合高职类学生的特点, 自行设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 一般人口学特征。 (2) 社会公德相关知识, 包括以下5方面内容:热爱祖国, 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孝顺父母, 关心他人, 勤俭节约;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 尊重他人;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守秩序;胸怀开阔, 心理健康, 勇于创新。以班级为单位向学生讲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由被调查学生自己填写调查问卷, 当场统一收回。

1.3 统计处理

用Epi Data3.0录入数据并核对, 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调查问卷包括5个方面, 每一方面涉及5道三选一的单选题。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高职类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整体上较好, 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现象。在“骑车遇到红灯”, “买票排队”及“受到批评或被误解”的选项上, 男女的选择情况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女生要优于男生, 其余选项男女的选择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

3 结论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调节人们之间正常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准则, 是社会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高职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社会公德行为如何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水平的提高有重大影响。此次调查结果发现, 高职类学生社会公德行为整体上较好,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有15.2%的学生从未记得父母的生日, 有17.9%的学生考试有过2次及2次以上的作弊行为, 有15.9%的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有13.3%的学生骑车碰到红灯时会硬闯过去, 有3.8%的学生在公交车上碰到需要让座的情况时会装作没有看到, 有5.7%的学生受不了任何困难等。针对当前高职类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3.1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 使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要充分发挥学校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将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和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

3.2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上一篇:2022年杭州中考语文试卷评析下一篇:物理老师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