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读书报告

2023-01-20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的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的读书报告

《马克吐温》的读书报告

关于“马克·吐温”的读书报告(秦果) 2008-03-15 14:39

马克·吐温生活时代的背景: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产生,并且有了一定的进展。到了十七世纪,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早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意大利就已经丧失了商业中心的优越地位,经济急剧衰落。它不断受到外国侵略,政治不稳定,天主教势力猖獗。德国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工商业凋零,整个国家长期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德国资产阶级未能形成一支有效的反封建力量。西班牙自从“无敌舰队”被歼灭后,丧失了海上霸权,不再是欧洲强国,工商业一蹶不振,封建势力也极猖獗,进步力量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严重打击。俄国长期受异族侵凌,经济上极为落后,农奴制仍然在继续发展。十七世纪后半期,农民反抗沙皇和贵族的情绪日益高涨。

在十七世纪欧洲各国中,只有英、法两国的资本主义大步向前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特点是深入农村,扩大海外贸易。部分贵族从封建剥削转到工商业经营,形成了“新贵族”这一阶层。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打着宗教的旗帜,利用农民运动,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但他们害怕群众进一步的革命要求,很快就和封建势力妥协,导致了王权复辟。法国在十六世纪末年结束胡格诺战争,得到喘息机会,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欣欣向荣。它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如英国那样快,但走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最前面。法国的王权保证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重商主义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对王权采取妥协让步的态度。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十七世纪是这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互相利用的时期。

马克吐温简介:

马克吐温,(MarkTwain l835~1910)

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马克·吐温作品集: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苦行记》 《竞选州长》 《案中案》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三万元遗产》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嗜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王子与贫儿》

读后感: 读马克·吐温短篇小说最大体会是有味道,有如乘坐火车进行一趟本来以为会很寂寞的长途旅行,却遇着一个个有趣的人物同行,听他们讲述各自的故事,于是旅途便不觉得寂寞枯燥。

马克·吐温总以他那特有的、透着美国乡村气息的幽默吸引着你去读下去,让你发觉世间有如此美味,于是叹息我们的文坛正缺失这样的作品,很少有人去琢磨如何让故事读来有趣。

马克·吐温是位扎根于生活的作家,他青年时代曾经换过数份工作,所以虽然他的幽默总是极具夸张,但你不难感受到其透露出的生活气息。最为重要是,他的逗乐绝非浅薄,用句老话便是笑中含着泪。他对于资产阶级的虚伪和人情冷漠进行了大量的嘲讽和夸张的演示。我个人认为其在这方面所达到的思想成就绝不逊色于欧·亨利、莫泊桑、和契诃夫,也因此为他未与这三位短篇小说大师齐名而抱不平。

显而易见,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与思想性并不矛盾,这就如好莱坞电影常能在商业化与艺术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将故事说的深刻,很难。而要将故事说的精彩,也不容易。现如今要想二者俱全,自是极难之事,或许正因为此,才称之为精品,乃至数年之后被称作经典。

经典绝非少数人口中的溢美之词,更非书商的冠名炒作。经典就是经典,是读书人的口碑,是时光淘洗的见证,也因为此,作品的平凡与伟大才显现出来。

特别想说的是,幽默其实是很大众化的,它也同样深深扎根于生活。马克·吐温式的幽默便是如此。读他的作品时,常恍惚中有种感觉,即好像正由一人坐你对面,侃侃自吹。我们不难想到我们的生活中常遇见这样的人,而我们自己也时常不经意间道出些夸张的设想。马克·吐温便是将这些表现的那么自然,仿佛确有其事,而我们读来,也不觉遥远。马克·吐温作为现实主义幽默大师,其影响越洲跨洋,深受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重视.马克·吐温是世界闻名的小说家,他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他的作品被世人誉为美国...共同感受童心的透明,青春的美丽,人生的温馨,自由的可贵

马克吐温的智慧 (临风)

2007-10-22 08:26:46

马克吐温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也最幽默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正义感,冒险,进取,洞察力,和对生的喜悦。他美国式的坦率、平实,使他能够用最大胆,最直接的方式曝露出人性中一些严肃的问题。他对人性中的矫饰,贪心,假道学,和种族歧视,等等,有着独到的描写。他代表着美式的民主精神,有人甚至称他为“文学的林肯”。 他虽然名满天下,但一生也遭遇许多打击,尝尽了人生的苦与乐。他能在痛苦中自嘲,把快乐带给别人,这就是最可贵的表现。我试图摘录几段素来所收集的他的名言,跟大家分享。他的话,若是能够细细的去咀嚼,品味,那真是余味无穷阿。“圣经中那些我读不懂的并不叫我烦恼,反倒是那些我读得懂的,叫我烦恼。”“甚麽是银行家?就是那些在晴天把伞借给你,但是一下雨就收回去的人。”“一个人,若是不能得到他自己的赞同,就会忐忑不安。”“只要不断地去尝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面对逆境,--- 嗯,别人的逆境。”“请不要到处去讲,说是这个世界欠了你。这个世界不欠你什末,它比你先来。”“事实是很顽固的,可是统计就比较圆滑了。”“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特别是如果可以因此致富的话。”“古典著作:就是那些没有人再想去念,但是人人都希望曾经念过的书。”“对于人家的恭维,实在没得好说的。我常常受到恭维,它总是让我觉得困窘,我老是觉得他们说得还不够。” “从来没有一个生命是无趣的生命,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在每一个枯燥的生命的背后,都有一个戏剧,一个喜剧,和一个悲剧。”“每一个怀有新想法的人都是有幻想病的人,直到他的想法成功了。”“在48岁以前就悲观的人,一定是知道得太多。在48岁以后还乐观的人,一定是懂得太少。”“我从来没就有让上学这档子事妨碍自己的学习。”特别是最后这句话,我几乎可以看到他年轻时跷课,跑到河边去玩水,游泳,抓鱼。他似乎是游戏人间,却是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文章引用自:

马克吐温作品简介: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第二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之总结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潮,并有着深刻的、广泛的社会实践。但是自前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陷入了低潮。源于美国的“历史终结论”彻底排除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西方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给予各种批判,几乎将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再次达到高潮。

在此背景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为抹去人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各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解和曲解,恢复马克思的真面目,严谨和深刻地证明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该命题。

伊格尔顿指出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错误认识和观点,并一一进行了雄辩,通过严密的逻辑和大量实证内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下面我将先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结合我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背景: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饥饿暴动的世界里,那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里,那个到处都是痛苦和不幸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还多少有点用处。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如今,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他们不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今世界,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工人阶级的总量不但没有消失,相反正在增长。与以往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产业工人不同,今天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一部分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力量。此外,不仅工人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世界贫困人口也不断增大,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走向两级分化。故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并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真正的财富,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利润之上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所以,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弊端就在于资本的不可遏制的向外拓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只要资本主义不打破这种稳定性,马克思对它的批判就是有效的。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否必然导致极权主义?

背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欺,就是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的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马克思由衷赞美中产阶级、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科学进步,且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民众生活水平不比欧洲其他国家差。再次,马克思主义反对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宿命论?

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它将世间的男男女女都视为历史的工具,并以这种方式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封建主义注定将孕育出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总有一天也必将为社会主义让路。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这里历史并不是指任何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具有重大发展进程意义上的历史。革命、阶级、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阶级斗争理论也不是马克思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在于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变化规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被推翻,给生产力让出道路。同时,生产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阶级代表。历史的发展就是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由生产力的代表阶级起来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推翻旧的社会统治阶级,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并不认为全人类的历史都服从一个既定的规律。马克思不是宿命论者,因为这种理论相信历史会按照一条既定的路线循序而进,我们无需做任何努力或改变,坐等迎接社会主义的到来。马克思认为未来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是不同于宿命论的。

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现实的乌托邦思想?

背景: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这种出奇幼稚的想法来源于对人性的轻信。它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对未来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体政治思想的荒谬与不切实际。

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其力量在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从而对共产主义的预见。共产主义也存在许多问题,未来不是无端臆想,而是从现实中推演出来的切实可行的可能性。 一个完美的世界是一个消灭了全部偶然性的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平等是一种资产阶级价值观,过于抽象,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人,而是对每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同等关注。马克思的观念中,社会主义的秩序将比现有秩序更加多元,与抽象普遍人性相比,马克思更重视个性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连接起来。

五、马克思主义把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而忽视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背景: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它不过是经济决定论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宗教、政治、法律、战争、道德、历史变迁„„所有这些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或阶级斗争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醉心于经济的马克思说到底不过是他所反对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倒影。他的思想与多元论者对当代世界的人是背道而驰。当代世界的人认识到,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历史经验不能被硬塞进一个刻板的单一框架中,但马克思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极端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文明,还因为物质的生产将最终决定文明的性质。没有物质生产也就没有文明,政治不过是经济的反映。马克思也绝非经济决定论者,其强调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认为经济是唯一的因素。同时,马克思还强调其他的因素,并没有将一切社会现象都还原为经济。此外,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关注也远大于经济因素。

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忽略人类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力量?

背景: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他极端蔑视宗教,认为道德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人性中那些最可贵的东西,将人简化为被动地受客观环境所左右的物质材料。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如此冷漠,也就不难理解斯大林那样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们犯下的暴行了。

马克思热情好斗,幽默诙谐,个性鲜明。长期生活困顿,但是却不忘全人类的苦难和解放。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思想家,他对资本主义道德进行了辛辣地批评。马克思反对道德主义,道德并非意味着法律、义务、守则和禁令,而是如何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的问题。马克思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抽象的概念,对具体事物则满怀热情。在他看来,抽象事物简单且毫无特色;唯有具体的事物,才是丰富、复杂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学说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同时马克思重视精神,尤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马克思主义痴迷于乏味无意义的阶级问题?

背景: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似乎没有注意到,自马克思写作的那个年代以来,社会阶级的图景已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他们甜蜜幻想着即将带来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阶级问题越来越没有意义,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谈论阶级斗争就犹如讨论火刑柱上烧死异教徒那样荒谬。具有革命精神的工人,就犹如邪恶的资本家,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凭空想象。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职业来确立,阶级问题不仅仅是态度问题。阶级之于马克思,就如同德行之于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你感觉如何”,而是“你在做什么”。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位置。社会的阶级是客观的,只有深入了解每个阶级,才能确保社会井然有序。社会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阶级远未消失。高级资本主义能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觉,其实一点也不意外。混淆差异、破坏等级,把最多样的生活形式混合在一起,这符合资本主义的性质。服务、信息、通讯业的巨大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恰恰扩大和巩固了这种基本性质。工人阶级队伍没有消失反而扩大了,阶级结果的变化,意味着工人阶级包括大量的退休人员、失业者和长期患病者、科技和行政管理劳动者、专业人士(教师、社会工作者、记者、技术人员、中层文书和行政官员) 、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低层白领工人、小贩、制衣工人、童工、人力车夫、家庭佣人、小买卖经营者等等。

八、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斗争?

背景: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他们拒绝温和渐进式的变革道路,选择了通过制造血腥和混乱达成目标的革命方式。一小撮起义者揭竿而起,推翻旧政权并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大多数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势不两立的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轻蔑地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完全不会因为他们荼毒生灵的整治行动而感到不安。马克思主义者的信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算这个过程会带来无数牺牲也在所不惜。

革命通常伴随着暴力和混乱的图景。这与我们意识中温和、渐进形象的社会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马克思并不以暴力来定义革命,也并不认为举国动荡才是革命应有的状态。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政权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建立的,只不过因为成功而抹去了革命的痕迹。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和平主义,工人运动的目的不是制造暴力而是终结暴力,世界上大多数的工人抗议都是和平的。相反,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暴力史,充满了全球战争、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饥荒。马克思主义并非更偏向走革命的道路,当统治阶级不愿交出自己控制的生产资料,改良才成革命。革命者也不会拒绝议会民主,能实现目标,方法越多越好。

九、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过度依赖政府权力?

背景: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存在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以专制集权的方式领导,这种方式将会彻底消除个人自由。所有这些都是已经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过去是这样,将来恐怕也不会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一部分:人民让位于政党,政党让位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铁腕的领袖。自由民主也许并不完美,但至少人们不会因为批评专制政府就被关进精神病院。

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保卫现存社会秩序,管束试图改变现有秩序的人。如果这种秩序天生就含有不公正性,那么国家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公正。马克思寻求并试图终结的正是这种不公正。实际上,马克思认为国家可以变为有益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赞同的国家是公民的自治,而不是少数派对多数派的统治。马克思的目标是将国家溶解于社会中,将政治溶解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弥合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鸿沟。

十、马克思主义与激进思想如女性主义、动物权益保护、环保主义有关系吗? 背景: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和民族政治、动物权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运动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旧传统,它们所代表的全新的政治激进主义形式也已经将马克思主义远远地甩在后面。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激进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政治左派确实依然存在,但是它适合一种后阶级、后工业化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激进主义政治倾向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试图给第三世界的解放运动提供更具建设性的东西,而不是用本国的资产阶级替代外国资产阶级来统治。马克思主义的目光也并没有囿于民族这一范围,而是带有一种更加国际主义的视野。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还坚决否定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为它们指明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论是在女权运动还是环境保护中,尤其是在反殖民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这几大运动都从马克思那里吸取力量。正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最先发展女权运动,在20世纪亚、非、拉轰轰烈烈的反殖民革命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最热情的拥护。即使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资本主义无情掠夺自然资源的批判。

以上列举了十种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对伊格尔顿的雄辩进行了归纳总结。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马克思的理论实质,两两对照,雄辩地证明了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 总之,马克思反对抽象教条,对平等保持高度警惕,希望看到的是多样化,从未宣传人是历史无助的玩物,将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不反对社会改革并认为革命可以是和平的,将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不是他的主张,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并非他唯一关注的人群,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他的理想是休闲而非劳动,他关注经济是为了削弱经济对人类的控制力,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人类秉持的道德和精神理念相符,他赞美中产阶级及其遗产,在自然和环境问题上有超越时代的惊人观点,为各种政治运动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贡献。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是伊格尔顿的雄辩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理论和素材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唯一的大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遭遇到许多问题,付出过沉痛的代价,同苏联的社会主义一样,为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我觉得虽然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成果,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和建设还不充分或未被广泛认可。所以,我们首先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学习。其次,要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在批判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再次,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拿出令人信服的理论成果,获得更多的实践成果,为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提供更多世人认可的依据,在理论上进一步创新。

第三篇:马克思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一名来自日语,最初是“共产主义者宣言”的意思,后来在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报》上,这部著作首次被译成「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1848年2月24日时,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1848年至1850年间,《宣言》曾多次翻印、再版,并被译成很多种西欧国家的文字。《宣言》的英译文在1850年发表在宪章派领导人乔·哈尼出版的《红色共产党人》杂志上。在这一版上才首次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宣言》的作者。到1920年,在《宣言》问世后的72年,由陈望道从日文译成中文出版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刊载于布尔什维克的合法理论月刊《启蒙》杂志1913年第3期(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专号),中译文收入《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是列宁为纪念马克思逝世30周年而写的文章。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像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列宁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他指出,马克思捍卫了哲学唯物主义 ,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辩证法丰富了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被压迫阶级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工人阶级。他指出,马克思论证并发展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时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幻想有比较好的制度出现 ,但它不能指出摆脱剥削制度的真正出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说明无产阶级才是创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得出了阶级斗争是划分为对抗阶级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结论

《十七大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举什么旗?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走什么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一种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精神,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在奋斗目标上,加上“和谐”两字。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总体布局上,变为“四位一体”。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在党务公开上,实行“三制”。这就是代表任期制、巡视制度、党的常委会接受全委会监督。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带着无比的耐心,终于把伟大的《共产党宣言》读完了。把三万多字的历史巨作读完,我想每个人的第一读后感,都是累。呆在电脑前盯着荧光幕的我,更是觉得累!但无奈,最艰巨的任务还在下面„„

不过,《共产党宣言》无疑是一本史无前例的著作。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当时条件下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而到2007年的12月10日,甚至在更久远更久远的12月10日,当天只能是秘密团体的国际工人组织,得到世界的公认和肯定,从而迅速的发展壮大。到今天,这个伟大的组织已成为了世界上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试问,这样的功绩应该归功于谁呢?每一个伟大的团体要传承万世,都必须有代表其组织的思想。无疑,《共产党宣言》正是国际工人组织的思想代表。正是《共产党宣言》,让国际工人组织得到这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共产党宣言》的伟大不仅在它壮大了国际工人组织,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在1882《共产党宣言》序言当中,不难明白到:《共产主义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在当时具有局限性的社会乃及世界中,《共产党宣言》大胆的预言了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灭亡的必然性,这个,也是当时的其他著作所无法做到更无能做到的。因为面对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人类根本无能力相信这个断定,也许,他们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永不会实现的预言。然而,以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一直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所在。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驾御在资本主义之上(虽然某些资本主义分子没有认同这一观点),可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所取代。所以,《共产主义宣言》拥有了准确的世界发展分析能力。

且从世界谈到我们的祖国,回顾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革命历程,必然会发现一个顽强智慧的民族政党——中国共产党;也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在黑暗的旧中国,在《共产主义宣言》的到来之前,中国的土地上凝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更有无数仁人志士为社会的发展躺下鲜血,牺牲自己。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了一点: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在孙中山同志领导的辛亥革命中,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得到了终结,但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旧中国人民依然无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惨状。

路在何方?旧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一直在苦苦求索,直到一天,《共产主义宣言》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来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明朗了,清晰了。

在《共产主义宣言》光临我国之前,它曾在俄国掀起了正义革命,并最终了俄国走向了共产主义的起点。正是鉴于这一历史事实,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共产主义。在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旅程中,好比一段漫长的航行,轮船走走停停,也经历了风风雨雨,甚至船上的人被挤得前仰后合,但是,在前进而又曲折的道路上,他们还是到达了终点,让旧中国彻底的改观了,并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为这次“航行”指明了方向呢?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照搬外国经验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了理论结合实际与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当前实际的大结合,并融合为一部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这个也是史无前例的。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直到今天的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思想,一直源于马克思思想,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把马克思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带领我国迈出新的历程。

不妨再从祖国发展谈到个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思想一贯以来的理论品格,也是它之所以永葆生命力的根源。而与时俱进,这个不仅仅局限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创造力的重要性,源于它不可低估的力量。而创新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能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大胆创新,就是时代的强人。有时可能会想,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在我想,也许我们要从中学习到的,就是这个马克思思想的根源所在——与时俱进。大学生要面临的就是就业问题,就是社会,一个关系到自身前途的问题是每个大学生所必须去想的。大学生要求具备的,是创造力,是一种结合社会和自身,发挥想象力去创造的能力。能在社会中拥有竞争力,生命力,要拥有的,就需要马克思思想中的与时俱进。

以上的就是我个人读完《共产党宣言》以后关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一些感受。

第四篇:马克思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12-广告-於天旭-120620133《共产党宣言》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的道理,,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书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共产党宣言》简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章《共产

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只有充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社会才会有根本的发展。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共产党代表了广大工农阶级的根本的利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是所有的一切都等着时间去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共产党宣言》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社会主义最终会代替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不可扭转的历史潮流,这是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和世界各

国共产党人结合本国实践出来的结果。而资本主义虽然现在处于相对和平和相对完善阶段,但其固有的缺点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再次发展。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使资本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关系不能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完善,工人阶级壮大了,最终还是会拿起武器去推翻。

通篇文章阅读下来,给我的感觉可以概括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言确实充满让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们热血沸腾的力量。我们在《共产党宣言》里看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到那一天,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述的一样,社会的人类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没有善恶荣辱的虚伪道德,只有朴素的平等互利的处事原则,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基本一致,一切纷争,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不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的经济和氏族都知道他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残疾人所负的责任。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对他人的歧视、奴役和压迫是从来不曾发生过的。 这种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固定的分工和阶级分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忠告,显然强烈地警示资产阶级统治者们,只有不断改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只有不断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使之与其经济基础相调

和相适应,才能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寿命,才能延缓资本主义社会“外壳”的过早被炸毁。

我深切地感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他们勾画的社会理想,与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通的,《共产党宣言》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马克思传》读书报告

基本概况:

书名:马克思传(第四版)

作者:David McLellan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05-01

主要观点:

作者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作者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详细的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西乡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

感兴趣的内容:

1. 燕妮在其自传中写道:“1851年初夏,发生了一件我不愿在这里详述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我和其他人的痛苦”。这件事就是马克思的私生子弗雷德里克的出世,母亲是海伦•德穆特。这件事保密得很好,马克思家庭存留下来的资料都经过认真的审读,删掉了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只是最近偶然发现的一封信使才这件事情暴露了出来。这封信是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卡尔•考茨基的第一个妻子)写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路易莎•弗赖贝格尔与海伦•德穆特关系亲密,在后者临死之际,一直替恩格斯照看房子。按照她的说法,恩格斯曾接受了他和弗雷德里克的父子关系,因此“使马克思获免家庭的窘困和冲突”。但是,如果他由于对“儿子”不公正而受到起诉的话,他给了路易莎•弗赖贝格尔揭示真相的权利。他甚至在临去世之前的床上,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心绪纷乱的爱琳娜,当时由于他不能说话了,就把它写在了石板上。这个秘密只有(马克思的)家庭和一两个朋友知道。这个孩子马上被送到了他的养父母那里,与马克思一家一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开始了和母亲的来往。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写道:

他定期每周来看望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从来不从前门进来,而总是从厨房进来。而当我进来的时候,他仍然不走,我才确信他有着一个来访者所有的权利„„对马克思来说,他经常面临着与妻子(她心怀强烈的嫉妒)的分离:他不爱这个孩子;他不敢对他做出什么事情,否则就会承受太大的流言飞语;这个孩子作为付费的客人送到了路易莎夫人那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写了她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也是从养母那里而来的;只是在尼姆去世之后,才从了德穆特的名字。

这封信有着公认的无可置疑的可信性。弗雷德里克•德穆特的出生证明上写的1851年6月,这份证明保存在萨默塞特郡议院。填父亲名字的那一栏空着,母亲的名字填的是海伦•德穆特,出生地写的是第恩街28号。虽然有关这件事只有这么少的细节保留下来,但似乎是保持体面的必要性和对于难以避免的流言的担心,才促使燕妮的精神日益紧张。(P251-252)

原因:马克思说过“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但是在中国和苏联,政客们都希望把马克思塑造成一个“神”。无论是与非,把死人打造成“神”是活人的伎俩。活人又自

我打扮成“神”的继承者,那么实质上是把自己塑造成“神”,那些追随自己的人也统统是大大小小的“神”,自己理所当然地是“神”子“神”孙们的伟大统帅、伟大领袖、伟大导师和伟大舵手。所以,那被活人造出来的死人是“神”,活人就是造“神”的神。然而马克思是人,不是“神”,而且是“凡人”。在《马克思传》中,这段话描述了马克思的老婆燕妮对于马克思有私生子的事实的埋怨,马克思不是“神”,是一个有情人有私生子的“凡人”,虽然这样的事情对马克思的光辉形象有一些损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马克思更加的真实,更贴近生活,因为马克思也会犯错。

2.到伦敦不久他在心中写道:“现在我确实处境困难。我的妻子临近产期,15日她又必须离开巴黎,我不知道到哪里去弄到必要的钱,使她能够动身并在这里安顿下来。”燕妮甚至要把护照延长到5月15日也很困难。17日她带着3个小孩子到了伦敦,身上还怀着不到3个星期就会出生的第四个孩子。格奥尔格·维尔特去接了她,格奥尔格·维尔特是一位批发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者之一,并曾在《新莱茵报》工作。他看到了他们在莱斯特广场中已布置好了的房间,房子就在他们不久前离开这里的房子旁边。当时他们正往这所房子里搬家,房子有两间,坐落在切尔西城市国王路旁的时髦地段。租金昂贵(每月大概6英镑),但他们贫乏的财源从燕妮母亲的资助中得到了缓解,这样他们可以度过眼前的这段时间。燕妮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5日,当时人们在外面高喊着‘永远的盖伊·福克斯‘,戴着面具的小男孩在街上骑着人工巧手制作的驴子,一切都在喧嚣,我可怜的小亨利希出生了。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反叛者,我们给孩子取名小福克斯。”所以,正如维尔特所提及的,马克思的家庭中有四个国籍,每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国家。(P217)

父亲一直抱怨儿子没能和家里保持联系,把在校学习的情况告诉家人:他离开家人到波恩三个星期没有一点消息,后来三个月中只给家里写过两封短信。他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是他一生的特点。第一学期,马克思与来自特利尔的颇受尊敬的学哲学的校友(早他一年入学)同室,成为30名特利尔同乡会会员之一,并且很快成为五名领导者之一。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喝酒。马克思完全进入了这种生活,以至因为"喝酒的吵闹声扰乱了夜间的平静"而被学校关禁闭,虽然只有24个小时。学校的"监禁室"远不那么令人难受,因为被监禁者的朋友有权去看望他,和他一起喝酒、打扑克,帮他消磨时间。1836年,来自特利尔的学生和波路西亚可普学生会普鲁士年轻的贵族学生之间在校园里发生了争执。后来一度发展为公开的打斗。1836年8月,马克思在一次决斗中左眼上方受了伤。他还由于"在科伦携带被禁止武器",被批评并被告到学校领导那里,但事件的调查不了了之。(P14)

原因:第一段提到了马克思在伦敦的生活比较窘迫,第二段中点出了马克思一生的特点——还钱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活窘迫的原因。其实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这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3. 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他们中有一半通不过最后的考试。马克思的智力虽不是十分突出,

但也在一般以上。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时班里平均年龄大约是20岁。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最糟糕。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材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利和荣誉、用自我牺牲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作文的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原因:这里点出了马克思从小就受到了老师们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的熏陶,已经能写出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说明了马克思的成功与小时候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当然12岁前在家里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总体评价和读后启示:

麦克莱伦写的《马克思传》是英文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有两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

从马克思一生的经历来看,教育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因素。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瑕疵的马克思。文中写出了很多马克思的缺点。比如爱乱花钱,青年时期酗酒,斗殴还因此被学校关禁闭,不会理财,生活没条理,甚至在中年时期有情人有私生子。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花钱没有节制,他母亲曾一直劝他适度消费烟酒,他父亲也一直埋怨:“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以至于他后期生活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恩格斯的资助。由此可见,人不是完美的,就连马克思这样的伟人都有这么多缺点,我们不能对自己和别人过于苛求,要有一个宽容的心。

总之从马克思的一生,我得到了启示,他的成功在于他不懈追求,不惧困难,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永远没有第二个马克思,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毕竟他并不完美,他不是“神”,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逐马克思的脚步,再超越他。

上一篇:煤矿掘进专业考试题库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