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2024-05-23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精选5篇)

篇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科学社会主义》读书笔记

在宿舍同学的推荐下,我读完了《科学社会主义》这本书,感触很深。本书主要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下面我将分条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516年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到1848年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前,经历了300多年漫长的过程。

莫尔在《乌托邦》中,最早提出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控诉。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坚决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在《乌托邦》出版后一个世纪,意大利进步的思想家、爱国者康帕内拉,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阐述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只是原始地、粗线条地勾画出理想社会的轮廓,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着消极落后的因素。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采用虚幻的文学游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系统地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杰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反映了当时英、法两国不成熟的无产阶级向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作斗争的愿望和要求。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分析了社会历史和社会矛盾,提出了丰富而精辟的见解,为社会主义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他们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水平最高的社会主义学说。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也有了充分发展,社会内在的联系和矛盾较充分暴露,这使得哲学和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类思想文化的最高成就,交汇成一个特殊的理论环境。他们取得的理论上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陷,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把它推向前进,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核心是: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无产阶级具备了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此,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由自发斗争进入自觉斗争阶段,开创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新纪元。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

1917年十月革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当时俄国人民渴求解决的“和平、土地、面包”三大问题,只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才可能解决。不能认为苏联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因为俄国已有一定的现代工业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坚强,又有广大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同盟军,人民大众迫切要求退出帝国义大战。资本主义列强又在帝国主义大战中互相削弱,无暇东顾。这些特殊条件为俄国第一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条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科学开始变成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仅阐明了这一理论由科学变成现实的必然性和一般规律,不可能解决实现这种转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首先列宁“探索”的过程,走的是由一开始注重“书本的公式”到逐渐注重“生活的公式”的过程。其次,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来改造小农经济、小商品生产和私人资本主义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列宁运用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法、统一和多样的辩证法,认为落后的俄国完全可以选择一条具有俄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通过历史发展的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各国走向社会主义应有不同的“走法”,俄国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固然不能越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线,但却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有自己特殊的“走法”,这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既体现着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着俄国的民族特色。“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现实国情出发而取得的一大成果。

被称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曾经显赫一时,威震五洲,它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曾经给人们对新社会的向往以很大的启示,它的突然失败,又为人类社会发展史留下了一个严峻的新课题。

苏联失败的历史经验告诉世人,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要容易些,而建设社会主义则要困难得多。苏联在列宁之后之所以没有能够沿着 “新经济政策”道路走下去,根本问题在于“左”的错误。是斯大林开始的长期僵化的教条主义的“左”的东西,阻碍苏联遵循着列宁的思路前进,使苏联丧失了几次进行改革的机遇,并为苏联后来的危机和剧变准备了土壤。“左”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致命问题。

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却由于未能突破封建主义和教条主义而遭灭亡。斯大林所创建的体制模式。从一开始就隐含了“僵化”的全部因素,危害极大。他以马克思主义正统自居,不仅把苏联社会主义引向了歧路,而且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莫大的损失,堪称20世纪的一大悲剧。苏联的失败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3.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资本是天生的自由派,扩张是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扩张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了世界性。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相对单一的文化环境已被打破,一方面,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预示着开放环境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在不断创新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全球化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化以及人类的普遍交往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首先,全球化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运用提供比较有利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在进行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不仅把科学技术及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而且不断地推进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为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配置准备条件。全球化造成的世界性生产体系、金融体系、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也为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准备必要的条件。

第三,全球化促进人们的世界性活动与交往,为最终形成人类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创造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张,人的依赖关系逐渐被打破了,人们逐步摆脱各种自然血缘关系和超经济的统治服从关系,并且超出各种地域界限和民族国家的范围,开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所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准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力图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扩张到全球,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扩散到全球,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列强企图把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和消费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张到世界范围,由此造成的自然资源掠夺性开发,生态平衡破坏,各类类型的环境污染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直接和间接地威胁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全球化把单个企业生产的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市场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浪费性等弊病,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危机也转嫁给社会主义和其它发展中国家。

第三,文化产业成为跨越制度和文明界限的社会化载体。它借助高科技,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与宗教,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政治价值与政治心理,培植维护其现行政治秩序的顺从意识。

第四,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展,不仅会加剧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内外无产阶级和其

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导致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而且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侵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对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全球化犹如一面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它在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同时,带有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是符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是世界社会主义。虽然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的,正如列宁所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不存在矛盾,而是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客观存在。资本主义也在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决定了它必将被淹没在人类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而作为一种新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世界社会主义必将“东流去”,这是任何力量所无法阻挡的。

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迂回和曲折,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历史活力和蓬勃生机,仅仅看见某些旋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腾,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尽管经受曲折和面临困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

篇2: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首先,社会主义一词,广义上被用于指一种追求社会平等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学说。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存在许多各种各样以社会主义命名的社会政治思想、理论流派。“社会主义”这个词从拉丁文socialis(即“社会的”、“共同的”、“善于交际的”等)演变而来,原意指以大众的幸福为目标、以合作作为基础、同当时经济学家主张的个人主义制度对立的人类事务的集体管理制度。后来,巴黎的一些革命团体使用“共产主义”一词为自己命名,希望消灭财产的不平等,实现财产公有制。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从此以后,作为思潮的名称,“社会主义”通常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

关于社会主义,有多种说法,比如市场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但是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定义都只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某一现象的描述。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应当具备三种属性: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所有阶段具备的东西。即应当是在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这些本质特征表达了社会主义的共性,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产生时是以学说、思想的形式出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然后在社会主义学说指导下形成了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最后在社会主义学说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指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篇3: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依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制定出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都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国家取得的辉煌的历史成就, 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必然性。无论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指明无产阶级的美好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 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它。其次,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决定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中国各界仁人志士做出的任何救亡图存的努力都没能把中国从贫穷落后挨打的境况中解救出来。自从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的丰硕成果, 也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才做到的。再次, 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教训, 决定了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现实必然性。前苏共领导人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 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 使共产党丧失理想信念, 结果就是亡党亡国。实质上从哲学角度来说, 指导思想只有两种, 一种是唯物主义, 一种是唯心主义, 这两种思想如果作为指导思想是不可调和的。所谓指导思想多元化, 必然导致人民思想上的混乱, 给党和国家乃至人民带来灾难。

二、必须认真学习并且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做到全面、系统地学习, 准确地把握其精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 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十多门科学, 是一套十分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 广义而言,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还体现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上。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能动实践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深入研究现实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实践性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面对新时代新问题, 不能简单地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去找现成答案, 而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通过积极实践来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因此它不可能停滞的、僵化的, 必须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丰富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一定的时代、一定环境的具体情况, 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判断、观点、公式, 是可以而且应当变化和发展的, 因为条件变化了, 研究的对象不一样了, 具体结论必须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含义。进入21世纪, 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见,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可以丰富和发展指引我们前进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又可以因势利导, 帮助我们解决好本国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强有力地证明,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并实事求是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保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 必须认真学习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 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 2008年12月18日

篇4: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于1880年, 是恩格斯一部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五四前后已在我国开始流传,1920年时还曾经被毛泽东同志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也是我党干部的必读书目之一。《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恩格斯分别阐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故《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有三章。恩格斯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这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恩格斯首先阐明了一个重要原理,即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的,而空想社会主义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正如本书第一章的开头指出的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来源的。恩格斯还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个重要论断一语道破了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关键。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后,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与认识的局限,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包括一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脱离当时当地实际的做法,不宜轻率地扣上“左倾空想社会主义”的帽子加以贬斥,只能在总结经验教训、端正思想路线基础上加以改正。

第二章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这两个理论使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而且这两个伟大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在我们所熟知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没有具体使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词, 但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学说这两大理论销毁了资本主义的面具,论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因此,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的分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些观点是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但对于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我们可以应用这些理论来看中国现代问题。

1940年1月,为了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写出这些文章,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它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叶青公开主张三民主义可以满足中国现在和将来的一切要求,中国不需要社会主义,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蒋介石更是鼓吹以党治国、以党建国,他要使抗战胜利之日,即为建国完成之时。这一切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且《新民主主义论》是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他们希望了解中共对时局和中国未来前途的看法。而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其次《新民主主义论》也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有关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论》论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此外,毛泽东说,“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的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这是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结构的构想,是一种既不同于旧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是一个独立的新型的社会形态。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革命胜利后构想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论》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结构形态,即其政治形态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各级人民政权,之后我国迅速地从解放区走向全国,并最终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一种新形式。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所包含着的问题与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的结束,也根源于同一种社会矛盾运动,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篇5:《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收入了江泽民2001年8月31日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的主要部分,篇名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了这篇文章以及其它相关文章之后,我有四点感想和体会。

第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他们就发现《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确实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在理论创新方面,一方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放光芒。

第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个老话题,但也是共产党人长期研究的新课题。列宁为我们作出过榜样,根据俄国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际,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主要职务13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历史进程。十六大以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正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事实证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前进,就胜利。反之,就一事无成。

第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三个着眼于”。《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一篇《十五大政治报告》强调,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运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现、方法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着眼于思考,就是要不断探索实际工作的规律性,把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进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新的理论,就是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要创新。新的发展,一方面理论要发展,另一方面在创新了的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收录了《十六大政治报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讲到,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第一个“解放出来”,指的是思想上的解放。第二个“解放出来”,是提醒我们不要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抽象的僵死的定义或公式,强调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三个“解放出来”,是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辩证法。“三个解放出来”是“三个着眼于”的升华。把它们统一起来,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穿了一条红线,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新的实际出发,发扬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要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概而言之,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一光辉著作公开发表25年的时候,他们谈到《宣言》时,一方面肯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在今天看来,当年“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有些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在1888年谈到《宣言》时,他们又重申了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自己的经典著作都采取如此达观求变、不断发展的态度,我们为什么还要拘泥于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僵化态度呢?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试想,如果毛泽东同志照搬苏联十月革命通过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不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怎么能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如果邓小平同志囿于“ 两个凡是”的窠臼,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怎么能实行改革开放,走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也正是用这样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新的境界。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不发展,坚持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

上一篇:哈尔脑初中2014年1、2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户口挂靠协议书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