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2024-05-2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通用12篇)

篇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知名的书籍。也是他的宗教社会学的首创。要想了解此书首先先从什么是新教?而新教即是入世的禁欲主义,它是人们的精神栉皓引领人们通往心灵净土,洗涤自我的灵魂/从古至今基督,天主。耶稣,佛教…..等等都从其特定历史环境之下影响而宗教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入世的禁欲主义对资本主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14到17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从而诱导人们的一股寻金热。公元前6世纪初。在社会背景矛盾尖锐的希腊时代。梭伦改革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被划为四等级,以财产多少奠定了西方重商主义兴起/在地中海温暖湿润的独特气候加上群山分割的丘陵地型广泛的殖民,海外贸易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古希腊开拓进取的精神,最终通过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孕育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而这也是西方之后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起源特别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法律,道德,社会制度的兴废要以人的直观感受来判断,不应强加一律………正是古希腊哲学家对人性研究是人类的精神觉醒,而之后资本主义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无一不是让人冲破基督教神学运用自己的智力思考去认识去判断去理解。也因此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天主教会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都是通过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自工业革命后,世界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也为全球带来诸多弊端,让人不禁产生怀疑。也因此产生了无产阶级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可见19世纪70年代经济基础并不符合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状况的不适应。而巴黎公社的失败从一定程度反应相比于资本主义,巴黎公社连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都不清楚,决策的优柔挂断决定失败的必然性。而与此巴黎公社却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沉重打击,使得无产阶级反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丰富了马克思理论学说,正因此才为之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的良好实践基础。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伟大联盟苏联的诞生,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剥夺的人生自主权限定人民权力任何指令的强制性。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严重的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接触了大中企业的国有化,对暂时无力开发的油田,森林政府以租让形式交给资本家打理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厉谴责。苏联却因此绝地求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模式。也为之后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工业条件。正因此,苏联成为一个可以与世界强国美国相抗衡的联盟。纵观苏联发展史短短30年可以赶超资本主义数百年历史。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个时期的文化。而文化在一定程度又反应了一定程度政治经济状况。思想作为社会变革先导的先导,一定程度反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6至17世纪的宗教改革正是在天主教会压迫人们,销售赎罪卷,控制思想,独裁统治,精神压迫……..最终在马丁.l路德的宗教改革宣言下,引起欧洲各国强烈共鸣,自此掀起轰轰烈烈的宗改。最终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积极开拓的寻金热,广泛殖民,海外贸易开拓精神引领下。资本主义由此迅速发展,而资本主义进一步在开拓中也由人权论变为人人平等,自由民主其的思想内涵。马丁.路德新教在一定程度推动着资本主义发展,而资本主义又催生着新教内涵的延展

而在此书中马克斯.韦德却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正好是马克思所论述的反面:并非资本主义催生了新教伦理,而是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新教徒一方面勤奋务实,雄心勃勃,热衷于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大肆铺张浪费而是用来存储,放贷投入生产,而这种高生产,低消费的经济生活方式才使得资本主义完成了原始积累/新的时代伦理要求中产阶级一方面展现出勤劳的一面,努力的为资本家工作,另一方面展现出虚荣的一面,大方的把辛苦传的钱消费掉。这样资本家才能轻松赚更多的钱。在这种动因下资本家主动铺张挥霍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但身体力行。而且通过他们所控制的财富和政权,为所欲为。韦德在强调入世禁欲主义就是我们的清修院在现实中修炼自己,为上帝增加荣誉。这入世基础上禁欲即要求教徒克制世俗诱惑带来的欲望。在这基础之上,入世禁欲主义形成,而这种观念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作用也逐渐显现信奉加尔文宗的教徒们,有一种突出的清教徒精神这种精神大致是积极劳动,注重节俭,积累财富回馈社会。

读这本书让我对西方的宗教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而这种文化差异或许妨碍我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却不能阻挡我对一些精神的把控而所谓的新教伦理也因此只有打破专制统治才能孕育勃勃生机。宗教改革之后的宗教运动。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反复的告诉我们思想生机断然不可来自于一个死气沉沉的定于一尊,拒绝多元的环境正如韦德自己所说认识片面。然而谁又能真正做到学术研究真正的全面呢?片面不可拍,关键是要多多了解观察思考用自己的思维串联起一个个思想,我想才是最重要的吧。

篇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在一开始的导言里便点明,整本书是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且仅在西方世界中曾出现的,朝着具有某些普遍性意义及价值方向发展的某些文化现象应归诸怎样的因果关系”。而通过对于书名的解读,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一个结论,即:在且仅在西方世界中曾出现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和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因果关系。韦伯自己也在此书结尾处写:“不止是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由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生出来的,而这就是本文所要证明的。”而此处的禁欲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新教伦理的一方面。

一、从韦伯所述的东西方差异谈起

首先,从“西方世界”来说。韦伯在前言中列举了一个现象,即在东方与西方都曾经出现过一系列的高度发达的技术与艺术,但是只有西方发展出来了理性的或者说规律性的内容,例如理性的法学,理性的和声音乐,熟练运用拱形物理结构的建筑,专业人士构成的统治阶层等(这个问题似乎与“李约瑟难题”有呼应之处)。而韦伯列举上述现象只是为了引出另一个关键词,即资本主义,或者说,他提出的是资本主义同其他的文化经济等现象一样,在西方都演变出了一种不同其他的独特模式。而本书中所要论述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这种西方的特有的资本主义的产物。那么,这种特有的资本主义是什么呢?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单纯的对利得的追求。“‘营利’、‘追求利得’、追求金钱以及尽可能聚集更多的钱财,就其本身而言,与资本主义完全无涉。‛由此,韦伯提出自己对资本主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应当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营利,同时理性的追求盈利,而这种理性的表现便是通过损益平衡表等方式进行收益评估。但是他所说的这种资本主义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不管临时性的还是持续的),都是自古即有且极为普遍的现象。‛(个人认为上述的表现可以说这是一种常规的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里的“资本主义”或许可以理解为私人工商业)接着,便引出了西方特有的这种资

本主义模式。

这种理性模式的出现伴随着两个发展因素,即:“家计与经营的分离和理性的簿记”。这两个因素促成了资本主义阶级的形成而避免了生产扩大化后的地主化。同时其独特的雇工模式产生的劳工组织对于其社会结构也有了更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在于整个的社会矛盾转向了雇主和雇工的矛盾,为其后的社会转型买下的种子。同时也促成了市民阶层的产生和技术的应用和法律的推广。

这一切的一切,被韦伯归结为是一种西方特有的文化特征,而这一切的原因被归结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韦伯看来正是理性主义的一个侧影。

二、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

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描述是在一种比较中进行的。首先是和一种暴力的或者贪得无厌的“资本主义”进行对比。无论是建立在形式上或者实际上的暴力之上的营利行为,还是一种“冒险家”的营利行为,在韦伯眼中都不符合其对资本主义的定义。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应当是建立在和平基础上的,同时也不是贪得无厌的,而是有节制的,是出于理性考虑的。

这种理性的外在表现如下:首先是理性的记账方式与收益评估,其次是理性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统治,然后是理性的科学技术应用。整个的理性行为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核,促成了一种实用、高效、准确的生活生产模式的形成。

然后是与一种“传统主义”的对比。传统主义的作风与新兴的资本主义两者是有着一定区别的。韦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一个是从劳动者的角度。传统的劳动者(在文中我们或许可以置换为天主教地区的劳动者)具有更求安逸与满足的心态,而新教熏陶下的工人更能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的剥削。在企业主的角度来看,传统主义的企业家们更追求营利本身,或者说是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或者其他需求,而“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家则更倾向于将工作视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心态,也就是说,具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企业主们的目的不在于更多的营利,而是工作本身。换而言之,就是“天职”观。上述的营利行动的理性精神与将工作视为目的本身的“天职”观念,构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而且后者也可以看做是在宗教伦理下的另一种理性的思考结果。“理性”和“天职”两个关键词,对于解读韦伯理解的资本主义精神有着

重要的意义。

同时,韦伯也指出,“天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人性,在人的欲望不能得到真正满足的情况下,“天职”观这种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目的的工作观念并不能实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观念。那么造成这种工作观的原因是什么?上述的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三、资本主义精神在新教伦理处的印证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韦伯列出了两个现象,即天主教和新教的信徒在教育、工作、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多成功的资本家同时是虔诚的新教徒。这种现象让韦伯认为,新教的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或者说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在全书之中,他也始终在传达着这种暗示,即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存在着某种关联。

同时在上文中那种看上去不合理性的“天职”的工作观,也在本书第三章中被加以解释。韦伯认为,这种“天职”观与新教路德宗的伦理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路德在发动宗教改革后,其所领导创立的路德宗倡导“因信称义”,即倡导通过虔信的方式来获得救赎,成为神面前的义人。随着其与天主教的思想矛盾的加深,其倡导的职业思想也愈发的激进,最后便赋予了世俗劳动以宗教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履行世俗内的事务是讨神欢喜的唯一之道,此一道路且唯独此道方为神之所愿,也因此,任何正当的职业在神之前绝对具有同等的价值。‛虽然路德的思想被认为是保守的,在资本主义者看来是十分落伍的,但是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正如书中所说:‚和天主教的见解相反,使得现世内的职业劳动在道德的重视与宗教的奖赏上大为提升。‛这也为加尔文派等其他新教教派在这一伦理观上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点。

但是,路德的观点无疑是保守且落后的,这种伦理观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对于现世的职业发展的追求,而对于无休止的职业发展的本身,或者说是新的资本主义精神中的禁欲的,将工作视为目的的职业观来说,这种观点还不够。对这种禁欲精神和这种对于俗世职业的发展如此看重的职业观影响巨大的,是加尔文和他所代表的新教教派。

从加尔文宗来看,加尔文宗强调“预选论”,每个人降生的时候便已确定其

是选民或是非选民,而获得救赎确信的办法只有两个:‚其一是,每个人都有义务相信自己是选民,并且将任何怀疑都视为魔鬼的诱惑而加以拒斥,因为缺乏自信就是信仰不足、亦即恩宠作用不够的结果。……其二是,谆谆教诲人要以孜孜不倦的职业劳动来作为获得那种自我确认的最佳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努力工作便是自我救赎的一种良好的方式。同时,通过对于传统宗教仪式的“祛魅”,传统的宗教仪式是去了其原有的效果。而人们为了在世的自我救赎,只有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圣徒’的生活绝对只追求一个超越的目标——救赎;但正因如此,在此世的生涯便彻底地被理性化……‛在这个意义上,前文中的理性化的职业观便得到了一定的解释。

而从路德派中发展出来的虔敬派虽然在坚定性与一贯性上逊色于加尔文派,但是去对于理性的生活方式的渗入与一种冷静而谦卑的生活理念和个人性格的塑造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这种品德‚与市民——资本主义企业家的严格、正直与积极更加有相互的亲和性‛。这对于新资本主义者所表现出的个人气质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时教友派的观点也对资本主义的实用思想有着贡献。‚对抗肉体欲望与外物执着的斗争,绝非针对理性营利的斗争,而是对抗财产之非理性使用的斗争。‛这种观点对于新资本主义者对于财产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财产、个人奋斗与营利等行为在伦理上逐步被接受并被推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上所言,新教的伦理在某种程度上与资本主义者身上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是有相通关系的,而最后,韦伯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活动的世俗化越来越强烈,其身上的宗教色彩也就越来越淡化,最终成为一个在表面上看不出其宗教根基的新的个体。

四、读后的几点感想

1、这本书所探讨的关系是宗教思想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作为对一种文化力量的讨论,韦伯将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归因与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这种归因方式受到了很多的质疑。毕竟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出现,其背后的物质因素和政治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不过韦伯也在最后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此书的只是出于相对于历史主义的另一个视角进行问题的探讨,他也并不否定历史主义视角对这种精神的物质条件的探讨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其归因应是多样的,那么多换一个角度也是一种启发。

2、这种将民族性或者某种行为的精神内核与当时的文化背景联系的论述对于当下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中国当前的发展,其指导思想多是外来思想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的程度更多是在物质层面上而忽略了文化意义上的东西。对于当前的中国的一些问题,比如国民素质和道德,比如市场经济中的人的行为,比如后工业时代中的中国的传统精神的扬弃,这些问题都要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而这些也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研究中来以完成某些理论的本土化,更要发展中国自己的理论与思想。

3、本书的开头说到的东西方差异让人想到李约瑟难题。在东西方都发展出来了灿烂文明之后,东方,尤其是中国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何在领先千年后却最终落后于了世界。本书用“理性”这一观点给以了一个答案,即,东方的艺术和科技等等方面没有发展出来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没有将实用层面与感性层面的东西升华到理性中去。而理性思想之所以没有产生,也许与没有一种文化背景有关。但是这种讨论又陷入到了一种纯文化的讨论之中,关于其他方面的讨论,至于在有了更详实资料的讨论后才有结果。

篇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韦伯在上篇《问题》中的第一章中告诉我们, 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 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因为在宗教改革前, 天主教会掌握了国家政权, 新教徒只好更多的涉足经济, 以争取经济地位。而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 也增加了他们的语言权。在十六世纪的古老帝国中, 越是自然环境优越、越是富庶的地区, 就有越多人转向了新教, 并都赞成教会中的革命。这种对于宗教权威的挑战之所以能够实现, 原因如下:首先, 古老的宗教的教义中有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分;其次, 说明“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 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倡导一种对于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各个领域的一切行为都加以管理的控制方式”。宗教改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西欧社会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宗教与之相适应。至此, 上帝终于回归了理性, 我们的职业都是“天职” (calling) , 我们的工作都是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

马克思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欧社会之所以能够完成宗教改革, 正是体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于是“上帝”要求人们节俭, “人仅仅是经由上帝恩宠赐于他的物品的受托人……如果仅仅为了一个自己的享受而非为了上帝的荣耀花掉了哪怕一个便士, 其结果至少是很危险的。”资本积累在于剩余价值, 在于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商品量的增加, 于是“上帝”要求人们要守时, “浪费时间是首要的, 而且原则上是最该死的罪孽。人的一生无限短暂、无限珍贵, 都应该用来确证他的入选与否。把时间损失在社交、闲聊、奢侈生活方面, 甚至睡觉超过保证健康所需的时间 (6小时, 最多8小时) , 是一定要受到道德谴责的。”

总之, 新教伦理的要点为:人都是有罪的。作为上帝的仆人, 要赎罪, 只能靠工作勤奋, 生活节俭, 积累财富。这便是人们的“天职”。尽了“天职”, 就是最好的赎罪方式。韦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资本主义之所以最早产生于16、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这两个新教国家, 正是受到了新教伦理的影响, 是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

二、所谓“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和变化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第二章中, 韦伯为解释何为“资本主义精神”, 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的几段话。韦伯指出“我们很难说资本主义精神已全部包含在这些话里了”, 但“这些话所表现的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内容大致如下:

“切记, 时间就是金钱……”“切记, 信用就是金钱……”“切记, 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影响信用的事, 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要当心, 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 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假如你说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 你一年虽只有六英镑的收入, 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

1、所谓“诚实守信”。

富兰克林, 或者说是韦伯, 他想解释的资本主义精神就藏在这一个个“钱”字中。这些“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告诉我们, 诚实守信、勤俭节约, 能给我们带来大量的财富。而作为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它的宝贵之处并非在于会带来大量财富, 而是在于, 这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本身就是“至善”, 就散发金子般的光辉。

诚实守信, 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等价交换, 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就是商品交换的有序、持续、有规模地进行, 交换双方的差额如果太大, 这场交易也很难进行下去。西方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有赖于诚实守信这个“资本主义精神”的引导。

但是反过来, 古老的东方, 或者说中国, 诚信也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的美好品德。而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萌了几百年也没开花结果。我想, 区别在于:西方式的诚信偏重于各社会团体、契约双方的规则, 而我们的诚信多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美好品德。

所以我认为, 在作为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时, 诚信的本质应该是卢梭的“社会契约”、应该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应该是洛克的“三权分立”。它的起源与其说是新教伦理, 不如说是整个西方社会的理性史观。宗教改革是理性史观发展长河中的一部分。

2、所谓“勤俭节约”。

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勤俭节约。在西方世界里, 当初财富积攒最多的并非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而是西班牙。当西班牙的贵族将掠夺来的财富用于享乐尽情挥霍时, 英国人则将这些财富作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发明机器, 进行社会化大生产。于是西班牙却并没有形成如西欧、美国这般的资本主义经济。“事实上, 这种伦理 (指新教伦理——作者注) 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多挣钱, 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 (更不必说享乐主义的) 成分搀在其中”。

至此, 所谓“资本主义精神”与享乐主义的启蒙思潮是相抵触的。然而资本主义本身的后续发展却又必然地产生出启蒙思想, 但这种文化中悲剧性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1) 资本主义的“发家史”本身就是一部暴力铸就的“血泪史”。

各种非田园牧歌式的圈地方法, 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 使土地合并于资本, 并为城市工业创造出像鸟一样自由的无产阶级。其次就是用武力征服殖民地, 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就在这样以不道德的方式形成的新世界中, 上帝给每个人都安排了职位, 即天职。每个人要做的, 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诚实又辛勤地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 并且不浪费, 不享乐, 只为增添上帝的荣耀。

(2) 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

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马克思告诉我们,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 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撇开剥削不谈, 单说疯狂的生产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之要求的节俭、克制的生活方式, 就怎么也无法合拍。这就暗示了对外殖民扩张的必然性。这样一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实现自身的福祉的做法, 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之“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相违背的,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却又是客观存在的。

由上可看出, 由新教伦理衍生出的“资本主义精神”, 更多的是作为国家统治集团为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而自设的信念的家园。而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其实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与其说“资本主义精神”之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如说是韦伯理想化了资本主义,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与弊端。

摘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历史的车轮都片刻不停地向前滚动, 然而, 只有西方孕育现代资本主义。除了东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地域差异外, 宗教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马克斯·韦伯正是从宗教的视角, 自成一派, 论证了资本主义精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但是, 笔者认为, 来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 使得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并非就真的是资本主义之精神。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禁欲主义,理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 陈维钢,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5:23, 24, 148, 168, 35, 37.

篇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序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精深博大,其著作名相迭出,以致艰涩难懂,加上又是帕森斯的转译,翻译起来自然比一般学术著作困难。上述两个版本的翻译并不尽如人意,专用名词错讹较多,因为“硬译”而造成的不通不懂之处也多,马克斯·韦伯作为社会学大师的睿智与博学,对人情事理的洞察与明达,语言的机敏与灵秀,就这样被转译文字的粗疏与荒芜,掩盖得只剩下片段零碎的闪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我们在这次重新翻译过程中,也颇能体会前辈当年劳心劳力的苦衷,只希望能在原来翻译基础上稍有进步,庶几不辜负近半年来的“苦行”。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治学的最高境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足以当之者。本书处理的主题是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前者是上帝新的“言说”(天),后者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潮变革,一次最大的思想范式转变(人)。天人之际,最为幽邈难测,探究其间关系,舍马克斯·韦伯这等天才其谁哉!

一切都起源于五百年前的“宗教改革”。公元1400~1600年间,特别是1520年之后,“传统基督教整个结构中的几乎每个部分,都受到了批评性的审查”。原来的信仰、实践机制,或者遭到彻底破坏,或者被打倒重建。于是出现了基督新教,一种新的信仰、实践机制。基督教信仰的核心问题是“我蒙恩得救了吗”,信教摧毁了原来的常规遵奉结构——含有神秘法术的仪式被取消,靠善事圣工得救的道路被堵死,甚至“忏悔”也被告知毫无用处……在这一片废墟之上,加尔文宗的“预定论”突兀地站立在信仰的天空之下。“预定论”告诉了信徒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但对于“我是否蒙恩得救”的问题,又什么答案也没有提供,“它是把信仰问题的全部责任,都转压在个体肩膀上了”,信徒必须自己找寻得救的证据与答案,“自己创造出自己已得到救赎的确证”。这就给人的世俗生活带来了两大变革。

一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转换。新教之前很多“神圣性”的东西,如神秘主义、隐修制度、独身主义等等,都变得不那么伟大崇高了,有的甚至遭到了唾弃,与此同时,原来很多“世俗化”的东西,如日常工作、婚姻、父母、政府等,都在信仰价值上得到了承认,具有了某些“神圣化”的因素。这是一种基督教秩序向世俗秩序的转换,也是神圣价值向世俗价值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职业(the Calling)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圣徒就是履行其职责的人”,任何人在世俗行业中也能荣耀上帝,也能找到蒙恩的证明,例如1684年英国一位牧师宣称,“商人以其职业侍奉上帝,并要竭其所能去发展这一事业”。所有诚实的工作都是在履行上帝的职责,甚至“清扫房间的工人也如同在遵行上帝的旨令,他须忠于职守,干好工作”。这样经过加尔文教义的置换,俗世中的职业变成了荣耀上帝的手段,发财致富也不再是一种罪恶。但散发着神圣气息的“Calling”,始终是一种救赎的“召唤”,赚钱不是为了奢侈享受,而是要荣耀上帝。为了证明自己正受到上帝的恩宠,这些苦行的信徒,就会把剩余资本投入再生产领域,而自己的行为还是要时刻检点,以期符合圣徒的标准。这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制度、资产准备上,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则是开启了日常生活“理性化”的过程。新教之前的基督徒,生活是有些浑浑噩噩的,其信仰也是随机成分居多。现在加尔文宗要信徒自己拿出“蒙恩”证明来,这就逼迫新教信徒在生活中必须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警醒、自觉。加尔文宗取消了告解制度,其信徒的忏悔办法是自我反省,最好的工具则是日记。英国神学家比德尔1656年在监狱中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把我们在一天中为上帝所做的事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也把上帝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记下来。”这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加尔文教徒的共同心声。与比德尔几乎同时代的女伯爵沃里克,一生留下了四万页的祈祷、谢恩记录。巴喀斯特牧师在其身后出版的日记里面,对自己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误痛悔不已:“偷水果、读爱情小说” 等等。蒙田和卢梭的《忏悔录》风靡一时,也是有此种社会风气背景的。为了获得救赎蒙恩的证明,新教教徒就通过这种不断的反省、砥砺,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归整为一个系统化、理性化的模式,这是一种“入世的苦行”。另外,蒙恩与否的选民观念,也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由共同选民组成的团体逐渐具有了对事不对人的特性,这是现代社会组织或是企业组织的合理性格。

由“世俗神圣化”和“日常生活理性化”这两种转向,西方文化发展出一种以“合理性”为基础的人生管理模式,表现在工商业上,便是如何能够有效率地去赚取利润。这便是韦伯阐述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再往后发展,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理性至上”的口号甚嚣尘上,科学与民主的观念逐渐成为新的“天命”,终于造就现代文明的辉煌,追根溯源,还是从这两大转向处发轫的。

但历史的发展再次走向了反面,世俗的“神圣化”和“理性化”越往后发展,越形成其自身的“吊诡”。世俗的“神圣化”以“祛巫魅”始,逐渐走上了“祛神圣”之不归路,在一个神圣缺席的时代,一切原本用以完成神圣之目的手段,俨然谮越成为一个个头顶光环的“神圣目的”,同时也使得物质财富“这件外套”,变成了一间像钢铁一般坚硬的牢笼,而原本用来履践“荣耀上帝”精神的“职业”,从“Calling”变成“Employment”、“Job”,正昭示着其内在神圣性的丧失,而逐渐变质为单纯谋生的手段,“完成职业责任,不再直接和精神、文化的最高价值有什么联系”,职业中的枯燥、无聊、压抑,竟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病症之一。“理性化”以对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归整始,却日渐陷入疯狂与虚无的泥潭中无所适从。韦伯认为,在现代社会,流行的是“以一种狂笑不止的妄自尊大作为美丽画皮的机械性僵化现象”。这是一个预言,也是一种嘲讽。

翻译过程中,我们时时感觉到马克斯·韦伯对这种文化危机的焦虑与担忧,这应该是他著作此书的原初动机,即他的目的不仅仅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成一家之言”的衷心,还是希望能对他那个时代文化上的种种弊端提供救疗的启示,起码是像鲁迅说的那样,要唤起治疗的注意来。

翻译完毕,有两个感想不期然涌上心头。第一,现代化问题终究是起源于西方的问题。从韦伯这本书可以看出,这是欧美文化已经演算了五百年的一道极其复杂的数学题,而现在我们是被迫将这道数学题搬进自己的文化中,跟在人家后面一起演算。现代文明的确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解决了诸多人类之前未能解决的问题,但其弊端,造成的精神、环境等危机也在所难免。在这道五百年的数学题中,西方自有其调节、化解这些弊端和危机的方法,韦伯的这本书便是一个证明。但对于跟着人家演算的我们来说,却很难找到、也很难使用这些调节、化解的方法。例如韦伯便可以回溯西方文明的本源,从中汲取对现代有启示意义的智慧,我们就不可以,不说别的,光那些教派名称就让人脑袋大。但当我们也试图回溯到自己祖先的智慧,去找寻可以医疗现代文明病的启示时,却发现在这道数学题中,很难兼容下我们先人的智慧。这是我们现在进退无据的尴尬。

所以,如何找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人家屁股后头演算,可能成为我们现在文化发展的关键。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道路与轨迹,它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也可以遭遇外在环境变革的严峻挑战,但如果它不能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而丧失掉自己的文化本质,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即使埋头“算”得再好,也不过成为一种二流的附庸、傀儡文化,且最大的可能是内部迷惘、混乱日剧,其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第二,韦伯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化模式,新教信徒的“入世苦行”便是。一方面有着高远而超越的理想,一方面积极入世而履践苦行,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文化发展,都是一种最佳态势,是取得成就的基础模式。两者互为依托,如果没有超越性的理想而仅仅入世苦行,那么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必然会裹足不前,人的本能冲动,因为没有超越性理想的升华与克制,必然会升腾为享乐的欲望,物质财富聚而复散、散而复聚,聚散之间,消耗殆尽,更无法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动力;而如果仅有某种高远的理想,却缺少踏踏实实的入世苦行精神,则难免蹈虚陷溺之弊。任何偏颇都会带来危害与弊端,观诸中西方文化发展历史可知大半矣。

最后还要对一个关键词的翻译做一点简要说明。

本书第二部分有一个词非常关键,即“Asceticism”。以前的翻译大都译成“禁欲主义”,我们这次改译为“苦行主义”,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从词源上看,“苦行”比“禁欲”更为准确;。据《新天主教百科全书》(2003年版)云,“Asceticism”一词来自希腊语“Askesis”,意为锻炼、身体训练,特别是指奥林匹克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之前戒除享乐而进行刻苦训练。早期基督徒借用该词,指为获得美德而进行的灵性训练。刻苦训练包括“禁欲”,但还有训练的意思,迥非“禁欲”所能包括。

二、比较两个词的语体色彩,“苦行”带有褒义,“禁欲”带有容易引人误解的贬义,这应该是二十年前特定时代思想的反映。而且翻译成“禁欲主义”,词的外延较为狭窄,似乎只是“禁止欲望”,甚至更褊狭地理解为“禁止性欲”,然后又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判定为不人道。其实该词在本书中不仅仅有遮止意义上的“禁欲”之意,更有积极作为以求得拯救之确证的含义,例如积极做工、谦卑、服从、斋戒、恒切祷告等等,绝非“禁欲”所能涵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便是直接将“Asceticism”译成“苦行主义”,并有较长的解释,如云:“宗教上为了实行精神上的理想或目的而克制自己肉体或心理上的欲望的一种实践。几乎没有任何宗教不具有苦行主义的痕迹和某些特征。”又云:“苦行主义源于人们企图达到种种最后目的或理想。……基督教中有多种类型的苦行主义。早期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是主张苦行的,叙利亚的基督徒是极端的苦行主义者。天主教注重隐修院生活,耶稣会注重乞食为生,都是苦行主义的表现。尽管宗教改革的领袖们不接受苦行主义,但在加尔文宗、清教派、虔信派中,还有某些形式的苦行主义。”在本书中另有一个词语专门用来表达“禁欲”的,即“Mortification”。所以我们认为,将“Asceticism”译为“苦行主义”,比“禁欲主义”更符合本文的语境。

篇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作为当代大学生,虽然勉强算作走在大众的前列,但始终感觉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深化,尚需读很多书来充实自己。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读懂,所以只有一些浅显的感想。

在书里,作者韦伯主要讨论的两个重要概念便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而他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正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

我分开来整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韦伯通过考察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亲和关心。得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范畴。他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整体性的文明来了解,认为它是18世纪以来在欧洲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精神发展的结果,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体现。在这样一种文明中,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精心盘算,把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过程,从而获得预期的利润,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经济合理性的观念。这种合理性观念还表现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或社会心态,弥漫于近代欧洲,这就是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作为近代欧洲所独具的价值体系,驱动着人们按照合理化原则进行社会行动,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是分不开的。这种伦理把个人在尘世中完成所赋予他的义务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天职。所谓天职,即是上帝安排的任务,作为新教核心内容。没有这些精神,也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某些特征,但不会产生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所以,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现代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皆为新教占主流的国家,而传统天主教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论经济实力与影响力,只能算二流国家。作者主要用新教加尔文教所信奉的“预定论”来说明。其次老师强调这本书关于社会生活中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书中认为,在西方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勤恳工作,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纪律,并不是为了单纯糊口或害怕工头惩罚,而是内心信仰使然。我感觉比较有趣的是,富人也不可不劳而食,因为,即使他们无需靠劳动挣得生活必需品,他们必须同穷人一样服从上帝的圣训,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地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个职业,人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作。而且要有所奉献,于是我们明白为什么西方多慈善家的原因之一。而我们,我认为我们的社会里极度缺少这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它们有时候甚至可以以胜过法律的效率来约束人或者鞭策人。我经常不能理解一些基督信徒的那些自残行为,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所以相比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缺少信仰,虽然我们有鼎鼎大名的五千年优秀民族传统精神,但在现实中可以说我们并未与之完全生活在同一个层面。仔细想一想我们努力工作辛苦学习为了什么,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我笑了,一切追溯的源头还是自己。于是我们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尤为重要。

再次作者认为牟利和贪婪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哪个社会或哪个人都有牟利和贪婪的欲望,资本主义反倒是有节制和规则的牟利,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上述观点也可以解释这一点。

篇6: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此次阅读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韦伯著名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中的第一部,其后还有关于中国宗教(儒家与道家)、印度宗教以及古代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相关专著。韦伯的这一比较系列专著试图通过比较阐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那么,第一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作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又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呢?

在韦伯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西方各个国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发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其中与宗教到底有什么关系?根据我对西方宗教文化的了解和印象,我一开始简单地认为这必然是和天主教主张专修来世而禁欲苦行,而新教徒则专注于世俗的经济生活,热衷于物质享受有关。其实不然,韦伯的研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他告诉我们,这是宗教改革下的新教宗教品性使其然。即如孟德斯鸠在《法意》中所说的,“英国人在世上所有民族中去得了三项最长足的进展,即虔诚、贸易和自由”,这在韦伯的观点来看,就是贸易的优势和自由政治制度的顺应与人们对宗教的虔敬连为一体。

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能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某种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的结果,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知道是宗教改革的产物,韦伯所讨论的仅仅是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

在本书中,韦伯讨论研究了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和浸礼宗诸派等新教,我从其比较中得知:新教教派反对占有财富以及由此招致的放纵和懈怠,其看到了其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以此伦理观念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带有资本主义精神的职业观: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虚掷时光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正是此种新教的伦理道德、职业观促使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和传播,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篇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本书中韦伯论证的核心观点是:“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基于这一论点,几个问题自然是必须厘清的,于是形成了本书的基本框架。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着重诠释了三点:一是宗教信仰与社会阶层的关系,二是资本主义的精神 ,三是路德的职业观;第二部分,以前面内容为基础,作者剖析了深入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础,最后阐释了禁欲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关于整本书逻辑的推演,在精读的读书笔记中再予以分析,下面仅仅概括略读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几点 。

一、天主教派与新教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此前在不少的书籍中有所了解,但韦伯的诠释是其中比较有趣而易于理解的。他首先引用了一句俗谚:“要不吃得好,要不就睡的稳”,进而指出:在这个事例中,基督新教徒偏爱吃好,而天主教徒宁愿睡稳。 这个浅显的比喻虽然不足以涵盖二者的全部区别,但却能够生动的描摹出天主教徒不关心世俗实务、清心寡欲的状态和新教徒对世俗工作的高度热情。而一项调查也佐证了韦伯的这一观点,在欧洲各国,一般天主教徒的子弟都喜好选择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来学习,在社会上也从事的多是收入不高的人文方面的职业,收入不高,赚钱的欲望也淡漠。而新教徒子弟都倾向于学习经济、金融、理工科、医学等等,在社会上从事的职业也多是收益较高的职业,赚钱欲望旺盛。

二、“足够”与“更多”

韦伯认为,在传统主义下,人们并非天生就想要赚的越多越好,而是只想单纯的过活。只要赚到足以应付这样的生活就好。显而易见,在这种状态下,要促使劳动者做更多的工作,只有减少劳动者单位劳动所获得的薪资。然而,这种低薪资势必导致劳动效能下滑。既然如此,如何断除人们期待最悠闲不费力而能赚到同等薪资的想法,而将劳动当做绝对的目的本身,显得尤为重要,相应的理论体系随之应运而生。正如桑巴特所言:区分需求满足于营利,是左右经济史走向的两大主轴。前者致力于个人的需求大小,只需要“足够”即可,而后者则跨越需求的门槛而致力于追求利得和获利的可能性,永远考虑的是“更多”。有了韦伯的这一论述,回想下富兰克林、李嘉诚、王永庆等拥有权势或巨额财富却生活相对简朴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三、从路德到加尔文

尽管“职业”一词并非路德所创, 但与当代职业意涵类似的词汇则是由路德创造的。路德将职业定义为将世俗职业里的义务履行,评价为个人的道德实践所能达到的最高内容,这是承认世俗日常劳动具有宗教意义的思想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将俗世职业生活赋予如此的道德意义,这是宗教改革,尤其是路德影响深远的一大成就。

比路德走的更远的是加尔文,这位在我们读书会通读的700多页的《西方哲学史》中几乎没有涉及的人物,在韦伯眼中,却是对资本主义精神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这一论证的推理较为复杂,个人觉得目前对其剖析比较清楚的是一位豆瓣书友的总结: 宗教改革—职业观念/预定论—禁欲主义—理性主义—资本主义精神—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抛却过程不论,单是从超越现实世界当中的宗教中能够推出以创造财富为己任的资本主义精神来,这一看似相当具有违和感却能自圆其说的体系确实有其精妙之处,由此,不由得联想到去年讨论程朱理学时,对朱熹构建“理气二元论”的探讨。二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人们尽可以对其不去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去构建一个子虚乌有的体系而服务于某种政治经济目的表示不屑,但却难以不为他们精妙的思维而折服。

篇8: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关键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主旨 启示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西方学术史上一位著述甚丰、研究领域甚广、影响甚大的思想家。韦伯研究的主旨是“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亦即试图从比较的角度,去探讨世界各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一研究方向成就了韦伯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部系列专著的第一部分。

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思想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题思想是“作为神学信仰体系的加尔文教,对作为一种经济组织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韦伯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加以揭示的。

1、对资本主义精神特质的规定

韦伯在导论中从科学、史学、艺术、建筑、国家政治制度等方面对东西方进行比较,得出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独具理性而东方匮乏理性的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东西方社会之所以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关于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问题”,而宗教伦理则是蕴藏其后并导致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迥异的根源,“各种神秘的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资本主义精神的理性体现为“这种经济是以严格的计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 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所欲达到的经济成功”。这种理性具体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把追求赚钱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而“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以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毫无疑问是他们毕生工作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2、新教禁欲主义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不是“谋利、获取、赚钱、尽可能地赚钱”,它是一种伦理道德原则,它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它是履行宗教神圣的“天职”。“天职观念”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中最具特质的精神理念,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是资本主义在西方得到巨大发展的精神动力,宗教改革后所产生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文化基础。

韦伯阐述和分析了宗教改革后形成的具有禁欲主义倾向的四大新教派别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根据新教“救赎论”的“财富观念”和“时间观念”建立起来的“职业观”, 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包括四个方面:1、劳动是人生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天职。2、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是神意安排。3、获取财富是为了上帝而不是为了享乐。4、反对非理性的奢侈消费。

新教伦理作为一种本质上世俗化的伦理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新教伦理以宗教的方式确认了正当追逐财富的合法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因素。其次,新教伦理强调合理限制消费的必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再次,新教伦理缓和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劳动成为了人生的目的,是人的天职,社会分工是神意的体现。最后,新教伦理培养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人。从而,韦伯得出结论: “被称为资本主义精神的那种态度,其根本要素与我们在这里表明的清教世俗禁欲主义的内涵并无二致。”

二、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

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在于他以理性的态度思考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该书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探究。韦伯思想对于我们的启示“不在于韦伯多么准确无误的刻画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实质,而在于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种精神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基础。”

1、韦伯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就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色彩斑斓的多样化的过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教条理解和受特殊的政治情境的影响,我们往往形成了一种片面曲解唯物史观的倾向,往往只强调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因素,而忽视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韦伯在世界宗教系列比较研究这一博大的学术领域所作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向人们证实: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现代人文科学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且随着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愈加重要。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时,韦伯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和精神因素的重要性,从伦理和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动态关系,韦伯的这种研究方法促使我们从伦理、宗教和文化的层面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因或者动力。

2、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传统文化必须向现代文化转变的重要性

从基督教发展历史看,教会的经济伦理本身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它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它也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调整是近代西方社会经济变化的文化基础。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任何一种特定社会的伦理观念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韦伯的理论对于现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启发们思考如何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思考如何从文化传统发掘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对于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源。

3、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突出了伦理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和伦理是人类生活的两重空间,对应着人生的两重需要:生存(经济的)和怎样生存(伦理的)。经济行为如何选择,何种选择更符合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严肃重大的问题。

韦伯从新教伦理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原因,从伦理和经济关系的独特角度来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使我们认识到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选择现代化的道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内在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和伦理道德的问题。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伦理道德作为基础,没有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支撑点,必定会陷入混乱乃至崩潰。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伦理不可能发挥起到新教伦理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需要经济伦理的建构,只是中国的经济伦理建构更多的需要依赖于人自身,依赖人的理性,必须一方面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建构制度伦理,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使个体具有较高的理性,将制度伦理转化为内在伦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参考文献 :

[1] 田嵩燕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社会学理解》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 杜维明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三联书店1997年版

篇9: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该书在肯定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新教伦理与潜藏在资本主义发展后面的某种心理驱动力(即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某些关系。

韦伯在该书中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 法医工作与伦理

★ 浅谈金融泡沫与投机资本

★ 入党动机之观察与分析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分析

★ 分析报告范文

★ 藏传佛教的传统伦理教育体系之探讨

★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与解读

★ 项目运营总结与分析报告

篇10:资本主义精神及新教伦理读书感想

《资本主义精神及新教伦理》是有着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写的,本书主要指出:新教伦理产生的勤奋、忠诚、敬业、是获取财富为上帝的使命的信教精神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关于资本主义,历史上主要有三派论述,一派注重生产关系之转变,劳动者由自由者沦为雇员工人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者学派;一派注重资本主义精神,如本文的韦伯;一派重视自然经济如何锐变为金融经济的过程。三派各注重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我觉得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道理。现在我们看看韦伯是如何论述资本主义的。

韦伯从宗教着眼,论述了宗教在西方中的演变,以及宗教变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本文开头即鲜明的指出,对于财富的贪婪,根本就不等于资本主义,更不等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有个观点与马克思不同,他认为资本主义是古之既有的,并且遍布全世界。然而西方发展了资本主义,在数量和形式、方向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那样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科学的、政治的、艺术的或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在印度和中国等地也走上西方现今的道路呢?作者后文即指出,正是由于西方特有的资本主义的理性思想的发展促进了西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地区。

作者通过对一些地区的观察发现,在一些宗教混乱的国家,几乎没有例外的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工商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的高级技工等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难道仅仅是偶然吗?当然不是,那么新教在其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基督教中是这样定于职业的:“上帝安排的任务。对于上帝安排的任务,人们必需按时完成,因为人要想的得到上帝的恩宠就必须在尘世间做好本职的工作”。加尔文教也指出,“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一切造物,只要一个生存的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和最高权威。”“劳动的本身作为人生的目的,这是上帝的圣训,不劳动者不得食无条件的适合于每一个人,厌恶劳动本属堕落的表现”。“富人也不能不劳而食,因为,即使他们不能靠劳动挣得生活的必需品,他们也必须同穷人一样服从上帝的圣训。职业是上帝向人颁发的命令,要他为神圣的荣耀而劳动”。从这些教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所起的作用,正是新教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一方面为劳动而光荣,另一方面有打破了以往宗教关于获利的束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篇1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韦伯专注于探 索中国社会里那些和西欧不同的地方—尤其是与清教徒的对照, 他并且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 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呢?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是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在 这本书中他检验了印度社会的架构, 对照了正统的印度教教义与非正统的佛教教义, 以及其 它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后并研究这些宗教思想对于印度社会在现世上的道德观的影响。

《古犹太教》是韦伯对于宗教社会学的第四本着作,韦伯试着解释「各种情况的结合」 导致了早期东方和西方文明的差距。

在政治和政府的社会学上, 韦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一篇名为 《政治作为一种职 业》 (Politik als Beruf)的论文。在这篇论文里韦伯提出了对国家的定义:亦即国家是一 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

篇1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关键词:新教;天职;资本主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70-02

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但在资本家和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对比中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解读。韦伯突出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兴起的意义、重视禁欲主义、勤奋和节俭,突出个人在资本主义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企业家的精神和市民精神组成的统一体。托尼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道德伦理的缺失,宗教的冷淡和个人主义的发展会带来恶果。托尼跟韦伯一样重视宗教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他明确提出个人主义的发展,从社会伦理、公共道德转向私人道德和宗教冷淡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社会公共道德的缺失,会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受约束。格林菲尔德认为民族主义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民族主义和经济持续发展”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舍勒从心理体验结构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在资本主义精神的行程中迈步向前的,不是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的小市民。

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西方得以发展,而在同时代的东方却停滞不前?文中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资本主义在西方得以发展,作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独特的理性主义是东西方产生差异的根源,而这种独特的理性主义其实就是西方新教中的提倡的理性的天职观。韦伯认为“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的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份职业,人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作”。天职观要求人们履行上帝给自己在现世中安排的位置,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将劳作作为自己在现世中的任务,合法赚钱、勤恳工作、节俭生活,这样一种理性的生活和劳作方式正是西方文化中独有的。新教在西方地区比东方地区普及,新教徒在西方占有很重的分量。

将目光转向同时代的东方,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其实早已存在于世界的各种文明国家之中,但却只是西方发展出了资本主义,东方与西方的差别是东方并没有出现新教所提倡的理性主义。在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中,分析了长期占据中国官方正统思想的儒教,儒教伦理观中要求不追求自己不可企及的东西,这种思想就会禁锢人们向上流动,追求美好生活和物质财富的步伐。新教中的劳作观念鼓励人们辛勤工作。积累财富,儒教对于商人地位的评价一向不高,通过读书科举入仕进入上层社会才是值得推崇的。新教为了消除信徒的欲望,对信徒合理赚钱是鼓励的,新教教义受政治的影响较小;儒教适应世界及其秩序和习俗,归根结蒂不过是一部对受过教育的世俗人的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规则的大法典。①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四书五经作为科考的依据,读书人只能通过学习入学之后才能入仕做官,儒学就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而在封建社会长期合理的存在。新教中的理性行为更多的是与经济和服务上帝所联系,儒教是起着稳定政权,加强皇权的作用。

西方的新教的教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鼓励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生产,对于勤恳、节俭的资本家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儒教在对于商人和消费者的冲突中,将天平倾向了消费者,这样的差异使得资本主义在西方大规模的发展。经过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多面性,例如对于自己和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而新教中的信徒有一套客观理性地处事标准,对于他人和自己的要求是具有一致性的。新教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可能只是想要单纯的获取财富、节俭生活、奉献上帝,而儒教培养出来的信徒可能会考虑自己的获利途径是否给他人带来了损失,如何能够合理的赚钱同时保全自己良好的名声,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反而束手束脚,新教中的资产阶级考虑的仅仅是如何能赚到更多的钱,途径是否违背了一些原则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与贪婪众所周知。

韦伯认为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可能称之为的精神,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而这些精神也是资本主义精神,他的观点放大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时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研究方向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并没有分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情况,自然也就忽视了那些新兴资产阶级为积累资本、扩大生产,对劳动者的压榨和剥削,也忽视了他们积累资本时罪恶的贸易活动。新教徒中毕业于专门培养技术研究型和工商业专业人才的学院的人数,以及毕业于培养资产阶级的商务性人才的学院的人数较多,这与新教的教义有关,因为他们的信仰排斥安逸享乐的生活,追求忙碌但收益丰厚的工作。受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宗教氛围的熏陶,培养了新教徒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个原因则是新教徒在政治领域的尴尬处境,天主教徒很多都是封建官僚和老牌的商业贵族,他们垄断了政治局面,将新教徒排挤出政治领域,新教徒只能在经济领域开拓自己的事业。再将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东方,中国的儒教思想却是在抵制培养专门的人才,新教培养“专才”,而中国更倾向于培养“通才”,儒教中“君子不器”的观点,反正君子治学一技之长,而是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而新教徒倾向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数个在各个领域的专才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儒教与清教中的天职观水火不容,清教中的天职观所指是人们必须接受神的旨意,履行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务,便是劳作。辛勤的劳作和节俭有度的生活是清教徒履行自己在现世的义务,不去履行自己的工作,就是对上帝责任的逃避。新教徒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回报上帝的恩典,必须在现实中辛勤劳作,努力赚钱。这一特点与资本主义牟利行为的特征不谋而合,具有实质上的统一性。②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便是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牟取利润。而新教的天职观使得新兴资产阶级为赚钱获得道德和事实上的可能性。而儒教思想培养的君子避开世俗生活,以入仕做官为荣,谋权不谋利;专业的技术培训适合“小道”,即从事基层工作的百姓,儒教士追求的是辅佐君主、追求政治上的地位。新教受到天主教的排挤,无法进入政治领域,而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思想领域占据正统地位,精通四书五经即可通过科举入仕,政治领域中是为儒教士打开大门的。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秉持着士农工商的理念,做官是最受人憧憬的,做生意则是被政府打压的,尤其在政府为儒教士进入政坛提供了科举的决定,所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君子,在经济领域施展抱负的人很少。而新教徒由于政治上被排挤,教义中又鼓励人们履行自己在现世中的天职,所以新教徒大多活跃在经济领域。

但儒家中的某些思想和新教中的理性主义还是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儒教既反对古伊斯兰教中的先知们表达的奢华挥霍的态度,也反对佛教那种拒斥对尘世财富的任何悬系的态度、印度教那严格的传统主义的职业伦理以及清教对理性地专门化了的天职中现世禁欲的营利工作的神话。③新教中也对封建官僚和老牌商业贵族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以及反对天主教徒隐修遁世、逃避社会责任的思想,两者在生活方式上存在共通之处,都提倡节俭有度的生活。儒教和新教都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要在各自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国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考试给知识阶层以向上晋升的阶梯,通过科举考试,儒教士向政治上层流动,活跃在政治领域;新教徒则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在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相同的。加尔文宗崇尚恩典说,信徒要坚信自己被上帝赐予了恩典,于是在世俗生活中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天职,努力工作。而儒教中也存在恩宠说,儒教士在科举中通过考试,被选拨做官,便是在都城中得到了君主的赏识和恩典。在对待欲望上面,两者也是如出一辙。儒教主张回避美色,孔子认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妇女是彻头彻尾地非理性的人,同妇女打交道就如同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困难。④对美色的沉沦会让君子失去理性,失去匡扶大义的理想。新教中的核心特质是禁欲主义,尘世中的各种欲望,尤其是对于性的欲望,会让教徒迷失方向,而辛勤的劳作和粗茶淡饭能让人清心寡欲,是禁欲的良方。儒教和新教都出自对责任的履行而抵制欲望。

韦伯的这本书中只强调了商人和组织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分析消费者——市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舍勒说“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中迈步向前的,并不是实干精神,不是资本主义中的英雄成分,不是‘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的小市民。”⑤舍勒认为怨恨产生的土壤在于:价值攀比和竞争机制。小市民作为消费者,购买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资产阶级生产的商品在市场流通,有一部分人的购买会使另一部分人产生嫉妒和怨恨,刺激这部分人的消费情况,消费的增长使得商品需要上升。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积累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攀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样的心理就促进市民加倍努力的工作,来战胜其他的人,获取更大的成就,全社会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竞争取胜、优胜劣汰的环境。

这本书中对资本主义大加赞词,却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视而不见。卡尔·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列强掠夺弱小国家,鸦片贸易、黑奴贸易都是资本积累时期血淋淋的历史。而韦伯全书只见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精神的称赞,只看到了资本家个人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忽视了他们面对丰厚利润时的贪婪和残忍。资本主义精神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背后发展的消极因素。

——————————

注 释:

①{3}{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24,232,232.

②袁张帆,蔡璞.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脉络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1).

⑤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7.

参考文献:

〔1〕董正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7,(01).

〔2〕王艳.“怨恨”的社会为什么有“未来”?——舍勒《三论资本主义精神之问题》的伦理思考[J].浙江学刊,2011,(01).

〔3〕白蔚.三位“马克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6,(05).

〔4〕耿喜梅,严翠玲,柴淑芹.宗教伦理?经济伦理?社会变迁——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内在逻辑及评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9).

〔5〕袁张帆,蔡璞.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脉络探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材料题下一篇:个人应聘简历特长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