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2024-04-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通用8篇)

篇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把握哲学之美,点燃心中神灯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是 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 界,也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键词 哲学之美 神灯 领悟 实践 大学生

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同时,我阅读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读本》 以及《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这两本书。《辅导读本》收录了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和学 者的优秀作品,其思想深刻,既有冷静的理性精神,又有让人感念的人文情怀,是我们在轻 松的阅读中学习到有益的知识,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哲学的 邀请》就像是一封进行哲学思考的请柬,是一本趣味盎然,晓畅易读的哲学入门书,对于帮 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文科生,至高中开始接触哲学至今,已有三年。高中时代,在高考总指挥棒的 指引下,学习哲学的唯一目的便是应对考试,从未试想过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懵懂的我 闯入了哲学的世界,却只是停留在对哲学文字的背诵上。升入大学,对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 学习使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学所获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是我顿时 醒悟:原来哲学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可以使我们的生(可以让我们更好认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活更加美好。哲学就像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哲学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因 为它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它敞开自己,始终在路上,恰似无尽的人生。①哲学可以带给我们 不一样的看风景的心情,告诉我们看世界,想问题的不同路径(角度也许更好)。作为一种内 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东西,哲学总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找 到自己成长的动力,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哲学会赐予我们明辨是非的眼睛,它是指引我们 前进的神灯,将我们引向正确的(不恰当)思想港湾。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由 之路,它渗

透到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辅导读本》以及《哲学的邀请》的阅 读,我深刻地体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扯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哲学 才差不多),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关 注周围的世界,企盼人生的幸福(哲学是一种哲学人格和哲学学理的统一,怎么被你说得那 么庸俗,还企盼人生的幸福,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现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揭露和批判的批判 精神和勇敢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即为哲学人格)。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当我们 对自然或人生中(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时,我们便已置身于哲学中。哲学并不 仅仅是一门学问,它渗透于我们每个人内在精神生活当中。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和 困惑,哲学虽然不能提供现成“答案”,但这些问题和困惑都可在哲学中得到理解或将得到 理解。(不敢苟同,哲学家还有搞不懂的事呢)只要我们放下“哲学王”的架子,使哲学走 进生活、贴近生活,而不是像黑格尔式的哲学那样沉溺于抽象思维王国中进行哲学思辨,那 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极大兴趣。对哲学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哲学之美需要我们在实践 中加以体会并把握。在对于《辅导读本》和《哲学的邀请》的阅读中,我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下就我体会最为深刻的几点进行论述。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必须一切从实际 出发。正如《狼桃的故事》一文所述,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 著名文章《实践论》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② ①《哲学的邀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1 月版 第 213 页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辅导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2 月版 第 158 页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 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能一味地投身于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必须 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身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法学是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性科学,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通 过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正确把握法学专业的真谛。其他的各类科学的学习亦是如 此。二: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动性,必须 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的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③。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脱离客观 规律办事,进行学术研究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关键。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发挥能动性,敢于挑战,敢于突破,敢于 创新。总而言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 机地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事物通过质变,产生新事物,又开始 新的量变相互转化。正如《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所揭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真理的得出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 须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重视量变的积累,把握量变的趋势,抓住质变的良机。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 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邓小平同志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 中指出,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路线,这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各地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提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正如名家所言:人最难战胜 的是自己,我们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不能一味地盲 目跟风。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上都太机械了,不过太多不用改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收益颇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犹如“鼓手” 和“吹号手”,振奋了大学生的精神,鼓励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赋 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进力量,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马哲吧就是对外在世界和自身的批判,怎么激励我家老婆的生活热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我们生命中的神灯,指引我们明辨是非(什么是是

篇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实践教学·马列经典原著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主标题 :把握哲学之美,指引我们前进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小组 代 表人:

院系专业班级:

联 系电 话:

指 导教 师:

填 表日 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0年10月31日

填写说明

把握哲学之美,指引我们前进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也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之美;实践;矛盾;大学生。

正文:

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阅读中,我进一步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以下就我体会最为深刻的几点进行论述。

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认识的源泉。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著名文章《实践论》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不能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能一味地投身于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即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身为法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性科学,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只有通过认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正确把握法学专业的真谛。其他的各类科学的学习亦是如此。

二: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两者是辨证统一的。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不能与历史的发展的总趋势背道而驰。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脱离客观规律办事,进行学术研究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办事,这是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积极发挥能动性,敢于挑战,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总而言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创造了条件。事物通过质变,产生新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相互转化。正如《爱因斯坦与相对论》所揭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任何真理的得出不能一蹴而就,而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重视量变的积累,把握量变的趋势,抓住质变的良机。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邓小平同志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中指出,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路线,这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各地在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提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正如名家所言: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我们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认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规划,不能一味地盲目跟风。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

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也有主次之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方法论: 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

须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同等看待不分主次或者主次颠倒)看问题要分清主次,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时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不加控制。防止它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通俗说法有:抓本质、抓主流、看形势,识大局等。

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求我们要抓重点抓关键

复杂事物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二者的关系及方法论:二者都有是讲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二者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内容,主要矛盾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要矛盾的一般说法有: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抓主线、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

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之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把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既要反对均衡论,又要反对一点论。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我收益颇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振奋了大学生的精神,鼓励我们积极向上,努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赋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进力量,激发我们的生活热情,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们生命中的神灯,指引我们明辨是非,在求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辨证地看问题,不断地提高自

身的理论素养,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让哲学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为我们撑起一片广阔的天地。是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向我们展示整个世界的本质特征,使我们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能正确认识自己,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显示和扩展人自身的本质力量,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当我们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美,它便会给我们带来思想的收获,灵魂的震撼和行为上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它通过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和实践,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把握哲学之美,点燃心中的神灯,照亮前进的路程,在求知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民出版社,1995年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1月版

孙其昂 叶鸿蔚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辅导读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版

篇3:浅谈化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科学地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不同的、相互对立的, 同时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事物自身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例如在教学中涉及到“氧化还原”内容时, 我们要学生理解,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剂的得电子、化合价升高、被还原, 与还原剂的失电子、化合价降低、被氧化是相对立的概念。但是又不能孤立地去看它们, 它们的存在以对方为基础。不存在氧化剂也就没有还原剂, 没有得电子也就无所谓失电子, 这二者是统一的。在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章节里, 应充分注意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还原性, 这是碱金属元素的共性。它对于这一类事物来说可以叫做矛盾的普遍性。而各种元素的性质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可以叫做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烷烃的性质可以在甲烷、乙烷、丙烷等的性质中找到。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甲烷、乙烷、丙烷等都是由C和H两种元素组成, 且每个C原子的化合价都已充分利用, 都达到了“饱和”。这样的烃才叫烷烃, 否则就不是烷烃。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由于内在矛盾性或内在否定性的力量, 促使现存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 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 尔后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 即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探索原子世界的过程, 充分体现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美国的化学家道尔顿, 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倍比定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 在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中,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元, 它们是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真的是不可再分割的微小粒子吗?这个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1896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汤姆生用一只特制的阴极射线管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利用实验结果和物理学知识算出了电子的荷质比, 并推算出电子的质量应是氢原子质量的1/1836。由此, 汤姆生揭开了原子世界的面纱。汤姆生的“葡萄干蛋糕原子模型”在10多年后被他的学生卢瑟福所推翻, 他进行了著名的散射实验, 即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结果, 他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子模型。人们称之为“行星模型”。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当时的电磁场理论发生了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是玻尔。他作了两个假设: (1) 氢原子的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绕核旋转, (2)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 能量差以光的形式放出。利用这两个假设, 玻尔解开了氢原子的光谱之谜。但玻尔的理论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概念, 如轨道等。直到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从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方程式, 这深刻的反映出原子世界的运动规律,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薛定谔方程。在这些认识过程中, 每一种新的学说的诞生都是对前一种学说的否定, 但前一种学说中合理的思想又得以保留下来, 在不断的经历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

三、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内容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化学领域里量变质变规律以更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化学中的同素异形体就是由于构成方式的变化而形成的质的差别。如金刚石和石墨, 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 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它们的物理性质就完全不同, 金刚石坚硬无比, 可做切割玻璃的利刃;而石墨则比较松软, 能作铅笔芯。化学的化合和分解, 就是由于吸引 (亲和力) 和排斥力 (离析力) 两种对立的力量彼此消长的结果。

结束语:

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时期, 化学教学则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把化学的知识同哲学原理相联系, 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生发展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仅从以下几点哲学原理谈谈对人生发展的启示。

一、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②,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不同存在形态。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只有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是自觉能动性的反映。“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性和能力”③。人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创造出许许多多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从而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目的的变化。但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启示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包括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又包括从社会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体能、学识、智商、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因素。在工作和学习中如果缺乏了兴趣和爱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相反,有了兴趣和爱好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质和潜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仅有兴趣爱好,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或者自然禀赋,再好愿望和设想下的人生选择也是不适合自己的。从社会客观实际出发,是指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还有考虑社会实际。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的人生发展也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例如,如果没有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杨利伟的“飞天梦想”也很难实现。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还启示我们,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路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为了承担历史的使命和责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鲁迅“弃医从文”,他用“呐喊”唤醒精神麻木的国民;钱伟长“弃文从理”,目的是为振兴中国的军力而学;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初只是一位小学教员,为了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走向了研究军事和指挥战争的道路,最终成为闻名中外的军事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思想家,成为深受中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伟大领袖。为此,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选择好一条更能适合自身成长和造福于他人及社会的成功之路。

二、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造积极的人生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④,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承认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就必然得出世界是运动的结论。恩格斯指出:“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是事物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状态和性质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东西的出现和旧东西的灭亡,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创设积极的人生。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个人的人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顺境和逆境,也有成功和失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成功和失败。顺境为人生提供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机遇,成功又使人获得了更大的自信和自尊;逆境和失败会给人生发展带来挫败和困惑。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逆境和失败也可能会激发一个人的斗志,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促使人创造条件使逆境和失败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在顺境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于人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忌安逸懈怠和骄奢放纵;在成功时忌沾沾自喜和忘乎所以。在逆境和失败时,我们用顽强的意志、执著的精神、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避免心灰意冷,自惭形秽,从而战胜逆境和失败,创造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

三、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积极解决人生中的有关矛盾,促进人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矛盾和矛盾运动的。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既内部矛盾,是指“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⑥;外因既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⑦。“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也如此,例如:成功与失败并存、优点与缺点同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正视和善于解决人生中不同的矛盾。由于人生发展中的矛盾既表现为内部矛盾,又表现为外部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生的发展既受制于内因,又受制于外因。所以我们既要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又要不断地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因素,或改变创造外部条件,使不同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和处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发扬自身的优点和优势,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把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作為人生发展的生长点,用自身的闪光点照亮自己人生前进的路。

四、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认识者)对客体(认识对象)的能动反映”⑨。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⑩。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通过各种感官活动,获得认识所需的“第一手材料”;间接经验,同样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还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識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原理启示我们: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人生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获得并且表现出来。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我们掌握丰富的知识。知是行的要求,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行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必须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只是重视知识的积累,没有自己的亲自实践,人的各种能力就不能从一种潜在的状态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在中国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初期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提高和发展的。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获取成功的人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自身能力的高低,如果我们没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生的发展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是个人及其活动对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体及其活动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现实的物质活动,真正的成功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个人超强的“武艺”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反过来,如果空有一身“武艺”却不为现实生活的实践服务,这“武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出校园、下农村、下厂矿,访军营、进商店,以社会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从而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增长知识,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发现自身的不足。只有积极投身到实践活动之中,我们才能运用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为社会提供种类繁多的劳动成果,也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23.

②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③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7

④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

⑤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

⑥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⑦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⑧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0.

⑨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60.

⑩罗华江.哲学与人生[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70-71.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耕.哲学与人生(黑白版.2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011.4重印).

篇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报告

马克思主义,最深有体会两点,一是帮你树立三观;二是教给你应对方法。阐述一下:第一,三观。世界观,他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你看树木是一种物质,建筑是一种物质,汽车是一种物质,水是一种物质,空气是一种物质。至于是什么物质,那是物理学了。至少他告诉你,你所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可以被分析的,不可怕。为什么他告诉你鬼神唯心主义不可取,因为害怕,看不见摸不着分析不了控制不了。人生观,他说人要敬业、要奉献,要知恩,要实践。他说这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什么统一?因为利益。利他就是最大的利己。你的敬业,奉献,关心,别人都能感受到,才会真心待你,才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价值观,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等,他都在告诉你,怎样赚钱!重点是,他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人是经济人属性,是利己的,赚钱是必须的,怎样看怎样做,他都告诉你了。

第二,他教你方法。实践。唯一标准。至于怎样实践,他告诉你是矛盾辩证分析法。意思是既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叫你综合分析。举例子,如果你想知道怎样赚钱,那你就需要劳动,体力或脑力,或者人际关系作用力。你要观察你自己是个什么物质组成,还要辩证分析你的优势劣势,以及用你的人生观指导而成长起来的自己有没有同盟,朋友,你值不值得别的人用剩余价值来帮你。然后他告诉你,去做,去实践。他还告诉你,逻辑。逻辑是什么?看历史,看经济,看阶级,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告诉你革命,因为你无产。你穷所以你要拼命。

最最重要的,他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分析,分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第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有吸引力的,在这点上,我们无须过于表现政治的敏感。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某种突然产生的东西,是继承西方哲学、经济学的东西。我们平时喜欢瞎bb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不是很牛逼的东西吗?

第二:马克思主义真的是有吸引力的。你看看,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把世界搞得怎么样了?全世界青年以手捧资本论为荣,以称社会主义者为荣,在那个年代,你如果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特别是青年。稳稳的社会主义者。这么有号召力的东西,难道就是别人嘴里的“民粹主义”、“流氓无产者”、“乌合之众”这类东西的代名词吗?显然不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有普通青年需要的正义的情怀,辩证的雄风„„也有中老年人所需要博大精深,深厚积淀(福柯,德里达,后现代哲学都在谈论马克思)„„是一种最先锋时尚的象征(嬉皮士,摇滚,垮掉的一代„„)„„吸引了最富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人(格瓦拉,国际共产主义者„„)„„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复兴了人类的黄金时代,大多数人为了真理而奔走呼告,是人类自己做的一个梦。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有现实基础的。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源于同情心,是底层人的物质匮乏和精神压迫,使那些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开始质疑社会的一般逻辑,开始想象另一种可能。马克思主义有多风行,社会的不合理就有多强烈。如果你觉得社会不合理,如果你觉得精神受压迫,你就会思考,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思考的重要对象之一。

第四:在中国认识马克思主义有非常好的条件。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地之一,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我非常需要学习而且值得学习的理论。靠近毛泽东思想,就能靠近马克思主义。

第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说了那么多马克思主义的好处,如何学习呢?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政治化,简单的结论性辩论一点好处也没有。当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学习。我的经验是这样的,从西方后现代哲学、毛泽东思想入手,读那个时代的传记,日记,短评,积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性认识,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靠近马克思主义。我不觉得获得真理是最好的结局,我觉得那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我们而言,通过马克思主义,培育批判性思维,具有洞察力的眼睛,以及丰富的情怀,包括牛逼的评论能力,是可能靠近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是什么?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唯物主义,即物质决定意识,现有存在后有意识,是因为有一杯水在桌子上,所以你看到了他,而不是你觉得有一杯水在桌子上所以他就在桌子上。

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一点类似道教的太极,具体到生活大概是事物有两面性,比如塞翁失马。以上两个只是主要的哲学观点,还有其他方面的比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之类的。历史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步的动力是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经济方面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是因为工人干的活多,拿的工资少。政治„„大概就是议会斗争,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这已经被教徒们否定了„„总之马克思主义就是提出了一个对人类社会的一揽子分析计划,用它的思考方式可以解释任何事。就像天主教伊斯兰教可以用他们的理论解释一切事情一样。实在不懂就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一种唯物主义的宗教行了。

他想要改变,发现有些事物是改变不了的,这些是他理论中唯物的部分,即所谓规律;有些是他改变得了的,这是他理论中理想的部分,即他的目的 前者可以见他的智慧,后者可以见他的崇高

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透彻理解

此为学习哲学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是唯一的问题——“我是阿尔法,我是奥米伽,我是一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哲学基本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宇宙的本源问题,也就是宇宙的终极根据问题。此问题自我展开为三位一体的、三个互具互摄的环节和层次,不妨从俗,依次称为本体论层次、认识论层次和方法论层次。所谓本体论层次,就是宇宙的终极实性究竟为何;所谓认识论层次,就是主体是否可如实觉悟此终极实性;所谓方法论层次,就是主体如何实证此终极实性。由第一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通常所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云者,皆一元论也;由第二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由第三个层次,世间一切哲学分流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方法论体系;三个层次各自又无穷化生,并相互融摄,于是生出世间千宗万派乃至于无穷无尽、无量无边的哲学样态,又以不同的哲学流派为根源,衍生出无穷复杂、无限多样的世间一切学问。此一问题是化生一切问题、含摄一切问题的终极问题,也是一切哲学的唯一问题,任何哲学绝不可能研究、也绝对不存在第二个问题,乃至于绝对不存在第三、第四等任何问题,因为一切其余问题皆包含在此一问题之中,皆由此终极问题派生,皆为此终极问题之一个方面,皆为此终极问题之化身,此终极问题犹如佛学所说的“一真法界”,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宇宙,所有哲学流派之间、所有由哲学衍生出来的所有学问之间皆互相具有、互相通达、缘起无尽,由任何一个哲学流派或任何一门学问都可进入一切哲学或一切学问之中,任何一个哲学流派或任何一门学问皆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包含着、反映着一切哲学和一切学问,“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此问题无限展开,可含纳整个宇宙,收则可置于掌中,收放自如。当然,如果我们究竟、彻底觉悟了真理之完备实性,则会彻底明了,其实此一问题也不存在——这一问题本来就不存在,“本来无事”,本来就无问题,本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二、对“物质”范畴的真正理解

虽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人早就背诵、熟悉了“物质”之定义,而实则几乎并无人理解其真谛也,所谓终生谈道不见道是也,难怪当年列宁感叹: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没有几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实际上,“物质”范畴是哲学上最深邃、最难理解的一个范畴,只有达到哲学的究竟境界方始领悟其实性。此范畴一般以列宁之定义为准,故以此而详细解说之。列宁原文最关键的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也就是说,最关键的不是物质范畴,而是物质范畴所标志的物质的本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何为“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与人是否认识此本性、认识到什么程度无关,也就是物质的本性其存在与认识无关,这与佛祖说的一切众生之佛性无论众生是否觉悟、觉悟到什么程度皆永恒不变、永远真实、不生不灭完全一样,“如来实性常住故不般涅盘”也,所以佛法最真实的“常乐我净”首先就是“常”,也就是永恒。再深入阐发,就是:物质的本性其存在只能是因为其自身,物质之本性不受任何东西决定或影响,此本性乃物质本来固有,且其本性绝对不变——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物质本性的最深刻的核心思想“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是永远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物质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暂时的,除了永恒变化、永恒运动的物质以及物质变化和运动的规律之外,再也没有永恒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有物质本源是永恒的,一切现象皆为此本源所生起、所变现,一切现象本身并无自性,是生灭无常的,宇宙、法界永无另一个自存的实体生出——因为那个自存的实体“唯我独尊”,至高无上,永恒存在,本性绝对不变,这与大乘空宗所言“缘起性空”和有宗所讲“依他起性”之义理完全一致;就透彻意义而言,宇宙一切现象随起随灭而物质本性永恒不变,此可对应于华严宗之法界缘起也,法界体性不生不灭而缘起无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实质所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深刻、最根本的原理不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只是表象,而是有关此物质统一性之本性的物质不灭原理、物质本性永恒原理、物质本性永恒而无穷化生一切现象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辩证法决不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凡有生必有死。如此,则一切最终都如梦幻、泡影,如此,学习哲学的最终结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此,辩证法、哲学本身也是虚无主义,学习辩证法的最终结果就是走向虚妄,如此,学习哲学就走向了其反面,因为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真实而不是为了虚妄。事实上,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上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大多都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反对、所批判、所超越的东西,正好与马克思当年的思想相反,马克思在天之灵实在难安也。真正的辩证法是永恒、变化体用一如的境界,即佛学了义经所言生死涅盘不二的境界,六祖慧能大师得到衣钵之时“明心见性”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即上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那句话所揭示的境界。恩格斯解释物质范畴曰:物质是不可见的。唯然,善哉,恩格斯可谓真解物质本性者也——有人会说,我就不明白了:列宁不是说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吗,怎么恩格斯说物质不可见呢,客观实在的东西怎么不可见?凡有此疑问者皆不明物质之本性也,凡有此疑问者皆将“物质”简单等同为“物体”也。物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论之本也,物质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犹如佛性、真如之于佛学,物质乃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也,你可见世间之有形有相之物体,然任何物体皆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也:石头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树木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太阳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地球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原子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夸克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你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我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他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可以说,即使你遍观三界,上穷碧落下黄泉,穷举宇宙间一切物体,皆非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皆非“物质”也,宇宙之终极根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超越任何一个、一种物体,故你所能见之一切物体、万象、万法皆非那个真实的“物质”,犹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然而物质、宇宙之终极本源、宇宙一切之普遍本性果永不可见乎?非也,在相之有限境界、执迷于相之有限境界当然不可见,然超越相之有限境界、与物质本性完全契合则可见,即《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此时你把它叫做物质也好,叫做真如也罢,叫做道,叫做梵,叫做绝对精神,叫做上帝,乃至于叫做狗屁,或者什么也不叫都无妨,如此境界,全体真实,完美无缺,一切事物、一切众生皆本来具足本性之一切本体妙用,所谓当相即道也,个个圆成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之间本质关系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包括: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以及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以这些核心范畴来解释宇宙中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和为什么如此存在、发展的根源。根据现代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可以再加上“信息”这一范畴来完善之。于是乎,由各核心范畴所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构成如下:物质、运动[亦可说能量]、信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用、相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整体:物质为体,为一切事物之终极根源、绝对根据,故可称体大;能量为用,物质本体以此而化生出万物、化身为万物[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否定性”,佛学所言“缘起无尽”],故可称用大;信息为相,物质本体所化生出的、所化身的万物即物质之相,故可称相大。能量重在动,信息重在静,动静一体即为物质本源。物质本源所化生出来的一切事物之无限总体构成宇宙,即佛学所言“法界”也,而时间和空间就是宇宙[也就是物质本体]自我度量、自我展示的两个基本维度,其中,时间为宇宙纵向的自我展示,空间是宇宙横向的自我展示。宇宙以时间纵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永恒发展过程;宇宙以空间横向展示出来,如果从万物的尺度中看,即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宇宙就是在物质本源的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中形成的纵横交织、动静一体的立体网络之无限总体。物质本性永恒而其相用无穷,所以永恒发展的真谛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不断的更新,而从本源上说则是物质本源无穷的生发、展开自己;普遍联系的实质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而从本源上说是物质本源自我展开、自我实现之一切相;所以物质本源与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又构成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物质本源在自我展开为一切事物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就是规律,物质自本自根,故规律乃物质本源自身所固有,由此从根本上杜绝一切神创论之可能,犹佛学所言:世间万物,都无作者。三大规律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亦互相含摄,而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其性体,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相用:物质本源自我二元分裂,就是一切对立之根源,物质在自我分裂中永远保持自身本性不变,即所谓的宇宙统一性,物质不灭;同时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与本性贯穿到其余两大基本规律之中,因为就静态、就其相来看,质与量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度,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的双方,而统一于否定之否定;就动态、就其用来看,质量互变规律以渐进和飞跃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转换和自我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以曲折和前进两种对立运动形式的统一揭示出物质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回归。所以三大规律又构成物质自身体、用、相三位一体的整体,而以物质本源的永恒性(统一性)、物质本性的自身保持(度)、物质本性的真正实现(否定之否定)为根本。只要将以上所有核心范畴融会贯通、神而明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举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切其余范畴、概念皆可一网打尽,无所不通。这个精纯混成的整体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心法”,所谓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云者全都是它的具体运用,无论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内涵如何千变万化,其终极之道纯粹至一,永恒不变。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是什么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乘境界的学问,不以自了、自我解放为目的,而以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为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境界在下面一句话中得到最为典范的表达:“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对比佛学,其以解放一切众生为终极目的,而对“解放”的真谛的理解——“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真正解放自己”,正如地藏王菩萨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如此,可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于人类本位上的大乘佛学,马克思者,与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苏格拉底、耶稣等一样,圣哲也。

为何考研读马克思主义感觉很有道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19-20世纪风行的理论,是当时的新兴阶级——工人阶级用来争取政治权益的工具,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共产主义社会只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猜想,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之一,《共产党宣言》的最大价值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进而提出工人阶级的政治主张,你去看看有几个字提到共产主义社会?没有!

科学(science)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证伪,如果一个科学理论宣称它的结论现在不能验证,只有几千年以后才能证实,那就不是科学,而是预言,预言是宗教才玩的把戏。马克思从没有将共产主义社会归结为理论,而是在著作中小心翼翼地提出对未来社会的“几点不负责任的猜想”,这些猜想后来被苏联归纳为共产主义社会。遗憾的是,现在大学授课中普遍将“共产主义社会”解释为几千年后才会出现的社会,这就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可证伪性,直接将马克思主义和神学挂上钩。中国还有一个不可证伪的学说——中医,当然这个扯起来比较复杂。

马克思在社会学上成就最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揭示了社会秩序的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揭示了社会变迁的动力,这些在马克思之前都闻所未闻。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抑制作用,历史发展不一定是进步的,确定的,而是由无数不确定因素组合,淘汰无数失败路径,最终保留成功路径的发展过程,有点类似自然选择。不过,你能因为相对论就否定牛顿三大定律,因为量子力学就否定相对论么?科学总是不断进步的,如果前人的学说被更新就得出前人是错误的结论,那么类似的,我们可以用凯恩斯主义否定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用新自由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这么一来,人类历史上99%的大科学家都是谬误了?这本身就很荒谬!

第一:马克思主义首先是有吸引力的,在这点上,我们无须过于表现政治的敏感。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上都有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不是某种突然产生的东西,是继承西方哲学、经济学的东西。我们平时喜欢瞎bb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不是很牛逼的东西吗? 第二:马克思主义真的是有吸引力的。你看看,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把世界搞得怎么样了?全世界青年以手捧资本论为荣,以称社会主义者为荣,在那个年代,你如果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特别是青年。稳稳的社会主义者。这么有号召力的东西,难道就是别人嘴里的“民粹主义”、“流氓无产者”、“乌合之众”这类东西的代名词吗?显然不是,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包罗万象。有普通青年需要的正义的情怀,辩证的雄风„„也有中老年人所需要博大精深,深厚积淀(福柯,德里达,后现代哲学都在谈论马克思)„„是一种最先锋时尚的象征(嬉皮士,摇滚,垮掉的一代„„)„„吸引了最富情怀和英雄主义的人(格瓦拉,国际共产主义者„„)„„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复兴了人类的黄金时代,大多数人为了真理而奔走呼告,是人类自己做的一个梦。

篇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近期,通过参加党校组织的专门脱产培训学习,在培训老师的授课教学指导和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本现状与热点展望》、《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念》、《<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等理论解读文献,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单位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现在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诞生及由来

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母本经济理论,是中性经济理论。直接阅读《资本论》,不能够体会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需要对中性经济理论进行改编社会属性,才能够学习解读到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875年,马克思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写作,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设计与写作。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至于为什么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这一理论,恩格斯在1886年曾经作了说明。他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的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及研究思潮

马克思一生都在从事无产阶级斗争工作。他在中学时代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点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其内容盖了社会许多方面,比如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但不同的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同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被理解成各种形象。

如果从它的创造者的认识、继承者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后代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如果从阶级属性来理解,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我们国家自身环境中了解,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在学习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其说是关于政治的学说,不如说是其关于人的学说,它本质上是人学,是让人成为人,是消除贫困,是消除物化,是消除异化,是消除奴化。在他的学说里,人是最高的目标,人就是目的本身,人就是信仰本身,他和孟子一样,是正义的,在济世救人;他们都是光,他们都在驱散着黑暗。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催生着黑暗,如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的学说都具有着永恒的“未来性”、彼岸性!而未来性、彼岸性恰恰是人所需要的,人离不开远方,人离不开诗!他言语中的“自由”亦即中国古典哲学的“大自在”,“大逍遥”,他语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大完善”,“大完成”,“大觉悟”。

时下,理论界盛行各种形式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并已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领域。按地域划分,可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俄罗斯东欧马克思主义、拉美马克思主义等等;按研究领域划分,可划分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市场马克思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等等。还包括“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解放神学”等充满争议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篇7: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一)精彩摘抄: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举行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以后,中共中央就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往北平。

按照后人的评价,“读过《毛泽东选集》的人,一定会因为文章的求实精神,对形势清醒、理性的判断,透彻的、入情入理的分析,以及闪烁睿智的哲思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文章透露出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求实精神可以看出,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一种理性思维已经成为主导中国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文章的真灼烁见和超人的智慧可视为一代伟人留下的‘精神遗产’。”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犀利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思想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在这里,我想试着用几个词去概括《毛选》,去解析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领袖。

“团结”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毫无疑问,“团结”二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字眼。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当然,“团结”不是盲目的,毛泽东在强调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同时,没有忘记点出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为人民服务”

虽说《为人民服务》这篇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文章中学时曾经学过,但再看一遍之下又有了新的体会,《纪念白求恩》也是如此。“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都应服从于人民的利益,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人民极端热忱的态度,精益求精地去工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现如今,不仅是党员,许多普通群众也都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现在的一些党内官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置人民群众的利益于不顾,成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毒瘤。这说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当今社会并未深入人心。这足以引起所有人的反思。

“反叛”

我并没有仔细查找哪个地方出现了“反叛”这两个字,其实根本不用找,字里行间全是。作为一个伟人,毛泽东的反叛自然不会是一般的反叛。他的反叛,是彻彻底底的反叛,从骨子里透出来,渗透进每一个思想层面。

比如他的书法,“天”和“地”两个字为什么写那么小,因为他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另外,有个听老师讲的故事,毛泽东小时候就组织家里的长工短工闹革命,要推翻他父亲,因为他父亲是个地主。《毛选》里许多文章都是他为反叛而做,反叛的对象范围极广,方式也多种多样。正是拥有这种反叛精神,毛泽东才敢于同其他领导人叫板,才敢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才能开创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反叛”终究是个贬义词,过度的反叛往往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伟人也是人,毛泽东就是因为反叛思想过于彻底才会在后期的政治活动中犯下了一些严重错误。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反叛”,不能没有,没有就没有生气,更不能过头,过头就会背离其原本的意义。

(二)结语: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出于尊敬,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参考文献: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维基百科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毛泽东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毛泽东

篇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读书报告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学,哲学原理,实践,真理

普通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较早接触的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化学教师, 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将普通化学经典的理论传授给学生, 更应该向学生授之以“渔”, 即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同时又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化学所研究的现象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化学同时又是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分支出来, 具有浓厚的哲学气息”。哲学和化学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 几乎每一个哲学原理都能在化学中找到例证。从化学的定义、分类、化学概念和学说的演变、到化学方法论研究、化学科学的发展, 都闪现着辩证的思维方法。虽然在普通化学教材中并未出现哲学术语, 但普通化学知识体系中却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普通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哲学素养, 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有助于其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从而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哲学思想, 开拓创新。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切科学的认知过程都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形式进行的,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 当然符合这一规律。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是化学热力学的主要基础, 是人类经验的总结, 无法从理论上来证明和推导。这两个定律的正确性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在宏观世界, 目前尚未发现与之相矛盾的经验, 这也就证明了定律的正确性。

在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时, 人们发现许多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 有人曾因此提出以化学过程中的焓变作为标准来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 认为朝着放热方向进行的过程都是自发的。事实上, 虽然对多数反应的确如此, 但也有不少相反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冰的融化, 食盐的溶解, 都是吸热过程, 但却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 单纯从能量的角度出发把焓变作为判断反应自发性的普遍标准是不完善的, 它虽然包含了相对真理的成分, 但它是不完全的。后来, 经过不断地实践, 人们终于找到了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正确依据:吉布斯自由能。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同样也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在对阴极射线本性的研究中, 发现了原子内部的复杂性, 同时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这一传统观念被彻底否定。在新的认识上, 科学家又设计出新的实验, 证明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提出了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行星式原子模型。由于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以上原子模型, 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了量子学说, 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量子化学, 建立了现在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这本身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克塞尔、刘易斯、朗缪尔等人也并不是直接依靠物理学理论创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而是主要靠对化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 将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 成功的解释了一些分子结构。

通过以上实例, 我们可以看出, 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正是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地排除谬误、获得真理, 并通过实践使真理得到检验。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 与此相类似, 化学中的原理和定律也都是有其适用的条件。如热力学中的四个基本公式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即内部平衡的、只做体积功的封闭系统, 而不能用于做非体积功的系统, 也不能用于敞开系统。如在讲授水的相图时, 需要向学生强调, 气液平衡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系统处于气液两相平衡状态。如果相应的升高温度或者降低压力, 平衡就会被打破, 系统会向气化方向移动;反之则会发生液化。但这一规律是有适用范围的, 如果超过了临界点, 无论怎样增大压力, 水蒸气都不会液化, 也就是说, 气液平衡线是不能无限延伸的, 在临界点以下的规律在超过临界点之后就不适用了。克劳修斯认为, 宇宙中一切运动形式都必然会转变成热, 熵将不断增加, 因而整个宇宙的熵值必然将趋向达到最大值, 最后宇宙内将不存在温度差异, 一切过程都将停止, 从而得出所谓的“宇宙热死论”, 即热寂说。这是将漫无边际的宇宙, 看作热力学上的隔离体系;将有限的空间及时间内总结的规律无限外推至宇宙, 因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这类事例说明, 任何真理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 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些条件, 真理将会变成谬误。通过这些实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因而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想要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而解决问题, 从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找到并解决其中的主要矛盾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普通化学中“可逆过程”这一模型, 则突出反映了系统的热力学状态变化, 完全忽略了在实际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摩擦作用, 忽略了实际过程发生时必然存在的系统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强度性质的差异 (如在可逆膨胀过程中系统与环境间的压力差) , 忽略了过程的速度等性质。“理想气体”的模型就是忽略了分子的体积以及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忽略了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器壁之间的碰撞带来的能量损失, 突出体现气体分子的热运动。类似的, 在研究溶液时, 忽略了不同溶液混合后体积的微小变化和混合时热效应导致的温度变化, 突出体现浓度变化对溶液性质的影响;在研究晶体时, 忽略了晶体中粒子的运动, 只考虑晶体的结构特征对其性质的影响;在研究酸碱溶液的酸碱度时, 往往会忽略水或其他弱电解质的离解, 等等。事实上, 这些理想模型所描述的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这些理想模型能够很好地排除各种复杂的次要矛盾的影响, 突出体现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抓住这些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 更有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在理想模型下, 可以更容易研究蕴含其中的普遍规律, 然后根据理想模型找出与实际的偏差, 针对偏差进行适当的修正, 经过这一过程, 实际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就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

四、化学与物质的运动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著名的Brown运动实验充分说明了物质的运动属性。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物质运动的例子, 例如固体的升华、液体的蒸发、打开乙醇试剂瓶就会闻到气味, 这些现象都是分子运动导致的;即使固体物质中的粒子也并不是静止的, 而是在其平衡位置上不断地振动。因此, 运动是绝对的。同时, 物质又表现为静止的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化学平衡状态”, 从宏观来看, 处于平衡状态时反应看起来似乎停止了, 但从微观角度来看, 可逆反应仍然在不断地进行, 只不过正逆反应的速率相同。因此, 化学平衡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一旦维持平衡的条件被改变, 已形成的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因此, 化学平衡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和质量的变化, 这种变化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这也是进行一切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中涉及的守恒主要有粒子守恒、电荷守恒和能量守恒等。

五、化学与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中两种最基本的状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质与量的转变过程。

在化学中, 物质浓度的变化, 相对分子量、原子数目、化合价、键能、压强、温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反应进行过程中反应程度的改变以及物质排列次序、排列方式空间取向、晶体类型等的变化等都属量变的范畴。而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同分异构体间的相互转化、分子组成和反应性能的改变等则属于质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质量互变规律在化学中非常普遍。所以, 恩格斯认为, 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原子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变小, 得失电子能力改变, 从而引起元素的金属性、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呈现递变性, 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 由金属变为非金属。当元素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增到8个时, 元素的性质发生质变, 同时引起电子层数增加的质变, 为新的量变提供了条件, 开始新一周期元素结构与性质的递变。同一主族元素原子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 这种量的变化也引起一系列性质的变化。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完美的展示了科学哲学通用原理, 具有重大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有些物质还常因浓度的量变而引起性质的质变, 如稀硫酸具有酸的一切通性, 但当硫酸的浓度增加时, 引起了性质的变化。浓硫酸具有稀硫酸所不具有的很强的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有时外部条件的量变也会引起物质的质变, 如相变过程其实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温度升高时, 物质的平动能会随之不断的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 物质就会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若温度再继续升高, 就可能由液态变成气态。在发生相变之前, 温度的逐渐升高, 平动能的不断增大, 都是进行着量的积累, 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 就会发生质的改变, 这也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六、结语

普通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观点贯穿于普通化学教学始终, 把蕴含于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之中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 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化学, 探讨化学理论的哲学价值、化学研究中的思维与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 从广泛的联系上去深入理解化学变化中的一般规律, 使同学们认识到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意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训练科学思维, 而且可以用哲学的科学方法去理解化学现象, 正确把握其规律。更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每位普通化学课程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革, 武育香, 郑庆林.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2.

[2]魏光, 林银钟, 陈鸿博.论现代化学定义及其原则宗旨[J].化学通报, 1997, (7) .

[3]唐敖庆, 卢嘉锡, 徐光宪.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77.

[4]段莉梅.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中的辩证法[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4 (2) .

[5]倪静安, 张墨英.辨证的唯物的化学科学——化学科学及其发展中的哲学思想 (上) [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上一篇:2016麻醉科工作总结下一篇:“疫情作文”人物素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