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读书报告

2022-08-20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原理读书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马克思原理读书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及思考感悟

学 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材料1003班

姓 名: 闵 杰

学 号: 0607100313

课程班级:2班 周五(

5、6节)

中南大学

二○一一年十二月 步入大二,我们在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过程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的部分。以下先对课堂上的几个思考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最后再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收获和感受。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 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 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 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 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问题:

一、对“哲学是爱智慧”的理解和体会。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它在现时代的意义何在?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

一、对“哲学是爱智慧”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或研究哲学,人们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以“哲学”翻译和表达“philosophia”,往往使人把“ 哲学”当作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然而人类创造的智慧有很多种,如常识、科学、宗教、艺术等等,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可见,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我们对哲学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哲学就是爱智慧。它意味着“对智慧的真诚热爱、忘我追求和批判性反省”,哲学因而被称为“智慧之学”。

据说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创造了哲学这个词,这个词的古希腊词义就是“爱智慧” 。今天,当我们用“智慧之爱” 来了解哲学及其事业的时候,在古希腊语境中显然陷人了同语反复。人有爱智慧的天性,就是说凡是健全的人都爱智慧。那么,从这一平凡的事实中我们将如何找到哲学的奥秘呢。爱智慧,对于人来说,是最容易的,然而进一步看,它又是最困难的。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它在现时代的意义何在?

自我批判、自我更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这种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有活力的部分”,时代不断变换,而时代精神却在趋于自由主义的惰性和沾沾自喜之时,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显得特别重要,只有这种批判精神才能揭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面目。忠实于这种批判精神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继承这种批判精神,才能使马克思的批判适应新的条件。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哲学在其创立之始就宣布: 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而这种批判的锋芒所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的批判”,还是“ 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以及“ 政治经济学批判”,归根到底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异化状况的揭露、分析和批判。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其矛盾统一体是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为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密切联系的、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又一对基本矛盾。其矛盾统一体是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涉及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其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客观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则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下获得解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的这种循环往复,形成了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

学习感想及心得体会

150多年来,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上有过许多评说。

概言之,它或者被尊崇者神化,或者被反对者丑化和魔化;或者被变成僵死不变的教条;或者被实用主义者任意涂抹。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式的理解与修正主义式的歪曲,是当今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的两大主要障碍 。在认识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所产生的混乱主要表现在:

本来是开放的、博采众家之长的、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封闭的、排他的、狭隘的、宗派主义的学说;

本来是紧密联系实际的、最善于从实践中汲取力量的、生气勃勃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脱离实际的、教条的和僵死的学说;

本来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作为行动指南的、正在发挥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巨大作用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过时的,束缚思想和行为、妨碍改革和革命的学说;

本来是依靠科学真理为自己开拓道路、在人类思想史上取得崇高地位的学说,却被误认为是依仗国家机器变权力为真理而强加于人的学说,等等。

因此,科学地把握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还马克思主义以本来面目,搞清楚它的源与流、它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它的基本特征与精神实质、它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从而在混乱迷惘、众说纷纭中达到清晰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又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思想、感情的科学体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争取彻底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而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没有绝对的分界: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生动的哲理。不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作理论论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其他学科,使这些学科也得到新的发展,同时也就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纳入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之中。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艺学、军事学,等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决不是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科学研究和革命实践中不断扩展、深化、合乎逻辑的结果。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发展规律论、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剥削阶级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学说思潮,存在着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面对工人阶级的,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这个最先进的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晦涩难懂、远离群众的思辨哲学,不是高谈阔论、脱离现实的清谈哲学,不是空讲道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书斋哲学,而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想方法,是他们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至多只能指出最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情况,不可能直接地指明各具特色的、复杂的、具体的东西。信仰、实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当前的确切事实,使之具体化、民族化。由于国情不同、条件不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也应各不相同: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在东方国家不同于西方国家。针对新的实际,分析活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实际和本国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义。

马克思说过:“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就是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它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无比威力之所在,也是其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泉。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反对和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斗争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在反 对和改变那些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阻碍改革开放、有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斗争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无限活力,根植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大道,而恰恰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和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在科学的变革与创新中开拓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尊重人类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政治生活与艺术创造中所积累的一切成果,尊重先行者、同代人在试图回答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等问题时所作出的努力、所提出的见解。他们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并放到工人运动中去检验,将其中的思想养分、科学颗粒、真理内核统统提炼汲取,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他们相信人类文化的潜能与伟力,维护人类文化的一切精品,并使之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为人类服务,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服务。他们把千难万险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在科学的崎岖小路上攀登,任何政治迫害、经济熬煎、思想围剿、生活动荡、贫病交加、子女夭折等带来的痛楚,都阻挡不了他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他们创建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科学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等重大问题,超越了以往的认识成果,达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作为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精神文明食粮,从不盲目排斥,但绝不是“大杂烩”。在坚持自己完整明确的科学世界观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认真消化、采纳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养分。列宁说得好:“无论在哲学上或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汲取和改造这些‘帮办’所获得的成就……并且要善于消除它们的反动倾向,善于贯彻自己的路线,同敌视我们的各种力量和阶级的整个路线作斗争。”注意、利用、汲取资产阶级学术成果,常常与回答论敌的挑战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事关人类社会走向新时代的根本途径问题上,在涉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必定坚持自己的世界观,贯彻自己的路线,抵制和清除敌对思潮与反动路线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发展、胜利靠的是什么?靠政权吗?不!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取得政权,他们遭受着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只得到处过流亡生活。靠枪杆子吗?不!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有的只是鹅毛笔。他们不仅没有革命的枪杆子作保护,却还要面对反革命枪杆子的威胁。靠财富吗?不!无产阶级当时确实是无产的!马克思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有时甚至饥寒交迫,靠恩格斯和友人接济,艰难度日。靠蛊惑宣传吗?不!马克思恩格斯向来不喜欢和反对那些以煽动和蛊惑人心而著称的人;至于正常的宣传与出版,他们既没有自己的报刊和印刷厂,更没有今天这样的现代传媒手段。那靠的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确实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他的思潮、学派都无法与之抗衡(因为它们或只包含有真理的颗粒,或只是局部领域的真理,而有些思潮学派明明就是谬误),因而才具有所向披靡的威力,在曲折的历程中总能为自己开辟通向胜利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看到当代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和大曲折,没有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看到当代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他们在生前提供如何解决其身后所产生问题的现成答案。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过时,它仍然能够正确地指导当代的实践,要求其后继者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马克思主义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必须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不断解答历史课题的实践中发展;批判继承整个人类的文明精华,在不断实践科学真理的变革中发展;战胜敌对思潮的恶毒攻击,在不断克服队伍内部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历史命运,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之奥秘所在。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但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没有过时。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提供了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正确观点和科学方法,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和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第三,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当今时代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进程之中。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过时。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现实作用和未来影响,就连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也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消失”或“过时”。他们赞扬马克思主义“仍然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是我们时代需要的哲学”,惊呼“马克思的幽灵仍然在世界上空徘徊”。

结束语: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 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时代背景 下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说,能否将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事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为,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 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而另一方面, 这一群体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取向,在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也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进入大学迅速迷茫。大学已然成为很多同学的游乐场,令自身堕落颓废的温床,诸如此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交流的效果不佳,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没有确立起来,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生自然是社会中具有高个人修养、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所以,这个人群的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也是亟待加强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

(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广义的马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直接思想渊源①德哲②英政③英法空社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马义理论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

(2)两大理论基础: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理论成果:列宁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具体体现①世界观和方法论②政治立场③理论品质④社会理想

(3)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1)产生:16世纪初(2)三个历史阶段:①早期空想②空想平均③批判的空想(3)局限性①②③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两大基石①唯物史观②剩余价值学说(2)创立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1)特点①②③④(2)形式:两种,其中最基本形式:暴力革命(3)发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意义

5.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探索的三个阶段(2)探索的经验

6.苏联模式

(1)特征①经济上②政治上

7.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三次飞跃)

8.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1)贡献①②③④

9.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1)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2)无产阶级专政①领导②阶级基础③最终目标④国家形式⑤作用(3)社会主义民主①本质和核心②社会主义的生命③国家制度④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10.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①②③④⑤⑥

11.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主要原因:①②

12.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原因:①②③

1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原因:①②③

14.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曲折性的原因:①②③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5.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1)条件:①阶级条件②思想条件

(2)性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1)宗旨:服务人民(2)民主集中制

17.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1)革命领导核心(2)建设领导核心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立场和方法①②③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①②③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1)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规律决定

4.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1)长期性原因①②

5.“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两个必然:①②(2)两个决这会:①②(3)二者关系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6.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1)两个阶段①②(2)区别(3)联系

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区别 2联系

第三篇:【马基作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实践转向,科学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由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科学的实践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实践转向,从而完成了一项哲学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实践原则是其基本的建构原则,科学的实践观点则是其首要的基本观点。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以实践为基础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长和发展的最现实的基础,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1:从对象看,哲学研究的诗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正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最现实最深切的基础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2:从内容来看,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获得灵魂。哲学从总体上统摄时代的内容和文明,反映着时代的本质特征。由此而言,真正的哲学也从实践中获得的最精致、最珍贵的东西,离开社会实践,时不能从实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3:从特点来看,哲学具有优越性,它是最高智慧,但总得以现实的实践为前提和起点。超越性(即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反映,人的普遍性在于不受物质限制,按任何一种事物的尺度进行创造,并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遍性,或者说实践的普遍性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它标志着人赖以 生活的世界范围展开的广度和深度。人的普遍性就是实践的普通性,人的实践性之的所以是人的普遍性的表现,在于实践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在实践中所获成果的自然性积绽和社会性积绽,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关照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面镜子。

二: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实质:

1: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伦,力国从一种“终极存在”或“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抽像的物质成了一切变化的主题,抽象的实体成了交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固,哲学变得敌视人了,旧哲学崇尚的理念“气”等一种抽象的存在,而黑格尔崇尚绝对精神,绝对理性也高人人耸于祭坛之上,人成了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指出哲学应关注现存世界,人类世界,把人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已身上(马恩全集161页—162页),现实的世界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实践着的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是自然与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聚焦点,从整个世界转向现存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转变的契机所在就是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世界。实践把自然与社会溶为一体,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从而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自然成为社会的自然。

2: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唯物主义所唯之“物”有很大的不同,据此可分为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传统观点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旧唯物主义相比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都以自在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朴素唯物主义看世界是一个直观混纯的整体,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看成孤立存在的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联系发展和整体,但这些都是客体哲学,只是对世

界的解释不同。马克思主义改造旧哲学仅在于提示了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世界应当是什么,使哲学成为改变世界的工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自然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理解为意识和自然的二维结构,反对把一切都归为精神,所以不得不反过来把一切归为自然,归于直观和客体,把自然界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其根源在于使哪种物质成为始基。如果说也看到了人,那人只不过是自然物质的一种表现形态罢了。自然唯物主义所研究的世界是无活力、无生气、无主体的世界,普列汉诺夫说这是一种悲惨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人乃是理性的尺度”,认为“思惟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进步,但从本质上讲,费尔巴哈并未前进,因为其“人是生物学的人,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虽然费尔巴哈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在咫尺,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实践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面了现实世界的基本关系,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现着现实世界,蕴含了现实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如果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那么实践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

三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劳动实践出发考察认识的发生,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其决定作用。

认识的本质:主题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的反映。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人是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由实践的本性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由认识的特性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另有理论、假说等,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从现象上看超脱了对象,但从实质内容上看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感性认识解决的是现象问题,理性认识解决的是本质问题。

认识运动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反复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为标志,才算完成。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和规律的认识。

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是由相对不断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都是

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既要符合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又要符合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实现价值选择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党的思想路线则是认识论的具体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辩证思维(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基本的,科学的思维和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小作文 读书笔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唯物主义的闪光

读《辩证法的要素》有感

——读《辩证法的要素》有感

0215141 姓名:周正轩 学号:021514124 阅读了《辩证法的要素》,对于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了全新的见解,这既是对于上课内容的回顾,也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讲到辩证法,就不得不提到黑格尔。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是《逻辑学》。

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很早就想写一部辩证法的专著,但马克思未能如愿,便去世了。 为了完成马克思的夙愿,列宁从1914年——1916年系统地研究了哲学史和马恩的哲学著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理论。其研究成果主要收在 《哲学笔记》中,《辩证法的要素》和《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两篇文章是其精华。而我阅读的,正是《辩证法的要素》这篇文章

而谈到这篇文章,我觉得当时的背景,对于理解它也有着不小的意义。 一战前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在理论上大搞折衷主义诡辩论,极力抹煞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战争的性质,鼓吹“超帝国主义”论,调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以“保卫祖国”的口号诱骗各国无产阶级,支持和参加本国政府的非正义战争,让国际无产阶级互相残杀。

列宁为了正确认识帝国主义矛盾和战争的性质,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形而上学诡辩和社会沙文主义的背叛行为,正确制定无产阶级的战略策略,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研究古希腊朴素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

《辩证法的要素》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雏形,突出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

下面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的一些概括与见解:

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特点。

它引导我们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本质地看问题,也就是如实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而要贯彻考察的客观性,就必须掌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即自在之物本身。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读《辩证法的要素》有感

这明确的表明了,只有坚持考察的客观性,才能和主观主义、诡辩论划清界限。 而主观主义和诡辩论往往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在,至多也不过是抓一些表面现象或个别事例,以表为里、以偏概全、颠倒黑白,进行诡辩。

一切事物之间和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整个世界是联系的总体,任何具体事物都是世界总体联系之网上的“纽结”,没有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就没有世界。

而由于联系的条件不同,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有多种多样的特殊情况。各种联系都有其特殊性,他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同等看待。一般说来,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必须对联系的各种特殊性具体分析,善于抓住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是要求人们从客观事物固有联系出发,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用主观意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这里提到的形而上学,是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不动的,或一成不变、永远如此的东西;或是把运动发展归结为机械的位移和数量的增减。比较著名的是董仲舒说的:“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而不是静止的,僵死的,所以我们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要有发展的观点。

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这使得我们对于世界有了新的认知,新的见解。然而在新事物到来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辩证法,保持着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将会分辨清楚那是虚妄的或是真实的,是虚构的或是坦诚的,是由现实依据的或是凭空捏造的。我想着正是这篇文章令我受益匪浅的地方。

第五篇: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报告

班级:10级理工基地班 学号:1010712030 姓名:杨锦栋 指导教师:刘轶飚

理工分院

一、调查背景: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对于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在这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应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所以,创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和谐校园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从范围和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命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结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命题下的一个分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所负有的不可替代和推卸的责任。 和谐发展的人像一颗种子,只有在和谐的校园里才能孕育出来。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的校园呢?我小组认为,面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应该从问题的根源出发找到那些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 负面因素,从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我们美丽的校园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环境,让和谐的校园文化感染每一位大学生。

二、调查目的: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为更好的了解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以准确把握构建和谐校园的着手点,为更好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建设和谐校园的措施做好基础铺垫。特开展此次调查活动。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

1、调查的对象及范围: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河南大学的在校生,调查总计发放问卷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00 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2、调查的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0年7月15号——2010年7月21号 地点:河南大学

3、调查的实施步骤:①资料的收集 通过网上查找和深入校园实际了解,找到针对本校现状的影响和 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并自制100 份调查问卷。 ②调查问卷的发放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对河南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及时收回发放的调查问卷。 ③调查问卷的统计及整理④调查报告的编写。

4、调查的结果:(1)96%的学生认为“盗窃他人财物”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影响很大,82%的学生认为“用完厕所不冲”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81% 的学生认为“从楼上倒水,随地扔垃圾”带来的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影响很大,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不文明的做法以及不良的道德品质是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负面因素。可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任务。优良、文明习惯的培养,道德品质的提好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大学生心中潜意识的渴求。反对别人的不文明、不道德的做法同时,自己内心也应该屏弃这种做法。要建设和谐校园,扫除前进中的障碍,就必须从校园里的每个人做

起,严于律己,从小事开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用我们的行动,书写校园的和谐篇章。 (2)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社会的发源地之一。然而,当代的大学生似乎已将此忘于脑后,在课桌上大肆书写自己的“佳作” 破坏了公物不说,还造成了视觉污染,将不文明的东西带入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更有甚者将校园的墙壁作为广告的宣传栏,随意张贴各种小广告严重破坏整洁的校园环境。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均引起广大学生的一致批判,有高达93%的学生认为此现象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3)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自习,预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行为值得广大学生学习。然而,为了自己能随时有上自习的位置,长时间占位不用,导致部分学生想上自习而找不到位置。有72%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影响很大。 (4)仅20%的学生认为在运动器材上晾晒被褥会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这也体现了大部分学生对迫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的宽容理解。在其中,应该深思的不仅是大学生自身,作为大学校园的管理者更应该思考不完善的设施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不便。这种不便不仅影响生活,更让学生在追求便利的同时牺牲道德,影响校园的和谐建设。 综上所述,无论是大学生自身还是校园管理者都应自省深思,付出努力,将和谐校园建设的工作做好,消灭影响校园和谐建设的一切不利因素。让我们的美丽校园更加美好。

5、建议:这些影响校园和谐建设的负面因素是普遍存在的,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具体的方法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思想上改变同学们的想法,大家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而且文化造就人才,要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此我们要提醒大家:文明修身要时时刻刻都记在心底,成材之前要先学会做人。特提出以下倡议:

1、不要扰乱正常的学习秩序。

2、不要给别人制造休息麻烦。

3、请勿“冒领”他人财物。

4、拒绝疯狂占座,更拒绝占座不到。

5、摒弃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

6、放弃图书馆书上作记号,不再带走书中的那几页纸。

7、抵制校园“牛皮癣”的泛滥。

8、禁止损坏公共财物。

9、停止践踏草坪。

10、告别上课时吃东西的日子。

四、结束语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和谐的根本。首先,校园的自然环境应是和谐优美的。试想我们跨进校园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触的一切,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丽,身心自会有言说不尽的愉悦,思想也会无止境地翱翔。唐人有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回首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就是为了“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校园环境里,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飞美的心灵。校园优美的环境,不仅能给人以美的陶冶,也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当然,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师生创造的人文环境。一帧帧醒目的优秀学生照片、一篇篇精心挑选的佳作都可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尤其当校园环境浸透着每个师生的汗水,凝聚了每个师生的智慧,就更能激发每颗心灵的自豪感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一个净化了的环境,会使人的心灵美化,并激起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所以,一个和谐的校园应该拥有优美和谐的环境。 环境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的根本,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窗口。校园的和谐是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这即是校园的风景。这景是由人、事、物构成的。人是这风景的主宰,是这风景的主角。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如师

生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布局科学合理洁净的校舍、花草树木等等,均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 校园环境的基调是洁净、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极具特色与表现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校园的和谐。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相信这一理念必定会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一定会内化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使自己成为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努力促进学校事业的新发展。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大反思下一篇:煤矿材料员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