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01-18

第一篇: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马亚翠

(中共眉县县委党校 陕西眉县 722300)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上实现突破;在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强化队伍,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

上实现突破。

【关键词】 旅游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旅游业是眉县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强力推进“旅游兴眉”战略,为突破旅游发展尽智出力,近期,我们对眉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努力地方向等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地对策和建议,供各部门在工作中参考。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旅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眉县旅游业快速壮大,2001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07年成功创建成为陕西省旅游强县,目前眉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太白山旅游为龙头,张载祠文化游、扶眉战役纪念馆红色游、西部兰花园观光游等多种旅游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大旅游格局。太白山旅游区目前由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森林公园和汤峪旅游服务区三部分组成。汤峪旅游服务区目前拥有宾馆、饭店30余家,其中三星级3家,二星级5家,区内从业人员2万多人。从经营状况看:近五年,眉县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多元,上交税金2000多万元。近十年间,每年入园总人数一直徘徊在20万人次左右,两园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景区门票。从客源市场看:客源市场主要以本省西安、宝鸡、咸阳旅客为主,省外游客多集中在甘肃天水、山西运城、河南、宁夏一带。客源对象均以中、高收入为主,多为周边行政、事业、 企业单位组团游玩,兼顾学生。年龄多以15—45岁为主。综合分析眉县旅游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总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规划编制超前到位。2009年,县委、县政府重新编制了《秦岭·太白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产业新区总体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为太白山旅游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区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太白山旅游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景点建设等已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客源市场稳定延伸。目前,已形成了以关中地区为基础市场,陕北地区、西北地区为近程辐射的一级客源市场,以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为远程辐射层次的二级客源市场和以及以沿海地区、海外市场为主的三级客源市场。

———产业效益日趋凸显。通过发展旅游业,眉县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3千余人,间接从事旅游从业人员近2万余人,使眉县人的市场经济意识远远超前于周边县区,太白山、红河谷森林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切实有效保护。

2、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眉县山青水秀,风景名胜颇多,特别是太白山,形成了不同于其它名山大川的独特魅力,“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第四纪冰川遗址世界罕见。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眉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是西周部落发祥地之一。历史名人众多,人才辈出。2003年在杨家村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被考古界称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三是气候适宜物产富饶。素有“水果之乡”之称,是全国猕猴桃基地县和名优杂果县,提子葡萄、草莓、大樱桃、辣椒、核桃、甜柿子以及“太白酒”远销省内外,丰富的物产为发展旅游购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眉县东距古城西安120

公里,西距宝鸡50公里,陇海铁路、西宝高速、310国道、法汤高速、关中旅游环线穿境 而过,西宝高铁已正在筹建之中,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仅9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

一是休闲旅游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新机遇。从现实看,我国休闲消费已步入大众化阶段,连续十年的“黄金周”使人们逐步养成了休闲消费的习惯,连续三年全国人均出游率超过1次。二是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眉县处于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特别是关天规划提出要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五条精品旅游走廊、六大旅游精品区。随着规划的深入实施,突破太白山旅游业可谓正当其时,大有作为。三是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央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发展,省上也制定了《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将太白山列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四大品牌之一,加快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这些都是我们突破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突破发展的氛围不够浓厚,整体合力不足

一是政府主导型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旅游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业精神亟待提高。眉县旅游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超前,尤其缺乏敢拼敢创,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三是干部群众对突破旅游发展的参与意识不强。

2、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是旅游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太白山森林公园开发初期由于处在创业阶段,许多宾馆、饭店随意建造,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加之服务区内宾馆、饭店大都是在90年代前后建设的,多年来很少进行装修改造,设施老化陈旧,与4A级景区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深度挖掘,产品组合度低。从眉县旅游业发展实际看,缺乏攀岩、蹦极、水上娱乐、演艺、民间文化展示等互动性的体验项目,缺乏对温泉资源的深度挖掘,从战略上没有把太白山的景区与温泉的娱乐开发项目很好地组合起来,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独 有的品牌效应,限制了产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不够。太白山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没有实现“一卡通”、“一票制”,从而无法形成整体经营的合力

和规模,在与外地网络、旅行社联络以及宣传推介上,还存在各自为政,散兵作战的现象。同时,全县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整体旅游网络。

3、宣传促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眉县的旅游市场营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旅游宣传营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蝴蝶效应”。二是对主客源市场的潜力挖掘不够。对客源市场中现实的、潜在的客户群重视不够,如果能将本县的农村游客市场、甚至全市、全省的农村市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

一是管委会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整合和管理。二是企事不分也束缚着两个公园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机制。

三、突破旅游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举县一致,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

一是形成举县一致抓旅游的生动局面。二是找准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在开发眉县特色自然资源、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使旅游业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

2、激发活力,在规范管理体制机制运行上实现突破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建立“政府主导、高端发力、书记县长一齐抓”的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眉县旅游局,对全县的旅游进行统一开发和管理。二是强化太白山旅游

区管委会的行政管理权。三是树立大太白山观念。建议把营头镇———汤峪镇沿山(现环线 以南)地区划入旅游区范围,扩大太白山旅游区的规模和容量,按县级市的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为太白山旅游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四是要解决好企事不分的问题。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干事热潮。

3、规划引领,在推进旅游区开发建设上实现突破

一是设立突破太白山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300—500万元,加大对太白山服务区的宾馆、饭店、游乐、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改造。二是加大温泉旅游开发建设力度。通过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健身、观光娱乐、疾病疗养等产品,使“温泉”成为太白山新的卖点。三是抓好太白山景区景点包装。要精心策划包装世外桃源、四嘴 山、七女峰、泼墨山等景点,完成三国古栈道修复。同时,要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给太白山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以现场情景歌舞戏剧、历史经典故事影视作品展演、社火、篝火晚会等文化快餐,增添文化底蕴,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看点、季季有亮点、年年有主题”,全方位打造体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四是加快张载祠的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大张载祠的建设力度,积极举办张载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挥“名人效应”,增强旅游文化内涵。

4、创新载体,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

一是树立品牌意识,扩大旅游品牌效应。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各企业共打“太白山”品牌,鼓励开发太白牌旅游纪念品和小商品,使企业借太白山的知名度来扩大市场,太白山借成熟企业的市场来提升人气,通过借势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加强旅游文化的发掘研究,不断提炼更多形象生动、脍炙人口的宣传词,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宣传效果。三是对外宣传上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强调层次性。建议对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政府统一包装、整体对外宣传;针对游客中的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度的宣传 促销活动。四是以“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创新宣传营销方式。要继续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进行高密度、广覆盖的宣传促销,加大在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特定区域、特殊人群的宣传,重视对学生、文化名人的宣传,通过他们的口碑扩大宣传效应。创新宣传的载体,在搞好“两节一会”的基础上,积极策划举办特色主题活动,扩大太白山的影响。 五是加强旅游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以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为契机,积极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借梯登高,借势发展,借力突破。

5、强化队伍,在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上实现突破

一是切实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建设。二是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0.1.12.眉县县委十四届八次全委会报告.

[2] 2009.太白山旅游区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篇:黄山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黄山市作为安徽省的旅游招牌城市,旅游业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黄山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内涵深厚,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提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着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

始风貌的国家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着。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 2 -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 3 -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 4 -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国家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

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宪章》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

- 5 -

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参考文献:

[1]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研究,1999,(2).

[2]姚李忠.浅谈加入WTO对中国黄山旅游业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0,(3).

[3]王启敏.黄山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8,(4).

[4]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旅游学刊,2007,(4).

- 6 -

第三篇: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南宁市支柱性产业的基本情况。南宁市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其中又以旅游业所占比重最大。自2001年以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南宁市新兴的支柱性业。并且,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 其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很明显。此外,它的政治环境、经济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也都有明显的优势。环境方面,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年均气温 20 多度, 属于比较温暖的城市, 此外南宁的绿化覆盖率达 38.78%, 因此被誉为绿城,因此南宁市也有一个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是“绿城南宁”。客源市场方面,国内客源市场来源广,并且游客人数也逐年上升。港澳台到南宁的游客一直以台湾居多, 依次是香港, 澳门市场还是属于起步阶段。 国际客源市场方面,从来南宁过夜的外国游客数量统计情况来看,近几年都是东盟国家人数居多。随着东盟博览会的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提高, 南宁的国家客源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但是,南宁旅游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先天不足——产品单

一、特色不浓、缺乏精品,既没有闻名海内外的山水风光,也没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不够明确。南宁市一直是有自己的城市形象定位的,并且是每一个市民都能张口即来的“绿城南宁”“民歌节”“东盟国际博览会”。但是正如所列出的,这些形象是深刻每一位南宁市民没错,但是更为严格的说它们只能算是贴在南宁身上的几大标签。然而它们尚未整合到一次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城市定位,因此也削弱了城市形象的推广能力。如果仅仅这样散开去推广南宁,那么客源市场接受的城市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多数游客不知道南宁除了有博览会、艺术节外还有很多优秀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这是

(一)引发而来的后果之一。来南宁旅游的游客中,有很大部分是冲着东盟国际博览会或者三月三民歌艺术节而来。因此在这两个节假日内就会产生游客爆满的现象。过了这段时间后就会有明显的“人去楼空”现象,酒店住宿率明显下降。为了迎接游客高峰期而建设的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会闲置,造成浪费。

(三)景区众多但不形成合力,宣传力度不强。南宁市虽然景区众多,但是未形成合力。各景区都是独立经营核算,单打独斗。以至于内部景区非但没有形成合力,反倒是宣传内容有很多雷同,形成竞争。大多数景区没有稳定客源,只有青秀山、动物园等少数景点有稳定客源。此外,南宁市对城市旅游重视不够,缺乏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因此对外旅游宣传的重视还不是很强。近几年宣传量上升了,但是宣传效果也没有很理想。

(四)旅游景区同质化严重,开发缺乏特色,缺少精品旅游。正如现如今很多地区都面临的景区同质化问题一样,南宁也存在着很多景区的雷同、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旅游景点缺乏深层次开发,表面化严重。为了追求利益很多景区都追求一些快速获得收入的活动或者项目,旅游景区缺少可大力推广的精品游产品。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属于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对于交通,住宿,银行,饭店等基础设施要求能够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南宁的旅游业发展速度随着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日益加快, 然而南宁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达不到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的标准。

三、结合人文地理学而提出的对策建议

(一)在人文地理学课堂中有一章节讲的是“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想其实这是很有用的一个提升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的方面。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更应该是自内而外深层次的开发,并且从素质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并且,我们应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

1、净化南宁市周边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旅游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旅游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体现着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素养。因此,将南宁市周边的语言净化将会对南宁市整体的旅游形象有一个大提升。居民整体素质高了,也能增加游客回头率。

2、强化旅游宣传语言中的人文关怀。由于南宁市没有什么世界级资源或者顶级资源,就必须更加从细处入手,体现人文关怀,增加城市魅力。以创造另一方面的魅力补上资源弱势。因此,在宣传语或者相关警示语的设计中,应当使宣传语人文化、新颖化、减少口号式,说教式的宣传语,给游客行程一个南宁市温馨、和谐的城市旅游形象。

3、美化宣传标牌。这也是为了使游客形成一种知觉感受。宣传标牌注意感情色彩的使用、背景色,语言的朗朗上口等。充分利用语言方面能给南宁带来的旅游特色。

4、语言是无形的文化要素。南宁市其实是一个多语言的城市。壮语、客家语、白话。尤其是白话,其实大体上与粤语类似。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粤语,所以那宁也可以充分发挥好这些特色与优势

(二)在人口、人种、民族一章中介绍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环境等。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南宁是广西的首府,拥有者浓厚的壮族文化历史与富有特色的壮族民居与灿烂的壮族艺术如大型艺术节——三月三民歌节(大地飞歌/歌圩节)等。南宁可以将各地景点与此活动联系起来,开展深度旅游项目,延长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民歌节的影响时间。这不仅带动景区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广了艺术节本身。

(三)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章中就首先讲了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对旅游者的影响。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也是影响旅游者去南宁旅游决策形成的关键部分。所以必须从宣传、城市形象推广、促销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1、 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抓住民族特色,挖掘民俗节庆的亮点,与会展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等。加大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东盟博览会的营销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例如微博营销。在全国及国际上的旅游宣传手段要根据地方特色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案。

2、扩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宣传促销南宁市“中国绿城、壮乡歌海、会展之城、 旅游胜地、美食天堂”的旅游形象,尤其要重点宣传南宁“旅游胜地”、“旅游目的地” 形象,不断提高南宁市各旅游景点的上镜率和见报率。

3、规范旅游市场。从政策、规则上面入手规范南宁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提高整个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成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小组,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大旅游监管工作格局。严厉查处强买强卖、尾追兜售。价格欺诈、诱迫购物、无证经营、乱摆摊点、 缺斤少两、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净化市场交易环境。

(四)旅游业发展要依托旅游资源。所以在旅游景区的打造方面,南宁市必定要下更大的功夫,改变缺少精品游、缺乏强有力自然资源、景区未形成合力等现状问题。

1、合理建设精品景点和组织精品线路。南宁市资源好、聘问较高的资源还是有的,只不过缺乏足够的管理或者管理理念落后才导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做好主导地位,不仅要加强建设监管和督促, 还应加大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投入的力度,鼓励各景区景点创A工程等。此外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或者出资鼓励景区企业。加紧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 旅游基础较好的景点串为精品线路。 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 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线路的发展。

2、整合和推介南宁市旅游资源。南宁市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把对旅游业的整合和推介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来,大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3、通过一些政策加深市民对景区发展的支持。如可结合平时的节假日和带薪休假时间鼓动和组织市民分期分批前往全市各景区景点游览,鼓励市民自行安排时间前往游览;有关景区景点可采取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到各景区景点游览时给予一定幅度门票优惠或购买各景区景点联票给予优惠等办法,鼓励市民到全市各景区景点旅游观光。

4、注重发展南宁当地的美食旅游。作为一名吃货自认为南宁的美食还是很多的。像著名小吃街就有中山路、农院路、步行街等。应该放更远的眼光把它们宣传出省外,以美食为切入点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吸引力也是很不错的。像是本人最爱吃的的“酸嘢”也只有南宁这么一个亚热带城市才有,可以大大推广。

第四篇: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摘要:

武汉市旅游业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其发展对带动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全国来看,武汉市旅游业并不突出,其发展还存在着不少限制因素。武汉市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旅游宣传不力,旅游服务欠缺,管理部门对旅游景点的整合能力不强,缺乏长远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往往超过旅游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问题。对此,武汉市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宣传,打造品牌,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景点,多个景点联合开发,从而促进武汉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字:

武汉市 旅游业 服务 宣传 基础设施 地方特色

正文:

1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1武汉市现有旅游资源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拥有湖泊140处,372个。著名的湖泊有:东湖、莲花湖、梁子湖、龙阳湖等。“两江汇流”是指:武汉是依山傍水的“江城”。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分成三镇。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国家、省、市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2武汉市旅游基础设施

1.2.1武汉市旅游交通现状

旅游交通是为了旅游者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旅游交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可能,它同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联系在一起[2]。武汉市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由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武汉市客运量不断增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各占一定的比例。武汉对外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合武高铁、武广高铁开通以来使武汉中部区域优势凸显,拉近了武汉与华南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时空距离,为武汉旅游业提供了空前发展的机遇。据武汉市旅游局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武汉市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

旅游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15.5%;接待旅游团队351个,同比增长160%,其中华东地区各地来汉旅游的游客量增幅在67%~400%。值得关注的是,这是武汉市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游客量“进”大于“出”的现象[3]。航空运输方面,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在建,建成后必将加强武汉的立体交通系统,进一步增强武汉接待游客的能力。

表一:武汉历年客运量2500020000客运量(万人)15000100005000020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公 路航 空铁 路

1.2.2武汉市旅游服务基础实施的现状

截止2009年,武汉市拥有星级以上宾馆111个,国际、国内旅行社共235个。由图2可以知道,2005年以来,武汉旅行社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而星级宾馆数量却成较少趋势,同时由图3可以看出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及床位数量是增加的,这说明武汉市旅游星级宾馆的接待能力在不断增强,宾馆规模变大,竞争力增强。武汉市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利于武汉市旅游活动的开展。

表二:武汉市星级宾馆及旅行社数量折线图250200

单位:个150100500200520062007年份20082009年末星级以上宾馆数(个)国际、国内旅行社个数(个)

表三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052006200720082009旅游星级饭店客房合计(间)旅游星级饭店床位合计(张)

1.3武汉市旅游业对于武汉国民经济的贡献

武汉市2009年旅游总收入达508.65亿元,占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与2008年相比增长36.11%。这说明2009年武汉市旅游业有较大发展,旅游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武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武汉旅游业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分行业产业关联度大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的旅游业与城市的批发

零售餐饮业、运输邮电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说明武汉旅游业与这三个部门存在高度的互动效应.其他关联度较强的部门还包括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福利业以及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

2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武汉市对于旅游景点的宣传优先,宣传渠道局限性大,多局限与网站宣传,很少对旅游景点做过大规模的宣传。然而,在有限的宣传中,文化宣传缺少特色,譬如武汉电视塔,在那里不仅能目睹武汉全景,而且还能观赏到长江、汉江的交汇,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然而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比,旅游效益却相差甚远。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知名度不高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在地区文化的宣传上,一直未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缺乏特色,像武汉作为“江城”、“商都”的历史、高校林立、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都应该提到重点宣传对象上来。发展武汉旅游业,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促销。第三,武汉的旅游网站,对武汉市内知名的拳头产品,如黄河楼、东湖、宝通寺、归元寺、海洋馆等,通常只有一般的景点介绍,没有详细的旅游线路图,且缺少准确的标识。显然,让武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武汉,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是发展武汉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2.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武汉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为低下,景点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起来,大部分景点都是单独宣传,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由于大量景区分属于多个不同上级主管部门的单独管辖使得旅游业主管部门在部门和区域协调及行业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较大。部分景区已是多年来没有发展和改进的老线路、老景区.部分景区却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武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更与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目标不一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武汉“两型社会的构建。

2.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一是缺少职业道德,无视信誉,旅客是上帝、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观念树立不牢,主要表现有旅游行程缩水、吃住行打折扣、违规转团、拼团等;更有一些旅行社在旅游合同中玩游戏,观光游变成“购物游”,旅游安全没保障,旅客怨声载道,旅游投诉率不断攀升。二是社会风气欠佳。在外地人眼里,武汉人的凶、狠是出了名的。吵嘴、打架、斗殴、拒载、宰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地段,经常有敲诈外地游客的事件发生,

甚至有些执法者,也是态度专横,语言粗俗,这些都大大损害了武汉的城市形象,有碍武汉旅游业的发展。

2.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需要有长期规划,力克短期行为,以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然而,武汉在这方面却不尽人意。一方面,旅游景点干篇一律,缺少吸引游客的特色。一方面,投资者各自为政,急功近利,只管赚钱,不求发展。如惹人注目的楚人狂欢岛,热闹了一小阵子,便渐渐没有游人了;洪山广场的规模不小,但在总体策划上缺乏可以吸引外地游客的主题特色;军山地球村,去过的人更是不知所谓;还有野生动物园,旅游交通不便,且缺少配套的服务行业,都是吸引客源的障碍。

缺乏规划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倒是环境破坏。由于武汉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业十分发达,不可避免的生了大量对于旅游环境的破坏性污染,而伴随着武汉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情况也较为严重。仅以武汉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为例,据调查.上世纪90年代初.中心城区共有35个主要湖泊,总面积为95004.48亩,到目前已有8个被填占实有湖泊27个面积为899967亩.面积减少了5.35%[4]。即使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学的论证与整体的规划就进行粗放式开发的现象,导致了部分景区不可再生旅游资源被破坏环境被污染及历史、文化风格和气氛与新建设施极不协调等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力保经济平稳增长的背景下,个别景点片面的追求开发的速度与游客的数量以提高经济收入.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人为地牺牲环境.换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长。

3武汉市旅游业发展建议

3.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武汉市从发展效果上看,其基础设施取得的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来看,基础实施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待提高。

交通方面,由注重外部旅游交通向优化内部交通转变,应该加强区域内各景点景区之间的旅游线路的畅通,使游客进的来,出的去。武汉对外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基本形成了1小时圈和3小时圈,但是武汉市内部交通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交通节点与旅游景点的有效对接。武汉市应加快了城区道路的改造,轻轨、长江大桥、长江隧道、地铁等建设全面铺开,重视对内各交通节点的衔接。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自驾游旅客,完善景区的道路指示标牌,方便其出行。

餐饮方面,旅游的发展需要餐饮行业的支撑,目前,武汉市旅游团队用餐价格标准一般

是每人每天20~35元,星级酒店因利润小不愿做,又没有专业的旅游餐饮企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旅行社接团业务。武汉各中心城区要做好规划,兴建旅游餐饮企业,特别要加大高铁车站周边餐饮配套建设,遴选旅游团餐定点企业,以提高武汉市的餐饮服务质量[3]。

购物方面,研发和整合武汉和湖北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建设大型规范的旅游购物店。

3.2整合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

针对武汉城市圈一部分城市旅游资源同质,市场定位相似,各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市场档次和结构趋同的现象,各地方政府要深入研究优势旅游资源,分析其旅游资源的客观差异,对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各城市的精品旅游线路(如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等路线进行整合开发,突出建成不同层次的品牌路线和旅游地(世界级、国家级、地区级) 武汉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品牌景点却不多。现今,东湖比起西湖的旅游价值来是不可相提并论。但论原本的自然条件,东湖并不比西湖差:论大小,东湖占有绝对优势;论历史,东湖比西湖还久远;朱德还曾今题词“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但地方政府的规划和治理力度的不同导致了两者不同的现状。打造品牌景点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挖掘原有景点的应该有的价值。像磨山和东湖作为楚文化的承载地,旅游价值更是不可小觑。此外,湖北是三国时期的必争之地,武汉也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地,首义精神代代传承。闻名遐迩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更使得古琴台地区为文人墨客的最爱:而宝通寺、归元寺这些景点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特质.正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武汉市应当着力于品牌的创建,提高武汉景点的知名度。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观景游览式旅游逐渐被人们厌倦,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将是新世纪的旅游趋势。在这方面。武汉应该有自己的方案和设想,增加体验性质的旅游的数量。武汉周边有很多美丽的农园,可供爱好自然的游客游历,而且现在武汉周边的郊区正在进行城中村的改造.从而更加规范和适于管理,为发展农园体验游提供更好的条件。低碳旅游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新形式,步行旅游、自行车旅行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武汉已经采取了免费租借自行车的政策.但接车证的办理还比较繁琐,而且旅游人士不好办理。在这方面可以适当放松政策,对外地游客可以提供零时接车证.并在各大站点和景点设立志愿者岗位,提供路线和景点介绍,帮助低碳旅游者顺利游览武汉各大景区。

3.3发挥“8+1”旅游圈的作用,打破壁垒,联合经营。 3.4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武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没有客源,旅游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世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旅游宣传投入要占旅游业总投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素有“旅游王国”之美誉

的西班牙为了促进国际旅游的增长,仅1995年花在国际旅游宣传上的费用就达7856~-美元,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

鉴此,武汉必须花大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武汉必须从多方面加强旅游传:首先应该重视文艺作品、各大型旅游刊物,视影视作品等多种宣传手段,像《新白娘子传奇》对西湖的宣传作用就非常大,而湖南卫视的兴起对湖南地区的旅游业也极具推动作用,小说《生活秀》中对辣劲十足的鸭脖子的描述对推动精武鸭脖为全国知晓作用巨大。其次,可以采取博览会、会展、商品交易会等各类活动来增强武汉这座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人来到武汉爱上武汉再来武汉。而在吸引国际游客方面,应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并在城市路标特别是景区的路线图的描述上采取双语甚至多语言的形式,方便国外游客的出行。同时。还应该制作全面反映武汉旅游的系列宣传品,像旅游地图、景区宣传册等.可以在景点区低价售卖,在武汉举办会展或其他活动时进行派发,像2009年7月22日的日食。武汉被认定为最佳观测地点.当日从世界各地来了大批游客,如果抓住这一时机对武汉各大景点进行宣传,必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5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武汉市要做大做好旅游业必须建立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在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已经促使旅游管理部门及经营者们准确定位,把握市场,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首要的是培训旅游业急需人才。旅游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涉及到人类知识的许多领域,因而发展旅游业需要运用最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更需要百科全书类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学问和过人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有艺术家的眼光和天才的创意。因此,要按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培训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层层把关,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想游客之所想,急游客之所急,视游客为上帝,要建立游客给导游及游程服务质量打分制度,多数人不满意的导游,要重新接受学习培训,多次不满意的取消其导游资格。三是将从业人员的收入与服务质量挂钩,提质增效,无投诉者应予以奖励,优胜劣态。四是发挥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游客健康而来,高兴、安全而归。四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医疗、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保证游客的生命安全和合理权不受侵害等。

3.6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长远规划,合理开发武汉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保证人类的代内、代际间的平等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旅游业作为武汉”两型社

会”构建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之一.其前景是比较可观的,但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足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是矛盾对立的。因此我们要从提高武汉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来汉游客的意识理念出发.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其自觉维护和发展当前的武汉旅游业。达到既满足当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坏未来旅游发展的目的,落实武汉旅游业既“资源节约”又环境友好”的发展目标.实现武汉两型社会”构建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徐梦婧.武汉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现实基础与对策 〔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4期∶79—82 [2] 保继刚 楚艺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7 [3] 张金霞. 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10年 6期:150-151 [4] 彭升 刘媛.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J). 商场现代化. 2009年 23期:67-68

第五篇: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网带输送机

[内容提要] 湖南娄底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该市也具有了发展旅游业的时代需求,因此,全面分析该市旅游业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价值。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对娄底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利用 SWOT分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找出了发展该市旅游业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专门给出了发展策略,以便帮助娄底市更好地发展旅

游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娄底市;旅游业;SWOT;分析。

一、引言。

当前,娄底市,作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正在开始根据自己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是一个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美丽城市,具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发展环境,由于该市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发展悠久,还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因此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交相辉映,使得娄底市具有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色,具有了非常宝贵的旅游发展资源。因此,本文选取娄底市的旅游业来分析这一产业的发展环境,利用 SWOT 分析获取科学合理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为娄底市旅游业在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娄底旅

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类似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娄底旅游业发展环境的 SWOT 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截至 2010 年末,娄底市境内有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 70多处,共有等级旅游区(点)5 家,比上年新增 3 家。其中,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被评为 4A 景区。娄底市的自然资源丰富,有名山,也有名水,还有名洞,人文资源也有着良好的底蕴,有名迹,也有名人,因此,娄底市可以定位为旅游资源密集区和高品位区,并且这些资源还复合型为更高层次的旅游资源。从娄底市的旅游资源分布来看,主要围绕城区这一中心,以新化县作为领先的龙头区域,在中部、东部以及西部都形成了成片的旅游资源集中区。具体来说,娄底市的旅游资源有:娄星广场、火车站广场和文化广场共同组成了“璀璨娄星”组团;水府庙、白马湖作为标志形成的旅游休闲景观区;围绕紫鹊界、曾国藩故居、陈天华故居以及蚩尤故里和桃花源等重要资源形成的人文历史景观组团;包括大熊山、九峰山、古台山、龙山以及湄江等自然资源在内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组团;由梅山龙宫和波月洞为主要旅游经典的岩溶景观;

基于涟钢和锡矿山等形成的工矿旅游区等。

可以说,娄底市上述众多旅游景区共同组成了具有较好市场号召力的湘中旅游板块。正是由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和价值逐渐的显现,娄底市正积极挖掘旅游产业潜力,在市发展规划中重点突出了旅游业的地位。可以说,娄底市的旅游业发展日益成为湖南旅游强省建设进程中极为重要的发展角色,发挥该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成为娄底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

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娄底市的旅游业已经经过了启

动阶段,并于“十一五”

期间,该市的旅游业逐步踏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具体反映为该市的旅游机构、旅游景区以及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等数量指标逐年提升,旅游服务能力的快速拓展,更直接表现为该市的旅游总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以表 1 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为,在“十一五”发展过程中,娄底市依靠旅游资源优势完成的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的年增幅都超过了 30%的幅度,显示了

强劲的发展动力。

3.旅游交通日益便捷。

娄底的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在地理区位上是湖南省的中心,这种区位方面的优越性,为该市的交通体系日益完善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今,该市的交通便捷,其中,在路网方面,经过该市的湘黔铁路和上瑞高速公路沟通了东西,而洛湛铁路和兴建的二广高速公路则使得该市南北贯通。在水运方面,资水和涟水这两条河流流经娄底全面区域,使得该市的水运常年通航里程高达 200 多公里之多。在空运方面,娄底到附近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因此,娄底市的交通体系便利,为该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基础。

4.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和全国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来看,娄底市的旅游业虽然发展时期较短,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该市努力学习和认真借鉴一些条件相似的旅游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和管理经验,全面实现高起点科学规划、高质量切实开发、高水平严格管理以及高效益系统经营等措施,相对来看,少走了很多的发展弯路,尽量降低了发展成本,逐渐

体现了后来居上的优势。

(二)劣势。

1.旅游产业形象定位不明晰。

当前,娄底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特色旅游品牌,还不能凸显该市的特色旅游优势。由于宣传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市的旅游知名度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种状况具体体现在该市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市场经营还难以形成归属明晰、权责清楚的旅游产权制度,在管理上还存在人员数量不够,管理素质难以满足该市旅游经营管理需要的问题。另外,对于旅游品牌的战略管理的意识较为滞后,经验管理占据的比例较大,按照以往经营按部就班的管理还较为普遍,旅游管理创新薄弱,造成该市的旅游产品单一,使得该市的旅游经济结构不

够健全。

2.资源开发不够精细。

娄底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快速开发的过程中,粗放式发展特点的也非常突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娄底不同地区的景点处于相互独立割裂的发展状况,区域协作不够,和一些先进地区形成的一卡通“大旅游”发展局面比较来看,还有较大的距离。总体来看,娄底市还没有

有效地借助于整个湘中旅游板块的区域发展优势,将地区旅游资源良好地联结起来,规模发

展。

3.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娄底市有利于旅游业的餐饮、娱乐以及通讯等产业的发展都较为滞后,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也明显不足,因此,该市旅游业仍然主要是依靠自然风景资源来致胜,使得游人的潜在消费难以在娄底的旅游景区转化为真实的消费需求。另外,当地的旅游服务意识还不够,当地居民服务于旅游的思想不足,素质较为落后,造成服务旅游时会存在一些不好的经

营行为,成为阻碍娄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负面因素。

(三)机遇。

对于娄底市旅游业来说,2010 年 5 月娄底市正式获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荣誉称号非常重要。在以后国家开展的基于游客评价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的管理流程中,获得上述殊荣的城市将成为重点培育对象。同时,娄底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和投入,市政府多次专门举行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等,对该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使得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从新出台的政策层面来看,娄底市制定不久的《娄底旅游三年赶超行动计划(2010-2013)》中,确立了未来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其中,“一体”主要是以娄底市区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中心,这一中心涉及到涟源、娄星区、经开区和水府示范区等,中心的发展宗旨在于发展山水生态旅游这一重点;而战略中的“西翼”区域主要是指新化和冷水江这两大地区,主要要体现蚩尤梅山这类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而战略中的“东翼”则主要是双峰区域,主要体现曾国藩文化这一知名文化资源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娄底市配套编制了全面的旅游区总体规划,并出台了 18 个相关的专项规划,正为全市的旅游规划

整体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四)挑战。

娄底市旅游资源和周边一些景区比较起来,较为类似却知名度上要差很多。例如,湘潭所拥有的名人故居人文资源要比娄底的曾国藩故居就具有更强的品牌知名度;或者在都有的梯田这项旅游资源来说,龙胜的梯田旅游资源比娄底的开发更早,已经在这一领域比娄底多了先发优势。这些统一区域的知名景区所具备的资源和娄底拥有的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似性对

娄底的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三、促进娄底旅游业发展的合理策略。

(一)体现资源相对优势,高度定位旅游主题。

娄底的旅游资源不但丰富,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资源,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具有国家或世界影响力的垄断性资源。这类资源如蚩尤遗迹,该项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价值,增加了大熊山生态林园的神秘文化色彩。类似于这类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使得娄底市的旅游业发展可以实现垄断地位,在旅游市场上造成极强的冲击力。如果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较布局分散的旅游资源,并采取良好的路线规划,整合这类资源,就可以树立娄底在旅游领域

的鲜明主题形象,从而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参与区域旅游链发展,增添旅游发展动力。

新的发展时期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使得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已经逐步兴起。这就使得娄底参与独特的湘中旅游文化板块,借助于区域发展力量获得更为强劲的发展动力。娄底参与的区域旅游链的阶段性的发展范围可以涉及娄底市的周边区域,具体来说,诸如邵阳市隆回县、益阳市安化县以及湘潭的湘乡市等地域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娄底旅游区域发展的合作对象。从长远来看,娄底可以参与新修编的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所规定的湘中旅游板块的发展,成为这一湖南旅游发展战略中的最重要板块的有生力量,并借助于省级规划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湘中旅游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中部旅游的重要后花园和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娄底市通过主动融入这一城市

群区域旅游产业链,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分工,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

(三)加快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开发旅游精品、名品。

娄底市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要重视从当前纯粹的自然资源开发和人造景观的建设丰富按照一定的进程,逐步实现对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从而借助于娄底市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适宜的文化服务设施以及配备良好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从而使得娄底市的旅游品牌实至名归。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应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更有效地促使旅游资源转化成为符合需求的市场产品,通过持续加强该市的景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保证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娄底市应当从个别重点旅游产品为切入点,通过重点发展实现带动系列旅游产业链形成和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最终现实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多样化类型的旅游内容的全面开展,实现娄底市多样化发展的、人文内涵丰富的、符合个性化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提供人性化的旅游服务管理,从而以游客为

核心科学发展该市的旅游业。

(三)推进配套设施配套,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展娄底旅游,要更加全面完善该市各景区或景点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降低到达各个景区的交通费用以及时间,并有效改善旅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提高娄底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内容。通过这方面的工作,改变娄底的景区景点的“进出口”交通不畅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制约娄底市景区景点开发的基础障碍,更好地从社会引入各类资本资源加入到娄底的旅游业开发,使得当地的景区景点可以更加顺畅地和区域乃

至全国的旅游市场网络形成一体,使得娄底的丰富旅游资源从“孤芳自赏”

的困境中顺利走出来,为娄底的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提高夯实基础。

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娄底旅游产业发展,应在切实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各项人员培训计划,在短期内提高娄底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当地旅游业的服务能力。此外,应积极和一些旅游高等院校展开合作,为娄底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教育渠道,

从而满足娄底市旅游长远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下一篇:廉政文化进校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