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5-10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共8篇)

篇1: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民族社区;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优劣势,结合调查的结果对如何开发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期望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的驱动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成为抑制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服务主要载体的人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快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性质做过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生物性,表明是一种活资源,可以替代和发展延续下去的,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特点;第二,可再生性,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以更新;第三,个体时效性,指人力资源的形式、开发和使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具备生命周期;第四,文化性,在地域的差别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性,因为每个地域的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质;第五,主观能动性,人是一种具备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发挥其内在的潜力改造自身和环境的能力;第六,社会性,人是群居的族群,一起的生活必然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种种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研究还比较少,经过期刊网的搜索,发现主要有两个国家课题对其进行直接或相关的研究,第一是杨红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边疆建设研究——西部边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从文化对人的模塑作用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文章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性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梅端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青南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文章主要是从青南地区藏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青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本人倾向于杨红英的观点,即少数民族开发是特指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以至少数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认为在民族地区进行旅游的开发,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性和资源的独特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开发好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为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民族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分析

1、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优势

事实上,我国每个民族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独特性吸引着千百万的异族人,特别是游客,这是一种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当地的居民就充当了这种资源活动型的载体,参与旅游的人力资源更是动态地展示了这种文化。另外,每个民族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面,正因为这独特的一面,使得每个民族之间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1)文化性优势

C.克鲁克洪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的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可以看出,文化不单单是指物质展示出来的那一面,更多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现,人的种种思维和行为无不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启导和约束,因此都深深的烙上了本民族的印记,具备了一种民族的排他性。外界的人员就算很刻意地去模仿,也无法体会内在的神韵,更没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为外来人员一开始就是脱离了该种民族文化机理的培育,这种文化的符号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缺陷的。据我们针对民族歌舞表演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长期外出的本民族人员都没有办法具体地展现本民族的歌舞内涵,他们认为自己对本族文化产生了隔阂。在旅游开发中,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紧紧抓住这种异质性的文化,才可能铸造出一种活生生的优质的旅游人力资源,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垄断性优势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有着垄断性的优势,因为本土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对本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语言等更能精确地把握,在旅游开发和服务中能将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将其带活,更能把民族独特风情展现给游客,这是外界旅游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比如说侗族的风雨桥和大歌,如果叫苗族的人来唱侗族大歌或者由瑶族的人去讲授风雨桥的构造,那肯定会大打折扣。

2、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劣势

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和外界接触很少,信息交流断层,总体上的素质过低,观念落后,旅游人力资源存量过低等都是他们的劣势。

(1)生产力低下,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山区,生产力很低,和外界交流过少,很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过着一种自足的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除了小部分人参与旅游活动,大多数人每天忙于生产劳作,以续生计,无暇顾及别的事情。以贵州岜沙为例,整个村没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只有3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小学及以下的学历,他们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或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样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投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2)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急功求利观念,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直接的快速得到收益的事情才有做的意义,否则有种排除的意向;而有的民族社区安于现状,害怕也不愿意和外界的社会有过多的接触,害怕给本民族带来变化,甚至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措施进行抵触和逃避,结果使整个社区慢慢走向更边缘化。贵州岜沙苗寨就是类似这样的社区。

篇2: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2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3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3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3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3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4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4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4

(一)商业气息浓厚……………………………………………………………………………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5

(三)人为破坏…………………………………………………………………………………5

(四)自然毁坏…………………………………………………………………………………6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6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6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6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7

(四)合理开发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7

六、结论…………………………………………………………………………………………7 参考文献…………………………………………………………………………………………9

内容提要

在大力开发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同时,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因此,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地处理文化资源与旅游经济互为依托的关系,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以此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得出了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规划与规范性的开发。

关键词 民族文化资源 开发 旅游产业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概述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获得文化效益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目标。但是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展应更强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文化效益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这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认识前提[1]。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

从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一方面,旅游开发确实带来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旅游业,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积累建设资金、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同时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必须依托食、住、行、游、购、娱等各个行业,因此各行业需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创造更高的效益。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的相对增长。目前,旅游开发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促使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

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变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 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二)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3]。

(三)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思想开放程度明显制约着资源开发,同时,它自身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商业气息浓厚

就云南而言:第一、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地方过度开发,失去了特有的魅力。最典型的是丽江古城,完全成了旅游商品一条街,商业味取代了古朴的文化气息,嘈杂喧哗淹没了雪山古城的宁静。而其它如滇西北等地开发却远远不够,很多景点过于粗糙,人为雕琢过多。第二、旅游景点单一,可玩性差,难以留住旅客。每到一个景点,旅行社往往把旅客放下车拍几张照,又拉上赶路,典型的“到此一游”,旅客只能“看”,不能“玩”。粗略算下来,旅行的时间至少有一半是在汽车上颠簸,疲于奔命,行色匆匆,旅行快感大打折扣。第三、许多景点管理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香格里拉的碧塔海破坏严重,大理的古城铺上了柏油路,澄江等湖泊不同程度遭到了污染。第四、宣传不够。主要表现在对整个云南旅游 宣传投入明显不足,而且宣传集中在丽江、香格里拉等热点景区,多数景区仍默默无闻,外地旅客对云南旅游只有一个不全面、模糊的印象。

表4-1为广东省统计局对云南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报告

省统计局公布2010年云南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对GDP的贡献(%)4

对GDP的贡献(%)

15.8

对GDP的贡献(%)

11.5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1105.81

15.3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3223.93

44.7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2890.4

(二)人文资源开发比较困难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不像山水景观类资源,只要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就可以自然对外展示。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很容易发生这类问题。最后还要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

(三)人为破坏

1、战争破坏

世界上许多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毁于战争之中,中国这种情况尤甚。就近代而言,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他们一方面掠夺、盗窃我国的珍贵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大肆破坏名胜古迹。如北京清代的圆明园,是清皇室耗巨资用了150多年兴建的皇家园林,集中外园林艺术之大成,誉为“万园之园”、“东方的凡尔赛宫”,但却在1880年被英法侵略联军化为灰烬,成为废墟。侵略者破坏历史古迹的罪行将铭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这是侵略者无耻行径的一页,将永远受到谴责。

2、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济南泉水、河北邢台的白泉等地,由于人们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许多泉眼停喷。

3、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部分工业企业布局在风景区或风景区附近,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如以锦秀著称的富春江,近年来沿江修建了一批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小造纸厂,将大量污水排入江中,江水变混,鱼虾死亡,人饮用后不适,造成“身在江边无水喝”的局面,使美丽的富春江佳景大大逊色。

4、景区超负荷接纳,游人遵守公德意识弱

游人在风景区超负荷的活动以及各种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如乱扔废物,攀木折花,践踏草坪,偷猎鸟兽,在景观建筑物上乱刻乱画等,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另外由于游人过多,加重了土壤板结,造成古树死亡,如北京古园林中,约有百年以上的古松柏15214株,但因树根附近土壤被游人踏实,树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营养而逐渐衰亡。

5、文物管理不善

由于文物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造成有些名胜古迹建筑被拆,文物被窃,树木被砍,塑像被毁。尤其是在“十年**”中,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一大批稀世珍宝毁于一旦。

6、宣传不够,保护资源意识差

科学普及和文物保护重要性宣传不够,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毁坏景观,如万里长城脚下的居民,拆砖毁城的现象屡屡发生。

(四)自然毁坏

自然界由于发生灾害现象,如地震、火山、洪水、地基不稳下沉,以及风化、浸蚀作用等,会对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破坏。例如我国许多古塔由于地震倒塌,大同云岗石窟许多砂岩佛像由于长期风化、浸蚀而面目皆非,凡此种种都属于自然毁坏。

五、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民族文化资源不仅可开发出专项的旅游产品,也可作为普遍性的一种旅游资源,用于其它旅游产品的配套、旅游环境的营造、旅游精神和品位的提升。但成功的进行旅游开发,需要遵循旅游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例子:就湘西来说,湘西边境地区偏僻,交通不便,同时,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因此,在开发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时,必须联合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加强宣传和促销

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湘西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本已鲜为人知,但我们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观念,使用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湘西的旅游打造成更加强大的旅游品牌,提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地位。同时借鉴比如丽江等成功民族文化 旅游区的成功经验,整合运用现代管理和营销理念,推出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精品,同时借助湖南的强大媒体力量大力宣传,树立形象,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我们在对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注意对其合理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以损坏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只是一味的追求目前的经济利益而大势破坏文化生态,那是因小失大。民族文化区别于别种文化的代表性东西,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之前,必须采取科学规划和规范性开发。

(四)合理开发 强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西双版纳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区位等优势资源,把生态环境优势、边境区位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1982年,国务院将西双版纳列为第一批风景名胜区。绿色的孔雀之乡开屏展翅,倾倒世界。“云南旅游看版纳”,西双版纳曾经一度成为云南旅游的代名词,成为最令人神往的绿色家园。对于西双版纳,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拉动消费、解决就业、消除贫困、促进开放、倡导文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5]。

六、结论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族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 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族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民族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始终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是学科建设的灵魂[6]。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总之,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是密切关联的,只有科学处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dmin.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规划新思路[N].四川社会科学在线,2011-11-13(1)[2]杨华荣.浅析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J].《人民论坛》,2010.23(1)[3]陈如霞.论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2010.02(4)

[4]刘艳芳,刘於清.论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8.23(4)

[5]张明海,胡恒洋.合理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热作生产资源、繁荣边疆民族经济[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5.(3)

篇3: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 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长期以来, 大山的阻隔让这里的人们历尽艰辛, 也使得古老的习俗得以沿袭。在山门大开交通便利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 感受着山的壮丽, 水的神奇, 并深受当地独特文化氛围的感染。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 其独特的服饰文化是广西的又一张名片。这里少数民族服饰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深厚, 不但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是我国乃至世界服饰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西地区民族旅游服饰文化资源的现状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宝贵资源, 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广西作为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魅力。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也是近年来旅游产业开发的又一亮点。为了配合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广西各地为此也举办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既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展示广西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民族自豪感。但在笔者看来, 广西地区民族旅游服饰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一) 资源品位高, 商品文化特色差

由于地域交通等原因, 这里的民族文化保存相对比较完好, 保留了各个民族相对独立和别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广西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以古朴、庄重为主要特征的不同服装款式的结构特色上, 还在服装装饰等多个方面都有显著表现。因广西地区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和审美观念的差异, 使其服饰本身在款式结构、图案和配饰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就旅游而言, 广西地区民族文化旅游服饰开发方面普遍存在着商品文化特色差的问题, 这与民族文化的高品位呈明显反差。例如在旅游服饰产品中, 服饰文化的精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几近消失。缺少精致的、有文化韵味的服饰产品, 所以这里的旅游服饰产品一般价格低廉, 缺乏特色且品相不好。

(二) 旅游服饰文化资源开发与其它旅游资源脱节

服饰资源一般是作为辅助型的旅游项目吸引游者,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资源不仅增加了当地旅游的魅力, 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精神内涵。但目前广西各地, 却没有很好地把民族服饰文化资源开发成辅助型旅游文化景观, 与其它旅游资源脱节, 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整个旅游过程中。例如在许多风景区, 旅游区内饭店、宾馆、商店、小摊贩的从业服务人员极少有人身着民族服饰。虽然导游大多身着少数民族服饰, 但很多导游的服装与其他民族服饰胡乱搭配, 甚至有些导游还把汉族的现代服装与当地改良过的民族服装来混搭, 给人感觉不伦不类, 很不专业。这些都不利于旅游地特色形象的建立。

(三) 旅游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旅游服饰产品的开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传统的旅游实物产品开发到深层次的参与体验式产品, 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广西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较多, 服饰旅游资源也颇为丰富, 但是目前其服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只是停留在传统服饰产品和服装的试穿、拍照留影等较低层次。旅游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

三、广西地区民族旅游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同别的资源开发一样, 广西地区旅游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 可以“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为指导方针, 遵循保护为先, 突出典型, 适度开发的原则, 发挥其旅游价值并使民族文化得以弘扬。

(一) 旅游服饰文化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把广西地区的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 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考察并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区域景观的旅游开发、利用和经营状况后, 就不难发现许多广西少数民族区域景观的“情”与“景”分离现象十分严重:旅游者只见“山歌好比春江水”, 却未必能一睹身着民族不同支系服饰的同胞。缺少了本真自然状态的生活景观, 不能体现该地区的独特风情。我们应有保护性地开发广西地区旅游服饰文化资源的地域、自然人文景观, 营造一个自然的、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实景, 把服饰、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 彰显民族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二) 设计开发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旅游服饰文化产品

就广西地区现有的旅游服饰产品来说, 主要集中在服饰配件和比较粗糙简陋的服装上。例如:廉价粗糙的耳环、项链、手镯, 极易损坏和千篇一律的民族娃娃之类的产品以及大机器生产的所谓的民族面料制成的一些挂包之类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在其他的旅游景区也极为常见, 没有地域特色和设计感的产品使得游客对广西地区的旅游服饰产品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 也给广西的民族旅游事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开发具有实用性, 纪念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收藏性特色的广西民族旅游服饰文化产品。如我们可以利用广西现有的民族资源, 定期组织一些面向当地农民和各大设计院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民族旅游服饰文化产品的设计大赛, 把优秀的设计做出成品推向市场,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设计与提高产品工艺制作水平。当然设计制作此类商品, 不但要依照民族服饰的款式, 而且用料也应尽量使用真实的原材料。此外, 还有各民族的刺绣、编织等相关产品, 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如此循环往复, 这不仅能改变广西地区现有旅游服饰文化产品的局面, 下也可以使广西的旅游服饰文化产品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三) 创新旅游服饰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广西地区丰富的民族资源来说, 创新旅游服饰文化产品的开发形式是很有潜力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体验式旅游。旅游之美美在过程。由于服饰文化的内涵保留在人们生活之中, 制作相关服饰产品的本身便是一种民俗旅游资源。广西各族的民族服饰不仅可以观看欣赏, 还应该使游客成为该服饰文化创造的主体成员, 让游客参与服饰等相关产品的制作与穿戴等过程进行体验, 加深印象与感受, 这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探索异域风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可以使广西的民族文化在旅游者的实际体验中得以更好地传播。二是充分利用节庆活动与相关平台。广西各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节日较多,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和鼓励各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节日中穿戴自己的民族服饰, 展示其服饰文化。例如传统的晒衣节、祭萨节和红衣节等。另外, 近几年广西的“东盟博览会”和“大地飞歌”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的开展, 也是其服饰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如果能专门针对这些大型博览会和大型的文化活动来策划和设计其旅游服饰文化产品, 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展示、交流与融合, 从而促进当地旅游服饰文化的发展。

(四) 发挥导游信息传输的中介功能

导游在整个旅游活动中, 不但要对旅游者进行游览引导, 同时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和外在着装等展现其地域文化内涵。所以导游应在各种不同场景和情境中, 适时传输各族民族服饰的各方面文化信息。例如导游应在其具体的民族旅游景点穿着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饰, 在以旅游体验为主的环节, 以相关实用信息的传输为主, 告知游客具体服饰的年龄、性别及各方面的社会特征, 讲述各地区民族服饰的历史沿革、以及服饰加工工艺、穿着技巧与发展趋势等相关信息, 使游客对广西地区的民族服饰文化有较为明确和详尽的了解。

(五) 其他

此外, 还可以尝试与高校相结合的模式, 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探索与研发, 在服饰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上下功夫找突破, 紧随时代潮流, 开发设计出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民族旅游服饰产品, 并组织力量配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 势必为壮大旅游经济, 发展旅游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广西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 是世界服饰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 对广西民族地区的旅游服饰文化产品, 在保护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 使广西地区的民族旅游服饰产品彰显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马丽.三江侗族服饰审美及时尚元素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 2008

[2]罗金花.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 (下) , 2009 (01)

篇4:湖北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红色旅游是一种极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活动类型,湖北是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条件优越,而且意义重大。目前湖北红色旅游开发已成熟潮,但还存在各自为政,缺少特色,开发水平低等问题。本文在对湖北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湖北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人民武装起义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诞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根据地,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地,培养治党治军治国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居于前列。目前,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快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意识是当务之急。

一、湖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湖北红色旅游资源点多面广,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品位极高,经典景区相对集中。不仅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二七风暴、国共合作、八七会议、黄麻起义等,还有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国家首批公布的一百个经典红色景区,在湖北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市、大别山和洪湖周边。在国家打造精品红色旅游景区政策的激励下,各地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多层次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使湖北的红色旅游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湖北红色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影响,经过多年开发或近年来开发力度较大,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已经形成红色旅游热点的景区。如“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是红安旅游的主打口号,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红安走出了223名将军、两任国家主席;曾经每3个红军指战员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就有一人来自红安,14万红安儿女奉献了生命。红安也得到了令人景仰的“中国将军第一县”的美誉。近年来,红安县60多个部门,每个部门负责一个将军故居的保护和修缮,由于措施得力,使这些红色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红安拥有太多的政策和人文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将军故里的氛围已经形成。近年来瞻仰、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逐年递增,湖北省干部培训学院“红安学院”也已在这里兴建。第二类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景区具有接待条件,尤其是近两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这些景区形成了较大的接待量。在我省红色旅游景区当中,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纪念馆内一般都存有大量的文物和资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场所。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党员保鲜”教育的开展,使这一类的景区近两年接待了大量的游客,显得异常火爆。第三类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事件的红色纪念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遗迹基本荡然无存,基础设施欠缺,目前不具备接待游人的条件。发展红色旅游的目的,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二是通过红色旅游的发展,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仍处于中低级水平,进一步开发利用还任重道远。

二、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各自为政,分散开发

湖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出零星分布态势,集中度不高,这本身就为深度开发带来了困难。而各地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各自为政,缺乏资源的整合,更谈不上整体规划,使得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到处都有动作,却缺乏大手笔。

2.开发水平低,尚未形成品牌

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多处于打个围墙围栏,派人收取门票的初级开发水平。有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很广的范围里流行:如果把红色旅游资源办成旅游景点,能收门票能够创收,就是开发。而在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成景点时,却往往忽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更谈不上在保护红色旅游资源方面加大投入了。

3.红色文化氛围渲染不够

红色旅游景区,所渲染的红色文化氛围是不够的。表现在:大多景点空建筑,少文物,陈列形式单一,多“一块牌子一张纸”;多静态,少动态,没有借助电子音像、现场戏剧歌舞等动态形式,把革命战争的场景显现出来;游客多被动,少主动,缺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

4.红色旅游特色产品开发亟待加强

绝大多数开发的红色旅游景点不仅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就连游客们基本的旅游购买需求也难以得到有效的释放,更别提利用红色旅游信息,开发出独具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红色旅游产品了。

三、开发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1.统筹规划,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组织力量对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全面清查,在摸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对全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开发,充分挖掘开发潜力,发挥整体优势。尤其要千方百计注重对红安、麻城、洪湖、阳新、鹤峰、大悟等地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充分发挥黄麻起义、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中原突围等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遗址遗迹在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牵头带动作用,并以此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2.合理地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与一般旅游项目比较,红色旅游更加强调资源的社会效益,注重突出政治宣传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而红色文化是经典景区之根,是红色旅游之魂,是红色旅游生命力之所在,其震憾力强弱与吸引力大小决定和影响其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由此可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努力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求真务实,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增显文化魅力,以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促进湖北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作为荆楚文化体系之一,构成湖北省文化产业的支撑和产业体系。要立足湖北自身特色,尽快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断推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精品力作,带动红色文化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全国,以“将军摇篮”“红旗不倒”“历史转折”等发生在湖北的重大历史题材为背景,组织创作一批有份量、有影响、有深度、有感召力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形成最具优势的文化名品和精品项目,提升湖北红色文化的扩张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发展湖北省的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的效应。

3.资源保护力度,提升开发档次

红色旅游资源中包含着沉甸甸的历史,更融入了无数先烈的生命和鲜血。随着时光的推移,若不注重保护,一些红色旅游资源会因自然老化而消失,或因人的活动而破坏,部分无序开发也可能为红色旅游资源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是一些口耳相传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若不及时整理,可能将永远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清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信息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尽量还原历史原貌,及时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注意收集、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增强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因此,要加大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含量,结合当地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及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以提升开发档次和水平。只有将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依存,互相促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才能逐一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实现持续发展。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洪湖市,根据电影《洪湖赤卫队》和《洪湖水浪打浪》打造的《洪湖赤卫队实景演出》至今已接待游客240多万人次,实现了绿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的双结合。要加强对红色旅游开发区域的指导和协调,严格控制相同主题和内容的开发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4.加强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高开发效益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既要搞好旅游资源产品本身的开发利用,又要搞好服务于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系列服务产品的开发,还要注意衍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增加旅游资源开发的附加值,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湖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中,尤其缺乏衍生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对黄麻起义系列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编印售卖介绍革命历史及相关人物传记书籍,制作将军像章塑像,开发旅游纪念章。要注意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及生活用品,融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通过二者形式到内容的叠加,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实用功能,扩展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范围,从而达到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效益的目的。

5.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开发经营

目前湖北红色旅游管理与经营方式的落后也是导致红色旅游业不能很好地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一个原因。而革命老区又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拨款有限,地方财力也是十分有限,因而要突出开发重点,以点带面,整合“百里红色长带”、唱响“两百将军品牌”、开发“三座红色名山”,战线很长,工程浩大,单靠国家确立的项目投资和地方财政拨款远远不够。所以应通过招商引资的途径,吸引外商向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投资,以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步伐。积极鼓励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对红色旅游业的投资,使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中,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的产出。

6.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市场促销活动

篇5: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家界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张家界的民族文化旅游主要是一种民俗旅游,以开发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为主,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大力发展张家界的旅游业,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增添文化旅游含量,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突破目前张家界旅游文化消费太少这一制约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而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徐华锋 杨文华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6(2)分类号:F590.3关键词:张家界 民族文化旅游 旅游产品

篇6: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学号:201103084104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1]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 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篇7: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http://.cn 2004年12月28日10:55 贵州日报

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大多属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相对边远和闭塞,这类地区通常保存着完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像滇西北、黔东南等地即这样。当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这类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首选措施。但是从全国范围看,这类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与其资源富饶度极不相称。以黔东南为例,尽管黔东南早在1997年就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其旅游业起步也不算晚,但旅游业至今仍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这无疑与交通等硬件设施落后有关,但旅游人才严重短缺是关键因素。

目前,欠发达民族地区首先是专业管理人员匮乏。调查表明,在黔东南州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中,没有1

人是旅游院校毕业的。另据抽样调查,贵州部分景区管理人员中,具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的比例分别是20.2%、42.6%、22.5%、11.2%、2.3%,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在旅游管理层中,既有丰富领导经验和管理能力,又有系统旅游管理知识的人才如凤毛麟角。高层次决策人才的严重缺乏给旅游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开发和管理中缺乏全局观念,不能充分把握旅游开发的内涵,也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握旅游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表现为旅游开发层次低而简单重复,景区开发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经营管理不到位,而不规范和急功近利的开发更导致民族文化粗俗化和形象受损。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比较脆弱,文化旅游资源也属于易于萎缩、消亡的古朴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古朴民俗文化的萎缩、消亡,社区群众在旅游开发中也受益不多,导致旅游区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其次,导游及翻译人员严重不足。由于多数欠发达地区旅游行业管理尚未走上正轨,多数

导游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教育,知识层次低,文化修养不足,对民族文化及景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正确,民族文化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不可能获得正确充分展示。欠发达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翻译人员,只能从学校抽派部分外语教师充任临时翻译。找外语翻译尚且不容易,找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和当地民族文化又懂外语的翻译则更加困难。在黔东南,持国家导游证的人数不足20人,高级导游员仅1人,根本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镇远和黎平两个旅游资源大县和开发大县,目前获全国导游证的人员也分别只有4人和2人。

第三,旅游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是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客房、餐饮等一线服务人员,不论是普通话、气质、修养、卫生习惯,还是服务意识和技能,都离星级要求相差甚远,这也是酒店星级评定的瓶颈和整体服务质量不高、顾客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第四,民族旅游特色人才后继无人,各类乡土特色人才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民族文化传承人出现“断代”危机。在多数欠发达民族地区,由于缺乏原生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和激励机制,青少年对学习原生民族歌舞没有内在动力。由于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旅游业发展未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实惠,而旅游业所带来的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几乎不屑一顾。随着老一代艺人的纷纷故去,民族民间技艺将因严重的“断代”现象而失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间从业收入的巨大反差,大批乡土艺术人才正在被旅游发达地区重金挖走,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使民族旅游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总之,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总体水平较低,旅游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不足,整个旅游业经营管理都不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造成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原因,一是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训机制不健全;二是由于经济落后,吸引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三是人才管理不善,人才资源浪费严重。解决欠发达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发展,围绕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转变观念,实施旅游人才战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树立人才是旅游业快速

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的观念,营造科教兴旅、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各种人才激励机制。还要充分认识各类乡土特色旅游人才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挖掘、保护、管理、培训乡土特色旅游人才纳入旅游人才战略规划。

———坚持人才培养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机制。决策部门要从管理思路、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保证人才培训的适度超前,不为发展初期旅游人才“供过于求”的暂时现象所迷惑,用长远的眼光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打破传统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加强旅游院校建设,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要把民族地区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激励机制、自上而下的民族文化保护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大、中(职校)、小学教育网络体系,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让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刺绣等民族文化走进课堂,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既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也可满足旅游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

————理顺人才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准入机制,引入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创造能留人、用人、吸引人的良好环境。事实证明,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旅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只有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形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梧桐树”,引来更多的“金凤凰”。

还应看到,欠发达民族地区的特殊旅游人才长期以来未能引起重视,也未被当成旅游人才对待。他们绝大多数属农村户口,既无编制,也不属于任何管理组织。但是民族文化旅游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民族旅游魅力的体现和生命力的维持都离不开他们的劳动和创造。各级相关部门对此要引起足够重视,切实做好这类人才的挖掘、保护、管理和培训工作。

总之,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欠发达民族地区更需要有超越性、前瞻性的思考,推动旅游人才的储备、培养和吸纳机制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使未来旅游经济在欠发达地区经

篇8: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随着对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 特别是旅游开发不当对开发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生态旅游以保护环境优先成为了解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以及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民族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和地域等因素,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自然环境保护较好, 存在加快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良好环境的双重需要, 大多数地区将目光的焦点集中于生态旅游发展上;同时由于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环境条件的多样性, 各地生态旅游发展极不平衡。探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是社会、政府和研究部门等普遍关心的问题。

(二) 社区生态旅游特征

1. 社区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 (Ecotourism) 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或旅游发展模式或旅游产品, 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 为保护区筹集资金, 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 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伊莉莎白·布, 1992) 。社区 (Community) 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社区既具有诸如地缘、友谊、亲情、认同共生互助等传统内涵, 也包括磨合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处理公共事务的运作模式、确立适合本地域生活方式等现代含意。社区生态旅游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从构词角度看, 就是在社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态旅游, 即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 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的旅游,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加入了社区的内容, 社区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参与到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全过程。由于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前沿,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综合分析, 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定义为:社区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 以充分展示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为目的, 以保护和发展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 并且非常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保障, 尽量使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强调当地社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导作用。民族地区社区生态旅游就是充分展示民族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 以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为重心, 重视民族地区居民的利益的一种新的旅游开发模式。

2. 社区生态旅游的特征

(1) 社区利益优先

社区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了社区的内容。强调在生态旅游活动中, 社区及其居民的重要性,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利益,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之一, 社区居民不再仅仅是旅游发展的相关者, 更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受益者。在制定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时, 要立足于全面建设社区的基础上对社区生态旅游进行规划与开发, 旅游活动项目的规划要站在全面促进社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综合发展的高度。旅游支撑服务体系的规划要注重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 如:供水供电、交通道路、信息通讯系统、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三废处理系统等公共设施, 还包括促进当地社区特色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在促进社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为社区各项建设发展服务, 促进旅游社区循序渐进地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2) 旅游可持续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属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所以旅游活动的规划与开展首先要围绕生态旅游这一大的概念。生态旅游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传统大众旅游对旅游地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旅游地资源环境的恶化, 旅游企业的粗放式经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生态旅游应运而生。所以生态旅游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协调旅游经营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合理规划、科学设计, 合理评估旅游环境承载力大小, 将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资源再生永续利用紧密结合。增强环境保护的管理与宣传力度, 追求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应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政治上社区主权, 经济上公平分配

社区生态旅游中的政治权利机构等相关组织代表了社区成员的利益, 注重社区成员的建议和态度, 获得社区居民的支持, 对于社区居民所关心的旅游发展方面的问题予以重视并合理解决。在经济分配上, 本着社区全面发展的态度, 对社区内不同经营者、家庭、个人的利益分配进行协调, 尤其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帮助。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发展基金, 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提高当地教育、医疗水平等方式, 适度提高社区的均衡性, 尽量使社区成员公平分享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

(三) 民族地区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意义

1.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可以有力的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 帮助民族地区脱贫致富。首先外来旅游者通过门票、旅游商品支出、日常消费等形式为本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润;另外旅游业的开展为民族地区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安置剩余劳动力, 增加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其次旅游业能够推动民族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开发, 使农牧民自觉的调整其产业结构, 为民族地区农牧民带来经济收入。

以克什克腾旗为例, 1999—2003年五年来, 全旗共接待国内外游额达249.5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到5.1亿元。全旗第三产业增加值也由1995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51亿元, 年均增长13.7%, 三次产业结构由55∶19∶26调整为42∶21∶37,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通过旅游业的拉动, 使克旗第三产业在一个时期内增长速度稳定在20%以上, 拒不完全统计, 到2010年, 全旗第三产业增加值有望突破12亿元, 对全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42%。

2. 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旅游业涉及面广, 能够带动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 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展为较为封闭的民族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流、信息流、物流, 旅游业打破了民族地区一贯的封闭与落后, 外来先进技术和信息的引进大力的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社区旅游的顺利开展势必需要社区内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高, 包括旅馆业、饭店业、旅游商品销售业、服务行业等各个行业的完善,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3.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随着社区旅游的发展, 民族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重视, 如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成为向游客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 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也成为旅游商品投放到旅游市场, 濒临湮灭的民族历史遗产不仅随着社区旅游的开展而获得了新生, 而且成为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受到旅游者欢迎的同时, 也使当地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增添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少数民族居民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宝贵和独特,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从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4. 改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

发展社区生态旅游, 落实社区生态教育, 通过系统解说与生态认知, 使社区居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区居民认识到对本地环境保护的责任,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 积极保护社区生态和自然环境, 成为改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四) 克什克腾旗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克什克腾旗旅游发展概况

克什克腾旗坐落在内蒙古高原东部, 地处大兴安岭西山脉, 燕山山脉, 浑善达克沙地三大地貌的结合部。克旗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支柱产业, 主打草原生态、世界地质公园、民族传统文化三大旅游品牌。当地政府立足于对当地资源的定位, 制定了“生态立旗, 旅游活旗”的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主调。目前, 克旗旅游已经形成了以贡格尔草原和乌兰布统草原为主的草原生态休闲区, 热水温泉疗养度假区, 西拉沐沦峡谷漂流观光区, 阿斯哈图石林探索游憩区, 青山地质科教区, 黄岗梁冰谷林海、桦木沟国家森林公园、冰川森林狩猎度假区几大板块。

2. 克旗社区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居民参与程度低

近几年虽然克旗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较为迅速, 但当地居民并未真正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参与旅游活动的社区居民人数较少:除一部分比较富有的居民运营旅游饭店和旅馆外, 其他相对弱势的居民无法参与到旅游中来;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当地年轻人从事景区内部的导游工作, 大多数的景区高级管理和经营人员都来自外地;政府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基本控制了整个景区的股份, 社区居民无法投资景区运营并分取利润。

下图为2004~2008年克旗旅游从业人数与社区农牧民旅游从业人数对比统计表。从表中不难看出, 随着克旗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 但当地社区所占旅游从业总人数的比例却非常的低, 所以克旗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居民参与程度低的问题。

克旗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程度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旅游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 居民参与旅游的意识较弱;有意愿的居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原因, 对其造成了参与旅游业的限制;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 居民参与难度较高。

(2) 生态环境脆弱

克什克腾旗地处干旱、半干旱草原和农牧交错地带,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近几年由于不合理耕作和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 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全旗土地总面积198万公顷, 其中沙化面积达到71.6万公顷, 占克旗总面积的36.2%。克旗生态系统是以草地、森林、沙地为主体的复合系统, 草地土层很薄, 退化后没有植被覆盖的表土易被风吹走, 沙子裸露回到原生状态, 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目前, 克旗生态环境处在高度敏感区, 生态系统极端脆弱。

(五) 克什克腾旗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

1.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首先要培养居民参与旅游的意识, 让当地农牧民认识到自己也是发展当地旅游业的主体之一, 作为本地居民同样可以与旅游开发商和极少数旅游经营者享受本地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利益, 自己也可以成为社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其次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 包括旅游技能培训、环境知识培训、社交技巧培训、语言技能培训等, 增加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机会;当地政府要适当放宽景区融资政策, 允许有条件的居民投资入股, 对于条件较差但有入股意愿的, 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贷款或担保, 最大限度的使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

2. 完善社区旅游基础建设

克旗旅游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 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亟待改进。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如旅游商店、饭店、旅馆、交通、信息行业的落后, 使得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机会降低, 这不仅不利于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参与, 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克旗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制定高级别的规划系统, 完善社区内的旅游基础服务体系, 为当地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发展的选择机会。

3. 改善旅游生态环境

克旗生态环境脆弱, 旅游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维系。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要通过组织讲座等形式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 提高居民对本地环境的保护意识, 这样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担当起保护本地生态环境的重任, 更好的推动克旗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4. 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 很多例子证明由于社区利益分配的不合理造成当地居民与旅游投资商、政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结果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环境的破坏甚至当地旅游业的终结。结合克旗实际情况笔者认为, 当地居民可以采用入股的形式参与到旅游中来, 入股形式包括资金入股、土地使用权入股、人力资源入股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将旅游经营收入、门票收入按一定比例反馈给社区居民;建立社区旅游组织委员会, 组织当地居民召开社区旅游会议, 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参与到当地旅游事务的决策当中。

(六) 结语

社区生态旅游是一种把社区居民作为当地旅游发展主体之一的旅游形式, 使当地居民充分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并成为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成为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机制, 还可以推动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另外动员当地居民一起保护当地旅游生态环境, 担当起保护本社区生态环境的重任, 成为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可以有效的改善民族地区旅游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局面。

社区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但在实施社区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运作上的弊端, 比如利益分配等比较敏感的话题, 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在保障社区居民利益的基础上推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冰, 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6.4.

[2]程增建, 张东玲, 王金叶.社区生态旅游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10.2.

[3]岳晓娜, 王金叶.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旅游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6.

上一篇:服务业帐务处理规范下一篇:岁月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