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节事发展对策

2024-04-13

旅游节事发展对策(精选6篇)

篇1:旅游节事发展对策

节事活动策划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节事活动和旅游的发展存在着紧密联系,一个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必定会带来一定规模的人口流动,而这些游客在当今的社会就会产生相应的旅游需求,涉及到我们的吃住行游购娱,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旅游节事活动被人们称作“有主题的公众庆典”、“平民参与的节日”,它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旅游吸引物。

在国外,西方一些国家的复活节,美国的南瓜节,巴西、墨西哥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法国的葡萄节,德国的啤酒节等,举办期间无不吸引世界各地大批商贾和旅游观光游客的光临和参与,宾馆、酒店客满,餐馆人头攒动,市场异常红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在国内,为了发展经济,近年来,各地也纷纷举办自己的节事活动,如大连的时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广东的广交会、南宁的民歌艺术节等已成为我国知名的节事活动。

事实上,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地都有独有的地方文化,这正是开展旅游节事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依托。目前,具有民族传统和区域特色的各类旅游节事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被注入了深刻的市场经济的思想和内涵,以一种新兴产业的形式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当中。

奥运会可以说是全球影响力极大的节事活动,它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有效地促进了入境游客的持续巨量猛增

资料显示,洛杉矶、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入境的游客分别达到23万、22万、30万、29万人次。而悉尼奥运会,在旅游与奥运的结合上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做得更好。比赛期间共接待国外旅游者达50万人次。澳大利亚旅游局(ATC)所开创的奥运旅游促销战略被国际奥委会推荐为“今后主办国的角色模式”。悉尼奥运会与旅游完美结合的经验表明,奥运会作为超大型“人文旅游品牌”,其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超过当今世界任何超大型活动,其地位无可替代。

2.迅速提升了举办国的旅游品牌形象

在奥运会举办准备期间的7年中,举办地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巨大的聚焦效

应,成为举办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最佳传播载体。举办期间,超过1万名记者的大强度、高密度采访报道,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宣传报道活动,其规模无与伦比,价值难以估量,方式最为自然,影响极为深远。数据表明,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Australia Brand)效益超前10年,极大提升了世界各国对澳大利亚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对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

3.大幅度增加了旅游业的外汇收入

奥运会期间,入境国际游客无论在住宿、交通、通讯、餐饮、观看比赛,还是吉祥物、纪念品等旅游购物的消费水平都比平时超出一倍或数倍,集中消费程度高,举办国外汇收入增量巨大。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0多亿美元;悉尼奥运会旅游外汇收入高达42.7亿美元,旅游业已成为举办国的重要外汇收入部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 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 以及旅游者旅游意识的逐步提高 , 旅游节事也开始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 , 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各种文化节、旅游节、时装节等等层出不穷 , 许多旅游目的地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节事活动和表演项目 , 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南宁民歌节、泰山登山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吴桥杂技节 , 深圳世界之窗的啤酒节、狂欢节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世纪》等。但是 , 综观各旅游目的地的节事活动 , 真正成功并且可以持续下来的屈指可数。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旅游节事策划与运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

(一)特色不鲜明 , 缺乏创新意识许多旅游目的地的节事活动缺乏新意 , 从内容到形式 , 从招牌到口号 , 从举办初衷到营销对象 , 从宣传手段到包装技巧 , 每次举办都没有什么变化和创新 , 很难形成对游客和大众的吸引力。一些旅游目的地节事活动的组织者 , 缺乏精心准备、科学论证的过程 , 仅仅停留在东施效颦般地仓促办节的阶段 , 从而造成旅游目的地节事活动的雷同和低层次重复 , 使得节事活动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风格 , 不能以当地的地脉、文脉及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托 , 缺乏永久性、垄断性、制度化的旅游识别标志。

(二)政府主办 , 缺乏市场化运作

政府主办节事活动 , 听从行政命令、没有市场化的运作导致了旅游节事活

动缺乏现代化的管理、营销观念。例如一些节事活动 , 大都是按行政方式运作 ,上级分配工作 , 下级单位领受任务。组委会成员来自政府各个部门 , 他们亲自参与旅游节事活动的业务活动 , 从策划设计、宣传包装、出票展演到搭台布置、请人聘员等一系列具体业务都由自己操办 , 而较少考虑由专业公司来承办。由于单一的行政手段排斥了多元的市场操作 , 造成节事活动的运作成本过高 , 财政负担过重 , 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三)节事管理无序 , 缺少科学规划

我国许多旅游目的地的节事活动基本上是“吃喝玩乐 ”、“晚会 + 经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模式, 所选取的具体活动杂、乱、档次质量参差不齐 , 管理混乱 ,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机制。一些节事组织者对为什么办节、能办什么节以及怎样办节等 , 不作市场信息调查和可行性预测 , 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

策划和运作旅游节事的具体建议

(一)旅游节事的开发和组织原则

1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是旅游节事的生命力。国际节事协会经济影响力顾问斯科特· 内格尔先生说过 , 旅游节事必须强调区域的特殊性和个体性 , 有自己的特色 , 才能吸引全球更多的观众。

2文化性原则。文化性是旅游节事中最重要的特征, 它是真正吸引旅游者的深层次因素。演绎文化内涵、追求文化特色是旅游地保持永久魅力的必然选择。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节事成功的基石 , 别开生面和创新思维是节事活动的吸引力、生命力之所在。创新乃是节事之魂。体验性原则。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 , 使节事活动更具生动性和参与性是节事成功的关键所在。节事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从游客体验需求出发 , 力求丰富和满足游客的娱乐体验、审美体验、学习体验、寻求新奇体验、追求时尚体验等等。整体性原则。旅游节事活动的组织既要注重经济效益 , 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既要重视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 , 又要特别注意吸引外地游客的参加;建立多元筹资体系 , 多方合力开发旅游节事。民众性原则。民众的广泛参与是任何节事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 , 脱离了

这个基础则一事无成。广泛的民众性是旅游节事赖以成功的魅力所在。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又处于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只要我们重视研究节事活动的特点,掌握举办节事活动的规律,认真学习总结先进经验,选好选准突破口,创意好、立意新、定位准、特色明显、内容丰富、效益显著、深受公众欢迎,就有可能把节事活动传承下去,发展起来,从地方性走向国际化, 为振兴本地经济,为我国和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周 相 君

旅游管理一班1007 1111

篇2:旅游节事发展对策

(一)客户企业对奖励旅游重视不够我国的奖励旅游机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发展,由外资企业首先将其纳进到治理体系中,随后国内企业和组织相继采用。奖励旅游及其优越性在我国的企业界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同。我国企业从计划指导型到现代开放治理型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对西方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接受、消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奖励旅游产品日趋大众化外出旅游已是平常。我国的国民经济在长时期内保持着7%左右的增长速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用于享受与发展方面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居民能够将更多的钱用于非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随着可自由支配收进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普通工薪阶层出游已成平常之事。出境旅游不是奢看。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进,世界开放度的不断增加,政治阻隔、贸易壁垒逐步被打破,全球范围内旅游目的地的可进进性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时,这些旅游目的地令人兴奋的神秘感正在消退,无法给旅游者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国公民自费组团可以前往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从西亚到欧洲,从南美洲到非洲,极大地推动国内出境游市场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实现到域外观光、休闲、度假的愿看,不再困难,只能依靠企业或组织的气力才能实现,这意味着可供奖励旅游选择的目的地空间范围将越来越小。

(三)税收政策的影响我国目前对奖励旅游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一政策无疑会使那些实行奖励旅游的企业激励本钱增加,客户企业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必然要重新权衡激励效果与激励本钱之间的性价比,对奖励旅游课税,使得奖励旅游与其它激励方式的本钱比较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发展奖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篇3:大连节事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连,节事旅游

一、节事旅游的含义及类型

1.节事旅游的含义。

节事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 从概念上看, 节事是“节日庆典”的简称, 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1984年, Ritchie首次给出了节事旅游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 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蒋三庚指出, 节事旅游是指具有特定主题、规模不一、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能吸引区域内外大量游客参与的集会活动。成功的“城市节事”活动可吸引本社区和异域的游客, 最终实现跨区域的文化景观, 形成独特的具有一定导向的景观文化过程, 是一种拉动“景观文化经济”、构建区域经济强大的精神力量。

2.节事旅游的类型。

根据节事活动选取的主题, 可以将节事活动分为以下七大类 (见表1) :

二、大连节事旅游活动

城市间的差异、文化积淀的深浅、历史发展的不同, 留给城市的节事活动不尽相同。某些节事活动归属于某一举办城市, 某些节事活动在许多城市都可以举办, 但主题、内容、形式不同。大连作为美丽的海滨城市,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以及现经济形势下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使得节事活动的主题选择更加广泛。

1.大连国际服装节及国际啤酒节。

大连国际服装节创办于1988年,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 大连的服装节已经逐渐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旅游节事活动, 被外国友人戏称为“大连的狂欢节”, 是集经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经济文化盛会, 汇集了名人、要人、名模、歌星、影星以及一些世界艺术精英。大连国际服装节每年9月举办, 历时7~10天, 以弘扬服装文化、丰富人民生活、促进国际交流、推动经济发展为宗旨, 已经成为具有鲜明国际色彩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盛大节日。大连国际啤酒节创办于2003年, 主要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 每年7月下旬举办。以啤酒厂商参与、狂欢浪漫为主要形式, 组织阵容强大, 系列活动丰富多彩, 主要内容有啤酒文化展、啤酒知识大赛、啤酒竞饮大赛、沙滩焰火表演及啤酒节摄影大赛、啤酒宝贝评选大赛等主题活动十余项。

2.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

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是以燃放烟花爆竹为媒介的大型城市活动。始创于1997年春节, 以其年味浓、情趣雅、气氛火而闻名遐迩。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迎春会期间举办大型烟花爆竹燃放表演。同时在劳动公园举办迎春灯展、卡通巡演、文艺演出等活动, 吸引众多国家外交使节、新闻记者、海外商家和旅游者前来与大连市民共度佳节, 共享欢乐。

3.樱花节、赏槐节、樱桃节。

大连每年4—6月分别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旅顺樱花节、大连赏槐节和金州樱桃节。从1998年大连旅顺口区开始举办了“樱花之旅”活动, 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重新定位, 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大连旅顺樱花节, 此后每年4月下旬举办。樱花节现已成为大连重要的旅游节日。另外, 大连素有“东方槐城”之美誉, 每到5月底6月初槐花盛开时举办大连赏槐会。大连赏槐会始于1989年, 是以“槐花结友谊, 旅游促发展”为主题展开的大型旅游节事活动。1992年, 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大连赏槐会”为国家级地方性旅游节事活动。赏槐会已经成为国际间民俗交流的一个平台, 更是一座海外游客与大连市民增进友谊的桥梁。届时有游园会, 书法交流, 日、韩、俄等国民俗表演, 还有国际旅游论坛等经贸、学术活动。另外, 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古城金州从2007年开始举办樱桃节, 届时可到农村观赏田园风光, 采摘樱桃, 其乐无穷。

4.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国际马拉松赛及国际冬泳节。

大连是我国较早开展徒步运动的城市, 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03年秋天, 大连市政府主办的第一届徒步大会在这座城市掀起了徒步热潮, 此后每年5月下旬举行。2006年4月, 大连成为国际徒步联盟成员, 当选国际徒步城市, 是目前中国内地惟一的国际徒步城市, 每年吸引国内外徒步爱好者几十万人。大连马拉松赛是由大连市政府主办, 日本全日空等企业赞助, 每年4月下旬举行。1997年, 经国际田联认可, 正式成为国际赛会。参赛运动员除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还有世界各地的学者及旅游者。另外, 大连还是全国闻名的“冬泳之乡”, 坚持冬天下海游泳者众多, 2002年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发起创办的大连国际冬泳节, 举办时间在每年10月, 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冬泳高手聚会金石滩黄金海岸, 旅游观光, 以“泳”会友, 金石滩因此成为全国冬泳基地。以上赛事已经成为大连的精品节事旅游活动。

5.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

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创办于2004年夏天, 是从大连诞生的一个城市节日, 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金石滩举行, 主体活动包括法国、意大利风情周, 国际汽车越野大会, 市民沙雕赛, 沙滩星空演唱会, 沙滩健身健美赛及T恤涂鸦赛, 街舞赛等。活动的主题以“欢乐动感, 激爽自然;浪漫大连, 心动海滩”为主, 进一步彰显了大连“浪漫之都”的魅力。

三、大连开发节事旅游的优势

1.独特的自然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大连开发节事旅游提供了先天优越条件。大连地处于北半球暖温带、亚欧大陆东岸,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兼具某些海洋性气候特色。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降雨集中, 季风明显,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 年降水量550~950毫米, 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独特的自然气候和温度非常适合居住。另外, 大连市内4区及金州区、旅顺口区, 北部县级市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与长海县山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岛屿众多、海岸线漫长、奇特的自然保护区构成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极高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为节事旅游如服装节、沙滩文化节、冰浴冰灯节的开展提供了天然的优势。

2.稳定的客源市场、知名的城市品牌为大连开发节事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地域上看, 大连的旅游客源市场优势在于临近的几大客源市场——国内有东北三省、山东省、北京和天津, 国外有日本、韩国和朝鲜乃至俄罗斯, 具有庞大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加之大连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以高度一致的发展思路, 长筹远略, 将大连定位为“中国旅游名城”。并且第一个启动旅游宣传“大篷车”赴全国重要城市促销, 走遍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112个城市, 招徕中外游客500多万人, 也是第一个把旅游宣传大篷车开到国外, 第一个把整座城市作为最大的旅游产品推介到国内外的城市。上述举措大大提升了大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也为大连开发节事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空间为大连开发节事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0-2005年, 旅游年总收入已从9亿元增长到210.9亿元, 接待的游客数量倍增, 国内游客人数从2000年的1181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1900万人次。大连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从2000年的8.47%攀升到2008年的10%以上。2008年虽受到连续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对旅游业造成较大的影响, 但各项旅游指标全年总体依然保持稳步提升, 实现旅游总收入400亿元, 同比增长23.04%。

4.便捷的交通为大连开发节事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大连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出海口, 港口设备完善。大连至烟台、威海、龙口、上海、仁川等国内外城市客运体系相对完善, 燕大铁路轮渡正式运营, 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地区航线47条, 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96个城市通航, 国际航线数量与国际旅客吞吐量均居全国第四, 东北第一, 国内航线98条, 2008年空港旅客吞吐量822万人次。目前大连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对台直航包机定点城市, 这对促进大连、东北腹地、环渤海地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大连正在进行城区交通干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 同时, 城市公交系统开通了观光巴士, 土羊高速、沈大与丹大高速延长线正式通车。

四、大连开发节事旅游存在的问题

1.活动项目设置雷同, 缺少精品节事产品。

当前大连的节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开 (闭) 幕的歌舞表演、花车巡游、商品展销会等, 缺乏吸引力。主题口号也不够鲜明, 而“上海崇明森林节”自1998年起至今主题口号年年都有变化, 如“寻找白雪公主”、“崇明生态休闲游、千家万户乐悠悠”等, 而目前大连的节事活动虽然种类各异, 但独具特色并享誉国内外的精品节事产品较少, 只有国际服装节和国际沙滩节等, 其他一些如赏槐节和冰灯节等, 不仅规模小, 知名度较低, 也没有鲜明的主题口号, 在整体上不具竞争力且效益不高。

2.大连建城历史短, 文化底蕴薄。

大连作为辽宁省的一个海滨城市, 从1899年大连港的兴建算起, 至今110年的历史, 在中国还算不上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因此, 人文历史底蕴浅薄, 继而无法为民族特色的节事旅游活动提供相应的文化依托。相比较“东方圣城”——曲阜既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 又因孔子的名字使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享誉全球, 再比如沈阳的建城史已有2300多年, 人文气息浓厚, 开展的皇家礼仪及满族民俗节事活动独具特色。而大连就不具有这方面优势。

3.政府运作痕迹明显, 市场化程度不够。

节事活动作为城市经营的一种产品, 其社会属性要求政府发挥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大连节事旅游活动还处于政府主导阶段, 通常由政府、各区县旅游局主办或承办, 企业、市场参与程度还不够。因政府干预过多引起的低效率、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节事旅游绩效不明显。

4.专业策划运作能力不足, 缺少专业节事策划管理人才。

节事活动要想成功举办事先必须要有专业性的策划, 同时在活动现场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具备协调运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大连目前较多的节事活动由市政府或相关部门承办, 期间不乏很多的政府行为, 人员的组成多为临时性的, 未经专业培训, 对市场、赞助商、参与者和市民还不能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及市场营销。

5.交通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

交通安全是旅游者对旅游交通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在节事旅游中, 由于车流和人流分布集中, 数量庞大, 更需要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另外, 大连在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时通常导致交通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大的集中性。因此产生的交通高峰效应十分明显。如每年的马拉松赛事, 无论人们是步行、开私家车还是乘公交车前往活动地点, 现有的交通设施往往不能满足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的车流和人流的需要, 常常出现交通堵塞现象。

五、大连开发节事旅游的对策

1.突出特色, 努力打造精品节事产品。

特色是节事活动成功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特性就是“求新、求异、求奇”。另外, 举办旅游节事活动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将现有的旅游节事活动进行整合, 开展真正能突出大连特色的精品旅游节事活动, 才能把规模做得更大, 做成精品, 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 甚至可以将品牌注册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例如安徽省的黄山国际旅游节已举办八届, 每届都在营销黄山品牌的基础上挖掘新的内容。第八届旅游节就突出体现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连的一些节事活动若以“浪漫之都”冠名, 则会进一步提升大连的城市形象, 如大连国际服装节亦可以冠名“浪漫”, 给无论是参与者或是游人、市民以良好的理念识别。

2.深入挖掘文化潜力, 塑造文化型节事品牌。

大连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但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大连的城市资源, 展现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首先, 建立人的优雅浪漫的行为识别。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 比如, 浪漫海底游以及各种主题活动, 使城市人亲历浪漫的活动。其次, 建立大连的文化旅游节事品牌, 通过整合大连的旅游资源, 并在其中贯穿大连的浪漫、时尚、向上的文化特征来传递大连的主流文化。如确立沙滩主打品牌, 凸显沿海优势文化。大连城市文化表现主体是海洋文化及沙滩文化, 在金石滩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 充分发掘了美丽滨城大连丰富的海岸旅游资源, 全面展示了大连作为“浪漫之都”的迷人风采, 极大延伸和扩展了大连夏季3“S” (sun太阳、Sand沙滩、Sea海水) 的文化内涵。最后, 打造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节事品牌。深入挖掘大连传统艺术, 如贝雕等海洋工艺品及民俗的潜力, 大力开展如中国吴桥杂技节、傣族泼水节等类似的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节事活动。

3.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并用。

节事旅游的运作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众多方面, 应正确发挥政府主导的积极作用, 同时, 大力倡导市场化运作模式, 积极探索“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运行机制, 遵循“资金筹措多元化、业务操作社会化、经营管理专业化, 活动承办契约化、成本平衡效益化、管节办节规范化”等原则, 形成“以节事养节事”的良性循环。

4.重视节事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

大连要想培育成熟的节事旅游产业, 提高节事旅游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整体服务质量, 就必须重视节事的专业人才培养, 加快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目前大连乃至我国, 专业的节事旅游策划机构和公司较少, 节事策划、筹办、管理人才较缺乏, 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快节事人力资源的开发, 除了加强节事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之外, 还应尽快培养或引进在节事旅游宣传、策划和促销方面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5.加强活动地点内部交通管理, 积极推广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包括绿色交通工具、绿色出行方式等。一方面, 应建立节事活动举办地点的旅游承载力数值, 当发生超载时采取必要措施对车流和人流进行管制。相关部门应当通过科学计算, 建立活动地点的旅游承载力数值, 掌握影响客流量波动的各参数变化规律, 使交通流调控工作有规律可循、有标准可依。另一方面, 要运用现代化技术, 建立旅游交通流实时监测与调控系统。随着通信技术、GIS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 建立一个旅游交通流实时监测与调控系统已经成为可能。例如, 可以建立车流量和人流量监控系统, 在节事活动地点的各个出入口安装识别装置, 严格控制车流和人流的数量, 当数量饱和时立即采取限制进入措施;还可以建立一个在GIS技术支持下的调控系统, 在活动地点内部设立多处电子显示牌, 及时告知人流数量、游客密度、游览建议等信息, 引导人流合理流动。最后, 要积极推广绿色交通, 实现环境效益。倡导人们采用绿色交通工具、绿色出行方式等。在节事活动期间, 要宣传和实施绿色交通;在活动结束后, 绿色交通要继续贯彻和推广到城市日常交通行为中去, 从而达到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英, 张智文, 申金升.对实现2008年奥运会绿色交通的初步探讨[J].环境科学动态, 2003 (3) :39-41.

[2]崔洪军, 陆建.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措施及在十运会开幕式中的运用[J].现代城市研究, 2006 (5) :68-73.

[3]陆之洋.打造贵州旅游节庆品牌的建议[J].商场现代化, 2007 (1) :60-64.

[4]林雯.对厦门发展节事旅游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53-57.

[5]韩涛.关于安康旅游节庆开发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 2008 (8) :12-14

篇4:旅游节事发展对策

目前,体育界对体育旅游的概念比较集中的是从广义和狭义上作解释。认为: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体育旅游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活动。根据体育旅游的内容的不同,可将体育旅游分为休闲健身类、体育节事类和尝试刺激类。

体育节事旅游是体育旅游和节事旅游的交叉部分,具有保健性的旅游活动。国际节日与事件联合会把节事分为大型节事、小型节事、艺术节日、体育节事、展览会与公园和游憩相关的节事、城市相关的节事,以及会议与观光相关的事件等类型。本文所要关注的是节事中的体育节事这一类型,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体育节事旅游。对体育节事旅游的界定为:非定居者出于参观或参与体育节事的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体育节事旅游的类别有所不同。根据内容的不同,本文将体育节事旅游划分为体育节庆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和体育会展旅游。

二、体育节事旅游活动的特征

1.主题性。它是指体育节事旅游活动一般都是围绕某一方面的题材展开,这个题材一般体现在体育节事活动的名称中,体育节事旅游者可以因此了解到与题材有关的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各项活动,某一方面的题材将吸引对其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例如2001年7月中上旬在青岛市举办的中国青岛海洋节,其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海洋科技与产业、海洋体育、海洋文化、海洋美食与购物、海洋旅游等。海洋节期间举行一系列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帆船、帆板、摩托艇、皮艇比赛和表演,同时举办铁人三项比赛、万人横渡汇泉湾、百万人畅游大海、海上垂钓、海岛攀岩等活动,都是围绕“海洋”题材展开。

2.暂时性和集中性。体育节事都是在一段时间内举办的,这使得体育节事旅游活动具有其特殊性,在短时间内,大量旅游者涌入旅游目的地,造成了节事期间人流、物流十分集中,管理协调较为困难,可能造成交通拥塞、当地物价上涨等现象,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体育节事举办之后,一些专门为体育节事建造的设施可能会出现闲置现象,并要不断支付修缮费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3.综合性。体育节事旅游活动往往包含了许多活动项目,包括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展览、论坛、商贸洽谈会、文艺演出、娱乐活动等等,所涉及的参与者也来自不同的领域,体育节事的多重目的决定了体育节事旅游活动的综合性。这种特征也使得体育节事有更多的参与者,能产生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对旅游者来说,综合性的活动使他们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三、我国体育节事旅游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体育节事旅游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节事活动地域分布不均衡。体育节事活动的举办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城市的体育节事活动在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布不均衡,形成东部多,西部、中部少的格局。以2001年我国体育节事活动为例,在59项体育节事活动当中,东部地区30项,占50.85%;中部地区13项,占22.03;西部地区16项,占27.12%。特别地,我国西部地区,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以民族特色鲜明的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为主,但由于受历史、自然环境和区位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体育节事旅游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体育节事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的状态。

2.部分体育节事活动选题雷同,体育节事品牌较少,存在“造节”现象。体育节事活动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其独特之处,而我国现在许多体育节事活动题材相同,主题没有新意。以2001年我国举办的冰雪节为例,有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沈阳棋盘山冰雪节、吉林省冰雪旅游节、四川南国冰雪节、新疆阿勒泰冰雪旅游节。这么多地方都在办冰雪节,沈阳、吉林、四川和新疆如何能在相同的题材之下,以独特的主题来同已形成品牌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竞争,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3.一些体育节事活动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尚未发挥。体育节事活动的举办应当遵循“资金筹措多元化、业务操作社会化、经营管理专业化、活动承办契约化、成本平衡效益化、管节办节规范化”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否则,真正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无法形成,由此为基础而取得的体育节事活动绩效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体育节事活动的运作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许多不相符和的地方。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过于重要,管辖的范围过于宽泛。体育节事活动往往由政府部门牵头主办,上指下派,按行政方式运作,较少考虑由企业承办。政府指派的体育节事活动极大地限制了商家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发挥。此外,由于政府举办节事往往更注重政治影响,经济意识不足,同时在活动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上耗资过大,也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却是华而不实,节事绩效不显著。

四、我国体育节事旅游发展的趋势

1.活动内容方面。从体育节事旅游活动内容看,由于体育节事旅游活动开展的广泛性,逐渐出现体育节事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现象,这样就要求体育节事承办主体注重策划与创新,最大限度地塑造与传播地方文化,显示区域特色,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何培育出既出于资源又高于资源的、重大又特色鲜明并始终跟紧时代步伐、长盛不衰、具有品牌知名度的标志性节事活动,将成为举办者探索的重要问题。

2.举办地点方面。从举办地点看,中心城市作为体育节事活动集中展示地和节事活动依托地的功能有所加强,例如河南温县的国际太极拳武术节先是在温县县城或陈家沟举办,而后移至地区政府所在地焦作市。体育节事旅游活动的区域范围也有扩大的趋势,还将扩散到整个区域内除主会场以外的旅游片区。类似于奥运会举办的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今后规模大的体育节事将既有主会场,又有若干分会场。例如2001年四川省举办的中国(首届)南国冰雪节,其主会场是西岭雪山,峨眉山、龙池、瓦屋山、海螺溝等地为其分会场。

3.体育节事旅游市场消费水平方面。体育节事旅游者的消费水平高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消费意识的影响。当今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一般说来,也是体育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全民体育意识较强的国家,其体育节事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据有关资料表明,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30%~40%。随着我国经济的告诉增长,体育节事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将会进一步加强。除了业内人士参与外,广大群众也将会参与进来,形成大众体育节事旅游的局面。随着我国对大众体育的关注,我国体育节事活动正在逐渐解决“官方色彩过重,群众难以同乐”的问题,将越来越重视百姓的实际健身需求。

4.运作模式方面。从运作模式看,逐渐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由政府主办转向官办、企业主办、地方社区主办等举办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国外对体育节事旅游的管理,既存在政府运作的模式,也存在市场运作的模式。不论是从政府、企业,还是从中介组织来看,国外对体育节事旅游的管理比较专业和规范。事件管理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现在在美国己经成为一个兴盛的行业,事件管理行业涵盖了精心策划的文化、娱乐、营销、宣传、体育、政治和商业事件,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体育事件的策划和管理,从奥运会、世界杯到体育会议展览,再到地方体育节庆,事件专业公司以其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着体育节事的发展。目前国外体育赛事的运作方面多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体育节事活动的冠名权、赞助商、广一告宣传等方面,都将采用市场竞争的方式,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将会参与其中。目前我国体育节事活动的运作模式已经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李香华钟兴永: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进展与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2.(4)

[3]王桂忠: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6)

篇5:秭归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

秭归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策

秭归县位于雄奇瑰丽的长江西陵峡畔,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集名人、名峡、名坝于一体,熔山水、历史、文化于一炉,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

作 者:王万修 作者单位:中共秭归县委刊 名:中国三峡建设英文刊名:CHINA THREE GORGES PROJECT CORPORATION年,卷(期):“”(4)分类号:F4关键词:

篇6: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特征与对策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旅游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对于讴歌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加快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老区人民的脱贫致富。根据中央关于大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批示精神,国家旅游局在《关于推进发展红色旅游工作意见的报告》中,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 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目前,这项工作已得到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

一、红色旅游发展的基本历程

红色旅游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它由此孕育兴起,并受其推动而加速发展。

(一)红色旅游的萌芽阶段

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如嘉兴、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作为革命教育基地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由于这种形象和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就有组织地前往参观学习,主要目的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大多数情况是由公家支付费用,接待也是按照政治教育的模式操作;参观者不是一般旅游者的身份,也不愿被冠以“旅游者”的称呼;接待单位不是按照旅游的概念去经营,更明显的是政治任务或事业接待,甚至不计投入和产出,开支大多由国家拨款。这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甚至目前仍有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采取这种接待方式。显然,对于这类的参观学习,是不能以旅游的标准去衡量的,也不能称之为“红色旅游”,充其量它只是红色旅游的初期阶段。这个时间段在全国是不统一的。

(二)红色旅游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旅游快速崛起。以革命圣地、纪念地和参观点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些地方,凭借多年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开始探索采用旅游接待的方式经营。他们所依托的旅游资源、接待条件、组织机构,基本上都是“现成的”和“原有的”,发展旅游所必需的“六要素”大致配套,加上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这些地方比经济条件类似的其他地方获得了不少发展的先机。在这个阶段,率先由参观教育转变为“红色旅游”的,并不是最为知名和重要的革命圣地,而是相对级别较低的一些纪念地、参观点,后者所受的体制和级别限制相对较弱,比较容易进行运作体制的变革,即由事业接待、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

(三)红色旅游的加快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旅游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各种旅游资源都被纳入研究开发的视线,红色旅游也面临着空前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这一时期,隔几年一次的重大纪念活动,如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庆祝建国50周年等,为红色旅游注入了排浪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国家宣传机构为主导,各种媒体以很大的提前量、大规模的宣传报道,形成了对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的空前宣传;政府财政拨款对革命文物、遗址的投资维修,对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交通条件、城市环境的大规模投资改造,使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的纪念活动、文艺演出,以及各部门组织的参观学习,形成了创历史纪录的参观接待高峰,滚滚不尽的客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口号和称谓就此产生。这一时期,红色旅游明显登上了新的台阶,当地政府也看到了其发展潜力,坚定和增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心和信心。

(四)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受人均GDP突破800美元、黄金周等因素的影响,大众旅游和假日旅游蓬勃发展,带火了不少旅游温冷地带,促红了很多个性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也明显受益。这说明,除了在革命纪念日“走红”以外,红色旅游平时也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很多地方把红色旅游列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推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一大优势。例如,井冈山在研究当地旅游业定位和形象时,就提出“一红一绿”的战略发展思路,红就是红色旅游,绿就是秀美山水和绿色生态。延安、遵义、西柏坡等地也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特色。2001年,一些革命圣地、纪念地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2年,在浙江嘉兴召开了红色旅游产品推介会、红色旅游论坛,这说明红色旅游已被纳入了旅游发展的范畴,也和其他旅游产品一样,正在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向旅游接待的跨越。当然,对于相当一部分革命纪念地来说,由于带有明显的公益性、社会性、政治性,不可能对所有人员都实行旅游接待,在特定的时段,一定的人群仍然实行政治接待,但是从主体的、常规的经营方式来讲,已跟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更多地带有旅游接待的特点,成为旅游产品、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现在尚未建立针对红色旅游接待和经营的专项统计体系,加上我国的革命纪念地、参观点、遗址遗迹众多,革命历史文物划分为若干等级,截至目前,对于红色旅游的接待单位、接待人数、接待收入没有一项确切的数字;估计以发展红色旅游为特色的城市有几十个,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红色旅游接待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人计,中型的数以万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旅游城市(如延安、井冈山)全部的接待人数,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要达到数百万人,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对于红色旅游产品是不宜低估的,何况还有更宝贵的政治和社会效益。

二、红色旅游的主要特征

红色旅游最基本的特征是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在崛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与革命传统教育密不可分,但同时也是旅游产品的一种类型,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红色旅游是受党政部门鼓励和扶持的

革命圣地和纪念地本身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凝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理想和事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可以深入发掘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般旅游产品所不具备的一个明显特点。正是由于它担负着大量思想教育的任务,才能享受政府专门的拨款,定期进行维护、维修;新闻媒体的义务宣传报道,也有助于塑造较好的旅游整体形象;有关部门组织的参观学习活动,可以保证起码的客流量。这是一般旅游景点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最近,国家旅游局提出的发展红色旅游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发展计划部门的财力支持,得到了宣传部门的舆论扶持。可以相信,通过鼓励和扶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既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致富百姓,造福一方,反过来也可以说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有一定限定条件

红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是革命战争时期遗存的文物和旧址,以房舍、器械、用具、陵园和遗迹等为主,虽然史料价值很高,也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凭借,有的堪称全国第一或唯一,但由于当时斗争的艰苦卓绝、革命者生活的艰苦朴素,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一般比较简陋,就其外观来说与故宫、秦皇兵马俑、乐山大佛等文物古迹相比,可展现、可参观、可吸引的内容有较大差距。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影响其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因素是多元化的,有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因素,有娱乐身心、放松自我的因素,也有求新、求异、求乐的因素,还有交通距离远近、旅游花费多少的因素。这些红色旅游的景点一般都处在交通比较偏远、经济比较落后、服务接待设施不大配套的地区,对于不少旅游者来说,尤其是在纪念日前后的一段时间,确实存在进出困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在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到哪儿旅游完全是由旅游者自由和自主作出的,因此,红色旅游虽然有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并不一定表现出绝对性的优势,这是应清醒面对的现实。当然,红色旅游依托的旅游资源是最近几十年的历史,与一般的历史文物古迹有所不同,它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绝大多数中老年国内旅游者都了解一些那个时期的历史,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和呼应,这是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因素,可以借机多做文章,以更好地吸引旅游者。

(三)红色旅游深度和规模开发面临的困难

把革命纪念地、革命圣地、革命参观点纳入旅游的范畴来发展,就决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按旅游经济规律办事。这其中虽有党政部门的扶持和导向,但毕竟跟组织参观、单纯的革命传统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虽然包括有组织的参观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吸引大众旅游者自觉地前往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除了极少数规模较大、革命传统文化积淀较厚的以外,绝大多数红色旅游吸引物都是以零散的、单体的遗址、故居、纪念碑、陵墓、纪念馆的形式出现,所反映的革命文化的内涵也是片段的、单一的,很难开发出成规模的、有深度、有连续性的旅游产品;由于它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展示、讲解及关联性产品的开发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像其它产品那样容易地体现出参与性、娱乐性;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平日所受革命传统教育较少,与中老年人相比对中国革命史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对红色旅游缺乏应有的共鸣和向往,这是研究客源层次时应予注意的。

(四)红色旅游以观光产品为主体

从各地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来看,虽然有体验式的特种旅游产品,如“重走长征路”等,但绝大多数都是观光式的,例如,“战地重游”、“英雄城市游”、“伟人故里游”等,至于参观一个纪念碑、纪念馆、故居会址等,就更是如此了。除非是井冈山、延安这样的革命圣地,这种奔走式的游览方式,旅游者一般难以停留很长时间,一般的参观点也就是半小时或一两个小时;加上近年来各地交通条件有所改善,旅游的可进入性明显提高,也缩短了旅游者的停留时间;另外,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很多地方是免收门票,即使收费也定价不高。上述因素决定了红色旅游的收入水平不会太高。

(五)红色旅游的客源消长有明显的规律性

政治性因素和市场化因素对红色旅游的客源变化影响明显,一般时段主要受市场因素调节,例如,宣传促销的因素、旅游淡旺季的影响,而有较大纪念活动的时段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因此,旅游客源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运动,整体状态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是可以预见的。一般5年一个小高潮,10年一个中高潮,50和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就是大高潮。在一年之中,接待高潮则主要集中在三个黄金周和纪念日前后。把握这一规律,有助于做好平时工作,提高高峰时段的接待容量和接待质量,延长旅游高峰时段。

三、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几项建议

当前,中央领导批示加快红色旅游发展,并责成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共同研究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为中国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涉及许多问题,有对旅游市场运行规律的把握,也有自身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抓好红色旅游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由事业接待型向旅游产业型转变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益性等方面的原因,红色旅游场所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管理机构、运作机构体制不顺的问题,表现为旅游产业仍不同程度地带有事业接待型特点,或政企不分,或企事不分。这种管理体制、运营方式,是由其特殊的政治功能所决定的,也是历史长期发展形成的。从表面上看保持这种体制是工作性质使然,也似乎比一般文物类旅游点、文化类旅游点要有层次,实际上有了这个“事业接待”的招牌,可以得到一般旅游点所没有的各种“实惠”,例如,政府拨款的维护、人员工资的包干、党政部门的宣传与组织客源等等。但是,如不实行管理与接待的分工、事业接待与旅游经营的分家,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就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跟不上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中国旅游发展的整体来看,后来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开放之初所经历的由事业接待型向创汇产业型的转变。对于红色旅游来说,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既然要列为众多旅游产品之一,就应尊重和遵循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就要全盘取消“政治接待”、“事业接待”、教育基地的功能,而是要在运作方式上实行适当的分离,起码管理部门与接待机构要分离、政治接待与旅游接待要分离。这就如同普通旅游景点要承担一定的公务接待一样,并不能因此而影响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经营。

(二)根据市场需求树立当地旅游形象

旅游经济是最需要讲求市场经济规则的。一个地方的旅游要保持对客源的充分吸引,关键是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地区的旅游形象。旅游形象是对一个地区主要旅游产品的高度概括、提炼和抽象,必须遵循市场需求的导向原则,而不能有什么产品就打什么招牌。因此,红色旅游在当地旅游资源中占什么位置,应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给予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如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旅游资源密集、丰富、成片的地区,可以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主打形象。但那些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零星、单一,只有区域性影响的地方,就不一定要把红色旅游作为当地旅游的“主打”形象,而要考虑当地什么旅游资源最富吸引力、最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果当地没有拳头性的旅游产品,就应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寻求依托,将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纳入其中,而不是一味坚持独树一帜、唯我独尊,因为产品的吸引力是由游客自己来评判的,而不单纯是报刊媒体的舆论评判与引导。

(三)加强探索红色旅游促销的路子

红色旅游的宣传促销有一些有利条件,关键是找好依托、抓住机遇、顺势而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客观评价资源品味和吸引力,有的红色旅游产品是全国性的,有的只是区域性的,片面夸大它的影响力也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向外推广时,除了考虑纪念日前后有组织的客源层,还要考虑平日普通的旅游者,需要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广泛深度的开发。要发挥革命圣地、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借助宣传、新闻、文化等部门的力量,宣传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要抓住每年纪念日前夕开展纪念或庆祝活动的机会,通过邀请记者采访、媒体宣传、举办文艺活动等,推销红色旅游产品;要加强对特定客源层的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红色旅游产品,有重点地吸引研究那段历史的人员、老年群体、大中小学生,保证日常客流量;要加强对旅游消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把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售量。

(四)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为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体现红色旅游的“旅游”特色和旅游接待的专业化水平。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如可采用声光电结合的半景画、全景画等;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除了组织对实物、遗址的参观外,也可以安排定时的影视、歌舞专场;要考虑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在导游讲解方面,除注意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应尽量丰富解说内容,寓教于乐,使旅游者有多方面的收获。

(五)提高红色旅游接待的软硬件水平

一般来说,革命圣地、纪念地、参观点由于有政府拨款的扶持,基础设施、接待条件在同一地区中属于比较好的,但由于很多单位属于差额拨款,或者是自负盈亏,建设与维护资金仍明显不足,加上受传统的建设、展示观念的影响,除了展示物本身的保护、维护以外,其他配套设施、服务条件都比较缺乏或档次不高。在这一方面,不仅与发达国家的一些纪念地相比,显得展示场馆简陋拥挤、展示手段落后、配套服务条件较差,即使与国内较高档次的旅游景区(点)相比,也普遍存在接待设施档次不高或配套不够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参观点似乎就应不讲究接待档次和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如果这些地方有较高档次或水准的停车场、旅游厕所、景点指示牌、游客中心、旅游商亭,则可更好地衬托出昔日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红色旅游的景点应该加强接待服务的硬件建设,除了保持和强调讲解的准确、严肃、认真外,接待服务的其他方面也要提高水平,也要加强对员工队伍服务素质的培训。

(六)努力增加红色旅游的收入产出水平

提高红色旅游的产出水平,除维持较充足的客源以外,关键是走集约化的旅游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系列的旅游餐饮、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为旅游者开辟广阔的消费空间。其中,最根本的是突出革命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是强化市场竞争力、增强“卖点”的精髓。要加强特色旅游餐饮、食品系列的开发,例如,当年井冈山红军的红米饭、南瓜汤,延安八路军的餐饮,在引导旅游者全方位体验的过程中,也增加了旅游收入;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加强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如井冈山的土酒、茶叶、竹器制品,延安的大红枣、农民画,研究制作多种类的音像制品和图书;要根据当地历史题材和民间歌舞题材,创作、演出一些剧目、歌舞,放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发展有特色的旅游娱乐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深化红色旅游的产品开发,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也有利于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

(七)搞好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线路组合

除了为数不多的革命圣地有大量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旅游者停留较长时间以外,其他红色旅游产品则不具备这个优势。从旅游者选择出游的规律看,除了专门研究或组织参观以外,一般不可能游遍周围的红色旅游产品,而是选择最有吸引力的看点、最为便捷的旅游线路。因此,把辖区内的红色旅游产品编成一条线路,只适于特殊时段、个别群体,而对于大多数旅游者、平常多数时候则是不适宜的,这是发展红色旅游应注意的一个问题。为了切实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认真研究在线路上相互关联的一些旅游产品,而不要拘泥于纯粹的“红色系列”,要通过发掘、利用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包括观光的、度假的、休闲的、专项的旅游产品,组成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产品融入这些产品序列之中,不但不会降低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反而会充分挖掘和发挥红色旅游产品的作用。

中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红色旅游一定能够在提升档次和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旅游产品的结构,也一定能更好地发挥政治思想、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一、主题策划

不能单纯为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更不能把红色旅游从整个旅游业中孤立出来,还是要立足旅游业的全局,按照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

1、红色与绿色(生态旅游)相映

红绿相映,凸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好花还需绿叶配,如果撇开旅游本身休闲的规律,只谈红色的教育意义,这个产品本身就是不完善的,市场号召力也有局限性。

把小寨村对面的老园山纳入旅游区,以老园山的特色自然景观策划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就使整个项目的产品,形成勒一个满足游客需要的综合系统构架,使旅游吸引力达到最大化水平。

2、红色与彩色(民族风情)互动

多数红色景点所处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以民族风情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增强市场吸引力。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以民族风俗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民族文化涵盖的内容广博而庞杂,包括有民族聚居地、民族歌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饮食业、民族影视艺术等形式。

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的不发达,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的匮乏,相反很多地区拥有富集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对红色旅游的意义在于,民族风情旅游所吸引的旅游市场范围是很广阔的,而民族旅游和红色旅游在空间上的重叠,也为红色旅游增加了内容和魅力。、红色与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融会

红色景区本身就具有其历史意义,但是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更突出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及赢得外来文化的尊重。

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是不足以吸引旅游者、不能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历史文化资源考究、发掘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使得历史文化吸引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它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来说,不易提炼出鲜明的旅游形象,因此,通过专业的旅游策划,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使之有一个统一的宣传口径,将极大的促进市场的开发。

做好历史文化旅游的四大要点:

1.对历史文化吸引物的开发、管理、筹资与营销应该专业化;

2.防止文化吸引物供应过剩,建立文化产业内部合作的机制,避开主要竞争对手的锋芒,挖掘自身独特的优势; 3.广泛运用网络、信息、虚拟、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4.不断采取新的手段来适应游客体验不断变化的特点。红色景区本身就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是如果和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好,更能突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赢得外来文化的尊重。

红色旅游与古色旅游的结合有两种形式。其一,复合型。比如北京郊区的卢沟桥,本身是红色事件的发生地,同时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古燕京八景之一,这个就可以作为一个点来开发;其二,综合型。以南昌为例,既有八一南昌起义的纪念地,也有四大名阁之一的滕王阁,但两者的空间点并不重合,开发的思路就可以用一条线的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

4、红色与时尚(自驾车)结盟

自驾车运动是近期国内兴起的一项有挑战性的时尚运动,自驾车的车主多为城市中高收入者,向往田野,向往自由,是一群有爱心和不畏艰苦的性情中人,自驾车到老区去,不仅有风景,也收获了给予的快乐,这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

自驾车旅游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仍然是一个特种旅游的范畴,它的市场群体更多的是一些喜爱探险、崇尚自然的人。而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所处的地区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未开发状态,很少受到外来者的“干扰”,这种气氛正契合了自驾车旅游者寻求僻静和开拓新旅游点的心理。

怎样策划一些适合自驾车旅游者的红色产品? 怎样配套一些适应自驾车旅游者特殊需求的基础设施? 如何针对这个细分市场开展营销工作?

5、红色向质朴(乡村旅游)回归

乡村旅游的休闲性是很多城市居民向往的感觉,让孩子体会乡村的味道也是很多城市父母的愿望。老区的乡村比起商业化的城市郊区型乡村来说,更具有原汁原味的滋味。

二、影响城市历史文化景点商业开发的主要因素

1、游客来源因素

影响要素 游憩方式 季节性 游玩时间 游玩频率 个人消费额 景点内商业业态 周边商业业态 对周边地价的带动 本地游客 休闲、娱乐 较弱,收益稳定 较灵活 较高

较低、主要集中于餐饮休闲 小型、经济型餐饮休闲为主 餐饮休闲为主的城市型商业业态 相对较弱

外地游客 参观、考察、朝圣 较强 较固定、较短 低

较高、主要集中于门票和纪念品 纪念品零售为主 住宿、休闲、娱乐为主 相对较强

3、景点的历史文化因素

影响要素 游玩时间 游玩频率 个人消费额 景点内商业业态 周边商业业态 对周边地价带动 历史文化遗存类 较短 较低

门票消费以外较低 较单一

主题性较强,种类较单一 较强

民风民俗类 较长 较高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丰富

参与性较强,种类丰富 强

宗教类 较长

较高,特别是本地游客 门票消费以外较高 较丰富

上一篇:美术老师求职信下一篇:科技节开幕式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