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

2023-01-26

第一篇: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增收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探索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探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品种单一,产品滞销积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幅降低等矛盾日益突出。搞好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农业工作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十里墩乡按照上级要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了解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更好的指导下一步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对农业产业结构工作进行了调查与探索。

一、全乡农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十里墩乡适应市场要求,坚持长年抓调整,采取政策引导、效益驱动,示范带动等方法,使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形成了以棉花、水稻、油菜、瓜菜为主的主导产业。全乡已发展棉花1.5•万亩,水稻6000亩,瓜菜5000亩,建成养殖专业村12个,培植种植大户200个,养殖大户56户,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380元,直接来自特色农业的收入已占30%。群众逐渐认识到了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收增效的必由之路。

从全乡的整体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化了农产品的结构,打破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市场意识。但是从调查来看,也发现了许多制约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一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在群众中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还没有彻底解放。二是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看到挣钱的产业,脑袋发热,一哄而上,处于低谷时,缺乏恒心,三是没有形

成真正的主导产业,名牌产品,主要产业的规模还不大,特色优势不明显。四是科技水平,经济意识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高效作物管理水平差,重栽轻管现象普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五是发展不平衡。同是一个乡,有的村工作力度大,基础条件好,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村刚刚认识,还在起步阶段,甚至在观望等待。六是服务水平还不适应农民的需要,一方面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作风没有彻底改变,不能和农民想到一起,打成一片,另一方面,真正懂技术会经营的干部太少,人浮于事;工作中,指导不到点子上,甚至是外行指导内行,出力不讨好,出力不见效。七是信息传播和市场意识滞后,市场需要,农产品价格、新品种和新技术等,农民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农产品集市贸易量小,没有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等等。以上是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初期必然出现的问题。但如果不尽快的克服,将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崐调整的健康发展。结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的落实,我们确定继续抓好这项工作。

二、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对策

1、立足实际,放眼长远,稳步搞调整

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土地、水源、交通和农民的种植传统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又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动力,以农民的认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为基础。调整中要找准自己的地理和资源优势,要考虑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不能盲目的贪大求洋,避免造成品种“水土不服”,产品销售不畅。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胶东的苹果,寿光的蔬菜,都是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发展,才形成规模和特色的。调整要立足长远,

以潜在需求和国内国际大市场为导向,不能只局限于小圈子和眼前利益。调整的过程也是壮大规模的过程,也是农民逐步认识,积累经验和资金,掌握新的种植技术的过程。因此,找准优势,立足长远,不断扩大规模,形成特色是调整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原则。

2、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群众调整的自觉性。一是组织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农民亲眼目睹外面的世界,找准自身的差距,激发调整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组织在结构调整中率先致富的农民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三是和农民一起算经济帐,让农民体会到进行结构调整的好处,启发和引导农民自觉进行结构调整。

3、搞好典型培植,消除群众调整的顾虑,解决群众想调不敢调的问题。我镇林果示范基地,蔬菜示范园和科技连体大棚,在林果、蔬菜的发展中起到了较好效果,今后要继续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乡村干部要带头调结构,积极建大棚、种瓜菜、植林果,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说服力,提高科技水平,解决好干部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4、进行科技培训,提高科技水平,解决好干部不会领,群众不会种的问题。一是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鼓励农民参加农广校学习,组织农民到发展快的地区实地参观学习。二是要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专家教授到当地举办培训班,或现场指导,或聘请专业技术员长期巡回指导生产,传授科学技术。三是要根据农时季节,利用明白纸,黑板报等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各类实用、便于操作的技术要点。四是乡村干部要成农业生产的明白人,通过到农业院校学习、到外地基地实地培训等,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业务型干部,切实发挥指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五是建立各种生产协会。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在生产中互相学习,进行宣传帮带,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

5、搞好统筹规划,解决好土地流转,促进规模发展。统筹规划,连片发展,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土地流转和规划问题,既不能改变30个不变地土地政策,又要达到规模发展。这就需要搞好协调,进行土地流转。我乡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立足实际,制定了农业发展五年规划,鼓励农民按照自己的种植要求,兑换、租赁土地,力求取得较好的效果。

6、提高品种档次,健全销售体系,保证优质高效。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优质,重点是特色,落脚点是效益。只有优质品种,特色产业才能增加效益。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搞好调研,科学预测,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各地价格等,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队伍。确保优质高效,产的出,销的了。

7、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调整打好基础。要继续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抓住不放。采取多种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搞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广泛挖掘水源,推行节水灌溉,保证高效作物种植要求,达到旱涝保收。

8、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休养生息。坚决抵制各乱收费,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依法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把收入尽量投入农业再生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十里墩乡人民政府郭登全

二OO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何翔凤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增强“三种意识”,提升农业产业基础地位

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央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连续10年下发中央1号文件,十八大报告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农业科学跨越发展。一要增强危机意识,把发展农业作为第一要务。近年来,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和上级的科学研判、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到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放到“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大环境中去谋划,放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大势中去把握,积极投身“三农”工作主战场。二要增强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作为第一要责。当前,我市最弱的是农业,最穷的是农村,最苦的还是农民。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16元,城乡差别很大;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我们要始终把发展农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在工作部署上给予重点加强,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在干部力量配备上给予重点保障。要建立健全“三农”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修订完善考评体系,逐一量化细化指标,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充

分调动各方做好“三农”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要增强服务意识,把发展农业作为第一要点。服务“三农”是各级各部门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对“三农”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倾注感情,热心服务,真心帮扶。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一线搞调研,广泛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涉农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加大资金、项目、技术等帮扶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切实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各项任务上来,形成上下呼应、步调一致、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为“三农”工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推进“三个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发展进程

农业兴促百业兴。我们要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主线,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努力推动“三个”转变。一要引领绿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品牌农业则是绿色农业的更高层次。当前,我市已培育了一批绿色环保农产品,但创建成知名品牌的还不多,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努力推动绿色农业由粗放式、低档次向精细化、品牌化的转变。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等媒体宣传平台,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产品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二要引领家庭农业向园区农业转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农业的方式在我市还比较普遍,与发展现代农业很不适应。我们要大力实施园区建设与加工带动工程,合理规划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支持粮油、畜禽、水产、果蔬及速冻食品冷链物流等重大项目建设,扶持大宗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发展农业产业园,积极推进省级、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园区和全市“十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努力实现种养到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

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推进湘粤赣(郴州)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带动农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转变,推动“小农”经济向“大农业”经济转型。三要引领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转变。休闲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要走出自给自足、效益低下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积极拓展休闲农庄、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精品农业、科普农业等新型业态,重点推进郴资桂休闲农业长廊的规划建设,开展“十大休闲农业企业”创建活动,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2-3个高品位的休闲农庄。同时,结合湘南民居民俗、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开发一批上档次的农家乐、生态农庄、古民居游、垂钓等休闲农业产品。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三品”认证,组织申报认定一批国家级星级农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努力推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农村向城市发展。

三、提升“三种能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后劲

基础强则农业强。我们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要积极争资立项,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整修山塘渠坝,开展主干渠道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灌区骨干渠系输配水功能,加强末级渠系建设,切实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农田机耕道,推进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产品结构单一,带动能力不强。我们要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尽快培育一批特色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同时,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

市场化运作”思路,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培育壮大主要产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组织,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三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增收能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缓慢依然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我们要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要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推广普及实用新技术。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温室蔬菜种植、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提高新技术的转化应用水平。同时,大力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县乡农技人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等推广率,确保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创新“三项机制”,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机制活则农业活。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土地分散是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等路子,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积极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服务网络和“市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等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户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确保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要创新投资融资机制。融资难、信贷难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我们要组建市县两级农投公司,盘活市、县所属存量闲置低效的农林水资产,评估后到银行或农投基金融资,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降低农业信贷门

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和其他贷款品种,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组织,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鼓励农业企业靠大联强,广泛吸引区域内外企业开发农业资源。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方式入股参与农业开发,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三要创新奖励帮扶机制。帮扶发展农业是各级各部门应尽之责、分内之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市县两级《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办法》、《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基金,奖励帮扶农业龙头企业。要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开发、扶贫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解决农业项目在资金、土地、技术、人才支撑等突出问题。发改、财政和农口部门要密切配合,把争取到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打包”整合,“捆绑”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我市的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三农”问题还很突出,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有较大关系。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建设规模不大,与基地的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产业分布不均,对财税的支撑能力和对农业的带动能力不强等。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全市农业产业化虽然形成了多种联结形式,但多数联结是松散型的,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没有结成互惠互利、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既影响了农民收益,又制约了产业化组织的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三是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各主要要素的管理存在多头分散、职责不清、互不协调等问题,缺乏有效的行业指导和一体化的系列化服务。缺乏畅通的流通销售服务体系,缺乏融资担保和风险防范体系等。因此,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首先应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在开拓经营规模和质量方面要力求三个突破

一是引导土地流转上求突破。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传统模式已经表现出发展产业化的局限性,必须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让、转包、租赁、互换、折价入股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建立规范的土地资源使用权流转机制,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大胆组织联户以承包方式进行集约经营,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或引进商家进村承包经营,扩大经营规模。

二是开展示范建设上求突破。深化“五个百万亩”工程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和龙头加工企业,大力推进农业基地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建立一批新品种展示基地,加大新品种展示力度。在3—5年内,围绕主导特色产业推广普及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使农产品的优质率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为企业提供充足稳定的原料基地。

三是加大科技投入上求突破。依靠科技进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的根本动力。各级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和培训,着力在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科技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提高我市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在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方面要做强三个环节

第一,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力量上规模、上档次。我市已形成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水果、茶叶、苎麻等七大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应当围绕这些产业,培育、扶持5个左右上规模、上水平,具有区域性、全国性竞争力的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及品牌等方面优势,开发利用市内丰富的农业资源。

第二,积极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按照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方针,围绕粮食、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的深加工、贮运、保鲜、营销,积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坚持加工、销售、服务一起发展,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二是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一起发展,特别是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供销社改革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多种成份一齐上,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三是坚持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使全市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都有发展。

第三,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自身建设,拓市场、创品牌。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其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最终成效。因此,自身建设十分关键。要善于从国际国内同行业竞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确定经营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善于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去创品牌,相关部门要积极指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和规模实体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申请工作,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善于处理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一体化的利益共享机制,使农户与企业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要善于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来改造和提升自身,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在拓展市场方面要把握三个重点

一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完善信息服务,运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市场预测和销售。健全信息网络,力争用四年时间在全市各基层乡镇农技站建立网络终端,使部、省、市、县、乡五级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实现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部分种养大户上网,形成左右互联、上下贯通的网络体系,开展好网络销售。

二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主管理、制度规范”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特别是支持农民运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扩大规模、重点培植、提高知名度”的发展思路,加强市级农产品大市场建设,在主导产业集中产区培育一批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同时,通过对农产品推行代理制、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产销直挂活动,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第四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第五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

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这次调查中,对4个乡镇87个村的部分农户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村数10个,样本农户数为22户。其中,在沙坨子乡22个村,选取了情况大庙村、庙后村和沙坨子村,共1260户、5043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区暨下岗职工再就业孵化基地;在榆树林子镇30个村,选取了郑杖子村和百岱营子村,共694户、2775人,特别调查了村民刘利峰、宋英山两户;在小寺沟镇19个村,选取了养殖专业村胡杖子村和养殖重点村单家店村、佟杖子村,共803户、3215人,特别调查了新建的雅图沟金泉养殖场和单家店6户群众合伙建设分户饲养的养牛场;在平房乡16个村,选取了东樱桃沟村和太平梁村,共744户、2976人,特别调查了该乡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太平梁李龙江养牛厂。

西红柿

25,000斤

0.5

12,500

8,000

25,500

20,000

黄瓜

35,000斤

0.6

21,000

畜禽养殖

——

——

——

——

1,000

——

——

——

——

——

300

——

——

——

——

——

50

——

玉米

1000斤

0.5

500

166

334

——

说明: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食用菌、设施菜、玉米全部按照单位亩产计算。

分析:三大特色产业中,食用菌增收最为明显,每亩纯收入为26,350元,不过前期有一定的固定投入,技术要求也比较高;设施菜增收也比较见效,每亩纯收入为25,500元,但前期投入太高,每个棚20,000元,而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很多,一年四季不能闲;畜禽养殖,规模扩大存在困难,不仅投入增加太大,而且人手不够。但相对于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仅334元,三大特色产业的确诱人。

三、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影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农民本身素质因素。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区位因素:此次调查的4个乡镇中,沙坨子、小寺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农户收入受区位制约较少;榆树林子因靠近凌源,许多农副产品都可以拉到凌源销售,比较方便,但受农户自身交通工具限制;平房区位条件较为恶劣,因而农户增收缓慢。

(二)资源气候因素:沙坨子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铁选业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榆树林子气候独特,所产的设施菜、花卉质高价低,已成为邻近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经济发展水平

1、产业化水平:沙坨子乡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水平较高,有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4个,保鲜库26个,菌袋厂1家,龙头企业18家,有资质的菌种生产户15家,占全县的60%,交易市场1个,农民经济人270人,食用菌协会6000人,因而全乡有6200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占全县总户数的75%,农户从食用菌上人均增收1000元。

2、市场交易水平:沙坨子乡有食用菌交易市场1处,农资交易市场1处,食用菌保鲜库26个,方便了菇农的产前原辅料购买和产后的产品销售,因而有75%的农户靠食用菌增收致富;榆树林子镇建有1处较大规模的果品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额达4600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榆树林子设施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些邻近市场的农户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采摘新鲜产品出售,既可卖个好价钱,又减少了许多成本。

(四)劳动力素质

1、观念因素:农民素来守业意识强,创业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沙坨子乡虽然有75%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但剩下的农户除了邻近市场做点小买卖外,尚有一部分农户仍然固守旧业,抱着“宁可日子舒服过,也不冒风险”的想法。

2、学历与技术水平: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的劳动力学历水平要较其他乡镇高,全乡15722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16人,高中及中专2038人,初中7451人;而平房乡的10041名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没有,高中1433人,初中6667人。农业产业化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特别是食用菌和设施菜,一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虽然所调查的4个乡镇都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都有专职的技术人员,但技术推广和培训服务的程度与效果却不尽一样,沙坨子乡有90%的菇农经过培训,食用菌协会会员发展到6000人,因而坏盘率比较低,为4.25%。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农户表示“目前所学的技术仍不够,只要有技术员来培训指导,他们一定肯花时间学习”。此处,对于养殖业,特别是羊的舍饲圈养规模,一般数量达到200只就很困难再扩大规模了。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食用菌产业,存在菌种质量质量不过关、坏盘率比较高,原辅料来源受限或成本较高,部分农户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没有足够资金,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渠道不畅通,市场价格不稳等等问题;设施菜产业,存在因所购买私人品种不过关导致减产滞销的问题;畜禽养殖业,存在羊的舍饲圈养技术不成熟。而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业链条不够长,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发育迟缓,交易信息闭塞,交易量上不去。

因此,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2、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6、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目前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大都是松散的、不稳定的、低效益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产业化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利益过多地倾斜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在产业化内部缺少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各个环节松散、脱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的地方搞的“订单农业”,订单兑现不了,这里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不尽规范等问题外,最严重的原因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产业化经营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通过大力整治经济秩序,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加强宣传、培训以及指导帮助,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以及各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形成公平合理、利益互惠、平等合作、利润与风险共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原则。

7、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农业、信息、科技等相关部门以及全体农民的共同参与。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构建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户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为保证实用的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能为当前条件下的农民和农业发展所用,需要建立一些专职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农户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农业信息体系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上一篇:农行大客户部组织架构下一篇:女人看重男人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