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山西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投资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投资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分析论文 篇1:

河北省创意农业发展

摘要为了促进河北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该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机遇进行分析,提出文化传承型、产业融合链条型、资源导向品牌型、产品加工创意型、主题公园型5种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发展创意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农业转型

Key words Creativ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l;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创意农业是基于创意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农业创新发展的应用而提出来的新概念,它服务于人们对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业体验的消费需求[1]。随着新的消费需求的升级,创意农业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创意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兴起,21世纪初已经在全球蓬勃发展,不仅成为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也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战略。

自2008年中央首次提出《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以来,河北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农业的功能已经由单一生产农产品转变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作为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的后花园,应该抓住机遇,打造环首都现代农业高地,用创意农业的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产业提升农业。河北省农业总体规模小、成本高、收益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创意相结合,以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河北省而言,发展创意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河北省创意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1 观念落后,人才缺乏许多企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经济观念过重,没有重视深度拓展农业的功能,经济眼光短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更多的是看中政府给予的优惠补贴,使得创意农业的发展效果不明显,效益不足。农民对创意农业的认识不足,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种植上,没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观念,获得的收入较低。河北省对人才的引进一直处于劣势地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的农业劳动者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参与市场竞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2]。

1.2 发展规模小,品牌效应弱河北省创意农业总体上发展规模较小,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的规模,大部分都是分散经营,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特色农产品种类单一。一些企业的品牌化观念不强,品牌化经营力度不够,产品品牌意识欠缺,对品牌建设与设计缺乏认识,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品牌形象与理念。

1.3 政策制约,资金缺乏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农业投资增长机制,投资的随意性很强,存在许多投资不合理的问题,没有健全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农业投资的担保体系欠缺,使得主体对创意农业的投入存在较大风险,缺乏创意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意人才对创意成果的开发。此外,缺少创意农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发展资金不包含创意农业建设资金,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无力投入。

2 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优势

2.1 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河北省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农产品种类繁多,如昌黎苹果、宣化牛奶葡萄、深州蜜饯、赵县雪花梨、迁西板栗、沧州金丝小枣、阜平大枣、安国药材、武安和灵寿的核桃、张北的口蘑等。河北省河流众多,主要水系有5个:海河水系、滦河水系、辽河水系、滨海小水系、西北内流水系。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海滨、湖泊、平原、丘陵与高原的省份。如承德围场坝上草原、保定安新县白洋淀、保定涞水县野三坡、秦皇岛山海关景区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基础。

2.2 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是首都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拥有秦皇岛、黄骅等重要的港口,交通十分便利。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形成人才、技术、信息、投资等资本的有效流动,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将河北省的地域特色融入传统农业当中,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创意产业。河北省同时发挥着生态功能区的作用。农业作为河北省的优势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2.3 悠久的历史文化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北梆子、唐山皮影、吴桥杂技、武强年画、魏县剪纸、曲阳石雕等特色民间工艺。河北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五大文化脉系:红色太行的革命文化、壮美长城的和合文化、诚义燕赵的根脉文化、神韵京畿的直隶文化、弄潮渤海的开放文化。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创意源泉。

3 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机遇

3.1 政府重视,政策倾斜 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

是当前发展创意农业的政策优势。中央一号文件由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强调以规模经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并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概念,预示着传统农业生产开始向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和休闲服务业领域融合。农业部设立休闲农业处来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国家旅游局大力支持市民工作在城市、休闲在乡村[3]。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京津冀一体化的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北京人口疏解、产业外迁、交通衔接、制度对接,以及河北省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农业的协同发展已经达成共识,京津冀着手建立一批开放、畅通、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为河北省创意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河北省也拥有诸多有利因素。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强力推进下,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3.3 巨大的市场需求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活品质。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只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文化创意农产品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沉溺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更加向往田园生活,而休闲健康的消费模式获得更多城市居民的青睐,自驾游已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创意农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契机。

4 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模式

4.1 文化传承型发展模式河北省创意农业的文化传承模式就是通过创意的手段,寻求文化和农业产业的结合点,将河北省的优秀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结合起来,运用文化创意的力量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生产力,实现文化引领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唐山市迁西县每年在栗花节期间会推出以“采花、赏花、品农家味、游多彩栗乡”为主题的活动,同时还会举办长城赏花游、长河川戏曲文化汇演等,将看节目、采摘、品味农家美味和栗乡特色的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既传承了当地的文化,又带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河北省创意农业的发展必须突出地方特色,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可以依托人文景观,例如西柏坡革命遗址,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4.2 产业融合链条型发展模式创意农业既是产业融合的产物,也是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该模式是以第一产业(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第二产业(农产品的加工)为延伸,第三产业(旅游或餐饮)为龙头形成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融合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空间,从而将利润放大,获得三次产业综合收益[4]。在销售环节,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线上农产品销售,同时也可以建立农副产品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打造全景的产业链条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定州黄家葡萄酒庄就是产业融合创意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定州黄家葡萄酒庄拥有自己的葡萄种植园、葡萄种植管理技术、葡萄加工工艺和先进的设备,黄家葡萄酒庄的酒堡是酒庄的标志性建筑,拥有阳光酒吧、葡萄酒博物馆、葡萄酿酒车间及酒窖。站在酒堡的阳光酒吧,千亩葡萄种植园令人赏心悦目,人行走在葡萄种植园里伸手便可以摘到葡萄,徜徉在葡萄廊架之下,可以体验采摘葡萄的乐趣。在庄园内,游客不仅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可以体验在农家就餐的乐趣,在酒庄里住上一晚,可以体验 “世外桃源”的隐士生活。

4.3 资源导向品牌型发展模式河北省的农业资源丰富,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形成农业品牌成为创意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各地区都十分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河北省农业必须从生产指导型转为消费引领型,根据消费者实际的需求生产农产品,要生产卖出去的产品,而不是卖生产出来的产品,打造品牌农产品,发挥品牌效益,提升河北省农业的整体形象。保定市顺平县被称为“中国苹果之乡”,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的指导下,该县的“三优”红富士苹果先后获得多项殊荣。为提升果品竞争力,顺平县在推广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打造以“尧贡18°”为龙头的名牌苹果。推进“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苗木、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的管理模式,使顺平苹果“从果树上到果篮子里”有了清晰可查的操作模式,让每个销售出去的苹果“有户口”可查,可以“带皮吃”,并成功实现“论个卖”。

4.4 产品加工创意型发展模式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普通的农产品通过一定的加工手段,注入创新元素就会使其身价倍增。河北省的农产品种类很多,分布广、产量大,有许多著名果品,如宣化牛奶葡萄、赵县雪花梨、迁西板栗、沧州金丝小枣和阜平、赞皇大枣等。特色农产品种类的优势为河北省创意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创意思维将农产品制成工艺品,或者深度挖掘农产品更多层次的用途,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新的思路[5],例如徐水的盆栽苹果。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居家环境。徐水的果树盆栽企业利用生物技术,将苹果种植在花盆里,变成寓意吉祥的盆栽观赏品。从传统的种植苹果到注入创意元素的苹果盆栽,大大提高了苹果的附加值。

4.5 主题公园型发展模式农业主题公园是把农产品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休闲娱乐场所结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把城市公园的经营理念运用到传统的农业当中,在现有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等基础上,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形成具有科普、教育、示范、观光等功能的农业主题公园。2015年9月河北省农业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支持建设一两个农业主题公园[6]。农业主题公园既可以让城市居民在闲暇之余了解农产品,也可以促进农产品消费。创意农业主题公园的提出也从另一方面为开发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方向,拉动了农业项目的投资。农业主题公园的模式价值在于其旅游、休闲、娱乐、度假等多元功能的组合,是一种生态与现代并存,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时尚的都市田园。

5 河北省创意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改变传统农业功能单一化的认识,引导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理念,深入挖掘农业潜力,将传统农业与文化、科技、产业、市场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创造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提高人们对创意农业的认识,营造创意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5.2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品牌是一张无形的名片,是一种标签化的印象,而品牌化是创意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河北省应结合地域特色,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创意农业,形成区域特色,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创意农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和知名度,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实现差异化发展;建立、完善创意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倡导创意农业经营者注册创意农业品牌,加强法律保护意识,形成特色品牌价值。

5.3 完善投资优惠政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金融商品的提供者,很多其他种类的金融机构日益崛起,因此要鼓励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对创意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要时可以设立创意农业投资基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这样一种基金模式能够有效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意农业,使金融资本在创意农业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金融机构对投资创意农业的贷款应给予减息贴息的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创意农业的项目投资。

5.4 加快专业人才培育,鼓励多方交流合作目前创意农业人才严重缺乏,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培养创意农业人才,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对相关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创意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拓宽视野,充分调动创意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满足创意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创意农业人才多与农广校、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实现跨领域多学科合作。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9(2): 11-15.

[2] 司凯.徐州市创意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10 (8): 25-26.

[3] 金以俊.农业文化资源的创意利用[J].上海商业, 2013(1): 17-19.

[4] 刘军.湖南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与模式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4): 58-61.

[5] 任钰,郭华,何忠伟,等.北京创意农业发展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3): 42-45.

[6] 李铁兵.我省创建十佳现代休闲农业园区[N].河北经济日报, 2015-09-03.

作者:袁颖 张润清 许玉

投资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分析论文 篇2:

进一步拓宽山西农民增收渠道的若干建议

摘要: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山西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拓宽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建议,即积极主动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品牌兴农战略建设,培育和打造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名牌;积极引导和扶持山西省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尽快推广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产品,有效提升其附加值等途径;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山西省农业发展,促进山西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关键词:山西 农民增收 挑战 建议

当前,受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国外部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问题迅速凸显,国内供需失衡矛盾骤然激化,这给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山西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也不能置身事外,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尤其是我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弱势产业,更是遇到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于此密切相关的我省农民收入增长也出现难度加大的趋势。如何有效应对上述内外不利因素的严峻挑战,迎难而上,化“危”为机,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民收入翻番的核心目标任务创造条件,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山西省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和我们山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我省农业持续稳步增长,我省农民克服种种困难,虽有起伏,但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调查年报资料显示,去年(2011年)我省粮棉油获得大丰收,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等稳步增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达到5601.40元,比上年增加865.15元,较上年增长18.27%,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迈出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坚实的一步。但如将我省与同属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相比较,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仍居六省之末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民纯收入排序中,我省排在第22位,位居全国之后列。可谓娘子关内增速尚可喜,与娘子关外一比却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我省农民增收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面对我省农民收入“十二五”开局之年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差距,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地认识当前国际经济仍处于衰退低迷、国内经济运行周期波动、自然气候变化等复杂多变因素的深刻影响,我省农民收入要在去年这样较高起点、高基数上持续较快稳定增长,难度确有加大的趋势。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的价格开始出现下跌或波动,由此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我省以阳曲县红枣为产业基地的“汉波食品”出口订单减少,直接影响到一大批枣农和枣加工企业农民工的收入。我省一些农副产品运往南方的出口企业,也由于出口订单大幅锐减,直接导致我省农副产品销路受阻,价格下跌,农民就业和收入面临双重困难。

其次,自然气候条件的多变性、复杂性、不可控性,会影响到我省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刚性制约。我省一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坡地占到可耕地的一大半;再加上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加剧,高温、少雨、风沙、干旱自然灾害频发,病虫害不可预测。加之,这些年来我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陈旧残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严重滞后,抵御突发性自然风险的能力有限,这些不利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我省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再次,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的深入,农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越来越起伏不定,市场风险难以驾驭。如前些年我省晋城地区山楂大丰收,价格反而掉;山楂欠收,价格却上涨,山楂果农种多了赔钱,种少了又赚不到大钱,叫苦不迭!随着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生物能源的发展,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更加复杂。还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愈加关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可是,生产有机食品就要投巨额资金,改良被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投资、技术、转型生产风险也难以预测。还有,随着农产品价格周期缩短,波动频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需求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农民增收构成了新的挑战。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国民经济运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从目前来看,通胀预期依然强烈,通缩风险同时存在,对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难以预料,也为我省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增加了变数。

二、促进山西省农民增收的建议

当前,鉴于上述我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必须从我省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发展周期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积极主动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此乃促进我省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治本之策。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务农农民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其中有37%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农业劳动生产技能低下,还没有很好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素质堪忧!这种状况,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离不开较高素质的职业农民。舒尔茨指出,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者的收入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一般而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的年限正相关。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73.。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在相同时间内劳动生产率高,其收入自然也就高。务农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有很大关系。

建议我省有关部门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加对务农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建立由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大协作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同时,大力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强县、乡、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加强农业现代化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为农民增收提供系统长效的人力资本支持。

(二)加快品牌兴农战略建设,培育和打造我省特色农产品名牌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独特的名优农副产品。如吕梁山的红枣和核桃,太行山的小米,运城、临汾的苹果,大同雁北的小杂粮,洪洞的红薯,清徐的龙眼葡萄,岚县的土豆等等,咱山西的许多特色优质农产品,曾长在深山人未识。长期以来,受制于家庭承包小块土地的局限,可谓有产品无品牌,抱着金碗讨饭吃。

品牌是无形的宝贵资产,品牌是拓展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品牌是提升我省名特优农产品高附加值的法宝,品牌展示山西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重点培育和打造我省农业品牌,有利于促进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我省农业品牌现状来看,大多数农产品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状态,品牌意识缺乏已成为我省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软肋。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农产品偏少,品牌结构不合理,都在严重影响着我省农产品的市场价位和销路。因此,加快实施我省农业品牌战略已刻不容缓。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我省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品牌创建活动的引导和支持,鼓励我省现有的强势品牌企业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加强技术创新,以品牌为纽带实施资产重组,生产要素聚集和品牌整合提升。着力抓好我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监测体系、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梳理农业标准,大力推行产地标准管理、条形码制度等。同时,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农业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对我省农业品牌产品的认知度,扩大我省农业品牌产品的国内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从而大幅度有效增加我省广大农民的收入。

(三)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引导我省农民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开拓我省农民广阔的增收途径

农业产业化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产生,是农民群众创造的农村改革的产物。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农业产业化将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了起来,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就业和致富增收。近些年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当前,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似应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带动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育我省一批辐射面积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打交道,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并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联结千万农户,持续稳定地带动我省农民就业增收。

具体而言,要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在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应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例如,我省岚县围绕“三晋种薯第一县”的目标,建成了“康农薯业有限公司”马铃薯脱毒基地。去年,在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种植马铃薯15万亩,亩均收入5000多元,大大加速了全县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其次,要支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粮食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等项目建设。再次,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发展产地农产品初级加工。还有,支持龙头企业改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与设备。通过建立与完善我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机制,积极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为我省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应尽快在我省出台推广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优惠政策;抢占发展有机食品的先机,提升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为我省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近年来,“爆炸西瓜”、“绝育黄瓜”、“激素韭菜”等危害人们健康的食品频频曝光,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人们更多地关注餐桌上的食品安全。选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尤其是有机食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首选。而目前市场上,真正的有机食品却是凤毛麟角,供不应求。这就为生产有机食品提供了前所未有大发展的机遇。

有机食品来源于有机农业。由于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回归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既有利于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生产出健康的有机农产品,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而目前由于有机食品的天然优势,与同类食品相比,价格自然不菲,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条绝佳渠道。因此,许多农业专家认为,有机食品生产是一个前途光明的产业,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将会大显身手。

建议我省应以较为超前的战略眼光,抢抓发展有机食品的大好机遇,尽快出台优惠政策,由农科研究院所牵头,密切结合我省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村乡镇农技站密切联手,同心协力;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及其农业企业因地制宜建立有机食品示范基地,进而推动全省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有机农业,大量生产有机农产品,提高我省农产品的附加值,开拓我省有机食品的广阔市场,为我省农民持续快速稳步增收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何静.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4)

2.赵满华.现阶段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分析[J].理论探索,2012(2)

3.中国经济导报[N].2012.3.29

4.中国产经新闻[N].2008.7.3

(责编:贾伟)

作者:李志明

投资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分析论文 篇3: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近几年来,广东省珠海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形成以河口型水产养殖业为主导,包括水果、蔬菜、花卉、观光休闲等产业的区域优势布局,逐步走出一条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简介了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新机遇,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撑;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 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广东省珠海市

近几年来,广东省珠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加强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农业和生态农业,形成以河口型水产养殖业为主导,包括水果、蔬菜、花卉、观光休闲等产业的区域优势布局,逐步走出一条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本文分析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显特色

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把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1)粮食生产突出良种良法,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2)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顺利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清理整治。3)调减传统低值低效甘蔗种植规模,增加经济效益高的园林作物、果树和蔬菜种植规模。4)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及深水网箱养殖, 海鲈总产量占全国产量50%,“金湾黄立鱼”正式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经过调整,全市农、牧、渔、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生产格局。

1.2  农业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快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园区各项工作位居全国全省同行前列,在农业农村部开展的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建设第三方评价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科技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验收,获评为科技部首批“星创天地”基地和农业部第一批农村创业创新园区。金湾黄立鱼、高栏特色果艺、白蕉海鲈三大园区跻身省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多园联动,特色引领”的发展格局。

1.3  农业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结合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促使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使农业科技与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1)打造一支农业科技队伍。全市农业科研院(所)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科技人员达124人,其中研究生17人、本科58人、本科以下49人。2)培育引进一批良种良法。年均研发引进推广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70多项。自主研发培育的“巨星大南瓜”“珠玉糯1号”等16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审定,22项科研和推广成果获国家部级、省、市级奖励,20项科研和推广成果获得国家专利,5项科技成果进入市场交易实现转化。3)培训一批农民。年均举办培训班50期,培训农户3 000多人,提高了农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水平。4)实施一批种业工程项目。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等重点项目落户珠海并加快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水产种苗场改造扩产,培育了长丰水产等一批现代种业龙头企业。

1.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

针对农业企业“少、小、弱”的实际,市委市政府把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作为工作重点,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并通过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带动农业产业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1.5  绿色农业发展有新举措

1)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农用无人机统防统治植保作业,提前实现全市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目标,无人机统防统治植保技术走在全国前列。2)开展耕地污染田间修复试验,突破技术难关,完成受污染耕地综合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降低化肥面源污染,累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超过12 000 hm2。4)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5)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秸秆还田、在田堆沤、冬种秸秆覆盖等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

1.6  农业名牌带动战略实施力度加强

加大对名牌产品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狠抓标准化和品牌化产品建设,积极培育“珠字号”农业金字招牌。全市共有33个农业类广东省名牌产品、6个农业类广东省著名商标、4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经营专用名牌、2个“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达83个,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创建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2家。斗门区白蕉海鲈成为首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农业部等九部委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1.7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整治基本农田,建设硬底化机耕路,经整治的农田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培育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水产、蔬菜、花卉、中药等产业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建设,创建有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第一。

1.8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1)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发展迅速。2)农业电商业发展迅速。十亿人企业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斗门区农村电子商务园正式开园,设立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80家。3)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融合蓬勃发展。获评2家省级农业公园、6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千万人次。成功打造台湾农民创业园、十里莲江、十亿人火龙果庄园、逸丰农业观光园、南澳村生态观光园等一批休闲农业品牌;斗门区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斗门乡村旅游节”,将普通的农事活动变身为旅游体验活动,年均接待观光游客40多万人次。

1.9  推动强农惠农政策惠及更多农民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争取中央和省市级农业项目资金,安排市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农业金融支持力度。市财政统筹解决资金用于农业受灾复产支农融资贷款。开展水稻、农村住房等政策性涉农保险项目,并创新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试点,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驱动差距较大

农业科技创新不够,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一线农技服务人员不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人员老龄化、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不足、农业标准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农产品仍存在品种单一问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有待加强;一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机械化程度不高,缺少数字化农业的高端示范园区。

2.2  农业产业链条短

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档次较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缺乏联动,农业附加值不高。有些特色农产品虽具规模,但受技术创新等影响,新品种的推广和新产品开发较慢,竞争力较弱。农产品加工目前仍以初级加工品为主,包装简单粗放,且缺乏有规模、有技术的物流冷链企业和运输设备,造成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2.3  农业园区发展缓慢

资金、土地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业规模化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一些涉农企业由于无资产抵押,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资金缺口较大。在土地上,全市范围的土地流转信息还不够畅通,跨区域的土地供给与需求还不能及时有效对接。由于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建设用地难以解决,导致园区建设进展缓慢,项目不能落地,影响农业园区经济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步伐。

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少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和外向型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及销售管理工作落后,严重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5  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6  新型职业农民缺乏

据统计,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80%,即使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受过职业培训的也不多,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新机遇,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3.1.1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新机遇

充分抓住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和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给农业带来的重大机遇,拓宽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渠道。1)完善和提升全市三大供澳农产品中心设施水平。打造集批发展销、分拣加工、冷链运输、物流仓储、检疫检测、运营管理及相关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大型冷链物流综合体。2)建设和提升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制度化管理,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评审和认定。3)顺应“逆城市化”潮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培育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区、康养基地、特色小镇等旅游精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科学谋划和发展海岛旅游业,促进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3.1.2  实施种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种业创新,着力解决制高点问题。结合珠海实际,培育一批有一定研究基础、能较快突破优势品种,加强海鲈、黄立鱼、笋壳鱼等特色水产(原)良种选育、保种研究和开发工作;支持一批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向种业企业倾斜;培养创建一批优秀种业研发团队,整合市现代农業发展中心优势科研资源,建立健全高端种业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搭建一批种业交流和优良品种交易平台,构建种业孵化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打造多方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的种业交流合作联盟。

3.1.3  实施全产业链提升工程

1)加强农业装备和技术革新。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尤其是智能化种植大棚、水产工厂养殖等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可控性和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加强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在农业方面的开发应用,减少劳动强度;加强水产自动化投喂、捕捞装备设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水产养殖业自动化水平和养殖效率。加强应对农业灾害、病虫害绿色防控、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资源利用、节地节能节水等关键技术研发;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2)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扶持重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开发多元产品,提升附加值。3)强化农产品流通。加强和规范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园、农资综合批发销售中心、农产品深加工物流基地和水产品批发市场等规划建设。

3.2  加快农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3.2.1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构建“一区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斗门白蕉海鲈产业园、金湾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把产业园建设成符合“生产+科技+加工+流通”聚集的现代农业园区;创新机制体制,加快建设具有珠海地域特色的岭南大地、十里莲江等休闲农业园区,形成具有明显地区特色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平台。

3.2.2  推进“两园两区”建设

完善斗门国家农业科技园水、电、路、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国家食品安全斗门创新工程,完善岭南大地生态度假区休闲农业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现代渔业专区海洋科技开发中心、中国与东盟海产品海上交易中心、现代渔业产业基地全面建设,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世界级群岛游钓休闲度假区”。推进金湾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海洋生态渔业产业区、亚热带特色作物产业园、特色都市农(渔)业体验示范区三大功能区,利用金湾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打造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旅游、生产创收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区。

3.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3.3.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1)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多赢局面。2)强化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在土地流转、财税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同时适当降低各类扶持性项目立项申报门槛。3)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大型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力争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并投资兴建农业龙头企业。4)优化发展环境,多措齐抓并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重点扶持企业扩大种养规模,鼓励各种社会资本直接参股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3.2  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农民合作社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公司与农户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变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共同获利,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1)在办社思路上规范合作社发展。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办社基础,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办社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办社宗旨。2)规范合作社内部运作。制定落实农民合作社管理规章和制度,规范股金设置、注册登记、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各项内部运作。3)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加强合作社教育与培训工作,深入基层探寻合作社发展需求和模式,并结合发展需求和模式培养合作社人才。

3.3.3  扶持家庭农场发展

通过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放宽工商登记申请、实施税费减免优惠、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设施用地政策、加强技术服务支持、建立现代营销体系、争取金融信贷支持等措施,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求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运作管理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大、社会影响力强的家庭农场集群,能有效解决当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3.4  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支撑

3.4.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1)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区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功能“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公益性服务体系。2)建设一批服务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落实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网络。3)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依托产业技术团队建立示范基地,着力形成“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促进农技供需对接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

3.4.2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1)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基础设施政府投入,生产设施设备补贴投入,生产过程企业投入的投入机制。2)完善农业补贴扶持政策,落实好中央各项支农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建立促进农产品示范区创建、基地建设、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3)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整合农业巨灾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

3.4.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享开放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支持农林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站、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等,形成“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快捷通道。2)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探索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增强农技推广和农业公共政策信息等服务供给,提升农技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融合发展。引导基层单位和农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和要素,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采取政府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企业承担区域性公益性的推广。鼓励农业院校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建设示范推广基地的方式提供服务。3)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经纪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新时代职业农民队伍。

3.5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3.5.1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农产品产地污染源预防,重点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及周边地区污染源的监管,引导乡镇企业聚集发展,完善排污综合治理设施,特别要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监管。2)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監管力度,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农业等节肥节药节水、农业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发展畜禽清洁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3)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农田氮磷拦截,开展土壤和水资源污染治理与修复,规范农业固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农膜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鼓励引导农民使用环保地膜,回收利用废旧地膜,解决农田“白色污染”。

3.5.2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创建

1)建立特色农业标准体系,重点制定水产养殖技术标准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产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和参加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推介,以区为单位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品质好、占有率高的知名农业品牌。2)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落实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检测能力水平,切实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标杆,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新台阶。

收稿日期:2021-09-12

作者简介:叶志文(1971—),男,广东连平人,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园艺作物研究和试验推广。E-mail:1064157917@qq.com。

*为通信作者,E-mail:281306534@qq.com。

作者:叶志文 罗顺辉 黎永坚 周东辉 陈浩然 郑宇科

上一篇:内部控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