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2024-04-15

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共10篇)

篇1: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项 目 报 告

一、项目名称: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

二、项目监督单位:景泰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项目主管单位:景泰县农牧局

四、项目实施单位:景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景泰县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五、项目建设期限:2009-2010年

六、项目建设地点:景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七、基本概况:

景泰县位于甘肃北部,辖5乡6镇,136个村委会,77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5万户,总人口23.31万人,其中:农户4.39万户,农业人口19.19万人;农村劳动力9.98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62万,初中文化程度3.66万人,小学文化程度4.07万人,文盲、半文盲0.63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8.5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3万亩。境内有全国最大的高扬程灌区景电一、二期灌区。近年来,景泰县全面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战略。加速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强化质量意识,加大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力度,整体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2007年全县完成粮食总产13.53万公斤,人均生产粮食700公斤;内类总产量1810万公斤;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689元;羊只饲养量89万只;猪饲养量30万只;建成了洋芋、肉羊、制种、蔬菜、养猪、牧草、枸杞、百合、瓜果、啤酒大麦等十大特色产业。

景泰县农广校(二00八年七月景泰县农机学校合并到县农广校)占有国土面积10000平方米,现有办公室15间330平方米、教室14间300平方米,其中多媒体教室5间110平方米,课桌凳200套;有实习实验室2个108平方米,学员宿舍198平方米,学员食堂1个72平方米;资料室1间22平方米,配有档案柜和图书资料柜5个,图书资料1366 册;教学设施有微机8台(上网)、打印机2台、传真机1台,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等21台(件);各类科技教学光盘2600多张;供教学用的实物教具1560多件,并配有教学用车2台;建立长期稳定的生产实践实习基地7个。近年来,他们紧紧围绕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绿色证书”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村经纪人培训等。年均培训农民1.5万人(次)、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1000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人、高中等学历教育150人,二00一年被省农牧厅评为标准化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八、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县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标准,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发展路子,抓好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果业发展,全县已形成以枸杞、红枣、沙漠洋芋、优质梨、日光温室等14个优势产业,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搞好农业服务和科技培训,是我县保护和支持农业的一项长期的重要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工作之一,不断推进农业信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九、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1、农业生产资料知识培训500人。

2、农业产业知识培训700人。

3、农民经纪人培训500人。

4、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500人。

5、村干部中等学历教育培训300人。

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培训300人。

7、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其中科技书屋20个,教学微机40台。

十、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其中自筹210万元,申请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90万元。

1、农业生产资料知识培训15万元。

2、农业产业知识培训35万元。

3、农民经纪人培训25万元。

4、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训30万元。

5、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60万元。

6、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培训15万元。

7、教学用具及实验实习资料120万元,其中农民科技书屋60万元、科技培训直通车1台300万元,教学微机20万元、其他10万元。

十一、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项目实施的领导,县上成立景泰县实施农民科技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局、县农牧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有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培训规划、行政协调、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监督检查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广校,由县农广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1名兼职管理干部,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

2、强化学后跟踪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学后跟踪服务制度,由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专门教师对学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进行教学调查,县上将对学员学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优惠政策、物资扶持,使他们真正成为产业化

和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加强经费管理。为确保项目资金高效运行,由县农广校对到位的项目资金实行“专人负责,专设帐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管理办法,严格审批权限,合理调 度资金,自觉接受发改、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与检查,杜绝挪用和挤占,管好用好项目资金。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篇2: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一、目标任务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过程规范管理、绩效目标明确的工作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在全县60个主导产业示范村实施新型农(渔)民科技培训项目,每个村培训新型农民40名,合计需培训新型农民2400人。

项目的实施将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以村为单位全县共设60个教学班,在村里按排地点授课,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原则上每个示范村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集中授课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提高 1

生产和经营水平,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一村一品”不断发展,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项目组织实施

(一)布置培训任务。

召开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会议,布置培训相关任务。

1、确定培训村的工作联系人。

全县60个主导产业村每村确立1个培训工作联系人,负责宣传发动和确定40个参训学员名单、2-3名重点培养人,提供培训场地,组织学员参加培训,收集农民培训意见并及时向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组织基本学员填写培训卡、签到,协助填写培训台账。各相关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再确定1名联系人员,负责协调培训工作的开展。

确定基本学员。每个村选择40名以上主要从事农(渔)业生产和经营且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基本学员。各地应把科技示范户纳入培训基本学员中,并重点吸纳种养殖专业户和大户、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村妇女等参加培训。

确定重点培养人。从基本学员中择优确定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要使其技术能力明显提升、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建立班主任制度。

建立班主任制度。在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各培训村协商确定村委会主任或其他村委领导担任班主任,有大学生村干部的村原则上由大学生担任班主任,加强培训组织和信息反馈。

3、登记注册并发放培训卡。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设计培训卡,培训卡的样式要按照“方便、实用、耐用”原则,并统一向各培训村,由各村将培训学员信息书写齐全,提前上交至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确定的基本学员、重点培养人登记注册,学员每次参加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培训卡上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

(二)、明确培训要求。

1.制定培训计划。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各培训村的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每个培训村原则上围绕一个主导产业开展培训。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根据主导产业的生产农时实行梯次推进,重点开展主导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化操作规程,以及农民创业理念、农(水)产品质量安全、种养新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根据《关于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的通知》(浙农科发〔2007〕19号),指导学员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同时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风俗民情等情况,兼顾公民道德、文明礼仪、卫生防疫、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农村土地流转等知识。

课程设置。设立农(渔)业基础知识、农(渔)业政策与法规、农(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农产品市场与农户经营、苍南县2008

农业信息等5门基础课程,每门基础课程培训至少1天(班次,每天不少于三小时),每村基础课程培训5天;同时根据各村培训的主导产业设专业课,按照各产业生产农时的不同分2期培训,每期5天(班次),合10天;总计完成理论课时培训15天。

3.明确培训方式。农(渔)业培训机构要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县确定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为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员实践基地。集中培训由村里提供教室,组织农民参加。现场指导由培训教师在培训实践基地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对示范村进村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根据农时季节进村指导累计不得少于15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用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4.组建讲师团。农(渔)业培训机构要选聘热心为农民服务、业务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组建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讲师团,承担进村培训任务,并保持相对稳定。培训教师要与农民保持经常性联系,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公布培训教师联系电话,便于农民学员联系咨询。

5.加强教材建设。农(渔)业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教材建设,组织人员编写或选用适用先进农民技术、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教材(讲义),结合我县实际编写乡土教材,确保受训专业农民有与培训内容相关的培训教材(讲义)。教材要通俗易懂,切合实际且有实用性,确保每人至少有1-2本与本村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小

册子。每次进村培训必须要结合所讲知识要点、农事季节和管理环节给所有参训农民发放“看了能懂、不懂能查”的“技术明白纸”。

(三)建立培训台帐。农(渔)业培训机构要按培训实施方案开展培训并建立培训台账。培训台账在每次开展培训时记录,写明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员及培训教师。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培训台账一式两份,分别由培训机构和示范村保管。

三、项目组织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苍南县成立由县分管农业的董旭斌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渔业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二个办公室,农业专业组办公室设在苍南县农业局,渔业专业组办公室设在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资金管理。按照《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6〕349号)要求,我县将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监管,详见苍南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三)严格执行台账制度和培训卡制度。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规范培训台账各项内容和培训卡。严格记录田培训的办班次数、培训人员到课率、教师进村指导次数、指导人次、累计培训课时数和辐射培训人次数等情况。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安排专人负责季报,对有关数据认真审核后及时填报监管系统,直接上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数据库,并报省农业厅备案。

(四)强化监督管理。县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要求,逐季度向省、市分别上报工作进展情况。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组织对培训效果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存在问题,以确保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培训任务的如期完成。项目培训结束后,按管理办法的要求整理各类培训情况汇总资料,接受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验收工作。

(五)建立考核发证制度。项目实施结束后,在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学员的上课表现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基本学员发放“绿色证书”。

篇3: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据介绍, 早在2010年, 海南就实现全省乡镇和农垦系统农业科技110服务网络全覆盖, 并通过创建22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点、27个测土配方施肥网点、1199个沼气流动服务网点以及36动物医院和植物医院, 组成农业科技流动服务体系推广农业技术, 年服务农户达到80万户次。

同时,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科院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了361个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基地,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0多万亩, 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海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亚农业科技园区和海南香蕉产业产学研园区的建立, 也带动农户10万户次。全省2845个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建立标准化种植面积630万亩, 标准化养殖小区1613个。

篇4: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关键词:直通车;培训;应用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6-1

为更好发挥农广校系统在农民科技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科技培训能力,推进农民科技进村入户进程,农业部在全国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以下简称直通车)项目。要求农广校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截止2010年底,资中县直通车培训行程达8.2万多公里,出车深入乡村966次,开展培训近千场次,共培训农民33万多人次,现场答疑16750余次,发放科技书籍10万余册。有效推进了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工作的开展,为推动全县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农户的欢迎。

1 农民培训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农民培训工程对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没有合格的现代化新型农民是搞不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搞不好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将是一句空话。

1.2 农民培训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期性

不同时期的农民需求不同,或搞好农业生产、或务工经商、或创业发展。

1.3 农民培训工程具有点多面广、对象参差不齐、地区差异大等特点

2 直通车在农民培训工程中的优势和特点

直通车统一装配有台式计算机1台,DVD播放机1台,收录机1台,电视机1台,投影仪1台,音响设备、光盘图书架各1套,它可以将优质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同本地培训教师相结合,把培训设备、媒体资源和培训教师整合为巡回培训课堂,直接深入乡村和农户,就地就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势和特点:

2.1 可以搞好各项培训和服务

科技直通车具有“快捷、灵活、方便、实效”等优势和“形象、直观、易学、新颖”等特点,可以创造性地搞好各项培训和服务。

2.2 可以创新培训服务方式

直通车能随时开到农民的家门口,灵活采取媒体宣讲、专家指导、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面授讲座、播放光盘、面对面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2.3 可以拓展培训服务内容

农广校紧紧围绕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利用直通车开展培训服务活动,宣传政策、培训技术、扩大培训内容。

2.4 信息面广、说服力强

在培训过程中,广大农民可以直接听到专家学者的讲课,也可以亲眼见证古今中外的经验技术,成功案例,对农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直通车在我县农民培训工程中的应用和实效

3.1 在农村法律法规和农村政策的宣传方面

为了更好地发挥直通车的教育培训、科技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服务和政策法规宣传的作用,我校利用直通车开展了一系列农技培训活动,配合“科技下乡”、“五五普法”等活动,利用农村集市人多面广的特点,发放普法科技宣传单5.2万份,培训资料25000份,科技光盘600张。

3.2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工作方面

资中县农广校是四川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确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先后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 “劳务扶贫工程”的培训任务。充分利用直通车,大大提升培训能力和效果。

3.2.1 在“阳光工程”和“劳务扶贫”培训中 截止目前,我校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已培训了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建筑、计算机等14个专业7600人,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6564人,转移就业率为86.36%,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转移输出80%的任务。

3.2.2 在“引导性”培训中 通过上大课、搞短训、电话咨询、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开展了以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常识等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已发放各类资料25万多份,培训10万余人次。

3.3 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方面

3.3.1 在扶贫新村“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中 按照农民的需求组织培训内容和设计培训形式,利用直通车采取“菜单式”培训,采用通俗易懂、简单直观、方便灵活的方式实施培训。主要开展了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果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28个单项技术的培训工作。

3.3.2 在農村“创业培训”和“残疾人培训”中 利用直通车,实施“创业培训”,通过播放典型创业实例、国内外行业信息、市场前景等影像资料片,使学员树立创业理念,增加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学员提高经营水平,创办农业企业,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大户和现代农民企业家,现已培训110人。

我校充分利用直通车,创造性地开展了“残疾人培训”工作,通过对他们进行塔罗科血橙、蔬菜、养猪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参训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扶持其发展生产,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现已培训3200人。

篇5: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文冠果树种根系发达 (其深根性主根发达) , 萌蘖性强, 生长较快;喜光, 耐半阴;对土壤适应性很强, 耐贫瘠, 耐盐碱, 在撂荒地、沙荒地、粘土地均能生长, 其寿命可达数百年。平原、沟壑、丘陵、黄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长。文冠果抗旱 (在年降水量仅148.2mm的地区也能生长) 、耐寒性很强 (气温在-41.4℃能安全越冬) 。文冠果不但是优良的木本油料植物, 能提炼大量生物柴油, 还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如绿化荒山、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园林观赏等, 既美化环境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4]。

一、文冠果种植园区概况

甘肃世茂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集农、林、渔、牧、养殖、深加工、高新农业种植示范、生态旅游观光、农家乐餐饮为一体地综合经营企业, 主要经营林木、果类开发、种植和销售等。该示范园区位于景泰县城以北30km的花壁堂滩, 距兰州180km。园区位于甘肃、内蒙古、宁夏三省交界处, 包兰铁路和201省道纵贯全区。园区目前已经投资2253万元, 占地面积575.67hm2, 其中生物质能源作物种植及能源转化示范区占地337.33hm2。园区规划包括高效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种植区和立体种养园区。园区建设在景泰县农业经济发展中构建农林牧生态产业链提供了示范效果[5]。

二、文冠果的生物学特性

文冠果属于无患子科, 别名有文官果、崖木瓜、木瓜等, 为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 也可栽培为高大乔木。树皮灰色, 小枝有短茸毛, 叶互生, 奇数羽状复叶, 小叶9枚~19枚, 椭圆形至披针形, 无柄, 多对生, 叶缘有锐齿, 叶面暗绿, 光滑无毛, 花叶顶生。总状花序, 长15cm~25cm, 由30朵~50朵花组成, 杂性花, 上部花雄蕊正常, 下部花雌蕊正常, 通常花多而结实很少, 故有“千花一果”之称。文冠果株形优美、花序大、花朵密, 花色分红、黄、白三色, 花期可持续20多d,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果实稍圆或近卵形, 绿色, 多数分为3室或4室, 果径4cm~6cm, 长4cm~8cm, 心皮2裂~5裂。果实由绿变黄白色即成熟。鲜果平均重80g~120g, 成熟干果平均重30g~45g, 每果有15粒~20粒种子。果实成熟期一般在7月~8月上旬。当蒴果刚裂开时要及时采摘, 在干燥处摊晒数天后蒴果自行裂开。种子扁球形, 暗褐色, 直径约1cm。种仁白色, 平均千粒重810g。文冠果种子含油率高 (30%~36%) , 籽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 (占94%, 亚油酸占36.9%, 油酸占57.16%) ;含蛋白质25.75%, 粗纤维1.6%, 非氮物质3.73%[4~6]。

三、文冠果栽培管理技术

㈠采种、选地文冠果的繁育方式主要有种子育苗和扦插育苗 (主要是种子育苗) 。采种时选择树势健旺、丰产性强、种子含油率高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树, 7月~8月间当果皮由绿色变为黄褐色, 种子由红褐色变为黑色时, 即可采收。刚采下的果实不要曝晒, 宜摊放在荫凉通风的地方, 待果实半干或干裂时, 剥去果皮取出种子, 再摊放在室内阴干。苗圃应选择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 土层较厚, 光照充足, 灌水方便, 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一般苗圃地应在上一年秋季进行深翻, 深度达到20cm~25cm。第二年旱春时施农家粪肥22500kg/hm2~30000kg/hm2, 进行浅翻, 并碎土, 耙平, 进行土壤消毒。

㈡种子处理温水浸种两种方法。文冠果种子播前必须经过低温处理。一是种皮变软有利于萌发;二是大分子内含物逐渐转化为萌发过程中所需要的小分子营养物质;三是清除抑制萌发的物质--脱落酸。种子处理方法:一是混沙埋藏处理法。冬季土壤冻结前, 选背风向阳处挖深1.2m左右, 宽和长根据种子量而定的条形坑, 用过筛的河沙加水拌匀, 湿度为60%, 将事先经凉水浸泡2d~3d的种子捞出与湿沙拌匀, 种子与湿沙的体积混合比1∶3, 将其移入坑内, 厚度为70cm~80cm, 上层用湿河沙覆盖。次年春天播种前约15d进行高温催芽处理, 当有10%种子开始“露白”时即可播种。二是温水浸种。春播前30d~40d将种子用始温45℃左右的温水浸泡3d, 每天换水一次, 捞出放入筐内, 上盖湿草帘, 放在20℃~25℃的温暖室内催芽, 每天用清水淋洗翻动1次~2次, 待种子2/3裂嘴露白时播种或陆续选出裂嘴种子, 分期播种。

㈢播种在秋季或翌年4月上中旬播种。播种量为225kg/hm2~300kg/hm2, 开沟点播株行距为10cm×20cm。播种时种脐要平放, 以利于扎根。种子上面覆土2cm~3cm, 轻度镇压。只要土壤墒情好, 种子发芽率一般在80%~90%。

㈣苗期管理文冠果幼苗怕涝, 幼苗出齐后防根茎腐烂而死亡, 应勤浇水勤松土。幼苗高度达到10cm~15cm, 苗间距为20cm。此时可追施复合肥一次, 施150kg/hm2~225kg/hm2, 根据土地肥沃度, 可酌情增减施肥量。全年中耕除草3次~4次。

㈤病虫害防治文冠果的主要病害为黄化病、霉污病、立枯病等。立枯病又分种腐型、猝倒型和根腐型。种腐型发生于文冠果播种后出苗前, 肥料发酵不充分、种子催芽过头、覆土过厚都可引起发病。后2种类型, 发生于出苗后生侧根前, 通常与出苗后湿度过大有关。此外还有烂叶型与立枯型。烂叶型与留苗过密、浓雾期长有关, 应及早间苗;立枯型为生长点枯死, 地表根茎染病, 幼苗枯死但不倒。可在播前条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22.5kg/hm2~45kg/hm2或用0.2% (种子重量的) 赛力散拌种进行预防。除此之外还有根线虫引起的黄化病, 木虱引起的霉污病及黑绒金龟子等。加强苗期管理, 及时中耕松土, 剪除病株, 可减轻黄化病的发生。对于霉污病可在早春喷洒50%乐果乳油2000倍液毒杀越冬木虱, 7d喷1次, 连续喷3次即可控制木虱的发生。对黑绒金龟子可在5月下旬用50%杀螺松乳油0.1%溶液喷洒叶面, 杀灭成虫。

㈥苗木越冬一般文冠果多在春天栽植, 苗木宜留圃越冬。在土壤冻结前夕, 灌足越冬水, 以利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保证根系安全越冬。

㈦根插育苗根插育苗操作简单, 繁殖速度快而且成活率可高达93.6%;高秆硬枝扦插可成活30%;嫩枝扦插可成活41%。

四、文冠果的定植

㈠定植前整地选择向阳坡地, 根据坡度的大小分别采用挖带状沟、修筑返坡梯田、挖鱼鳞坑等方法整地。一般选择三伏天整地、挖坑、施肥、回填、蓄水收墒。文冠果的栽培因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栽培措施。水土保持林应采取高密度栽植, 株行距为1m×1.5m栽植;田埂防护林按株行距2m×2m栽植, 并能获得一定的经济产量;灌溉条件好的地块可按3m×3m株行距设计, 栽植1050株/hm2~1200株/hm2;旱地可按2m×2m株行距栽植, 定植2550株/hm2。

㈡适时定植文冠果即可秋季定植, 也可春季移栽。秋季定植以落叶时栽植最好 (即10月中下旬) , 大面积且不具备浇水条件的山区丘陵, 春季移栽应早栽, 当土壤解冻深度达到30cm即可移栽。在已整好的园地内, 株行距采用3m×3m, 挖长宽深各60cm的植树穴, 施入农家肥10kg或尿素50g、过磷酸钙100g, 可有效促进苗期生长。注意肥与土壤要混合均匀, 防止烧根。起苗时切忌伤根, 在掘苗、运苗时应对苗进行遮阴或覆盖, 做到“随掘、随包、随运、随栽”, 栽植前要进行修根, 并用1%~2%抗旱保水剂处理苗根, 或用3号ABT生根粉浸根, 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栽植时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 再填上一薄层地表土, 将苗木轻轻放入树穴, 转动方向使其阳面朝南, 扶正苗木, 填一层土后稍上提, 舒展根系, 再分层填土, 保证新根与土壤密接。同时注意深度, 以上层士稍高于苗木根茎部2cm~3cm为宜, 然后进行透水灌溉。干旱地区应进行秋季栽植, 并培土保湿 (在主干基部培土30cm高) , 保护树根, 防止风吹摇动, 可有效提高树木成活率。

五、田间管理

㈠除蘖文冠果兼有直生根系和根蘖根系, 其根蘖萌发力强, 影响生长发育和冠形, 因此在结合中耕除草的同时随时除蘖。

㈡整形修剪文冠果幼树定植后应及时定干, 干高约40cm, 土地肥沃和灌溉地树干适当高些。苗高不足40cm的不定干, 当年6月中旬进行夏季整形, 选留3个~4个主枝, 一个中央干, 其余枝条短截 (5cm~10cm丰产桩) , 除掉根蘖。当年7月初, 再次查看树形, 剪除根蘖, 以便养分集中供给所选定枝条, 促其生长。所选留的主枝只要高低一致, 应放开促其生长。若有过强枝, 则适当回缩, 使其高度与其它主枝基本一致。夏剪时短截的枝条是为了提早挂果目的, 应继续甩放, 促进生长发育, 力争早开花。文冠果系顶芽开花结果树种, 修剪中万万不可见头就剪。无论小树还是大树, 该留的顶芽必须留。第二年修剪的任务是培养枝组, 调整树形, 促进开花。一般6月中旬开始夏剪, 中央干应放开, 让其充分向上生长。主枝一般可打顶摘心处理, 促生侧枝, 其余枝组一般不作处理, 促生花芽。若分枝过密可适度剪除。7月中旬二次夏剪, 发现主枝上有背上枝、直立枝均作剪除, 其余枝不应过多打头, 促其发育, 及时除掉根蘖。三年生树的任务是控制横向生长, 防止郁闭, 留好二层主枝, 养成优良树形, 尽早提高产量。二层主枝与第一层间距约40cm, 选留2个~3个枝, 层间中央干上的分枝可回缩一半, 培养成结果枝组, 待过于郁闭时再行疏除。第一层主枝应及时打头, 促生分枝。

㈢生长剂的调节文冠果的幼树落花落果十分严重, 有“千花一果”之说, 因此提高座果率是增收的重要手段。从加强管理、合理施肥、防治病虫鼠害、增强树势入手, 同时在花期喷洒50ml/L奈乙酸或0.2%硼酸沙和0.2%硫酸锌溶液, 可提高坐果率, 增加产量。

㈣水肥管理文冠果病虫害少, 栽培管理比较简单。文冠果有间歇性生长习性, 有条件可多次浇水施肥, 以促进其生长。在早春开花前结合施肥进行春灌和保墒, 花谢后适当灌水可减少落果。文冠果最忌水涝, 在水多的地方应创造排水条件, 防止烂根。

㈤文冠果的采收作为鲜果用时, 可在种仁内含物变得粘稠、己成半乳状时采收出售, 当种仁开始发涩时不能再采。作为油料使用, 须待果皮变黄、种皮变黑、种子完全成熟后采收, 采回后的文冠果晒干开裂, 水分降至13%以下时收储待售。晒种应在土地或席子上进行, 不能在水泥地上晾晒, 以防影响文冠果种子生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76.

[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牟宏香.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6.

[4]孔维宝, 梁俊玉, 马正学, 等.文冠果油的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1, ⑾.

[5]缪礼科, 王向发.文冠果引种栽培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 1976, ⑸.

篇6: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此次培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受训农民较全面地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增强受训农民的技术应用示范带头作用,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初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型专业农民队伍。

培训班上,市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张春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白雪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李红艳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向学员传授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蔬菜育种技术、常见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以及法律常识等有关知识。

根据教学计划,本次培训共分7天举行,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操作与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训结束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考试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阳光工程培训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参与培训。进一步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参训学员的生产动态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反馈培训效果,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培训效果,巩固培训成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培训学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积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加快全市无公害产品发展的步伐。

(省阳光办 供稿)

篇7: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一、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创新的特殊性

农业技术创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如外部性强、风险性高、周期性长、独占性差、带动性广、扩散性强等, 最突出地表现在以社会效益为主。农业技术创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 以创新者、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为主, 如种子、农药、化肥、加工技术等;第二类是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的公益型农业技术创新, 以生态效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主, 如农业环保技术、耕作栽培技术、绿色食品检测技术等。农业科技产业化是指第一类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据对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网分类数据库公布的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统计数据分析, 1996年至2006年6月, 农业科技产业化技术占我国19248项农业科技登记成果的23.74%, 占我国17496项农业应用成果的25.69%, 占我国7779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28.76%, 在这三类成果中, 农业科技产业化技术平均占25.39%。总体来看, 经营型农业科技成果约占农业科技成果总量的1/4。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的产业化是指从技术创新源到技术市场化开发的全过程中, 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创新主体链接起来的、使科技开发价值不断增值的科技价值链创新链条延伸过程。这一创新链条延伸过程中, 包括从创新来源、原创构想、技术设计、实验原型、技术孵化、技术商品、标准产品到市场开发等多个功能节点, 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投资机构、政府、中介机构、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化创新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创新功能。

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政府、民间协会等都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国家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 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利用法律、经济等多种有效机制将多元化创新主体按照技术商业化的规律将它们有效地整合起来, 形成价值不断增加的共生共荣的农业科技价值链网络系统, 这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农业科技产业化实施主体的多元化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多元化的特点, 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也是多元化的, 主要包括农民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三大实施主体。

1. 农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的直接实施者和受益者, 应成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农业科技产业化可以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 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这样的科技产业化才可能成功, 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但是, 我国人多地少, 超小型分散经营的农户多数投资能力弱, 投资回报低, 对采纳高新农业技术的动力不足, 导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农业有机构成低, 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因此, 从我国国情出发, 在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中, 在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作用方面, 应高度重视核心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作用。核心农户是指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 采纳农业科技热情较高, 有丰富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经验, 对周围农户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并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应以培育核心农户为重点, 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力度。同时, 应积极引导核心农户带动和组织一般农户,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进行专业化生产,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科技产业化的积极性, 增加和维持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产业化中的经济利益。2007年7月起,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 可以肯定, 未来5~10年, 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的时期,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中的实施主体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农业合作社是当今欧美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主体模式, 它们是农民利益的代表, 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 美国有各种农业合作社2.5万多个, 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有300多万, 约占美国农业人口的90%, 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总销售量的1/3, 占各种农业投入品的1/3。由农民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法国占50%以上, 瑞典占70%, 挪威占60%, 荷兰占50%。如在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方面, 农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品种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立项一般首先来自农民的需求意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农业合作社还直接向大学、科研机构投资科研, 形成的知识产权交归农业合作社所有;二是品种技术创新试验示范的主体。所有的大学、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在新品种试验示范过程中多数都在农场进行, 由农民和农业合作社参与科研和选择评价, 提出购买意向, 农民反映不好的品种, 种子企业停止继续开发;三是品种技术创新转化使用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种子企业、大学、科研机构, 每到作物收获季节, 都要邀请农业合作社代表来参观、评价和定购新品种种子。多数公司按订单为农业合作社生产繁殖种子, 同时在售后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以及产后加工链接服务。事实上, 在发达国家, 农业合作社是种子企业最大的采购商, 没有农业合作社的认同和采购, 种子企业是很难生存的。由此可见, 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在品种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

2. 农业产业化企业

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农业科技产业化实施的主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龙头企业需求是农业科技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来源之一。龙头企业贴近市场, 对市场需求变化动态信息把握较准确;第二, 龙头企业应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投资主体之一。政府的农业技术创新项目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放, 龙头企业更应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力度, 按一定比例配套落实研发经费。同时, 龙头企业应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大学的合作创新, 更加主动地增加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科技投入;第三, 龙头企业应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没有广大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 大量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通过农业科技产业链创新体系转化扩散。

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施主体是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 而不是一般的生产、贸易型企业, 也不是一般性的技术开发企业。国际上对科技型企业有三项公认的标准, 一般采用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于3%, 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大于10%和创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收入大于50%作为衡量科技型企业的指标。据农业部2006年对全国187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查分析, 我国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向科技型企业转型。参调企业研发投入比例平均为1.98%。其中, 研发投入比例大于3%的龙头企业有68家, 占参调企业36.4%;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平均为3.2%, 研发人员比例大于10%的龙头企业数有43家, 占参调企业23%;创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4.5%, 创新产品比例大于50%的龙头企业有25家, 占参调企业13.4%。2005年, 综合达到科技型企业上述三项标准的龙头企业为8家, 在参调企业中占4.3%。农业科技企业是市场化条件下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新型转化载体。虽然, 按照国际标准, 我国绝大多数以农业科技开发为主业的农业企业尚达不到这一标准, 但这一科技型企业发展方向却是势在必行。

高新技术商业化是贯穿农业科技产业化的主线, 任何一项经营型农业技术创新只有最终实现了商业化, 其技术创新过程才算完成。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型企业是高新技术商业化的主体。目前, 从全球范围看, 农业科技企业从事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的领域涉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核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高新技术在发达国家农业中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已使农业发展为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部分地区进入了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增长动力的创新提高阶段。如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加的目标, 坚持科技先导,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是新阶段广大龙头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3. 农业科研教学机构

从统计数据看, 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在科研上, 拥有较完备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实验机构, 2007年, 全国拥有地市级及其以上公共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1147个, 从业人员总数达10万人, 农业科学家和工程师5.8万人。在教育上, 全国拥有高等农业院校72所, 中等专业农校496所, 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00多所, 农业教师队伍达4.6万人。但是, 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资源整合度差。我国企业农业科研人员占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数不足5%, 而美国企业农业科研人员占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数达54%。中国农业企业科技投入很低, 不足全国农业科技总投资的1%, 而发达国家企业农业科技投资额已占农业科技总投资的50%左右。由于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体制性障碍, 使我国本身严重不足的农业科技投入过于分散, 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主要集中分布在科研院校, 企业技术研发力量弱, 技术创新能力差, 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严重。加之, 农业技术创新投资回报比较效益低, 我国农业企业起步晚, 实力差, 多数尚未度过生存期, 不可能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据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统计资料, 2004年我国制造业涉农企业中, 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活动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1.2%, 研发经费仅占产品收入的0.1%, 创新产品收入仅占其企业总收入的1.8%。可以说,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公共财政仍然将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 国有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仍然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不可替代的主体。

农业科研和教学机构集中了我国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 科研人员素质高, 技术创新能力强, 研究体系完备, 设施设备先进, 许多重大科技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农业科研教学机构是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创新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领军单位, 也是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前列的可靠保证。

从我国实情出发, 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 形成以科研院校为技术创新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府民 (民:指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结合的科技成果高效快速转化的农业科技价值链创新体系。在我国, 没有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积极参与, 农业科技产业化不可能成功。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农业科教机构在我国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中的实施主体和科技先导作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产业链创新战略, 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大力促进产学研府民紧密结合。一方面, 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院校的科技投入, 大力提升其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要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 大力加强农业科研教学机构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需求的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和农专合作组织等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

三、充分发挥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

农业科技产业化实质是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渗透和扩散, 从而造成农业科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不断增值, 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 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链系统。随着农业高新技术和企业组织方式向传统农业各个环节及关联产业的渗透和扩散, 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增长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 农业科技产业化不仅是技术创新和转化问题, 它与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密不可分, 尤其应高度重视通过产学研府民等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 提升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 任何企业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总是有限的, 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在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涉及到企业、科研院所、大学、政府、投资机构、推广机构及中介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的协同创造。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 企业从节约研发成本、追求规模经济、提高组织效率、分散投资风险、加强资源互补、防止恶性竞争、创造协同效益、构建竞争优势等内部驱动因素出发, 必须加强与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 以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篇8: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着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抓住冬春有利时机,结合送教下乡、“农民读书月”和创先争优等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优势快捷高效传播农业技术,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发挥大培训的“双联”作用

上联科研院所和专家技术,下联农村基层和广大农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承接和传向农村,把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请到农民中间去,实现专家进村、技术落地、农民受益。

(二)坚持发挥广谱性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科技明白纸等手段,重点围绕冬季农业生产和春耕备耕,结合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方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三)坚持发挥专业农民培训的主体作用

将承担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创业培训、绿色证书等工程项目任务,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紧密结合,用工程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大培训,用大培训促进工程项目提质增效。

(四)坚持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利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时机,深入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把农民职业教育办进农村、办进合作社、办进农业企业,把理论教学和实用技术培训紧密衔接,吸引更多农民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农业部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提出的目标任务,重点继续办好“空中课堂”、“村头课堂”、“田间课堂”三大课堂,深化“农民读书月”活动。每年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期间,开展有组织的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阳光工程等项目提质增效培训55万人,农民职业教育在校学员生产技能专项培训3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万人。

(一)办好“空中课堂”

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农耕文化大讲堂;充分发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等栏目,以及各级农广校在地方电台、电视台开办的相关栏目的积极作用,广泛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

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基层农技人员。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支撑,粮棉油高产优质及防灾稳产技术,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创建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畜牧、水产标准园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指导,以及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等。

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重点面向农业系统干部、农技人员、农业企业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种业科技、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畜禽健康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农业节本增效技术、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

农耕文化大讲堂,每月举办1次,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主要内容包括,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农耕文化与农业功能拓展、休闲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

(二)办好“村头课堂”

深入推进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行动,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等活动结合,把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中专学历教育等各种班次办到村头、办到农民身边,方便农民群众就地就近接受培训。“村头课堂”要紧密结合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学习意愿,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生产特点,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周密安排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重点加强冬闲田开发利用、冬春鲜活农产品生产供应、冬春防灾减灾及疫病防控、春播春管等技术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办好“田间课堂”

组织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组织农民到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养殖场、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教学、现场培训和实操训练。在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中,注意发现和培植“土专家”、“田秀才”和学科技、用科技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田间课堂”留下来、固定住。

(四)深入开展“农民读书月”活动

推广“农民读书月”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结合,引导农民“读一本好书、学一门技术”。以“农民读书月”活动为平台,开展专家讲座、品种推介、技术培训等;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开展读书演讲、推荐优秀读物、建立农民读书会等,实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与“农民读书月”活动互促共进。

四、工作要求

(一)因地制宜定计划

各级农广校要深入调研,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握产业发展要求,摸准农民培训需求,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和培训计划,纳入当地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总体方案中。请各省(市、区)农广校于每年年底前向中央农广校报送年度工作方案。

(二)集中动员促行动

每年12月,中央农广校组织召开卫星视频会议,启动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各级农广校要同时安排本地的启动会或现场培训会,做到同步启动、上下联动、迅速行动。

(三)明确责任抓落实

各级农广校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有关力量和资源,形成大培训工作合力;要明确责任要求,建立考评机制和办法,把各项培训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大培训万村联系点”制度,中央农广校在每个省(区、市)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省级农广校在每个地(市、州)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地(市、州)农广校在每个县(市、区)确定1个大培训联系村,各县(市、区)农广校按照产业布局或培训班次确定一批大培训联系村,使大培训联系村总数达到1万个。

(四)加强宣传造氛围

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需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开展经常宣传、做好集中报导。中央农广校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开设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专题专栏。会同各地农广校组织开展“大培训记者百村行”活动,形成《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百村调查手记》。

(五)深入总结建机制

各级农广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方式、培训模式和绩效考核办法,认真总结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建立大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大培训行动结束后,各级农广校要将基本情况、标志性活动、培训内容、培训人次及主要成效等,形成书面总结报告逐级报送。

篇9: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1.1 培训语言要大众化

在科技培训工作中,培训工作者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的情况,把培训内容尽可能用通俗明白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农民在培训过程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用农民熟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一味的枯燥的理解讲解和术语表达。

1.2 授课要注重个性化需求

对农民的培训,要在内容、任务、渠道及受训主体等方面因地制宜,根据新变化、新特点进行转变,转政府主导为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训,以农民的兴趣、需求、关注热点等方面进行课程安排,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1.3 传播方式要跟上时代发展

科技的进步给信息的传播带来无限的便利和快捷,在培训的传播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结合培训内容,采用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如广播、电视、微信、网络、QQ、短信等信息工具,以最快的速度把一些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民手中,适合集中学习的开展集体培训,不适合的则采用其他方式,及时准确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2 在培训渠道上进一步拓展,整合优势资源

2.1 要建立专业团队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需要培训人员来完成,培训者的能力水平、专业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等直接决定培训的效果,所以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培训队伍,把一些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培训水平,充分发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主的培训基地人作用,使农民在培训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提高科技水平。

2.2 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两个单位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整合吸收社会资源,把社会力量集中起来,进行联合,协同作战,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各自的优势。

2.3 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

一定要充分抓住这一资源优势,鼓励引导农业企业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

3 培训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达到让农民学而能用

农民科技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增产,达到农民增收,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用结合、学而能用为培训的基本原则,使科技培训与创业致富相结合,促进科技的转化,推动农民致富增收。

4 在培训机制方面要大力加强,保障农民能持续学习

4.1 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组成,必须要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才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准确和高效,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都能准确到位,保证培训工作能顺利的定期开展。

4.2 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在科技培训工作中,经费是个关键的因素,以往的培训都是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支持,但是各地方的政府的财力都十分有限,是不能完全解决培训所需经费的,所以必须要大力拓宽资金保障渠道,集思广益,多方筹措资金。

4.3 要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

对于农业科技培训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形成健全的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以便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考核和评估,加大培训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培训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落实到位,保证培训的质量,使经过培训的农民真正能学到东西,真正提高,并在实践中能用得上,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促进农业生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标。

摘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总人口中农民占绝大多数,但是由于多年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加上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导致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农业发展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农业增产及农民的增收方面出现一些阻碍,这与农业科技进步程度直接相关,解决“三农”问题将是未来农业发展中的重心,将长期存在。本文主要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篇10: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51-0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低局面。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采纳者,而农业科技与农民之间并没有一条直接的通道,必须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农民才能采纳科技成果[1],而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必须和农民的需求相吻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伴随着我国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的科技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以便从农民需求角度出发,更好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给。

国内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研究,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较多,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方面。陈俊红等通过对北京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展开调研,归纳总结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2]。姜绍静等提出对经营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进行区分,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完善的地区,构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商品化程度不高、更具“公共品”特色的农业生产领域,仍然需要政府公益性科技服务的介入[3]。

相关学者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需求特征、影响因素、满足需求的对策方面。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特征,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整体强烈的基础上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徐金海通过对江苏省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的调查,认为农民具有较强的科技需求意愿[4]。石绍宾等通过山东实地调查,表明当前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整体需求十分强烈,需求内容和需求层次呈现多元化态势[5]。关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普遍认为农民自身因素与外部环境是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两大主要因素[6]。徐金海通过对江苏省4个县(市)部分乡镇的调查,认为农民年龄、文化程度与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户兼业化程度和种养规模化程度、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体制、区域工业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7]。关于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对策,一是农民自身与外部环境双方的改善,如强化农民科技需求意识、延伸农业产业链、改进农技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服务市场研究、实行区域差别化农技服务[7-8]。二是服务供给主体单方的改善,如推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大投入,加强软环境建设[9],构建“一主多元”供给模式,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力度,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10]。

当前研究偏向需求或者供给一个方面,关于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双方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实地调查,以东部发达地区浙江省余姚市为例,揭示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及供给现状,发现供求存在的矛盾,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对策,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

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为探究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于2014年1月和9月在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开展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与访问法相结合,针对种植业。调查对象包括农户94人、黄家埠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资连锁店、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余姚市黄家埠镇共辖10个行政村,农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涉及5个行政村,包括上塘村、横塘村、黄家埠村、高桥村、五车堰村。农户有效调查样本为90人,平均年龄51岁,其中男性占73.3%,女性占26.7%。调查样本中普通农户占87.8%,承包大户占122%。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占总样本的20.0%。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400%,初中占28.9%,高中占24.4%,大专及以上占6.7%。年家庭收入2万~3万元占16.6%,>3万~5万元占21.2%,>5万~8万元占32.2%,10万元以上占30.0%。2家农业龙头企业为蔬菜加工企业(以榨菜为主),2家农资连锁店为余姚市甬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连锁店,2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蜜梨专业合作社和果蔬专业合作社。

2 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现状

根据调研数据,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作出如下的归纳和总结。

2.1 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现状

2.1.1 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程度 根据调查,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承包大户普遍认为农业科技能增产致富。认为农业科技非常有用的占46.7%,认为比较有用的占48.3%,认为不太有用或没有用的分别只占1.7%、3.3%。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程度整体上强烈,对农业科技非常需要的占40%,比较需要的占48.3%,不太需要、不需要的分别只占8.3%、3.4%。

2.1.2 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内容 在对最需要的农业科技做选择时,选择产前和产中技术的农户最多,选擇高效化肥农药的占52.2%,选择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占500%,选择良种的占45.6%,选择农机化技术的占43.3%。也有不少农户选择农业政策,占36.6%,而对于产后技术选择的农户相对较少,选择销售信息的占20.0%,选择市场营销技术的占10.0%,选择储藏保险加工技术的只占6.7%(表1)。

nlc202309041633

2.1.3 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方式 在农业科技获取方式里,农户最喜欢的方式是农技员、专家入户指导,占55.6%,其次是科技培训和电视报纸,分别占33.3%、32.2%,30.0%的农户选择咨询农资连锁店,向亲朋好友和承包大户请教的占22.0%,技术宣传占20.0%,选择网络和典型示范的较少,分别只占89%、2.0%(表2)。

2.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现状

2.2.1 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供给现状

2.2.1.1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数量 当地政府部门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对象以承包大户为主,多数普通农户基本享受不到直接的農业科技服务,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调查结果,普通农户中接受过农业科技服务的只占17.7%,只有15.4%的普通农户获取农业科技的主要渠道是农技推广站和农业科技活动,而他们接受农业科技服务的原因或者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当地入合作社的普通农民比例不高),或者是村干部,或者是直接向农业技术推广站咨询,真正有机会“被服务”的“普通农户”很少,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选择凭经验自己解决或者向亲朋好友请教。

2.2.1.2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内容 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是根据上级要求,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主要关注产中服务,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如防治植物病虫害、进行农民培训等。对于产前服务如价格信息、政策法规、市场销售信息和产后服务如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关注较少,产前的物化技术如化肥、农药、种子由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连锁店提供。

2.2.1.3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方式 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是示范基地、农技110、农民信箱。农技110即电话服务,农民信箱即信箱服务,农户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这2种渠道向农业技术推广员咨询。农业技术推广员往往还是市农业信息中心下的农民技术员,负责帮农户发布农业信息到信息网站上。

2.2.2 非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供给现状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201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以及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当地非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资连锁店。

当地较具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蜜梨专业合作社,提供的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是为社员统一农资、提供技术指导、开拓市场、对农产品初级加工,其他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果蔬专业合作社尚在发展中,还不成熟,主要针对产中技术指导,产前、产后服务较少,农户依然自产自销。调查农业合作社的成员以承包大户为主,普通农户比例较低。

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只有以榨菜为主的蔬菜加工企业,提供服务就是收购农户的榨菜,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问题。企业基地按无公害标准生产,对收购农户的榨菜没有要求。当地有18家农资连锁店,都是余姚市甬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的连锁店,各店规模大小不一,据农户反映,农资价格并不统一,同时存在从其他渠道采购农资的情况。

3 农业科技服务供求存在的矛盾及原因

通过对当地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描述,进行更深层次的提炼,发现农民的农业科技服务供求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对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

3.1 农业科技服务供求存在的矛盾

3.1.1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强烈,而多数普通农民基本享受不到政府部门直接的农业科技服务。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发展不成熟,普通农民入社比例低,享受服务的农民少,社员享受的服务少。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单一,除榨菜和水稻(国家收购)外,农民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

3.1.2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内容多样化与供给单一的矛盾 伴随着我国农业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不仅要从事生产劳动,还要从事经营性活动如农业所需的农资购销和农产品销售。因此,除了产中的技术指导,农民更需要产前和产后的信息和经营服务,如农业政策、农产品销售信息以及农资供应等[11]。根据调查,当地农户既需要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产中技术服务,也需要产前和产后的信息技术服务,如农业政策、销售信息、储藏保险加工技术。然而当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主要是根据上级指令,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注重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前、产后服务较少。农民对农业政策不了解、农产品销售信息不清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存在盲目性。

3.1.3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方式与供给不一致的矛盾 当地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几条主要途径:(1)通过示范基地,这是传统的按行政指令推广技术的方式;(2)通过农技110、农民信箱;(3)通过技术培训;(4)通过农业信息网。根据调查得知,农户最喜欢的方式是入户指导和科技培训,但无论是入户指导还是科技培训,普通农民接受机会都很低。农户较少选择的农业科技获取方式是网络和典型示范,虽然余姚市农业信息网上有大量的农业科技信息,黄家埠镇互联网也基本上全覆盖,但是目前当地农民对互联网利用率比较低。多数普通农民没有意识或者没有意愿主动咨询农业科技信息,有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农技110的存在。

3.2 农业科技服务供求矛盾的原因分析

3.2.1 缺乏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农业科技服务只有考虑到农民的真实需求,才能实现最优供给,这就需要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由于农民自身和外部原因,当地缺乏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从农民自身看,农民缺乏表达意识,缺少表达能力。根据调查得知,主动咨询农技员的普通农户(不包括村干部)只占样本的12.8%,调查农户里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68.9%。从外部原因看,农民缺乏表达窗口。当地的村委会没有成为农民的表达窗口,而农业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数量不多,同时普通农民入社比例低[12]。科技培训本是一种表达农民需求的很好方式,但是调查样本中普通农户(不包括村干部)除了合作社社员,参加机会很少,同时,部分参加的农民反映存在交流互动不够的问题。

nlc202309041633

3.2.2 政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单薄 就种植业而言,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的2名农技人员通过上一级的技术支撑来负责全镇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1位负责粮棉蔬菜,另1位负责林特水果。村一级没有特定的农技员,当地也没有像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这类科技服务模式。在这样情况下,农技人员只能选择把承包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对象,借助他们的力量将农业科技传播给普通农民,因此才会出现普通农民反映没有享受过服务的情况。

3.2.3 基层农技人员考核制度不完善 为了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浙江省农业厅于2007年7月颁布浙江省责任农技员职位说明书和浙江省责任农技人員考核办法,开始试行基层农技人员责任制。根据考核办法,基层农技员考核由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直评三部分组成。当地农技员在业务上归余姚市农林局管理,编制上归黄家埠镇政府管理,由于乡镇一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属于地方编制,工资由各基层单位所在的乡镇政府根据事业型全额财政拨款发放,因此,余姚市农林局的业务考核相比黄家埠镇政府的综合考核显得没有约束力。其次,农技员业务考核量化工作指标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落后的问题,而农技员提供农业科技服务以考核指标为主,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难以避免[13]。

3.2.4 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 2012年,黄家埠镇农业总产值为6.3亿元,而工业总产值为126.4亿元,农业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不到工业的5%。当地大部分农民不以从事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为收入来源的普通农民基本上年纪偏大,当地大部分农民或者半工半农,即农忙时从农,农闲时去工厂打工,或者干脆弃农从事其他行业。

4 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

从农民自身和外部两方面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农民自身方面,首先需要增强表达意识,有问题不要只顾自己摸索,多咨询,多交流;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外部方面,村委会应成为农民表达需求的窗口,组织农民交流,入户访问,收集农民的需求信息。鼓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普通农民入社比例,让更多的农民表达个性化的需求[12]。政府还应提供普通农民农业科技培训的机会,使农民有表达需求的场所,培训过程中要注意交流互动,而不是只顾讲授。

4.2 壮大政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首先,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村级农技员或者派出科技特派员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无论是村级农技员还是科技特派员,都应注意择优选拔,健全管理体系,落实保障措施,以便真正地服务农民,也使他们安心基层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做好农民科技咨询工作等方面发挥余地较大[14]。

4.3 改革基层农技人员考核制度

现行责任农技员的考评激励制度并未与工资挂钩。可以将农技员的工资一分为二,综合考评和服务对象直评由黄家埠镇政府拨款发放,业务考核由余姚市农林局拨款发放。关于服务对象直评部分,现有的考核方法是对3个以上服务对象以问卷调查或电话抽查等形式进行测评,可以按照当地普通农民与承包大户人数比例确定抽查服务对象,同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法匿名评价,以做到公平公正,避免流于形式。对于考核量化指标上,应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13]。

4.4 加强非政府农技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对于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使其成熟,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培育农民需要的专业合作社,提高普通农民入合作社的比例,让更多普通农民享受到农业科技服务。对于农业龙头企业,从广度上增加产品种类,鼓励发展新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比如以当地农特优品蜜梨和葡萄为原料;从深度上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确保农民产品销路。对于农资连锁店,政府应加强执法力度,农资公司应加强监管,避免出现连而不锁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 明. 武汉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陈俊红,李 红. 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247-251.

[3]姜绍静,罗 泮.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0(6):126-131.

[4]徐金海. 农民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意愿与评价分析——基于江苏部分地区的调查[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9):115-118.

[5]石绍宾,邵文珑. 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特征及农户支付意愿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3(16):83-86.

[6]刘欣晖. 关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文献综述[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7):91-92.

[7]徐金海. 农民农业科技服务需求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经济纵横,2009(10):62-64.

[8]孙国梁,赵邦宏,唐婷婷. 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2):217-220.

[9]鄢万春,李 飞,钟涨宝. 农户视野下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现状分析——以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为例[J]. 乡镇经济,2008,24(12):23-26.

[10]张永升,杨建肖,陶佩君. 农户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意愿与供给评价实证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2):133-137,149.

[1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230.

[12]陈金英,王 琦. 健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探讨[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5):74-77.

[13]浙江省农业厅. 关于印发责任农技推广有关制度的通知(浙农科发〔2007〕15号)[EB/OL]. (2007-07-18)[2015-05-14]. 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wjggview/89091.html.

[14]李燕凌. 农村科技服务与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景泰县实施农业产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程】相关文章: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12-01

景泰石林游记范文05-28

大唐景泰电厂管理04-25

景泰蓝英文导游辞07-06

合景泰富公司最新简介05-04

永泰县统战系统对于巡察整改落实情况报告05-04

长泰县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处置应急预案04-19

上一篇:天津大年初一去哪玩下一篇:静湖月优秀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