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16

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湘潭市统计局

近年来,湘乡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的重要战略目标来抓,立足于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涌现了一大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与周边先进县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为成熟的沿海地区相比,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足以带动整个产业的产业链条,仍处于农业产业化起步阶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

一、湘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湘乡是一个传统农业生产大市,粮食、生猪生产在全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粮食是全国“百强”县,生猪年出栏全国县市排名第五位,常年出栏肉猪160万头以上。同时,油茶、楠竹、柑桔、特色水产养殖、蚕桑、香椿、果蔬、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湘乡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已初具规模,一批特色基地不断得到壮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征:

1、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日益明显。在农业产业化的引导下,农民生产经营围着市场转,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湘乡东部和中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和发达农产品商贸流通业,突出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了优质稻米、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养殖等生产基地;西北、西南地区在“山”字上做文章,突出高效、生态、绿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烟叶、竹木、花生、红薯、小水果、茶叶、木瓜、百合、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业,重点打造了湘中名特优小水果产业化基地;中部腹地特别是320国道沿线和涟水河沿河两岸利用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水利灌溉设施,大力发展粮、猪、林、鱼、蔬菜等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目前,粮食、生猪、蔬菜、水果、油茶、茶叶、花卉苗木、药材等种养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2、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有1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湘潭市级16家,涌现了怀其制革、华龙米业、百嘉香、湘龙木业等一批粮食、生猪、竹木加工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近3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9.45万户,间接带动农户11万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皮革、肉类、粮油食品、竹木、茶叶和特种水产养殖等6大加工业初具有规模。

3、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一批品质差、市场销路不好的劣质农产品被逐步淘汰,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得到发展,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80%,其中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优质瘦肉型猪86.5%以上,高产油茶95%以上,优质油菜90%以上,优势水果85%以上,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2个、基地面积10.2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2个、基地面积12万亩以上。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已成为湘乡市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养殖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取得明显突破。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逐步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经营形式,创造了“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服务组织引农户”等多种模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各环节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结合日趋紧密。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已经发展成为湘乡市重要的农村市场主体,至目前,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总注册资金1.3亿元,有社员2.2万个,带动农户3.5万户,年经营服务收入6.2亿元,实现纯收益2.1亿元。

5、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施财政补贴,湘乡市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综合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9万台、78.5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0倍;农村用电量9138万度,比1978年增长11倍。种植业中,机耕率达到80%,其中平坦地区的机收率达到90%以上;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

二、湘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湘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有了较好的起步,但横向比较,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与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大县的发展要求相比,其农产品加工的品牌、规模、效益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的实力弱。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目前,全市3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中,总资产过亿元的仅有怀其皮革1家;从事食品加工的25家企业中,年加工大米过10万吨的仅华龙米业1家,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益来看,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然不强。

2、生产基地的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基地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特色不突出、产品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低水平竞争越发凸显,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3、农业产业化的链条短。生猪生产以向广州运销活大猪为主,生猪饲料以大量调入为主,产前、产后基本在外;皮革产业以生产原料革的初级加工为主,两家生产高级皮手套深加工企业的皮革原料却以外地调进为主;粮、猪、油、竹、木、茶叶等加工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和盈利水平都不高。

4、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农产品综合营销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产品商品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流通不畅,流通环节过长,营销模式和营销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农产品交易简单原始,农产品流通在整体上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边发展、边规范,先发展、后规范的初级阶段,服务层次普遍较低,且运输方式较原始,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

三、加快推进湘乡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湘乡市城区四办和三个乡镇纳入核心区范围,湘乡的区位优势大幅度地提升。要抢抓历史机遇,放大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积极策划项目,争取国省支持,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项目转化、优势项目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产业向优势经济转化,加快推进湘乡农业产业化发展。

1、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湘乡的资源优势。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放在粮食、生猪、皮革、油茶等产品加工和竹木材加工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从而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包装、运输、餐饮等多个行业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和加工小区聚集,着力打造皮革、肉类、粮食、果蔬四大加工区,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规模效应,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同时,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培育高标准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食、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休闲农业、油茶、竹木、水产等四项区位与资源优势产业,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蚕桑、药材、黄花菜、食用菌等八个特色产业,并把具有地域独占性的小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各类特色专业村纳入全市农业发展总体区域布局中,进行重点培育和保护。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湘乡市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320国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两型社会”核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西北部名特优农产品示范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区域,提升湘乡市农业发展水平,努力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和“菜篮子”基地。

3、狠抓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把基地建设与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构建优质种苗繁育推广体系,推广各类优良品种,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拼盘”使用,发挥整合效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提倡“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大力推

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商品基地,集产加销一体。

4、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监管力度,推行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征信体系。用科技、政策、种苗工程等措施,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提升产品档次。用发展的眼光按照市场需求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5、实行制度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力争资金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同时,积极策划一批重大涉农项目,争取国、省支持。金融部门加大支农力度,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流转大户融资创造条件,并建立完善农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民间融资的新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让农村的闲散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多方筹集资金,鼓励多种成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股投入农业产业化开发。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省外客商来湘乡投资农业。

6、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从生产环节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用好用活土地资本,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集中扩大农业生产单位的单体规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产品生产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实现专业联合、专业经营。从流通环节看,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农贸物流市场建立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同时,要大力培养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造就一批农产品营销专业队伍。从加工环节看,要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纽带,积极推行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鼓励龙头企业吸收基地农户参股,靠紧密的利益纽带和产权联结使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规范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7、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农业经营者的预期信心和市场竞争力。将全市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在硬件配备上,将政府公众信息网延伸至乡镇一级。在组织制度上,市乡两级政府要明确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贸物流市场建设网上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将信息收集发布列入乡镇为农服务的重要职能。在信息发布上,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时在各自的网站发布相关信息。

[供稿:湘乡市统计局 陈海根 赵建成]

[审核:张映欣]

篇2: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澧县.农业产业化 浏览次数:424 发布时间:

2011-05-17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全县辖32个乡镇,总人口92万,其中农村人口72万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4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企业带动效果初显。一是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645家,其中过1000万元的有20家,过亿元的有7家;从业人员11740人,固定资产10.18亿元。二是龙头效益显著。全县获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共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总体来看,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华湘棉花、洞庭春米业、盈成油脂、加州水产、华泰肉类食品、天源纺织、重啤国人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都过亿元。三是带动效果凸显。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共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农户11.94万户。其中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与9个乡镇合作,建成了绿色食品(油菜)基地25万亩;华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大型养殖基地4个,年销售收入4亿元。

2、高效产业来势良好。目前该县已经初步形成葡萄、水产养殖、蔬菜、茶叶等四大高效产业,培育了一批“万元地”、“万元池”。一是葡萄种植。到2010年全县共发展葡萄种植2.8万亩,亩平产值达到1.3万元以上,构建了沿207国道、302省道及津如县道三条生产带,培育了澧阳、张公庙两个生产集中区,建成了澧阳、张公庙、小渡口等33个百亩以上产业基地,“澧县葡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水产养殖。目前,我县共发展中华绒毛蟹18000亩;引进100万只南美白对虾虾苗,试养30亩;实现了水产混养,套养等立体养殖15000亩,建成水鱼养殖基地2500亩、水鱼养殖示范基地300亩。三是林果茶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木林等经济作物种植和高效养殖产业。太青乡实施“茶叶富民”战略,现有茶叶1.5万亩,亩平收入8000元。

3、市场体系初具雏形。一是协会组织作用增强。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的原则,目前我县已成立生猪、獭兔、葡萄等专业协会109个,培育市场流通大户2100多户,拥有会员5.4万人,带动农户7.3万户。二是专业市场购销活跃。目前已建成了澧州食品城、八百里洞庭水产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市场购销十分活跃,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以上。三是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利用各种节会拓展市场,先后成功举办了西瓜节、葡萄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举办品评会,每年组织参展省、市农博会,成功举办三届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产品知名度,而且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4、名品效益逐步显现。一是品牌影响扩大。目前,全县品牌农产品共有46个,其中重庆国人啤酒公司的“清爽、一品纯生、7°”啤酒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太青双上绿芽”获国际欧盟认证和农业部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名优茶证书》;福润牌分割肉、张公特色食品、惜春蜂蜜、湘香野生菌油等品牌也在逐步叫响。二是销售渠道拓宽。该县通过打造“澧县葡萄”这一品牌,通过农超对接、包园订单、网上发布信息、召开

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去年还尚未上市,就已被长沙、武汉等地的客商下了订单。三是经济效益增强。随着品牌不断打响,湖南重庆国人啤酒公司生产规模达到40万千升,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利税达到2亿元,跃居省内同行第一;太青名优芽茶收购价格从2010年1000元/公斤,提升到今年的2000元/公斤,价格翻了一番。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不壮。一是自身规模不大。我县7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占比重极少,没有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拉动作用不大。像常德金健米业大米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但我县洞庭春米业年加工能力仅为6万吨。二是科技含量不高。45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澧县光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渔类深加工为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目前也仅仅作为郴州“东江鱼”贴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品牌营销不足。澧县太青茶叶曾一度与“石门银峰”茶叶齐名,但由于近年来对茶叶品牌的整合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和营销方式落后,导致品牌不够响亮,而石门银峰则作为中国精品茶叶代表,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

2、高效产业不强。一是区域布局不优。以葡萄为例,全县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平湖区,除张公庙、澧阳、小渡口、大堰垱等乡镇相对集中成片外,其它乡镇多属零星分散种植,既不利于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技术指导,也不利于综合利用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又不便于集中搞好销售工作。二是种植规模不大。澧县整个高效产业的规模不大,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全县高效产业中仅葡萄种植和中华绒毛蟹养殖面积上万亩,很多还是零星、零散的,有的只有几百亩,几十亩,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邻县的石门,柑橘面积已达44.1万亩,综合产值已超过6亿元,柑橘已成为石门的一张活名片。三是标准程度不高。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仅10万亩,大部分生产基地都没有实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培管技术、强化投入品管理、推行果品农残检测”的标准化生产。此外,我县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与普及。

3、市场联结不紧。一是专业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自由发展、零散经营模式,流动摊贩、马路市场比比皆是,难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除八百里洞庭水产批发市场定位高、辐射广、特色浓以外,我县基本没有形成叫得响的专业市场。二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户之间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合同履约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直接将农产品转向市场,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任意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三是中介组织作用有限。当前我县的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直接导致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其在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难有平等话语权。

4、配套服务不够。一是重视引导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社会效益还是税收,都无法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目前管理机制不顺,企业底子不清,无部门和领导联系与挂靠,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二是信贷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县粮、棉、油、猪鬃、纺织、水产品加工企业,所需收购资金近12个亿,其收购资金具有数量大,时效强,周期短的特点,而每年通过贷款和其它渠道融资不足6个亿,一些中小加工企业由于没有收购资金而关门歇业,销声匿迹,令人十分惋惜。三是发

环境不优。从职能部门来看,仍然存在服务不优、收费偏高等问题。如:质监部门办理食品QS质量安全认证的费用一般企业3万元左右,个别高达5万元,少的也要1万多元,该证有效期三年,每年检测费1万多元,再加上企业办证的建设配套资金,企业不堪重负。

三、对策及建议

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一是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重啤国人、盈成油脂、华泰食品、华湘棉业、洞庭春米业、加州食品、张公食品、太青茶叶等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合并、转产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农产品丰富的自然优势,通过集中统一规划、包装,发布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的重大项目,力争引进几家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合力。三是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动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一是要编制科学规划。要根据全县各乡镇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乡村农户的种养习惯爱好,组织专家制定好《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立起全县统一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今后实施的一切农业项目都要选自项目库中,以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持续性,减少盲目性、随机性,有效地防止“换了领导换个品种,换了班子换套做法”的短期行为。二是要打造特色产业带。要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一是发展高效种植业。立足我县现有产业格局,加速扩充“万元地”规模。建议以张公庙、澧阳、大坪等为核心积极发展优质葡萄产业;以太青、甘溪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有机茶产业;以涔北丘岗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柑桔品种改良。二是发展高效养殖业。以甘溪滩、大堰当、车溪等为主攻乡镇建设“零排放”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家禽规模养殖示范小区;以官垸、九垸、小渡口等湖区乡镇为重点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充分挖掘王家厂水库、双龙曾家水库、梦溪宋鲁湖及赵家峪水库、闸口天供山林场、彭钦艳旅游风景区、张公庙黄河葡萄休闲农庄、大堰当城头山休闲农庄等县内资源,进一步抓好科学定位、规划布局与规范管理,大力拓展近郊市场,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三是建设标准化基地。鼓励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基地开发。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基地建设,把闲散劳力吸收为产业开发员工,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式”基地开发;鼓励大户开发。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开发户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开发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联户开发。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各乡镇、村组建专门的产业合作组织,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培育市场,完善利益联结。一是加强市场建设。严格实行划行归市,形成专业特色区、特色街、特色市场。要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优势产业,如水产、粮食、油料、生猪、葡萄、茶叶、蜂蜜、酒业,建立粮棉油专业市场、葡萄交易市场、澧州特色食品一条街等,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形成“前店后厂”的市场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品牌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营销。葡萄是澧县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可借鉴石门茶叶发展经验,整合资源,创立品牌,围绕产品包装、文化内涵、广告创意等抓好专业策划,特别是要深挖“江南吐鲁番”这一命题,将我县“神州庄园”、“兔子口”、“朱家岗”、“宏

源”、“城头山”、“东岳”等多个葡萄品牌统一注册为“城头山”商标,达到宣传城头山和打响葡萄品牌的双重目的。同时,加大整合、包装、推介力度,真正把优质葡萄打造成我县一张叫得响的“名片”。三是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借鉴农康合作社的成功经验,选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济能人带头领办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度、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通过建立内部价格,保护价格、确定股份分红比例、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差价补贴等多种方式,在利益联接关系上找到结合点、平衡点。

篇3: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 宝清县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基本情况

几年来,该县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加快小区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疫病防治等措施,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成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2008年末,全县奶牛存栏10525头;肉牛存栏14.5万头;生猪存栏43.5万头;山绵羊存栏34万只;家禽存栏219.6万只;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总量为50620只。全县从事牧业为主的农民已达2.4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1%;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6.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4%。

1.2 主要特点

1.2.1 规模化饲养不断壮大

目前,全县有各类专业户3051户,有各类养殖场(小区)148个;规模超700头奶牛场有3个;超500头肉牛场有4个;超百只羊场824个;超千头猪场26个,超万只鸡场有28户。

1.2.2 生产布局渐趋成形

一是沿路发展,形成以宝清镇和龙头镇为中心,沿福饶、宝密、宝勃公路的三条奶牛饲养带。二是沿河发展,形成以大小挠力河、七星河、宝石河流域为主体的四条大鹅饲养带。三是以福饶公路为界,西南浅山地带形成以饲养山绵羊为主体的中心区,东北平原地带形成以饲养黄牛为主体的中心区。全县因此初步形成了以奶牛、肉牛、肉羊、大鹅为主体的畜牧种群结构发展格局。

1.2.3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该县大力推行标准化、无害化生产管理技术,养殖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奶牛平均单产4.7t/头;黄牛冻配率80%以上,冻配覆盖面100%;大鹅在肉质、绒质、平均体重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和改善;山绵羊在产绒量和繁殖成活率显著增高。

1.2.4 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在技术实力上,该县现有畜牧兽医高级技术人员13人,中级45人,初级37人。在基础设施上,有最早建成的县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各项化验检测设备健全完善,乡镇兽医站也全部配齐了必要设备,县、乡、村三级体系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1.2.5 政策环境愈加优越

该县出台了《宝清县加快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对畜牧业发展非常重视,全县上下已初步形成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氛围。随着相关法规的贯彻实施、国家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为畜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 宝清县发展畜牧产业的优势条件

2.1 区位优势突出

从地理位置看,该县地处北纬45。47′8″~46°55′55″,东经131°14′16″~133°29′48″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饲养牛羊的最佳地带。从交通优势看,该县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境内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在距县城200km半径范围内,辐射有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鸡西、富锦、友谊、密山、虎林、饶河等10个市(县)和10个国营农场,是通往饶河、密山、虎林对俄口岸的黄金通道。

2.2 耕地面积广阔

该县有耕地600万亩,其中县属240万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全县每年播种大豆约130万亩,产量达22万t;种植玉米约60万亩,产量达40万t;种植水稻约14万亩,产量达6.5万t。年产秸秆及副产品达150万t。

2.3 水草资源富集

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水域面积40.5万亩;草原100.8万亩,草原植被600多种,其中80%为可食牧草。

2.4 生态环境优越

该县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水质优良,土地肥沃,空气清新,环境优越。境内有两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两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2 5 人力资源充足

全县农村总人口21.5万人,劳动力约9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3.6万人,每年新增劳动力0.4万人,劳动力资源十分富足。

3 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有:现有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龙头企业建设滞后;规模养殖总量不足,生产方式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林牧矛盾、种养矛盾、草畜矛盾突出;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动物疫病威胁以及日益突出的养殖污染问题。

4 建议措施

最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黑龙江省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战略工程规划》,为该县今后如何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该县实际情况出发,今后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应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以打造质量效益型畜牧业为中心,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通过良种与良法结合、规模与散养共进、服务与扶持并举、招商与内联同步等手段,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促进区域合作,发挥资源优势,加速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议措施:

4.1 以实施农牧结合为重点,加速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宝清县在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上发展缓慢。实施“农牧结合,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是妥善处理和解决畜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一是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用地;二是有利于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三是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四是有利于消纳养殖排泄物。今后一个时期,应转变现有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模式,建立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发展模式,把农村经济从以农为主,迅速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转变,围绕着如何发展畜牧业开展各项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大力发展畜牧业上来。

4.2 以落实两个《规划》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养殖基地建设

按照两个《规划》的目标要求,该县应围绕发展“两牛一猪”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及流通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经营模式。种植业上要根据“两牛一猪”产业的需要,采取“减粮扩经、种草增饲、调优调特”的办法,调整“粮、经、饲”种植比例,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加工流通业上要围绕“两牛一猪”建工厂建市场。养殖业上要把发展优势畜禽品种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强优势产业区域建设,把我县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在此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上,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畜禽散养”的局面。争取用2~3年时间建一批上档次的规模化养殖场和小区。同时积极推进养殖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加速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今后凡是新建或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全部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实行“良舍、良种、良料、良法”四位一体综合配套的健康养殖模式。为此,全县应进一步抓好现有规模养殖场或小区的完善配套,加强疫情防控设施建设,抓好市场信息、技术、产销服务和规范化管理工作,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转变养殖方式,实现人畜分离,切实解决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各乡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引导农民打破传统养殖模式,改零散养殖为规模化集中养殖,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或小区发展;二是选树一批有说服力、有影响力、操作性强、便于总结推广的各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经验,通过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户投入到规模养殖中来,带动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4.3 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枢纽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搞好资源深度开发和畜产品的加工增值,才能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才能实现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全县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县在畜牧业虽取得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还不高,产业化水平还很低,链条不够紧密,效益也不够稳定。究其原因,缺少像样的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上,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紧紧围绕奶牛、肉牛、生猪、大鹅等主导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创建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和综合服务力度,为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四是坚持高标准,龙头企业要有规模、有效益、有品牌、有发展,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综合服务的功能尽可能要全,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此外,应抓住国家当前对畜牧业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之际,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

4.4 以县场共建为重点,加快区域经济合作开发步伐

黑龙江省已将省东部地区列为肉牛产业开发带。目前,整个东部地区有两家大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一家由吉林皓月集团在穆棱投资建设,另一家是毗邻的北大荒牛业公司,两企业每年商品肉牛需求量极大,可对该县的肉牛产业形成拉动;位于宝泉岭的北大荒肉业公司和佳木斯的金锣集团可在生猪产业上形成拉动;毗邻的完达山乳业集团可在奶牛产业上形成拉动。而且,宝清县行政区域内有597、852、853三大农场,周边200km半径内有近10个市(县)和7个国营农场,境内有依饶、依宝两条高等级公路,宝密公路正在修建,通往饶河、密山、虎林对俄口岸十分便利。在此情况下,应以实施“县场共建”战略为重点,加快区域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融为一个产业经营体系,形成县场互为龙头、互为基地、优势互补、联动呼应的发展格局。

4.5 以科技入户为重点,切实提高畜牧业综合服务能力

全县要继续推进以“三进”(进村、进场、进户)为形式,以“五到位”(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目标的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切实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县要以开展“走村进户”活动为重点,深入开展“专家面对面,服务零距离”活动,打造畜牧行业的“金牌服务”,不断提升畜牧科技服务档次和知名度。一是要狠抓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和培训,着力提高畜牧业发展整体技术水平。在奶牛优势产区重点推广奶牛标准化生产、疾病防控、生殖保健和全混合日粮饲养技术(TMR);在肉牛优势产区重点推广冻精改良、直线育肥、良种母牛饲养管理技术;在生猪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三元杂交、人工授精、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在养羊优势产区重点推广杂交改良、围栏舍饲和羔羊育肥技术;在大鹅优势产区重点推广大鹅疫病综合防治、种草养鹅技术;在草食动物优势产区重点推广优质牧草生产、饲料青贮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二是紧紧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分派技术人员深入场区和农户,定责任、教技术,重点抓好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的培训指导工作;要对规模养殖场户开展全程服务,做好牵线搭桥,促进产销对接;要推进畜禽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实现场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要着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户,特别要培育生猪繁育大户,提倡自繁自养,降低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办好示范样板,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在全县形成大抓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4.6 以动物防疫为重点,确保全县动物疫情的稳定

近年来,国内外、省内外重大动物疫病频繁暴发,严峻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也对动物防疫工作提出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必须加大措施抓好动物防疫工作。要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通过完善基层动物防疫运行体制和投入机制,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队伍。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多管齐下”的综合防控方针,把各类动物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财政保投入”的要求,强化责任,密切配合,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严格免疫操作规程,做到应免尽免,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要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制定好应急预案,完善疫情监控、测报、应急处理与扑灭能力,确保“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要加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认真做好畜禽产品检疫,防止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维护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4.7 以加强行政执法为重点,构筑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对畜牧业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要从养殖源头抓起,切实加大养殖过程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屠宰和养殖环节的联动监测,深入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专项整治,坚决执行畜禽饲养休药期制度,采用合格的饲料产品,避免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超标。要强化检疫监督,初步建立疫病溯源体系、动物标识和畜禽信息档案管理制度。要加强村级动物诊疗室建设,实行“一村一室”管理模式。要规范种畜禽市场,有力、有效地打击生产、销售劣质种畜禽行为,确保优良种畜禽的正常供应,净化种畜禽市场。要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机制,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草原案件,加大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组织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工作,确保草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4.8 以专业协会建设为重点,加快畜牧业组织化建设进程

全县要围绕畜牧业主导产业,加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养殖户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成立行业协会,依法创立经营实体,通过规范化运作,使之成为联系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纽带,实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疫病防治,统一经营管理,提高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立完善的购销或服务合同,完善一体化关系,初步实现畜牧业有计划生产、有组织销售、有稳定效益,确保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协调发展。

4.9 以体制改革为重点,充分发挥好畜牧兽医体系的作用

继续推进兽医体制改革,重点是强化县级、理顺乡级。县级应进一步健全机构设置、强化管理职能、理顺工作关系、提高队伍素质、落实工作经费。对于乡级,一是理顺管理体制,争取尽快实行“县级派出机构、三权归县管理”;二是明确公益性职能,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区分开;三是合理配备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要统筹安排;四是健全经费保障,将乡镇工作人员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五是提高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工作待遇。

4.1 0 以政策扶持为重点,推动全县畜牧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篇4: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基层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同时,随着农业税和农村“两工”的取消,进一步削弱了基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

(二)农业科技建设亟待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较少,农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普遍素质偏低。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这种素质结构,明显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

(四)农业集约化发展与土地分散经营矛盾突出。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分工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导致农产品成本偏高,经济效率低下。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规避市场风险能力差。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逐步完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促进机制

1.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现代农业投入机制。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效能。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投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强指导监督,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强化金融扶持。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打破对农村信用社的过度依赖,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种形式的贷款贴息机制, 积极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农村互助担保和农民创业贷款担保试点工作。三是增加外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借助外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1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民营水利发展,制定激励、扶持水利建设的政策,探索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推进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有偿转让。2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3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玉米机械化生产,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

3.优化农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优势。1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种植业的比较效益。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花卉园艺、观光农业以及高效经济林等特色农业产业。2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搞好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和普及,要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畜牧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

4.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走“农工结合,工业带动”的路子,实现农产品的多环节转化增值。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二是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各种新型的专业合作、社区合作等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抓大户、专业户。重点培植一批种养、流通、加工大户和专业户,走一户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构筑连线成片、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经济框架。四是抓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鼓励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实行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

5.推动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提高农技人员素质。三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实施农业良种工程,重点搞好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应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农业生产操作规程。

6.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广大农村劳动力参加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

(二)立足当前,抓住关键,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发展现代农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1.在土地集约化经营上求突破。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有操作性的土地流转方案和政策措施,先行试点,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或农户,自主实行土地连片种植甚至跨村连片种植,实施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推开。

2.在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上求突破。当前,一方面要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发展“合作组织+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3.在市场建设上求突破。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一个农产品市场建设规划,合理市场布局;另一方面,对现有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建设规模大、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

4.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求突破。要立足优势项目,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而专、精而美的高效特色农业。加大培训力度,着力培育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篇5: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建设现代农业任务重大,应顺应时代要求,把握发展趋势,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2008年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7.2亿元,较2000年增加

3.47亿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5元,年均增长7.8%,是2000年的1.8倍。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8.65万吨,较2000年增加11.53万吨,年均增加6.6%;啤酒大麦产量达到15.84万吨,是2000年的4.1倍;蔬菜产量达到36.3万吨,比2000年增长2.8倍;畜禽饲养量达到179.3万头(只),较2000年增加了24.8万头(只),增长16.1%。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8年底,全县通村公路铺油硬化742.79公里;新建、改建、维修干支斗渠290公里;农机总动力达到64.3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2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13万台部;农业生产耕、播、收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6%、72.9%和56.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2.8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饮水工程共解决了全县10.9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累计推广沼气池4200座,促进了农村能源的利用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二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日益显现。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优化,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由较单一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协调发展转变,由产量、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转变。逐步培育起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玉米制种、食用菌和金鳟鱼等特色产业,形成相应的特色产业生产区域,30多万亩啤酒大麦、10万亩无公害蔬菜、6万亩玉米制种、120万只优质肉羊、7045座食用菌棚、5470座日光温室、78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万多规模养殖户等种养植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初步构筑起贸工农相衔接、产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发展领域。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八大系列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9家,其中啤酒麦芽、面粉、蔬菜加工能力达到26万吨、30万吨和5万吨。县内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120个,为农产品运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科技创新推广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在全县建立起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广测土配肥面积达到40万亩,建立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10万亩,玉米制种6万亩,复(套)种

8.5万亩。先后引进了甘啤3、4号、双孢菇2796、新黑田五寸人参等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反季蔬菜、瓜果和小麦、玉米、蔬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全面提高冷凉区食用菌大棚的种植质量,繁育推广金鳟鱼新品种。引进国外优质肉羊陶赛特、波德代等繁育改良本地肉羊品种,全县肉羊杂交改良率达到52%。积极推广农机技术,全面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全县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250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县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5%提高到45%。

五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加速推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制定胡萝卜、肉羊等40多项产品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建立起了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农产品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检

测。争取实施并通过了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示范县、省列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项目,获得了花椰菜、西芹、胡萝卜、德赛羔羊肉、双孢菇、辣椒、啤酒麦芽、面粉等13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六是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不断推进,农民增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针对农民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县上启动实施了“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同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65元,其中,致富项目入户工程人均收入2016元,劳务经济人均收入1347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606元,切实形成了多轮驱动、多业并举的农民增收良好局面。

七是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实有力,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政治保障。近几年,我县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和土地承包等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勤劳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空前好转,农村社会稳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使一些关系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现代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从全县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情况看,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还面临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正处在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过程中,亟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接受较慢,阻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从而造成农民增收缓慢。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不高,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五是农产品市场还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不畅,各种专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队伍不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六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需求的扩大,严重制约农业大规模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七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八是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失地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地集中,形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方式还很粗放,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不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不高,与现代农业“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臵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基本特征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我县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三、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际上是持续增加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因素,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1、牢固树立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切实加强宣传和引导。发展理念至关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我县农业必须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国内大市场上,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永昌建设成为国内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永昌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县内资源,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

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和金鳟鱼等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外销。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扶持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文化娱乐、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步伐,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加快建设农民生态家园。

2、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切实把资金投在农业拳头产品、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使之产生辐射和带动的效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捆绑使用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综合开发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使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抓出成效。财政要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并用好用活农业专项资金。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县内外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新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信贷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特别对农业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争取灵活的农业贷款政策给予扶持。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电力、通信、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一轮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农机装备建设,认真落实好各级农机补贴政策,重点推动农机装备更新升级,提高大型、高性能装备比重,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行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工厂化生产,积极倡导畜禽小区饲养,努力提高种养效益。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整体效益。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决定一个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必须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一是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二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完善利益机制,能够把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来、留得住,从而使技术依托单位变成真正的合作伙伴。四是继续搞好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种培训班等常规农业技术普及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提高科技普及的广度、速度和效果。五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六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的投入。七是实施好种子种苗工程、技术示范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信息网络化工程、农村市场、商贸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程等。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深入实施第二轮“十万农民素质提升计划”,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和创业就业技能,培养一大批现代新型农民。建立提高农民素质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加大对双带型农民的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观念,树立农民的市场意识,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

5、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产业化经营中必须牢固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我县在促进产业化经营水平方面应着重搞好以下工作。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尤其要加快我县优势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种植。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我县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使更多的优势农产品抢占大中城市市场。要牢固树立市场

经济意识、品牌意识、绿色食品意识,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形式,突出特色,注重规模,培育和发展骨干产业、优质名牌产品、绿色产品,并将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6、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必须始终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原料基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建设工程,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集群,集中连片建设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吸引国内加工企业进园、到区发展,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联结关系紧密、推进机制完善、竞争能力突出、带动能力强大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的延伸效益。

7、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现代农业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经济体制。当前,要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创新机制,努力探索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体制。一是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承包地不仅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也是法律的规定。必须积极稳妥地搞好土地承包制度,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中的遗留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效形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集中,逐步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和产出效益。

篇6: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北接女皇故里,东通巴南大地,西横剑门雄关,南临古城阆苑,雄控千山,险扼万水,自古乃巴蜀屏风,峻锁川北。辖39个乡(镇)、718个行政村,71个居委会、7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8万,属低山为主的低中山窄谷长梁地貌,幅员面积2330.19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

1.苍溪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苍溪县就是全省农机化试点县。近年来,随着各级领导对农机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苍溪农机化发展步伐提速加快。截止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了63.9万千瓦,装备总值达3.52亿元;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33.02%;全县乡村机耕道累计达14330.2公里(含田间道路),硬化129公里;拥有22千瓦以上机电提灌站578座/706台;拥有拖拉机4000多台,其中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528台;拥有中小型联合收割机400多台/套,耕整机20000多台/套;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培植发展农机装备在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600多户;全县农机生产企业9个,销售企业(滩点)129个,维修网点72个,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2.2亿元。农机监理设施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连续15年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

2.苍溪农机化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拉动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购机热情不断高涨。一是农机化投入不断加大。2006—2010年,我县共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4900多万元,拉动农户投入达3.5亿元。二是农机具推广增多。近五年来,共推广各类农业机械91000多台/套,其中耕整作业机械20000多台/套、农用拖拉机4100多台/套、联合收割机200多台/套。三是农机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3.916万千瓦,农业机械装备总值达3.58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9%和31%。四是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33.02%,比“十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机械耕作、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机械灌溉等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5.21%、1.87%、33.12%、27.84%。

2.2农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5•12地震后,共争取国家和省级乡村机耕道建设投入项目资金9104万元,带动群众自筹13136万元,新改建泥结石机耕道312公里,硬化472公里;共争取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3374万元,新建53座、改造276处。全县拥有乡村机耕道13497公里(含田间道路),其中整治达标2049公里;10千瓦以上的机电提灌站702座,总装机31772千瓦,控灌面积13.4万亩;节水灌溉设备6处、控灌面积1380亩。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2.3农机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2010年底,全县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34374万元,上缴各种税费1267万元,农机纯利润4340万元。普通农机大户作业收入达30000多元/年。

2.4农机安全监理进一步加强

全县农机监理机构健全,监理职能得到提升,农机监理执法进一步规范。全县拥有农用车和各类农机具25000多台/套,实现了农机重特大事故为“零”的指标,农机安全生产状况明显的改善。

3.苍溪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发展较快,但我们也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3.1全县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全县农业机械总量和装备总值增长较快,主要以耕作、收获、运输机械发展较快,播种、精细加工机械增长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南部深丘地方农业机械发展教快,东北部低山(东溪、三川、龙山片区)发展较慢。一是数量不够。发展最好的耕整机也只有总需要数的一半左右。二是科技量少。大型骨干工程少,精深作业机具欠缺,低耗高效技术应用不够,综合利用差,在低水平、浅层次徘徊。三是结构不优。一方面种类结构不优,发展好的乡镇,一年新增微耕机600多台,有些乡镇拥有量还不足100台;另一方面科技水平不优,一般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粮食生产机具多,高效农业机具少。

3.2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较差。一是田间耕作机械缺少可行机耕道,绝大部份田间道路农业机械无法通行,现在是通村道路逐步完善,田间道路基本底子还很薄,需要各级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田间道路修建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农村群众投入为主的田间道路投入机制,争取尽快改善田间道路现状。二是部分农机提灌站设施老化,年久失修,亟待维修改造。

3.3农机服务体系薄弱。乡镇农机站破产清算后,经营性农机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机专业户也较少,农民买机械只是满足自己需要,完成自己家的农田作业后就闲置在家,影响机具利用,制约了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一是保障不力。对机具的维修、保养、油料,不能充分保障,制约着农机发展空间;二是组织不紧:多数机手没有建立或参加组织,彼此没有联系,自我服务能力弱,对外服务十分零散。

3.4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缺乏专项资金。科技含量较高的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插秧机械推广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购置成本高,一般机型要两万多元,高的要十多二十万元,农户难以承受。二是上级部门没有专项的推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

3.5农机安全监理形势严峻。一是安全意识淡薄。农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差。二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乡镇农机站撤销后现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构,造成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三是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间安全信息共享不够,联系协作不够。县、乡、村之间在安全监管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网络,安全监管资金、人员及设备不到位。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由于农机部门道路监管“三权”被取消,公安交管部门受警力限制,农机道路安全监管工作滞后,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真空”,造成其注册率、检审率和持证率有所下降。四是农机安全培训不够。安全培训,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培训工作不到位。

4.加快苍溪农机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4.1以项目为拉动,逐步实现农机化平衡发展。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地区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宣传途径大力宣传,以“三机”演示现场会为抓手,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农机具示范推广。积极助推进农机企业送技下乡,培训下乡等活动,着力抓好适合山区地貌特点的农机新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农机经营者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机械化的投入,逐步实现农机装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重点提高适地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提高耕、种、收等环节农田作业机械量和作业面。

4.2 提升农机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益。积极争取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用于农村机耕道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整治农村便民道、入户路,积极开展田间作业道的规范化建设,做到机具入田易、作业易。二是加大对旱区、缺水地域地段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对自然条件差、生产基础薄弱村组的机电提灌站、滴灌、喷灌的建设。三是加强对农村机耕道、机电提灌站管理运行实践探索,建立建全长效机制,充分保障农机化基础设施质量与效益发挥。

4.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一要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机作业协会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积极组织协调和扩大服务领域,拓宽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二要鼓励和引导跨区作业,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组织建立农机手为主要成员的农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机作业市场活力。三要是优化维修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机维修体系完善和持续稳定。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机构,加强对维修人员与维修机构的从业规范管理。四是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指导性标准和作业市场管理办法,探讨农机具报废更新、租赁和二手农机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农机服务市场中介和作业质量维权监督。搞好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审定工作,督促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搞好跟踪保障服务。

4.4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行业人才培养。一是优化培训结构,拓展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惠民工程”,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农机技术员的培训;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定期组织农机补贴经销商下乡培训,加强对购机户进行操作技能、机具保养培训;充分利用县农机培训机构与企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等农机作业、维修技能的培训。二是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农机部门要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训阵地,认真抓好农机干部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县农机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上一篇:护理三基模拟考试下一篇:窗口整改措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