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策略

2022-09-12

1 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学困生是指在班级中, 思想品德不良, 或学习成绩较差, 或二者兼有的缺点多、问题多的学生。他不是天生的。学困生的形成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如《三字经》所云:“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

学困生不受班主任欢迎。他们不爱学习爱上网;不守纪律爱自由;不求上进爱打瞌睡……班主任再三教育, 几乎不起作用。

要转化他们, 不易。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 是有效转化他们的前提。初中阶段的农村学困生具有以下的心理特点:

1.1 既自卑又自尊

学困生在班集体中, 约占5%, 总是居于落后位置。有的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 引来班主任谈话、批评而转向家长告状;家长接着训斥、大骂进而棍棒相加;尔后, 同班同学当另类看。这深深地挫伤了学困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他们自然就得过且过, 自卑感渐强, 甚至自暴自弃。但当一些同学或老师“翻旧帐”、“揭老底”时, 学困生也会维护自己的尊严, 反感、记仇、反抗, 不容他人侵犯, 使班主任隐隐感到:遇到了“对手”。

1.2 既傲慢又懊悔

学困生对来自班主任的批评习以为常, 表现出满不在乎。他们往往纠集一帮“铁哥们”, 反比一般人神气十足。他们有顶撞老师的傲慢无礼, 也有给老师出麻烦并扬言奉陪到底的胆略。他们往往好打抱不平, 但当事情闹大后, 学困生的内心却又空虚和不安;会产生“有事不如无事好”的心理;也会羡慕和钦佩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对自己所犯之错产生不同程度的懊悔, 心里掠过改邪归正的想法;也会强烈地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表扬, 哪怕是一丁点的肯定, 也将在心里涌起一股三春般的暖流。

1.3 既易感化又抑制力差

大多数学困生, 内心深处也有要求上进的愿望, 只是隐藏得较深, 并非到了“朽木不可雕”的地步。有的从小学到初中, 得到的是清一色的指责;有的从学校到家中, 而又从家中到学校, 缺少关心、爱护, 连温馨提示也没有。他们一旦遇到一个开明的班主任, 看得起他, 把他当人看, 哪怕是做一个要卖力的劳动委员、体育委员、小组长、宿舍长, 都有可能为之精神一振, 向好方面迈出一步, 表现出易感化的特点。但是, 学困生常常抑制力差, 意志脆弱, 遇到一点点困难或挫折, 他就动摇、后退, 停止了“改恶从善”的步伐, 积聚不起挑战自我的勇气, 重又依然故我。

1.4 既情绪消极又好出风头

学困生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合不来, 与班主任有距离, 和家长难沟通。他们平时的情绪悲观、低沉、冷漠。于是, 他们爱拉帮结派, “江湖义气”十足, 敢为朋友两肋插刀。有时满足于出风头, 我行我素, 集盲目性、冒险性、危害性、挑战性于一身, 用过激行为表达渴求别人信任和尊重的愿望。甚至有时不惜违法, 也要出一口呕气, 直一次腰杆, 大有“今朝有酒今朝醉, 岂管明朝剑割头”的草莽英雄气概。同学、班主任惧之三分, 家长汗颜。弱势群体的小同学, 为寻求保护, 欲巴结之而送上一瓶饮料或递上一支“红梅”烟呢。

2 班主任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学困生的转化是“浪子回头金不换”。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可采用以下的转化策略:

2.1 班主任要有正确教育观教育学困生

当今的素质教育, 说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 但评价的标准依然是中考考上市重点、县重点高中有几人。就国家教育的大环境而言, 对转化后进生是不利的。但班主任从班级管理这个小环境中着手, 必须形成正确教育观——“转化一个学困生与输送一个重点高中生同等重要”。

马卡连柯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 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可见, 应把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摆到同应试教育一样重要的位置。尽管“浪子回头”很难, 但班主任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全国著名的江苏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创新的管理理念。何为教好?蔡校长作了诠释:教好, 不等于把他们教得个个考上重点高中。把原来不懂讲礼貌的, 教成讲文明礼貌;把原来不遵守纪律的, 教成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把各科不及格的, 教成及格;把原来爱打架的, 教成不打架等等, 也就算教好了……蔡校长朴素的教育观启发了我们:学困生是可以逐渐转变的。

2.2 班主任要真诚热爱、尊重和关心学困生

学困生, 他前脚踏在校门外, 后脚尚留在校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需要教师用真诚的爱去抚平他们心灵上遭受过的创伤, 去温暖他们那由于经常受到斥责、讽刺、挖苦或歧视而已经冷却的心。班主任、教师有责任扭回那不该迈出校外的一只前脚。拒之门外, 推向社会, 不是现代素质教育。辍学率应控制在3%以内。

如何“扭回前脚”?班主任除了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外, 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们的冷、暖、温、饱和喜、怒、哀、乐;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日常管理中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沟通。

尤其当他们又犯错误时, 应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对他们扫面子地批评, 更不要“揭伤疤”。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 宜注意场合, 个别谈心, 维护他们的自尊。

当他们考得差时, 不指责, 不埋怨;耐心帮助他们找原因并指出光明前景。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困生发自内心感到班主任有真心诚意, 既可亲又可敬, 还可信赖时, 学困生的进步必是可喜的!总之, 如宋朝吴处厚《青箱杂记》中说:“诚之所感, 触处皆通。”

真诚热爱、尊重和关心学困生, 是班主任的天职。当然, 班主任对学困生的真诚热爱, 并不是连他们的缺点、错误都不指出, 并不是一味姑息迁就。要宽而有度, 严而有爱, 爱之以恒。

2.3 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困生并不是一无是处, 他们也有好的一面, 我们把这称之为“闪光点”。通常情况, 在班主任眼中, 优秀生的优点容易看见, 而学困生的缺点却更暴露、更碍眼。诚然, 学困生的优点, 是靠班主任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 去发掘的, 因为它蕴藏着。

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 总是一闪而过。班主任要及时抓住它, 及时给予肯定, 把它看作是“星星之火”, 让它成为学困生转变向前的动力。如劳动课时, 学困生走在前头;运动会时, 学困生先报名参赛;打扫卫生时, 学困生不怕脏;团队活动时, 学困生去旁观;段考时, 学困生的成绩有哪怕是半分的提高;点名册里, 学困生迟到、早退、旷课哪怕有一次的递减;熄灯钟后, 学困生少吵一句话等等。“闪光点”是微弱的, 也是多方面的。班主任甚至要用放大镜去看它, 捕捉它, 使“闪光点”扩大成闪光面, 从而增强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心, 让他们品尝到有了进步后获得老师肯定的甘甜, 为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多一些借鉴,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总之, 班主任要善于捕捉“闪光点”, 因势利导, 坚持“多鼓励, 少批评”。恰如元代无名氏《渔樵记》中云:“马不打不奔, 人不激不发。”

2.4 教育学困生要有耐心和恒心

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是由自身的错误观念导向和外部教育的各种诱因所引起的。在学困生转化时, 由于新的思想、新的行为习惯、新的道德观还不够巩固, 遇到他人嘲笑、拉拢、责备等等, 他们原有的思想、行为习惯会出现反复, 表现出一种不稳定:即由坏变好, 又由好变坏。这是正常的。因为它符合辩证法:一个人正确的认识, 需要由实践到认识, 又由认识到实践, 这样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学困生的转化过程, 是新与旧的斗争过程, 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过程, 这过程或许需要十天, 一个月, 甚至几个月, 或更长的时间, 才能形成。针对这种情况, 班主任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防止教育者产生急于求成的冒进情绪,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正确地面对, 反复去审视, 经常作调研, 恰似《商君书·战法》:“胜而不骄, 败而不怨。”坚信清朝陈宏谋《五种遗规》中语:“天下无不教之人, 亦无可以不教之人。”

伟人毛泽东答外国记者问时也曾感慨:杀猪容易, 教人难。猪可搬上桌去处理, 而人的思想是摆不上桌面的。学困生的思想反反复复, 往往在考验班主任的教育信心。批评教育学困生时, 那份倔强、傲慢, 叫班主任难以接受;表扬学困生时, 他的那份内疚、思过仿佛只留在办公室, 一出门也许就成耳边风。甚至把学困生教育到痛哭流涕, 教师依然自认为:江山易改, 秉性难移。这充分说明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 万万不可有所转变就可以万事大吉。应时时观察、提醒、鼓励, 甚至放下老师的架子, 以交友的方式去感化学困生。再说, 与学困生交友还是有价值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恐怕有过这样的体会:教出转化的学困生, 毕业离校后, 逢年过节还会问候老师, 甚至还请老师上酒楼呢, 学困生, 也有一颗感恩的心。

2.5 教育学困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班主任教育学困生, 少不了学困生家长的配合。而往往学困生的家长, 教子无方, “棍棒”是家教的代名词。这种家长, 他忙于家庭, 忙于生计, 哪里知道《孔子家语·六本》中云:“鞭扑之子, 不从父之教。”

班主任还应设法让这些家长抛弃那种“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思想, 改用以高尚的品德去熏陶后代。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云:“爱子, 教之以义方, 费纳于邪。”

可有一些家长, 自身又喝又赌还带嫖。他的孩子在初中表现出:抽烟、喝酒加谈情说爱, 就不奇怪了, 正所谓的“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即使碰上这类家长, 我们也莫轻言放弃, 还可正面去接触家长, 善言好说。这类家长终究还是希望自己孩子“出淤泥而不染”的, 是能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且配合班主任的。

学困生难教, 可有的偏偏还是独生子女, 甚至还是留守儿童。家长的配合更显得举足轻重。

1979年, 国家施行计划生育政策,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个独生子女被包围在成人的生活圈中, 是家庭的中心, 往往在教育子女时存在过分的宠爱、迁就。家长过多过细的生活照顾, 甚至包办代替, 过高的期望和现实的不如人意, 导致独生子女又娇又霸, 吃不得苦, 缺乏主动学习。独生子女又养成凡事要顺自己, 稍有不满足就发脾气的习气, 弄得父母甚至祖父母经常给他赔不是, 促其形成任性无理的性格, 大大加粗了学校的教育阻力。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 找家长谈话, 向家长传授教育方法。有条件的还可举办家长学校, 向家长们介绍一些家庭教育经验;也可与家长建立电话热线, 互通信息, 及时交流学生在家庭或学校的思想、学习情况、不良言行及纠正情况。总之, 家庭教育不可或缺, 务必搬上班主任的教育议事日程。

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打工潮一浪高过一浪。为了家庭经济, 父母干脆把孩子丢给两个老人, 夫妻双双南下广东打工, 过年都不还家, 由两位老人全权代理家长教子的责任, 出现了留守儿童。班主任找上门家访时, 面对白发苍苍的管理者, 除了尴尬还是尴尬:教育的代沟, 太深, 隔代教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班主任权且多出点长途话费, 用电话与远方的家长交换意见。这也许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

值得庆幸的是, 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 仿佛都格外希望老师帮管好、教好子女, 经常在电话中授权班主任:“他再不听就代我打他一巴掌”。班主任不会以打代教。有的家长放心不下, 甚至不惜请假, 往返千里, 回来配合学校教育学困生这个“逆子”。

2.6 教育学困生不可忽视社区教育

除家庭、学校努力转化学困生外, 社区教育也不可忽视。所谓社区教育,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在地方政府和党委的领导下, 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好形式。

社区是学困生休养、生长发育的环境。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村委领导、寨中的族头、寨头, 都是地方上的权威人士, 站出来开口, 连泼妇都惧之三分, 班主任可努力求得他们的大力支持, 对转化学困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社区里的治安联防队、公安、司法、交警队等, 学校可聘请他们进行相关的普法讲座, 开展法制教育, 大力改善德育外部的环境, 必能促进校内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社区中的体育场、图书馆、少年宫, 是学困生所喜爱的活动场所。学校加强与场所的管理者联系, 协调其中的关系, 开展双向服务和多种合作, 也可形成教育学困生的大体系, 对转化学困生不无裨益。

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和谐建立, 取得教育思想上的共识, 导向一致, 协调合作, 取长补短, 必能产生更佳的教育转化效果。

综上所述, 作为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班主任, 不但要教好优秀生, 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研究、转化学困生;还要克服畏难情绪, 全面培养人才。恰如宋朝张载《话录抄》云云:“教人至难, 必尽人之才, 乃不误人。”

摘要:初中, 尤其是农村初中, 都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它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不小的困扰。如果这个群体得不到有效转化, 势必影响一大片, 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抑或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转化学困生?这个课题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去探讨与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担任农村中学班主任多年, 积累了一点相关经验, 在此抛砖引玉, 浅谈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策略。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安文涛.学校管理研究专题[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 3, 1.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 2002, 8, 3, 1.

[3] 张仁贤.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8, 5, 5.

上一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高校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设计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