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分析

2022-11-20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这也是对问题导向重要意义的强调, 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做出了战略性部署。我国就改革开放以来,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但也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立场、观点以及方法上的不够坚定、不够明确、不够科学, 导致了高水平成果不多的缺陷。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不够深入, 这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薄弱之处。可见,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 加强问题意识并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是极为必要的。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的需要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模糊了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学理性与系统性的认识。所以, 要实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必须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不管时代怎么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备的科学思想伟力始终不变, 这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必须具备两个核心, 一是坚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继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且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 同时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二是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 其科学性在当代仍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可见,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 首先是要解决对其科学性的认知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于实践的批判学说决定了其科学性,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的普遍性则来源于对问题批判性的特殊性, 也正是因为其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批判性, 使它具备了强大的内在动力批判性的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成果, 不断的在实践中修正和发展自己, 进而形成成长型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总之,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 首先要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汲取人类文明成果而自成体系;其次则是要发现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部问题及其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立场的需要

习近平主席强调, 解决好人民立场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所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对人及其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的表达和评价是极为重要的内容, 但这不可避免的带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属性, 不存在所谓的立场中立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这方面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 从本质上来说, 与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理论相比,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 其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 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阶级性、革命性以及价值取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中, 必须要以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 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高度重视人民的实践创造性为前提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 自觉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同时也应看到并努力解决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人民立场”遭遇的时代问题。如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坚持人民立场, 必须沿着前人正确的思想轨道, 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对于人民立场问题研究和解决, 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回答并解决以下问题:社会发展中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人民群众的结构变化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内涵和外延演化的问题;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复杂性问题;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关系的实质问题;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关系的张力问题;民生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互动问题;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统一的机制问题;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关于人民立场的重大问题。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

习近平主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是我党的精神旗帜, 是我党的灵魂方向。”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发展深度及广度都超越了当时马克思主义描述范畴。在我国, 面对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体现, 必须充分的建立在聆听并回答时代的呼唤, 对阻碍发展的重大的紧迫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解决, 以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动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党在政治上的绝对领导权是我们党在组织上和制度上掌握话语权的重要保障, 然而, 鉴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行问题, 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哲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中话语权的确立仅仅是依靠政治权利获得是不现实的, 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较高水平的彻底性, 而彻底性较高的理论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才能实现对种种社会矛盾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解释。

唯有坚持理论彻底, 才能保持思想清醒, 才能坚定政治立场。也只有建立理论自觉才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相对于其他思想理论而言, 无论是在范式、内容还是在特性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体现, 它在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辩护同时也是教条式话语体系的自觉反思, 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更加有底气的直面社会问题、提出问题, 在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下正确的评价问题, 进而在意识形态上为解决问题广泛思路。

对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坚定, 必须体现在我国发展与我党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解决中, 真正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与办法,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四、坚持并强化问题导向是中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对于创新而言, 解决问题是出发点, 也是其动力来源。因此,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效统一, 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理论, 才能保障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我国对于创新推动发展高度重视, 近年来更是不断的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与要求, 习近平主席更是明确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是我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目前而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现实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 产生新的结构性危机时, 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理论导向的前提下成功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我国在问题实践中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 在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并且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新的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同时也是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下, 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经验上升至世界范畴, 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高度的总结、提炼。例如在经济领域怎么有效实现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统一, 怎么消除两级分化、消除剥削, 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在政治领域怎么实现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效统一;在思想文化领域怎么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大范围的政治认同, 如何在包容多样的同时提升思想共识;在社会发展领域怎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统筹推进, 进一步促成创新、和谐、绿色、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在国际领域怎么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进一步的融入和推进经济全球发展化, 怎么在世界文化交锋中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怎么在强势崛起的同时更好的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以及如何在坚信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必须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经验回答好这些问题, 才能有效的推动中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注重问题意识的强化, 这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以及方法运用, 促进高水平成果产出的当务之急。文章从坚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地位以及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问题导向,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5-19 (2) .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7-02 (2) .

[3] 陈慧文.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 2018 (10) :46-4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课题组, 冷溶, 程恩富等.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 (4) :108-116.

上一篇:浅谈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策略下一篇:论民法与商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