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4-05-06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思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主干课有四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上好这四门课,围绕课程教学实际,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个关键――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说:“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意思是说:凡事开了头,要使他半途而废就很难。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虽然对教育充满着憧憬和热情,但在角色转换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认的教师成长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在大学本科期间要有十四周的教学经历。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学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经验。对于师范生而言也很难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课堂教学经历,在教学实习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课堂讲课的教师角色,在研究生阶段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实习。第二节阶段是入职后的两年职业培训,也就是职业认定阶段。但就我所在的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学校而言,在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不上课,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老师们的成长,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阶段是入职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为自主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储备,但缺乏的是教学经历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在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

第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都是老师们在课前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学期后面的课程教学。如果第一堂课老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配合,老师也能树立起自信,正常发挥,形成良心循环。如果第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会对老师形成较低的认识,对于年轻的老师们,会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新教师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前去听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非常必要。

二、坚持四个原则

1.树立问题引导意识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每门课、每个章节、每节课都会有主要问题。在讲授一门课时,教师首先要厘清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课程、章节、一节课的引导。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来说,从目录看,《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构成。但从内容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部分之下又分别有多个内容。在讲解绪论时,就要让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整体把握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章节和内容的关系:课本的前三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四、五章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六、七章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后面的课程中,依次讲解不同章节的时候,又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大部分:辩证唯物论(含五大观点:物质、运动、时空、意识、实践);唯物辩证法(含四个部分:两个总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认识从哪里来?什么是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规律?有多少认识是真正的知识?)和唯物史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节的讲解中,还要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出来,讲明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整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张完整的知识逻辑图清晰可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让课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意识,避免思路、逻辑混乱,也易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其他几门课程要强。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生动,成为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光讲理论,难懂也容易疲惫。

根据马克思的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要更多的联系实践生活。从实际生活的中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讲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献中的《太子丹献手》、《箕子见微知著》,现实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蝴蝶效应、桑基鱼塘模式等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再比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时,可用六个苹果和iphone6的价值作比较:六个苹果价格再涨也不会超过iphone6,而iphone6价格再跌也不会少于六个苹果的价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比较中明白: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任何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波动的中心始终是这一商品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来讲原理,学生会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理解所学内容。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除了理论性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班教学。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老师的教,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在不断增加,智能机在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台,如何把“低头族”、“特困族”变成“抬头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并把成绩计入平时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分配讲课内容,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教案、制作PPT。第二,课堂讲解。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当堂点评。第三,讲课反馈。小组的每位成员根据本次讲课的整个过程,写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反响和同学们课后上交的心得反馈,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非常好,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实际中提升了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体会了老师们的辛苦。通过聆听、评价学生讲课,其实也可以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知道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一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知识框架结构不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加强基础、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厘清不同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相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相对,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活动积极。在补足劣势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们的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公共课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试制度。

三、提升两种艺术

1.手段上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也在现代化。与过去老师们讲课写板书相比,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投影,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展示出来。不过,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教学难度。要制作出合格的、优秀的PPT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艺术

学生有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学生们的状态,间接的反映了老师的状态。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解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若是毫无情感的读课本、理论,学生们则会表现出厌学的态度,甚至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那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自信从何而来呢?首先,来自老师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课下广泛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备课。

与其他专业课下设多门课程相比,思政课的五门课相对少一些。同样几门课在不断循环讲。感觉有了课件,似乎就不用备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关注的老师就会发现,思政课有的内容变动小,但有的内容再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教材变化,需要老师们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其次,就同一个学期,每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对课件做修改。同时,伴随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对之前的内容多会不满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课件,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四、用好三种资源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同学们也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讲课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老师们要上好一门课,还需充分利用好三种资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前,老师们的相互学习交流还依赖于出差、考察、培训、竞赛等形式,那在信息社会之下,这种学习借鉴则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观看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知名大学的慕课、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等知名学者、专家的课堂讲授。从这些课堂中,不仅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能借鉴其教学方法。其次,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如何整合利用资源也是高校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参考文献

正如之前提到的,仅依一本教材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老师们在课下需要大量的阅读。首先是本专业的书籍,就上课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阅读至少三个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专业相关的专著,包含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论文,掌握其对一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和观点。最后是养成经常性查阅相关方向论文的习惯,掌握学术前沿。不仅有益于教学,同时对科研也有所启发。

3.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听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不同老师有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众老师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力图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既是总结,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4]龚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石家庄:教改创新,2013,(29).

篇2: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校“思政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理论水平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重任, 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地认识、分析和判断历史和社会现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党和国家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不同时期分别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措施方式, 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说,我国高校“思政课”在长达三十年的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目标越来越明确,体系越来越完善,功能越来越完备。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存一些矛盾与问题,如,教学对象年轻与教材知识陈旧的矛盾、学生渴求新知识与教师知识能力不足的矛盾、现场互动教学与“大课堂”的矛盾和课时紧张与课程任务重的矛盾等。由于上述矛盾的长期存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思政课”教育的初衷却与教育的结果出现较大偏离,主要表现为:许多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低,认为课程本身枯燥无味,理论只是高调的说教,难以让人信服等。

一、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课题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视不够。由于受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影响, 绝大多数学生急功近利, 对“思政课”的认识十分模糊, 他们看不到“思政课”的具体价值, 认为学与不学对自己将来的前途影响不大, 所以学习“思政课”以应付为主, 在课堂上既不做笔记, 也不听讲;不是睡觉, 就是看专业书、英语书、考级书或者玩手机等。

2.“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压力较大。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每一本教材虽然较薄,但包含了丰富的抽象理论知识或者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而每一门公共课安排的课时都很少,要在这么少的时间里完成思想道德教育和理论水平的培养显得十分困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对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挑剔程度比其他课程都高,认为他们除具备一般课程的授课能力外,还应具备一种使人心领神会而又难以言语的吸引力。

3.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存在脱节。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教师授课方式,有很多老师的教案和课件都是陈旧的、或者是借鉴别人的。

4.师资队伍稳定性不高。“思政课”的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待遇不是很高的,因为大多数的高校“思政课”没有自己的学生,或只有少量学生。再加上现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有些学校和各系讲究经济效益,给“思政课”的待遇很低,有时连起码的上课酬金都会打折扣。所以“思政课”的老师一心想往专业课方向发展,谈不上对思政课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5.成绩评价体系的目的受到歪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所高校和它的培养对象一样,都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市场选择,优胜劣汰。致使学校不得不保证其办学的效应,这效应无疑是通过学生的就业率高低来体现,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就尽量让学生成绩高一些,因而学校的公共课就首当其冲。

6.教学保障力度不够,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好。由于缺乏教师甚或是讲求经济效益, 现在一些高校(不管是研究型的还是教学型的大学)的“思政课”采取大班的形式进行, 大部分在80 人以上, 课堂纪律难以把握。教师因学生多,课时少,也没有时间开展师生的个别交流和互动,使得教学实效差。

二、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想法

针对上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设想。

1.建立、健全学校“思政课”教学领导组织,并辅以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为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后勤保障。“思政课”的教学与学校领导的关心重视,以及学校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它涉及到各个系部软硬件资源的利用,例如多媒体的管理与维护更新、教室的使用、演讲厅和学术报告厅及其设备等公共资源的利用。

2.确保“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与待遇,提供教师提升自我素质的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和地位需要学校给予公正的分配制度做保障。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方面,且要确实保障向教学岗位的第一线教师倾斜。努力为“思政课”教学的老师提供宽松的个人发展空间,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

3.切实贯彻国家“05方案”,适应时代要求与区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力, 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动态, 以及与同学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态, 及时吸纳和灌输更多的新信息, 采取灵活多样的、富有吸引力和教师主导的、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注意“变”和“不变”的关系, 在相对稳定之中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总之, 要适应时代要求与区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4.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时,增强“思政课”老师与社会的互动。为老师提供校际间的交流,学习外校教师的先进经验,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改进自己的教学技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 学习活动组织策略, 提高活动组织的技术水平,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平等的表现机会;学习指导策略, 遵循教学规律适时点拨, 利用差异加强正面引导;平等参与策略, 进行深层次的师生互动, 学会观察和倾听。

参考文献:

篇3: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1理论型还是实践型

高校篮球教学应包括两部分:一方面为体育科学,即从理论角度来分析篮球技术,探索其中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所以然”;另一方面为体育实践,即从实训角度来教授篮球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练习来掌握并强化篮球技术。高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运动基础,对于他们而言,在理解并掌握相关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是更为高效的学习策略,因此,理论讲解不能不讲、不可多讲、不可“干”讲,而如何“讲”也成为提高高校篮球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之一。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好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比例和“火候”,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演示法。在实际训练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进行演示,这一方法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课件和动态视频做一些标注,使整个原理或动作的演示更加清晰和明确;二是示范法。在实际训练中以自己或篮球特优生为范本,对某一原理和动作进行详细解说,这一方法的优势就在于即时性较强,便于一边讲一边训练,教学效果较好;三是总结法。在实际训练时进行录像,实训结束之后在课堂中播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辨别,这一方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够给学生以“亲身”感受,共同分析优劣、探究原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理论讲解都要与实际训练相配合,以提高学生对篮球原理与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2个别型还是全体型

高校学生是篮球教学的主体,这一点已经十分明确且无须质疑,但必须要强调的是,这里的“高校学生”应为“全体”“高校学生”。当前,高校篮球教学似乎仍属于“泛大众化”教育,即看似面向全体学生,却因未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导致篮球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效率较低,使得那些具有篮球运动天分的学生“吃不饱”,而在篮球运动方面有欠缺的学生“难消化”,最终二者都在失望中逐渐丧失了对篮球课堂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无从体现,学生的体育素养更无从提高。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在篮球教学初期对学生的体育素养、身体机能及运动技术等方面进行有效测量,并记录在档;其次,在测量结果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实际授课中为不同层级的小组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难度有所差异的学习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能“垫起脚”“摘果子”;最后,可以尝试将体优生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中,在减轻教师负担、加大指导密度的同时,也能够在学生之间营造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构建起高效、多元的高校篮球课堂。

3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必然是“有限”的,但高校篮球教学却应当是“无限”的。只有将“有限”的篮球课堂拓展开来,使体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开来的重要内容,将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篮球教学质量:第一,教师可以在篮球课堂中布置技术训练任务,鼓励和引导篮球学习小组利用课堂之外的有效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并对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使“课堂”得以延伸和拓展,学生也在“延伸”和“拓展”了的“课堂”中不断收获和进步;第二,可以组建校篮球队及篮球俱乐部,将热爱篮球运动项目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篮球训练,指派专业的体育教师负责进行指导,参加各种级别的篮球运动比赛,将“篮球”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第三,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有机构成,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应当着重于强调这一点,应积极争取学校管理层的支持,还可以尝试与学校所在区域的大型企业取得联系,多方筹措活动资金,定期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性较强、参与者相对广泛性的篮球活动,如花样篮球竞赛、三人篮球赛,等等,使学校内部刮起一股猛烈的“篮球旋风”,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之中,进而提高篮球课堂教学的质量。

3阶段型还是终身型

终身体育意识的强化、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使命,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指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如何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和增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受到广泛重视。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变化最为明显的特殊阶段,体育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关键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校篮球课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与“体育”来一场亲密的接触,使其充分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二是,科学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攻克技术难点,避免因包括篮球运动在内的体育活动“过难”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付诸于努力之后有所成功、有所收获的喜悦;三是,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以多媒体手段来播放NBA的精彩赛事,以录像机或手机录制学生带球进攻的激烈片段,组织学生共同观看并分析,激发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热情;四是,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采用师生、生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在篮球教学中的进步给予认可,使学生保持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5竞技性还是游戏性

竞技性,即为了在对抗中赢得胜利、获得优异成绩并最终得到奖牌为目的属性;游戏性,即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为目的,技术难度相对不高的属性。相对来说,竞技性比游戏性更富于对抗,更关注活动的结果。《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一项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高校篮球教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竞技性特征,但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内容来看,高校篮球教学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目标所开设的课程,而并非是为了选拔专业篮球运动员,这就决定了高校篮球教学中也应当具有鲜明的游戏性特征。尤其是在一些基础动作的训练中,教师可以以富于趣味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例如,最基础相互传球游戏和比较经典的运球绕桩接力游戏,等等。这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都是很好的选择。

篮球运动凭借其趣味性、娱乐性、欣赏性、竞争性、艺术性等诸多特点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篮球教学则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堂的重要内容以及提升学生体育素养与身体机能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愈加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更加明确地集中在科技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这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切实提高高校篮球课教学质量,成为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总体要求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举措。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坚持“人本主义”和“终身发展”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篮球课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解决关于理论与实践、个别与全体、课堂拓展、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培养、竞技与游戏等多个相对含混与“知难行易”的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实现高校篮球课的创新与进步,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深受广大高校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篮球教学承担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改善学生身体机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牢牢抓住高校篮球教学的教育实质,在“人本主义”和“终身发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高校篮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采取有效策略切实提高高校篮球课的教学质量,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4: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思政教学;高校教学;实践性教学;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这其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最为重要,因为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在国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中有这样的表述:“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所以要加强对于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教学创新。

一、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越来越偏向于实践性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倾向于让学生根据当前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是所有的教育都偏向的方面。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结合实践成为了一道大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阅历还不丰富,所以对一些问题理解不够透彻,这也是教育需要强调实践重要性的重要原因。

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原因也是由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来对人生和社会产生正确的认识,使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际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得更多的现实经验,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科学的理论进行准确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在学生中的重视程度,在传统的思政教学课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较大,而且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特别不重视,讲课也多是在灌输一些术语和理论,学生没办法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也就导致学生对这堂课失去兴趣,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极差,所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是促进学生能够更加重视思政学习的重要策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教学,所以思政课教育上接触的一些理论学生也能在实践中找到所对应的实践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青年思潮、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践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堂上通过实践性教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社会对于实践的更高要求。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性教学的优化建议

1.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要得到加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丰富性和针对性,社会每一天都在变化,十年前的思政教学内容肯定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所以单纯的理论教学是不可取的,要注重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革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紧地联系实際,如增加一些时政热点内容,而这些时政热点不能仅限于看热闹的阶段,更要通过这些时政内容分析国家的政策,使得学生对于国家更加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都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对于国家的认同感。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具体教学内容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通过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自我能力和素质有整体的提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2.高校思政教学要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尤为重要,要避免灌输式的学习方法,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这些教学模式有情景式教学、讨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以对学习的主动性有较大的提升,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学而言,新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地位,从而体现出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研究性的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教学研究方式,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开展深入的社会相关问题调查和研究,通过当地的实践来了解实际的各种情况,提出对发展有利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有着更好的认识,顺便也能提高学生利用思政课理论解决实际生活中具体温恩替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要注重创新性,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关注他们对于现实的主动适应能力和对未来的创造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高校思政课在学生的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3.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完整性也要注重

实践教学要注重完整性,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对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研究,对于高校教学来说,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施已经完备,网络上各种资源也相当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思政教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多媒体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程的热情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得实践性教学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行为实践还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实践上。找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切入点。

注重教学基地的建设就是在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塑造适合学生的实践实体环境,使得学生在具体的亲力亲为的实践中加强对于思政课理论的认识,在自身的行动和思考中逐渐把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融会贯通,这才是一个完整的高校思想理论实践课程,这样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培养更加成熟的人才。

三、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是重要的高校教育内容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突破口包括内容的实践性优化、教学方式的实践性优化以及实践性教学的完整性优化,对于实践教学而言,最重要的是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使得课程能够真正地融入学生而的生活,为学生所喜爱。

参考文献:

[1]潘献奎,旷永青. 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61-162.

[2]张宏书.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之探讨[J]. 品牌(下半月),2012,03:55-56.

[3]孟国芳. 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燕山大学,2014.

[4]肖婷. “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203-204.

篇5: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方兴未艾,许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实际开设多种项目的体育选项课,而篮球选项课是最受大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核形式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如何完善与改进,在教学内容上满足大学生们的知识渴求,在教学形式上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方法上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使他们专项技能在较短时间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能终生受益,是篮球选项课面临的新课题。

一、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的价值

篮球运动是一项趣味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它以人的基本活动形式──走、跑、跳、投为主要内容的一项运动,并且可以增强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培养意志品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是其他项目的选项课无法替代的。首先,它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增强循环、呼吸等器官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队精神,促进心理修养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优良品质;其次,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以球会友、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提高交际能力。另外,篮球选项课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否则不仅不能增进健康,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二、如何选用篮球选项课教学模式

以启发式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篮球教师在教授篮球的基础战术、整体战术配合和篮球裁判法阶段,应该选择以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为主,并辅以其他相关的教学模式。什么叫启发式体育教学模式呢?具体来说,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有:

(1)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探研者;

(2)强调学生自觉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教师成为学生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环境。

篮球教师在教授基础战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先了解下一堂课要讲授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然后在课中结合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战术的练习,这样,就不会出现练习完后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战术,头脑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学习起来比较费神费力,效果还不好。在整体战术教学阶段,教师可选用情景教学模式。例如,举行篮球比赛,让学生体会在对抗中完成战术配合,并感悟战术配合的方法,学会和其他队员进行相互协作,感受篮球对抗的魅力和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篮球规则、裁判法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来亲自担任裁判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研究和了解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对于那些篮球基础好且有良好天赋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他们。而且要精心培养他们,为充分发掘他们的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加强个别指导,布置特殊作业,推荐到系或校篮球队参加集训,尽量为他们提供施展篮球才华的空间;对于篮球基础差的学生。分析原因,从实际出发,制订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如加强个别辅导、补课.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纠正错误,打好基础,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篮球的习惯。另外,教师还应合理看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利用学生的特点,精心指导,可以转化学生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

四、强化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学生智慧的肩迪者、心灵的塑造者和专业技术的传播者。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成长的重任,学生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为此,优化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度的敬业精神很有必要。2l世纪是知识急剧膨胀、增长的世纪。在篮球教学中有些旧思想观念、理论体系、训练方法已变得不再适用。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篮球教师一方面必须大胆扬弃旧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训练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理论,并将其融合于教学与训练中。

五、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都应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系统,虽然某种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内部要素和本质结构不发生变化。所以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绝对的,发展是必然的。当前,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程教学,由于长期采用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学生们处于全盘接受的地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增强。而我们的大学篮球教学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教学内容多样性和教学目标多元化,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只能合理选择和交替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们在积极的、高昂的心态下学习篮球,不仅掌握篮球知识和技能,并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慰.提高篮球专业课教学质量浅析[J].体育高教研究.1997.

[2]李爱民.提高篮球普修课教学效果之探讨[J].体育高教研究。1997.

[3]刘睿.我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法改革的探索[J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3.

[4]贡晓芬.篮球选项课技术教学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

篇6:关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联通至关重要,教学秘书就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探讨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目前教学秘书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教学秘书;重要性;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规模都得到巨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学秘书也逐渐凸显出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各高校是以院系为基本的办学单位,院系的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直接关系到能否举办好学校的教学活动。教学秘书主要服务于组织好平时的教学内容、完成领导分配下来的任务、为领导在教学中的管理奉献自己的力量。多而杂是教学秘书任务的主要特点,一边要组织执行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一边又要参与有关教学管理的各项会议。目前,大学都增加了更多的专业,在校人数也不断上升,更要接受各方面的评估压力,教学秘书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越为凸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教学秘书队伍中存在很多问题,既制约了这个岗位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教学秘书团体中不可忽视的缺陷

(一)教学秘书团体在文化水平方面等方面表现不佳。教学秘书的任务内容很多并且相当关键,想圆满结束这些任务,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在职业技能和文化水平方面有所造诣,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完成的。教学秘书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更甚于大专和中学学历;有关知识的组成部分,教学秘书也在专业知识上败阵。秘书团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能填满如今教学管理的空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展。

(二)团体还没有巩固好,有能力的人员大多转业。如今大学教学秘书团体还没有巩固好,此现象着重在教学秘书的转业率严重和信心动摇两个方向。教学秘书从业者大多不满意这份职业,大都有放弃现在的工作另谋高就的倾向,教学秘书团体的信心严重动摇。由于任务多、工资少、没有发展前景,这就导致了教学秘书人才的转业。损害了教学管理有条有理、高效进行的根本保证。工作繁重、待遇低、工作没前途是教学秘书对工作不满意原因以及转岗的三大主要原因。

(三)团体训练匮乏,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缺陷。为了促进教学秘书学会对时间的利用和专业水平的认知,有必要按部就班的让教学秘书接受训练。事实是教学秘书接受训练也有诸多矛盾:首先在于教学秘书能够进行训练的时机少之又少。其次训练缺少系统,这么久的时间大学的领导者无从创立属于层次鲜明的管理体系,大学培训管理人员的时候一边使用专业管理的形式,一边又融合进国家行政管理的形式,使得管理人员分叉于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很难立足于某个确定的方向。解决办法

(一)改进工作设计,增强职业吸引力

教学秘书对工作任务太多尤为不满,实际上也成为很多教学秘书转业的导火索。教学秘书归根是一份工作,既然得不到青睐,一定会丧失大批人才。所以说,巩固好教学秘书团体的根基,一定要实行积极的方案,扭转基层教学工作量大、工作不愉快的情况。提高这份工作的诱惑力,吸纳并且粘住能力超高的职工,使教学秘书团体变大变强。

(二)逐步完备业绩组织系统和工资组织体系

树立科学标准的业绩组织系统。业绩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组成,给职工的奖赏、升职、加薪、训练等展现科学公正的证据。正确的业绩管理指明了每一个职位的任务宗旨,为职员的工作成绩答出毫无偏私的评定,而且把业绩考察情况和工资多少联系起来,这样任何职位的优秀人员都可以得到更多的业绩奖赏和薪资,可使教学秘书更加热爱自己的职务,促进大学教学秘书团体的生机与推陈出新的战斗力;可以发扬大学教学秘书团体的独立性,让他们打破传统管理目的和个人考察围墙的束缚,独立实现目标,而且兼具大学和管理人员的双向提高;可以提高大学管理团体对自己的约束力,以此来开阔自我的能力范围,获得永不失业的武器。

(三)推动教学秘书团体向专业化前进

大众化高等教育已经悄然走进我国,大学向前的脚步也踏着多种多样的姿势,加上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大学管理工作内容的困难度和专业化也有所上升,也就更需要了解教学理念的专职人才参与管理任务。教学秘书团体向专业化前进的目标是能够扶持出更多深谙教育理念、有能力管理的教学管理人员,这样推动了专业化的前进以后,教学秘书团体的服务效率和创造本领会有很大的改善,强有力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专业化的效果异常明显,一定会引起人们对于教学秘书的改观,也有助于教学秘书的薪资和名望的升级,提高该职位的诱惑力,吸纳更多的人才,以此快速推动教学秘书团体专业化的征程。

参考文献:

上一篇:愉快优秀作文下一篇:优秀教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