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下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下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一本)大一上

2015级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纲

说明:一本二本,原则上说都要达到本科的教学要求,一本的同学或二本成绩好的或有志于更深学习的,除掌握红字(黑白打印出来后色彩稍浅的)外还要掌握黑字部分。蓝字属更高的要求。

第一编

原始社会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下列名词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文化

(二)掌握下列概念

氏族、家长制家庭公社

(三)、掌握下列问题

1、北京人研究的科学意义是什么

2、论证山顶洞人时期氏族制出现的条件

3、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状况 4、我国原始社会是什么样解体的

5、人类社会的几种婚姻形态的演变

6、我国传说时期的主要人物及地域分布。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华夏文明的起源 难点:传说古史

二篇

奴隶社会

第二章

一、教学目的:

(一)要掌握的名词

盘庚

人祭和人殉

甲骨文

早期国家

(二)要掌握的问题

1

红山良渚文化

1、为什么夏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确立时期 2、概述商朝的阶级关系

3、商朝手工业发展的状况如何

4、为什么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问题1与4;夏商周断代 难点:占卜与甲骨文

第三章

西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下列名词

周公

姜尚

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二)、掌握下列问题

1、 西周巩固统治的措施 2、 西周 的宗法制度

3、如何理解西周的井田制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问题1与2; 难点:井田制

第四章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下列名词

齐桓公

管仲

三家分晋

城濮之战

初税亩

“无为”

老子

工商食官

(二)掌握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原因、实质、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2、弭兵运动发生的背景及详情如何? 3、简评孔子、老子

4、对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问题目前有几种主要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问题1与3;

2

难点:问题4。

第五章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下列名词

李悝变法

管仲

合纵与连横

长平之役

都江堰

围魏救赵

楚辞

(二)、掌握下列问题

1、试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及性质,并论其与其它各国变法比较的彻底性

2、试论秦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如何,有哪些主要学派,主要观点有哪些 重点与难点:

重点:整个一章皆为重点,即问题

1、

2、4 难点:问题3。

第六章

一、教学目的:

(一)掌握下列名词:

焚书

巨鹿之战

使黔首自实田

楚汉之争

郡县制

(二)掌握下列问题:

1、试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形式 2、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和意义 3、试析楚汉之争刘项胜败的原因 4、简评秦始皇

5、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意义、陈胜为何失败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问题1与2; 难点:问题4。

3

第七章

西汉

一、 教学目的:

(一)、名词

文景之治

七国之乱

董仲舒

推恩令

察举制度

王田私属令 昆阳之战

(二)、问答:

1、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2、西汉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

3、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4、简评汉武 帝。

5、汉武帝反击匈奴奴隶主贵族侵扰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6、简述张骞通西域的经过和意义。 7、王莽改制的社会背景怎样?

8、董仲舒新儒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八章

东汉

一、教学目的:

(一)、名词

班超

党锢事件

王充

班固

蔡伦

征辟制

(二)、问答:

1、分析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2、东汉封建专制皇权机构的加强表现在哪里 3、简述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政的原因 4、简评东汉的党锢事件 5、黄巾起义的特点如何

第九章

三国

西晋 教学目的:

(一)、名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唯才是举

刘备

孙权

士族与庶族 之乱

九品中正制

占田制

课田制

户调式

(二)、问答

4

八王

1、东汉末年割据势力形成的原因及割据势力混战的后果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3、曹操屯田制的内容、性质、及原因如何

4、曹操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简评曹操。

5、简评诸葛亮

6、何为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门阀对西晋社会有何重 大影响?

7、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

第十章

东晋十六国

一、名词:

王导、祖逖、桓温、苻坚、王猛、北府兵、淝水之战、“土断”

二、问答:

1、东晋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及历史作用怎样?

2、王导的“镇之以静”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3、十六国时期北方割据政权形成的历史原因?

4、试析淝水之战胜负的原因?

5、孙恩、卢循起义的历史作用如何?

6、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回事?

第十一章

南北朝

一、名词:六朝时期

宗主督护制

魏孝文帝、宇文邕

侯景之乱

法显

《神灭论》

二、问答:

1、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如何?

2、南朝时期南方门阀势力衰落的原因及表现怎样?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4、隋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及其意义是什么?

5、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阶级实质怎样?

6、了解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

5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复习试卷

中国古代史上(远古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C

1、距今约五六千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小麦

B.米饭

C.小米

D.玉米

B

2、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父系氏族公社遗址

A

3、孙中山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就是指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他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秦始皇

D

4、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河北北部

B.山东南部

C.陕西东部

D.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A

5、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和建立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夏朝、禹

B.夏朝、启

C.商朝、汤

D.商朝、武王

C

6、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开始于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启

D.商汤灭夏

B

7、西周时,周王通过

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C

8、西周的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制陶业

B.纺织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煮盐业

A

9、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A.尊王攘夷

B.退避三舍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A

10、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肥料的使用和适时耕种

D.大兴水利工程

D

11、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其地理位置处在战国时期的

A.齐国

B.楚国

C.赵国

D.秦国

B

12、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在

A.黄河流域

B.岷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辽河流域

D

13、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B.金文刻在青铜器上

C.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D.小篆出现于西周晚期 A

14、《论语》记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中所指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是

1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B

15、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A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B

17、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

18、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C

19、庄子代表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C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孔子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

21、下列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书的是 A.《春秋》

B.《诗经》

C.《尚书》

D.《论语》

B

22、秦王赢政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220年

A

2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吴广

B.刘邦、项羽

C.刘秀

D.曹操

C

24、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大规模地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帝王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汉武帝

D.唐玄宗

D

25、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圆形方孔钱

A

26、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挑,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挑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B

27、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秦的形象

B.加强思想控制 C.限制人们的言论

D.禁止儒学传播

2 C28.为解决运输上的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凿的灵渠把哪两大水系连接起来:①长江②黄河③珠江④淮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A

29、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D30、汉武帝为了提高儒家学说地位采取的措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建立了明确的人才举荐制度

C.颁布了推恩令

D.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C

3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盐铁专卖

B.削藩

C.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C

32、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展同西域友好关系

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C

33、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辟

D

34、公元105年,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老派 B.华佗

C.黄帝

D.蔡伦

A

35、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孔子

B

36、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B

37、《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B

38、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B

39、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

B.秦始皇兵马俑

C.龙门石窟

D.敦煌莫高窟

D4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期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3

D

41、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C

42、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夏朝末期

B.商朝初期

C.商朝后期

D.西周初年

D

4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专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A

44、《齐民要术•序》:“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总结了秦汉以来农业生产经验 ②该书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③提出了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思想

④为北魏贾思勰所著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B

45、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通畅的交通是不可缺少的条件。秦统一以后,在交通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A、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B、统一车轨,修建驰道

C、修筑万里长城

D、设置专门管理交通的官职

D

46、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在于:

A、开创大一统的局面

B、重视改革政治制度 C、发展官办教育事业

D、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D

47、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与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表现

B

48、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D

49、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等级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C50、秦统一后,右图的字体成为全国的标准字体,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复习方法漫谈

山东泰安岱岳区范镇二中 亓法祥

古代史的复习必须防止历史知识简单的重复,切忌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掌握各个单元及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好古代史的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

1.掌握一条朝代更替主线

教科书是按照中国朝代的更替而编写的,是中国古代史的一条主线,要牢牢把握这条主线,分清前后顺序,切忌复习到考前都不知道哪个朝代在前,哪个朝代在后,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大忌讳,因为历史学是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实证性学科。只有在熟悉朝代更替和时间起止的基础上,才能对知识有比较清晰的脉络和框架。 2.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概况

如果想做到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宏观把握,就必须从某个朝代的社会历史概况做起,也就是说对某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几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比如:要掌握唐朝的社会历史概况,在政治上,盛世局面的出现、完善科举制、合并州县等,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等,在思想文化、科技、建筑及雕版印刷等,这几年加大了对思想文化、科技的考查,尤其是秦汉、隋唐、宋元的科技成就是考查的重点。在民族关系方面,要重点掌握与匈奴的关系及和战政策,考查重点是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中外关系方面,要掌握与东亚、西亚等国的交往 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分裂时期,但是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北方民族迁入中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的关键因素。隋唐时期又是中国大一统时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能够从整体上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4.重点掌握几个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有几个基础知识主线贯穿其中,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方面的土地制度、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的民族融合、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等,思想文化方面的“四大发明”及儒家思想的演变等,这些都是历年中考或会考的考查重点。

总之,在历史备考过程中,要总结整理知识点,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

1.基础阶段复习策略

中国古代史在全国历史学统考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为30%,其脉络比较 清晰一些,主要是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断代的顺序叙述,其中每个断代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几 个部分。这是基本的框架。历史长河是由一个个人物、事件等元素汇流而成,因此知识点也显得比较零碎、庞杂。在了解知识框架的同时,同学们一定要结合韩教授 的讲解要对这些小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

在中国古代史基础阶段的复习中,除了要对历史框架及其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掌握外,还要要结合韩教授的讲解进行有重点的复习,这样不仅可以节省 很多时间,而且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有层次,比如应清楚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制度的沿革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比如田制、赋役制度、选举制度、官僚制度、兵 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这些都是材料题和简答论述题考的重点,所以要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要重点掌握。从历年 的考试真题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史在选择题、名词解释、材料题、简答题里面都有涉及,所以在此阶段要既全面而又有重点的进行复习,为以后的强化提高奠基。

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复习方法:

第一,先具体后抽象。

历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时间性。如果不考虑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可以说,一部古代史就是各个王朝的累加。基于这样的特点,复习中国古代史,应以时间为线 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个朝代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再去关注跨越几个朝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的重要专题。缺乏对具体朝代、具体事实的了解,匆忙进入专 题史的阅读,将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对专题的认识也不会深入,只是一种死记硬背,考试时很难有好的发挥。

第二,以面为主,以点为辅。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初学者而言。具体说来,初读教材,目的在于对历史过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说没有任何重点,尤其不要过于关注或强记考试点,特别是十分具 体的考试点,如考试中的选题填空,教材中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代。那样将会分散对历史整体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汉为例:不分轻重,阅读三次,然后试着回忆,你可 能会发现,一些十分具体、琐碎的知识点印象模糊,如汉文帝时期赋税征收的数额、减轻刑罚的具体名目、察举制的年代、对匈奴作战的年代等,留在你脑海中的是 比较概括性的内容,如文景之治有经济方面的减轻赋税,法律方面的轻刑慎罚,民族方面的和亲以及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大举措等。这说明你的阅读有了重大收获, 已经开始建立起对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认识。至于模糊的知识点,不要着急,那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第三,阅读与回忆相结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读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后,试着回忆学过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忆的并非零碎的知识,而是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整个古代史,这其 中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按顺序回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对外关系等。这样做的好处有至少有两个: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 间,如车上、路上、枕边甚至排队时均可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这种回忆用时甚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教材内容回忆一遍。二是变死记为记忆。你的记忆并非对原文 的复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忆,不求与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终的收获将是“得意忘言”。进行回忆,你只需带一支笔,一片纸,将印象模糊或一无所知的内容做 成笔记,然后再到教材中寻找,补足。

当然,按朝代顺序的回忆做得足够好以后,你就需要变换回忆的主题了。可以再以人物或专题为线索,进 行回忆。你可以随时在空闲时间回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迹,也可以随时回忆某个专题,如汉与匈奴的关系,唐与突厥的关系。整个古代史 肯定经不起你这样纵横结合的无数次回忆,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你将会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并最终达到很高的境界,整个古代史将转化为你自 己的知识,任由你使用、发挥。无论纵向、横向,还是选择、史料,你将无往而不利。

第四,相互比较,适当剪裁。

对教材有了比较充足的了解后,复习过程中,要注意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内容。例如:每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均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 繁琐、细碎,全部牢记既费时费力,亦无必要,应将精力放在每个朝代有特色的方面。如农业生产工具在整个古代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要掌握的内容主要有:商代 耒耜、春秋铁器、汉代犁铧、唐代曲辕犁、简车等。其他内容亦应如此处理。这样,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事实上较之教科书要大大减少,掌握起来难度也将大大降 低。

第五,固定复习时间。

这个固定主要指每天应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保持连 续性。历史学需要记忆,但并非死记硬背的学科,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掌握,效果会事半功倍。理解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因此集中时间段对历 史进行冲刺,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尽量保持每天一读,这样始终保持对古代史的一种感觉,同时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效果会更好。每天交叉复习中国史 和世界史,不要连续数天只看古代史、或世界史,这意味着每一专业的复习周期延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前面又忘了后面,这种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 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同时交叉复习(最好古代与古代对应,近现代与近现代对应),可以将两者互相对比,互相联系,比如同一年代发生的事件,就 可以联系起来记忆。时间的长度也最好固定,比如每天各拿出三小时复习中国史和世界史。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以下复习重点:

一、重点时段。从整个历史的连贯性角度言,无所谓重点时段,因为历史是环环相扣,无法割裂的,缺少任何一个时段,历史将会断裂,变得支离破碎。但若就 考研关注点或蕴含知识点而言,一般以汉、唐、宋、明、清为主;魏晋南北朝、西周、春秋战国、元次之;夏、商、五代十国又次之;原始社会当然是最次要的了。 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般的划分,不可过分拘泥。考试的关注时段会随历年考题的变化而变化。如某一时段经常成为历年的考点,也许就意味着下一次考点就会转移 方向。再者,排得较后的朝代整体说来知识含量较少,但就某一问题而言,其重要性绝不下于靠前的王朝。典型之例如元朝的“行省制度”,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史上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又如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三大选举制度之一,当然也十分重要。如果仅根据时段的划分就忽略这些重大问题,显 然有胶柱鼓瑟之嫌。因此,时段重点的划分并不没有太大的意义。考生切记、切记!三年的考题均可证明此点。

第二、重点专题。以专题进行排 列,其轻重大致如下: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阶层、思想、文化、军事。这个划分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同时段,专题轻重会有变化。例如民族问题的重要 性似乎不如政治、经济,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成为当时最重要的问题,而政治制度在此时反倒不怎么引人注目了(九品中正制是最重要的制度,08已考)。南 方经济的发展也是此段的重点。又如社会阶层,隋唐以前较重要,以后不太重要。但隋唐以前所占地位也不相同,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层相当重要, 成为这两个时期社会变动的特点之一。要掌握一个时段内专题的轻重,必须了解这个时段的历史特色,切记生搬硬套。二是,同一专题在不同时段会以不同形式表现 出来 。如民族关系在清代体现为国家疆域问题,这是民族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清代的历史主题之一。三是,“政治”含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政治制度当然是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军事制度、选举制度、法制制度也包括其中。除此而外,还包含政治史。这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一般说来,政治史考大题的可能性不大,更 多是对知识点的考察,如名词、选择填空等。

第三、重点人物。相对而言,这个划分比较准确,每个时段的重要人物一般都有定论,主要指与社 会变动密切相关,或对社会变动影响巨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特别是前者,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中,其行为、措施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甚至通过了解其人,就可以了解 某一时代的历史风貌。最典型的如秦皇、汉武、光武、曹操、魏文、隋帝、唐宗(二宗)、宋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成祖、康、雍、乾等人,而管仲、李 悝、商鞅、杨炎、王安石、张居正、韩非、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也对历史影响巨大。考研也许不会单独将某一人物作为考题,但完全可以将与其有关的某一方 面或某几方面作为考试内容,因此,一定要掌握这些历史人物。

第四、专题内的重点与非重点。同一个专题,并非所有内容都很重要,这主要指 思想文化方面。如思想方面,主要是有特色的思想,诸子百家、董仲舒新儒学、经今古文之争、魏晋玄学与佛教、朱熹理学、王阳明心学、比较重要,其他次要。就 科技文化言,由重到轻排列:史学→地理学→金石学→科技(包含医、数、化、建筑、)→艺术→文学。就中外交流言,宋以前应重点关注与东亚、南亚特别是朝、 日关系,元以后重点关注与西方的关系。

第五、制度重要,过程次要。

第六、重要改革。改革很难将其归属在哪一方面,因 为大多数改革涉及诸多方面。比较重要的改革始终是考试的关注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改革:管仲相齐、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前秦改革、北魏改革、周武 改革、刘晏改革、杨炎改革、后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在某一时代,改革是当时的主旋律,就更要予以关注,因为这是理解当时社会特色的 关键,如春秋战国,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

第七、重点事件与重点年代。政治事件、重要战役、重要区域、统一年代、改革年代、制度颁行年代。

2.强化阶段复习策略

对于中国古代史,在基础复习阶段,你已经了解了知识的基础框架,知道了知识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在这个阶段要把已掌握的知识 点更牢固的印进自己的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理解知识点,结合最新考试大纲整合归纳知识点,打破章节、朝代限制进行专题式复习和比较复习,比如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专题、选举制度专题等等。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讲解,更清楚的掌握知识考点,以防自己漏掉大的知识点。同时我们要针对考试题型有意 识地对自己加强训练,因此我们对历史学专业课试题的分析有以下这样几点:

第一,选择填空。政治、思想文化所占比重最大,但两者之间难分 伯仲。这种情况显然与政治、思想文化的内容特性有关。从出题者的角度而言,选择填空的目的是考具体的知识点,同时这个考察又反映考生的复习面。一个选择填 空所包含的点和面的内容,可以较其他三种题型为多,多就意味着琐碎。而政治史以及思想文化的特点,正是多而琐碎。每一部分断代史这两部分都占去了相当多的 篇幅,仅从量上说,不仅不比政治制度少,而是多出很多。多,迎合了选择填空考试的目的,琐碎则意味着出综合性大题不太容易(当然,某几个阶段的思想史可以 出大题,但科技文化决无可能),只能出选择。从选择填空的特点看,如果复习不扎实,几个选项比较容易相混,而文化中的著作、作者以及政治史上的事件,也容 易相混,从这个角度分析,两者也最适合选择类的题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也比较适合出名词解释。毕竟选择题题与名词解释联系特别密切,大部分选项可以看做是名词解释的变形,如07的“稷下学宫”、“南衙北司之争”、“三法司”,08的“青铜器”、“《三国志》”、“农书”,09的“达鲁花赤”、“明儒学案”等。

同时,还要注意,经济类的内容也比较适合这一题型。在经济类内容中,比较重要的如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各种工业类型中每个断代比较有特点的部分、商业 等,都可以此题型出现。而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特别是前者,由于在后三种题型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而言,在选择填空中所占分值就比较小了。

第二,名词解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较为重要,然后是政治史。这个题型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是衔接选择 题与史料、简答题的过渡题型。这决定了该类题型考查面一般情况下小于选择大于史料与简答。不过,从本质上说,这类题与后两者更接近。因为无论政治制度,还 是经济制度,实际上主要由名词组成。举例而言,每朝每代政治制度向专制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政治机构,而这些新机构及其官员,就是历史上 新出现的名词。经济制度也是如此。无论赋税制度还是土地制度,只要有变化,肯定出现新名称,改革变法也是如此,其所改所变部分如果是制度,也必然诞生新名 词。所以,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史简单说,是系列新旧名词的累加。看一下统考就可以发现,史料题有时就是考名词解释,如:07的“四子书”“大比”“进士出 身”“传胪”、08的“都正”等。而简答题(包括史料分析题中的简答题)则可以看成是名词解释的重新整合或对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概述,最典型者如08 的“元代行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在名词解释中所占比重较高。政治史的名词解释主要考查政治斗争和事件,变法改变也在其中。

第三,史料题与简答题。两者情况相似,即政治制度所占比例均为75%。至于思想文化与经济制度在这类题型中的轻重,应该认为,后者较前者重要。特别在史 料题中,更是如此。从内容上分析,史料题实际就是一个简答题,只不过这种简答题要求的题材更为苛刻,即除了所考内容在历史上比较重要这一条件之外,还必须 有可以依据的比较完整的史料。中国古代史料的特点,以政治制度为主,举凡历朝历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多有详细记载,经济制度从广义上说,属于政治制度的一 种,所以有时也会比较重视。其他方面的记载比如我们现在比较重视的经济问题,记载很少,出题难度比较大。当然,经济方面的部分史料,也可以出题,但与政治 制度相比,余地很小。上述情况决定,一般情况下史料题不会超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范围(当然,部分民族问题、经济问题及社会结构问题也应该注意)。由于 有了史料限制,即使就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内容而言,史料题的范围也会比简答题小许多。简单地说,所有史料题均可以变换成简答题,而许多简答题却变换不了史 料题。明白了这点,考生就不必为史料题发愁,也可以知道史料题的复习目标即历史上的重要制度。

2010年史料题增加了句读。如果句读仅 限于考查阅读能力而不考查历史知识,对考生而言,反而比较难以对付,这意味着这种题型没有范围,并不一定局限在制度内。由于这部分内容刚出现,无法预料其 具体内容。但是,需要考虑,出题者也许会将句读、史料结合为一体,即在比较重要的制度性史料中,让考生句读,然后对史料加以分析。这种捆绑式命题对考生有 利有弊。利:缩小了考查范围,同时史料可能比较熟悉;弊:一旦无法句读,史料也无从分析,这种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但总的说,还是利大于弊。

简答题为什么集中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范围内,不言自明。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要了解其发展线索,并最终掌握其规律。无论选择还是名解,都不能完成这个任 务。毕竟这些都是知识性的内容,且比较琐碎。了解历史发展线索,乃至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正是要摒弃琐碎,高屋建瓴。只有对比较重大的历史制度进行考查,才 能做到此点。而从有关中国古代的记载来看,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不了解这一内容,就谈不上真正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这样,统考大题关注政治制度 以及经济制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肯定,不但过去,即使在将来,这两大专题也是统考的主要内容,这是由历史学的特点决定的。

3.冲刺阶段复习策略

此阶段是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此时的重点一方面是对遗漏点的再回顾与对已知知识点的再梳理,另一方面是对真题进行练习和分析,把握真题的出题思路,总结答题方法,提高应试技巧。

(一)阶段目标

跟随冲刺班的学习,对所有内容进行再复习,要求掌握和运用95%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对大纲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温故和学习,这一遍要更加注重对整体知识 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点的运用,与出题和答题结合提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进行模考班的实战训练,做到心中有数。

(二)阶段任务

在这个阶段已经是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了,这个阶段的执行是以前三个阶段为基础的,通过以前的学习,相信你们已经对要考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解,但这 并代表已经可以坦然面对考研了,不到考研的最后一分钟不可以那么轻易懈怠,因为在这个阶段复习的某个知识点就有可能成为考研的试题,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能放 松,要调整好心态,在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在老师讲解与指导下更好的查缺补漏。同时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温习以前笔记上的难点和重点,最后,还要 尤其注意对真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任务分解:

第一,调整好心态。

越是到考研最后阶段,心态问题愈显重要。“态度决定一切”,一个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精神基础。要知道考研拼的不光是智商,更是情商。所 以,在冲刺考研的关键时刻,一定要调好心态,淡定、坦然、勇敢的面对一切,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要克服浮躁、畏惧心理,做到在战略上 “藐视”、战术上重视考研。也许考研只是你们人生路上的一站,但是在这里你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这样一段的可贵的经历值得你们永远追忆。漫漫考研路上,你 们如此坚强的走到现在,当然你们也有理由高唱着《国际歌》中的这句“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坚定地走下去,直到成功的彼岸。

第二,查漏补缺,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

对于以前的学习,你们也许已经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掌握,但是知识点那么多,难免会有遗漏,此时要在前几轮复习的基础上回归课本,依据大纲把以前复习过 的知识点再快速回顾一遍,同时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可以把以前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的知识点再回顾一下,重点复习自己以前遗漏的问题。同时认真听老师的 分析讲解,对知识点做总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研究真题,预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与技巧。

真题有很多有用信息,透过它可以捕捉到命题思路、命题重点、标准答案形式,进而可以预测考点,做到有备而战,获得高分理想成绩。通过真题可以得知,历史 学基础考试所命题目都是确定的、无争议的,比如中国历史上首个驻外使臣等;很多题目在通常所说的重点附近,很容易被忽略,因此要对这方面知识予以充分重 视;通过真题还可以得知名词解释的答题模式:先做简要总体概括,再叙述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过程、影响评价等,这样的答案才是完美的。同样,简 答论述题的答题思路,也可以自己从大量真题的标准答案中总结出来。这些工作貌似十分不起眼,但是其意义却不容低估。研究真题、预测考点、总结答题方法与技 巧,可谓是是取得高分的一大法宝,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四篇: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总结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整理》

秦汉: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促进边疆开发。

匈奴:秦---北击匈奴,修长城,东到临洮 西到陇西

汉---匈奴威胁汉的政权,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越族:秦—南征百越,设四郡(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开灵渠,移民垦荒。

魏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

兴起于东北的鲜卑族拓拔部。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②少数民族开始汉化,促进自身进步。

孝文帝:政治改革向汉族学习,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唐: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被西北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宋:宋面临辽、金和西夏的威胁。

元:蒙古族

明清:满洲族。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③版图最终奠定。(乌兰布通战役和多伦会盟平西北和北部的蒙古准噶尔叛乱,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

第五篇:中国古代史经济练习题2

砚山县第一中学2014届历史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80分)。

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3.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B.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属于交通运输工程

C.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水力冶铁D.京杭大运河沟通了长江与黄河,便利了南水北调

5.某地发现一座古墓,随葬品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甘薯残渣等,请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6.从经济角度看,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B.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C.确立了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D.统一了货币

7.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8.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主要原因是①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下列有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B.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C.邸店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D.城市中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布局

10.明清时期商品流通扩展,国内市场扩大,其原因有①农业手工业发展,投放市场的商品的数量增加②地域分工趋势出现③农产品商品化倾向增长④赋役征收的货币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

11.施复夫妇开设的机房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主要是因为

A.机房生产规模扩大B.机房中分工比较细C.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D.机房产品投入市场

12.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商人”源于此B.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C.明初开始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D.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13.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铁农具的使用 ②牛耕的运用 ③水利灌溉的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战国时期出现的手工业工艺专著是

A.《齐民要术》B.《营造法式》C.《考工记》D.《氾胜之书》

15.商鞅变法中直接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内容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统一度量衡③废分封,行县制④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

16.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了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7.唐朝时创制的灌溉工具是

A.水排B.桔槔C.筒车D.耧车

18.《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A.严格管理城市商业B.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C.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19.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

20.下列农作物,在我国得以普遍种植的先后顺序是 ①蚕桑②茶叶③棉花④甘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④②

2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吃饭是首要问题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2.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23.康乾时期,苏州账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账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工场失去独立发展的条件B.账房就是手工工场主的财务管理机构

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D.账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4.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①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②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③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④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④

25.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封建国家由于政治、军事需要的考虑 ②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③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6.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27.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需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28.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的含义是

A.取消一切商业经济活动B.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

C.限制私人商业经济活动D.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

29.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主要条件是

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C.商品经济的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30.下列历史现象中,体现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B.建州女真进入辽沈地区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1.自秦统一到清朝初年,我国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是

A.封建大土地所有制B.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C.不够发达的商品经济D.中小地主土地所有制

3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社会性质的变化C.王权的削弱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33.封建国家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 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国家财政危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4.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地出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B.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D.商品经济渗透过浙江农村

35.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最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不断改进B.土地制度的日渐变化C.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演进D.小农经济制度的成熟

36.封建统治者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或政策是()

A.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B.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C.唐代限制经商时间、地域D.明清给予商人贩盐权利

37.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④荷兰、倭寇的入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38.从“工商食官”到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的丧失,这段历史应在()

A.商周到宋元B.西周到明朝C.秦朝到清朝D.汉朝到元朝

3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0.作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要表现的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 ①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个体生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进本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④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1.“刺绣文不如倚门市”这句话表明西汉 ()

A.丝织业衰退B.商业繁荣C.商人社会地位降低D.工商业发达

42.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商业的发展表述正确的有() ①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③纸币出现且使用地区和发行量日益增加 ④与其他民族政权之间的贸易和海外贸易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劳动组织方式和产品分配制度的进步

44.下列诗句所描绘的隋唐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明显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流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D.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

45.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

46.“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庸俗B.社会风气的败坏C.商品经济的发达D.价直观念的更新

47.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48.中国古代个体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最大不同点在于()

A.生产规模不同B.产品质量不同C.生产目的不同D.劳动力来源不同

二、非选择题,49题22分,50题12分,51题18分,共52分。

49.(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漫天要价等等,伪字随处可见。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却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商,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豆棚闲话》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现象(4分)

2.孙春阳经商成功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

二、三回答,明朝苏州经济发展中的问题(6分)

4.从明朝苏州商业发展中,你得到哪些认识(4分)

33.(12)分析战国时期在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34.(18)商鞅提出:“缪力(努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这,举以为收孥(罚为官府的奴婢)。” 黄宗羲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怪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比较分析以上两种经济思想,(4分)并结合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分析其影响。(6分)

中国古代史经济练习题2参考答案

一1-5CBCAD6-10BBBBA11-15CBDCD16-20ACCCA

26-30ACCCC 31-35BDADC 36-40CABDA21-25ACCCB

41-45BCDDD46-48CDD

32 (1)现象:明朝苏州商品经济发达。(4分)

原因:孙春阳是儒家知识分子,有文化;(2分)管理方法严格;(2分)注重商品质量,制作精细;(2分)商业信誉极好。(2分)

(2)问题:掺假,造假,弄虚作假,有名无实,骗取客商钱财。(6分)

(3)认识:①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仅坑害别人,自己也丧失信誉。②商人必须有文化修养,注重商品质量,遵守商业道德,合法经营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4分)

33. 原因: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必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②“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③封建统治阶级对自己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政治中心商业的发展。(12分)

34.(1)思想主张截然相反。前者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应重本抑末;后者认为工商皆本,对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保护。(2分)两种思想虽然截然相反,但在当时都有积极意义。(2分)

(2)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是自然经济的主体,要维护封建统治,在争霸战争中获得优势,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商鞅提出重本抑末的主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8分)

(3)明末清初,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当时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严重阻碍它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冲破这种阻碍。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正是反映了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具有进步意义。(6分)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性质是指下一篇:总工会帮扶工作汇报